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药科类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推动了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学院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为主线,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构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一)健全组织体系

为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系主任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并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各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组),形成了“学院主抓、企业参与、部门统筹、系部负责”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制度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学院从校企合作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保证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三)健全保障体系

学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校企合作顺利推进。一是完善教学基础设施,近三年投入931.2万元,购置教科研设备1119台套,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了中药专业“134工学交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321工学交替”、医药营销专业“三阶递进式”等“双主体,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的保障体系,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学院立足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积极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一)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

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积极联合**医科大学、**职工医学院、**老区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探索组建**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依托**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整合药品、食品产业资源,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

(二)积极拓展校企全面融合

学院与合作企业作为办学的双主体,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一体化对接融合要求。

(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与企业共同商定招生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院与**康美莱医药有限公司、**益源大药房等企业合作,开办“康美莱店长强训班”、“益源储备干部班”等,2015年9月学院被教育部纳入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以中药专

业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试点,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冠名班及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头两年学生在校完成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习,这期间,企业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编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宣传企业文化;最后一年学生在学院和企业提供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在企业工作。学院与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和企业形成了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共管共育的育人机制。

(四)引企入校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按照“联通岗位、重构课堂、校企联动”的思路,注重内外结合,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创办的太原晋阳制药厂作为重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实践教学、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战操作场所,而且为学院更好更快更准地开展社会服务准确提供信息。学院与**仁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校内合作建立“学院仁和大药房实体药店”,为中药、药学、医药营销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企业通过药店的经营实现知名度的扩大和利润的回报。学院还与亚宝药业太原制药责任有限公司、**康美徕医药有限公司、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翔宇医疗器械公司等8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外综

合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率达100%。2015年学院与19家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入选**省职业教育“百校千企”工程,为学院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五)企业冠名共办技能大赛

学院每年定期开展与企业共办的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至第十届。要求“学院统筹、分系组织、企业参与”,营造“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浓厚氛围。各系围绕专业特色,与企业密切合作,依据行业相关职业标准及岗位能力要求精心选择技能大赛项目、设置比赛规程,以“黄河杯”、“昂生杯”、“国药杯”、“亚宝杯”等企业冠名的“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和“荣华杯”、“康美徕杯”、“益源杯”等企业职工与在校学生对抗赛的开展中,企业不仅给予比赛经费、奖品等物资方面的支持,有关专家还亲临比赛现场,担任比赛的评委,在全校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良好氛围,促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比赛扩大了校企双方的合作范围、增进了彼此信任度、检验了教学质量、提供了就业机会,众多企业当场与学生选手签订就业协议,为学生发放就业绿卡。近年来,学院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多项荣誉,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医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省级一等奖

12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2项。

(六)校企共同搭建服务平台

学院按照“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医药行业企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学院教育资源和校企合作的深厚基础,推进“中国药店商学院**分院”、“**药品流通领域员工培训基地”、“食品药品行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面向农村、社区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等技术培训,面向医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流程再造、技术创新与推广、咨询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近三年,为企业培训员工10775余人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7782余人次;完成执业药师考前辅导和继续教育5356余人次;校企合作开展42个科研项目,全面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了学院的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

(七)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学院实施校企文化共建工程,将企业、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发挥行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与**仁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碧锦纳川贸易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众多企业参与、赞助校园文体活动、学生技能大赛;成立校友会,建立网站,搭建

校友联谊平台;学院聘请企业大量一线专家为兼课教师,走进课堂直接为学生传授企业文化、知识;学院聘任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常年举办企业专家讲座、培训等,建立了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发挥着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创业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增强了对企业的吸引力,合作企业增多,合作更加深入

通过对校企合作体系和合作模式的创新,找到了校企合作共赢利益的平衡点,增强了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吸

引力,解决了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截止目前,学院共

有合作企业100余家,合作模式也由最初的为企业输送员工,到订单培养人才,再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中厂、

厂中校和以企业冠名的试点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共赢。

(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系和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师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奖励30多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2015年6月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上,来自200余家的企业为1703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5000

余个,学院毕业生成了参会企业竞相招聘的香饽饽、“紧俏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黄河电视台、**科教频道、**经济频道等三家电视台,《**晚报》、《**青年报》、《**都市报》等三家报社对招聘会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新工作计划完整版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新 工作计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示范性高职建设内涵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开展校企合作,是我院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院各专业坚持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社会经济服务,今年,我院已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地的多家企业建立了新的校企合作关系,新增校企合作企业近20家,并在订单培养、教学见习、工学交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产品制作和加工、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 二、合作的具体内容及取得的成绩 我院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订单培养、共建专业”合作 我院与江西联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天业航空服务培训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分别共同建立计算机软件技术、航空服务专业,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部分企业培训课由企业承担。 (二)参观、教学见习、工学交替等方面的合作 我院与恒天动力有限公司、杭州天香园林有限公司、泉州西沙湾假日大酒店、南昌千禧幼儿园、南昌万幼跟踪幼儿园等公司合作,我院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教学见习、工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内涵建设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会做人,有技能,能创新”的现代职业人为教育教学目标,以教产结合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1月,学校被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每一所职业学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我校钻探工程专业为例。 一、依托行业,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钻探工程专业依托中核集团、陕西核工业地质开发总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创新钻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学校成立了钻探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核集团刘晓阳博士(目前国内钻探工程专业的唯一一名博士)任委员会主任、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开发总公司等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委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钻探工程专业建设。 (二)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西北有色地质等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该专业部分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二、服务行业,共建培训中心 学校立足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联合建立了培训中心,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 (一)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发挥学校优势,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近几年,每年都利用地勘企业收队后,在春节前后举办培训班。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汇报材料

调整工作思路引导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近几年,随着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升级工作的不断推进,英德市迎来了大好发展的机遇。清华园、英红园、顺德(英德)园等工业园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各行业大批企业落户英德,给英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英德经济的快速发展,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茶叶、水泥、英石、蚕桑、竹笋、水果和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这些优势特色产业的重生和发展,树立了英德的品牌,打出了英德亮丽的名片,同时也创造了很多具有荣耀性和自豪感的就业机会。作为英德市唯一的一所公立职业学校,我们深知为落户英德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实用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引导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一、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过去几年,由于英德经济欠发达,就业机会少,就业待遇和就业环境较差,所以大部分毕业生习惯选择到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就业,留在本地就业的极少,不到5%。为服务地方经济,必须改变这种习惯,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1、做好宣传,营造本地就业的就业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宣传小册子、宣传标语等媒介,宣传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留在本地就业的优势等,营造人人重视,个个参与的就业氛围,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做好求职准备。 2、全员参与,形成就业指导多元化 (1)邀请本地企业领导到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2)邀请在本地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3)开展以就业指导为内容的毕业班班主任培训;

(4)由招生就业办负责,分期分批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5)由班主任负责,对本班毕业生开展以面试技巧、求职简历、表格填写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讲座; (6)科部负责,以班为单位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位同学写好一份就业指导心得体会;每位同学写好一份求职简历;每位同学做好一次模拟面试。科部对各班上交的心得体会和求职简历开展评比,学校对获奖的同学给予奖励。 二、构建与本地企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拓宽本地企业就业渠道 英德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优质企业落户英德,本地特色产业也不断壮大,这些是我校发展很好的机遇。我们抓住机遇,迅速与这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洽谈,商讨人才供需问题。一年来,根据各专业实际,与几十家本地企业和用人单位搭建了校企合作关系,拓宽了毕业生到本地企业就业的渠道,让许多毕业生不出家门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为本地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三、开展“本地企业进校园”活动,搭建毕业生实习就业绿色通道 我校始终坚持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2015年,通过本地企业进校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引导毕业生为本地企业服务,努力实现让更多毕业生留在本地实习和就业的目标。 1、成功举办了两场英德本地企业专场招聘会 (1)2015年6月10日成功举办了英德本地企业春季专场招聘会,参会用人单位有53家,参加应聘的毕业生有1000多人,招聘会当天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505人。 (2)2015年11月18日成功举办了英德本地企业秋季专场招聘会,参会用人单位有50家,参加应聘的毕业生有1100多人,招聘会当天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704人。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 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1. 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烟草印刷厂、苏州日报社、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XXXX专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建设总结报告校企合作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我校提高办学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重要举措。 两年建设期间,本专业以校企双赢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一、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对接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职业教育“依托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圆满完成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 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保障项目运行。 2.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资源共享,深化产业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合一。 3. 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并实践订单培养模式。 4.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文化深度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用工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5. 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成立职教集团,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对口支援,服务社会。 二、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及进度安排 (一)完善机制,健全制度,顶层规划 本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紧紧围绕“四个是”的原则推进,

即“组织管理是保障、互惠共赢是驱动、优势互补是手段、学生成才是目标”。 机制建设是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学校层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校领导挂帅。专业层面设置校企合作管理小组,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专业带头人任组长,小组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教学专家、社会机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学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条例,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保障。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本专业在与企业进行良好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订确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为形成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过程共管、评价标准共定、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校企一体运行机制描绘了行动路线。 (二)强化培训,深入调研,扎实推进 邀请XXXX学校专家团队传授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组织教师现场观摩XXXX公司先进工厂,组织教师到XXXX学校交流等,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专业教师深入调研,走访了XXXX公司、XXXX公司等十多家企业,了解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看法和意向、需求,找出校企双赢的切入点和合作点,为校企合作提供第一手的建设依据。 (三)量体裁衣,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使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就业方向更直接,提高对口就业率。根据合作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技术要求,本专业经深入研讨,与企业合作共办“订单班”,即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加深学生的职业素养,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长效运行。 (三)专家认证,校企文化深度对接

娄底工贸中专就业工作汇报材料.doc

娄底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2013年就业工作总结 2012年以来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原则是以实习为平台,注重专业对口,学生实习期满时实行双向选择,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同时,采取校企合作、冠名班形式,把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等融入教学中,实行工学交替,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的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校企双方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共同考核,确保学生顺利就业。所以,今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且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具体措施 (一)领导重视,充分保障就业经费的投入 为了满足就业工作的需要,我校今年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2012年投入就业经费31万,2013年投入就业经费50.12万元,具体开支如下: 1.现场招聘会3次费用7.8万元 2.外出考察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等8.87万元 3.与本地企事业联合办学、校企合作2.5万元 4.老师外出指导实习各种费用12万元 5.就业跟踪服务、再就业安排1。8万元 6.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讲座1万 7.黄炎培创业大赛培训与奖励5万 8。创业教育课题研究3.5万 9。设备添置开支7。65万 如今,我校就业工作设备齐全,共有就业办公室一间、档案室一个、就业供需洽谈室两个、办公电脑两台、数码摄像机两台、数码照相机两台、传真机一台。各班配有多媒体投影仪及其它办公设备,有供学生查阅资料,信息的电脑约200台。设备设施及经费的投入,充分保证了就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就业工作的进程和质量。 (二)注重实习环节,以实习促就业

为使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模式的顺利进行,我校注重实习的每一个环节,按规范程序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实习岗位。 1。考察论证,选择适合我校实习模式的优质企业,这是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基础.我校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是实习就业科人员联系相关企业,然后深入到企业进行考察,选择适合我校模式的企业洽谈;第二步是再由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专业老师以及学生代表去企业进行考察论证;通过反复论证最后签订协议。 2.抓好岗前培训,做好岗前准备 学生外出前一周停课进行岗前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合作企业专家讲课介绍企业制度及文化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合格才能参加实习. 3.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实习的内容和过程,争取家长的支持;外出前与学生签订实习承诺书,保证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4.规范顶岗实习,强化实习全过程管理,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我校顶岗实习班级都配备1-2名实习指导老师驻企业进行具体指导;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志,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月对实习生考评一次,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总结;学校和企业对每个实习生作出考核和评价,实习成绩合格才能颁发毕业证书;考核结果同时又是上岗就业的依据。今年我校90%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平台实现了就业. 5.表彰先进,树立顶岗实习典型;严肃处理实习过程中的违纪案例。 从每一个实习点、每一届优秀实习生中,推选典型代表回校作实习报告,为在校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实习经验、实习体会。 (三)组建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我校秉着学生的就业“面向当地,再面向全省,再面向省外经济发达地区”原则,实施订单式培养,先后与涟钢集团、三一重工、湘中煤机厂、九龙华天、文昌科技等当地企业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 2013年元旦,李校长、苏校长、邵书记及就业科的同志一行到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引进江苏安顺电子公司“安顺电子技术员班”项目,企业带设备、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学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中职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办出特色,使中>职教育走上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校企合作共建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2013年调整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指导委员会成员;聘请相关企业的总监、经理、部门主任、技术骨干为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外聘校外专家共19人。于2013年9月30日召开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模式 我系2013年与鑫广安集团、株洲云田公司、三益葡萄园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按照岗位特点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工作要求、员工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工学交替'合作模式 我系与鑫广安集团、株洲云田公司、三益葡萄园校企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开展了包括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教学观摩、勤工俭学、学生实习、生产——技术指导——销售一条龙服务等多方位合作。对三年制中职开展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即在校集中学习两年,在对应的企业综合实习1年,前两年有效的保证了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最后1年学生通过面试进入企业实习。借助企业的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参加技能鉴定获得中级技能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争取更多的竞争筹码。与三益葡萄园合作,将教学实习基地作为该公司的生产基地,他们出资金,我们提供场地,共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部分课程的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教学观摩即可在基地上完成。 四、校企合作共建优秀教学团队 我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安排5-6名教师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教学服务。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系教学任务,形成了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的创新性思路

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想法 “招工难”和“就业难”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对伪命题。出现这样的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专业结构不对称;二是学生与企业的期望不吻合。校企合作是解决这对矛盾的一剂良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趋势,但建立什么样的合作模式能够真正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和实施,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才能被各方所认可。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企业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无可厚非,但必须在遵守法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永续存在性的最终目的。这样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理解,一是企业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而合作;二是企业为了名誉而进行“赞助性合作”。本人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获得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企业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稳定的产品质量 第二、降低人才培养费用 第三、赢得潜在合作伙伴 第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第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2、学校方面 “学历+技能”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灵魂,学历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长项,但技能教育是其短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第一、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完成从学历教育到“学历+技能”教育的飞跃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第三、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 第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能力 第五、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学生方面 职业院校的学生目前在就业上存在一定误区,总愿意去和211及985院校的毕业生做比较,愿望是好的也可以理解。但现实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定位问题。刚刚恢复高考初期的前五年,每年大学录取人数不足30万,现在要在600万以上,作为当年参加高考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寄予同样 “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是不现实的,需要摆正心态、客观定位。 第二、理论水平不能与211和985竞争,吃苦耐劳不能与农民工相比。那么,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我认为通过校企合作,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老师方面 面对“学历+技能”的教育模式,我们的老师是否从思想上真正扭转过来了?如果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教育问题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关注,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场所,所以,国家在对于高校的实践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目前,在中国正在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经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际操作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解决,否则对于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对待高校见习生的态度也不积极,这都是校企合作中需要面对的事情。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场所。 1.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外在教育方面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方面比中国要更加完善,国外进行校企合作的时间也比较早。在世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校企合作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企业要保证学生在企业中要真正能获得实践的经验和学习,学校要保证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还有一些国家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以后就间断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不是集中在毕业前期进行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体现出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 2.中国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中国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校企合作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企业和学校签定合同,企业允许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只需要制定实践的计划和目标就可以。二是企业和院校一起对实践目标进行制定,不再单单是院校一方进行计划的制定,企业也需要参与其中。三是学校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对于企业需求的人才,院校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毕业前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职中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汇报

职中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汇报 一、xx县职业中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竞争愈加激烈,xx县职业中学校以创建山西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为契机,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切实加强与县内企业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践行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和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组织领导、把握方向 校企合作既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规律的外在需要。xx县政府提出职业教育要发展成为企业的“技工摇篮、劳资保姆、发展参谋、文化伙伴”,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教育局、经信委、发改委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内各部委办局分管负责人为组员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根据县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旨在提高职业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为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突

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其办学水平和质量,争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等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学校校长、县内重点企业人事部主管、县内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为组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调研论证专业需求、组织专业论证、制定或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订单培养、量身订制 订单式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对学生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培养模式,学生选择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就等于有了可靠的就业保证,是就业创业的“通行证”。我校分别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xx县乐游天下旅行社、xx县聚金港商业贸易有限公司、晋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忻府区海伟橡塑有限公司、xx县城迎宾路恒荣汽修中心等县内外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实施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委托招生占在校生90%以上,使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借助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还加速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效益十分明显。尤其是今年我校还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在今年的招生宣传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共招收机电、化工专业项目生源80人,采用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学校和家长共同签订三方协议,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学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中职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办出特色,使中职教育走上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校企合作共建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20xx年调整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指导委员会成员;聘请相关企业的总监、经理、部门主任、技术骨干为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外聘校外专家共19人。于20xx年9月30日召开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模式 我系20xx年与鑫广安集团、株洲云田公司、三益葡萄园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按照岗位特点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工作要求、员工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

离"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工学交替"合作模式 我系与鑫广安集团、株洲云田公司、三益葡萄园校企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开展了包括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教学观摩、勤工俭学、学生实习、生产——技术指导——销售一条龙服务等多方位合作。对三年制中职开展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即在校集中学习两年,在对应的企业综合实习1年,前两年有效的保证了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最后1年学生通过面试进入企业实习。借助企业的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参加技能鉴定获得中级技能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争取更多的竞争筹码。与三益葡萄园合作,将教学实习基地作为该公司的生产基地,()他们出资金,我们提供场地,共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部分课程的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教学观摩即可在基地上完成。 四、校企合作共建优秀教学团队 我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安排5-6名教师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教学服务。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系教学任务,形成了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校企合作体会 1、学校受益:校企合作符合中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

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工商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要求高校办学要面向社会,加强校校、校企等合作。工商管理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在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对实践教学有了新要求、新变化后,根据学院三个专业的“特色+综合”、“理论+实践”、“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注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与创新导引有机结合,摸索形成了以“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学生自我锤炼”为内涵的创新型、发展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模式为依托,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加强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并进行深入合作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工商管理学院积极与省内知名企业联系,为每个专业相对固定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同至人商业集团、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山西分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首先从2013年暑期开始通过积极和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沟通联系,开展了在校生分专业定点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活动,通过企业定岗、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选择的形式共派出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各专业的60余名学生,实践时间达到1个月以上。本次在校生暑期定点企业实践是工商管理学院多年办学中的一次新尝试、新突破;这种顶岗实践优于一般的企业参观、见习,学生通过独立顶岗、亲身参与具体工作,对专业知识的体会更深,实践锻炼效果更好,专

业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其次,派出学院9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承接了基地企业的企业培训、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基础管理研究、企业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项目成果得到企业、社会高度评价。2014年学院建设了贡天下、黎氏格、振东药业集团学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将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正在和实践基地共同为2015年暑期实践进行计划准备。 2、在校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企业、专业教师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师生?企业?课堂”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培养与教师教改创新并重、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家走进课堂并重、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与用研究成果反馈改进实践并重,并力求在师生、企业和课堂之间保持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通过师生与企业家一起在课堂围绕企业带来的管理、营销等现实问题的专业讨论,加深了师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后在学院举办的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中、社会实践周活动再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专业建议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互动、三方共赢。这样的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使教师、企业、学生从互动循环的实践中不断汲取创新的养分。学院现已与娃哈哈集团山西分公司、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同至人商业集团公司、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课堂互动合作探索,效果良好。 3、加强企业与校内实践训练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各专业与合作企业有关情况总结 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已经到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可以有效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避免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而企业又招不到需要的实用人才的尴尬局面。目前校企合作机制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立足交通办教育,融入市场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岗位适应能力强、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现就我校各专业与企业合作总结如下: 一、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多年来,我们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和方法,先后与148家企业开展合作,其中可作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39家。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设备、场所和人才优势,在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发、培训实习方案、订单培养等多方面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

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了“工学交融”的目标,使我校的教学进程始终与校外企业发展“同步”。 (一)于148家企业开展合作 截至xx年,我校先后与交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北京现代汽车制造厂、天津津京汽车维修有限公司、沈阳汽车修理厂、公路勘查设计院等百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供需关系,毕业生 __广阔。 (二)建立39个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与丰田、大众、现代、通用、日产等一大批四S店、省内100多家一类维修企业,200多家二类维修企业及数十个职业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学生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并在其中挑选了综合实力强,接收学生量大的39家企业挂牌建成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三)创建校办企业 我校拥有多功能驾驶教练场和各型车辆近70余台,进口国产实习车型近 20种,有提供学生生产实习的汽车修理厂和校内生产基地。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1)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及九大类16个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企业多。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大量需要一线技术工人,有的企业需要少量技术与管理业务骨干,所在按照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孜孜以求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学校一贯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走访调研、洽谈,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到2009年底,学校已有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24家。合作关系稳定、涉及行业门类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2.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中一棵“常青树”,从“一舟”班到“芽芽”班再到“桐昆”班,订单式培养一路走来。2008年秋,我校又应乌镇旅游公司的要求,与之签了订单培养的“乌镇旅

游”班,学校每年为乌镇旅游公司专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乌镇旅游”班学生由乌镇旅游公司承担学费,公司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毕业后直接到公司相应岗位上岗就业。 3.发挥职校优势,尝试产教结合。 由于有良好的服装产业环境为背景,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拥有600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二十多人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软硬条件是该专业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为使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于2004年8月投入近7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桐乡市嘉艺服装研究所”。服装研究所这一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当地行业企业的联系,研究所成立以来,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装设计、打样及制作等服务,完成新款设计与制作约5000余套件,完成服装配件制作65000多个。更多的在于通过这一平台为服装专业师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了锻炼和提高。 4.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任务。 为解决实习实训耗材成本大这样一个实际困难,学校积极向合作企业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作为专业技能实训的阶段性训练项目。由于企业生产任务不仅有质量上的高要求,还有工时上的高要求。为让学生在校教学实习期间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两个高要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实习中,我们积极承担部分合作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加工任务。2009年中完成三个项目数千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使承接生产加工任务

2017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2017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篇一 20xx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也有了长足而平稳的发展,学校在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的同时,学校在玉溪的中心城区设立了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专门为招聘企业和求职学生搭建了企业招工、学生找岗的平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努力20xx年不仅和云南当地的各大中小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向,还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知名企业也建立了长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向。现将我校20xx年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20xx年以我校为龙头的玉溪第一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单位由15家职业学校增加到了17家,企业也由15家增加到了20家,总共达到了37家成员单位。职业教育集团的功能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另一方面为集团成员企业和当地培养输送合格技能人才,同时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学校成立了机电专业、汽修专业、财经专业和化工环保专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处、培训处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实习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针对不同专业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

职业学校汇报材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职业学校汇报材料 篇一:职业学校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 学校: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地点:专业班级:组号:姓名:指导教师: 成绩考核表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评价时间_______________ 篇二:xxxxxxx职业中学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xxxxxxxx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全校1700余名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由衷希望各位领导对我校的发展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学校近几年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中学1982年由高中改建成立,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集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函授、及

各类中短期岗位培训为一体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XX年被评为“xx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XX年11月被中国国际教育家协会评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十佳职业院校”,20XX 年获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一等奖。 学校位于xx县,地理优越,交通便捷。学校总占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建有微机室、语音多媒体室、舞蹈室、电钢琴室、声乐室、工民建、焊接、机械加工、服装实训车间、电子实验室、实训室、图书室、网络主控及监控室等教学管理专业场所2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余处。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在编教师人,外聘教职工人,专任教师总数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研究生学历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双师型教师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18名,其中学科带头人5人。有中共党员32人。 学校根据市场和地方经济需求灵活办学,目前已形成多种层次教育(成人大专函授、中专学历教育、涉农类教育及短期培训)的办学格局,主要开设大专层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学前教育;中专层次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机械加工、焊接;学前教育、陶艺;太阳能光伏;服装工艺等5大类12个专业。20XX年春秋两季,在职教生源锐减、招生困难的情况下,我校共计招收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