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

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

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
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

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

张 玉 陈 蔚 (华山医院老年科,上海 200040)

1关键词2 老年;跌倒

1中图分类号2 R16117 1文献标识码2 A 1文章编号2 1005-9202(2008)09-0929-03

作者简介:张 玉(1963-),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病的研

究。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 CD -10)对跌倒的分类,包括以下两类:1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跌落;o同一平面的跌倒112。跌倒是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之一。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1次以上,而且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可高达50%。跌倒不仅使患者感到恐惧和焦虑,而且跌倒后约5%~15%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等并发症。跌倒最严重的损伤是髋部骨折;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后期寿命会减少10%~15%,且生活质量也显著下降,约1/4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可在6个月以内死亡

12~42

。在美国,由于跌倒致死已成为70岁

以上老人死亡的第6位原因,每年因跌倒造成的医疗总费用超过200亿美元。在英国,跌倒是75岁以上老年人受损伤后的主要死亡原因。在澳大利亚,跌倒所致的社会经济损失约为每年0186亿澳元12~42。据报道,65岁以上的社区老年居民,男性21%~23%曾跌倒过,女性为43%~44%;每年至少有2000万老年人发生2500万次跌倒,直接医疗费用在50亿元人民币以上,社会代价约为160~180亿元人民币12~42。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首位伤害死因。由此,开展老年人群跌倒危险因素探索,有利于制定老年人群预防保健措施,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年来老年人跌倒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111 生理因素

11111 步态和平衡功能 步态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步态的步高、步长、连续性、直线性、平稳性与老年人跌倒危险性密切相关。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点是下肢肌肉收缩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膝屈曲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导致行走缓慢,步幅变短,行走不连续,脚不能抬高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引发跌倒的危险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中枢控制能力下降,对比感觉降低,摇摆较大,反应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平衡能力、协同运动能力下降,使跌倒危险性增加。

11112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及本体感觉,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直接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老年人常表现为视力、视觉分辨率、视觉的空间/深度感及视敏

度下降,触觉下降,传导性听力损失、老年性耳聋,以及踝关节的躯体震动感和踝反射、趾关节的位置觉下降,均可导致平衡能力降低。

11113 骨骼肌肉系统 老年人骨骼、关节、韧带及肌肉的结构、功能损害、退化是引发跌倒的常见原因。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下降和骨质疏松使跌倒导致的髋部骨折危险性增加。112 环境因素 包括周围环境的危险、无序和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老年人跌倒意外中50%与外周环境密切相关。室内照明不足、床和家具高度不合适、日常用品摆放不当、卫生间无扶拦把手、光滑的室内装潢和地面,步行途中过多障碍物,过道和楼梯照明不足、台阶过高,室外路面湿滑、不平坦,以及不合适的鞋子和助行器均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另外,老年人是否独居,以及与社会的交往和联系程度都会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113 病理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小脑病变、前庭疾病、外周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体位性低血压、椎动脉供血不足,认知障碍,痴呆,尤其是A lzhei m er 型和抑郁型。眼部疾病: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偏盲;其他,风湿病、骨质疏松,足部疾病,贫血、虚弱、脱水、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114 药物因素 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催眠药、抗惊厥药、镇静剂;心血管药物,降压药、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其他,降糖药、非甾体类、止痛剂、多巴胺类、抗帕金森病等药物。115 心理因素 沮丧、抑郁、焦虑、情绪不佳以及害怕跌倒的心理状态及由此导致与社会的隔离均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

2 老年人跌倒的研究方法

211 生物学机制研究 跌倒的危险因素和跌倒预防的基础科学研究着眼于影响机体平衡功能的因素和对平衡控制的干预性研究,重点是对神经系统、本体感知觉、前庭功能、骨骼肌系统与跌倒的关联强度进行研究152。

212 应用科学、运动医学对跌倒预防的研究 包括运动中跌倒的原因分析与预防,以及运用医疗辅助器械或运动、锻炼对预防跌倒和降低骨折危险性的研究。如芬兰162的一个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了D anish 型髋部保护装置减少老年人骨折危险性的效果,显示干预组髋部或股骨颈骨折危险性显著下降。另研究发现,适当锻炼可以提高上下肢的力量、机体的平衡和协调

以及移动技能,从而提高对环境危险因素的应变能力,降低跌倒的危险性;即预防跌倒最有效的方法是锻炼,而不是药物172。

#

929#张 玉等 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 第9期

213 社区干预研究 针对多个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社区干预试验,包括步态与平衡功能的检测、合理化药物治疗、身体训练,以及家庭安全的评价。如澳大利亚对社区居民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项目,覆盖4~6万人,费用600万澳元,最终使跌倒的发生率减少了22%,跌倒所致的住院数减少了20%162

3 老年人跌倒危险的测评方法和评定工具311 步态和平衡功能的测评方法18~122

31111 活动步态指数(the dynam ic ga it i ndex ,DG I) Shu mw ay Cook 研制,用于评估受试者调整步态变化的能力;要求受试者测试8种不同的步态;每种步态得分0~3分,分别代表差到优良4个等级的评分,总分0~24分,得分越高提示平衡功能越好;得分小于18分提示跌倒的危险性增高。

31112 功能性伸展测试(functiona l reach test ,FRT ) Duncan 研制,用于测试体位控制能力与静态平衡功能;受试者手臂前伸的最大距离(直立、肩前屈90b )小于7英寸提示移动功能受限;可在5m i n 内完成。约30%~36%的老年人由于认知功能障碍而不能进行记时起立行走测试和功能性伸展试验。31113 多方向伸展测试(mu lt-i d i recti ona l reach test ,M DRT ) 该测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测量四个方向(前后左右)稳定性的评测方法。与Berg 平衡量表有很好的正相关,与记时起立行走试验有很好的负相关。

31114 Berg 平衡量表(berg ba lance sca le ,BBS) 该量表用于测评平衡与移动功能,15~20m i n 可完成。包括14项日常生活测试项目;每项5级评分(0~4分),0分为不能完成,4分为独立完成,总分56分,得分越高,提示平衡功能越好;BBS 评分<45分提示有跌倒可能。BBS 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量表之一。

31115 单腿平衡测试(one -leg ba lance test) 受试者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单腿站立并保持平衡5s 。该测试简便而易于操作,能够反映测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位、步态变化,但不能预测所有的跌倒事件。有研究显示,该测试敏感性36%,特异性76%,阳性预测值为31%。

31116 平衡功能自我感觉测试(ba lance se l-f pe rcepti ons test ,BSPT ) 用于测定受试者对平衡程度的感知以及跌倒风险对日常生活干扰的认识;受试者要被问及他们在行使12项可量化的基本日常活动时是否会失去平衡的信心。自我评估得分为0~60分,得分越高提示被测试者的日常生活越不受害怕跌倒心理的影响。

31117 改良的步态异常等级量表(mod ifi ed g ait abnor m a li ty ra ti ng sca l e ,GAR S -M ) 可评价步态及预测社区老年人群跌倒风险;包括7项步态测试,每项测试为4级评分法(0~3分),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示步态异常和有跌倒风险的程度越大。有研究表明,该量表预测个体跌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和87%。

31118 T ine tti 步态和平衡测试(ti netti ga it and ba lance test) 通过测试受试者的步态和平衡来预测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包括步态测试和平衡测试两部分。平衡测试有9项,满分16分,

步态测试有7项,满分12分,总分(平衡+步态)为28分。完成时间10~15m in 。总分19~24分,预示有跌倒风险;小于19分,预示高跌倒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53%。312 体能测评方法112,132

31211 身体能力测试(physica l pe rf o r m ance test ,PPT ) 是对受试者躯体多方面功能的直接测评;包括9项静态和动态的平衡试验。每项分5个等级的评分(0~4分),总分36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根据完成规定条目的难易程度以及所需时间进行测评。研究表明,其特异性为71%、敏感性为79%,且其与T i ne tti 步态试验有较高的相关性。

31212 记时起立行走测试(ti m e up and go test ,TU> ) 此测试是经P odsiad l o 将原版本改良而成的一种简便、实用的定势能力测试,1~2m i n 可完成,不受场地限制。通过计算完成指定任务花费的时间来测评受试者的稳定功能。完成时间小于20s ,表明有独立的活动能力;完成时间大于30s ,则表明受试者需要帮助才可完成大部分活动;完成时间介于20~29s 之间,需附加测试评定其功能活动水平。该测试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是一项可靠的测试,与BBS 有很好的相关性。313 跌倒自我信念的测评方法114~162

31311 跌倒功效量表(the fa lls efficacy sca l e ,FES) T i netti 提出,用于测评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时对跌倒的自我功效和对不发生跌倒的自信程度。包括10个问题,每题1~10分,总分100分。FES 以室内活动为测评内容,最适合于家居和运动能力低下的老年人,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量表之一。

31312 老年人活动与害怕跌倒量表(survey of acti v iti es and fear of f a lli ng i n the e l derly ,SAFFE) 用于区分害怕跌倒及活动受限的程度;SAFFE 主要考察11项可量化的日常社会活动。总分越高,提示害怕跌倒的程度越大。与其他量表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识别因害怕跌倒而限制活动的情况;其与FES 有显著的相关性。

31313 修订版跌倒功效量表(m odified fa lls effi cacy scale ,M FES) FES 基础上修订而来,包括14项条目,另加了4个户外活动条目;用于测定老年人完成指定活动内容时不失去平衡的信心;每个条目分11个等级,得分0分(一点信心没有)~10分(信心十足)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量表之一。

31314 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ctivties -specific ba lance conf-i dence sca le ,ABC ) Pow ell 制定,应用于活动功能较高的老年人平衡信心的评定;要求受试者用目测类比评分,给自己在行使基本日常活动时的平衡信心打分,共包括16个条目;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量表之一。测试结果0分(没有信心)~100分(十足信心)。与FES 比较,ABC 测试的是更大范围的活动,与其他的自我功效量表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配合平衡测定量表使用来评价受试者活动能力的高低。

31315 其他量表 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PPB)、10米记时行走测试,跌倒危险指数、是否易跌倒功能量表(DEF )、M orse 跌倒危险量表,但文献报道应用较少。

314 其他116,172 改良Barthe l 指数(M BI)和L ondon 残疾量表

#930#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5月第28卷

(LH S):用于评价残疾、障碍和自理能力;简易智能量表(MM SE):用于评价受试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临床上均应用较为广泛。

4跌倒的预防1182

411锻炼坚持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步态稳定性、灵活性、减少反应时间,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应针对不同人群,由专业人员帮助制定锻炼计划(内容、强度和时间),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已有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于预防跌倒的效果作用十分显著。

412合理用药在治疗病人疾病时,当使用能增加跌倒危险的药物时,应尽可能使用最低药物剂量,尽量减少复方用药,及时停用不必要的药物,定期复查;同时督促患者使用步行辅助工具,以防跌倒。建议对患者进行药物和跌倒之间关系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正确用药。

413安全环境可使用居家危险因素评价工具(ho m e fall hazards assess m ents,H FHA)对家庭危险因素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减少居家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而且能增加老年人对跌倒危险因素的了解,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室内家具的高度和摆放位置应合理,移走家中对行走造成障碍的物体,保持地面平坦;走道应安装把手,室内光线应充足;老年人应穿适合自己脚型、防滑的鞋具。

414防治骨质疏松跌倒所致损伤中危害最大的是髋部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研究发现,高危人群中每天摄入钙剂1000mg、维生素D800I U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故有学者建议老年人,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钙剂,对绝经期女性必要时应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以降低跌倒后的损伤。

415健康宣教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和肌肉疾病和视力听力减退的跌倒高危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让其了解跌倒的危险因素、后果以及预防措施。

416辅助医疗器械研究发现髋部骨折多发生于身体旋转时的跌倒,且与跌倒后身体接触地面的情况有关。国外已有据此原理设计出的跌倒时能起到缓冲作用的髋部保护装置,大大减少了跌倒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5展望

国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跌倒进行研究,国内在近10年也开展了部分研究,对跌倒的危险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行了一些预防跌倒的干预。老年高危人群跌倒的早期预防、锻炼干预项目的适宜内容和强度、适宜老年人穿着的鞋具和辅助保护器械的应用和研制、家居病房安全的改善,以及针对跌倒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干预措施,都将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6参考文献

1O li ver D,B ritton M,M arti n FC,et a l1Devel op m en t and eval uati on of ev-i

dence-b ased ris k assess m en t tool(stratif y)t o pred i ctw h ich el derl y i npa-ti en ts w ill f a l:l cas e-con trol and cohort studies1J21B r M ed J,1997;315 (7115):1049-531

2Fu ller GF1Fa ll s i n the elderly1J21Am Fa m Phys,2000;61(7):2159-661

3H endrie D,H a ll SE,Arena G,et a l1H ealth sys t e m cos t s of f alls of ol der al du ts i n W es t ern Australi a1J21Aus tH ealt h R ev,2004;28(3):363-731 4RungeM1D i agnos i s of t he ri sk of acci den t al fall s i n t h e el derly1J21Ther Um sch,2002;59:351-81

5Kannus P,Parkkari J,N ie m i S,et a l1Preven ti on of h ip fracture i n elderl y people w i th u se of a h i p protector1J21N Eng l J M ed,2000;343(21): 1506-131

6Kalli n K,Jensen J,O l sson LL,e t al1W hy t he eldly fall i n residenti al care

f acilities and s uggested re m edies1J21J Fa m Pract,2004;53:41-521

7Ke m pton A,Van Beu rden E,S ladden T,et a l1O l der peop l e can stay on their feet:fi nal res u lts of a co mm un i ty-based f all s preven ti on p rogra m 1J21H ea l th Pro mot In t,2000;15(1):27-331

8M cCon vey J,B enn ett SE1Reliab ilit y of t h e dyn a m ic gait i ndex i n i ndivi d-uals w i th mu ltiple sclerosis1J21Arch Phys M ed R ehab i,l2005;86(1): 130-31

9Ne w t on RA1Validity of t h em u lt-i d irecti onal reach test:a practicalm eas-ure for li m its of stab ility i n ol der adu lts1J21J Gerontol A B i ol SciM ed Sc,i2001;56(4):248-521

10Vellas B J,W ayne S J,Ro m ero L,e t a l1One-leg balance i s an i m portant pred ictor of i n j uri ous f a ll s i n ol d er persons1J21J Am Geri atr Soc,1997;

45(6):735-81

11Shu mw ay CA,G ruberW,B al dw i n M,et a l1The effect ofmu lti d i m enti on-al exercis es on bal an ce,m ob ility,and fall ris k i n co mm un it y-dw elli ng o-l der adults1J21Phys Ther,1997;77(1):46-71

12Van s w eari ngen J M,Pah chalKA,Bon i o P,et al1Assess i ng recurrent f all ris k of co mm un i ty dw elli ng,f rail older veteran s us i ng specifi c tests of mob ilit y and t h e phys i cal p erf or m an ce test of fun cti on1J21J Geron t ol A

B io SciM ed Sc,i1998;53(6):457-641

13M i chel R,Rejean H,Fran coi s P,et al1Screen i ng ol der adu lts at ris k of falling w i th t he T i nettibalance scal e1J21Lancet,2000;356(16):1001-21 14H illK,Schw arz J,Kal ogeropoulos A,e t al1Fear of falli ng i n el d erl y per-sons:A s soci ation w i th f all s,f un cti onal ab ili ty,and quali ty of li fe1J21J Geron t o:l Ps ychol S ci Soc Sc,i2003;58(5):283-901

15Lachman M E,H o w l and J,T ennstede S,et a l1Fear of f alli ng and acti vity restricti on:t he survey of acti viti es and fear of f alli ng i n t he elderl y (SAFE)1J21J Geron t ol B Ps ychol S ciS oc Sc,i1998;53(1):43-501 16Ja m es K,R ichards on M D1Factors associ ated w ith falls i n el der patients w ith d iff u se polyneu ropat hy1J21J Am Geri atr S oc,2002;50(11):1767-731

17Egger J,Gross m ann G,Auch terl on i e I A1Ben i gn s l eep myoclonus i n i n-fancy m ist aken for ep il ep s y1J21B M J,2003;326(10):975-61

18L i n J T,Lane J M1Fa ll s i n the el derl y population1J21Phys M ed Reh ab il

C li n N Am,2005;16:109-281

12007-07-13收稿2007-12-05修回2

(编辑袁左鸣)

#

931

#

张玉等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第9期

老年病人手术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老年病人手术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5-12-18T11:48:30.8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高均平[导读]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平湖乡卫生院老年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不明。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平湖乡卫生院 【摘要】老年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明,现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是目前麻醉学研究热点。麻醉对POCD发生的作用有不同观点,现有研究结果尚不足以进行Meta分析,但提示麻醉对POCD的影响不容忽视。文中就目前麻醉与POCD发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学习记忆 老年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不明。麻醉对POCD发病的影响有不同观点,现有研究结果尚不足以进行Meta分析,但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创伤和麻醉对POCD发生的影响贯穿整个麻醉过程。 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概述 老年患者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POCD。POCD发病机制复杂,原因不明,唯一确定的危险因素只有高龄。据国际认知功能障碍协作组织的大样本、多中心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非心脏手术1周后POCD的发病率为25.8%,3个月后 POCD的发病率为9.9%,且发病率与术中低氧血症、低血压无关[1]。POCD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给患者、家人、社会造成极大负担,迄今尚无有效防治方案。目前普遍认为 POCD 可能是在神经系统老化、功能减退的基础上,由于围手术期诱发因素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 2 麻醉对 POCD 发病的影响 2.1 麻醉和手术应激和炎症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引发POCD 围术期麻醉方式选择、管理及麻醉用药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引起应激反应,如局部麻醉应激抑制不全、麻醉管理中出现麻醉偏浅、围手术期镇痛不完善等,都可能引发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可进一步引起中枢神经炎症反应。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反应是CNS对应激、损伤、感染等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主要与神经胶质细胞尤其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关系密切。炎症反应是包括POCD在内大多认知障碍类疾病研究热点。Chen 等[2]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激活神经中枢的自身免疫系统可导致级联神经炎性反应和持续的认知行为表现异常。Ramlawi等[3]发现心肺分流术后6h和术后4d,认知功能降低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IL-1β与 IL-10的水平均明显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可能在 POCD 发生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2 围术期麻醉用药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引发POCD 全身麻醉药作用的详尽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围术期使用的各种静脉麻醉用药(包括术前用药和术后镇痛药)或吸入全麻药均可能抑制中枢神经递质系统而引发 POCD。 麻醉手术前常使用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及镇静药。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有阿托品、东莨菪碱等。阿托品和东莨菪碱都有致遗忘作用,其中东莨菪碱的致遗忘作用最强,阿托品次之。Mintzer 等发现东莨菪碱可损害志愿者的情景记忆,但对语言记忆无影响。苯二氮类药是麻醉术前常用的镇静药,现临床最常用的咪达唑仑主要作用于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苯二氮受体,并可通过与GABA受体特异性位点结合,增强 GABA 的作用,而广泛存在于CNS中的GABA对记忆起负性调节作用。在大鼠被动回避反应实验中,镇静剂量的咪唑安定可抑制大鼠的记忆获得和巩固,并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由此推测麻醉前使用咪唑安定,可能是导致大鼠 POCD 发生的因素之一。POCD 国际多中心研究发现,术前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远期 POCD 的发病率,而术后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不增加 POCD 的远期发病率。静脉麻醉药可抑制多种神经递质系统。丙泊酚是现在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其分子结构特殊,进入血脑屏障后可通过选择性减少不同脑区域的血流并降低脑糖代谢率,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一方面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与GABA受体的结合,或直接作用于 GABA 受体复合物引起抑制性激发电位,开放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CL),增强GABA 的神经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谷氨酸在中枢的释放,降低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从而抑制了大脑皮层、皮层下区、丘脑和中脑,产生麻醉作用。胡宪文等[4]发现氯胺酮可致微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表型缺失。 3 展望 POCD在老年人手术后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综上可见,麻醉对POCD发病影响贯穿整个麻醉过程,虽然麻醉药本身对POCD发病影响尚存争议,但纵观整个围术期麻醉管理过程对 POCD发病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 POCD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首先,临床研究工作中由于存在伦理问题、诊断标准不一、主观性较强等诸多问题,造成发病率等结果报道不一。而动物实验研究中存在诸多局限,如检测动物认知功能现国际上最常用的是水迷宫,水迷宫用于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然而水迷宫检测的仅仅是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而POCD病人存在多种形式学习记忆障碍,在动物身上很难进行检测。故建立统一的、更加客观的 POCD 临床诊断标准,寻找更合适的动物认知功能检测工具,是目前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POCD 临床表现多样,既有长期病例,也有短期病例,有工作记忆受损为主,也有长时记忆受损为主,长时记忆受损病例中既有情景记忆受损为主,也有语义记忆受损为主的等,不同病例都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这些提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将不同病例进行区分研究,以寻找更明确的发病机制,为POCD 防治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Moiler JT,Cluitmans P,Rasmussen LS,et al. Long-term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 ISPOCD investigators.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J].Lancet,1998,351(9106):857-861. [2]Chen J,Buchanan Jb,Sparkman Nl,et al. Neuroinflammation and disroption in working memory in aged mice after acute stimulation of the peripheral innate immune system l[J].Brain Behav Immun,2008,22(3):301-311.[3]Ramlawi B,Rudolph JL,Mieno S,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ssociated to neurocognitive decline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J].Surgery,2006,140(2):221-226.

老年康复与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老年康复与保健》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老年康复与保健是介绍养老护理员如何对残疾、慢性病患的老年人进行日常康复与保健的学科,预防继发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使他们重返社会的一门课程。其内容包括老年康复保健的概念、目标、基本原则,现代康复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常见老年基本的康复治疗。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树立起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了解老年康复与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老年现代康复与中医传统保健的措施,熟练掌握老年康复保健的操作技能。使学习者具备初步开展老年康复保健服务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养老机构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坚持突出养老护理员的康复保健专业特点,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基层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养老服务工作者综合职业能力为准绳,以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为依据,以养老机构实际工作任务为顺序,以学习典型个案和项目为载体,设计最佳的学习情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使课程贴近养老职业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达到“能干、会干、能干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预期目标。考核方式基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涵。 三、课程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 本课程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了解适合于老年人的康复保健的目的、基本原则,掌握一些常用的现代康复技术及传统康复技艺,期待日后在老年机构将这些技能熟练地应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照护,从而减少老年人因疾病所导致的残疾程度,减轻并发症,缓解因衰老、病痛所导致的身体不适,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运动、作业、物理因子等治疗技术,同时掌握一些中医传统保健知识,如:针灸、推拿、养生技术,并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糖尿病、肺病、冠心病等进行日常的康复保健,达到协助医生缓解病痛、降低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能力的目的。 素质目标 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养老事业、献身养老事业的远大理想;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老年人具有高度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具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能与同事合作共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老年护理事业的现状与展望

老年护理事业的现状与展望叶婷婷卜琴芳 上海顺昌医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一个 重要的社会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一挑战。]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给我国护理事业提出严竣的挑战。面对庞大的老年人队伍,如何提高老年护理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是老年护理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 一、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 (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2 年,我 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 36 亿,占总人口的10. 47 %,预计到2020 年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那时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为2. 5 亿,占全国总人口总数的20 %以上[1]。根据1982 年联合国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时提出的“60 岁及60 岁以上的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 %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 时代”的标准[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 人口结构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之多,世界罕见。因此, 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事业, 进一步加强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社会对于老年护理的需求对老年人的照料在我国目前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照顾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帕森斯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其间以家庭以及从中派生出的家族系统在整个社会中占有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3]。但随着需要赡养的老人急剧增加;计划生育使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员外出就业;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一户家庭要照料4 位 老人,显得力不从心, 无论从老年人自身还是从照 顾者方面来说,都急需来自医疗、社区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而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对滞后,老年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起步较晚,数量极少,很不适应新的形势。 (三)老年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随着老 年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为生活质量是个多维的概念,至少包括躯体健康、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等, 仅仅延长生命而不提高生活质量是没有意义的。 (四)护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 我国老年护理 的状况无论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来看, 我国的护理状况与发达的老年型社会国家还存在很大距离。按国际标准来算,我国大约需要专业护理人员220 万人,而国内从事养老护理的工作人员仅100 万左右,与实际需要量相比尚缺万人。不仅人员数量短缺, 而且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还存在, 非护理工作所占护理时间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一方面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重视病症, 特别是急症的治疗护理, 轻视人和综合护理的倾向依然存在[4],护理毕业生只有少部分愿意选择从事 老年护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很多的护士对工作不满意,护理人员老龄化,具有

黄芪在老年病科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概况

黄芪在老年病科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概况 黄芪是中医补气要药,味甘,微温,具有益气补中、补气固表、利尿排毒、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等作用,被临床广泛应用。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沛,周流全身,运行不息,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 人体的气血由盛渐衰,运行由通畅而渐凝涩。临床出现以功能低下或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些疾病,如心功能衰竭、循环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所以,黄芪在老年病科应用尤为广泛和重要,临床中应用于老年心、脑血管病,老年皮肤瘙痒症、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的治疗均显现出极佳的效果。其中对心脑血管药理作用最为显著。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上世纪,通过不断研究与摸索,已确立很多成分的具体结构。尤其近10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水平的药效研究更肯定了黄芪的药理作用。由于黄芪丰富的化学组成,其药理作用也较为全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老年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黄芪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具有耐缺氧、可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血管、改善缺血、缺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物的损伤及对血管的舒缩调节。黄芪皂苷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和心功能受抑制大鼠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1],能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改善衰竭心脏的功能[2]。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与下降速率振幅下降,对心功能损害和心肌缺血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3],抑制缺氧心肌细胞的凋亡[4]。同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区域血管阻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还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游走与增值,提高内皮细胞整合素活性,具有较好的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5]。还有较好的降脂作用,黄芪多糖用于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MDA和ET有明显降低,并升高NO、SOD及总抗氧化活力[6]。黄芪可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降低尿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心搏出量或扩张血管达到升高血压或降低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7]。 2 老年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黄芪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尤其是改善脑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增强脑细胞耐缺氧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血压和利尿降低脑水肿等,使脑细胞得到保护,并增强了受损脑细胞的修复功能[8]。黄芪甲苷是一种脑组织保护剂可以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防止缺血后及再灌注血脑屏障的破坏,保护脑组织[9]。黄芪可增强脑缺血后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抗凋亡的作用[10]。黄芪具有抗自由

人工湿地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人工湿地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问题: (1)人工湿地曾经被作为对湿地因各种原因退化的一种补偿手段而提出来的,但人工湿地的 研究现状是植物的单一性及对自然调控机制方面的缺乏与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初衷相去甚远。因此,人工湿地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在努力提高去污能力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模仿自然湿地。 (2)以去除百分率的形式来表示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时容易引起误导,因为在处理低含量污 水时,虽然处理效率较低,但出水水质很好。而且现已有数据表明随进水浓度升高处理效率也升高;同时由于蒸发作用,使得测得处理效率比实际结果偏低。因而,人工湿地处理效率模型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 (3)现在还没有学者对湿地系统去除水源性病源体进行优化及深入研究。尽管研究发现人工 湿地对大肠杆菌及粪大肠杆菌类的处理效果“非常好”(有时甚至达到99%),但是应当注意到出水大肠杆菌类的平均数量还是超标的。因此仅仅利用人工湿地现有水平作为污水唯一处理系统时,特别是对高负荷生活污水,可能是不够。 (4)人工湿地中的堵塞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为总悬浮颗粒物负荷过高时会造成基质淤积,管道堵塞,使得水流通不畅,(对潜流而言则会形成表面流致使水停留时间缩短;相反,对复合垂直流来讲,堵塞后由于填料渗透系数减少,水渗透速度下降,会延长水停留时间,造成在下行流池表面形成积水层阻碍了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基质层,使得复合垂直流中的好氧微生物活性下降,并且由于积水层的存在,使得蚊蝇更容易滋生,卫生条件恶化,功能下降。 (1)湿地基质堵塞的问题。随着人工湿地的运行有机质会逐渐积累于基质中而造成基质阻塞。根据美国多个人工湿地的调查有将近一半的湿地在投入运行后年内形成了堵塞造成了表面水流降低了处理效率。 (2)湿地植物的退化。如在欧洲国家应用广泛的芦苇床技术目前普遍存在着衰退现象。 (3)氮去除效果差。如美国多个湿地处理系统大多不能处理达到一定的氮标准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湿地中缺少硝化所需的氧。 (4)水力负荷小,占地面积大。人工湿地是在自然湿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净化机理的实质主要还是基于土壤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功能。由于土壤自身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差,水力负荷低,使得人工湿地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这就制约了它的发展,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所以能否提高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是影响人工湿地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5)冬季运行问题。气温的降低会影响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使污染物的去除率降低,因此,在冬季湿地需要覆盖隔离这样的保温措施;或增加人工湿地的构筑深度来达到保温的效果。这是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运行所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趋势: 国外人工湿地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改进人工湿地技术。通过间歇进水、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引入一些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来提高潜流湿地的工作效率。如北美湿地工程公司N(AWE)借鉴污泥回流技术和鼓风曝气开发了循环湿地流湿地工艺和通风强化床工艺。这些工艺目前已被成

人工湿地处理农药废水:现状和展望

人工湿地处理农药废水:现状和展望 发表时间:2017-09-29T11:00:54.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范闯 [导读] 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尝试用湿地植物处理速灭磷开始,到近十年湿地处理农药技术迅速发展。总结出农药进入水体的形式分为两种情况:点源和面源两种形式,其中以面源为主。 长安大学陕西省西安市 710064 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尝试用湿地植物处理速灭磷开始,到近十年湿地处理农药技术迅速发展。总结出农药进入水体的形式分为两种情况:点源和面源两种形式,其中以面源为主。去除机理有:填料和沉积物的吸附、水解作用、光解作用、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等。在影响湿地去除农药的因素:植物的有无、水力停留时间、农药的理化性质、温度、pH等。 关键词:人工湿地;农药; 0前言 农药在人类历史中已经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主要用来控制或者去除杂草,害虫,真菌等。农药在防治农业杂草害虫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是当农药脱离农业系统,特别是进入水环境中,将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威胁0。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污染水体中有将近1300个是由于农药超标造成的。命名除草剂莠去津(ATZ)为潜质致癌物质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0-0。见于这种结果,一方面有些人提倡完全禁止杀虫剂的使用;另外大量的研究指出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 1.人工湿地处理农药废水的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处理各种有机废水已经有将近70年,但是用人工湿地去除农药废水的时间就很少了,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展的微观实验的证明了植物对水体中速灭磷去除是有影响的,从此开始了人工湿地对水中农药去除的研究0。相比国内,国外的研究就成熟十分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Kadlec和Alvord等人建立了四块湿地研究莠去津(ATZ)的去除机理0。20世纪末,英国的McKinlay等人也研究一个垂直流湿地对莠去津的去除0。不同种农药由于不同的理化性质而在不同介质(比如水、土壤、植物等)中的分布规律是不同的, 2 人工湿地去除农药的影响因素 水生植物和藻类对某些农药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通过根系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代谢过程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也正是伴随这些过程的发生而发生的0。在一个早期的人工湿地研究中,Wolverton发现在光照以及微型植物藻类存在的情况下,两个星期后速灭磷被完全去除,在没有植物和土颗粒的情况下去除率只有26%,在只存在土颗粒的情况下去除率在94%0。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与处理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停留时间短的话水流速度快容易将吸附在基质表面的截留物质冲掉,进而导致SS和COD去除率的下降,当停留时间太大的时候会导致环境中厌氧部分变大,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还会影响硝化作用的进行。大量结果显示得非常清楚有一部分农药去除率远高于另一部分。这些农药大部分都有很低的水溶性但是有很高的土壤水分配系数(Koc)和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另一方面,三嗪酮类(苯甲嗪、草克净)去除率仅有24%。Wu等人指出如果农药的土壤水分配系数(Koc)比较高大于1000mg/L时,他们会被吸附在土壤表面,进而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会比较好0。污水的pH影响农药的稳定性,并且决定其水解反应的速率大小。在实验室条件下(25℃和pH为5~9),土壤中阿特拉津(除草剂)可以稳定30d,而pH为4时阿特拉津(除草剂)半衰期为244d0。Bailey等也发现,在酸性条件下二嗪磷(杀虫剂)的水解速率将急剧下降0。温度通过调节微生物的活性来影响农药的微生物降解速率,通常温度较高时,适于微生物生长,农药降解速率快。水温在20~25℃左右时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最好,在低于10℃时,处理效率会明显下降,所以一般夏天的处理效果要好过冬天0。温度升高还能加快农药的水解速率,在水溶液中,当温度从10℃升高到21℃时,其降解速度加快2到4倍0。植物能够直接从水体中吸收农药,当土壤作为填料的时候,将会给这个过程提够便利条件。表面流人工湿地往往采用沉积岩破碎后的清洁的卵石作为填料,这些填料并没有含有有机质所以对有机质的吸附是极其有限的,即使发生吸附也是一些运行时间比较久的系统,在填料表面形成了一层生物膜,这层生物膜会对有机物产生吸附作用0。 3 结语 人工湿地在处理农药废水时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人工湿地操作简单,在应对农药污染时展现出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Oliver D P, Kookana R S, Anderson J S, et al. Off-site transport of pesticides in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forms from two land uses in the Mt. Lofty Ranges, South Australi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2, 106(2):78-85. [2]Denton D L, Wheelock C E, Murray S A, et al. Joint acute toxicity of esfenvalerate and diazinon to larval fathead minnows (Pimephales promela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3, 22(2):336-341. [3]Rusiecki J A, Roos A D, Lee W J,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mong pesticide applicators exposed to Atrazine in the agricultural health study [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4(18):1375-1382. [4]Wolverton B C, Harrison D D. Aquatic plants for removal of mevinphos from the aquatic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the Mississippi Academy of Sciences, 1975. [5]Kadlec R H, Hey D L.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994, 29(4):159-168. [6]Mckinlay R G, Kasperek K. Observations on decontamination of herbicide-polluted water by marsh plant systems[J]. Water Research, 1999, 33(2):505-511. [7]Rose M T, Sanchez-Bayo F, Crossan A N, et al. Pesticide removal from cotton farm tailwater by a pilot-scale ponded wetland.[J]. Chemosphere, 2006, 63(11):1849-1858. [8]Wolverton B C, Harrison D D. Aquatic plants for removal of mevinphos from the aquatic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the Mississippi Academy of Sciences, 1975. [9]Wu Q, Riise G, Lundekvam H, et al. Influences of Suspended Particles on the Runoff of Pesticides from an Agricultural Field at Askim, SE-Norway[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4, 26(2):295-302. [10]Ciba-Geige Corporation. Environmental fate reference data source book for https://www.doczj.com/doc/4017427131.html,A : Greensboro N C , 1994 [11]Bailey H C, Digiorgio C, Kroll K, et al. Development of 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pesticide toxicity in ambient waters: Carbofuran, diazinon, chlorpyrifos[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1996, 15(6):837-845. [12]林涛, 蒋玲燕, 谭学军,等. 人工湿地处理农业径流中的阿特拉津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4(3):324-327.

我国老年慢性病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

我国老年慢性病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 发布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 发布时间:2005年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规模之大,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然而,家庭结构小型化,两代人分居的倾向,家庭功能的外移,家庭照料资源的匮乏,家庭用于治疗慢性病和护理费用投入越来越多。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照料大量的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卧床老人、活动能力下降的老人,社会和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这是一个需要现在我们认真对待的并及早制定对策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1%,据预测,到2050将达到4.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向高龄化迅速发展。200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经达到119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到2050年将会提高到近7%,高龄老人人数将超过一亿。各年龄组的老年人口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增长速度在未来50年中都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与世界其他老年型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我国目前有1.4亿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占亚洲老年人口的40%。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5亿以上,占当时世界老年人口的22.3%,亚洲老年人口的35%。届时我国老年人口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要多,即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中国的老年人。 (2)老龄化速度比较快。

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PDF

老年病科建设发展规划 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科学的进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根据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国步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20 年预计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5 亿以上。有关资料还表明老年患者中约有 50%需要康复医学服务。 面对老龄问题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受世界发达国家老龄化工作的启发我国就开始逐步有组织有领导地发展老龄事业。并于近年来以法令形式要求各级政府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于中国国情的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渐发展起来。老年病专科的建设也应运而生。医院建立老年疾病防治、健康管理中心和预防、咨询、护理、康复等机构综合医院要设立老年人门诊和老年病房这是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我们老年病科的医疗特色逐渐形成根据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将老年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作为我科重要医疗特色。此外我科还在老年痴呆、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糖尿病形成了临床明显的优势。开展多项老年相关诊疗技术强化血糖控制及持续监测、糖尿病足检测等。 一、学科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 一、发展思路立足一年、眼看五年、心想十年二、指导思想建设 株洲市名科、最大规模的老年病房。 三、学科发展方向通过探索、创新和实施用爱心和信心为老年人提供最佳服务“替儿女尽效心为家庭分忧愁”。

医疗方向 1.老年重症医学是老年医学领域的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的临床问题老年住院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 70-100%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的病死率与器官衰竭数目显着相关。老年重症医学是研究老年医学领域中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状态下对心脏、肺脏、肾脏、脑等多个器官保护的临床医学。在此领域我科已有的危重症患者监护和抢救设备有床旁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仪、多台血糖监测仪、除颤仪等。我科医务人员已熟练掌握危重症监护和抢救的技能如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重症救治已经成为我科的医疗特色。 2. 老年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早期筛查老年人肿瘤发病率显着高于年轻人。老年人肿瘤发病率高尤其前列腺肿瘤我科已作为入院常规对病人进行筛查。 医疗特色 1、“一站式”服务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可在一个病房得到综合治疗。针对老年患者一患多病、行动不便记忆减退等特点将由多个学科医师组成的治疗小组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全面体检、诊断实施多学科的强化干预治疗和健康指导。出院后继续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促进活动。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保障。 2、“全程式”服务开设“无陪护病房” 实行“入院有人接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由护士及护理员组成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三位一体的护理小组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提供“全程式”服务对患者住院全过程实施医疗、生活全程护理从而减轻社会负担解除老人亲属陪护的后顾之忧用爱心、细心、耐心、孝心关爱呵护每一位老年患者。

人工湿地建设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方案 第一章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区环境综合治理。 1.1.2 项目性质 新建 1.1.3 项目建设规模 ●人工湿地1个,日处理污水300m3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垃圾转运站5个,12 m3。垃圾桶24个。 ●畜禽养殖净化设施二套。 1.1.4 项目建设地点 日市海港区。 1.1.5 建设总投资估算 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26.1万元; 1.2 设计围 本设计方案的设计围为新建处理规模合计为300m3/d污水处理站1座以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垃圾转运站5个,12 m3。垃圾桶24个。

1.3 设计原则 1、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法规、规及标准,对*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解决该地区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充分发挥项目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2、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全面规划,统筹考虑,使工程建设与当地的发展相协调,既保护环境,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水环境保护要求,合理确定污水处理程度; 4、长期规划和现状结合,通盘考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5、根据当地生活污水的特点和特定环境,因地制宜,选择行之有效、简便、适应性强的工艺,达到污水处理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费用,管理方便的目的; 6、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设计方案,力求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7、构筑物紧凑布置,减少管理点、降低流程中用于提升的能耗;高程布置上根据场地条件合理选择高程,既保证处理后的污水方便而安全排放,又能降低污水提升能耗,并减少土石方量,降低建设费用; 8、污水处理设备选择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以节省能耗,降低投资。 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基本概念

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基本概念 一、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到2000年,全球总人口约60亿,而老年人口已达6亿,约占总人口的10%,宣告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2025年全球所有国家或地区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全球老年人口系数由1950年的3.0上升到2025年的14.3,发达国家老年人由11.4上升到23.6,发展中国家由6.4上升到12.4。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60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预测2025年升至20.0%,2050年达25.0%。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经济、文化、人体素质等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年学和老年医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包括我国政府及医学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便应运而生。 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基本概念

1.老年学(gerontology) 老年学是研究人类衰老的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科学,它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卫生保健和其他诸多领域,主要包括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目前已成为一门重要而独立的科学体系。 2.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 老年医学既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医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预防医学与老年保健及老年社会医学。 (1)老年基础医学主要研究老年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和生化免疫等的增龄变化,探索衰老的特征、过程、原因、机制及延缓衰老(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方法。 (2)老年临床医学主要研究老年病尤其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寻找有效的诊疗和防治方法。其中也包括老年护理医学和老年康复医学,重点研究老年病

老年高血压疾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老年高血压疾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2-05-30T16:19:03.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倪承祉 [导读] 通过大量的研究对影响寿命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发现高脉压差、高心率、高血糖会降低寿命。 倪承祉(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辽宁瓦房店116300)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402-02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加剧老龄化,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概率保持着上升的趋势,目前患病人群数量达到了8000万,也就是说,每2个老人当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目前高血压成为了老年人最患的疾病,这导致了老年人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原因之一。加强和完善老年人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护理方案,降低心脑血管的病发危险,是现阶段心血管疾病课题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目标。 1 老龄高血压病患的临床表现和降压治疗方法 1.1 老年高血压病患的临床特点 (1)单纯性收缩期的高血压发病概率高并且脉压大。在老年人当中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大约占到高血压患者的60%。脉压可以非常好的反应出动脉血管弹性,所以老年人的脉压增大现象是很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2)血压波动大。老年人的血压波动的典型表现为白昼血压波动异常,夜晚血压异常降低或异常升高。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是非常常见的。 (3)老年患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判断为平卧10分钟和竖直站立3分钟后,收缩压差>2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10毫米汞柱。大约超过30%的高血压老年患者有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 1.2 针对临床特点实行个体化降压治疗方案 1.2.1 通过血压测量掌握血压波动情况 (1)对患者进行卧位和立位的血压测量。患者平躺十分钟后,测量两次上臂肱动脉血压,其均值为卧位血压。双足着地直立三分钟,其间每一分钟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为立位血压。 (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要想科学正确的评估白大衣高血压、夜间血压、晨峰高血压和日间高血压,需要采取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家庭日常勤测血压和24小时血压监测比普通的诊室血压更有参考价值。有研究表明,24小时的平均舒张压每上升10毫米汞柱,总死亡率会上升23%,心血管死亡率升高34%。 1.2.2 注意收缩期高血压 随着年龄增长,一般在60岁之后,人体的收缩压会上升,舒张下下降,根据SHEP、Syst-China等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研究可见,降压治疗可以有效地把脑卒中事件机率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 1.2.3 老年多种疾病并存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同时,经常伴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高血脂等疾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概率和复发概率显著增加。老年高血压病人如果长期不能很好的控制血压,会比年轻人更容易引发靶器官损害(脑卒中、冠心病等)。 1.2.4 提高达标率 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全程记录昼夜每20-30分钟的血压,通过记录指导病人进行正确服药,合理科学安排进药时间和用药剂量,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和其他隐匿性表现的高血压,提高血压达标率。 2 老年高血压患者如何进行降压治疗 2.1 药物治疗 通过药物进行降压治疗有几点需要注意: (1)监测卧位和立位血压, 科学合理选择降压药,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高血压。对于老年高血压伴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要慎重使用降压药物,可在测量血压情况下,摄入小剂量ACEI、ARB、CCB 等。低体位高血压慎用α受体阻滞剂,体位性高血压慎用利尿剂。 (2)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波动以平稳降压血压。老年患者血压波动范围大,研究表明,9点钟心肌梗死亡发生率比21点钟竟高300%,心脏猝死危险高29%,卒中危险度高49%。凌晨是心脑事件发生的危险高发期。 处理: 1)选择长效的降压药物,有效地控制全日24小时血压,减少晨峰心脑血管发病率。2)调整给药时间,对于非杓型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睡前服用降压药。对于非杓型伴有晨峰血压显著升高的患者,建议在原有长效制剂的基础上,晨醒后加服1 次短效药剂(如硝苯地平或可乐定),可能效果更佳。 (3)多药联合逐步达到降压目标。当单药的常规剂量无法实现降压时,应当采用多种药物联合降压治疗。联合降压治疗通过不同机制降压,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更好保护靶器官,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成本效益比。目前推荐的联合治疗是利尿剂与CCB、AECI(ARB)的三联治疗配伍,特别适用于老年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顽固性高血压中,老年与肥胖是两大危险因子。老年高血压应注意容量过度,如进行性肾功能不良造成容量过度使交感激活,血压升高。此外,中国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摄入高钠,加用利尿剂常降压有显著疗效。 (4)小剂量起始,逐步降压达标。老年人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弱,体液调节功能障碍等问题均导致血流量降低和主要器官的调节功能下降,所以老年人应先服用小剂量降压药物物,逐步降低血压。 2.2 非药物治疗 通过大量的研究对影响寿命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发现高脉压差、高心率、高血糖会降低寿命。研究还证实: 老年人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会延长寿命,并与寿命呈正相关。 老年人必需注意心理健康,老年人中睡眠障碍比较多见,与高血压患病率增加有关。研究证实老年男性抑郁的人群,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睡眠障碍是造成老年高血压血压波动大,难以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心理健康,调适心态。 老年人由于味觉减退摄钠增加,而老年人盐敏感的比中年人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盐敏感性也逐步增加,而盐敏感的人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容易储钠,因此增加钾的摄入与限盐能改善盐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延缓血压升高和减少中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