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

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说”通“悦”;D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军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以乱易.整易:交换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解析:选C 易:替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

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解析:选D A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B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D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

..焉

C.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解析:选B B项,古今同义,不好。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C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

解析:选C 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解析:选D D项,“战国末年”错,应为“春秋末年”。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怎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颜斶①说齐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③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说。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注] ①颜斶: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

③垄:指坟墓。

[精读设计]

[仿真考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B.夫斶前.为慕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C .士生乎鄙.

野 鄙:以……为边邑 D .则再拜而辞去.

去:离去,离开 解析:选C C 项,鄙:偏僻。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王前为.趋士②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B.????? ①君子焉.可侮哉②子亦有不利焉. C.?????

①且颜先生与.寡人游②失其所与.,不知 D.?????

①清静贞正以.自虞②阙秦以.利晋 解析:选D D 项,都是连词,用来。A 项,①动词,是;②动词,给予。B 项,①疑问副词,怎么;②语气助词,表陈述。C 项,①介词,和,跟,同;②动词,结交,亲附。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颜斶不慕权势、保持士的高尚气节的一组是( ) ①斶亦曰:“王前!”

②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③斶对曰:“……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④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⑤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解析:选B ②④两句都不是表明颜斶的气节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让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让大王上前来,惹得齐宣王很不高兴。

B .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说明“王者”尊贵。

C .齐宣王最终认识到随便侮辱士人是自讨没趣的做法,于是就请求做颜斶的学生。

D .颜斶没有接受齐宣王做学生的请求,郑重地辞王而去,回到本乡,终身不受侮辱。 解析:选B B 项,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与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者会被判以死罪做比较,说明“士贵”的道理。

12.断句与翻译。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参考答案: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译文:

②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译文:

③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译文:

参考答案:①齐宣王怒容满面地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

②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然还不如死士的墓。

③迟一点吃饭用来当作吃肉,安闲地步行用来当作乘车。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怒容满面地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然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让您的)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很华贵。”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其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这并不是不尊贵,然而他的精神、本质已经缺损。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迟一点吃饭用来当作吃肉,安闲地步行用来当作乘车,不犯王法用来当作富贵,清静纯正用来自得其乐。”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终身不被羞辱。”

三、语言表达专练

13.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14.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一个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

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参考答案: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古稀的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重要虚词}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①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 《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字音 1.秦军氾南:氾 2.佚之狐:佚 3.夜缒而出:缒 4.君之薄也: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共其乏困:共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夫晋:夫 9. 阙秦:阙 10.秦伯说:…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5、何厌之有 二、古今异义(古/今) 1、以为东道主(/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儿子) 4、以烦执事(/掌管某事的人)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尊称人的妻子) 三、指出词类活用字并解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阙秦以利晋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共其乏困10、烛之武退秦师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许之 2、()辞曰:“臣之壮也……” 3、()许君焦、瑕 4、夜缒()而出 5、敢以()烦执事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何厌之有()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以乱易整,不武。() (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五、重点虚词 而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郑以陪邻?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之1、公从之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子犯请击之。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以乱易整,不武 六、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及答案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A. 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贰于楚也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①共其乏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何厌之有 C. ①秦伯说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D.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失其所与, 不知 F 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 B “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C .假公济私 D .无济无事 F 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吾祖死于是 B. 以其无礼于晋 扶苏以数谏故 C. 许之 咼可一黍许 D. 吾其还也 吾视其辙乱 10 .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1. 、选择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秦军汜(f m )南 佚(y i )之狐 夜缒(zhu i )而出 B. 越国以鄙(b i )远 君之薄 (b 6)也 2. 3. c. 朝济(j i )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yu e) 共(gmg )其乏困 失其所与(y u ) 若不阙(ju e )秦,将焉取之 F 列句子, A. D. 使杞子、逢 (p d ng )孙、杨孙戍之 B. C.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越国以鄙(边邑)远 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 阙(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以为得之矣 C. D. F 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郑既知亡矣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晋军函陵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 .既东封郑 F 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 A.缓不济急 B .同舟共济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 纳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全称(),原名(),它与()、()合称“春秋三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夫晋,何厌之有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有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行李之往来 6.越国以鄙远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 烛之武退秦师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越国以鄙远 5.与郑人盟 6.唯君图之 7.既东封郑 8.阙秦以利晋 9.既东封郑 10.又欲肆其西封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越国以鄙远 15.共其乏困

16.因人之利而敝之 17.肆其西封 18.邻之厚,君之薄也 1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许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微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过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答案 考试复习用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答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答案】 B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D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答案】 A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B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答案】 B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 【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答案】 C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A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军队)B.何厌.之有(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D.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认为) 【解析】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8.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答案】 D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9.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D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学习重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学习方法:自主梳理教师总结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了解《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3、《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4、古代史书的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梳理: (—)、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 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 共g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 秦伯说yuè 杞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 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11.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 1.C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秦军氾.南(sì) 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B.共.其乏困(ɡònɡ) 若不阙.秦(quē)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子(qǐ) 杨孙戍.之(shù) D.逢.孙(fénɡ) 微夫.人之力(fú) 失其所与,不知.(zh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识记字音,平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归纳,反复记忆。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氾”应读fán; B项,“共”应读gōng; D项,“逢”应读páng。 故选C。 2.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误,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故选D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测(2)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检测 一、字音字形 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 共()阙()秦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三、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今:()。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今:()。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今:()。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今:()。 5. 共其乏困古:();今:()。

四、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②与郑人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②阙秦以利晋() ③越国以鄙远()(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臣之壮也() ②今老矣()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2.形容词作动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五、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通“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通“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1.秦伯说,与郑人盟说()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3.越国以鄙远鄙()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 (2)既东封郑() 4.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动词的使动用法 (1)若不阙秦()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形容词作动词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8.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5题 晋侯、秦伯围郑,。。。。。。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必:必然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郑既.知亡矣既:既然D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B朝济而夕设版.焉版:防御工事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D既东封.郑封:成为疆界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B若不阙.秦阙:侵损 C唯君图.之图:图谋D秦伯说.说:高兴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B唯.君图之唯:希望 C与郑人盟.盟:同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到B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C失其所与.与:依附D以乱易.整易:代替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B不仁.仁:人道 C失其所与,不知.知:明智D亦去.之去:离开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今急而.求子因人之力而.敝之 D 阙秦以.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二。课内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 词,远方的国家)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弱小)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8、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9、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有争议>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且贰于楚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 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 E.(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 善于辞令, 以及起伏跌宕, 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 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 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 请一位同学读注释 1。 重点、 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 cn)氾(f cn)佚(y i)缒(zhu i)阙(ju e)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 c 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 秦伯说(“说”同“悦” )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测试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测 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 6.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 荆轲刺秦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 3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吾其还也(37)。”亦去之(38)。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