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第二讲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第二讲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第二讲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第二讲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第一节入侵检测的信息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入侵检测的输出结果,取决于所能获得的输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采用的入侵检测技术类型,也常常因为所选择的输入数据的类型不同而各不相同。

几种常用输入数据来源

?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

?系统日志

?应用程序的日志信息

?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

?其它的数据来源

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

?在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中,最早采用的用于入侵检测任务的输入数据源

?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是由操作系统软件内部的专门审计子系统所产生的,其目的是记录当前系统的活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成为一个或多个审计文件。

?不同的系统在审计事件的选择、审计记录的选择和内容组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兼容性的问题。

?操作系统审计机制的设计和开发的初始目标,并不是为了满足后来才出现的入侵检测技术的需求目的,因此无法提供所需的关键事件信息(不足),或者是提供了冗余的记录信息(过)。

操作系统审计记录做为是基于主机入侵检测技术的首选数据源的原因:

?安全性有保障。操作系统的审计系统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审计记录的结构化组织工

作以及对审计记录内容的保护机制,因此操作系统审计记录的安全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没有经过高层抽象、详尽。操作系统审计记录提供了在系统内核级的事件发生情况,

反映的是系统底层的活动情况并提供了相关的详尽信息,为发现潜在的异常行为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审计记录的优点

?可信度高

?得益于操作系统的保护

?审计记录没有经过高层的抽象

?最“原始”的信息来源

?了解系统事件的细节

?实现准确的入侵匹配

?不易被篡改和破坏

审计记录的问题

?过于细节化的问题

?缺乏足够细节的问题

?缺乏说明文档

?不同系统审计记录的不兼容

审计记录级别

审计记录内容

?响应事件的主题和涉及事件的目标信息

?主体

?对象

?进程

?用户id

?系统调用的参数

?返回值

?特定应用事件的数据

?...

OS审计纪录示例之一—Sun Solaris BSM

?BSM安全审计子系统的主要概念包括审计日志、审计文件、审计记录和审计令牌等信息

?其中审计日志由一个或多个审计文件组成,每个审计文件包含多个审计记录,而每个审计记录则由一组审计令牌(audit token)构成。

Windows的系统事件

事件日志的格式

?类型:事件查看器显示5种事件类型。

?错误、警告、信息、成功审核、失败审核

?日期:事件产生的详细日期。

?时间:事件产生的详细时间,精确到秒。

?来源:事件的生成者。

?分类:对事件的分类,如系统事件、特权使用、登录/注销等

?事件:事件ID。

?用户:用户名称。

?计算机:计算机名称。可以是本地计算机,也可以是远程计算机。

事件类型

审计记录

Windows审计管理

审计数据的提炼

?操作系统的复杂化

?审计数据量的庞大

?审计数据的提炼、过滤、去冗余

?可信进程的审计记录精简

系统日志和应用程序日志

?系统日志是反映各种系统事件和设置的文件

?系统使用日志机制记录下主机上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对日常管理维护,还是对追踪入侵者的痕迹都非常关键。

?日志可分为操作系统日志和应用程序日志两部分。

系统日志的安全性

?系统日志的来源

?产生系统日志的软件是在内核外运行的应用程序,易受到恶意的修改或攻击

?而操作系统审计记录是由系统内核模块生成的

?系统日志的存储方式

?存储在不受保护的文件目录里

?审计记录以二进制文件形式存放,具备较强的保护机制

?提高系统日志的安全性:加密和校验机制

应用程序日志

?应用程序日志通常代表了系统活动的用户级抽象信息,相对于系统级的安全数据来说,去除了大量的冗余信息,更易于管理员浏览和理解。

?典型的有

?Web服务器日志

?数据库系统日志

?Web服务器通常支持两种标准格式的日志文件:

?通用日志格式(CLF)

?扩展日志文件格式(ELFF),除了CLF所定义的数据字段外,还扩展包含了

其他的附加信息。

?扩展日志文件格式(ELFF)

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

?近年来流行的商用入侵检测系统大多采用了网络数据作为其主要的输入数据源。

?优势

?占用资源少。

?在被保护的设备上不用几乎占用任何资源。

?通过网络被动监听的方式来获取网络数据包,作为入侵检测系统输

入信息源的工作过程,对目标监控系统的运行性能几乎没有任何影

响,并且通常无须改变。

?隐蔽性好

?一个网络上的监测器不像一个主机那样显眼和易被存取,因而也不

那么容易遭受攻击。由于不是主机,因此一个基于网络的监视器不

用去响应ping,不允许别人存取其本地存储器,不能让别人运行程

序,而且不让多个用户使用它。

其它的数据来源

?安全产品提供的数据源

?网络设备提供的数据

?带外的信息源

安全产品提供的数据源

?入侵检测系统采用其他安全产品的事件日志作为自己的输入数据源,可以凸现入侵检测在整个动态计算机安全模型中的关键角色和重要地位,显示出动态安全监控的

能力在应付当前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模式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win7自带的防火墙为例

网络设备提供的数据

?采用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

?SNMP

?主要的数据源。

?标准网管协议,其中的管理信息库是专门用于存放网络管理目的信

息的地方,包含网络的配置信息(路由表、地址、名称等),以及大

量关于网络系统性能和活动记账方面的信息(如用来记录在各个网

络接口和各协议层上的网络流量的统计信息)

?路由器

?交换机

带外的信息源

?“带外”(out of band)数据源通常是指由人工方式提供的数据信息。

?例如,系统管理员对入侵检测系统所进行的各种管理控制操作。

?除了上面所述的全部数据源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数据源类型,即来自文件

系统的信息源。

信息源的选择问题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设计的检测目标来选择所需的输入数据源。

?如果设计要求检测主机用户的异常活动,或者是特定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等,

采用主机数据源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需要发现通过网络协议发动的入侵攻击就要采用来自网络数据的输入

信息。

?如果系统设计要求监控整个目标系统内的总体安全状况等,此时就需要同时

采用来自主机和网络的数据源

?在不影响目标系统运行性能和实现安全检测目标的前提下,最少需要多少信息,或者是采用最少数目的输入数据源。

第三节按照信息源的分类,分为两类:

a)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

b)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

第四节按照检测方法的分类

a)滥用(misuse)入侵检测,又称为特征检测(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i.分析各种类型的攻击手段,并找出可能的“攻击特征”集合。

ii.滥用入侵检测利用这些特征集合或者是对应的规则集合,对当前的数据来源进行各种处理后,再进行特征匹配或者规则匹配工作,如果发现满足条件的匹配,

则指示发生了一次攻击行为。

b)异常(anomaly)入侵检测

i.对攻击行为的检测可以通过观察当前活动与系统历史正常活动情况之间的差

异来实现。

滥用入侵检测

?滥用入侵检测的优点

?与异常入侵检测相比,滥用入侵检测具备更好的确定解释能力,即明确指示

当前发生的攻击手段类型,因而在诸多商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滥用入侵检测具备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虚警率,开发规则库和特征集合相

对于建立系统正常模型而言,也要更方便、更容易。

?滥用入侵检测的主要缺点

?一般情况下,只能检测到已知的攻击模式

异常入侵检测

?异常检测的优点

?可以检测到未知的入侵行为

?大多数的正常行为的模型使用一种矩阵的数学模型,矩阵的数量来自于系统

的各种指标。比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登录的时间和次数、网络活动、

文件的改动等。

?异常检测的缺点

?若入侵者了解到检测规律,就可以小心的避免系统指标的突变,而使用逐渐

改变系统指标的方法逃避检测。另外检测效率也不高,检测时间较长。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事后”的检测,当检测到入侵行为时,破坏早已经发生了。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实时和非实时处理系统

?非实时的检测系统通常在事后收集的审计日志文件基础上,进行离线分析处

理,并找出可能的攻击行为踪迹,目的是进行系统配置的修补工作,防范以

后的攻击。

实时处理系统实时监控,并在出现异常活动时及时做出反应。实时是一个根据用户需求而定的变量的概念,当系统分析和处理的速度处于用户需求范围内时,就可以称为实时入侵检测系统。

NFR NID 200

ISS 公司的RealSecure

? 是一种混合入侵检测系统

? 1996年,RealSecure 首先被作为一种传统的基于传感器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来开发 ? 1998年成为一种混合入侵检测系统 ? 多种响应方式

? RealSecure 基本结构

小结

? 入侵检测的信息源:五种

? OS 的审计记录(BSM 、Windows )、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网络数据、

带外数据

?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两种

? 数据源: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 ? 检测方法:滥用和异常

? 具体的入侵检测系统

? NFR NID, ISS RealSecure

工作组管理器是入侵检测系统

的中央控制点,负责配置、管理

Sensor 以及Sensor 所产生的事件数据的处理等工作。对Sensor 的管理是通过安全加密通道进行的。包括:控制台、 企业数据库

、事件收集器。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精品文档 .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 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入侵检 测技术的应用与实施。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的 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个人信息出现泄漏、盗窃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入侵检测 技术,然后针对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 借鉴。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 用和优势,已经成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运行中,威胁网络安全 的因素比较多,带给了网络用户极大的不便。因此,必须要加强入侵检测技术的 应用,对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处理,确保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创建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更好地提升网络用户对网络的满意度。 1入侵检测技术的简述 1.1入侵检测的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进行入侵式的检测的先进技术, 它作为网络安全中第二道防线,起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作用。入侵检测是通 过收集与分析安全日志、行为、审计和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以及系统的关键信息, 以此检测出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受攻击的对象的一个工作过程。 它开展保护工作的过程具体可分为:监视、分析网络用户和网络系统活动;网络 安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查评估;认定反映已知进攻活动并作出警示警告;网络 系统异常行为的统计和分析4个步骤。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同时完成实时监控内部 攻击、外部攻击和错误操作的任务,把对网络系统的危害阻截在发生之前,并对 网络入侵作出响应,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被动静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出的一种积 极动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2入侵检测技术的特性 入侵检测技术基本上不具有访问控制的能力,这一技术就像拥有多年经验的 网络侦查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数据中过滤可疑的数据包,将正常使用方式 与已知的入侵方式进行比较,来确定入侵检测是否成功。网络安全管理员根据这 些判断,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所受到的攻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管理员经验积累的一种体现,减轻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 负担,降低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要求,并且提高了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 有效性和准确性。其功能有:①监视用户和系统的功能,查找非法用户合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②审计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后动。③对用户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入侵行为的规律。④操作系统的审 计跟踪管理,能够实时地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反应,检查系统程序和数据的 一致性与正确性。 1.3入侵检测技术的流程 具体如下图1所示。现如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发挥计算机数据库功能的同时避免其遭受病毒的侵袭,需要技术人员 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了解入侵检测技术原理并实现技术 的合理使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严格按照应用流程进行操作,具体操作要点包括如 下几个步骤:①攻击者可以先通过某种方式在网络上注入网络攻击行为;②如果攻

入侵检测课程设计1

甘肃政法学院 入侵检测课程设计题目:snort入侵检测系统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____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使用抓包库WinPcap,入侵探测器snort,Web服务器Apache,数据库MySQL,入侵数据分析控制台ACID构建了Windows平台下基于snort的网络入侵系统。Snort对监控网络中的数据包进行规则匹配,检测入侵行为,并将日志保存至MYSQL数据库,ACID分析数据库数据,生成网络入侵事件日志图表。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安全;snort

基于windows平台的snort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防火墙作为主要的安全防范手段, 在很多方面存在弱点, 而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提供了对内部、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它能够自动的监控网络的数据流, 迅速发现攻击, 对可疑的事件给予检测和响应。因此, 入侵检测系统愈来愈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已经开始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入侵检测系统产品。但是它们大多比较杂, 比较难以掌握, 而且比较昂贵。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开源软件来自己构建一个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章入侵检测系统简介 入侵检测是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发现各种攻击企图和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入侵检测系统( Int rusion Detect ion Sy stem, 简称IDS)根据检测数据来源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从单个主机上提取数据(如审计数据等)作为入侵检测分析的数据源;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从网络上提取数据(如网络链路层的数据帧)作为入侵分析的数据源。入侵检测系统按检测方法分为:异常入侵检测根据异常行为和计算机资源情况检测入侵,并试图用定量方式描述可接受的行为特征,以区分正常的、潜在的入侵行为;误用入侵检测指用已知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弱点攻击模式来检测入侵行为。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现有IDS 误报警率偏高,很难确定真正的入侵行为;事件响应与恢复机制不完善,不适当的自动响应机制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IDS 缺乏国际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的入侵检测术语和概念框架;IDS 本身正在发展和变化,远未成熟,还存在对入侵检测系统自身的攻击;缺少对检测结果作进一步说明和分析的辅助工具,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导致检测分析难度加大。 第二章Snort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建 2 Snort原理 2.1 入侵检测系统简介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2.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 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往往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

入侵检测论文

免疫系统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考号:115310195340 姓名:宋佩锋 〔内容提要〕 现有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大都不能识别未知模式的入侵,智能水平低生物免疫系统提供了一种的健壮的、自组织、分布式的防护体系,对设计新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利用生物免疫系统具有自我检测的机理,将其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人工免疫技术的概念、提出、手段及发展;在概述生物免疫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中的关键技术。重点是列举几种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技术、模型和算法,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入侵检测免疫系统人工免疫计算机安全 1 、入侵检测的结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部件,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计算机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特别是近几年IDS 作为一种主动防御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免疫学原理与智能体概念相结合,提出免疫智能体的概念。设计一种新的基于免疫智能体的系统结构,为免疫学原理在IDS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James Aderson首先提出入侵检测的概念,他认为审计跟踪可应用于监视入侵威胁。但由于当时所有已有的系统安全程序都着重于拒绝未认证主体对重要数据的访问,这一设想的重要性在当时并没有被理解。1987年,Dorothy Denning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抽象模型,首次将入侵检测的概念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安全防御问题的措施与传统安全措施相比较,入侵检测技术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措施。1.1 入侵检测的定义 入侵检测是一种增强系统安全的有效方法。入侵检测对系统中用户或系统行为的可疑程度进行评估,并据此来鉴别系统中的当前行为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从而帮助系统管理员进行安全管理,并针对系统所受到的攻击采取相应的对策。[1]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第二学年) 论文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7.3

1引言 1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1 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3 3.1以Denning模型为代表的IDS早期技术 3 3.2中期:统计学理论和专家系统相结合 4 3.3基于网络的NIDS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4 4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将电子数据处理、安全审计、模式匹配及统计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被检测系统的审计数据或直接从网络捕获数据,发现违背安全策略或危及系统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这个概念出自James P.Anderson在1972年的一项报告,随后的30多年中,概念本身几乎没有改变。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从最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开始,人们就密切关注恶意使用者破坏保护机制的可能性。早期系统多为多用户批处理系统。这个时期,主要的威胁来自系统的合法使用者,他们企图得到未经授权的材料。到了20世纪70年代,分时系统和其他的多用户系统已成气候,Willis H Ware 主持的计算机安全防御科学特别工作 小组提供了一项报告,为处理多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篇报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7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进行构建多级安全体系的系统研究。 1980年4月,詹姆斯·安德森(James P.Anderson)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首先为入侵和入侵检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架构,这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在论文中给出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的概念: 威胁(Threat)可能存在有预谋的、未经认可的尝试: ①存取数据; ②操控数据; ③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 危险(Risk)意外的和不可预知的数据暴露,或者,由于硬件故障、软件设计的不完整和不正确所造成的违反操作完整性的问题。 脆弱性(Vulnerability)已知的或可疑的硬件或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使系统暴露的操作;意外暴露自己信息的操作。攻击(Attack)实施威胁的明确的表达或行为。 渗透/入侵(Penetration)一个成功的攻击;(未经认可的)获得对文件和程序的使用,或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 威胁概念中的③包括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盗用计算资源也属于这个类别之内。 一般来说,外部入侵者的首要工作是进入系统。所外人,也可能是合法用户,但违规使用了未经授权的资源。另一方面,除了拒绝服务攻击外,多数攻击都需要入侵者取得用户身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网络计算已经相当普遍,渗透和入侵也更广泛。但许多厂商和系

网络安全技术习题及答案 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 1.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异常检测只能识别出那些与正常过程有较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2-28T15:08:00.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牛晓娟 [导读] 摘要: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三河 065201 摘要: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实施。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个人信息出现泄漏、盗窃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入侵检测技术,然后针对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已经成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运行中,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比较多,带给了网络用户极大的不便。因此,必须要加强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对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处理,确保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创建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更好地提升网络用户对网络的满意度。 1入侵检测技术的简述 1.1入侵检测的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进行入侵式的检测的先进技术,它作为网络安全中第二道防线,起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作用。入侵检测是通过收集与分析安全日志、行为、审计和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以及系统的关键信息,以此检测出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受攻击的对象的一个工作过程。它开展保护工作的过程具体可分为:监视、分析网络用户和网络系统活动;网络安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查评估;认定反映已知进攻活动并作出警示警告;网络系统异常行为的统计和分析4个步骤。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同时完成实时监控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错误操作的任务,把对网络系统的危害阻截在发生之前,并对网络入侵作出响应,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被动静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出的一种积极动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2入侵检测技术的特性 入侵检测技术基本上不具有访问控制的能力,这一技术就像拥有多年经验的网络侦查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数据中过滤可疑的数据包,将正常使用方式与已知的入侵方式进行比较,来确定入侵检测是否成功。网络安全管理员根据这些判断,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所受到的攻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管理员经验积累的一种体现,减轻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负担,降低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要求,并且提高了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功能有:①监视用户和系统的功能,查找非法用户合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②审计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后动。③对用户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入侵行为的规律。④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能够实时地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反应,检查系统程序和数据的一致性与正确性。 1.3入侵检测技术的流程 具体如下图1所示。现如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发挥计算机数据库功能的同时避免其遭受病毒的侵袭,需要技术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了解入侵检测技术原理并实现技术的合理使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严格按照应用流程进行操作,具体操作要点包括如下几个步骤:①攻击者可以先通过某种方式在网络上注入网络攻击行为;②如果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已经突破了防火墙,可以应用服务器,评估用户的安全证书;③未发现用户的欺骗验证行为,可以查看SQL语句;④使用传感器向控制台发出警报。 1.4入侵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通过收集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信息点,并通过相应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是否存攻击进行分析,如果检测到计算机某个系统正在受到网络病毒入侵、身份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并做出正确的应对。其实入侵检测技术上也就是一种动态安全防护技术,在国际上称之为IDS,主要技术手段是发现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异常和匹配模式。 1)异常入侵检测 异常入侵检测,是指将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所常用的行为特征信息储存到数据库当中,当产生新的数据库使用行为时,系统会自动将当前的使用行为特征与储存好的用户常用数据库使用行为特征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差比较大,就说明此次访问行为与平时有明显的不同,即访问出现异常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时系统会自动开启安全防御系统,对异常现象进行处理。异常入侵检测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网络安全检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可以在大量数据中慢慢地掌握检测的方法和规则。 2)入侵检测的匹配模式 匹配模式就是把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和已知网络入侵、系统错误模式数据库等进行对比,及时发现会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侵害的入侵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此过程的重点是把所有入侵手段用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模式进行表述,并建立入侵模式数据库。在具体检测过程中,要对收集到的数据特征模式是否在入侵模式库中进行判断,而批评模式的占有系统比较少,仅仅包含集中收集到的数据库,因此匹配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基本上不会出现在错报的情况,发展至今匹配模式在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其主要缺点升级比较频繁,负责也就难以应对各种新型入侵攻击技术。 2入侵检测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具备高度的开放性与自由性,而接入网络的计算机体系或软件没有绝对的安全,为确保计算机用户数据与体系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就一定要使用重要的安全防护方法。现阶段常用的安全防护方法有对系统实施完善、对数据实施加密、控制执行访问等。然而就现阶段技术发展来看,第一种方法在技术层面非常难完成;第二种方法短期内能对数据实施保护,然而加密技术自身完成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被破解的可能性比较高;第三种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用户的应用效率降低。综合来看,能够运用相对容易完成的安全系

入侵检测系统论文入侵检测技术论文

入侵检测系统论文入侵检测技术论文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保护计算机安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介绍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入手,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分类以及入侵检测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技术 brief overview of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chen jing (air force 95259 troops,guangzhou510500,china) abstract: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to ensure that the cor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is one aspect in the protection of computer securit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the function of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classification and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reas. keywor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或者军事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习题答案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 1

入侵检测技术

重要章节:3、4、5、6、7、9 第一章 入侵检测概述 1.入侵检测的概念: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2.传统安全技术的局限性:(1)防火墙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2)防火墙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3)在攻击发生后,利用防火墙保存的信息难以调查和取证。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4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响应处理。 4.入侵检测的分类:(1)按照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误用入侵检测、异常入侵检测和协议分析(2)按照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IDS 、基于网络的IDS 、混合式IDS 、文件完整性检查式IDS 第二章 常见的入侵方法与手段 1.漏洞的具体表现:(1)存储介质的不安全(2)数据的可访问性(3)信息的聚生性(4)保密的困难性(5)介质的剩磁效应(6)电磁的泄露性(7)通信网络的脆弱性(8)软件的漏洞 2.攻击的概念和分类:根据攻击者是否直接改变网络的服务,攻击可以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主动攻击会造成网络系统状态和服务的改变。被动攻击不直接改变网络的状态和服务。 3.攻击的一般流程:(1)隐藏自己(2)踩点或预攻击探测(3)采取攻击行为(4)清除痕迹 第三章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1.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3个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魔力和报警与响应模块 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 2.入侵检测发展至今,先后出现了基于主机的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模式匹配、异常行为、协议分析等检测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第四代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网络+安全管理+协议分析+模式匹配+异常统计的系统,它的优点在于入侵检测和多项技术协同工作,建立全局的主动保障体系,误报率、漏报率较低,效率高,可管理性强,并实现了多级的分布式监测管理,基于网络的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与协议分析和模式匹配以及异常统计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入侵检测。 3.入侵检测信息的来源一般来自以下的4个方面:(1)系统和网路日志文件(2)目录和文件中不期望的改变(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4)物理形式的入侵 4.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传感器和事件分析器之间的通信分为两层:OWL 层和SSL 层。OWL 层负责使用OWL 语言将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转换成统一的OWL 语言字符串。SSL 层使用SSL 协议进行通信。 5.信息分析的技术手段: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 6.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处理数据的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 分布式:在一些与受监视组件相应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 集中式:在一些固定且不受监视组件数量限制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 7.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比较如下: 1.可靠性 集中式:仅需运行较少的组件 分布式:需要运行较多的组件 2.容错性 集中式:容易使系统从崩溃中恢复,但也容易被故障中断 分布式:由于分布特性,数据存储时很难保持一致性和可恢复性 信息收集 信息分析 报警与响应

IDS入侵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IDS入侵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学生姓名:刘荣荣 学号:0908210124 所在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届次:2014 届 指导教师:陈茅

目录 摘要 (1) 前言 (3) 第1章入侵检测技术的介绍 (4) 1.1 入侵检测基本模式的确立 (4) 1.2 入侵检测的相关概念 (5) 第2章入侵与网络安全 (6) 2.1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6) 2.2入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入侵的步骤 (8) 2.4网络安全产品 (8) 第3章防火墙技术 (9) 3.1防火墙的概述 (9) 3.2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10) 第4章入侵检测的方法 (12) 4.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 (12) 4.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 (14) 第5章 IDS的应用与发展 (16) 5.1 SNORT--免费的IDS (16) 5.2 对提高检测技能关键技术的分析 (17) 5.3 IDS的主要发展方向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IDS入侵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学生:刘荣荣(指导老师:陈茅) (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的全称为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目前,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已经被企业或机构广 泛采用,然而IDS技术产品化的时间相对来说并不长,多数企业或机构缺乏在 这方面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若无法完全防止入侵,那么只能希望如果系统受到 了攻击,则能够尽快,最好实时检测出入侵,从而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应入 侵,这就是IDS的任务所在。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阀门,对安全保 护措施采取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防御策略,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能够对 网络进行检测,从而提供内部攻击,外部攻击以及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防火墙 Analysis and design of IDS intrusion system Student:LiuRongrong(Faculty Adviser:ChenMao)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bstract: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call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referred to as "IDS". At present, the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as part of an overall system security architecture,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but the IDS technology products of the time is not long, the majority of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lack of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experience in this area. If you are unable to completely prevent intrusion, so can only hope that if the system is under attack,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best real time detect intrusion,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the corresponding intrusion, this is IDS's mission. Intrusion detection is

入侵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入侵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徐盼 学号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班级网络201401班 指导教师刘烨 开题时间2016年10月20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业作品题目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学生姓名徐盼 学号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班级网络201401班 指导教师刘烨 完成日期2016年11月20日 目录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网络安全角度来看,防火墙等防护技术只是被动安全防御技术,只是尽量阻止攻击或延缓攻击,只会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在网络环境下不但攻击手段层出不穷,而且操作系统、安全系统也可能存在诸多未知的漏洞,这就需要引入主动防御技术对系统安全加以补充,目前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就是入侵检测技术。 本文从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入手,研究、分析了入侵检测技术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应用、信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处理及其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入侵,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章绪论 入侵检测技术的提出 随着Internet高速发展,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传递信息,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计算机上处理业务已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基于简单连结的内部网络的内部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到基于企业复杂的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全球互联网的企业级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系统的连结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在连结信息能力、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黑客攻击日益猖獗,防范问题日趋严峻:具WarroonResearch的调查,1997年世界排名前一千的公司几乎都曾被黑客闯入;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 术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标签: 2012-07-31 14:07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卢楠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网络安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移动网络的开放与发展,入侵检测系统(IDS)也逐渐成为保卫中国移动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安全设备之一。在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2类方法、5种硬件架构,不同的方法与架构都存在其优势与不足。本文基于入侵检测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的主流技术原理、硬件体系架构进行剖析;详细分析IDS产品的测评方法与技术,并介绍了一个科学合理、方便操作的IDS测评方案。最后,从应用需求出发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背景 目前,互联网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因特网上频繁发生的大规模网络入侵和计算机病毒泛滥等事件使很多政府部门、商业和教育机构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甚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入侵行为经常发生,网络攻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当前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严峻,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如图1所示。

图1 目前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说到网络安全防护,最常用的设备是防火墙。防火墙是通过预先定义规则并依据规则对访问进行过滤的一种设备;防火墙能利用封包的多样属性来进行过滤,例如:来源 IP 、来源端口号、目的 IP 地址或端口号、(如 WWW 或是 FTP)。对于目前复杂的网络安全来说,单纯的防火墙技术已不能完全阻止网络攻击,如:无法解决木马后门问题、不能阻止网络内部人员攻击等。据调查发现,80%的网络攻击来自于网络内部,而防火墙不能提供实时入侵检测能力,对于病毒等束手无策。因此,很多组织致力于提出更多更强大的主动策略和方案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2、入侵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IDS即入侵检测系统,其英文全称为: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入侵检测系统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件和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IDS通用模型如图2所示。

“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目前,关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已有相当的数量。特别是近一、二年,国内出版了近10本有关信息安全实验教程。但是,入侵检测实验内容所占篇幅很小,而且均是关于一些常见入侵检测工具的使用。这些内容对于“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等综合课程中一个章节来说,应该说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入侵检测技术”这门独立课程来说,远不能满足其要求。从国内外的有关论文来看,大多是关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研究的,比如,信息安全专门实验室的建立并在其中分组进行攻防实验;通过入侵、入侵分析和入侵检测实验项目将信息安全的研究和教育相结合的,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效率;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设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课程实验,并通过不同途径评价实验教学的效果;建立远程在线实验系统,允许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通过互联网完成信息安全的相关实验。这些内容对入侵检测的实验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完全照搬过来。其原因如下: (1) 教学对象不同。“入侵检测技术”课程一般面向信息安全专业的大四学生。 (2) 实验条件不同。不同的学校在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方面差异很大。 (3) 教学目标不同。在设置信息安全专业时,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各自的侧重点。 (4) 课程特点不同。“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在技术性、综合性、专业性方面特点显著。 我校第一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入校时间是2004年。“入侵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在2007年作为大四学生必修课,共56学时,其中16学时是实验课。2008年作为大四的选修课,共40学时,其中8学时的实验课。“入侵检测技术”这门课不仅对我校,对国内其它各相关院校来说,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的形式、内容、资料等方面不像其它经典课程那样有较多的选择和较成熟的模式。2008年本人申请的校级入侵检测技术实验教学的教改立项获得批准,对“入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重点讨论“入侵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本身对实验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需求、入侵检测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完善机制、最后提出入侵检测实验教学应当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内容。 2对实验教学的需求 “入侵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到的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入侵方法与手段、入侵检测系统数据源、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引擎、告警与响应、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估、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等。其中原理性、理论性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入侵检测的原理、检测算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论文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探讨摘要:计算机数据库在应用中会碰到各式的安全性问题,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它对计算机的安全起到保护的作用,在信息安全领域该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仅对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一些方面进行简单的探析讨论。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computer database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li chaozhi (xiangtan ci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network and mobile technology,xiangtan411100,china) abstract:a computer database in the application will run into all kinds of security issues,computer database of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importance of its computer security play a role in protection,the technology has been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article only to the computer database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some aspects of the simple discussion of the analysis. keywords:computer database;intrusion detection

入侵检测系统中两种异常检测方法分析【我的论文】_百度文库(精)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入侵检测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功能、模式及分类,指出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针对异常入侵检测方法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和层次聚类的异常检测方法,并从理论和试验层次队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分析了两种算法的优缺点。同时预测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BP神经网络;层次聚类;网络安全。 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石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为了弥补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入了入侵检测 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技术。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检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定义为识别为被授权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有合法权利使用系统但却滥用特权的过程。即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入侵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DS)。一个入侵检测产品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传感器与控制台。传感器负责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并生成安全时间;控制台主要起到中央管理作用。商品化的产品通常提供图形界面的控制台,这些控制台基本上都支持Windows NT平台。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3、识别已知进攻并向相关人员报警;4、统计分析异常行为;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的完整性; 6、操作系统日志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活动。 二、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的D.E.Denning于1986年首次提出一种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的检测方法就是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描述模型,并以此同当前用户活动的审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偏差,则表示有异常活动发生: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通用入侵检测架构(CIDF)组织,试图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准化,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4个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相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同时将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事件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系统日志中的信息。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事件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队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修改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地方的通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