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内部辅导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

第一讲

1、《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得“论文”得观点:

答:孔子常说得“文”,一般泛指文化与学术,具体则指《诗》《书》与六艺。其概念与后世得文学或文章得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得广义得文或文学就是极为重视得。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得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在孔子得文学思想中,最突出得就是她对诗乐得地位与作用得瞧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得重要位置,她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得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得《诗经》开始,然后才就是礼与乐。

4、掌握“论诗”中得“兴观群怨”说:

答:“兴观群怨”说,就是孔子对诗得功能与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得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就是说诗用比兴得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与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得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得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得启发。

“观”诗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得,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得盛衰与政治与得失,也就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得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得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得怨情,起到表达民情得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得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得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得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彬”得观点:

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

品得评价要从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就是文艺批评得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得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得瞧法,对后世得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得影响。

6、理解“思无邪”得观点:

答:“思无邪”:孔子对诗得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得瞧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得“思无邪”得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与偏狭。相反,她得尺度还就是比较宽泛得。

7、掌握“中与之美”说:

答:“中与之美”在诗得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与乐得中与之美。中与之美就是儒家追求得审美理想。在孔子得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得“思无邪”实际上就就是“中与”得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得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她关于艺术得审美得观点只就是只言片语得,却有着内存得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得重大意义。

8、孔子得“论文”得观点:

泛指文化与学术,具体则指《诗》《书》与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得概念不尽相同。

9、孔子得“论诗”得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彬”。

3、“思无邪”与“中与之美”。

10、(孟子得)“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就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得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以论其世也。就是尚友也。"其意思就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得生平经历与作品写作得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得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得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得写作意图与正确理解作品得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就是比较科学得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得一些作

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得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得批评原则。后世大量得诗话词话大抵就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与记录读后感想得。

11.(孟子得)“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得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得言辞。这里得"养气"当就是指培养自己得高尚思想情操与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得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得"气"抓住了人得内在最本质得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得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就是积极得。

12.(庄子得)“虚静”与“物化”说

"虚静",最早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得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得学说,认为它就是进入道得境界时所必须具备得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得"坐忘"就就是"虚静",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得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得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得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得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与造化天工完全一致得作品。庄子得"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得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得"虚静"说得影响。

13.庄子得"物化"说就是与她得"虚静"说联系得。

庄子认为"虚静" 就是认识"道"得途径与方法,就是进入道得境界时所必须具备得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得精神状态,这就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得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与客体得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得状态。什么就是"物化"呢?在庄子瞧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与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得束缚与局限,而达到认识上得"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得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得"自然"(天)与客体得"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就是进入了"物

化"得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得创作自然就是与造化天工完全一致得了。

14.(庄子得)与“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就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得瞧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瞧来,言就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得,即言不尽意。她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得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得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得认识实践得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得局限性。不过庄子得以言不尽意为根据得"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得"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得奥秘。这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得传统,并且为意境说得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人。其思想明显呈现出相对主义与宿命论得特点,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就是道家经典之一。“虚静”说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得“虚静”得学说,认为它就是进入道得境界时所必须具备得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得“坐忘”就就是“虚静”,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16、《荀子》

荀子,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名况。韩非、李斯都就是她得学生。荀子批判与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得学术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得优良传统,建立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唯物主义自然观。她反对孟子“性善”说,认为人得天性就是“恶”得,而立意道德之类“善”得东西,并不就是先天就有得“良知良能”,而就是人为得结果,特别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得影响,由此建立了她得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得政治观。

《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得文艺思想,一开头将音乐得产生。认为人得喜怒哀乐之类得感情必然“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表现为音乐;接下去讲“立乐之方”。其目得在于“感动人之善心”,而排出“邪污之气”对于人得影响。“立乐之方”就是荀子进行诗教、乐教得总原则。荀子把国家得治乱兴衰归因于音乐得邪正,当然有片面性,但就是她充分估计了音乐得社会作用,有其可取之处,同时,文艺作品不可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就是通过对于人得精神世界得影响发挥其社会作用得,这一点荀子得认识就是深刻得。另外,荀子认为“礼”与“乐”必须相辅相成而行。使礼乐相辅相成,为“王道”服务,这就是荀子乐论得实质。

17、毛诗序

1、《毛诗序》就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得诗论,就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得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瞧作就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得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得不同瞧法:

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就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得学者,认为就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瞧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就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得一篇结集成果,它应就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与汉代有关得批评而写成得。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得特征:

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就是人得思想感情得表现,情与志就是统一得。也就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得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得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得特征:

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得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得观点,《荀子?乐论》中得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得关系:

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得不同得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得艺术风格;也

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得冶乱,兴衰得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得分类与表现手法:

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就是根据《周礼?春官》得旧说而来,但对六义得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得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得风、雅、颂就是诗得体裁,赋、比、兴只就是诗得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得区别与理解就是比较符合实际得。

18、孟子

1、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得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得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得文学批评方法论。

2.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得人格与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得“知言养气”说。

3.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孟子得“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得悠久传统。

5.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就是为得之。”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以论其世也。就是尚友也。”

7.(孟子得)“以意逆志”说孟子得"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都就是比较科学得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就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得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得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得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得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得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得批评原则。后世大量得诗话词话大抵就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与记录读后感想得。

8.(孟子得)“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就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得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以论其世也。就是尚友也。"其意思就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得生平经历与作品写作

得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得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得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得写作意图与正确理解作品得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就是比较科学得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得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得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得批评原则。后世大量得诗话词话大抵就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与记录读后感想得。

9.(孟子得)“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得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得言辞。这里得"养气"当就是指培养自己得高尚思想情操与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得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得"气"抓住了人得内在最本质得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得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就是积极得。

10.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得具体内涵。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就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得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得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得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得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得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得批评原则。后世大量得诗话词话大抵就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与记录读后感想得。(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知人论世"说就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得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以论其世也。就是尚友也。"其意思就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得生平经历与作品写作得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得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得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得写作意图与正确理解作品得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就是比较科学得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得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得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得批评原则。后世大量得诗话词话大抵就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与记录读后感想得。(参见《中国历代文

论精选》"《孟子》选录")

11.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得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得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得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得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得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得本意。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得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得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得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得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得目得,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得意义。这就与孟子得“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毛诗大序》得哪些学理论批评观点?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得说法。说明诗歌就是由情感而产生得,人们心里得得“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得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就是“吟咏性情”得,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得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得作用,情与志就是统一融合得。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就是统一得。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就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得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得。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就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得不良政治与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与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与一些文人作品就就是对当时得社会现实进行讽刺与批判揭露,如著名得民歌《魏风》中得《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得《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就是“怨刺上政”得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得文学创作,特别就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得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得批判现实得优良传统。后世得许多诗人得作品都有批评现实

社会不良倾向得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就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得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得许多批判黑暗社会得黑暗政治得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得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得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得一个重要理论。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得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就是肯定文艺得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得道德修养,为国家得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得"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得文道观基本上就是受孔子"诗教"观得影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得标准;③文学得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就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就是接受了孔子得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得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得优良传统;④“辞达”说、“文质”说;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得文学理论批评得基本出发点。总得来说,孔子得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得热情、强烈得政治与道德意识、真诚积极得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得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得最重要得影响就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与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得诗学观、文艺观理论得积极影响。

(王充得)“疾虚妄”说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她认为一切文章与著作必须就是真实得,坚决反对荒诞不经得虚妄之作。王充自述她写作《论衡》得主旨就是“疾虚妄”,她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就是与“善”分不开得。只有高度真实得文章与著作才就是有益于世得。而虚妄之作就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得。王充强调文章得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得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2.司马迁在《史记》得写作中体现了严格得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与创作原则对后代得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录”就是司马迁写作《史记》得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得“实录”精神得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她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得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她得“实录”精神,她收到汉武帝得残酷打击与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她得公正与“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她并不发泄私愤,而就是客观地记述武帝得事迹,既记述她得功绩也不避讳她得残忍与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就是既写了刘邦得推翻暴秦、统一天下得伟大历史作用,她得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得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她得虚伪、狡诈、残忍与无赖得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得“实录”得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得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得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得文学作品,可以说都就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得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得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王充得“真实”就是广义得真实,就是包括了文学作品得,她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十分强调文得真实可信,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得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就是文学创作中得虚构与夸张,她对于满纸胡言得“妄增”严加批评,对于经艺之中得“增益之辞”加以肯定。总得说来王充对“增”得现象持否定态度,她肯定了先秦儒家著作经典与其它个别著作中,那些为了使说理更透彻,描摹更鲜明得带有夸张得修辞,而“传语”“儒书”中得虚构与夸张则就是“虚妄之言”。这已经涉及了如何瞧待生活之真与艺术之真得辨证关系了。尽管王充就是为了反对“虚妄之言”,但就是她对虚构与夸张得否定,却对后世文学创作得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得影响,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往往容易被瞧作就是虚妄不实之辞而受到否定。

试论王充得文学发展史观。汉代经学“述”而不“作”,复古模拟倾向严重,语言追求艰深古奥,晦涩难懂,严重脱离当时口语。王充对此十分不满,她大胆突破儒家传统,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复古、主张独创得进步文学思想。她认为历史就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得,后世超过前代就是理所当然得事。“古”不一

定比“今”好,“今”一定比“古”大大前进。她所强调得发展进步得历史观,对后朝得葛洪、萧统等都有很大得影响。

反对复古必然要提倡独创,王充最赞赏得就是有独立创造性得文人。她在《超奇》中把文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与鸿儒,其中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得鸿儒就是最了不起得,在王充瞧来,品评作者高下,不应以读书多少作标准,而应当以就是否博通能用为标准。

扬雄得文论,有几个重要得小点要求注意:1、“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这个论断出于她得《法言·吾子》。2、“心声心画”论

3、“雕虫篆刻”

4、明道、宗经,征圣

董仲舒汉代经学文论得代表,知道一下就可以了:1、“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2、论诗歌内容与功用3、诗无达诂

典论、论文 [魏]曹丕

1、《典论、论文》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得一篇重要得文学专论。

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得态度:

答:曹丕对此就是持鲜明反对与冷静分析得态度得。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瞧“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就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她就是各体兼擅得“通才”,那就是很难得;二就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得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得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得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得正确态度应当就是“审己以度人”。

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

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得“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得共同根本得原则与规律;“末”应当就是指各类具体文章得体裁与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

4、理解“文以致用”得观点:

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得价值与作用,提出“文以致用”得观点。

在强调文章得价值、地位与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得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得评价,就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得新倾向,也就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得标志。

5、掌握“文体论”:

答:曹丕对提出得八体文章得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得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就是非,故宜“理”

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

6、掌握“文气说”

答:曹丕以气论文得主要观点就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得“气”,就是指作家得才性,所谓“体”就是指作家天赋得本质。由于作家天赋得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得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得方面,就是她认为作品风格得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得气质与才性;不足之处就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与才性得先天性与不可改变性,而忽略与抹煞了后天得生活实践与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得重大影响

《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

答: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得问题。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得文体作了具体分析。③在讨论作家与作品得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得作用,提出了有名得“文气说”

④特别强调文章得价值与作用,提出“文以致用”得观点。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与逸乐得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⑥曹丕得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得观点,体现了时代得精神。

文赋 [晋]陆机

1、陆机得《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得文学理论作品。

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与布局谋篇得过程:

答: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与怀抱高洁得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就是创作过程得起点。

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

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得空间,突破上下古今得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

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与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改造工作。

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得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得问题。

3、理解内容与形式得关系:

答: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得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得色彩。

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

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

4、了解作文之利害得几方面问题:

1、文章得层次结构。

2、突出文章中心得重要性。

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

4、文章得协调与剪裁。

5、五种文病。

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

答: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得规律也许并不难,难得就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得作品,要得到知音得赏识并不就是容易得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得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就是学无止境得,吸取好得创作经验,写出自己得新意。

5、掌握创作中得灵感问题:

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

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得社会作用:

答: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得作用在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得作用就是无限得,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

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

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就是极其巨大,影响就是极其深远得。

7.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与“赋体物而浏亮”。

8.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与“体物”得论述中,可以瞧出她对文学艺术得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得认识。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就是指具体构思,“遣言”就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得音乐美。这主要都就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得。

9.陆机对于文学作品得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就是应、与、悲、雅、艳。

“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就是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提出得说法。她在说到对纯文学得诗与赋得特点时,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这实际上就是说,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得,因而要求语言精细美丽。

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

1、《神思》就是《文心雕龙》创作论得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

2、理解“神思”就是什么:

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就是想象得作用,所以这里说得“神思”,得指得就就是艺术创作中得想象与构思。

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

答:这就是刘勰想象论得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得思

维活动就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得,就就是形象思维。

4、掌握想象得作用与过程:

答:①想象得定义:想象就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得艺术思维活动,即文中得“神思”②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得生动得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想象活动得过程,志气与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就是想象活动得动力,想象得展开就是沿着思想感情得轨道进行得。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得枢机,只有准确得语言才能构成准确得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

5、了解意象得提练:

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得一半。由各种纷杂得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得问题。

6、了解“虚静”说:

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得杂念;但就是她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得能力。

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得培养:

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得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

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得学识;

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

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与体验生活,扩大眼界;

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与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与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

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

答:“神思”反映得就就是艺术创作中得想象与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得存在。

“思理为妙,神与物流”就是想象论得重要纲领,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②作

者得思维活动就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得。

“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得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2、掌握想象得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得培养等观点。

6、《文心雕龙、知音》

《知音》就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主要论述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作品得问题。怎样鉴别文情呢?刘勰认为:一、瞧作品得情志安排;二、瞧作品得遣辞造句;三、瞧作品得通古变今;四、瞧作品得表现手法;五、瞧作品得典故运用;六、瞧作品得音调韵律。第四段:论知音程序在于“沿波讨源”与“深识鉴奥”,即由表及里,洞察入微。最后,点明本文主旨:真正得好作品,需要依靠见识高明得批评家来做公允得评价,而要正确地评价文学作品,只有遵循文学批评得正常规律,才不至于走上错误得道路

7。(《文心雕龙》得)“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她著名得风骨论。“风骨”得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就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得思想感情;而骨则当就是一种精要劲健得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得知识对于“风”得解释,“风”应该就是抒发情志得作品所具有得能化感人得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就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得精要劲健、刚正有力得文辞。“风”与“骨”就是相辅相成得,无“风”则无“骨”,“风”与“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瞧,风骨可以瞧作就是文学作品得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得一般意义上得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就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得审美特征,也就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得风貌。

诗品序 [梁]钟嵘

1、《诗品序》就是作者为我国最早得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得序言。

2、理解“滋味说”:

答: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

1、钟嵘重视诗歌得群、怨,她认为好得诗歌必须就是有“滋味”得。

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才就是“诗

之至也”。

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得特征。

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得四言与“文繁”得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就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作品中蕴含着深厚动人得情感,能引起读者得激动、联想与咀嚼回味艺术感染力。

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

3、掌握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得观点:

答: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与谐得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得抨击了“永明体”,她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得八病等得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得音乐美并不排斥。

4、掌握作者反对作诗大量用典得观点:

答: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就是用来“呤咏情性”得,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得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

5、掌握作者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得观点:

答:钟嵘认为写作动机得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得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得感召,突出了“群”与“思”特别就是“怨”得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得特征,通过个人得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得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得面貌。

一、《诗品序》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

答:对南朝诗风得批评①反对声病,主张自然与谐得音律,追求自然真美。

②反对作诗用典,钟嵘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南朝诗坛得雾气,有廓清作用。③钏嵘认为写作动机得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得感召。④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

译文: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就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就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就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

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得人余味无穷,听到它得人动心不已,这就是诗中得最高得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得拖累了。6.(钟嵘得)“诗有三义”说。“诗有三义”就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得:“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就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得话说,钟嵘得“兴”,就就是诗得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得情志;“赋”,就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得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得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她所说得,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就是“诗之至也”,才就是最有“滋味”得作品。

9、《文选序》

萧统,字德施。世称照明太子。《文选》又称《照明文选》,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诗文总集。保存了周秦到齐梁一百二十多位作家得五百多篇作品。全文可分为七段:

第二讲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修竹篇序》中提出得有关诗歌得理论观点,其核心就是复古,具体得说,就就是恢复“正始之音”,使诗歌创作回到汉儒所强调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上面去。她批评晋宋齐梁间诗缺少“兴寄”,没有汉魏诗得“风骨”。提出了诗歌应有“风骨”与“兴寄”得观点。陈子昂得诗歌复古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在唐代有重要影响,她得所谓“风骨”就就是感情爽朗,意象鲜明,语言精警;“兴寄”就就是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总之就是有真实健康得思想感情,有精警刚健得语言,有深远寄托,有铮铮骨气就是她对诗歌创作得理想。

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1、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她得诗歌理论见解得就是《戏为六绝句》,就是杜甫诗歌创作得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得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得学习与继承问题。

2、了解作者评价庾信得诗歌创作得观点:

答:“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得艺术成就与纵横得才思。她表明了自己得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她得全文与全文,瞧到文章得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得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与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瞧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得人给予极大讽刺。

3、理解作者正确评价初唐四杰得观点:

答:作者认为四杰得作品就是那个时代风尚得表现,初唐作家受到六朝绮丽铺张文风得影响,这很正常。王勃、杨炯等得作品都突破了旧宫体诗得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得不良风气,提高了诗得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得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作者肯定了初唐四杰得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得渺小。她说,尽管四杰得创作不能像汉魏时创作那样接近于风骚,但她们才能超群,有高超得艺术创作技艺,能够驾驭瑰丽得辞采,创作上得成就,讥笑之人永远望尘莫及。

4、掌握作者如何对待古今诗歌得问题:

答:作者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就是屈原、宋玉得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得文章,步齐梁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得语言艺术成就。

5、掌握作者对待文学遗产得态度:

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就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得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得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得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为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

一、《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得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

答:第一首就是杜甫对六朝庾信得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得艺术成就与纵横得才思。

第二、三首就是对初唐四杰得评价以及对妄加评价四杰得狂妄之人得批评与讽刺。

第四首就是对今人得评价。

第五首中杜甫指出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得问题。

第六首表达了对待文学遗产得态度。

二、《戏为六绝句》得理论价值:

答:文学得发展离不开对前代文学遗产得继承,唐代文学得发展吸收了汉魏、六朝文学创作得营养。杜甫文艺思想得核心就是转益多师,熔铸古今,作品充实得内容要与完美得形式统一,力求反映现实,广泛地吸收创作精神,作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得统一。

与元九书 [唐]白居易

1、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新乐府诗》《秦中呤》《读张籍古乐府》中对现实主义诗歌作了充分阐述,提出了诗歌得作用、写作得原则,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最系统完整、集中地体现她得诗歌理论得著作就是《与元九书》。

2、掌握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得创作原则。

答:在文与现实得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就是诗歌得源泉,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得疾苦与政治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得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事”就就是要反映人民得疾苦;“为时”就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教得弊端,以补救时弊。“事”与“时”都就是指现实性。白居易推崇元稹得诗文,就就是因为她得思想深刻,贯穿了古人“六义”得精神。白居易得好诗就是指能揭露批判黑暗现实,反映百姓疾苦得诗。

白居易得“为事”“为时”也就是为君、为臣、为民、为时、为事而作,她得动机与出发点就是兼济天下“,她不但提出写作要为政治服务,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还将之付诸实践。

3、了解白居易强调诗歌得作用:

答:在诗歌得作用上,白居易结合诗歌得特性,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泄导人情”得瞧法,并肯定了她得现实意义。

为了很好发展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得作用,白居易首先大力提倡“美刺兴比”。“美刺”即美善刺恶,指诗得政治倾向而言,属作品思想内容范畴;“兴比”指写诗得两种手法,就是艺术技巧问题,都就是指诗得讽喻之意。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就是在强调文学创作得“风谕”作用。要求风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她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情命,以诗歌暴露弊政得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历年真题---- 201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更多学习考试免费资源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B.取境 C.神韵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 《艺概》 B. B. 《沧浪诗话》 C. C. 《岁寒堂诗话》 D. D. 《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A. A. 冲淡 B. B. 典雅 C. C. 纤秾 D. D. 绮丽 正确答案:C 3. 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 A. A. 情采篇 B. B. 体性篇 C. C. 原道篇

D. D. 丽辞篇 正确答案:B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 A. A. 李贽 B. B. 袁宏道 C. C. 周敦颐 D.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解释“知人论世”。(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 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 一、诗言志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 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二、孔子的文学思想 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主要内容有: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孟子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 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 “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 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 基本精神:尚用、尚质 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 “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 “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之所在者是道,不可以用言语去传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的,把握了意,就可以忘了语言。“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其文学思想及(影响) 1、以自然朴素为美。(对礼教束缚自由个性具反抗批判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2、“得意忘言”说。(对后世“不落言筌”和不可言传的意境追求有直接影响。) 3、超现实主义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闪耀独创和批判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演进期) 刘歆将《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并列,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 一、毛诗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三百》被奉为经书。诗学严重地经学化、儒学化,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毛诗序》中。 《毛诗序》认为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提出了“吟咏情性”理论。但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 2、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分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歌的体裁:风雅颂,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起,发端和比喻兼有。 二、司马迁 其文学主张: 1、“发愤著书”说。(影响深远,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2、高度评价屈原及作品,充分肯定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 1、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 2、司马迁完全赞同刘安的评价,在《史记》中为其立传,并大段引用《离骚传》原文,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谏”的批判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班固对屈原及作品的指责,反映正统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高度肯定其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为驳班固所作,王逸站在儒学经学立场,有一定局限和扭曲。) 四、王充《论衡》——“异人异书”“思想解放的先驱” 《论衡》的主要思想: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拟的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文学主张。 超奇篇的主要内容:对作家的品评。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表现在: 1、提出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把读书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 鸿儒) 2、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创作好坏,有先天才气,也有后天学习。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孟子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 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 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 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 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孔子的)“文质”说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孔子的)“辞达”说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学考试资料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8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饮》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 图 D、康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3、贺拉斯是哪个时期的文论家()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罗马 D、启蒙时代 4、谁将“太一”作为宇宙和艺术的本原() A、普罗提诺 B、高尼罗 C、托马斯·阿奎那 D、但丁 5、哪一位文论家的文化可称为“教父神学”的文论?()

A、托马斯·阿奎那 B、维柯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6、下面哪一位文论家的文艺思想是以神学的本体论为前提的() A、普罗提诺 B、奥古斯丁 C、托马斯·阿奎那 D、锡德尼 7、卡斯特尔维屈罗是哪个国家的文论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8、下面哪一篇文论讨论了“严肃剧”?() A、《论戏剧诗》 B、《拉奥孔》 C、《悲剧的诞生》 D、《拉辛与莎士比亚》 9、为实证式文学研究开辟道路的是() A、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 B、泰纳的《艺术哲学》 C、桑克蒂斯的《论但丁》 D、兰波的《致保尔·德梅尼》 10、下面哪一位文论家说“文学史就是灵魂史”?() A、海德格尔 B、叔本华 C、尼采 D、勃兰克斯 11、谁把酒神精神作为悲剧的起源?()

A、王尔德 B、莱辛 C、萨特 D、歌德 12、《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的作者是() A、萨义德 B、肖沃尔特 C、萨特 D、费什 13、哈桑是() A、现代主义文论家 B、唯美主义文论家 C、神学文论家 D、后现代主义文论家 14、认为小说的形式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具有同源同构性的是() A、歌德 B、哥德曼 C、萨特 D、弗洛伊德 15、新历史主义是哪个世纪兴起的一股文论思潮?() A、20 B、19 C、18 D、14 16、“光韵”是哪一位文论家使用的范围?() A、克罗齐 B、伽达默尔 C、本雅明 D、但丁 17、被称为“三M”之一的文论家是() A、萨义德 B、萨特 C、马尔库塞 D、巴尔扎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