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Seen in Bronze Vessels

Inscription of Diao-sheng

王泽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五年、六年琱生簋和2006年11月新出琱生大口尊形器三篇铭文中的人物关系。结合文献及金文材料分析认为,召伯虎即伯氏、宗君,兄,是大宗宗子,代表公。妇氏即召姜,与召伯虎为夫妇。君氏为召伯虎之母,在五年簋和五年大口尊中尚在人世,但年事已高,在六年簋时已去世。幽伯幽姜为召伯虎称其先父先母。琱生即弟,与召伯虎为从兄弟,是小宗。烈祖召公即召公奭。

关键词:西周金文琱生人物称谓

2006年11月陕西扶风五郡西村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其中有两件大口尊形器,自名为(为印刷方便,文中仍称为大口尊),有铭文113字,①内容与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有密切关系,三器时间上前后相连。先结合各家的考释,将有关铭文抄录如下(尽量用通行字体,分行以斜线标识):五年琱生簋(4292):②

惟五年正月己丑,琱生(甥)有/事。召来合事。余献。妇氏以/壶,告曰:

?以君氏令(命)曰:余老/止!公仆庸土田多(扰),弋伯/氏从(诉)。

公宕其叁,汝则宕/其贰;公宕其贰,汝则宕其/一。?余于君氏大章(璋),报妇/氏帛束、璜。召伯虎曰:?余既/讯,(侯)我考我母令(命),余弗敢/乱。余或至(致)我考我母令(命)。?琱/生(甥)则堇圭。

五年大口尊:

①刘宏斌:《吉金现世三秦增辉——扶风五郡西村青铜器发现保护亲历记》,《文博》,2007年第1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8期。宝鸡市考古队、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县新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器名考释参见李学勤先生意见。又,刘源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讨论中也指出这一点。

②器物后面括弧里的数字是《殷周金文集成》的著录编号,下同。

惟五年九月初吉,召/姜以琱生(甥)(币)五寻、壶/两,以君氏命曰:?余老止!/我仆庸土田多柔(扰),弋/许(诉),勿使散亡。余宕其/叁,汝宕其贰。其(兄)公/其弟乃。?余大章(璋),报/妇氏帛束、璜一,有司眔/两辟(璧)。琱生(甥)对扬朕/宗君休。用作召公/,用祈通录(禄)

屯(纯)灵/终,子孙永宝。用之享。/其又(有)敢乱兹命,曰?毋/事召人?,公则明亟。

六年琱生簋(4293):

惟六年亖(四)月甲子,王在。/召伯虎告曰:?余告庆!?曰:?公/厥稟

(廩)贝,用狱(扰)为白,有祗/有成,亦我考幽伯幽姜令(命)。?/?余告庆!余以邑讯有司。余/典勿敢封。今余既讯,有司/曰‘(侯)令(命)。’今余既一名典。?献,/伯氏则报璧。琱生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朕剌(烈)祖召/公尝簋,其万年,子孙宝。用/享于宗。

三篇铭文连读,较完整地反映了召氏族内关于仆庸土田归属的一次处理过程。

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自著录以来,很多学者做过研究,涉及人物关系、内容,以及器物的年代等,有些不同的意见,尤其在人物关系的认识上分歧较大。①

①主要论作如下。孙诒让:《古籀余论》“召伯虎敦”讨论五年簋,《古籀拾遗》“召伯虎敦”讨论六年簋,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丁山:《召穆公传》,《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分,1930年5月。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卷上之三,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本。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一四二至一四三、一四四至一四五、一四六。吴其昌:《金文世族谱》,史语所1991年影印本,卷一?第二篇、第四卷?第三十四篇。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至489页。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六年琱生簋跋”,中华书局1997年增订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錄》,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0—51页,据序言及正文有关叙述,该书主要是陈梦家先生的工作。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1—237页、319页。谭戒甫:《周召二簋铭文综合研究》,《江汉学报》1961年第2期。白川静:《金文通释》,卷三下,一九四、一九五,日本:白鹤美术馆1971年版。林沄:《琱生簋新释》,《古文字研究》第3辑,1980年,本文引自《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本文引自《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又,李学勤先生近年已修改了部分意见,参见《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张亚初:《两周铭文所见某生考》,《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木村秀海:《西周后期の代诉记录——五年琱生簋铭、六年琱生簋铭》,《史林》(日本),1986年第69卷第2号。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76、112、130、159、229页。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二八九、二九O。朱凤瀚:《琱生簋铭新探》,《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期。又,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427页。王玉哲:《<琱生簋铭新探>跋》,《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期。斯维至:《关于召伯虎簋的考释及“仆庸土田”问题》,收入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王人聪:《琱生簋铭“仆庸土田”辨析》,《考古》1994年第5期。方述鑫:《召

五年琱生大口尊的发现,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更多信息。下面先列出各器提及的召氏宗族的人物。

五年簋提及的人物有,琱生(余1

、3),召伯虎(召、伯氏、余4

、5、6

,代表

公),妇氏,我考,我母(君氏、余2)。①

五年大口尊提及的人物有,召姜(妇氏),琱生(弟、余3),君氏(余1

、2

),有司,宗君(兄,代表公),召公。

六年簋提及的人物有,召伯虎(余1、伯氏、宗君),琱生(余2~5),我考幽伯幽姜,有司,烈祖召公。

笔者认为,上述人物中,召伯虎即伯氏②、宗君③,兄,是大宗宗子,代表公。妇氏即召姜,与召伯虎为夫妇④。君氏为召伯虎之母⑤,在五年簋和五年大口尊中尚在人世,但年事已高,在六年簋时已去世⑥。幽伯幽姜为召伯虎称其先父先母。琱生即弟,与召伯虎为从兄弟,是小宗⑦。烈祖召公即召公奭。⑧

“有司”似不属于召氏宗族,暂不讨论。六年簋起首提到“王在”,林沄先生已指出作用在于“明确时代背景”,“与铭中纪事不可混为一谈”。⑨与铭文主旨无涉,也不讨论。

对上述的人物关系的认定,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有关材料稍作论证。

关于琱生与召伯虎

伯虎簋铭文新释》,《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连劭名:《周生簋铭文所见史实考述》,《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刘桓:《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铭文补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3期。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50页。张经:《西周土地关系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376页。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196页。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60—364页。讨论中涉及上述诸家意见,均不另出注。

①括弧中阿拉伯数字下标表示该字在铭文中出现的次序,下同。

②孙诒让、丁山、郭沫若、陈梦家、林沄、吴镇烽、朱凤瀚、斯维至、方述鑫、刘桓、李学勤、张经、王辉等主此说。谭戒甫认为只有在五年簋中指召伯虎。

③孙诒让、杨树达、陈梦家、朱凤瀚、李学勤、晁福林等主此说。

④陈梦家、白川静、王玉哲、连劭名、李学勤等主此说。

⑤孙诒让、陈梦家、白川静、连劭名等主此说。斯维至以为召伯虎之父母。

⑥连劭名表示此意见最明确。方述鑫、朱凤瀚等有类似意见。

⑦孙诒让、陈梦家、白川静、林沄、木村秀海、朱凤瀚、连劭名、李学勤、晁福林、王辉等主此说。据琱生鬲(744),琱生之父为仲。

⑧杨树达、谭戒甫、王辉、李学勤等主此说。

⑨这也直接否定了“君氏”为王后的意见。

孙诒让已指出,琱生,“疑召伯之兄弟子姓”。丁山、杨树达、陈梦家、白川静等也认为与召伯虎同宗。林沄、张亚初两位先生进一步阐明金文中的“某生”应该读作典籍中的“某甥”,并论定了琱生与召氏的关系。五年簋铭“琱生有事。召来合事。”可能与“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礼记·曲礼下》)有关,也体现了召伯虎与琱生之间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①

五年大口尊铭文中的“兄”、“弟”,是就同宗而言,琱生在五年大口尊及六年簋中称扬召伯虎“宗君”,且“享于宗”,体现了对宗族的认同和维护。斯维至先生已引《诗·大雅·公刘》“君之宗之”解释。《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礼记·内则》:“適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郑玄注:“祗,敬也。宗,大宗。”

②《白虎通·宗族》谓:“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③金文中类似的材料还有,如虘钟(88—91号):“虘作宝钟,用追孝于己伯,用享大宗,用乐好宾,虘眔蔡姬永宝,用邵大宗。”又如,作厥方尊(5993):“······作厥穆穆文祖考宝尊彝,其用夙夜享于厥大宗,其用介永福万年,子孙。”④

五年簋和六年簋中,又称召伯虎“伯氏”。《白虎通·姓名》谓“適长称伯”。《诗·小雅·何人斯》以伯氏、仲氏喻兄弟,⑤但铭文中的伯氏,可能不只是指兄弟含义上的,因为不仅琱生称召伯虎为伯氏,召伯虎的母亲君氏也称其伯氏。这里的伯氏,还是一种敬称。文献中的“伯氏”与此用意接近或相同的,如《国语·晋语》里面,晋狐突字伯行,太子申生等人称其伯氏。⑥又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称荀林父为伯氏,荀林父的字中也有“伯”字。⑦其他金文中,

①对《礼记·曲礼下》此段话的认识,参看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②《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3页。下引《十三经注疏》本,皆据此版本。

③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93—400页。本文引《白虎通》均依此版本。

④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所做释文末行结尾多一“宝”字,或有所据。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⑤参见《毛诗正义》郑笺,《十三经注疏》本,第455页。

⑥参见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点校《国语·晋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5页;《晋语二》,第292页;《晋语四》及注,第350至351页。又见于《礼记·檀弓上》。《晋语一》韦昭注引贾逵、唐固等人的意见误以为太子申生是长子而被称为伯氏,王引之已驳之,参见《经义述闻·国语上》“伯氏不出”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又《晋语二》韦昭注以伯氏为狐突字,不确,参见《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上》“晋狐突字伯行”条,第531页。

⑦参见《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888页杜预注。又,《左传》昭公十五年,周景王当面称晋荀跞为伯氏、称晋籍谈为叔氏,与上述情况不同。杨伯峻先生以为是因为二人皆姬姓之后,而伯、叔之称,不论因其位之尊卑,抑年之大小。与杜预以为叔为籍谈之字的观点有别,参见《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2078页、《春秋左传注》第1371—1372页。笔者暂从杨说。周王称同姓诸侯“伯父”、“叔父”(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成公二年、昭公九年、昭公三十二年等,参见《春秋左传注》第1372页),称其臣为伯氏、叔氏;称异姓诸侯“伯舅”(如《左传》僖公九年,参见《春秋左传注》第326页),称其臣为舅氏(如《左传》僖公十二年)。或笼统总称诸侯“伯仲叔季”,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杜注,

伯氏(?)鼎(2443—2447)、簋(4099)、长甶盉(9455)、汤叔盘(10155)、伯大祝追鼎(《新收汇编》1455①)等也有“伯氏”,其含义有所区别,应视具体的语境。不簋(4328)和不簋盖(4329)中的“伯氏”也应是敬称。②最近发表的西周中期南姞簋,铭文作“南姞肇作厥皇辟伯氏宝彝······”(陈全方、陈馨《新见商周青铜器瑰宝》,《收藏》2006年第4期)。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器是南姞为其亡夫所作祭器,南姞称其夫为“皇辟伯氏”。③据此,“伯氏”也可以称

逝去的人。此外,何尊(6014,也是敬称。

关于妇氏、召姜

对照五年琱生簋和大口尊,知道妇氏即召姜。

王玉哲先生已指出,妇氏传达君氏的话,“余老止”云云,表明妇氏不会是君氏的同辈。还有一点,如果妇氏是召伯虎的母亲辈,琱生不应称其“妇氏”或者“召姜”。

妇氏的称谓,近似于《春秋》成公十四年经传称鲁成公夫人“妇姜氏”。

《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僖公二十五年《春秋》经:“宋荡伯姬来逆妇。”《公羊传》谓“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穀梁传》谓“其曰妇何也?缘姑言之之辞也。”④《左传》襄公二年:“妇,养姑者也”,即用此义。

《春秋》经宣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公羊传》谓:“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何休注:

《春秋左传正义》第2115页。

①钟柏生、陈昭容等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及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版。以下暂简称《新收汇编》。

②陈梦家先生论证“此器所述应是周宣王命秦庄公及其昆弟五人伐戎之事”。他认为,白(伯)氏是秦仲的

长子庄公,不是庄公的幼弟,庄公是秦侯子公伯之长孙,故称伯氏;琱生簋作器者与召伯虎同为召公之后,故称召虎为伯氏;金文伯氏、叔氏、季氏的伯、叔、季是行辈名,但由于宗法制度往往以长子继侯伯的封爵,故行辈之伯有时与侯伯之伯一致,如召伯虎称召伯又称伯氏;秦庄公继秦仲为秦侯,应称秦侯而不是秦伯,然在宗族关系上可称为伯氏。参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9页。

李学勤先生在2006年4月5日于清华大学讲授《青铜器通论》课程时,认为不簋中的“伯氏”为周王

朝大臣;在《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9期,又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中已论证器主不

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秦庄公其。

③李学勤:《伯青铜器与西周典祀》,2006年中研院史语所“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④又见于《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宣公元年,《穀梁传》文公四年、宣公元年等。

“据桓公夫人至(按,事在桓公三年),不称妇。有姑当以妇礼至,无姑当以夫人礼至,故分别言之。”徐彦疏传文“有姑之辞也”:“隐二年《传》云‘在涂称妇’,与此违者,兼二义也。言在涂见夫而服从夫,故谓之妇;至国对姑而服从姑,是以亦谓之妇矣。”①说明妇的称谓有对夫和对姑两个方面。清人鍾文烝更明言,妇有夫妇之妇、姑妇之妇两种含义。②李学勤先生曾分析甲骨文、金文等材料中的“妇”,认为“妇”是亲属称谓,其本义是子妇,与“姑”对称,引申义是妻子。③。

还可以举出取子妇含义的“妇”的例子。如《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早卒,其母对公父文伯的妻妾有所告诫,称“二三妇”。

取夫妇之妇含义的,金文中再略举几例。成伯孙父鬲(680),“成伯孙父作

嬴尊鬲”;内(芮)公鬲(743),“内(芮)公作铸京仲氏妇叔姬媵鬲”;④义伯簋

(3619),“义伯作妇陆姞”;⑤召乐父匜(10216),“召乐父作妇(?)妃宝匜······”;⑥孟姜匜(10240),“王妇孟姜”;⑦君鼎(2502)和君盉(9434),“君妇媿霝”;⑧邛君妇龢壶(9639),“邛君妇龢”。⑨“君妇媿霝”、“邛君妇龢”也许如《诗·小雅·楚茨》中的“君妇”(见下)。

《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周姜(即太姜)为大任之姑,所以诗中相应称大任为妇。⑩

对丧夫之妇,即寡妇、嫠妇、嫠,?据《左传》,好象没有直接称“妇”的例

①[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第2277页。

②鍾文烝:《春秋穀梁经传补注》卷十三·文公四年,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73页。

③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今据《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又,《集成》711—712内(芮)公鬲,“内(芮)公作铸京氏妇叔姬媵鬲”。

⑤这里采用吴其昌的意见,参见氏著《金文世族谱》,第二篇·姬姓谱·氏、第五篇·姞姓谱·陆氏。义伯,吴氏认为是某与陆姞之子,笔者以为应是陆姞之父。又,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1页以为陆姞为义伯的夫人。

⑥参见吴其昌《金文世族谱》,第二篇·姬姓谱·召氏。

⑦吴其昌以王为氏,参见《金文世族谱》第一篇·帝系谱·王氏。吴镇烽以王为周王,参见《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第297页。

⑧参见吴其昌《金文世族谱》,第六篇·妃姓谱·昆氏。

⑨参见吴其昌《金文世族谱》,第二篇·姬姓谱·邛氏。

⑩孔颖达以为“大任能上慕先姑之所行”,则此“妇”之义或取夫妇之“妇”义,亦通。参见《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516页。《左传》襄公二年,鲁成公夫人齐姜卒,鲁季文子取鲁宣公夫人穆姜用美槚为自己准备的榇与颂琴以葬齐姜,穆姜与齐姜为婆(姑)、媳(妇)关系,“君子曰”一段话,便指称二人为姑、妇。

?参见《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十九年和二十四年传文及杜预注,《十三经注疏》本,第2087、2106页;又,见《说文解字》“女”部。

子①。据铭文,召伯虎的父亲已故(称考),而召姜却可以被称为妇氏,这也表明她不会是召伯虎的母亲。

琱生诸器铭文中的妇氏之妇,同时有夫妇之妇(对应召伯虎)、姑妇之妇(对应君氏)两种含义,如果细究,从琱生的角度,似侧重前者,所以敬称妇氏。妇氏与伯氏相对应。

召姜的称谓,铭文中是与召伯虎对应的。金文中还有类似例子,如胡叔胡姬簋(4062—4067)的胡叔、胡姬,②虢仲鬲(708)的虢仲、虢妃。③召伯虎为宗君,则召姜应即宗妇。④如果是宗妇,则也被称作女君,不论其姑是否在世。如《左传》文公四年称鲁文公所娶夫人(即出姜,又称哀姜)为“君”、“主”。杜预注,“君,小君也”、“主,内主也”。⑤其时,鲁庄公夫人成风(鲁僖公之母、文公祖母辈)、鲁僖公夫人声姜(文公之母)都还在世。⑥女君又可称为“主”。《国语·鲁语下》季康子当面称公父文伯之母敬姜为“主”(敬姜为季康子祖母辈),公父文伯也称其母敬姜为“主”。韦昭注:“大夫称主,妻亦如之。”

⑦女君的称谓,下面讨论“君氏”的时候还要提及。

《诗·小雅·楚茨》有“君妇莫莫”,郑笺:“凡適妻称君妇,事舅姑之称也。”孔颖达解释为《仪礼·特牲馈食礼》的“主妇”。⑧刘桓先生以为铭文中的妇氏的身份即相当于此“君妇”。

关于君氏

孙诒让已引隐公三年《春秋》经及《左传》以“君氏”为鲁隐公之母声子的①《国语?鲁语下》,孔子在评论鲁公父文伯之母的时候称其为“季氏之妇”(208、212页)、“公父氏之妇”

(211页),也不是当面称呼。又《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云云,杨伯峻谓“夫妇,已嫁娶者;男女,未嫁娶者或鳏夫寡妇,意即全部居民”,见《春秋左传注》,第959页。认为寡妇也可称女,不知是否有所本。

②其中《集成》4065—4067的器铭不同。

③这里从吴镇烽的意见,参见《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第378页。吴其昌以为虢仲为虢妃之父,虢氏为妃姓,见《金文世族谱》,第六篇·妃姓谱·虢氏。

④《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宗妇者何?大夫之妻也。”大夫之妻又是命妇,《左传》昭公四年有“大夫命妇”、“命夫命妇”。《国语?鲁语下》,第208页韦昭注“命妇,大夫之妻也”。又,《仪礼?丧服》传“命妇者,其妇人之为大夫妻者也”。

⑤《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840页。

⑥参见《左传》文公四年、五年、十六年。

⑦参见《国语》,第202、205页。又《晋语》晋国的优施称里克妻为“主”,韦昭注“大夫之妻称主,从夫称也”,见《国语》,第286页。

⑧《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468至469页。

记载,指出铭文与左氏义合。①

君可以指女性,还可以举一些文献及金文材料为例说明。

作册卣(5407):“唯十又九年,王在。王姜令作册安夷伯。夷伯宾

贝布。扬王姜休,用作文考癸宝尊彝。”作册尊(5989):“在。君令余作册安夷伯。夷伯宾,用贝布。用作朕文考日癸旅宝······”郭沫若等已指出为同时同人之器,尊铭中的君就是卣铭中的王姜,君指女君。②蜹鼎(2765):“唯三月初吉,蜹来遘于妊氏。妊氏令蜹事保厥家。因付厥祖仆二家。蜹拜稽首,曰,休朕皇君弗忘厥宝臣。对扬,用作宝尊。”蔡运章先生引郭沫若、陈梦家意见,认为铭文中的“皇君”是对“妊氏”的尊称,指女性。③

《仪礼·丧服》经有“女君”、“君母”,指嫡妻,也见于《礼记·丧服小记》。《仪礼?丧服》传又称“小君”,谓“君之母、妻,则小君也”。《礼记》的《曲礼下》和《杂记上》谓诸侯之夫人可称为“寡小君”。《礼记》的《杂记下》及《丧大记》又有“君夫人”之称。据《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④

在《春秋》经中,鲁桓公夫人文姜(庄公二十二年)、鲁庄公夫人哀姜(僖公二年)、鲁庄公夫人成风(文公五年)、鲁僖公夫人声姜(文公十七年)、鲁文公夫人敬嬴(宣公八年)等都被称为“小君”。《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宋合左师向戍称宋平公夫人“君夫人”。哀公二年,卫公子郢(子南)称其父灵公的夫人“君夫人”。哀公十六年,卫庄公蒯聩称其父卫灵公为“君父”,称灵公夫人南子为“君母”;也称“少君”(定公十六年)。《左传》文公十六年,宋昭公称其祖母宋襄夫人王姬为“君祖母”。《春秋》经传僖公元年又称鲁庄公夫人哀姜为“夫人

①《公羊传》和《穀梁传》所传经文与《左传》不同,作“尹氏”。前人就此已有很多讨论,这里不展开。1975年陕西岐山京当乡董家村发现青铜器窖藏,其中有公臣簋四件,铭文见《集成》4184—4187,三件铭文作“······公臣拜稽首敢对扬天尹丕显休······”,另外一件“天尹”作“天君”。“天尹”或“天君”之讹。

②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一四;关于器中人物的看法,在《关于眉县大鼎铭辞考释》(《文物》1972年第7期)已有改变。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年第十册。李学勤:《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当然,“君”的含义不仅仅指“女君”,参见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文史》第十七辑。

③蔡运章:《西周金文中周王的任姓后妃》,《考古与文物丛刊》第2号《古文字论集(一)》,1983年。但妊氏不一定如蔡文所认为的是周王后妃。

④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441页。又参见陈立《白虎通疏证·嫁娶》,第489—490页。

氏”,各家对此说法不一。①杨伯峻先生指出,当与前述之“君氏”以及《诗·邶风·凯风》之“母氏”相类。②《左传》宣公二年,晋赵盾称其嫡母赵姬(赵衰的夫人)为“君姬氏”。《左传》僖公十五年有“贾君”,曾为晋献公太子申生妃。③

金文中,也有“君夫人”等类似称谓,如君夫人鼎(2106)、宋君夫人鼎盖(2358)等。④

琱生诸器中的“君氏”,就相当于上述“君氏”、“君母”、“君祖母”、“君夫人”、“夫人氏”、“母氏”、“君某(姬)氏”等称谓,⑤只是因身份及具体场合而略有变化。

据上述材料,将琱生诸器中的“君氏”理解为女性的尊称是合理的。

在五年簋铭中,君氏通过妇氏传达其意见,提出对仆庸土田的处理方案。琱生以大章(璋)馈献,表明君氏的地位很高。其曰“余老止”,可见君氏此时年事已高。⑥召伯虎表示,“余既讯,(侯)我考我母令(命),余弗敢乱,余或至(致)我考我母令(命)”。这段话,是针对前面妇氏所传的“君氏令(命)”。

⑦从其称呼看,其时他的父亲已不在世(称考),⑧而其母尚在。在五年大口尊铭

①参见《春秋左传正义》,第1790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277页。又,前面提到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事,原文作“(宋)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问之。对曰:‘君夫人氏也’。左师曰:‘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圉人归,以告夫人。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先之以玉,曰‘君之妾弃使其献’。左师改命曰‘君夫人’,而后再拜稽首受之”。孔颖达疏:“夫人氏者,氏犹家也。言夫人家之马也。”参见《春秋左传正义》,第1990—1991页。顾炎武认为,君夫人氏之称,去其“夫人”,即为“君氏”矣(《日知录》卷四“君氏卒”条,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4—126页)。杨伯峻也有同样看法,参见《春秋左传注》,第26页。

③或以为晋献公次妃,参见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四,第1805页。《国语·晋语三》“惠公改葬共世子”韦昭注,第316—317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351页。

④又,《集成》收有卫夫人鬲(595),“卫夫人伯君叔姜作其行鬲用”,“伯君叔姜”为刻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五九五,原释作“姜”,有误,香港中文大学2001版。此从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页。但张氏释文与《集成》所收器铭也有出入,可能是根据南京市博物馆所藏器。参见《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五九五说明,以及鍾柏生、陈昭容等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及器影汇编·附录》,第285页。《新收汇编》著录有南京博物馆藏两件卫夫人鬲,1700号作“卫文君夫人叔姜作其行鬲······”,1701号作“卫夫人文君叔姜作其行鬲······”。据拓本,两件器铭中,“文君叔姜”均似后刻款。

⑤又,参考李学勤《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今据《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⑥叔父卣(5428、5429):“叔父曰,余考,不克御事。”李学勤先生引《说文》释“考”作“老”,参见《元氏青铜器与西周的邢国》,《考古》1979年第1期,今据《新出青铜器研究》,第62页。君氏请妇姜传话,“余老止”,林沄、朱凤瀚等先生已引上器铭,说明是君氏自述。这种口语化的表述,在文献中还可以举出几例。《国语·鲁语下》:“季康子问于公父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语肥也。’对曰:‘吾能老而已,何以语子。’”《逸周书·文传解》,文王“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贾二强点校《逸周书》,第17页,收入《帝王世纪?山海经?逸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有些版本无此句。

⑦致命,可参看《仪礼?聘礼》(《十三经注疏》本,第1049页)、《国语?吴语》“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⑧据《易?蠱》“幹父之蠱,意承考也”,孔疏以为“对文父没称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称考”,并举《尚书·康诰》“大伤厥考心”为例,参见《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35页。但琱生诸器铭文里的考应指已

中,君氏再次通过召姜(妇氏)传达意见,再次表示“余老止”,并明确了对仆庸土田的处理决定。琱生再次以大璋馈献。到了六年簋铭,有关仆庸土田诸事宜得到妥善处理,召伯虎表示,“余告庆······有祗有成,亦我考幽伯幽姜令(命)”。这段话,是针对五年大口尊铭中妇氏所传的“君氏令(命)”。由此可以知道,召伯虎称举的“我母”或“幽姜”,就是君氏。之所以前称“我母”,后称谥“幽姜”,表明君氏在五年簋铭和五年大口尊铭中还在世,但到了六年簋铭,已故去,这与其屡称“余老止”也是相合的。①以君氏为召伯虎之母的看法,与前面分析君氏为尊称的意见也吻合。而且,妇氏在六年簋中不再出现,也暗示她没有了再次传达君氏意见的使命,因此不必再参与,这与君氏已卒的推论也符合。

《尔雅·释亲》曰:“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公父穆伯之妻)称其先舅季悼子为“先子”,称其先姑为“先姑”。金文中,胡叔胡姬簋(4062—4067,其中4065—4067器铭不同),“胡叔胡姬作伯媿媵簋,用享孝于其姑公”。晋姜鼎(2826),晋文侯夫人晋姜自述,“余唯司(嗣)朕先姑,君晋邦”。在琱生诸器铭文中,妇姜称其姑“君氏”,也因为她是在召伯虎、琱生,以及其他有关的召氏族人前传达其姑的意见。

如果同意铭文中的君氏为妇姜的姑,据前面对君氏的分析,结合《释亲》、

逝去的人。

①这里附带谈一下关于女子生称中加夫谥的问题。顾颉刚先生《浪口村随笔》卷二?制度类“妇人称谓”条有讨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3页)。《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有怀嬴,初为晋怀公妻,后为晋文公妾。但传文称怀嬴,并不一定是当时的称谓,因为其时怀公尚在,次年(鲁僖公二十四年)才被弑。怀嬴,后又称辰嬴,见于《左传》鲁文公六年。又如,郑武公夫人武姜,《郑世家》记郑庄公语,称其母“武姜”,《左传》隐公元年所载称“姜氏”。盛冬玲先生曾讨论鲁隐公元年《春秋》经的“惠公仲子”,但此事三传有异说。传世青铜器洹子孟姜壶,盛冬玲先生认为铭文中的“洹子孟姜”是女子名上加夫谥。最近,李学勤先生撰文《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八十二辑,2006年)提出新说,谓洹子孟姜即鲁桓公夫人姜氏(文姜),齐侯即齐襄公,并定此壶年代为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十八年)。依此说,则洹(桓)子孟姜很可能是女子生称加夫谥的明证,因为据《春秋》经传,齐襄公被弑于鲁庄公八年,鲁桓公夫人姜氏卒于鲁庄公二十一年,翌年下葬谥文姜。铭文中齐侯不称谥,壶应该是做于齐侯在位之年,文姜当然也在世。

郭沫若、杨树达等已经论证,在早期文字材料里,考母相对(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9—230页“左传姜氏君之妣解”)。屈万里还认为,对亡故的父亲还称父,对亡故的母亲也还称母(《屈万里全集?屈万里先生文存》,第二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391页)。但五年琱生簋和大口尊里的君氏,一定是在世的,因为妇氏所传君氏的话,前后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关于仆庸土田的处理,先是可供选择的两个意见,后来则明确了最终的方案。六年簋里的“幽姜”为召伯虎之母死后的谥,不是生称。

“幽伯幽姜”为夫妻同谥。金文中还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如,鎛(271),“皇祖圣叔皇妣圣姜”、“皇

祖有成惠叔皇妣有成惠姜”;仲父簋(4102—4103),“仲父作朕皇考遟伯王母遟姬尊簋······”,张亚初以为“王母”可能是“皇母”之误,参见《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第248页;颂壶(《新收汇编》1962),“皇考恭叔皇母恭姒”。“幽”非恶谥,前人多有讨论,如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叔向父簋跋”、“六年琱生簋跋”条。

《鲁语》和晋姜鼎,可以知道,五年簋和五年大口尊铭文里的君氏一定是在世的。如果召姜传达的是其先舅、先姑的旨意,也不能称君氏。

文献中记载了妇人出面与人交接有诸多限制。《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门与之言,皆不逾阈。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徹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条也涉及对妇人与宗族之人交接、参预事务的种种规范。

王玉哲先生已指出,铭文涉及的是召氏宗族内部的事务。《国语?鲁语下》:“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①因为是“家事”,所以君氏才可能通过召姜出面传达自己的意见给召伯虎和琱生。

连劭名先生的文章已引《礼记·内则》“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来解释妇氏传达君氏之命合乎礼俗。郑玄对《内则》此句注释:“妇虽受传,犹不敢专也。”②又,据《礼记·内则》“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姑的地位总要比妇为尊,这方面有诸多规定,又如,《仪礼?丧服》传:“宗子之母在,则不为宗子之妻服也。”据上引礼书,也可以合理推论琱生诸器铭文中的君氏应该是召姜之姑。

对照琱生诸器铭文与礼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召姜在琱生祭祀先祖的场合出现,代传年事已高的君氏的意见,其言行是合乎礼的。铭文的内容印证了一些文献的记载。

关于烈祖召公

五年尊铭文中的召公、六年簋中的烈祖召公,应如学者已指出的,是召公奭。陈梦家先生以为不一定是第一世的召公奭,似乎与史墙盘(10175)中烈祖之前还有诸高祖、师丞钟(141)里烈祖之前还有公上父等(参见师鼎,2830)相合。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知道,烈祖一般指对后世基业有直接开拓之功的先祖,如《诗·商颂·那》,序称“祀成汤也”,篇中称汤为烈祖;《左传》哀公二

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即此“家事”。

②《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463页。

年,卫国太子蒯聩(后来的卫庄公)在战前祷告,称“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卫康叔是卫的始封君,故称“烈祖”。《逸周书》的《世俘》篇称“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等。①史墙盘中,其祖先“青(静)幽高祖”时代在商末,其后微史烈祖受周武王之封,迁居于周,才奠立了其家族后世的基业。②师鼎里,虢季前面还有公上父等,但据李学勤先生意见,公上父可能并不是这一家族的直系祖先,③所以,师丞钟举称虢季为烈祖的第一世。周代金文和传世文献关于“烈祖”的用法还是基本一致的。④

结合一些文献的记载,有助于加深对琱生诸器铭文以及召伯虎的认识。在前面所引述的之外,再稍举几篇。

在宗法社会里,对宗族利益的维系是重要的观念。《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笺以宗族解兄弟。⑤《诗·小雅·常棣》,孔颖达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⑥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此诗为“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章太炎解“懿亲”即“因(姻)亲”。⑦《白虎通·宗族》所谓“群弟”。⑧《诗·唐风·杕杜》则通过描述宗族失好、离散而无助来强调宗族(兄弟)亲睦的重要。⑨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子对齐景公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①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逸周书》的《祭公》篇穆王称“皇祖文王”、“烈祖武王”,也可能反映了西周中期时对文王、武王功业的认识。

②参考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此据《新出青铜器研究》。

③李学勤:《师鼎剩义》,《新出青铜器研究》。

④《逸周书》的《祭公》篇从祭公的角度称“文祖周公”、“列(烈)祖召公”,用义与此有不同之处。《集成》4321询簋称“文祖乙伯同姬”,《集成》4342师询簋称“烈祖乙伯同益(谥)姬”,李学勤先生曾有讨论,参见《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今据《古文献丛论》。

⑤《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516页。

⑥《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407页。

⑦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二》“春秋左传读·僖公篇·不废懿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页。

⑧陈立:《白虎通疏证》,第393—400页。

⑨诗序以为“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郑笺更明指晋昭侯以下晋乱及曲沃代晋,参见《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364—365页。后世学者或有不同意诗序及郑笺所说此诗涉及晋乱等史事,但仍同意其中表达同宗兄弟亲睦的重要。参见吴闿生《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93页;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55—156页;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6—167页。

礼之善物也。”

琱生诸器的铭文,提及召伯虎的母亲及夫人在此事中的作为,以及召伯虎对父母之命的尊重等,也有从琱生的角度对召伯虎的赞美之意。

从人物关系的交待看,琱生诸器前后三段铭文之间彼此照应。有些人物的称谓关系在五年簋里已交待,到了后面就不再详细交待,如召伯虎的先父和母亲。或者省称,如召伯虎省称宗君、兄。如果没有五年簋,大口尊的人物关系就比较模糊,不能知道君氏是谁,也不能知道宗君是谁,也不容易推知召姜即召伯虎的夫人妇氏(因为召伯虎的母亲也是姜姓)。如果没有五年簋,也不容易理解五年大口尊中琱生所说“公则明亟(殛)”中“公”的含义。①当然,五年大口尊也有助于正确理解五年簋中的称谓。如君氏所说的“我仆庸土田”对应“公仆庸土田”,君氏所指的“余”对应“公”。②

关于句读。李学勤先生在《青铜器与周原遗址》一文中,指出六年琱生簋的第一个“余告庆”为召伯虎的话,而第二个“余告庆”为琱生的话。笔者赞同这一断句。告庆,李学勤先生已引《左传》成公二年及哀公元年的材料加以解释。

③据《左传》、《国语》及韦昭注,有告庆之礼。④召氏的仆庸土田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处理,“余宕其叁,汝宕其贰”(五年大口尊),召伯虎和琱生为此分别告庆(不是向彼此告)。告则书。⑤孙诒让已指出,琱生诸器铭文,属于《周礼·司约》所谓“凡大约剂,书于宗彝”者。⑥

反映一件事情处理的前因后果的三段文章,分铸于三件不同的器物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铸在两件形制纹饰相同的簋上,而且行款一致,五年簋104字,六年簋103字,字数基本相同。⑦两件簋如果不是同时制作,彼此之间也一定有参照。

①五年尊铭“其有敢乱兹命,曰毋事召人,公则明亟(殛)”是琱生的誓词,也是和五年簋铭中召伯虎所说的“余弗敢乱”等誓词的对应。琱生此语可参考蔡簋(4340)“女毋弗敢善效姜氏人”等语。

②过去有学者误以为五年琱生簋中有人物“止公”,朱凤瀚先生经分析加以否定。五年大口尊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③李学勤:《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告有通告义。据《左传》,就战事而言,与“告庆”相对的有“告败”,如,隐公十一年、成公元年、襄公十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三年等。李学勤先生已指出“告庆”意义是宣告成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邲之战,楚人有“告成事”。也有告庆的意思。所告不限于战事,《左传》隐公十一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杜预注:“命者,国之大事政令也。”(《春秋左传正义》,第1737页)

④《国语·周语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第80—81页。《左传》哀公十六年,卫庄公蒯聩成功返国即位,派鄢武子告于周,周敬王使单平公应对。《国语·吴语》,黄池之会后,吴王夫差使王孙茍告劳于周,曰:“······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于下执事。”(韦昭注“劳,功也······成事,成功也。”参见《国语》第615—617页。)将《吴语》和《左传》哀公十六年的记载相对照,或许可以有助于对告庆的理解。

⑤《左传》隐公十一年。

⑥孙诒让:《古籀余论》“(五年)召伯虎敦”。

⑦参见陈梦家、林沄等先生文章。郭沫若《大系考释》认为六年簋中第八行“伯氏”有重文符。陈梦家《西

而中间一段113字却铸在形制完全不同的器物上,而且是一对。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当然,也不能排除今后还可能会有记载相关内容的其他器物的发现。

校记,写作过程中,刘源先生提供部分参考文章。在修改过程中有机会拜读李学勤先生的大作《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徐义华先生大作《新出土<五年琱生尊>与琱生器铭试析》(《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相关释文及句读主要参考李学勤先生的文章。写成后,承李先生百忙中给予指教。特致谢忱!

[作者王泽文,197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周铜器断代》认为六年簋第十行“子孙”有重文符。《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同。朱凤瀚《琱生簋铭新探》以为“子”有重文。

浅谈子君的悲剧

浅谈子君的悲剧 【内容摘要】:本文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然而最后还是失败了,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要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为什么而追求,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或是一味的追逐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忘了实际上需要什么。女性不是什么附属品,而是个性独立的存在。 【关键词】:悲剧;原因;附丽:独立女性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小说。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然而他们的相爱和反抗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并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在内心、经济和社会的打击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尽管他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一样,由一个奉行"民主"、"博爱"的人道主义者,蜕变成一个对世人冷漠悲观的消极的个性主义者。在小说的结尾奋力挣扎:“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但和子君相爱的悲剧依然罩在他头上,以至他竟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本文重点探讨造成子君悲剧的成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加剧了悲剧的发生。 子君的悲剧源于自身,她依附于涓生,依附于爱情,失去了自我。自从子君喊出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似乎就被人们看做了女性解放的觉醒者,是一名新时代的新女性。但是细读文章后,不难发现,与其说她是初期的觉醒者,不如说她是一个伪觉醒者,一个女性解放的伪觉醒者。纵然她喊出那样的宣言,做出了和家长决裂的事,但是她的骨子里并没有作为一个女性解放者的自觉性,一切不过是爱情的附属品,一切依然摆脱不了对涓生的爱情和崇拜。这两个当时的文艺青年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于是子君一出场便被打上了新女性的烙印。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周朴园是曹禺的剧作《雷雨》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伪善、无情、冷酷、自私、专制、残忍、狡诈、懦弱、卑鄙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一、在戏剧情境的巧妙安排中揭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戏剧家要使各种人物在较短时间之内,就能通过有力的动作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须为他们安排一种特殊的情境,即戏剧情境。在《雷雨》中,以下三个戏剧情境对展现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剧中人物动作展开的时间、场所等等,这些因素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具有独特作用。在《雷雨》中,作者将整个剧情安排在一个郁闷的夏天,从早晨到午夜,仅一天时间,周朴园出场的时间实际上只在上午、下午和午夜,但就是在这一天之中,周朴园的性格暴露无余。时间高度集中,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就相应集中,这种集中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深刻。同时,作者又将与周朴园有关的剧情都安排在周公馆内,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第一幕的景,周家客厅的摆设,是按三十年前侍萍喜欢的样式摆设的,同时突出了一张旧相片,实际上这是鲁侍萍的相片。鲁侍萍与周朴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内见面的。可以说,这个场所是曹禺先生的精心设计,使鲁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格外扣人心弦,使周朴园伪

善的性格暴露得更为彻底。 (二)突然事件 突然事件的安排对推动剧情具有重要作用,而剧情的展开又不断地揭示人物性格。如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展开了她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这一突然事件打破了周公馆三十年的沉寂,一个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而跳河自尽的女人忽然出现在眼前,使气氛骤然紧张,悬念陡然产生——人们不禁好奇: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在家人面前表现出对侍萍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侍萍真正出现后会如何?在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之前,我们对周朴园的印象是重情重义,他对侍萍的种种“怀念”之举,甚至已使读者为之感动。但随着突发事件的展开,矛盾冲突逐渐激烈,周朴园的伪善面纱遂被揭开。 (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这是构成戏剧情境的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在《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周蘩漪、周萍、鲁大海、周冲、鲁四凤等人物构成了复杂的关系,有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等关系,其中,周朴园是众多人物关系的核心和纽带。周朴园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对揭示周朴园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朴园在周公馆是家长,高高在上,专制骄横。为了树立他的家长威严,逼蘩漪喝下一碗苦药,尽管蘩漪并不情愿。周朴园之所以要逼蘩漪喝药,是因为他意识到蘩漪有些反常的行为,危胁到他的家长威严,因此借着喝药这件事来压制蘩漪的“反抗”。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周朴园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义务式的关心,而没有夫妻的真情,

我眼中的涓生和子君

我眼中的涓生和子君 内容摘要:面对爱情,我们该如何对待?是不是义无反顾就能最终获得幸福?鲁迅先生的《伤逝》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伤逝》悲剧虚伪凄凉 老实说,一直以来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可是,他的作品除了读书以来课文上所选的,我很少去选读。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我发现自己的文学素养真的还不够,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觉的自己看的并没有那么深,很多内在的东西都读不出来,只能浅尝辄止。 上大学后,写作课上,陈怀奇老师就极其推崇鲁迅先生的作品,鼓励我们多去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陈怀奇老师的课,对于他推荐的书一般都会去借来看看,于是渐渐地,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比较多了。但我必须说,我发现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很吃力,我的阅读还只是停在表面上,无法真正的深入作品中去。我只能一点点地,慢慢去阅读,也许我读得会比别人满上许多,但又何妨呢? 这个学期,我们的专业课又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颜敏老师的课上,还有专门的一章介绍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心虚上的变化,最近读了《伤逝》,感触良多,但是能够真正说出来的却很少。我无法说出有关涓生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多么的生动细腻,也无法说出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过程的叙述有多么的委婉感人,更无法说出故事本身带给人们的启示有多么的深刻。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我内心想到的记录下来。 其实,对于鲁迅先生的《伤逝》,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也只是知道涓生,知道子君,知道他们的爱情悲剧,却没有真正去读过原文,也从未去在意过他们之间细微的感情。某天,当我如获至宝地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鲁迅先生的《彷徨》,翻着里面的小说,就被涓生的话给吸引住了,便仔细阅读了一下,感觉,好凉。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并不喜欢这句话,包括说这句话的涓生,但我就是被这首句吸引的,当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后,悔恨这一类的词语便都显得虚假而苍白。 《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关于爱情主题的小说,通篇弥漫着一种凄美、苍凉的悲剧气息。寂寞空虚的会馆破屋,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是那样的凄凉。涓生用“手记”的形式,在幽深的记忆中娓娓道来他与子君的故事。从初恋时的美好,到共同生活的繁琐,到残忍的撇开子君,再从等待子君的急切美好的期待中到回忆结束后的悔恨、悲凉与孤寂,从鲜明的昔今对比中表现爱情的憧憬在现实中破灭。涓生那颗震颤、孤寂的心在得到稍许的安慰后又再次经受更为残酷的孤寂虚空。整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叙述了一场令人心碎的恋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真实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而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恋爱,并不是小说的重心,出现在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的身上分明带着“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只是分子的显著特点。他们在时代潮流里敏感地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等新思想,为了争取获得个人幸福,他们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了挑战。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都被他们置之脑后了。 我们都了解,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因此他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探索。《伤逝》很是深刻地告诉我们,个人反抗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的高度上来,他们终将悲剧。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涓生是“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正是因为他具有这种思想,使得他得以与子君结合。他们结合的力量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

试论《伤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试论《伤逝》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内容提要:文章讲述了两个觉醒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沉滞腐朽的旧社会,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以及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一个人生、社会悲剧,从而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提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同时《伤逝》引起我们对爱情的深思:爱情是否需要理性,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关键词:伤逝个性解放性格悲剧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实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①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②,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③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④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⑤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到拿生命孤注一掷,”⑥这就为悲剧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越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因而失去了爱情,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摘要: 本文从总体上概括了周朴园的特征:既具备封建家长的专制、冷酷的一面,首先他教育子女要顺从,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的见解,其次他处处压抑自己的妻子,把繁漪压抑成石头一样的死人。在家庭中处处灌输自己的意志,确立了命令式的家庭模式。揭露他作为一家之长的绝对权威的专制统治。他同时还具备资本家专横、残暴的一面,开除大海,大死工人,离间工人代表还有他血腥的发家史揭露他冷酷、惟利是图的本性。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封建家长、资本家、 《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心理评估 涓生:在最初,涓生还未与子君相恋前,他对子君的爱是强烈而懵懂的,对其未来的打算与也是感性的,“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可见,涓生当时的心情正如我们平时自习时见到喜欢的姑娘迎面走来的时候一样,我们无法专注于书本,因为心早已转移至那位姑娘,这里涓生便是心不再书中,翻书的动作表达了他当时的紧张与焦急,更确切便是浮躁。“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在这对于鞋声的描写中,涓生不经意间便表现出了对子君的强烈的喜爱,正如我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正因这种喜爱,当涓生听到子君对家人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便毫无疑问地更爱一层了,他爱子君这种独立的性格。所以涓生骄傲,为子君骄傲,也为自己骄傲,心里暗想“看,我家女朋友为了我竟然敢跟家人抬杠,你家的敢吗?哈哈哈!” 两人在一起后,两人开始要共同面对生活了,他们开始找住处。爱是盲目的,花了大半积蓄,住在了一个条件并不好的房子里,两人开始自己想象中的过日子。以至于对朋友的忠告与劝阻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小两口还买了四只油鸡和一只狗。狗叫阿随,名字是子君索取,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还是随着子君叫了。注意,这就是文章中涓生对子君的第一次,第一次妥协。 涓生为了这个家开始辛勤的工作,子君也尽力的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东西。涓生开始有了归属感,开始有了责任感,开始有了家的感觉。同时也开始心疼自己女朋友为家务的操劳。这时涓生被辞退了,涓生失去了工作。这个时候涓生其实是很慌的,而文中“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便是涓生受挫后条件反射般的自我安慰,他第一时间便把罪魁祸首推给了自己一向不中意的“雪花膏”,第一时间把责任指向了别人,因为他这个时候怕,他怕自己是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情,没有能力维护好这个家,同时也说明了涓生爱逃避的性格。文中多次提到了“怯弱”二字。在这个时段,我觉得涓生的怯弱便是指向这个遇事爱逃避的心理。但现实不允许他逃避,他要支撑这个家庭。 丢失局里工作后,涓生写信打广告寻求工作,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机会,给《自由之友》译书。之后的一大段时间都是涓生为了这个家每天埋头于翻译中,并渐渐感觉到子君没那么体贴了。“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这时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了爱慕以外的感觉,开始产生一丝的厌倦。 冬天来了,为了生计,涓生不得不把阿随丢掉,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子君的冷暴力,“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这时涓生开始觉得子君不像从前那样理解他,开始觉得子君是个负担了。他开始了逃避,他开始逃出这个所谓的家,图书馆成了他取暖和躲避的场所。 这种情形愈发强烈,涓生与子君的感情也愈发疏远,此时只有一首歌能表达他的心理了。便是beyond的《冷雨夜》——“冷雨夜我不想归家,怕望你背影,可知道我的心,比当初

(完整版)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 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

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 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连仅有的进步青年也遭受毒害,涓生没有背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他是一个卑怯者。 子君:无论是电影中的还是书本中的子君她都是一个勇敢,进步,充满活力的一位女性。起初受涓生影响,她常常与涓生一起谈论家庭专制,谈论男女平等,谈论泰戈尔雪莱等,是涓生给力她奋斗的希望,让她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壮语,也是她这一句话让涓生看到了辉煌的曙色,让她一步一步的陷入爱情的深渊,是她自己选择的路,怪不得谁,她有勇气时常去找涓生谈论,不顾家人反对和旁人的冷眼,她甚至有勇气做出与家人决裂的勇气从而与涓生同居生活在一起,她的勇气的确是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甚至男性都不能具备的,涓生因此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是她自由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没有发现当她自己开始接受涓生的同时,自己已经开始在步入封建妇女后尘之中,从此她整天忙于家庭琐事,围着自己的丈夫转,就像涓生说子君的一样“子君的功业完全建立在吃饭中了,她似乎将先前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可见子君思想的局限性,与其说她天真不如说她无知,她轻易的接受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她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男人是否值得自己这样牺牲,完全不顾自己的家人,完全被爱情冲昏头脑,就连她最后的选择也让人很无语,为了这样一个男人选择了死,她这样做是否值得,也许当初她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计划

《人物形象创意设计》教学计划 2012年12月修订 一、专业名称 人物形象创意设计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或行业爱好者。 (二)基本学制:一年制 三、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成为不断适应现代化美发行业发展的初中级化妆设计。能适应销售与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除就业之外,还可以自主创业。 1.职业道德与情感 1.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1.2具有人文和科学素养,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的良好的生活态度; 1.3具有敬业、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本专业并对业务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1.4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 1.5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1.6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2.职业知识 2.1了解化妆,化妆品的基本认识; 2.2专业色彩知识; 2.3了解化妆工具的使用技巧; 2.4行业的认识与了解; 3.职业技能 3.1化妆的五官基础刻画; 3.2五官刻画矫正的认识及练习; 3.3化妆与色彩的作用; 4.影楼方向 4.1影楼白纱的认识 4.2影楼晚装的认识 4.3影楼古装的认识 5.彩妆方向 5.1平面彩妆 5.2T台彩妆 5.3自主创意彩妆 5.4饰品的制作

5.5彩妆设计课程 6.影视方面 6.1影视人物解析 6.2剧本解析 6.3影视化妆造型基础 6.4影视特殊妆型打造技巧 6.5影视塑形伤疤特效 6.6影视历史人物造型技巧 6.7时尚人体彩绘 6.8取得1个工种的职业资格中级证书。1个大专毕业证 四、职业岗位导向与职业资格 五、课程结构 六:教学课时分配表(12个月)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 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 第一“好”:“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

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第五“好”:“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再好不过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 顾念任何感情,完全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 二、专横独裁的封建家长 专横独裁的封建家长是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是周公馆里 的一家之主,最高统治者,家中所有的人,都得对他的言行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违背。 18年前周朴园娶了蘩漪为妻,但他并不爱她。蘩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对蘩漪的关心爱护并不是真正出自内心的爱,它的真正意义是对蘩漪的控制、专制,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专制。 当他得知蘩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 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蘩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完

《伤逝》赏析

伤逝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鲁迅经典小说《伤逝》赏析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在题材上,《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非;好多大老爷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文中涓生与子君的结合导致了两个结果:疏离的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丧失。阅读者心中是否包含着这样一种了然认定的观点:婚恋就是自由的对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别,也就不清楚爱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自由如何在真挚的爱情中崩塌。这湮灭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吗?孤独者渴望伴侣,是否随着伴侣的入侵,自由就烟消云散?这些人们嘴里的必然对立与现实中的偶然和谐,到底有怎样的玄机?是我们想太多,还是生活原本如此。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涓生和子君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

浅谈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

浅谈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 摘要:本文从动画角色的含义和设计理念出发, 综述了动画角色的基本特征和动画分类, 阐明了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意义, 并初步提出了影响动画角色设计的一些因素, 以期为我国动画角色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 如今, 动画作为创意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与市场价值的力量,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前提下, 受到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视,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动画角色造型作为动画中的灵魂, 成为欧美与日韩等动画强国推销其动画与衍生产品的重要武器, 远如米老鼠、唐老鸭、近如功夫熊猫、机器瓦力, 每一部动画片都能诞生一个甚至几个明星。近期如国内动画角色喜洋洋与灰太狼等。作为动画作品主要特征的象征,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中最基本, 也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的设计,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而且还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商业价值,是吸引广大观众眼球的重要法宝之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动画角色往往源自日本或美国, 可见, 进口动画动漫对中国动画市场的冲击巨大。 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动画动漫起步早但发展滞后, 而日本、美国较早把动画动漫作为一项产业来做, 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市场对动画动漫消费的强烈需求与国内动画动漫设计制作、营销策略落后之间的矛盾, 导致进口动画动漫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如今,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能脱口而出的国产动画角色还有几个呢 ? (2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动画角色通常打着“美国制造”的商标。

被世界所熟知的动画角色中“美国制造”几乎成了一个代名词,从米奇、小熊维尼、史努比到狮子王、大力水手、辛普森一家、怪物史莱克, 它们的影响力如同美国的影响力一样巨大。 (3中国动画动漫作为一个产业起步较晚。 中国原创动画几乎毫无影响力。据统计,在年轻人最喜爱的动画作品中,日本动画占 60%,欧美动画占 29%,而中国原创动画,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 11%。所有14-17岁的三地青少年中,有 56%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动画或动画形象购买过书、杂志、影碟等动画作品和玩具、服装、饰品等动画相关产品, 对所有买过产品的青少年, 其一月的平均购买金额是 54元。对 18-23岁和 24~30岁两个年龄层的年轻人来说,虽然其动画消费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平均购买金额却明显上升。以上述金额为据,仅京、沪、穗三大城市,其每年由 14-30岁的城市年轻人所完成的动画相关消费总额即可超过 13亿元,极为可观。在谈及为哪些动画或动画形象进行相关消费时发现,比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诺比、米老鼠、 Kitty 猫、皮卡丘和机器猫。而所有相关消费的动画和动画形象中出自中国内地地区的总计不足 10%,而日美动画和动画形象比例超过 80%,其余份额被港台地区、欧洲国家等占据, 这些数据折射出我们在动画产业开发方面同样是惊人的落后—中国的动画极其相关市场无 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钱却流入了日美和不法盗版商的口袋。 近两年中国的动画动漫才作为一项产业迅速起步 : 2005年重庆市“十一五” 重点文化项目——重庆动画动漫基地正式落户大学城。重庆出版集团、少年先锋报社将斥资 5亿元人民币, 在大学城打造占地 300亩, 集动漫设计、制作、青少年活动等项目和相关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动漫基地。 早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内地第一个港资动画动漫公司翡翠动画就落户深圳。有关人士表示,深圳目前以动画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手段进行创作和生产的企业有 1000多家, 门类齐全, 从业人员上万人, 最大的动画制作公司有 500多名创作人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人物形象策划书

人物形象策划书 一、活动前言: 1、活动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快捷便利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越来越加强对公关,礼仪,社交问题的关注,近来来,公关礼仪在日常的生活,求职,商务谈判等诸多正式与非正式的场合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没,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交礼仪方面的素质,加强公关技能的锻炼,可当代大学生对正规的公关礼仪并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为了增进大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提高认识,展现大学生的风采,我学会特筹划举办:首届江西省大学生公共关系形象大赛,通过我们针对性的培训,专业的指导,给出他们专业的标准,在比赛中不断提升自己公关素质 2.活动宗旨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展现魅力,铸造辉煌”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和礼仪,素质与品格,为我省大学生树立标杆。 4、活动预期效果 我们将继续继承公共关系学会的优良传统与理念,希望能在同学心中树立一种公关礼仪的观念,能达到震撼他们感官的效果,以一系列的招募过程与一台视觉盛宴让他们主动地去关心和了解关于公关礼仪的有关信息,而不是被动的灌输一些他们不感兴趣也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我们相信活动将掀起一股“公关形象风”! 二、综述 1、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省公共关系学会 承办单位:文化服务中心 协办单位:江西交大公共关系学会等 评委会由:企业赞助单位代表,参与学校的代表,公共关系学会专家,政府有关领导,协办单位专家和领导,有关媒体领导 2、活动时间 xx年()月()起至()月()日报名 ()月初赛 ()月决赛 3、活动地点(待定) 报名地址:江西省公共关系学会文化服务中心,地址江西省政府大院西二路政报大楼10楼,文化服务中心 拨打报名电话:.联系人:罗小姐 参与者及其人数 工作人员30人(预计) 专家,嘉宾,领导名字及职务

我看涓生

我看涓生 ****************** 涓生是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反应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以独特的手记体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涓生和子君以热恋同居开始却以生死离别告终的爱情悲剧,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青年们如果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自由、婚姻的自主狭小范围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波力量,是难以冲出封建社会天罗地网的,更难以获得最终的自由和解放。 故事开始时我们可以看出涓生是很爱之君的,两人初期的爱情生活很美好,也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子君也表现得相当痴情,子君对涓生爱得热烈、纯真,她陶醉于也满足于这样的爱情。为了便于朝夕相守,他们在一个小官员家的四合院里找到了两间房子;在那里,他们过起了同居生活。这种男女之间在不正式办理结婚手续的情况下就同居的生活,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是会遭到非议的。但子君和涓生都表现得很勇敢。朝夕相处的同居生活,让涓生发现了子君身上的一些与自己不合拍的东西:子君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小油鸡、哈巴狗,而涓生并不喜欢。他开始感觉到自己和子君之间的一些隔膜,所以跟她谈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对于爱情的上述看法是相当深刻的。但单纯的子君还不懂得涓生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子君在家里只管忙自己的家务。由于两人之间在文化水平、生活视野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差距,涓生与子君之间的爱情已经出现了裂痕。在涓生失业之后,失业的打击倒使得涓生更加振作起来。但受到打击的子君却无法振作起来,反而越来越活得没有生气、没有情趣。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涓生和子君之间因为心灵的隔阂而产生的冷漠也加重了。这时的涓生认识到了:尽管爱情可贵,但却是需要有其他东西作基础的。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共同的生活目标和符合对方的需要或要求并为对方所欣赏的个人素质,男女之间的爱情就会因为缺乏基础而无法长久维持下去。因为心里明白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善伪装的涓生也就明显地对子君冷淡起来。子君觉察到了这一点,但又不想也不能放弃涓生(子君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看成涓生的妻子;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一生只跟从一个男性才是所谓正经的,否则,就会被人看成不正经的。子君虽然也能接受一些新观念,但在骨子里仍然是个按传统观念生活的女性,是一个半拉子"个性解放"的人),所以,她竭力想要将涓生拉回到以前两人热恋的状态中去,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她本人的素质和志向都朝向着涓生靠拢的方向发生显著的变化)。在眼见得一时乃至永远都不可能真正与子君心灵相通的情况下,涓生抱着与其同归于尽不如各自自救的想法向子君提出了分手的要求。涓生是一个比较全面地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一个比较完全的"个性解放"的人,而且,也有能力为自己开辟出新的生活道路。但子君可不是。对于骨子里传统的子君来说,自己的男人和他对自己的爱情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失去自己的男人,她的整个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她的生存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然而,当子君真正离开的时候,涓生感到异样的寂寞和空虚。子君真的走后,涓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君离开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而她是没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来自别人甚至当时社会的冷嘲热讽的。在听到子君已死的消息后,他更是为自己因幼稚的诚实而犯下的送掉一条年轻的生命的罪行而深深地忏悔。在因幼稚的诚实而得到生活的严酷教训后,愤世嫉俗、仍未完全成熟但不愿放弃生命和生活的涓生表示: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在小说的最后,涓生的心灵自白尽管含有愤激的因素,但他的生活态度最终还是相当积极的,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 总结对于鲁迅的这篇小说的上述解读,在我看来涓生是一个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较为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能写作、会翻译,具有相当的生活能力。对于爱情和生活,他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能说得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