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葱育种研究进展

洋葱育种研究进展

洋葱育种研究进展

洋葱育种研究进展

兰花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兰花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吴根良1,商世能2,沈国正1,孙 瑶1 (1.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4;2.浙江省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综述了兰花的种子离体萌发、利用生化技术和分子标记进行兰花种质资源分类和种间品种间鉴别。同时概述了调控花色素合成酶、花器官形成、子房发育和胚珠发育以及构成建兰花叶病毒(CyMV)等特异基因分离克隆,以及转基因技术等研究进展,并对我国兰花育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兰花;离体萌发;分子标记;基因分离;基因转化;育种 中图分类号:S682.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06)04-0115-03 兰花一般是指兰科植物(Orchidaceae),它是鲜花植物中 最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800多属,25000多种,分布于世界 各地,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中南美洲、非洲 和马达加斯加。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约有173属,1240多 种[1],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但以云南、台湾、海南最为丰富。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此外还有作为药用的天麻(G astro2 dia elata)、白芨、红门兰等和作香料的香子兰等,有极高的 经济价值。 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兰科植物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 上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利用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并拥有 和选育新的种源,才能在世界各国兰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 天占有一席之地。 1兰花种子的离体萌发 远缘杂交和品种间杂交是兰花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兰花种子萌发是兰花杂交育种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自然条件 下兰花种子的萌发率很低。 1.1共生萌发 Bernard在1899年首次分离出兰花的根菌,并用其感染 兰花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从而创立了兰花种子共生萌发的 方法。他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 真菌感染,它促进种子萌发就在于把胚和基质连接起来,形 成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真菌促进了种子的糖异生 及贮藏物质的利用,并在它开始光合作用前,持续提供营养 物质。我国兰科植物菌根菌研究发展很快,天麻菌根菌已经 应用于天麻种子萌发和人工栽培。徐锦堂等从天麻原球茎 中分离出紫萁小菇(Mycana osmudicola), 用天麻种子拌该 第一作者简介:吴根良,1963年10月 生,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花 卉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主持 完成的相关重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 科技产业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示 范工程》专题一项;省级重点项目“切花 月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开发”,“主要鲜切花新品种引种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曾荣获省市各类科技进步奖五项,现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名贵花卉卡特兰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3基金项目: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0462N08)。 收稿日期:2006-01-14菌,播种后种子的萌发率可达20%以上,为此促进了天麻的人工栽培。郭顺星等对白芨种子的共生萌发进行了研究,拌菌后的种子萌发率、原球茎和营养器官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郭顺星等对真菌在石斛(Dendrobium)种子萌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种子共生萌发研究中,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兰科植物菌根菌的种类和特点、兰科植物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机制、优良共生菌的筛选、兰科菌剂的研制等。 1.2非共生萌发 Bernard以眉兰(Ophrys)的块茎配制培养基,使卡德丽亚兰(Cattleya)与蕾丽亚兰(Laelia)杂交种的种子成功萌发,开创了非共生萌发的先例。随后,Arditti用非共生萌发对齿瓣兰(Odontoglossum)、蝴蝶兰(Phalaenopsis)、石斛兰、文心兰(Oncidium)等种子进行萌发研究,得到了正常的种苗。 兰花中有些种类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种子比成熟种子更容易萌发。仙人指甲兰(Aerides)、白拉索兰(Brassavola)、布鲁通氏兰、卡德丽亚兰、厚杯兰、树兰(Epi2 dendrum)、文心兰、蝴蝶兰、肾药兰和万代兰(Vanda)等10个属的19个种和15个杂交种的种子萌发试验证明,未成熟种子能很好萌发,最短的是在授粉后40~50d萌发。 对于萌发难度较大的地生兰,进行适当的种子预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段金玉等对兰属(Cymbidium)10种植物的种子离体萌发研究表明,用0.1mol/L氢氧化钠浸泡种子10~30min,能使多花兰(C.floribundun)、春兰(C.goeringii )、双飞燕(C.goer.)、线叶春兰(C.goer.var.serratum)、寒兰(C.kanran)、套叶兰(C.cyperifolium)等种子的萌发率提高10倍以上。 大部分兰花种子可通过无菌萌发方式发芽,而萌发率因基因型而异。气生兰及其杂交后代的种子萌发力较强,地生兰种子萌发率普遍较低。即使同为蝴蝶兰不同杂交组合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发育也不同[2]。一般在种子无菌萌发过程中激素是培养基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有人认为卡德丽亚兰种子萌发可采用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3]。杨美纯等认为在MS、KC和花宝三种培养基中,MS最适合蝴蝶兰种子的萌发,香蕉汁150g/L可明显提高种子萌发率并促进幼苗生长[4]。 2兰花的分类鉴定 511 北方园艺2006(4):115~117 ?园林花卉?

玉米育种

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 一.玉米生产和育种概况 美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其总产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以上。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年种植玉米3亿亩左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 即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 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外,还重视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二.我国玉米分布、区划与育种目标 (一)我国玉米分布、区划 我国玉米划分为6 个自然区域(见图) 1、北方春播玉米区 2、黄淮海平原套复夏播玉米区 3、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 4、南方丘陵玉米区 5、西北灌溉玉米区 6、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 一、玉米育种目标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两个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以指导育种工作。 Hallauer(1979)等对与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而且在今后仍然受到更为关注。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这项调查,与我国的实际也基本相符。 根据我国目前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玉米育种总的策略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同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 一是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要求:新选育的杂交种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或产量相当,但具有特殊的优良性状,大面积单产达9000公斤/公顷以上,产量潜力12000公斤/公顷以上,籽粒纯黄或纯白,品质达到食用,饲用或出口各项中的至少一项。要高抗大斑病(春玉米尤为重要),小斑病(对夏玉米应严格要求),丝黑穗病,耐病毒病,不感染茎腐病; 另外一类是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高赖氨酸玉米:要求籽粒中赖氨酸的总量不低于0.4%,单产可略低于普通玉米推广杂交种,不发生穗腐或粒腐病,抗大、小斑病,胚乳质地最好为硬质型; 高油玉米:籽粒中的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 甜玉米: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8%,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公斤/公顷(750公斤/亩)以上; 青贮和青饲玉米:绿色体产量达52.5吨/公顷(3.5吨/亩)以上,并且适口性较好; 此外还应适当进行爆裂玉米、糯玉米的育种工作,以满足食品行业的需要。同时要开展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与鉴定工作。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玉米栽培遍及全国。根据自然条件,栽培耕作制度等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1、前言 1985年9月,Curl、Smally和Kroto发现了一个由个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称作为富勒烯。这个新分子是碳家族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最熟悉元素的认识,并宣告一种新的化学和全新 的“大碳结构”概念诞生了。之后,人们相继发现并分离出C 70、C 76 、C 78 、C 84 等。 1991年日本的Iijima教授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的多层管状物—碳纳米管。年,日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匆通过改进电弧放电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克量级的碳纳米管。1993年,通过在电弧放电中加入过渡金属催化剂,NEC和IBM研究小组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同年,Yacaman等以乙炔为碳源,用铁作催化剂首次针对性的由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科研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研究小组采用催化热解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较高产率的单壁碳纳米管和由多根单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阵列以及由该阵列形成的数厘米长的条带。1999年,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制成了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了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2001年,Schlitter等用热解有纳米图形的前驱体,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单晶,表明已经可以在微米级制得整体材料的单壁碳纳米管,并为宏量制备指出了方向。 2、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获得大批量、管径均匀和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是研究其性能及应用的基础。而大批量、低成本的合成工艺是碳纳米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保证。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石墨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蒸发法。一般来说,石墨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晶化程度都较高,但产量较低。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生长温度较低,碳纳米管中通常含有

中国兰花杂交育种的研究

摘要杂交育种是兰花育种最重要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培育出10万多个洋兰新品种。中国兰花是兰花中重要的观赏种类,但中国兰花的杂交育种工作还刚刚起步。本文根据兰花杂交育种工作环节,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兰花杂交育种程序,并对各工作环节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国兰花;杂交育种:程序 兰花是兰科植物的总称,它以其优美的花型、丰富的花色、清幽的香气和高尚的品格,深受各国人们的喜爱,在世界花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兰花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新品种的选育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加坡兰花业的兴旺发达和我国台湾蝴蝶兰产业化的兴起都与其新品种选育工作的进步密不可分。 兰花新品种的选育方法有多种,目前杂交育种是最重要的育种方法。到1995年,在《兰花评论》上登录的杂交种(包括杂交属和集体杂种)已超过10万个(Hunt,1995)。目前每年全世界用杂交方法培育的兰花品种超过3000个。 兰花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的种类以中国兰花为主,在长期栽培过程中,也选育出一些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都是利用自然变异用选择育种的方法育成的,已命名的兰花品种在500种以上(陈心启、吉占和,1995)。近年来,不少单位已开展兰花杂交育种工作,有些单位(如四川农科院)也选育出了一些兰花新品种,但总的来说,中国兰花杂交育种工作还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近几年的科研结果,系统地介绍兰花杂交育种方面的知识,以推动我国兰花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 一、兰花杂交育种程序 兰花杂交育种和其它花卉一样,其育种程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育种目标,选配杂交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品种登录和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但兰花和其它花卉不同的是,其杂交种子很小,没有胚乳,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因此需要通过共生萌发或试管培养的手段培养杂交种子,才能获得杂种植株。兰花的杂交育种程序见图1。 确定育种目标 l 选配杂交亲本 l 配制杂交组合 l 培养杂交种子 1 杂种后代的选择 l 优良株系的繁殖和鉴定 1 品种命名和登录

碳纳米洋葱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洋葱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张晨光等 ?121? 碳纳米洋葱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晨光,赵乃勤,师春生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摘要 碳纳米洋葱是继富勒烯与碳纳米管之后的又一新型碳纳米材料,在润滑荆、磁性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综述了碳纳米洋葱的主要合成方法(电弧放电法、等离子体法、电子束照射法、热处理法、热解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及其特点,讨论了碳洋葱的形成机理,并简单介绍了碳纳米洋葱的性能及其应用。 关键词 碳纳米洋葱合成方法形成机理 ResearchProgressofSynthesis Methods ofCarbonNanoOnions ZHANGChenguang,ZHA0Naiqin,SHIChunsheng (Tianjin Key LaboratoryofCompositeandFunctionalMaterials,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 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 Abstract Carbon l'lano onions(CNOs)are a kindofnovelfunctionalnanocompositefollowingfullerensandcarbon nanotubes,whichCanbewidelyusedinmanyfields,such as lubricant,magneticmaterials,biomaterials,etc.Inthisreview,theprincipalsynthesis methods(are discharge,plasma,electron beamirradiating,heattreatment,pyrolysisandchemicalvapour deposition)forcarbon llano oniOIISare introduce&Thecharacteristicsandformationmechanism are discussed.Besides,the properties ofcarbon llano onionsandtheirapplications are also introducedinbrief. Keywords carbon nano onion,synthesismethod,fc'rmationmechanism 自从1985年Kroto发现C∞(Buckminster-fullereneEl])、1990年Kratschemer通过研究证明这种物质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之后,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方法合成富勒烯并对其结构、性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从Kratschemer等发明宏观量制备富勒烯的方法[23至今,对于洋葱状富勒烯制备方法以及生长机理的研究也日渐成熟。 图1不同形态的富勒烯结构 Fig1 Thesh-uetm-eforvariousfullereees 富勒烯(Fullerenes)是笼状碳原子簇的总称(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C∞/C70(Buckminsterfullerene)分子、碳纳米管 (Elongated giant fullerenes)、洋葱状富勒烯(Onion-like fullerenes)。碳纳米洋葱(CNOs)是一种洋葱状球形碳单质 结构,故又称洋葱状富勒烯,其微观形态为若干层同心球状的石墨壳层构成的洋葱状或多面体颗粒的碳原子团簇,尺寸 在纳米数量级[3’4]。最内层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C6。,每一壳层的碳原子数按60n2(以为层数)计算。碳纳米洋葱可看成一种轴向不发达的长径比为1:1的碳纳米管。 CNOs的结构又可以分为只有石墨碳层、中空的CNOs和内包金属纳米颗粒的CNOs(M@CNOs)。碳纳米洋葱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结构而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关于洋葱碳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内包金属 碳纳米洋葱由于有外层石墨层的包裹,具有石墨优异的自润 滑性能以及优良的抗压性能。因此,内包金属颗粒的碳纳米洋葱有望成为性能优异的纳米润滑剂。内包磁性金属颗粒 的碳纳米洋葱拥有比单纯的磁性金属颗粒更为优良的磁学性能,在磁存储材料、静电复印术、光磁记录材料、药物成像 和生化技术领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碳洋葱还 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和紫外线吸收性能。由于其闭 合结构的化学稳定性,还可用作化学上稳定的反应团簇及特 殊性能的催化剂。目前对于碳洋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1071)资助 张晨光:男,1983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碳纳米洋葱的研究 E-mail:zhangchengua_007@163.com 万方数据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 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加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然后又投资生物技术,提高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些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遗传增益。当西方国家解决面临的技术挑战时,我们恰恰进入理论与技术的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产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出了偏差。

辣椒育种研究进展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进展》论文 摘要:本文简述了辣椒起源、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辣椒育种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种质育种 一、概述 (一)起源 辣椒(pepper),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因在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含有辣椒素二具有辛辣味(甜椒除外),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主产地在印度德干半岛。辣椒原产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公元前6500~5000年,在墨西哥中部拉瓦堪山的遗迹中曾有辣椒种子出土;在南美秘鲁公殛前2000年的古墓中,发现干辣椒和栽培种子。辣椒同属植物有27种。其中五个主要栽培种起源于3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是Capsicum annum的初级起源中心,次级起源中心是危地马拉;亚马孙河流域是C.chinense和C.Fruteseens的初极起源中心,秘鲁和玻利维亚是C.pendulum和C.Pubescens的初级起源中心。(二)分布 哥伦布到了北美大陆后发现了不次于胡椒的上等辛香料—辣椒,结果吧比胡椒更为重要的辣椒带回欧洲。1493年传到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16世纪中叶已传遍中欧各国。1542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将辣椒传入印度。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明朝末年(1640年)引入中国。早在16世纪后期高濂撰写的《草花谱》中已有记载:“番椒丛生,百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现在,辣椒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印度,尤其是德干半岛的中南部最盛。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种质资源丰富。 (三)生产现状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消费区域。中国、印度位居全球辣椒种植面积、产量的前2位,辣椒产品加工也在全球辣椒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欧洲主要辣椒生产国有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德国等。

兰花组织培养技术

兰花组织培养技术 摘要: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兰花植株的外植体在无菌环境中应用人工培养基,通过外植体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作、外植体的接种、继代增殖以及驯化移栽等操作技术,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的无病毒植株,从而达到增殖扩繁的目的。组织培养技术是经济有效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方法,也是产生脱毒苗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组织培养兰花外植体试管苗 花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兰花为兰科属中的地生兰。其香味怡人,花色淡雅,品种丰富,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其也是目前世界上栽培较广的切花材料之一,兰花的切花生产,需要大批量的种苗,要获得优质高产,兰花种苗必须具备种性一致,生长齐一,长势旺盛的特点。在种苗生产上运用最广泛的是组培快繁和分株。生产实践证明,运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生产种苗,其长势旺盛,品种复壮,抗病性强,切花质量好,对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挽救珍惜濒危种类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单子叶植物中的一个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地生或腐生。兰花根呈圆柱状,属肉质组织,茎很短,高度约为2~3cm,兰叶大多叶边全缘,有的略有锯齿。其花属于不整齐花范畴,总状花序。兰属植物的果实为蒴果,呈三角或六角形,俗称“兰荪“。 一、无菌培养物的建立 (一)培养容器的洗涤及培养基的制作 1.培养容器的洗涤 容器的洗涤是否干净直接影响组织培养的成败,为保证培养材料在瓶内生长健壮,在培养前期一定要对容器进行彻底的洗涤与灭菌。以达到“瓶壁锃亮、水膜均匀,不挂水珠”为标准。洗涤时用洗衣粉水洗刷,再用清水冲洗3~4次,干燥后备用。 2.培养基的制作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外植体的生长于分化。组培快繁中最常用的培养基主要是MS培养基。母液要根据药剂的化学性质分别配置,一般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激素类母液。其配置方法是先进行大量元素的配置,称量时应注意多余的药品不能回放在瓶中,应做其它处理。电子天平在使用时先对其进行调平,然后进行微量元素母液、有机物母液的配制。 当MS母液配好以后,则可进行培养基的制作,继之对琼脂和蔗糖进行称取、溶解,琼脂呈现半透明状时将糖加入容器中溶解,再加入事先吸取好的各类母液混合均匀后转入1L容量瓶中对其进行定容,然后根据培养基的要求对PH进行调整(PH值控制在5.6~5.8测定不得少于3~4次)。进行分装时,一般以培养瓶的1/4~1/3为宜,分装后立即进行灭菌。

兰花育种计划书

杂交育种报告 题目:兰花杂交育种计划书指导老师:周开兵 班级:2012级花卉一班 学号:20120203310032 姓名:于济生

兰花杂交育种计划书 一、兰花杂交育种的目标 通过市场分析和查阅资料发现,蕙兰的花型较大,色泽淡雅,花瓣圆阔丰满,多有香气,且花期长。大一品是蕙兰中八大名品之一,具有高雅的幽香,绝佳的梅瓣,优美的叶态,较高的观赏性等。但是其花芽分化能力较弱,花朵较少,花期较短,经过长期栽培表现出抗性较差,栽培困难的缺点。薛利蝴蝶兰则开花数目极多,单株可超过百朵,且抗性表现较好。本次杂交用薛利蝴蝶兰和大一品蕙兰杂交,希望可以培育出开花数目多,花色淡雅,花期长,适应性强且有香气的新品种。 二、资源收集 通过对育种目标的分析,我选择薛利蝴蝶兰和大一品蕙兰做育种亲本材料。 蕙兰(Cymbidiumfaberi)又称九子兰、九节兰、夏兰。为兰科兰属的地生种。假鳞茎不显著,根粗而长,有分支。茎直立,高约30~80cm,叶5~9枚,长25~80cm,宽0.6~1.4cm。直立性强,基部常对褶,横切面呈V形,边缘有较粗的锯齿。花常为浅黄绿色,有深紫红色的脉纹和斑点;花通常香气浓郁。一茎多花,常6~12朵,萼片长圆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花瓣稍小于萼片;唇瓣3裂不明显,中裂片长椭圆形,有许多透明小乳突状毛,端反卷,边缘有短缘毛,白色,有紫红色斑点[2]。花期3~5月。蕙兰原分布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及西南广大地区,是

比较耐寒的兰花品种之一。 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 Rchb. F.)为兰科蝴蝶兰属,原产于亚热带雨林地区,为附生性兰花。蝴蝶兰白色粗大的气根露在叶片周围,除了具有吸收空气中养分的作用外,还有生长和光合作用。新春时节,蝴蝶兰植株从叶腋中抽出长长的花梗,并且开出形如蝴蝶飞舞般的花朵,深受花迷们的青睐,素有“洋兰王后”之称。分布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 茎很短,常被叶鞘所包。叶片稍肉质,常3-4枚或更多,上面绿色,背面紫色,椭圆形,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有时歪斜,具短而宽的鞘。 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长达50厘米,不分枝或有时分枝;花序柄绿色,粗4-5毫米,被数枚鳞片状鞘;花序轴紫绿色,多少回折状,常具数朵由基部向顶端逐朵开放的花;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花梗连同子房绿色,纤细,长2.5-4.5厘米;花白色,美丽,花期长;中萼片近椭圆形,长2.5-3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钝,基部稍收狭,具网状脉;侧萼片歪卵形,长2.6-3.5厘米,宽1.4-2.2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并贴生在蕊柱足上,具网状脉;花瓣菱状圆形,长2.7-3.4厘米,宽2.4-3.8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收狭呈短爪,具网状脉;唇瓣3裂,基部具长约7-9毫米的爪;侧裂片直立,倒卵形,长2厘米,先端圆形或锐尖,基部收狭,具红色斑点或细条纹,在两侧裂片之间和中裂片基部相交处具1枚黄色肉突;中裂片似菱形,长1.5-2.8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渐狭并且具2条长8-18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摘要: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碳纳米管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制备;性质;应用与发展 1、碳纳米管的发展历史 1985年发现了巴基球(C60);柯尔、克罗托和斯莫利在模拟宇宙长链碳分子的生长研 究中,发现了与金刚石、石墨的无限结构不同的,具有封闭球状结构的分子C60。(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的S. Iijima在制备C60、对电弧放电后的石墨棒进行观察时,发现圆柱状沉积。空的管状物直径0.7-30 nm,被称为Carbon nanotubes (CNTs); 1992年瑞士洛桑联邦综合工科大学的D.Ugarte等发现了巴基葱(Carbon nanoonion); 2000年,北大彭练矛研究组用电子束轰击单壁碳纳米管,发现了Ф0.33 nm的碳纳米管,稳定性稍差; 2003年5月,日本信州大学和三井物产下属的公司研制成功Ф 0.4 nm的碳纳米管。 2004年3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陈振玲、柴之芳等研究人员,利用一定能量的中子与C70分子相互作用,首次成功合成、分离、表征了单原子数目富勒烯 分子C141。 2004 ,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Graphene(石墨烯)。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研究碳纳米材料的热潮。 2、碳纳米管的分类 2.1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管体,一般可分为单壁碳纳 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2纳米碳纤维 纳米碳纤维是由碳组成的长链。其直径约50-200nm,亦即纳米碳纤维的直径介于纳米碳 管(小于100 nm)和气相生长碳纤维之间。 2.3碳球 根据尺寸大小将碳球分为:(1)富勒烯族系Cn和洋葱碳(具有封闭的石墨层结构,直径在2—20nm之间),如C60,C70等;(2) 纳米碳粉。 2.4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是构建其它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 3、碳纳米管的制备 3.1电弧法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_综述_

2006,35(1):71-74.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郑玉忠,张振霞,陈泽华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本文从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及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方法等,概述蝴蝶兰组培快繁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原球茎 中图分类号:Q943.1;S6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6)01-0071-04 Progress in Tissue Culture of Phalaenopsis spp. ZHENG Yu-zhong, ZHANG Zhen-xia, CHEN Ze-hua (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issue culture of Phalaenopsi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explants sources, culture mediums, hormones and nutrition compositions on multipl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rotocorm-like body, the inhibition on browning of explants and methods of rooting and seedling strengthening before transplanting, are reviewed. Some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also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y in tissue culture of phalaenopsis. Key words:Phalaenopsis spp.; tissue culture; protocorm-like body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属热带或亚热带的兰科植物,其花形奇特,姿态优雅,色彩鲜艳,花期长久,素有“兰花皇后”之美誉,观赏价值极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蝴蝶兰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研究和开发蝴蝶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种子无菌发芽,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通过原球茎的增殖培养,得到大量幼苗[1]。早在1949年,Potor[2]利用无菌培养技术成功地促使蝴蝶兰花梗上的休眠芽发育成完整植株,该方法经过其他研究人员改进后,曾一度成为蝴蝶兰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1974年,Intuwong等[3]利用蝴蝶兰茎尖诱导产生了原球茎状体,再由原球茎分化成植株,为实现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原球茎是一类呈珠粒状的幼嫩器官,在兰科植物中多以这种器官发育、增殖和分化。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中有几个关键的时期:原球茎的诱导、原球茎的继代增殖、壮苗的培育。根据这几个重要的时期及其组织培养的外界条件,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蝴蝶兰组织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近年来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的方法等。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该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 1 外植体的选择 诱导蝴蝶兰原球茎采用的外植体主要有根段[4]、花梗苗根尖[5]、花梗腋芽[6]、茎尖[7]、叶片[8-10]、胚 收稿日期:2005-08-03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QN200503)资助 作者简介:郑玉忠(1977-), 男, 广东潮阳人, 硕士, 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注:张振霞为通讯作者。

兰花杂交育种技术

兰花杂交育种技术 长期以来,兰花的育种以自然选种为主,自种子无菌萌发成功后,开展了兰花品种间、种间及属间的杂交育种。选育新品种在附生兰的品种改良上已获得了巨大成功。 据有关记载,人工杂种兰花约在4万种以上,而且还以每年1000种以上的速度增加。仅远缘杂交就已育成由7个属杂交产生的集体杂种。 利用杂交育种,可创造出新的株型、花色、花型、花序排列及分叉性、花朵寿命(切花及盆花)、增强香气、抗病虫性等。 兰花杂交育种程序 确定育种目标 选配杂交亲本 配制杂交组合 培养杂交种子 杂种后代的选择 优良株系的繁殖和鉴定 品种命名和登录 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 2.2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是指要选育的新品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状。它是新品种选育工作的首要环节,是选配杂交亲本和选择杂交方式的主要根据。因此,育种目标是否可行直接关系到杂交育种工作的成败。 兰花的香味,花色、花型、株型、叶部性状、抗性等都是重要的育种目标。 同时,兰花育种的目标也应根据市场需求而定。 2.3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是兰花杂交育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亲本选配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l)选配的亲本应具有育种目标所需要的优良性状,且遗传传递力强。 (2)杂交双亲在地理上较远,在生态类型上有所不同。

(3)选配的亲本遗传传递力要强。 (4)选择亲本一般配合力要高。 在兰花亲本选配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l)选择种子易于萌发的品种作亲本,对那些种子萌发比较困难的兰花(如拖鞋兰),尤其需要注意。 (2)亲本应落实到具体的品种,而不是集体杂种。 (3)选择可育的兰花作亲本。 (4)避免选用第一次开花的兰株作亲本。 2.4杂交种子的培养 杂交种子的培养是兰花育种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关系到兰花杂交育种工作的效率和成败。中国兰杂交种子培养比洋兰困难,杂交种子萌发需要的时间长,种子萌发率低,植株再生困难。 张志胜等对中国兰花远缘杂交种子培养结果表明:杂交种子萌发的难易随杂交组合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墨兰和大花蕙兰的杂交种子萌发容易,种子萌发后形成原球茎,而国兰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种子萌发难,种子萌发后形成根状茎。 兰花杂交育种始于19世纪50年代,是以基因型不同的品种进行交配形成杂种,通过培育选择,获得新品种的较为常用、效果较好的途径之一。1856年,英国兰花种植者JohnDominy成功地将一杂交植株培养开花,揭开了兰花杂交育种新篇章[1],至2004年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上登陆的杂交种已超过11万个[4],而收稿日期:2007-11-28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A020200004-10)作者简介:张孟锦(1980-),男, 研究实习员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第2 期 120 且每年以1000种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常见的洋兰栽培品种几乎全是杂交种,包括了品种间杂交、种间杂交和属间杂交,其中卡特兰(Cattleya)30910个,蝴蝶兰(Phalaenopsis)24128个,兰属(Cymbidium)11538个[4]。中国兰花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其育种起步较晚,品种改良缓慢,直到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在饲料业、制药业、食品加工业以及新能源领域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关键词:现状分析发展趋势育种 一、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