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度不适应社会需要

☆(2017年湖南长沙)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历程

■隋朝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唐朝完善

☆(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四门学充俊士”。唐玄宗此举

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

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宋朝发展

☆(2017年河北石家庄)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

A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元朝

(2012年云南红河洲)《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B.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D.工商业经济发展

■明朝

☆(2013年湖北武汉)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

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唯一内容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清朝

(2016年全国名校)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均可进京应试。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一等20人,二等32人,命纂修《明史》。康熙此举()A.意在改革和完善科举制B.笼络了更多的知识分子

C.奠定了满清统治的基础D.压缩了科举录取的比例

■综合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科举制度的内容

■程序

☆(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标准

(2014年海南卷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内容

☆(2016年山东师大)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科举另一种类型考生)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美化自己以求晋升),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求贤若渴)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解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世袭和垄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但是任何制度都是辩证的,有进步,也有不足。杨绾的奏折就指出了进士、明经和自举三种考试制度的各自缺点,也言之有理。其中就科举制度,他认为缺点是只考文学才能,而不考历史知识,应该扩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所以只有A符合杨绾的观点。

(2010年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

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科目

(2016年四川成都)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只重衣冠不重人才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被察举的士子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故着官服。唐朝实行科举制,士子应试,必须及第才有做官的资格,故着白衣。

■主持部门

※(2017年辽宁大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特点

■皇权凌驾于科举制度之上

☆(2017年湖北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选拔程序渐趋公正

※(2016年江苏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那些有才但却出身低微,无法与当朝名士结交并让他们认识自己才华的人来说,公荐制也是不公平的,有鉴于此,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

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录取人数逐渐增加

☆(2019年海南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选拔对象逐渐扩大

☆(2017年河南安阳)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解析:本题考察科举制度的对象。通过材料,我们发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比现在入党还难啊,不是所有人都有考试资格。在考前要审查祖籍、父母、亲戚关系,还要看有没有犯罪前科,是不是商人,这都不能参加考试。另外身份上还要是自由人。科举制度总体上对门阀不利,因为更多的人有参与政权机会,打破了门阀垄断;这不一定提高官吏素质,因为孔子都有教无类,一个人爸爸是罪犯,儿子不一定是坏人。科举制度较之九品制,社会基础扩大,但这个题目意味缩小了选才范围。

(2016年湖南郴州)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只是商人的弟子有机会出人头地,但这还是抑商的后果,故D项错误。

■官僚主体由贵族逐渐转向平民知识分子

☆(2011年江苏T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实际上即便考试,庶族也还是考不过士族,但是各人要凭真才实学,意义不一样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09年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7年湖南长沙)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A

C.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D.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

■录取比例南北地域不平衡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T27)下列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统计

A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的文化重心的转移。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越来越少,南方状元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丧失

(2015年四川宜宾)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跨越时空,持续稳定

☆(2015年上海虹口)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A.发展的唯一性B.功能的综合性C.制度的权威性D.地位的神圣性

■与时俱进

☆(2019年安徽六校)据道光二十年“恩科桂月”(1840年9月)刊刻的《新策琼林》所录,当年的科举考试时务策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一考题反映了当年的科举时务策偏重

A.国计民生B.海防武备C.制度变革D.政治得失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打击了士族势力,提高了庶族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2011年广东)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2020天一大联考)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由上而下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1年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科举制的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2012年安徽)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左传·子产论尹河为邑》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郑国执政大夫子皮想让自已喜爱的儿子尹何去当邑官。子产闻言,婉言相拒“此人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从政工作。”子皮说:“此人善良诚实,你不妨让他到任上一试。”子产正言回绝:“不行!您爱护他,自然希望有利于他。若委之以大邑政事,无异派不会操刀之人去切割东西,其害无穷。如果您家有好布料,断不会令初学之人裁剪。大邑若美锦,岂能让初学者乱画乱剪?只有学有所长方能从政。何处听说练习做官的呢?”子皮闻言,惭愧不已,同时也为子产的忠诚与无私所感动,乃将治国的重任交给他。

■给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018年全国Ⅲ卷T25)下列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

A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15年江苏泰州)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可以融合不同的社会阶层B.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发展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以及“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的信息说明二者都强调科举制度对社会等级的消融作用,故A项正确。

■营造了看书学习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素质

(2018年全国Ⅲ卷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逐步建立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

☆(2012年合肥市一模)《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2013年福建T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弘扬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2016年江苏淮安)有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而优则仕

(2012年四川)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

☆(2019湖南衡阳)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适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①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②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与否③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④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对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2017年黑龙江鹤岗)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

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C.科举制的推行D.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2015年吉林长春)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虽然人情因素消除了),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墓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解析:苏轼此文比较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任人和任法两种制度各自的优劣。“任人”制度重视家族地位、血缘关系,如察举制度。“任法”制度即依据规则选拔人才,如科举制度。“任法”制度虽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但考试只能考察才学,看不出品德,不可能德才兼备,故A错误。考试制度正是强调规则约束,故B错误。不过,它打击了任人唯亲及注重门第的世家大族,使身份低微的有识之士为政府所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故C正确。考试选不出有德者,却可以选出有才者,故D错误。

■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2018年安徽马鞍山)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好像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进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该观点旨在说明

A.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B.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C.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D.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

2019电大教育心理专题二答案

形成性考核二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 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题目2 自发恢复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题目3 分化 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题目4 条件刺激的泛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题目5 效果律 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 强化 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题目7 惩罚 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 对象-对象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 替代学习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 行为-结局期望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题目12 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3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形象。 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7、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8、概念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9、序列行动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1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 1、视觉意象是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它的特点有:(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小,因为命题表征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2、(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够做心里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3、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擅长,都具备。但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五年制试题3A答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见习试题3A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 2 分,共 60 分) 1.D 2.C 3.D 4.A 5.D 6.B 7.C 8.D 9.A 10.B 11.A 12.A 13.C 14.B 15.E 16.D 17.B 18.A 19.A 20.E 21.D 22.C 23.E 24.C 25.D 26.A 27.E 28.D 29.A 30.A 二、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试述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窦解剖特点的关系。 答案:本病与鼻窦的解剖特点有关: ①窦口小,鼻道狭窄而曲折,易于阻塞,引起鼻窦通气引流障碍。(1分) ②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鼻腔粘膜炎症常累及额窦和上颌窦粘膜。(1 分) ③各窦口彼此毗邻,一窦发症可累及其它窦。现代观点认为前组筛窦炎是 累及额窦和上颌窦的主要原因。(1分) ④各窦自身特点及窦口的位置:上颌窦最大,但窦口高,但在中鼻道的位置最后、最低,受累机会最多;筛窦为蜂房状结构,不利于引流,感染机会相对较多;此外,上颌窦和筛窦发育最早,故儿童期即可罹患;额窦虽位置高、窦口低,但因毗邻前组筛窦,故亦易受累;蝶窦位于各窦之后上,且单独开口,故发病机会相对较少。(2分) 2.气管切开术的手术并发症有哪些以及如何处理? 答案:①皮下气肿,一般在24小时内停止发展,可在1周左右自行吸收。严重者应立即拆除切口缝线,以利气体逸出。(1分) ②纵隔气肿,应予胸骨上方,沿气管前下区向下分离,将纵隔气体放出。 (1分) ③气胸,少量可让其自行吸收,大量行穿刺负压引流。(1分) ④出血,术后少量出血,可在套管周围填入碘仿纱条,压迫止血。若出血 多,立即打开伤口,结扎出血点。遇有大出血时,应立即换上带气囊的 套管或麻醉导管,气囊充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采取积极的抢救 措施。(1分) ⑤拔管困难,应行喉镜、气管镜检查,喉侧位X线拍片及CT等,查明原因加以治疗。(1分) 3.鼻内镜手术并发症有哪些? 答:1.颅内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气脑、脑脊液鼻漏、脑膜膨出及脑实质损伤等; 2.眶及眶周并发症:①视力障碍②眶内血肿或气肿③眼球运动障碍④泪道损伤; 3.鼻内并发症:①术腔粘连闭塞②窦口闭锁③出血 4.全身并发症。 4.喉阻塞是怎样分度的?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概念。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五年制基础英语期末试题及答案(最新)

PartI I 一.单项选择。(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0 分。) 1. Do you like playing ______ by yourself ? A. on B. around C. with 2. Would you like _______ ice cream ? A. some B. any C. many 3. Have you finished _____ your homework? A. with B. do C. doing 4. I won ’t visit that place ______. A. any better B. more C. any more 5. How much are the _____? A. bread B. potatos C. tomatoes 6. Would you like some _______? A. milk B. milks C. milk ’s 7.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_______. A. country B. countrys C. countries 8. Why are ______ interested in _______? A. Chinese , tea B. Chineses , teas C. Chinese , teas 9. Could you help ____ with ____English , please ? A. I , my B. me, me C. me,my 10. usually go to Church every Sunday 。 A The Browns B Brown C. the Brown 11. _____ young should look after ______ old. A. The, the B. A, A C. The, a 12. The little boy gets____on his way home. A. lose B. lost C. loses 13. I like going to school ______ foot. A. by B. on C. with 14. Can I try this dress_____. A. in B. on C. up 15. Either the apples or the milk_____ good for your health. A. is B. are C. do 16. When did you arrive______ the cinema? A. at B. in C. / 17. Mother bought two ______ for me. A. shoes B. pair of shoes C. pairs of shoes 18. I don’t have _____ money to buy a ticket to London. A. some B. many C. enough 19.Beef is usually a _______ in a meal. A. soup B. main course C. desert. 20._______ lives in the palace. A. Queen B. Queens C.The Queen 二.阅读理解,判断正误。(共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他 打破了贵族世袭和门阀的现象,改善了用人制度,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因此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科举制度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 够有机会有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从宋代开始,科举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的封建王朝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科举考试产生的进士、举人、秀才中,有很多有识之士成为国家的栋梁。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总体来讲,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读书人,有的入仕参政,通过科场走向官场,成为维持和支撑国家机器的栋梁,更多的则仍滞留于社会中下层,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人都可称得上是国家通过科考选拔出来的人才。 4、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 然不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望,但是客观上对功名的追求是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儒家思想得到了管饭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5、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越南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 进行科考。欧美各国在近代推行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一学位等级体系,恰是中国科举制中所实行的秀才、举人、进士那套三级科考取士的做法。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八股取士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固定的格式,陈腐的内容和的僵化方法,压抑了学子们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 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当然这也是跟个人的道德问题有关,但是科举制度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他们互相拉帮结派,官官相护。还有的利用科举考试收受贿赂,这样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还造成了官场更加混乱和黑暗。 4、科举制度阻碍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 国传统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导致了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 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2.测量: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的。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4.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 ②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③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有多少个体(%)在特定个体i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i的水平相对地高还是低。 ④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 ⑤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⑴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属的总体平均值比较;⑵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⑶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中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简要分析造成仿态分布的原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⑴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⑵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⑶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取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⑷“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就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3.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肋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差而锱铢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挫伤低分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 4.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五年制英语期末试卷B卷

(第 1 页 共 4 页) 1》 3) 分钟 ( ) 15、good ideaE 、去购物 ( ) 16、job interviewF 、一双 ( ) 17、a pair ofG 、姓 ( ) 18、credit cardH 、头痛 ( ) 19、science fiction I 、好主意 ( ) 20、go shoppingJ 、信用卡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 ) 21、If it _______ tomorrow, I ’ll do some washing. A 、will not rain B 、doesn ’t rain C 、not to rain D 、not rain ( ) 22、We almost _______ no time for fun. A 、have B 、has C 、having D 、had ( ) 23、Li Wei _______ to work with numbers. A 、like B 、likes C 、liking D 、liked ( ) 24、_______are these books? A 、How much B 、How many C 、How old D 、How ( ) 25、Vocational school is quite different _______ other middle schools. A 、in B 、to C 、from D 、as ( ) 26、 _______apples are there on the table? A 、How much B 、How big C 、How many D 、How long ( ) 27、He looked______ at the news. A 、sadly B 、sadness C 、friendly D 、sad ( ) 28、Look, there are some dark clouds in the sky. It is______. A 、rain B 、rained C 、going to rain D 、rains ( ) 29、Did you______ Lois? A 、see B 、saw C 、seen D 、seeing ( ) 30、Last night I ______ to a concert. A 、goesB 、go C 、went D 、going ( ) 31、Tom and Paul usually watch TV ________ weekends.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1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 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 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 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 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 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9.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 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 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3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3.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8.概念?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概念不能用错。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命题。? 9.序列行动?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10.合成?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1.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 (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 (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教育心理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1.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里有染色体, 染色体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B.细胞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DNA里有染色体 C.细胞里有染色体, 染色体里有DNA; DNA里有基因 D.染色体里有细胞, 细胞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2.”充气使气球变大, 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这比喻是( )。 A.图式 B.同化C.顺应 D.平衡 3.皮亚杰把( )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前运算阶段后期 B.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4.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 UR表示( )。 A.无条件刺激 B.无条件反应 C.条件刺激 D.条件反应 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是( )。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6.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7.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知识网络中的绝大多数命题都”休眠”着 B.”激活”一个命题就是把它从长时记忆调到工作记忆里来C.任何时候, 被激活的命题总是少数新知识 D.命题其实有不同的激活水平 8.日常观念一般把个体差异看作( )。 A.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 C.程度的差异 D.物质的差异 9.优、良、中、差的评定属于( )。 A.顺序分数 B.名义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10.为了减经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 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 答案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五年制中专物理测试题,考试模拟练习题

物理测试题(闭卷、考试时间120min)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16分) 1、两个电容器电量之比2:1,电压之比为1:2,则它们的电容之比为: 2、闭合电路全欧姆定律的公式为:I= 3、磁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同名磁极异名磁极 4、在七色光中,光的波长最长,频率最小光的波长最短,频率最大 二、选择题(24分) 1、四个电场线图,一正电荷在电场中由P到Q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越来越大,那么它是在哪个图示电场中运动() 2、以下哪些描述属于静电危害() A,在建筑物顶上安装避雷针 B,人在地摊上行走后接触金属把手时出现的电火花 C,在油罐车上用铁链把油罐和大地相连 D,静电复印 3、一只白炽灯,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为121Ω,当这只灯泡停止发光一段时间后灯丝的电阻应为() A,大于121Ω B,小于121Ω C,等于121Ω D,无法判断 4、在图中,AB间的电压力30V,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可以改变CD间的电压,Ucd的变化范围是() A,0-10V B,0-20V C,10-20V D,20-30V 5、三个阻值为12Ω的电阻,它们任意连接组合,总阻值不可能为() A,4Ω B,18Ω C,8Ω D,36Ω 6、建立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是() A,法拉第 B,赫兹 C,麦克斯韦 D,奥斯特 三、计算题(60分) 1、在水平面有两根相距0.5M足够长的平行板金属导轨MN和PQ,它们的电阻忽略不计,在M和P之间有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导体棒ab长度为L=0.5M,电阻为r,与导体的连接较好,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6T,现使ab以V=1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运动。 (1)ab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2)ab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3)若定值电阻R=3Ω,导体棒的电阻r=1Ω,则电路中的电流多大?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 客观题 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 1. “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做的。 正确答案:华生 2.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3. 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正确答案: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4.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 正确答案:一致性效度好 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 主观题 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 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分) 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分)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答:“行为指示子”即可“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 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1/ 3

科举制度(详细)

科举制度 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

亲自主持。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宋朝

教育心理专题 网上作业4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4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7道试题,共30分。)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 个体差异=Xi-`X。 2.测量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 4.标准差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SD或S是标准差的缩写。σ是标准差的标记。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30分。) 8.简述个体差异的含义及正态曲线下的1S~3S的面积 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质的差异,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或程度的差异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质的差异。 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或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34.13%人口。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99.86%的人口。 9.简要分析造成偏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

教育心理专题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专题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 1、如果不色盲是显性特征,色盲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是色盲。(D) A、WW B、Ww C、Ww D、ww 2、用H2O表示水,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哪一种心理表征方式(D) A、动作表征 B、映象表征 C、命题表征 D、符号表征 3、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巴莆洛夫 4、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C)的问题。 A、条件性免疫反应 B、条件性味觉厌恶 C、条件性情绪反应 D、系统脱敏 5、在以下四种强化方式中,少一次行为就得不到强化的是(A)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6、(B)的猴子找香蕉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A、柯勒 B、廷克利泡夫 C、托尔曼 D、班杜拉 7、以下属于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的是(D) A、图式 B、命题 C、意象 D、产生式 8、“男”和“女”属于(A) A、名义分数 B、顺序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9、C—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为(C) A、最小基本行为目标 B、行为发展目标 C、非行为发展目标 D、以上都不是 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D)好 A、信度 B、表面效度 C、内容效度 D、一致性效度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A)16B)17C)18D)19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 1、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C)染色体。 A、23对 B、46条 C、23条 D、46条 2、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A)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平衡 3、皮亚杰把(C)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前运算阶段后期 B、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4、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B)。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C、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 D、社会性观点采择阶段 5、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起源虞(A)的研究。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托尔曼 6、“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描述的是(A)。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碧绿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C)做的。 A、斯金纳 B、托尔曼 C、柯勒 D、廷克利泡夫 8、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9、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D)。 A、获得新命题 B、即或已有命题 C、把新命题与已有命题结成命题网络 D、自行派生新命题 10、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 A、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11、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A) A、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 C、程度的差异 D、特质的差异 12、从正台分布的饿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包括了(B)人口。 A、13.59% B、34.13% C、50% D、68.26% 二、填空题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1、有丝分裂就是指细胞的成倍分裂,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同化是指把一个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3、儿童游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应的游戏类型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4、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律是指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6、柯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说明了学习中的顿悟。 7、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8、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 9、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10、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11、托尔曼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 12、命题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 13、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14、社会遵从造成个体差异丁—型分布。 15、学校里最常使用的两类分数是等第分数和区间分数。 16、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精神文明。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1、遗传既造成相似性也造成相异性。 2、在皮亚杰看来,只有童话而无顺应,则个体的认知就只有量的变化。 3、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特点是平等的自由。 4、巴甫洛夫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5、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 6、廷克利泡夫的猴子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7、下图的A表示短视或工作记忆;B表示长时记忆。 8、一个产生式可以表示为如果那么……,……。 9、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 10、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11、SD过S是标准差的缩写。 12、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1、在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上,皮亚杰特别突出了一种类同于生物性成长的发展,布鲁纳则强调了学校教学,而维果茨基则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2、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人时易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形成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去除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系统脱敏之类的心理治疗技术。 3、教师应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检查学生对该环节的准备状态,认识到不是重复,而是反馈才是引起学习进步的关键因子,相信奖励促进行为形成的力量比惩罚导致行为消除的力量大。 4、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过程是形成内部表征后表现为行为的,为这样一个学习涉及的心理过程有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5、一个人的知识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三种形式。 6、通常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可以凭经验来判断,而一致性效度和重测效度需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来判断。 7.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8.家庭环境影响的三方面交互作用是(身体养育)×(社会交往)×认知发展 9.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命名为(形式运算)阶段。 10.布鲁纳鉴定了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11.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有(方便)、(安全)、传递和(灵活)。 12.命题的结构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前者多是名词、代词,而后者多是(动词)。 13.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 14.教学内容的二维分类,其中的一维是(可说明性),另一维是(可把握性)。 三、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2.依恋: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环境:环境是指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之总称。 2、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3、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