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王子文课件讲稿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真正进入到人的内心,由外铄而内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立体化教学法的讨论和运行,在当下多元教学实践活动中广泛的存在着,中外不同的学者和教学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对立体化教学法探讨,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至今仍没有间断;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是促进立体化教学改革进入新的探索实践时期。有很多文章或专著谈及了立体化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也有相当多的教学改革课题专门针对某门具体课程进行研究,也有的是进行大而化之的粗略探讨,还有的是编写立体化教材……枚不胜举。从微观到宏观,从片段到整体,从杂志到专著,这其中有的是成功的实例,有的则是多媒体化的变相误解,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实证的方法,以点带面,辐射勾连,类比联通,就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以就教于方家指正。

一、立体化教学法概念厘析

中外教育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甚至是同步进行的,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发展则是一种目的,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今天,面对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电子媒介、虚拟信息对教学的参与和渗透,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层次上有别,但在教学主线上是保持一致的,要使教学水平要步入新的台阶,教学效果达到一种最优化,立体化教学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法。

立体化教学法首先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多媒体化的一种升级而非等同的应用理念和审美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大教学观念下,以还原教学生态形式为方式,以落实与务虚为任务而进行由此及彼地类比联系为关键,以辐射勾连为纽带,以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底色的教学理念。“立体化”,体现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和教

学内容进行立体化观照,有时有超越时空的优越性,可以纠正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偏误,破除立体化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的错误迷恋,避免盲人摸象的“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立体化教学法的核心是用理念和方法去扣紧教学内容,直面或侧面点击教学内容,“点铁成金”或“化瞬间为永恒”,不是简单的多媒体工具性展演,在多媒体断电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进行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立体化教学法蕴含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其基本要点如下:“一是作用于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二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四个要素;三是四项要素是组合的整体系统,要素间相辅相成,集合发力;四是衡量标准应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组合性”。[1]有学者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法,“可把要传授的知识,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制成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教材和电子教案。”“也可把原来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基础内容的某些课程制成相关的软件,教学变成了一种有生命的流动过程。”[2]这种立体化教学,又分为“纵向多元化”“横向多层次”“交叉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3]的“四位一体”模式的合力体现。

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提倡的立体化教学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结合,注重教学情境的现场模拟,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由于人文性较强,在实现立体化教学时,有时掺杂反逻辑思维甚至是反科学思维;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主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凸显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体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真正使教学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立体化教学法能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设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横向打通各种感官渠道,形成教学“通感”习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立体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迁移能力,力争使学生学习整体能力也实现立体化。

二、立体化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呈现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认真而准确分析字词的涵义,而且特别注意字词的原始意义及其衍生的引申含义;倘使字义认识有误,任凭你怎么去“立体化”,那也只是做“谬以千里”的无用功。倘若只停留在字词的通解上,很多诗词的分

析难免也会支离破碎而不成整体。因此,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中,我们在坚持准确理解字词基础上,还要进行一些方法的归结,以供参考。

1、名词、动词片段的联缀法

这里还须注意“诗眼”“词眼”以及整体认读和理解完整的诗词意境。很多名词散落在诗词文句中,看似一句语流的组合,实则是由于平仄关系进行了相关调整,把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相关的提纯和艺术化,优美的语言真的能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淡而有味的境界。在陶渊明(365-427)的笔下,很多诗词就是如此。在立体化讲解时,我们要进行名词或动词片段联缀,串成一个完整的样子,然后用心去体悟自然。如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找出其中的名词性短语或词组,如“人境”“车马”“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等;再看动词词组“结庐”“喧”“采菊”“见”“相与还”等;对他们再进行有机组合“在人境”“结庐”,但是“无车马喧”,于是进行了一种推问——“问君何能尔”?作者进行了自问自答,且道出了真理——“心远地自偏”!这里把整体的闹嚣人境取内心宁静感觉进行了抒写,而且在后面也把这种习惯的养成进行了一种借代式或者说是典型化的交代——在“东篱下”“采菊”,“悠然”之间抬头远眺,忽然“南山”“见”,那种惬意、恬静、悠然顿时涌上心头,这与官场上为了权力、地位、名誉等而进行的勾心斗角是完全的不同,在这里尽可能可以放松自己,发现自己,感知自己和超越自己。此刻见,所见、所闻、所感完全是一种通透的爽发全身,所见者,除刚刚谈及的外,还有“山气”“日夕”,“相与还”的“飞鸟”,所感者,有“悠然”“佳”“此中有真意”但是怎么样也说不清道不明了——“欲辨已忘言”,作者完完全全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似乎已经“淹没”在这美妙的“心远”“人境”中,用一种“无我”的存在,来感知“天人合一”的悠远之境。试想,在“东篱

下”“采菊”时,所见所闻所感者就是诗中所写的那些吗?只要我们去体验下,则读这首诗的感觉,完全可以有更新的理解和体悟。也许空中有美妙的鸟语飘过,再联想下瑞士班得瑞(Bandari)如天籁般的音乐,心灵深处会有莫名的感动和洗涤。在吟诵这首诗时,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种心灵陶醉的悠然,那种穿透时空的哲理……都汇聚在宽松、飘渺而优美的南山中。

又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在讲授这首诗时,就可以轻松用立体化教学法突破。特别是讲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我们更可以用名词片段的联缀法。我们把名词进行排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以发现,这里的句子全是名词,而把它们进行名词联缀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所列名词造句,在造句中激发各种联想和想象,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联类无穷,真乃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语,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此“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加之,古时羁旅之人在外为了安全,往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我们可以联想和想象在“月”夜还未破晓之时,听到所住的“茅店”周围传来了阵阵“鸡声”,看到“板桥”上有“霜”,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立体组合,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不知那商人在思考那更早的“人迹”是什么样的人留下的:或许也是商人?抑或不是商人?总之,商人的那种外出行商的行旅匆匆的艰苦和不畏艰险的情态就会跃然纸上,也就会对古代的所谓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乃至国策进行新的文化解读,更会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无商不奸”“为富不仁”中对商人的偏见进行新的体认,把商人当成为真实的人来看,而不是一碰到“商人”字眼就盲目贴上标签的武断行为了。

2、意象、意境分析法

简单的说,意象是由物象和意念等组合而成的。“意”——诗人的情意、思绪、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意境,通常指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是指抒情性艺术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关于意境的探讨,历代较多,如唐代王昌龄“诗有三境”、皎然论“取境”,提出“诗情缘境发”;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等。明人王世贞提出“神与境会”。近代王国维更是对论词标举“境界”,并根据观物的方式不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人间词话》)。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用意象、意境分析法进行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时,我们要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这个或这些载体看到作者感情类的东西。

比如说“梧桐”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梧桐”常常是凄凉、悲伤、幽怨、闺愁等的象征,在诗词中往往渲染着离情别绪缱绻难排之意或孤苦伶仃高傲幽冷之感。在婉约词和政治寓意诗中常常出现。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梧桐”加上“夜雨”,本身就是一种凄冷的感觉,如果加上深夜的肃杀秋风,那真是有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语)的感觉。我们细细静听隔着窗户的秋雨,滴滴落在那看不见而感知得到的梧桐叶子上,那一声声从叶子上传出的“叭叭”声音,更显夜之寂静、心之幽冷。那传出的声音,恰恰是更显夜的静。特别是半夜三更时分,仍然听到清楚的一声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加上所思之人已经离去,空余“离情”,听着数着、数着听着那“一叶叶,一声声”的破碎之声,

那种心碎的感觉,若没有切身的体悟,是难以形之于笔端的。这比“为文造情”要真实得多、深刻得多。在立体化教学的片段呈现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独立而设身处地般安静地想象下那种彼时彼地场景,模拟当时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思维演绎,用素有的真情来联通古今,超越时空。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而具有一种诗人的灵性和气质。

顺便说一下,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有很多诗词被重新谱曲或改编为现代歌曲,我们可以参照重新谱曲或改编的歌曲,把他们进行对比,已故歌手邓丽君就曾经演唱过很多古典诗词,在演唱中传达了许许多多幽美的古典文化魅力。就上面所举的例子而言,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现代的歌手小刚(周传雄)就演唱过《寂寞沙洲冷》。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把诗词意象、意境与现代改编的歌曲进行重合与衍生,为当下的歌曲意境注入古典情韵和意境,提高现代歌曲的文化历史品位。

又如“水”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因而是我们要掌握的重要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中,碰到“水”意象的话,尤其值得注意。因水长度上的绵延不绝,深度上的不可估测,广度上的辽阔浩瀚,常常(而非唯一)比喻诗人或词人愁之深、愁之广、愁之多、愁之厚。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林花

谢了春红》)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以水喻愁的例子,枚不胜举。“海天愁思正茫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厚重而宽阔的比喻,把抽象的愁进行具象化为水,把平常难以言说的愁进行平常易见的可以慢慢立体感知的水的物化,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进行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转换,让人立刻进入诗人或词人的心理情感场域,与之同呼吸、共感知,有“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妙处,实在是立体可见的。

在古典诗词立体化的意象、意境分析时,重视名词短语的片段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上面谈及的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名词词组,以及欧阳修《秋怀》中的“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和《过张至秘校庄》中的“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可以采用此法。

补充:李叔同的《送别》词的意境分析,联系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候馆梅残》)。注意主题、意象群、情绪、节奏、意境。顺便联系类似的意象在其他诗词中的片段呈现。

附上李叔同的《送别》的不同版本: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

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李叔同的高足丰子恺(1898—1975)似有其恩师手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按,“壶”当为“觚”,gū)

(2)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绿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按,“瓢”当为“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

(4)陈哲甫增续版《送别》。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送别》还有这样一个佚名续增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3、诗词意思改写或转译法

上面探讨的意象分析法中其实已经谈及了诗词意思的转化,而转化恰恰也与改写或转译有重合,它们是交集的关系。诗词的改写或转译法,最能体现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精髓。需要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基础和扎实的诗词功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诗词的意思改写或转译法,是在准确理解诗词涵义前提下进行的,包括影视语言的介入、图像转写、结构故事等手段和技巧。这与简单的多媒体的教学是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立体化教学的一个手段而已。

以旧题杜牧的《清明》诗为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可改写为短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环境、时间、故事情节、人物情态、语言、动作等一应具备。时间——“清明时节”,幕景——“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表情——“欲断魂”,动作——“遥指”,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

“杏花村!”

(2)、可读成“短剧”:

“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3)、可将诗改为影视剧本镜头: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断句的不同,带来意思的不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可改变为其他字数不同的诗,如:

六字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字诗: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四字诗:

清明雨纷,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三字诗:

清明雨,人断魂。酒家何,杏花村。

(6)、可将其改写为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可改写为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类改写或转译,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中,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和研究兴趣,促使他们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又如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我们可以用摄影语言,用镜头拍摄下杭州的景色。抓住几个名词性或动词性的词语片段,进行拍摄即可,如“东南形胜”“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叠巘”等就可以用鸟瞰式航拍。也有聚焦式拍摄,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这些用镜头来说明,很多东西就不说平面的文字了,而是活生生的立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仿佛我们就在当时当地正扛着摄影机在寻找最佳角度进行聚精会神的拍摄。类似的在周邦彦(1056-1121)的名篇《苏幕遮??燎沉香》中同样有镜头的推拉变换。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里有从上往下的镜头——“叶上初阳干宿雨”,平拉镜头——“水面清圆”,也有从下往上的镜头——“一一风荷举”。类似的较多,兹不累举。

4、还原艺术生态法

有些文字在现在看来是文学化的,其实认真分析,可能是口语或民歌化的。因此,在教授这些古典诗词时,就应该试着还原其本真的生态样式,进行现场式模拟造境。如汉乐府《陌上桑》“第二解”: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

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从“第二解”之“解”我们就可以辨认出这是汉乐府乐曲诗歌的章节标志。这里文字加上标点后,我们可以完全设想当时的情景,其中有人物——使君、秦罗敷;有情景——使君见美女秦罗敷后,进行“调戏”;有对话——询问与回答;人物有性格——使君的轻浮与愚蠢、秦罗敷的勇毅与智慧。在教学中,建议学生进行表演,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让这个故事进行当下的解读和激活,有效进行现代化接受与传播。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会见的段落: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这里有叙事、有人物对话,有议论也有评点。在渲染环境的时候,又能够“顷刻间提破”(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在立体化教学时,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进行现场模拟,突出人物的性格化语言与鲜明性格。这种表演性的立体化教学片段呈现中,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化的还原。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更是有种“跳进跳出”的生活化转换,让人感觉李白在写诗中喝酒,又在喝酒中写诗,极像诗歌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时,光就字面去通译,是无法真正理解

诗词意思的。在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物态的变化、情感的恒定与奢望、怀疑与猜测、性情的焦急与失望但又不绝望、情态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勾勒,让学生进入表演场域,还原生活的生态场景,那么教学效果将是“拨开云雾见青天”,会豁然开朗的。

三、立体化教学法的启示与意义

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经验和方法,当然远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而是千变万化的,是“随物赋形”式的立体呈现。在运用时,上述的方法是可以综合整体发挥效用的,我们要随机而变,切不可刻舟求剑、支离破碎或削足适履。

古诗词立体化教学法,在各种门类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其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运用。特别是在古今情感变化不大时,进行今人之心与古人之心交融时,立体化教学法能实现那种现代化进程。

这种立体化教学法,要求对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也与之互为推进。生活感受真实的教学者,在运用立体化教学法时,往往能涵养住艺术生活的情感,进行切实抒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上能认真落实立体化方法的教师,在生活上会更有理论的升华和灵魂的提高。

古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采用,可以突破教和学的瓶颈,也可以突破研究的瓶颈,为教学和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和姿态,着实提高教学质量。

这种立体化教学法,是在“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提高人的生活品位,也可以赋予教学和生活一种全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子文、熊碧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立体化教读法尝试[J].大江周刊(论坛版),2009(12).

[2]胡社考.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3]朱道立,陈佩林,马以桐,王康乐,蒋建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

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本文探讨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不累。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创新教法

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创新教法 贺兰四中王瑞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

古诗复习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复习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并附有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篇目,语文教材中又精选了其中的40首古诗,这些文质兼美的古诗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古诗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复习教学,我们老师往往以考试内容为目标,上课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参照标准,一味的去复习字音、字义、诗句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起来机械枯燥,复习效率低,更谈不上让学生热爱古诗文化了。古代传诵的这些名家名篇,既适合小学生积累,又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理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古诗教学。如何有效的进行古诗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此,我定了三个复习目标。 1、教给复习方法,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分类积累,运用古诗。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根据目标,笔者把复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笔者认为,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背景中去理解,复习才会更切合学生实际。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寓意的。笔者在让学生复习一首古诗词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的解读诗词的内容。复习时,笔者主要采用问答式和填空式的复习形式。例:陆游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死也不忘记祖国的统一,他的绝笔诗叫什么?写诗人遗嘱的诗句是什么?例: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爱国将领____,发出了___________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接下去的复习,笔者带着学生去了解,就算是同一个诗人,他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写诗的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老师可以举例,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我们五年级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四年级学习的《题西林壁》就是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来赞美眼前之景,这是写于他年青时的,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于他年老时,这时作者正潜心于道家、佛家的研究,所以诗中充满了哲理。复习时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背景之中去理解,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一环节复习笔者采取以“走近诗人”为主题。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70首古诗,这些古诗以唐诗为主,宋词次之,“杜甫、李白、孟郊、陆游、王安石、王昌龄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学生可以从中选一位最喜欢的诗人进行研讨式复习。(分小组讨论形式,选同一诗人的分在一个组,大家分工搜集作者生平、经历、不同时期作品,体会风格变化等等。)这样以走近人物为主题的复习内容便于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深刻体会作品。小组互助形式,既提高了复习效率,也体现了团体合作意识。 二、品读名句,领悟诗情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在品读名句中,去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去发现,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了名句,那复习时只要抓住其中的重点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行了。这个环节的复习,笔者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这些名家名句,甚至达到张口就吟的程度。复习形式可以采用诗句连接的形式。(例: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朱熹(宋)《观书有感》。)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之所以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因为句子中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任何事物,只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审美 ——育德 ——启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 1.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误区二: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 2.明确“三项重点” ——诵读 ——积累 ——感受 诵读和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突出“三种意识” 人文素养意识: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学生主体意识:珍视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本体意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4.处理“四个关系” (1)讲解与感悟的关系 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习诗词,要把握“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

一是读中“直觉” 二是“熟读成诵” 三是“模糊解读” 四是“想象画面” 古诗词“讲”在何时何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入手 局部深入 局部的深入始终离不开整体,始终与想象等活动紧密结合(3)语法、修辞与语感的关系 对于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涉及。 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点到为止,主要是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之效。 (4)本体与客体的关系 ——把握好“背景知识”的度 ——把握好“精读一首”与“略读一组”的度 5.落实“四个环节” 古诗词教学应摆脱“解诗意,明诗情”的桎梏,在读正确、读通顺的情况下,力求读懂,追求“情”字,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在拓展延伸、对比感悟中,体会意境。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同类诗导入,激情—— ——讲解轶事导入,激趣—— (2)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读正确——扫除阅读障碍 ——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及通假字等的音或义 ——诗词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语言内涵上的特殊意义

古诗词教学方案 .doc

古诗词教学方案 撰写人:XXX 本文档介绍了XXXXX. YOUR LOG

新课标带来的课堂五彩缤纷,指出要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让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芒。目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固定死板,不能发掘与提升学生审美等能力。师生都不太重视诗词,原因大体有两点:一是教师认为诗词难以把握,不好教,,认为只要讲清楚字词含义,学生能将古诗翻译现代白话就可以了。整个诗词教学过程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像散文、小说一样分析层次,概括段意,过多、过于琐碎的分析讲解使诗词变得没有一点趣味,原本是最富抒情意味和丰富意蕴的诗词,却被分解得不成样子了。二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古文比较排斥诗词,看到诗词就头疼,十分讨厌。 一、诗词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使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时变得更加现实,缺少诗意。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小学生受其影响比较大。 2、现行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考虑更多的是应试性与道德说教,过多地分析与讲解,丧失了语文的灵魂

当前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主要还是对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浇灭学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不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样的分析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辗北辙了。 二、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出路 1、提高教师的诗词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爱好诗词,然后才能教好诗词。从孔子讲授《诗经》到“五四”前期,中国一直重视诗词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诗教”传统实际上难以为续)。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欢诗词,并能吟诗作词,我们虽不能人人会写诗,但会诵诗,会教诗,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怎样诵诗呢,那就是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这样才有抑扬顿挫之美,诗的感情也会被表达的恰如其分,对学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教师平时要多读诗词。读的方面要广,不只要读诗词,还要读诗词以外的文言典籍,读现实生活的大书,即了解现实社会生活。象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内功夫”,指的是熟读经史,掌握词汇、

“五步法'轻松完成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之“五步法”轻松完成 杨峪河镇柿园小学王涛 从教20年来,本人一直坚守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由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做起,达到说话与写话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我发现当中最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基础巩固的最重要一环节莫过于古诗的教学了。 因为纵观所有小学语文教材,古代诗歌不尽占有一定比例,更是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 直接影响到学生初中、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古诗教学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大家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如下“五步”进行,一定能够在轻松完成应有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读古诗。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

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其次,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第二步:知作者。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称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如何让小学生走进古诗呢?赋予这一传统的课型以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话题,值得研究、探讨与实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格外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呢?使古诗的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呢?我们当以诵读为重点,以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悟,感受情和美,进而学以致用,使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重新焕发。 一、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中的修辞对仗、声调平仄,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律美。诵读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1、课堂上读,把握诗的旋律 课堂学习中,重在诵读古诗词。“诗是有声的画”。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诵读,就得让学生的感情飞扬。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性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2、课余读,让诗意轻舞飞扬 虽然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但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如开展“每天一诗”、或“每周两诗”活动,一学期至少背30首诗词,而且,我们拓增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学生可自由背诵《课标》要求之外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重教师的传授,学生机械的接受和记忆;存在着偏重背诵和默写,忽视对内容的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情感培养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浅谈古诗教学方法

浅谈古诗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练含蓄的额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多年来,我一直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辅读方法,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教学实中,使学生受益匪浅。现简介如下: 模式一: 故事引入——熟读理解——品读背诵 教学先将故事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有时可配挂图或简笔画),以次激发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理解古诗的内容。接着,出示古诗,经范读或听录音,扫除阅读障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所讲的故事,琢磨词和句的意思,教师及时点拨,学生主动理解。最后,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朗读品味。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动、兴奋状态,诵读抑扬顿挫,回环流畅,直至背诵。 模式二: 背诵相关古诗引入——速读理解——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根据所学古诗的内容,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同类古诗。这样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古诗作平稳的饿铺垫。接着,要求学生快速读通读顺,约略理解古诗大意。然后,学生闭目想象,教师以诗化的语言描述意境,并配上音乐,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煤精,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模式三: 自学检查——质疑讨论——尝试辅导——欣赏练习 初读时,学生划出读不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学生初步读通、读懂,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使整堂课都活起来。然后,教师重点辅导,让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学生文字的欣赏感受能力就会受到美的熏陶。最后可作尝试练习,如让学生根据诗意即兴表演,或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也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诗比赛,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口答题,开展古诗知识抢大活动等。 模式四: 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 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感知古诗,要求读准,不添字,不漏字。在此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时本模式中较关键的一步,因为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深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均由此表现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创设想象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在韵味,在头脑中再现古诗的艺术境界,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最后,出示相似的古诗,让学生按上述的精髓,领略其深刻的底蕴。

试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试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2-06-19T16:20:46.8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8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刘凤兰[导读] 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刘凤兰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乡下白霜学校033300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古典诗歌韵律意境读准节奏理解诗意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比较自然地表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如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2.创设意境法。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浅谈古诗词阅读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6。 2.徐化越《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3.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学刊》,2010,5。 4.林崇德主编《发展古诗词文化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容 (一)探索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通过对古诗词教法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

熏,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文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探索小学古诗课堂教学路子。 3、编写出小学古诗积累校本教材。 4、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通过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有效途径 1、选取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古诗词诵读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2、学生背诵古诗词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教师摸索和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一套小学各年级段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细则 (四)学校编写出一套古诗词诵读教材,建立一个古诗词专题学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1、选题、申报、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分类搜集、整理、筛选有关古诗文资源。 第二阶段:逐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 1、确定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摸清教学需求。 2、通过教学实践,反馈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与方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小学生有效学习古诗的六种方法-

小学生有效学习古诗的六种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学习者来说,掌握学习古诗方法往往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因为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会使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有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小学生有效学习古诗的六种方法。 一、挖眼理线法 挖眼,即挖诗眼。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对字、词、句的教学。 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揭示诗眼:有的诗歌,诗眼在他的题目上,初读时就能获得必要的阅读信息,如《忆江南》的“忆”字;有的诗,诗眼却嵌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孩子好好品味,才能体会,如《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泪”、《题临安邸》的“醉”字等。 理线,即理主线,这是引导孩子走进古诗的故事层的最好办法。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我们就可以通过初读――再读――研究读等方式,在找到诗眼“送”的基础上,帮孩子梳理出与“送”相关的内容(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送”的时间――烟花三月;“送”的地点――黄鹤楼;“送”的目的地――广陵、扬州;“送”的人物――孟浩然、故人;“送”的方向――西辞;“送”的工具――孤帆。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帮孩子找到诗眼,梳理出诗歌描写的“主线”,教师必须对诗歌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二、背景分析法 诗歌描写的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

关于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于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科右前旗古迹中学:宋玉萍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

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 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到六年级,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自然就到了它的巅峰,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而且,每次素质测试中,变化万千的古诗词题之失误,真是一次次“麻醉术”后的剧痛。使我们彻底醒悟:自认为学生熟知的友情“诗”,原来是那么不近人情的疏远。加之,学生习作时语言的网络化与匮乏化,如环境沙漠化那样让我们感到可怕。那么,如何疏通古诗词之源,使学生才能有可取之活水呢?下来,我就本册语文教学谈谈古诗词的复习方法。 一:因势利导锲而不舍 本学期第一天,我用古诗给予学生深深的期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学生信心大增,我又说:“可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该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有诗词回答我。”这下,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什么声音都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生会用古诗词,是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校时间的节奏是紧张的,几乎没有空闲之处,如何来利用时间对其进行巩固。我们虽不可能利用“马上”“厕上”“榻上”,但我们可以利用“课前”“课

中”“课后”,早晨来校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早读前的十几分钟将你布置的古诗文进行记忆,(当然,我们六年级是以《语文知识精粹》这本课外工具书为主的。)每天只理解记忆几句诗句足已。你想,一学期下来,我们大概就复习了数千句了,数百首了。加上,古诗词的学习本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想要好,就得慢慢的做。得保证诵读的时间。 二:学法灵活,加强考核 对于托管学生来说,复习古诗词方法会更多一些,因为,晚上给家长背诵,并说出诗意。或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岂不一举两得吗?第二天,老师只需检查那些学困生就可以了。同时,我们每天更换课表,就在课表旁写上一两句哲理诗、惜时诗、给孩子鼓舞了士气,有学习了诗句,渲染了学习的氛围。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孩子会背诵,理解,不会写字,或写错字的现象。这点,我们就在写字课上画上田字格,很规范的将难字、易错字板书出来,孩子临写,这样,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平时,我们在听写生字生词的时候,不妨出几句诗词,让孩子填空。考察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再进行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

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浅谈 丽山小学吴兰香 古诗词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农村的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希望小学生通过对古诗文诵读,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我们应走出死记硬背诗、诗意及表达思想感情,逐字逐句翻译诗句的误区。把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成欣赏课、审美课、上得有情有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艺情操增强文化底蕴之功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多了解诗人及此诗的创作背景、或创作此诗的相关故事。 由于时间距离,学生和诗人之间往往导致情感距离,因此,教师如果不顾及这些就照本宣科开始讲诗,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难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而难以达到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可如果把搜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倒给学生,学生又会觉得索然无趣,被动接受.诗词的意义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因此,首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诗词,潜心会文,涵泳体味,获得带有个性化的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次要组织好关于对文本感悟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完善对文本的解读,达成阅读主体对诗词意义的自我建构。因此,在教学时我会把与诗相关的资料尽量变成像人物传记一样的故事讲给学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在学习古诗时,就会联系前面讲过的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去理解诗表达的情感,效果较好。 二、抓住重点词句充分发挥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古诗的遣词造句精辟意深,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动画世界中,古诗的形、声、情、意直接让他们的直观领略,强于老师的语言输灌、机械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与美丽.诗是语言的艺术,以含蓄、精炼的语言著称。许多经典名诗佳句都有“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僧敲月下门” 中的“敲”,“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的“弄”等。这些“诗眼”及重点词句是作者的经典之笔。是诗的传神之笔。如果抓得住,抓得准。即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了上阙中的“相媚好”和下阙中的"无赖”、“卧”让学生想象“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夫妻二人生活虽清贫,但拥有三个健康的儿女,满眼秀丽的田园风光,老人家知足常乐的和谐画面。”想象练习时抓住了两点:1、老夫妻二人聊天中会怎样相互讨好呢?老太太可能会说:“老头子,你勤劳善良,我老太婆和三个儿子在你的照顾下生活得很快乐!”;老头可能会说:“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