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病案

方剂病案

方剂病案
方剂病案

解表剂

麻黄汤

沈某,男,30岁,忻口石料厂工人。作业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致高位截瘫,脱肉破胭。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气熏人,其状甚悯。

过午发热,已逾七日。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犹冷不止。服扑热息痛片仅有暂时之效。

定时发热之症,余多用柴胡剂取效;日晡潮热,则需承气汤以治。今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红润,脉不弦而浮,亦无汗出蒸蒸等胃家实之状。知邪未入少阳、阳明,而仍在太阳,故柴胡剂、承气汤不中与也。风寒袭表,腠理密闭,治当麻黄汤汗之,然体质虚弱,汗之恐生变证,而不汗则邪无出路,举棋不定之际,猛悟七日未传经者,正气可支故也。遂拟原方以治,务于未前服之,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也。

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炙草6g一剂

二诊:药后大汗出,热遂解,次日过午,热再未潮。

按:此发热为伤寒太阳病,非褥疮感染引起。恶寒,无汗。脉浮为之明证,故投以麻黄汤,汗出淋漓,热即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大论“疮家不可发汗”,即指本方而言,恐有伤津、亡阳之弊。此例有严重褥疮,应属本方之禁忌,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于“疮家不可发汗”之训。

桂枝汤

陈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有慢性肝炎、胆囊炎,常在门诊治疗。今感冒四日,发热(38.5℃),头项强痛,牵及背膂,转侧不灵,自汗出,微恶寒,胃纳一般,二便清调。口不渴,舌淡红润少苔,脉象浮滑。

观其脉症,此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虽历时四日,邪仍在表。未入少阳、阳明者,其正气可支也。治当i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行兵布阵,本当遣桂枝加葛根汤上阵,时药房缺葛根,只好命桂枝汤听令:

桂枝10g白芍10g炙草6g生姜5片红枣5枚

桂枝汤临阵受命,仅一剂,便汗出而愈。

小青龙汤

赵某,26岁。新产满月,由并州返忻州。途中感受风寒,致娇脏失却清肃之令、肺气壅遏而咳嗽不休。虽经多方医治,均未中病,迁延已逾月余。倦怠神疲,日渐消瘦,自疑肺结核而来就诊。经胸透,心、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萎黄,略显浮肿,形态畏冷,时已至夏,头仍双巾。舌质淡红,苔白滑。询知恶寒,无汗,夜间鼻塞,咳喘气短,痰涎清稀,且泛白沫。胃纳不馨,时呕吐清水,二便正常。诊得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知为风寒束肺,支饮停结。治宜辛温发散,宣肺化饮。拟小青龙汤加味:

麻黄6g桂枝6g 白芍6g甘草4.5g半夏10g茯苓10g细辛3g五味子3g生姜6片二剂

药后汗出津津,当晚咳嗽大减,二剂后咳逆全止。患者得陇望蜀,因乳汁不足,要求同治,遂拟六君子汤加味治之。

按:小青龙汤证病机,系外有表寒,内有水饮,致肺失宣降,通调失职。临床以冬春较多见,然炎夏之际恣意饮冷,贪恋空调,或泳池久浴,雨淋露袭,及久服、过服清凉药、消炎药,皆可形成小青龙汤证。

临床有久咳不愈者,虽无恶寒发热之表证,但喉痒即咳,咳痰不爽,日轻夜重,口渴不思饮,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者,亦小青龙汤之适应证也,切不可早用寒凉,冰伏其邪。

干姜、细辛、五昧子用量以3~5g为宜。三者不可或缺,曹颖甫视三药为一药,深得仲圣之真谛也。

麻杏甘石汤

李某,28岁。妊娠七月,患风温,发热,咳嗽,鼻衄。

经治疗,热退血止,而咳嗽一直不休。痰黏不爽,咳则牵引胸、胁、腹疼痛,且尿随咳而遗。食欲可,大便干,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观其舌红苔黄,切得脉象滑数。

咳而遗溺,膀胱咳也。妊子后,血聚于下焦养胎,上焦相应缺血,加之风温高热,耗伤肺阴,肺叶受灼,故燥咳不已;金不制木,木反侮金,胁为肝之分野,故咳引胁痛;肺为水之上源,主周身之气,行宣降之令,与膀胱司气化,通水道,今肺气郁闭,宣降失职,致州都决渎不利,是以遗溺。治宜滋阴清热,宣肺缓肝。拟麻杏甘石汤加味:

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黄芩10g 白芍10g甘草6g沙参15g百合15g 玉竹15g

一剂症减,二剂痊愈。

按:某医谓妊娠后子宫压迫膀胱,故尿频。咳嗽则腹内压力增大。故尿随咳而出,似乎言之有理,然本方未能减轻子宫对膀胱之压力。何以尿频、遗尿俱止

银翘散

吴某,男,11岁。初诊:1962年6月10日。主诉:患者于三天前突然恶寒发热,两天后右上臂阵发性针刺样疼痛。西医诊断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予抗感染治疗,并将其右上臂脓肿切开引流。但病员仍高热,应邀会诊。诊查:体温39度,形寒发热,口略渴,汗出。脉滑数。舌质红润,微有黄苔。辨证、治法:邪热在卫气之间,当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治。处方:淡豆豉10克,焦栀子10克,荆芥10克,紫地丁15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芦竹根30克,枯黄芩10克,竹叶10克,蒲公英30克,乳没各6克,苡仁15克,赤芍药10克。服上方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伤口愈合。后去栀、豉、荆芥、乳没之属,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续服,半月后病愈出院。(王文雄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 中国现代名医

医案精华. 北京:北京出版社)

桑菊饮

张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三天住某医院。诊断:腺病毒性肺炎。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会诊时,仍高热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处方:桑叶一钱菊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桔梗五分甘草五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薄荷八分苇根五钱竹叶二钱葱白三寸,共进两剂。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以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一钱前胡一钱桔梗八分桑皮一钱黄芩八分天花粉二钱竹叶一钱五分橘红一钱枇杷叶二钱。再服一剂。

微汗续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惟大便两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一钱,莱菔子一钱,麦芽二钱。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处方:冬瓜仁四钱杏仁二钱苡仁四钱苇根五钱炒枳实一钱五分莱菔子一钱五分麦芽二钱焦山楂二钱建曲二钱。服二剂而诸证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高辉远等.1972.蒲辅周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清热剂

白虎汤

高热昏迷

刘某,男,19岁。病者于2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至下午身热如焚,问之答话不清。经区医院检查……,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查:体温39.5度,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强张其口,腹壁、提睾反射均消失,抬腿、划足趾试验均为阳性,膝反射增强。辨证为暑温邪热入于阳明。治法急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处方:石膏25克知母15克甘草

10克粳米30克连翘30克银花30克板蓝根30克滑石30克。急煎两剂,一昼夜服完。24小时后体温下降至37.6度,神志清醒,脉仍小数,改用竹叶石膏汤以清余热。服药两天痊愈,且无任何后遗症。(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

出血

某男,21岁。因食蓖麻油中毒而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在4克左右,红细胞200万上下。经常衄血,发热,烦燥,自汗,舌淡红苔薄黄,脉洪大而数,身有瘀斑多处,此起彼落。此为阳明热盛,淫于血分,迫血妄行。与白虎汤加白茅根、生地。重用石膏45~60克。用药两旬而热不再发,出血止,脉敛,血红蛋白增至6克。后石膏减量加阿胶调治,2个月后血红蛋白增至10克以上,病情稳定。[田淑霞,1988,白虎汤用于杂证的体会,内蒙古中医药,(4):21~22]

清营汤

热入营血

某男,62岁。因持续发热7日来院急诊。症见发热鼻塞,体温39度以上,全身肢体酸痛。……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结缔组织病。先予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不显,故邀中医会诊。诊见:壮热神昧,入暮尤甚,唇干齿燥,口渴不饮,下肢皮肤散在性红疹,尿黄赤不畅,便闭,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证属热毒炽盛,热烁营血,拟清热透邪,凉血透疹,投清营汤加减:水牛角生地板蓝根各30克丹皮杏仁连翘各10克金银花制大黄各15克甘草5克。2

日后高热渐退,下肢红疹趋淡,大便亦行,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原方去制大黄加鸡内金10克。3剂后,热除,红疹已退,再予前方5剂,症状消失。后经随访,患者已正常工作。[徐振涯,1986,清营汤治疗温病重症的临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7);297]

邪陷心包

某男,40岁。因突然高热,伴神志昏迷而入院。西医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症见发热神昏,时有谵语,面色微青,舌体强硬,色红绛、苔微黄兼黑,脉弦细。证属暑热外袭,邪陷心包,拟清营透热,开窍醒神:水牛角生地板蓝根各30克石菖蒲连翘各10克银花僵蚕丹参各15克川连3克粉草5克,安宫牛黄丸2粒研未分次鼻饲。2剂后高热渐退,但仍神志欠清,下肢抽搐,舌质红绛,苔微黄燥,脉细略数,邪热有外达之势。于原方去黄连加西洋参5克。3剂后,体温正常,神志渐清,口干舌燥,神倦气怯,与前方加减善后而愈。[徐振涯,1986,清营汤治疗温病重症的临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7);297]

黄连解毒汤

菌痢

某男,35岁。1982年8月12日诊。主诉因贪凉饮冷而下痢。症见高热不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脓血便,日行10余次。诊时患者急性病容,舌红,苔黄,脉数。体温39.2度。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湿热型,热重于湿)。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痢。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连4克炒栀子黄芩黄柏各10克白头翁20克地榆炭15克秦皮12克木香6克槟榔12克服药2剂,体温正常,腹痛腹泻大减。再进3剂,下痢停止,诸症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卢本仁,1990,黄连解毒汤治验举隅,江苏中医,(6);32]

血证

刘某,男,32岁,1998年5月18日入院。患者有胃溃疡病史7年,近5~6天来反复胃脘部及胁下疼痛,口苦咽干,乏味口臭,心烦不寐,呕血2次,伴解柏油样大便4次,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转入本院。……中医诊断:血证。证属胃火炽盛,胃络受损,迫血妄行。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投以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炒五灵脂各10克地榆白及各15克炒蒲黄20克。水煎2剂,分4次温服,并输液以调节电解质的平衡(一般不加用止血药)二诊:药后胃脘及胁下胀痛、口苦咽干、心烦不寐等诸症好转,呕血停止。解少量柏油样

大便,舌质红,苔黄,脉弦细。原方再服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三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色转黄,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继以调理脾胃之剂治疗6天痊愈出院。[刘绍林等,2003,黄连解毒汤治验3则,新中医,35(10):63]

导赤散

发热而搐

一小儿周岁,发热而搐,以泻青丸投之不效。乃问其发搐之状,其母曰:搐过后只好睡,以乳与之则饮,不与则不思,醒时则戏作猫儿声,见人则笑,不发搐,便是好了。万曰:医要识症,药要对症,怪底前药之不效也。以导赤散服之,一剂而安。其父问故,曰:心脏属火,其声为笑。火生于寅,属虎。猫者,虎之类也。猫声而笑,知非肝病,乃心病也,故以导赤散泻其心火而安。(魏之琇,1997,续名医类案,万密斋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小儿啼哭

万密斋治县尹张之子,未周岁,啼哭昼夜不止。医谓腹痛,用理中丸不效。又谓伤食,用泻黄散不止。万视之曰:公子腮面赤,乃心烦而哭也。若腹痛当见面青,伤食当见面黄也。乃用导赤散,木通、竹叶、生地、灯心、黄芩、甘草,加黄连、麦冬煎服之。次日早即入告曰:左夜哭多何也?万曰:病即安矣。曰:病安何以哭不止?曰:公子啼哭,三日夜不吃乳,昨夜热退心凉欲得乳,而乳母在外,盖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乃笑曰:果然。乳母五更到,即止矣。(魏之琇,1997续名医类案,万密斋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龙胆泻肝汤

带状疱疹

患者女,45岁,2000年3月12日就诊。病发带状疱疹,于左胁呈点状分布,直至左下腹,色暗红,无脓疱及溃破,疼痛难忍,动则尤甚,自觉痛处有灼热感,伴口苦、纳叶、眠差、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无力。中医诊断疱疹。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泻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当归延胡索郁金甘草各12克黄芩柴胡栀子泽泻黄芪丹皮玄参各15克生地白茅根各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疱疹无扩展及溃破,灼痛明显减轻,活动无加重,先发疱疹已明显好转。上方再服5剂,已无疼痛,疱疹渐愈。上方去龙胆草、延胡索、生地、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加熟地黄、党参各20克,再服5剂,告愈。[都兴山,2005,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7(5);42]

苇茎汤

肺脓肿

冯某,男,59岁。病历二月,初患咳嗽,胸际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胁震痛,稍有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脉滑数。辨证立法:外风感寒,未得发越,蕴热成痈。治宜排脓解毒,涤痰清热为主。处方:鲜苇根24克桑白皮6克鲜茅根24克旋覆花(代赭石12克同布包)6克地骨皮6克生苡仁18克陈橘红5克炒桃仁5克冬瓜子(打)18克陈橘络5克炒杏仁6克北沙参10克苦桔梗6克仙鹤草18克粉甘草5克。二诊:服药五剂,寒热渐退,喘平嗽轻,痰减仍臭,已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胸闷,仍遵原法。处方:鲜苇根24克瓜蒌18克鲜茅根24克干薤白10克旋覆花(代赭石12克同布包)6克炙白前5克炙紫苑5克半夏曲10克炙百部5克炙化红5克枇杷叶6克炒桃仁6克生苡仁18克苦桔硬5克炒杏仁6克冬瓜子(打)24克粉甘草5克北沙参10克。三诊:服药六剂,诸证均减,惟较气短,身倦,脉现虚弱,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处方:北沙参12克枇杷叶6克云茯苓10克南沙参10克半夏曲10克云茯神10克苦桔梗6克炒枳壳5克化橘红5克白及粉(分二次冲服)3克冬虫草10克粉甘草5克炒白术10克三七粉

(分两次冲服)3克。(祝谌子等,2005,旋今墨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肺痈

湖北葛店,万姓妇女,患肺痈,病已危急,远道着人邀诊。入门后隔室尚远,即闻病者齁喘声,至病室,见其床侧置蔑箕一具,内铺柴灰,上积病者所吐之五花脓痰厚半寸许,约计不止一菜碗。询问经过,据答吐如此脓痰已一周矣。行近病榻,见其靠坐,面部微肿,眼珠外突,齁喘如曳锯,胸前拒按,烦郁胀闷,脉劲数,时或一止,参伍不调,断为肺痈,化脓穿溃,病已濒危。予思《金匮》有言:肺痈“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玩一“则”字,有急转直下意思,今吐脓血七日不死,或有一线生机;又思《金匮》主葶苈大枣泻肺汤,是肺痈将成,乘其未集,今脓已成,原方不适宜,因又取《千金》苇茎汤合截加减。拟方:苦葶苈18克苡仁15克烜瓣24克桃仁9克鲜竹沥24克鲜苇茎250克熬水煎药。三日进三服,胸痛渐松,齁喘浙缓,痰浊渐稀,原方加减,嘱再服三剂。服药病机又再减缓,仍宗前方,加重其制,又日服二剂。约半月,齁喘始止,脓血始净,前后用葶苈约750克,始意不敢多用,不泻又服,出意料外,始终未腹泻。后以瓜贝养营汤,《外台》十味煎(注)调摄收功。此病自起至愈,时仅两月,病愈后面色丰腴,皮肤润泽。(注:《外台》卷十肺痈方九首有“备急疗肠痈肺痈方”,药为:升麻,白敛,漏芦芒硝黄芩枳实连翘蛇闲栀子蒴翟(加草头根)(冉雪峰,2006,冉雪峰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白头翁汤

下痢

刘某,女,52岁,职工家属。患者因腹痛,下痢二天来诊。起病时有恶寒,大便有脓血,里急后重,口渴,不欲饮水,小便赤黄,喜卧凉处。检查:脉滑数弦,舌质红,苔黄腻,体温38.5度,粪便常规检查:黏液+++,白细胞+++,红细胞+。辨证湿热下痢。治宜清利湿热,投以白头翁汤加赤芍、金银花、连翘、因黄连售缺,故以苦参代之。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黄柏12克苦

参15克赤芍15克金银花24克连翘18克。3剂,水煎服。二诊:下痢减少,腹痛后重转轻。热退,舌苔已转黄薄,胃脘胀满,小便赤,头眩,脉滑数。于前方中去金银花、连翘,加青蒿。继服3剂。三诊:脓血减去多半,小便转清,大便已不恶秽。但仍有口渴、头眩,胃纳呆滞。处方沙参18克竹叶9克竹茹9克天花粉15克桑叶9克孩儿参18克冰糖24克3剂。服后即思饮食。大便复常。嘱继服2剂善后。(中山医学院《中医方剂选讲》编写组,1981,中医方剂选讲,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青蒿鳖甲汤

阴虚内热

某男,68岁。自述半月前患痢疾,经治疗后下痢已止,但是惟低热起伏不退已1周。经用抗生素无效,腑下体温在37.5-38度,自觉疲乏无力,渴而少饮,暮热早凉,且大便干燥,尿少色黄。查体:体温37.8度,面色潮红,舌质红而干,少苔,脉象细数。大、小便常规化验正常。予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10克鳖甲20克(先煎)生地18克地骨皮15克知母10克丹皮12克银柴胡12克。服药3剂后热势减退,效不更方,再进2剂,体温正常,诸证消除而告愈。[张淑云,1994,青蒿鳖甲汤治验二则,北京中医,(6):34]

和解剂

小柴胡汤

范某。女,36岁,农民。素为气血虚弱之躯,劳则短气自汗。半月前,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始仅右手指头麻木,继而上延肢体,甚时不知痛痒,夜睡后尤为明显。

且两胁胀痛,饮食不思,嗳逆频频,手足时热时凉。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弦。

观其脉症,麻木由肝郁气滞,经络痹阻所致。考麻木一症,有虚有实。气虚血弱,经脉失养,可致麻木。而气滞血瘀,痰饮停宿,亦可阻滞经脉而见麻木。

又胁为肝之分野,左右乃升降之道。气机郁滞,升降之路痞塞,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故而胁痛肢厥。治当舒肝理气,以达郁木。

拟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甘草6g白芍15g地龙6g生姜6片红枣6枚三剂

二诊:麻木止,仍体倦短气,动则自汗。舌淡红,脉沉细。此气血两虚证也,拟当归补血汤加香附治之。

逍遥散

高某,女性,71岁,退休教师。1993年9月17日初诊。主诉:胆囊手术切除后7年,右上腹隐痛1年。B超见肝内胆管结。现症:右上腹隐痛,窜及胁背,口干苦,尿黄,纳差神疲。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滑。辨证立法: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治宜清利肝胆湿热,健脾养血通络。方用逍遥散加味。处方:柴胡10克薄荷10克(后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10克(包)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泽兰叶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经过:连服上方30余剂,诸证消失。1994年3月24日复查B超,肝内胆管未见结石影,患者非常高兴。然口干思饮,舌边红,脉弦滑。守方去海金沙、菖蒲、郁金,加天花粉20克,五味子10克,再服15剂,以资巩固。(董振华等,1996,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

半夏泻心汤

严重失眠症

李某,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日渐严重,竟至烦燥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黏腻,显系

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不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李克绍,1978,伤寒解惑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泻下剂

大承气汤

痉厥

孟河金奎官,发热,有汗不解,脘痞作痛,神昏谵语,时常痉厥,口干苔黄,中心灰黑厚腻。医皆束手无策,请余诊之,脉来沉实而滑,此阳明内热,非急下存阴,不能挽救。洒炒大黄五钱芒硝三钱枳实一钱厚朴一钱,一剂,大便畅行二次,热退神清痉厥皆止。以粳米熬粥,缓缓与服。约两日,即知饥而痊。(费绳甫,2006,孟河四家医集,费绳甫医话医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伤寒里实

陆祖愚治顾玉严,年六十,患伤寒,服药头疼骨痛已除,身热烦躁,兼发赤斑而狂。诊之,六脉沉数有力。目瞪直视,噤不出声,舌黑芒刺,四肢冰冷。询其大便,二十日不行。谓年虽高,脉尚有神,力任无事。投大承气汤。目闭昏沉,咸谓决死。一二时顷腹中鸣响,去燥屎若干,诸证脱然。仅存一息,改用人参、麦冬、归、芍、芪、术调理而安。(魏之璓,1957,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出版社)

麻子仁丸

便秘

罗谦甫曰:丁已,予从军至开州,夏月,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父亲七十有三,于去年七月间,因内伤饮食,又值淋雨,泻利暴下数行。医以前药止之,不数日,又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复泻。至十月间,肢体瘦弱,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腹痛肠鸣,又易李医,治以养脏汤,数日泄止,复添呕吐。又易王医,用丁香、人参、藿香、橘红、甘草,同为细末,生姜煎,数服而呕吐止。延至今正月间,饮食不进,扶而后起。又数日,不见大便,问何以治之。医曰:老人年过七旬,血气俱衰弱,又况泻利半载,脾胃久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魏之琇,1957,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十枣汤

余曾治疗一水肿患者,庞某,男,25岁,全身浮肿,腰以下凹陷性水肿2周。2周前因感冒引起面部、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水肿,来势迅速伴肢节酸痛,小便不利,时发寒热,舌苔薄白,脉浮滑。查尿异常,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开始按风水治疗,服药1周,表证以解。胸以上浮肿消退,但腹部胀满膨隆(查有腹水),下肢仍为凹陷性水肿,遂采用十枣汤峻泻法。方用大戟1.5克芫花1.5克甘遂1.5克大枣10枚,前3味研末为散,夹馒头内,用大枣煎汤送食。服药期间,大便日3~4次。隔日1剂,连服3剂。腹水及下肢浮肿基本消退,后以六君子调之治疗3周,水肿全消,小便正常。(杜文琴医案,录自孙继芬,2006,黄河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黄龙汤

便秘

王氏子于四月间患感冒,昏热喘胀便闭,腹中雷鸣,服硝黄不应,脉之气口弦滑,按之则芤,其腹胀满,按之则濡,此痰温夹瘀,浊阴锢闭之候,与黄龙汤去芒硝,易桂芩半夏木香,下瘀垢甚多。因宿有五更咳嗽,更以小剂异功加细辛润之。大抵腹中奔响这症,虽有内实当下,必无燥结,所以不用芒硝而用木香芩半也。用人参者,借以资助胃气,行其药力,则大黄辈得以振破敌之功,非谓虚

而兼补也。当知黄龙汤中用参,则硝、黄之力愈锐,用者慎之。(魏之琇,1957,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祛湿剂

平胃散

痞满

虞恒德治一人年三十余,身材肥盛,盛夏秋间,因官差劳役,至冬得痞满症。两胁气攻胸中,饱闷不能卧,欲成胀满症。历数医皆与疏通耗散之药不效。十一月初旬,虞诊两手关前皆浮洪而弦涩,两关后脉皆沉伏。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青皮、茯苓、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瓜蒌仁等药,病退十之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而安。(江瓘. 宣统元年. 名医类案. 上海:上海书局石印)

真武汤

伤寒

一道士患伤寒,发热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欲倒也。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有用冷药解者,病皆不除。召孙至,曰:太阳经病,得汗早,欲解不解者,因太阳经欲解,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战,遂作真武汤服之,三服微汗自出,遂解。盖真武汤,附子、白术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也。若但责太阳者,惟能干涸血液也。仲景云:尺脉不足,荣气不足,不可汗也。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明矣。(江瓘,1957,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藿香正气散

外感腹泻

某男,24岁。自诉受凉后7小时,恶寒、发热、头痛,继而出现腹泻。于7小时内,大便4次,呈水样便,伴有腹胀、微痛、欲吐,查舌苔薄白稍腻,脉浮,遂投藿香正气散2剂,水煎服。复诊:述上方服1剂后,在汗出身凉的同时,腹泻完全停止,但有腹胀,服第二剂后,腹胀消失,纳食正常。(李飞. 2002.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暑湿感冒

某女。发热,头痛如裹,恶心欲吐,胃脘不适,肢节酸痛沉重,已月余。曾先后服西药及其他中成药未愈。针对其舌苔白腻、脉浮缓而用藿香正气散,3剂得汗较多,发热头痛随汗而解。又据其时有咳嗽吐痰,而加砂仁、杏仁、川贝,再进3剂而病愈。[韩玲娣. 1984. 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6):41]

茵陈蒿汤

黄疸

华左,扁体面目俱黄,中脘痞满,湿热蕴遏,恐其由标及本。西茵陈、制川朴、赤白苓、泽泻、青蒿、山栀、广橘皮、制半夏、木猪苓、上湘军(二钱,好酒浸透后下)。

二诊:脘痞稍减,黄疸略退,药既应手,守前法再望转机。茵陈二钱冬术(炒炭)二钱泽泻二钱砂仁七八黑山栀二钱上湘军二钱橘皮一钱猪苓一钱五分川朴一钱官桂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发焦麦芽三钱。

三诊面目色黄稍退,而热退不清,还是湿热壅遏熏蒸之所致也,再淡以渗之,苦以泄之。官桂五分(后入)豆豉三钱黑山栀三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猪苓二钱郁金一钱五分茵陈三钱冬术炭二钱赤白苓各二钱杏仁二钱泽泻一钱五分。

四诊:黄疸已退,然形色瘦夺,脾土无不虚之理,当为兼顾。野于术二钱(炒)广皮一钱猪苓二钱云苓四钱茵陈二钱泽泻二钱焦麦仁四钱官桂五分(后入)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竹茹一钱。

五诊黄疸大势虽退,而湿热未能尽去,小溲未清,足跗带肿,还是湿热坠下,再培土而分利湿邪。白术一钱五分大腹皮二钱川通草一钱茯苓三钱炒冬

瓜皮一两泽泻一钱五分木猪苓二钱焦苍术一钱生熟米仁各三钱茵陈一钱五分。

六诊:诸病向安,惟气色尚滞,宜鼓舞脾土,土旺自能胜湿也。人参须五分茵陈二钱云茯苓四钱猪苓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野于术二钱炮姜三分焦苍术一钱泽泻一钱五分广皮一钱。

七诊:补气运脾渗湿。人参须五分苍术一钱于术二钱茵陈二钱猪苓一钱五分云茯苓三钱炒冬瓜皮五钱炮姜炭四分泽泻一钱五分生熟薏仁各三钱谷芽三钱。(张聿青. 1963. 张聿青医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巨细胞包涵体病

某男婴,3个月。因发热咳嗽,按支气管肺炎治疗,经用大量抗生素至第6天高热不退,巩膜皮肤出现黄染,以后黄疸日益加深,纳呆泛恶,检查肝脾肿大,HBsAg酶联法阳性,在其新鲜尿内找到巨细胞核内包涵体而确诊为巨细胞包涵体病。尔后黄疸进一步加深,黄中带青,诊视患儿精神极度萎顿,纳呆,泛恶,指纹已达命关,色紫红,细审黄疸,青黄之中仍映鲜红,小便如蘖色,为胎毒辣内蕴,湿热熏蒸至深,阳黄重证,大实而见赢状,速投茵陈蒿汤加味。绵茵陈10克焦山栀10克生苡仁15克制川军6克虎杖10克秦艽10克土茯苓15克平地木10克焦麦芽15克生甘草6克。服3剂,热退黄减,精神好转。再进6剂,黄疸退净,小便色青,纳食,化验指标等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体健无恙。[杜顺福. 1988. 经方治重症举隅. 上海中医药杂志,(2):35]

三仁汤

湿温

初十日,某,六脉俱弦而细,左手沉取数而有力,面色淡黄,目白睛黄。自春分午后身热,至今不愈。曾经大泻后,身软不渴,现在虽不泄泻,大便久未成条,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赤浊。与清湿中之热之苦辛寒法。飞滑石六钱茵陈四钱苍术炭三钱云苓皮五钱杏仁三钱晚蚕砂三钱生苡仁五钱黄芩二钱白通草一钱五分海金沙四钱黄连一钱。煮三碗,分三次服。十三日,

于前方内去苍术炭,加石膏,增黄连、黄芩。(吴瑭. 1960. 吴鞠通医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独活寄生汤

痹证

腰髀痹痛连及胯腹,痛甚则泛恶清涎,纳谷减少,难于转侧。腰为少阴之府,髀为太阳之经,胯腹为厥阴之界,产后血虚,风寒湿乘隙入太阳、少阴、厥阴之络,荣卫痹塞不通,厥气上逆,挟痰湿阻于中焦,胃失下顺之旨,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涩,苔薄腻。书云: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痛为寒痛,寒郁湿着,显然可见。恙延两月之久,前师谓肝气入络者,又谓血不养筋者。理亦近是,究未能审其致病之源。鄙拟独活寄生汽合吴茱萸汤加味,温经达邪,泄肝化饮。紫丹参、云茯苓、全当归、大白芍、川桂枝、青防风、厚杜仲、怀牛膝、熟附片、北细辛、仙半夏、淡吴萸、川独活、桑寄生,服药5剂,腰髀胯腹痹痛大减,泛恶亦止。惟六日未更衣,谷食无味。去细辛、半夏,加砂仁七分,半硫丸钱半,吞服。又服2剂。腑气已通,谷食亦香。去半硫丸、吴萸,加生白术钱半、生黄芪三钱。一服10剂诸恙均愈,得以全功。(丁甘仁. 1960. 丁甘仁医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里剂

理中丸

泄泻

患者王月生,男性,39岁,缝纫工,江西于都人,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愈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少校。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治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三钱炒白术三钱黑干姜二钱五分炙甘草二钱。

连服六剂后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继进前方六剂,药尽即瘥。[谢俊明,1964,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4(3);149]

四逆汤

张老师,女,36岁,余子班主任也。形瘦体弱,常腰痛失眠,纳谷不香,而工作依然。因学校条件差,办公室屋小人众,其座位靠边,右腿贴墙,历时一冬,右腿冷痛不已。针灸服药,杂治不愈。视其舌,淡红而润。诊其脉,弦细而缓。初以为风寒侵袭,经络痹塞,拟桂枝汤二剂,无效应。后思桂枝汤所治之身疼痛,系风寒外袭,应有发热、汗出、恶风等营卫不和症状。今足膝发冷,畏寒喜温,厚衣、向火则疼痛减轻,且脉细缓,乃阳气虚弱也。即《素问·痹论》寒气胜之痛痹也。遂拟四逆汤以治。

附子10g干姜6g炙草6g三剂

二诊:畏寒疼痛明显减轻,嘱守方续服五剂。

两月后,该校老师集体来院体检,云腿痛再未发生。

阴寒直中少阴

苏某妻,三十余岁。月经期中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入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暗难以挤出。针时能呼痛,并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因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急当温经散寒换扶阳气,拟大剂四逆汤。处方:炮附子八钱北干姜四钱炙甘草四钱。水煎,嘱分四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一次。病者家属问:此证如此严重,为何将药分作四次,而不一次服下使其速愈?我说:正是因症状严重,才取“重药缓服”办法。其目的为使药力相继,缓缓振奋其阳气而驱散阴寒。譬如春临大地,冰雪自然溶解;如果一剂顿服,恐有“脉暴出”之变,譬如突然烈日当空,冰雪骤解,反致弥漫成灾。家属信服,服全剂未完,果然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俞长荣医案,录自俞长荣,1964,伤寒论汇要分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当归四逆汤

寒中厥阴

朱某妻,三十二岁。福鼎王孙人。因经期洗冷水,而发恶寒腹痛,四肢厥冷。延张某先生诊治,服药二剂,病症加剧,张君辞之,荐余以代,诊得脉沉细欲绝,四末厥冷,小腹疼痛,舌苔淡白,额汗淋漓,神昏欲脱,证属厥阴中寒。询病者症状时,病家告曰:“初病只有恶寒腹痛,服张某当归四逆汤二剂,表散太过,致汗出不止,神昏欲脱。”张君乃余友,医学颇有根底,非泛泛者流。此症用当归四逆汤,原属不错,今病不去而加剧何也?索阅其方,用桂枝三钱当归二钱白芍三钱细辛八分木通一钱甘草一钱大枣六枚生姜三钱。沉思良久,方悟其故。即将原方去生姜,加细辛、当归、木通、甘草四味分量。处方:当归四逆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三钱木通一钱五分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大枣六枚,嘱服二剂。病家骇然曰:“前方八分细辛服二剂,而汗出不止,今反加至三钱之多,实不敢服,请再斟酌别方。”余曰:“此由于经来将尽,行经本虚,寒气直入厥阴经脉所过之处,当由离经秽血未尽,因寒凝滞,故作痛。当归四逆汤为对症药也。故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君当归领细辛直入厥阴血分,内温脏而外温经,并以木通走血,通达内外为佐,重用大枣、甘草坐中州监细辛不致乱行,实为有节之师。张君惑于后人本草用细辛不得超过一钱,多则令人闷乱而死'之说,将细辛分量减为八分,当归减为二钱,加生姜,变成桂枝为君,当归为臣,因而细辛佐桂枝、生姜上行直走头面,致额汗淋漓。今原方虽稍变分量,其作用大异于前,可能获效。”病家始信余言,服一齐而汗收,再服厥回肢温,痛止神清。改拟圣愈汤加味三剂而愈。[郑敏生,1961,寒中厥阴,福建中医药,6(4):封4]

理气剂

越鞠丸

郁证

朱某某,男,26岁,农民。1977年8月31日初诊:数年来中脘胀痛屡发,纳少嗳酸,左关脉小弦,余部均缓,舌苔糙腻。此为气郁,治宜疏泄。方用:苍

术9克香附9克川芎6克神曲12克黑山栀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青陈皮各6克厚朴花4.5克大麦芽30克,四剂。

9月5日复诊:中脘胀痛大减,嗳酸亦减,脉来左关略弦,苔糙略腻。再用前方加佛手片4.5克。四剂。并嘱患者服完汤剂后再配越鞠丸250克,分20天服完,其病遂愈。(连建伟. 1987. 历代名方精编.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苏子降气汤

咳嗽

徐某,男,40岁。初诊:1974年1月25日。咳嗽气喘,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倚息难卧,苔润脉滑。以温降平喘为主。姜半夏9克橘红4.5克前胡9克炒苏子9克炙甘草4.5克当归9克沉香粉1克(吞)川朴6克生姜二片肉桂1.5克(分两次吞)三剂。

复诊:1月27日。前方只服两剂,能睡卧,虽有咳嗽,而气喘渐平,痰壅胸满之感已显松舒,原方加减。姜半夏9克苏子9克前胡6克橘红4.5克杏仁9克浙贝母9克炙甘草4.5克生姜二片肉桂 1.5克川朴4.5克四剂。(何任医案选整理组. 1981.何任医案选.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哮喘

杨某,女,56岁。1964年4月11日初诊。原有哮喘,每冬必犯。昨突然发作,咳喘难卧,喉中水鸡声,胸闷痰白,胃不思纳,也不欲饮,右胁微痛。舌苔白,脉细滑。乃冷哮复发,气逆不降。治以温肺化痰,降气止哮。拟苏子降气汤加减。方药:炒苏子4.5克清半夏9克杏仁9克白芥子4.5克射干3克炙麻黄3克,水煎服。服药3剂喘嗽已减,哮鸣消失,胸满胁痛均止。白沫痰涎末清,胃纳呆少。苔脉同前。按上方去半夏、麻黄、白芥子,加川贝6克,蛤粉9克,桔梗4.5克水煎服。服药三剂,缓解如常。(吴少怀医案,录自黄文东. 1981.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旋覆代赭汤

噫气

汪三十。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伤阳,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隔拒在乎中焦,总从温通镇逆为例。白旋覆花钉头代赭石茯苓半夏洗附子洗干姜。(叶天士. 1976. 临证指南医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眩晕

谌某,女,56岁。多年来经常眩晕呕吐,屡治少效,经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半月来,头晕旋转,目黑眼花,卧床不起,起则眩倒,日夜呕吐不止,吐出物纯系黏滑痰涎,饮食不能下咽,烦冤心悸,面色苍黄,两颧微红,精神不振。脉象虚弦而滑,舌苔白腻、中心微黄。证属虚风僭越,痰浊壅阻,病在肝胃二经。法当潜敛肝风,镇平胃逆,尤以温化痰浊为当务之急。处方:旋覆花枳实竹茹各9克煅赭石15克法半夏陈皮各6克生姜3片。水煎服,缓缓进药。三日后复诊,眩晕大减,呕逆渐平,勉能进食,但苔腻未化,脉象如前。原方再进。旬日之内,眩晕呕吐俱止,苔腻渐化,颧红已褪,面色好转,惟食量甚少,倦怠乏力。改用旋覆代赭石汤加香砂归芍善后,再治半月,逐渐向愈。两年后追访,未见复发。[陈松筠. 1966. 旋覆代赭汤治疗眩晕呕吐五十例. 浙江中医杂志,9(7):30]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胸痛

1982年秋,上海铁路局松江中心站退休职工劳某,年已六旬,因在“文革”期间被隔离审查,饱尝痛苦,七情内郁,此后常觉胸闷微痛,病起已十余年。经人介绍,前来求治。余望其形体较丰,面亦红润,知非虚证;据其脉涩苔白,断为气滞导致血瘀,属实证。遂投血府逐瘀汤原方加丹参,嘱其服30剂,以利血气。越半年,老人陪其子来治膀胱结石,喜告共服药30余剂,胸闷胸痛俱已消失,健壮如一常人。(连建伟. 1987. 历代名方精编.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方剂学试题A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考试科目:方剂学考试类别:初修适用专业:针炙推拿2008级、康复治疗2008级、七中西医2008级、七中医2008级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40分) (一) A1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将其标序字母,写在括 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医方集解》 C《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太平圣惠方》 2.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范围() 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C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D病重邪甚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 A《古今名医方论》 B《医方考》 C《伤寒明理论》 D《医方集解》 E《祖剂》 4. 麻黄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 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D外寒里饮 E风邪犯肺,肺失清肃 5. 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 A败毒散B大青龙汤 C九味羌活汤 D独活寄生汤 E香苏散 6.原书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 A桑菊饮B桑杏汤 C银翘散D金沸草散E香薷散 7.逍遥散的组成中有() A当归、川芎 B白术、茯苓 C白术、半夏 D薄荷、防风 E香附、陈皮8.患者下利清水,色纯清,腹中硬满而痛,口舌干燥,脉滑实,首选()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葛根芩连汤 E增液承气汤9.十枣汤的服用最佳时间是()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清晨空腹服10.症见“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身热凛寒,苔薄白,脉数有力”,治宜首选()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 D四妙勇安汤E透脓散 11.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12.参苓白术散中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和桔梗外,尚有() A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B莲子肉、薏苡仁、砂仁、白扁豆、山药C黄芪、当归、砂仁、白扁豆、山药 D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当归、陈皮 E黄芪、当归、陈皮、白扁豆、山药 13.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功用的方剂是()

中医方剂歌诀背诵版(医师资格考试版本)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本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白虎汤 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清营汤 清营汤是鞠通方,邪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脉,银翘竹叶服之康。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火胜三焦是病因,火热烦扰兼错语,吐衄发班此方钦。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理中丸 理中丸中用干姜,参术炙草祛寒方,呕利腹痛阴寒盛,温运中焦健脾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痨腹痛起陈疴。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效力强,阳明腑实痞满坚,峻下热结此方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寒热用之良。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解郁又调经,丹栀加入均堪着。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中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芷术朴,夏曲加入姜枣煎,外寒内湿均能除。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边蓄瞿麦滑石研,栀子甘草和大黄,通淋泻火热淋痊。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用大黄,栀子加入共煎尝,身目黄如橘子色,清热利湿退黄良。五苓散 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泽泻白术裹,桂枝化气兼解表,尿利肿消体复康。实脾散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寇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二陈汤 二陈夏橘茯苓草,燥湿化痰此方好,主治咳嗽痰湿证,随证加减方不少。苓甘五味姜心汤 苓甘五味姜心汤,肺寒咳嗽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病自康。

《中医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高教社版)

中医考研——方剂学考什么? 方剂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传统学科,内容包括方剂的基本理论与沿革、方剂的分类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和用法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简而言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何谓“八法”? 答:八法是清代医家程松龄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八种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3、佐制药的含义是什么? 答:制药是指能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猛之性的药物。如小青龙汤中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可防止麻桂发散太过,耗散正气;白芍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伤阴液。均属佐制的用法。 4、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三种: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加减、剂型的更换。药味加减必然引起配伍关系、功效、主治的变化;药量加减虽不一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但必然会引

起功效、主治的变化;剂型更换虽不引起配伍关系和功效变化,但主治病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 5、汤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汤剂的优点:吸收快;起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照顾到具体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 6、丸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丸剂的优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7、特殊的煎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六种:先煎:介石类药物宜先煎,如磁石、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泥沙含量大的宜应先煎,如糯稻根;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亦需先煎,如附子等。后下:芳香类药物宜后下,如砂仁、薄荷等。包煎:细小种仁类或含有泥沙量大的药物,为防止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需先包煎,如车前子、赤石脂、旋覆花等。另炖(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或另炖,如人参、羚羊角等。烊化(溶化):胶质、粘性大的药材宜烊化,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冲服:某些芳香药或贵重药,成药,自然汁等宜冲服,如麝香、牛黄、紫雪丹、生藕汁等。 8、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答:两方均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汤中有麻黄、杏仁,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生姜,发汗力弱,但能调和营卫。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无汗、喘咳,苔白脉浮紧;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 9、小青龙汤组成药物有哪些?配伍特点是什么?

中医助理方剂学必背

方剂学(20分)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泻下剂 (一)攻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 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二)调和肝脾 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 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四)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 2)左金丸:吴黄(黄连6:1) 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 5)苇茎汤:苇冬苡桃。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 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 (六)祛暑剂: 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 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理中丸主里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 2)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通枣桂甘药当辛 2)阳和汤:甘麻芥炭熟鹿肉。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六、补益剂 (一)补气 1)补中益气汤:陈芪升柴当术参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3)参苓白术散:山扁桔莲子苡砂四君 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 (二)补血 1)四物汤:营血虚滞—四物地芍与归芎 2)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三人芪归术远木酸神眼 (三)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麦大麻枝人姜酒草地。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茯专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 【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 【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 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 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 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 【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 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 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 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 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 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

方剂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_李然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No. 11 Nov .,2009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制方原理、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因此说它是前连基础,后连临床的桥梁课。为了加深对方剂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方剂进行深入的揣摩。 1 体会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儿科大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氏认为补肾之要旨为补不留邪,因此该方的制方特点是“三补三泻”,其中配伍泽泻泻去肾浊以更好的补益肾精;后世明代张景岳创制的治疗肾虚便秘的济川煎中以肉苁蓉为君,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同时配伍泽泻以泻肾浊,治法一脉相承。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之邪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传染性,因此一贯主张温病多挟有毒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创制的诸多方剂中都体现了这个思想。如银翘散中为什么以金银花、连翘为君,原因之一是二者清热解毒同时,具有辛凉透表,芳香辟秽之功;桑菊饮中配伍连翘清热解毒;清营汤中佐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初入营分之热转出气分而解;安宫牛黄丸中牛黄清心解毒,熄风定惊,豁痰开窍。此外,如金元时期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朱丹溪为代表的养阴派,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清代活血化瘀的代表医家王清任等医学大家在各自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2 掌握复杂方剂的病因病机 在讲授每一首方剂的时候,原则上都要交待该方的病因病机,尤其是用药配伍比较复杂的方剂,更应当阐明之所以然,否则方中有些药物难以理解。如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的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原文所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中分析将其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寒、热、虚三字,为小柴胡汤证误用寒下,损伤脾胃,中虚不运,又寒凉伤中,少阳邪热乘虚入里,故寒热互结于中焦,则心下痞塞不通,又因寒热互结,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随之推导出临床辨证要点无外痞、呕、利三端。以半夏为君散结除痞,降逆止呕;配伍干姜温中散寒,芩连并用苦寒清热;参、枣、草补脾益气以助脾运。诸如此类方剂如普济消毒饮、芍药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阳和汤等重点讲授病因病机,则临床表现,用药配伍一线贯穿,便于学生掌握。 3 注重方剂鉴别比较 一类是主治病证相同的方剂。如同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麻黄汤、桂枝汤;同是治疗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桑菊饮;同是治疗发热的白虎汤、青蒿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同是治疗厥逆证的大承气汤、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同是治疗湿热痢疾的芍药汤、白头翁汤等;同是治疗咳喘证的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同是治疗水肿的肾气丸、加味肾气丸、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实脾散等。另一类是组成相似,或临床主治病证有所不同的方剂。如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五苓散与猪苓汤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通过比较鉴别,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方剂用药配伍的理解,又能够培养他们临床灵活运用方剂的能力。 4 归纳总结单药配伍 大多数单味药物的性能是多方面的,每味药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与其在该方中所配伍的药物密切相关。如柴胡在败毒散中配伍羌活、独活等解表药解肌散邪;在小柴胡汤中配伍黄芩和解少阳;在四逆散中配伍芍药升阳透邪,疏肝解郁;在逍遥散中配伍芍药疏肝解郁;在普济消毒饮中配伍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配伍桔梗引药上行,配伍黄芩、黄连而达“火郁发之”之功;在补中益气汤中配伍黄芪升阳举陷,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此外,诸如麻黄、桂枝、芍药、大黄、牛膝、黄芪、当归、半夏、连翘等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亦有所不同。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陆续的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使学生对普遍反映比较枯燥的方剂课逐渐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 方剂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李 然,刘立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通过阐述方剂的学术流派、复杂的病因病机、方剂鉴别及单药配伍几方面在方剂课教学中的运用,以冀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方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272- 01 收稿日期:2009-06-18 作者简介:李然(1977-),男,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方剂学教学与研究。 272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1.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 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 方剂的组成

2.1 方剂的配伍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 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4)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3 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4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1)汤剂: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2)散剂: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3)丸剂: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方剂学

《方剂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著作是《》 2.麻子仁丸的主治病证为。 3.六一散滑石与甘草用量之比为。 4.炙甘草汤的君药是; 5.理中丸的君药是 _____; 6.主治下焦蓄血证的方剂是____; 7.培土生金的代表方剂是_____; 8.主治外感凉燥证之方剂是__; 9.主治湿热黄疸的方剂是__; 10.四神丸的主治病证为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不同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桂枝 C杏仁 D甘草 2.安宫牛黄丸之功用为( )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C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D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3.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补气升阳”作用的药配物伍是( ) A人参、升麻、柴胡 B人参、黄芪、白术 C黄芪、升麻、柴胡 D白术、升麻、柴胡 4.龙胆泻肝汤的功用是( ) A泻三焦湿热,清血中瘀热 B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C泻肝胆实热,降心火上炎 D清肝经湿热,补阴血不足5.保和丸之组成中没有( ) A山楂 B神曲 C干姜 D连翘 6.既“辛甘化阳“又”酸甘化阴“的方剂为( )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吴茱萸汤 D四逆汤7.主治血虚寒厥的方剂是() A四逆散 B 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大承气汤8.真人养脏汤适用于( ) A脾虚泄泻 B脾虚有湿之泄泻 C脾肾虚寒之泄泻 D寒湿泄泻9.天王补心丹中之“三参”是指( ) A人参、党参、沙参 B人参、丹参、苦参 C人参、西洋参、丹参 D人参、丹参、元参 10.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共有的药物是( ) A黄连、知母 B犀角、生地 C犀角、玄参 D银花、麦冬 11..薄荷在逍遥散中之作用是( ) A疏风散热 B清利咽喉 C解毒透疹 D疏肝解郁 12.泻下剂的应用原则是( ) A表邪已解,里实已成 B表邪未解,里实已成

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选择或填空】【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P4】两汉时期:根据《黄帝内经》后人总结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多选)方剂的运用变化: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p32】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芍,姜枣合用调和营卫;‘为仲景方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p35】九味羌活汤:体现‘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 【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p98】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p101】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 【p102】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p104】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 【p10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p108】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p118】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p121】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p125】香薷散:主治阴暑证代表方。 【p12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p133】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p13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p141】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p143】阳和汤:主治:阴疽。 【p147】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p149】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方剂学病案分析

《方剂学》病案分析练习 第一部分近年病案分析试题 病案1 张某,男,45岁,慢性肝炎十余载,B超显示轻度肝硬变。就诊时主诉时发胁肋胀痛,并及胃脘,伴咽干口燥,吞酸口苦,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脉虚弦而细。 请根据病案辨证、立法、组方,并简要分析所拟方药的配伍意义。 病案2 刘某,女,48岁。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4天。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春节期间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心呕吐,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无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肋疼痛,寒热如疟,呕不止,心下满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请据案辨证、立法、组方,并简要分析所拟方药的组方意义。 病案3 患者某,男,65岁。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艰涩难解,甚至便秘不通,而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请就此病案进行辨证、立法、处方(要求写出具体药物、配伍用量、制服方法)。 第二部分病案分析 病案4 患者,女性,42岁。近年来纳食欠佳,胸胁及乳房胀痛,性情急躁,失眠多梦,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行不畅,量少色暗,有瘀块。近一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尤以双乳房胀痛为甚,触及左侧乳房内有3cm×4cm大小之肿块,质中等硬,有触痛,经X光,医院外科诊断为“乳房纤维瘤”。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病案5 白××,女,40 岁。主诉:反复鼻出血,四肢无力4 个月。病史:患者于 3 年前一次感冒时鼻衄量多,近2 年来,又出现皮肤有散在性出血点,刷牙时牙龈出血,经某医院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因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转诊于中医。现鼻血渗出,色淡红,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多食则腹胀不适,大便稀溏,近2 个月经量较以前增多,色淡,历10 余天方净,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案6 张某, 男,30 岁, 工人。病史: 初起病恶寒发热, 头痛, 周身酸楚, 口干, 西医按感冒治疗, 症状不减, 改服中药辛温解表剂, 恶寒已止, 但发热加重, 烦躁, 口干, 喜冷饮。得病10 余日后, 来院就诊。患者壮热, 烦躁不宁, 口渴欲冷饮, 面色潮红, 头汗淋漓, 曾持续冷敷头部, 发热仍不退, 头晕头痛, 小便黄赤。检查: 舌苔黄而燥, 脉洪大而数。 病案7 陈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有慢性肝炎、胆囊炎,常在门诊治疗。今感冒四日,发热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试题5

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训练试题五 一、是非题(正确者打“?”,错误者打“?”。每题1分,计10分) 1.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主治恶寒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2.理中丸变化为人参汤属于剂型更换的变化。 3.十枣汤的剂型是散剂,宜清晨空腹服用。 4.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组成,功用是泻火解毒。 5.生脉散中配伍黄芪的意义是益气固表止汗。 6.桃核承气汤由小承气汤加味而成,主治下焦蓄血证。 7.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主治湿热黄疸。 8.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杏仁、桃仁、薏苡仁。 9.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均可治疗外感凉燥证。 10.四神丸由二神丸与五味子散合方而成,属于安神剂。 二、单选题(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是 A. 《五十二病方》 B. 《备急千金要方》 C. 《伤寒杂病论》 D. 《小品方》 E. 《普济方》 2.桂枝汤的功用是 A.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C. 辛温发表,化痰止咳 D. 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E. 解肌发表,宣肺止咳 3.济川煎所治便秘的病机是 A. 热结 B. 燥结 C. 寒结 D. 水结 E. 痰结 4.左归丸和右归丸组成中都不含有下列何药 A.山茱萸B.熟地黄C.鹿角胶D.枸杞子E.猪脊髓 5.四逆散所治“四逆”的病机是 A. 血虚寒凝,经脉不利 B. 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C. 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D. 无形热盛,阳极似阴 E. 里热结实,阳气被遏 6.治疗湿热霍乱,应首选下列何方 A. 败毒散 B. 藿香正气散 C. 三仁汤 D. 连朴饮 E. 甘露消毒丹 7.异功散是由四君子汤加下列何药组成 A. 半夏、陈皮 B. 半夏 C. 陈皮 D. 木香 E. 木香、砂仁 8.下列何药不属于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A. 芍药 B. 黄芩 C. 生姜 D.半夏 E. 甘草 9.四物汤的组成药物是 A.熟地、当归、白芍、川芎B.熟地、生地、当归、川芎 C.生地、当归、白芍、川芎D.熟地、当归、白芍、阿胶 E.生地、阿胶、当归、白芍 10.白虎汤的功用是 A. 清热凉血 B. 清热解毒 C. 清热燥湿 D. 清热泻火 E. 清热生津11.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中共有的药物是 A. 当归、生地 B. 当归、远志 C. 远志、菖蒲 D. 丹参、生地 E. 丹参、当归12.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首选下列何方 A. 四君子汤 B. 桂枝汤 C. 败毒散 D. 玉屏风散 E. 补中益气汤

方剂学A卷

《方剂学》卷(A)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答题说明:在每小题中的5个选项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D) A、《太平圣惠方》 B、《黄帝内经》 C、《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伤寒杂病论》 2、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虚烦失眠,首选方剂是(C) A、归脾汤 B、四物汤 C、酸枣仁汤 D、天王补心丹 E、朱砂安神丸 3、四逆散主治四逆证的病机是(A) A、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B、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C、血虚寒凝,血行不利 D、脾阳不足,失于温煦 E、里实热结,阳气被遏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E) A、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B、平肝熄风,补益肝肾 C、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D、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E、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5、温病后期,阴虚邪伏,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选用(E) A、清暑益气汤 B、生脉散 C、清营汤 D、六味地黄丸 E、青蒿鳖甲汤 6、六味地黄丸中体现“三补”的药物是(B) A、熟地黄、吴茱萸、山药 B、熟地黄、山茱萸、山药 C、熟地黄、山茱萸、茯苓 D、生地黄、山茱萸、山药 E、生地黄、山茱萸、茯苓

7、下列属于越鞠丸组成药物的是( B ) A、香附、白术、栀子 B、栀子、神曲、川芎 C、香附、黄连、神曲 D、神曲、木香、栀子 E、苍术、川芎、黄芩 8、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 C ) A、石膏 B、麦冬 C、桑叶 D、杏仁 E、人参 9、治疗脾肾阳虚之肾泄证,首选方剂是(D) A、保和丸 B、藿香正气散 C、痛泻要方 D、四神丸 E、参苓白术散 10、凉膈散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 A) A、连翘 B、黄芩 C、大黄 D、芒硝 E、栀子 11、银翘散的功用是(E) A、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B、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D、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E、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12、藿香正气散主治(A) A、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B、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 C、外感风寒,内伤食滞证 D、外感风寒,内伤痰滞证 E、外感风寒,内有蕴热证 13、治疗风痰上扰证,首选方剂是(C) A、镇肝熄风汤 B、天麻钩藤饮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二陈汤 E、羚角钩藤汤 14、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B) A、半夏厚朴汤 B、二陈汤 C、旋覆代赭汤 D、苏子降气汤 E、麦门冬汤 15、治疗痢疾体现“逆流挽舟”治法的方剂是(B) A、芍药汤 B、败毒散

中医方剂学考试复习题方剂比较

名词解释 一、总论 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章节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治疗里寒的方剂,统称~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 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甚至不安病证的方剂,统称~ 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统称~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统称~

方剂学试题8(附答案)—中药学专业JC整理

方剂学试题8—中药学专业 一、是非题(正确者打“?”,错误者打“?”。每题1分,计10分) 1.《医学心悟》中提出的“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仙方活命饮的功用是疏风散邪,消肿止痛。() 3.生化汤重用全当归为君药,主治产后寒凝血瘀,恶露不行。() 4.小蓟饮子中配伍的滋养阴血药是阿胶、生地。() 5.活血祛瘀剂之所以常配理气药,是因为气能生血。() 6.地黄饮子的功用是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7.旋复代赭汤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生姜、甘草、大枣组成。() 8.汤剂作用快而力峻,开窍剂主要用于急救,故其剂型多用作汤剂。() 9.清胃散与玉女煎均可治疗胃热牙痛。() 10.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麦冬、沙参、半夏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将英文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方剂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剖析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是() A.《伤寒杂病论》B.《医方考》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D.《医方集解》E.《古今名医方论》 2.麻黄汤组成中的杏仁属于() A. 君药 B. 臣药 C. 佐助药 D. 佐制药 E. 反佐药 3.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主要意义是() A. 益气补虚 B. 扶正祛邪 C. 补气安神 D. 益气生津 E. 补脾和中 4.越鞠丸主治六郁证,方中以何药为君()

A. 苍术 B. 川芎 C. 栀子 D. 香附 E. 神曲 5.下列何药不是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A. 柴胡 B. 苍术 C. 当归 D. 白芍 E. 炙甘草 6.四逆汤的功用是() A. 回阳救逆 B. 温经散寒 C. 益气救脱 D. 疏肝解郁 E. 温阳通脉7.下列方剂组成中包含枳实、厚朴的是() A.调胃承气汤B.增液承气汤C.半夏厚朴汤 D.枳术丸E.黄龙汤 8.参苓白术散的主治证是() A.脾胃气虚肝郁证B.脾胃气虚湿盛证C.脾胃气虚伤食证 D.脾胃气虚夹瘀证E.脾胃气虚虫积证 9.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主要是() A. 益气升阳 B. 补气生血 C. 益气行水 D. 补气摄血 E. 补气活血10.半夏泻心汤组成中具有“苦降”意义的药物是() A. 黄芩、半夏 B. 黄连、半夏 C. 黄芩、黄连 D. 黄连、黄柏 E. 黄芩、黄柏 11.苏合香丸的功用是() A.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B. 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C. 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D. 清热开窍,活血止痛 E.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12.治疗大便秘结,小便频数之脾约证,首选下列何方( ) 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C. 麻子仁丸 D. 十枣汤 E. 大黄牡丹汤13.平胃散的组成中包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