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秘不传人的太极拳功法

秘不传人的太极拳功法

秘不传人的太极拳功法
秘不传人的太极拳功法

【引用】秘不传人的功法让你更男人

重点介绍三大按摩功法,可以比较明显地改善男性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男性性功能方面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可以自行操作,不需要花钱,安全无副作用.

此功法,是从一个老按摩师处花了很长时间才学到的,毕竟,这些按摩手法,他是不轻易外传的.

通过这种按摩,不仅能缓解疲劳,提高身体机能,而且还能增进双方的感情.

这些按摩手法,是老按摩师他多年研究的,很少给客人使用.只给那些非常熟悉的客人使用过,客人们普通感觉效果极佳.同时,他说还给女客人使用过.男客人们普遍反映,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和部位,前列腺的问题解决了,包括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尿等待等,同时性能力有所提高,勃起功能增强;

而女性客人则说,性冷淡的问题也大为改进,夫妻生活更加的协调了.老按摩师的功法,请大家往下看:

功法一:按摩内三角

内三角示意图

内三角的具体位置,一个等腰三角形,是两个大腿根的淋巴结处,图上的急脉、冲门、府舍,而底边就是阴埠处.图上的曲骨的位置(耻骨联合部位).

这个三角区域,无论对于男女都很重要.俗话说,流水不腐,平常这个地方我们活动不到,加上长期坐着不动,气血不容易流通,因此很容易得各种各样的男科和妇科病.尤其是男人,这个地方更需要好好按摩,否则前列腺最容易出问题.

如何按摩:按摩者将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无名指),点按揉内三角的三条边,你会感觉到,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疙疙瘩瘩的东西,这些就是淋巴结.

淋巴结,在人体是起免疫作用的,加强淋巴结的按摩,可以加速淋巴液的流动速度,使废物的代谢能力增强.同时,经常刺激这个部位,会增强人的免疫力.

这个地方的经络很多,包括了肝经、脾经、胃经、任脉等.而点按耻骨联合部位的曲骨穴,也就是点按了任脉和肝经的会穴.

效果:最初按摩的时候,这地方会有点痛,也就是说不受力,而且感觉里面疙疙瘩瘩的东西很多.只要你坚持按摩,内三角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受力,而且感觉这些地方下面空了,疙疙瘩瘩的东西也基本上消失掉了,这就说明按摩起作用了.另外,最大的感觉就是你会感觉尿尿痛快了.过去尿的很细的,现在会一泻千里,痛快异常.点按曲骨穴,有时阴茎会自动勃起,不要理会,这说明气血贯通了,效果很好.

至于为什么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曲骨穴:

曲骨穴: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

既然内三角功力如此强劲,那对于一些前列腺肥大的人该怎么办呢?下面请看第二大功法,按摩会阴穴.

功法二:按摩会阴穴

前列腺的位置和作用.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形状如栗子,底朝上,与膀胱相贴,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贴耻骨联合,后面依直肠.前列腺腺体的中间有尿道穿过,可以这样说,前列腺扼守着尿道上口,所以,前列腺有病,比如前列腺肥大的时候,排尿首先受影响。前列腺是人体非常少有的、具有内、外双重分泌功能的性分泌腺。作为外分泌腺,前列腺每天分泌约2毫升前列腺液,是构成精液主要成分;作为内分泌腺,前列腺分泌的激素称为“前列腺素”

经络+气+血.经络不通,气血就上不来.所以,通经络最重要.我们调动自身的免疫机能,来对付这些毛病.

下面说说这第二功法的位置:会阴穴.

会阴: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

位于前阴(外生殖器)与后阴(肛门)之间,又为任.督.冲三脉之会,故名.

在会阴部,男性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会阴穴,为人体长寿要穴。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会阴按摩的方法同按摩内三角一样.按摩时,你会感觉这个地方里面也会有很多疙疙瘩瘩的东西,开始按摩的时候,也不太受力.如果你经常按摩的话,就会感觉疙疙瘩瘩的东西没了.按摩的力度,以你能承受的,不感觉痛为准.想不得前列腺病,你就要经常的按摩此处.如果前面两个功法你练的都没有问题了.相信你的性能力会有明显提提升.当然,如果你想长久的保持你身体的活力.那么还需要进行第三个功法的按摩,那就是男人的宝贝蛋了.

功法三:揉搓按睾丸

男人的睾丸.它的作用,和女人的卵巢一样.只不过,这里产生精子,女人那产生卵子.难道这个东西也能按摩?告诉你吧,经常按摩,会让你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光彩照人.

这种按摩方法是在睾丸处进行微弱的挤压,以能承受为限,然后松开,如此反复的按摩,可以达到男性强身健体,提神醒脑,增强性能力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反复的搓揉,拍打,抻拉阴囊等.总之,一切一切的按摩,都要以你能承受,感觉舒服为宜,开始切不过用力过度.等时间长了,你会觉得这个地方能承受相当的力了.到时,你就会感觉到精力用不完了.

记住,别这边练功,那边玩命打炮去.那样,你功法就白练了.还是那句话,对于男人来说,那事要适度.否则你的小命不保.

如果你学会了这三个功法,有时间,你可以让你的LP和GF帮你按摩,不仅能增进感情,能让你自然入睡,对健康大有好处.大家不妨试试.美妙之极不可言状!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标签:金刚玉女一枪太极陈式2010-12-13 11:16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养生功) 预备式:压腿 第一部分:关节放松 1、手指交叉手腕摇摆放松 2、手臂肘部摇摆放松 3、肩部摇摆放松 4、手臂伸展侧身摇摆放松 5、腰部转动手臂摇摆放松 6、手按腰部腰部转动放松 7、手按膝关节转动放松 8、手臂侧摇摆伸腿放松9、脚关节摇摆放松 第二部分:缠丝劲 1、逆缠 2、顺缠 3、上缠 4、下缠 5、左缠 6、右缠 7、前缠 8、后缠 第三部分:静养功 1、采气 2、 3、丹田内转运气功 4、盘坐养生功 5、平坐养生功 6、太极浑元桩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1. 太极初式 2. 金刚捣椎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金刚捣椎 7. 白鹤亮翅 8. 斜行 9. 搂膝10. 上三步 11. 斜行12. 搂膝13. 上三步14. 掩手肱拳15. 金刚捣锥 16. 撇身捶17. 青龙出水18. 双推手19. 肘底看拳20. 倒卷肱 21. 白鹤亮翅22. 斜行23. 闪通背24. 掩手肱拳25. 六封四闭 26. 单鞭27. 运手28. 高探马29. 右擦脚30. 左擦脚 31. 左蹬一跟32. 上三步33. 击地捶34. 翻身二起脚35. 护心捶

36. 旋风脚37. 右蹬一跟38. 掩手肱拳39. 小擒打40. 抱头推山 41. 六封四闭42. 单鞭43. 前招44. 后招45. 野马分鬃 46. 六封四闭47. 单鞭48. 玉女穿梭49. 懒扎衣50. 六封四闭 51. 单鞭52. 运手53. 摆莲脚54. 跌岔55. 金鸡独立 56. 倒卷肱57. 白鹤亮翅58. 斜行59. 闪通背60. 掩手肱拳 61. 六封四闭62. 单鞭63. 运手64. 高探马65. 十字脚 66. 指裆捶67. 猿猴探果68. 单鞭69. 雀地龙70. 上步七星 71. 下步跨虎72. 转身摆莲脚73. 当头炮74. 金刚捣锥75. 太极收势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炮捶) 1. 太极初势 2. 金刚大捣锥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护心拳 7. 斜行 8. 回头金刚捣锥 9. 撇身拳10. 指裆斩手 11. 翻花舞袖12. 掩手肱拳13. 腰拦肘14. 大肱拳15. 小肱拳 16. 玉女穿梭17. 倒骑龙18. 掩手肱拳19. 裹身鞭20. 兽头势 21. 披架子22. 翻花舞袖23. 掩手肱拳24. 伏虎25. 抹眉肱 26. 黄龙三搅水27. 左冲右冲28. 掩手肱拳29. 扫蹚腿30. 掩手肱拳 31. 全炮捶32. 掩手肱拳33. 捣岔捣岔34. 左二肱右二肱35. 回头当门炮 36. 变式大捉炮37. 腰拦肘38. 顺拦肘39. 窝底炮40. 回头井拦直入 41. 金刚捣锥42. 太极收势 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 1. 金刚捣锥 2. 懒扎衣 3. 六封四闭 4. 单鞭 5. 金刚捣锥 6. 白鹤亮翅 7. 搂膝拗步 8. 初收 9. 上三步10. 斜行拗步 11. 再收12. 上三步13. 掩手肱拳14. 金刚捣锥15. 撇身拳 16. 青龙出水(出手花) 17. 肘底看拳(叶底花) 18. 倒卷肱(珍珠倒卷帘) 19. 白鹤亮翅20. 搂膝拗步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经气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程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程 简述 一、太极拳教程之混元桩时间为30分钟。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 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 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 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 3、练太极拳内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 闭眼去练。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 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 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 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 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 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然后两手搓热,轻 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参考辅助内容里的按摩法。 太极拳内功说明: 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 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 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 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 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但略成外八字也可以。 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 下垂拉开。 二、太极拳内功教程之混元开合式时间10分钟

陈氏太极拳如何正确学习陈氏太极

陈氏太极拳如何正确学习陈氏太极 太极拳的学习方法 1、由简至繁 初学者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用太在意配合呼吸来做动作,可以先采用适合自己的呼吸,先将拳架,形态,这些基本的动作练好之后 再配合呼吸练习太极,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开始练习,打好基础。 2、缓慢轻柔 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 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太极拳的练习非常讲究速度和呼吸的配合,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从简单的太极拳呼吸开始入手,越练越慢才行。 3、腹式呼吸 太极拳行拳时要用“腹式呼吸”,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这是 顺腹式呼吸。与此相反,就是逆腹式呼吸。 两者各有利弊。传统太极拳多数流派是主张采用逆腹式呼吸的,但逆腹式呼吸难度较大,它要求练拳者胸腹横膈膜有较强的升降能力。我们可以先练顺式,再练逆式。 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4、阴吸阳呼 上面我们说到的太极拳的呼吸,这里要强调的是练习的呼吸也要从简单的阴阳结合来看,我们的练习非常讲究呼吸的节奏。

太极拳的动作是以一阴一阳为一个动作变化周期,跟人的呼吸变化周期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呼吸以一呼一吸为一个周期。对于练 习太极的人来说,在练习的过程中两个好做到一致。 在一个拳势动作周期中,能量积蓄阶段,属阴,为吸气;能量释 放阶段,属阳,为呼气。 拳势呼吸就是要求呼吸状态与练拳姿势变化相互结合,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出发,练拳的速度节奏应该按照人体自然呼吸的快慢来进 行调整,这是“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 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阴吸阳呼,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怎样练习陈氏太极拳 一、动作要柔顺圆活 有很多人都说陈式太极拳容易学习,而且它的动作优美。 以采挒肘靠四隅劲为辅,用劲方法以缠丝劲为主,以发劲为辅; 动作力求柔顺,外形具有缓、柔、稳的特色。” 对如何练好练好陈式太极拳一路指明了方向。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是用意练意的拳,用意不用拙力是陈式太极拳基本要求。 因此,在学练一路拳时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 现在很多喜欢打太极拳的人都只是随便的乱打,使很多的力气,可是效果却很差。 陈式太极拳18代传人陈照奎、田秀臣、冯志强老师在演练陈式 一路时,真正做到动作连绵缠绕,气定神闲,收放自如,似行云流水,很少发劲,即使发劲也是点到而已,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 不费力。 真正体现出“引而不发”的大家风范。使观者矜躁全消,回味无穷,这才是练拳的高境界。 二、外形要舒缓沉稳

太极拳内功精要

太极拳内功精要 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口诀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口诀 A、陈式太极有渊源,王庭先祖传在前,陈鑫品三留真传,发科前辈创新拳。 B、松活弹抖刚柔济,螺旋缠绕妙无比,动作舒展手法细,闪展腾挪无僵力。 01(一) 02

D、连贯圆活虚实明,阴阳开合记在心,松而不懈是关健.有弊须在腰间寻。 E、阴阳无绐又无终,动则生阳静生阴,一手一运一太极,一动一静互为根。 F、行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理不明拳,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G H 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臵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多媒体光盘内容简介 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 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VCD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不敢存丝毫偏私隐晦,惟恐愧对先师,被视为欺世盗名。愿与各界酷爱此道者共同探求太极拳艺之真谛。余学浅才疏,难免挂一漏万,讹误纰缪之处,诚请方家鉴审,不吝赐教是幸。 作者白魏树人 跋 学拳如修佛,缘与不缘总是与福分息息相关。人与人间微妙的感觉亦是那么错综复杂,愈想单纯愈趋繁琐。处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圆熟、一心向佛、别无所求,终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饥的苦行僧,心能静如止水、空灵无物;练拳若能至此,则无我无为。 长久以来对太极拳技艺都处于摸索阶段的我,自拜魏师后六年间,蒙魏师不弃、厚爱有加,除对拳艺毫无隐藏的倾囊相授外,对为人处事的教诲更是时时叮咛,使我在太极拳的成就日就月将。怹是个好师父、是个好长辈,从不训斥或指责别人,教拳更是认真严谨,每招每式总是不厌

陈氏太极拳口令及动作分解

陈氏太极拳口令及动作分解 1、起势;并脚直立、左脚开立、两臂平举、屈漆按掌 2、右揽雀尾:丁步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捧臂、丁步抱球 转体上步、弓步捧臂、转体伸掌、坐步下捋 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屈肘、扣脚旋掌 丁步按掌3左单鞭: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3、提手:扣脚摆掌、回身带掌、虚步举掌 4、白鹤亮翅;转身抱球、转腰带掌、虚步分掌 5、搂膝拗步:转体落掌、收脚托掌、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摆脚转体、收脚托掌、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6、撇身锤;转身分掌、收脚挂拳、上步翻拳、弓步撇拳 7、捋挤式;扣脚变掌、转体抹掌、收脚捋掌、上步搭手 弓步前挤、(左与右相同方向相反)扣脚变掌、 转体抹掌、收脚捋掌、上步搭手、弓步前挤 8、进步搬拦锤;后坐分掌、收脚按掌、上步搬拳、转身拦掌 上步拦掌、弓步打锤 10、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收掌、翻掌下落、跟步按推 11、开合手;转体开掌、提脚合掌 12、右单鞭;开步转掌、弓步分掌 13、肘底锤:扣脚摆掌、收脚抱球、摆步分掌、跟步摆掌

虚步握拳 14、转身推掌:撤步举掌、转体屈肘、上步搂掌、跟步推掌 转身举掌、上步屈肘、跟步推掌 15、玉女穿梭:撤步伸掌、收脚捋掌、上步捧臂、跟步摆掌 上步旋掌、弓步架推、后坐落掌、弓步抹掌 收脚捋掌、上步捧臂、跟步摆掌、后坐旋掌 弓步架推 16、左右蹬脚:后坐摆掌、转体分掌、收脚合掌、蹬脚分掌 落脚摆掌、转体分掌、收脚合手、蹬脚分掌17、掩手肱锤:落脚掩掌、开步合掌、马步分掌、转体合肘 弓步冲拳 18、野马分鬃:转腰下捋、转腰捧臂、转腰横掌、转腰旋掌 提膝托掌、弓步穿掌、转身摁掌、提膝托掌 弓步穿掌 19、云手:扣脚摆掌、转体反掌、转体云掌、收脚翻掌 转体云掌、开步翻掌、转体云掌、收脚翻掌 转体云掌、开步翻掌、转体云掌、收脚翻掌 20、独立打虎:撤步穿掌、转体扣脚、提膝握拳 21、右分脚:落脚抱掌、分脚分掌、 22、双峰灌耳:屈膝沉肘、上步落拳、弓步双贯 23、左分脚:转体分掌、收脚抱掌、分脚分掌

小学校本教材《太极拳》上册.docx

主编: 副主编: 编委: 创建太极特色 弘扬传统文化 小学校本教材

月编印 目录 1、前言 (1) 2、一段(八式)太极拳简介 (2) 3、动作分解 (3) 4、太极功夫扇简介 ................................ 5、动作分解 ...................................... 6、太极变奏图解 ..................................

铁佛中心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体艺教育,把“千人太极”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抓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广大师生不懈努力、勤奋训练, 在第十届吁目台国际龙虾节一一学子英姿大型团体操表演中,荣获一等奖。“太极变奏”紧扣变换主题,充分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倡导变革精神,展示少年儿童蓬勃生机和运动的活力。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弘扬传统任重道远。学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继续深化太极特色,把柔美刚劲的太极扇纳入创建其中,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多层面展开活动,扩大太极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学校还将编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太极操,让全体师生在浓郁的特色创建氛围中,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逐步打造出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一章太极拳概述 起源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故名。清人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一书,此为“太极拳,'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后经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研究证实,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为陈王廷。陈王廷为陈氏第九世孙,文武兼备,是一位很有创见的武术家。 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来源有三:1、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如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如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流传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太极基本功之一 王培昌 (此文发表于2002年6月《哈尔滨都市资讯报》)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均知道,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对内家拳而言,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云:“意气君来骨肉臣”。但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练拳前做准备动作时,大多压压腿,弯弯腰,活动四肢。很少有人站站桩,练练气,做一些呼吸运动让自己身心静下来,使身心放松,气息平和,丢掉杂念,进入拳境,一心一意地练拳。 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那就是说,练太极拳之前应练练无极桩功。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太极应从无极开始,练太极一辈子不练无极功,一辈子得不到内气,更出不来内劲,更谈不到内功。古人云:“拳无功,一场空。” 古人练拳,先从无极开始,学练太极桩功,一个桩功,一个桩功练下去,一般花费一年半载,等腿上有了功夫,气能松沉下去,有了一定基础再学练太极拳架。当然,这样练习需花费好多时间,而且练起来比较苦。这种方法的练习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是相当宝贵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能把古时候的练功方法套用到现代社会,练功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简、快、

好、省的原则。本人根据古人常练的桩功,组合成一套动静相兼的功法称为太极六部功法和太极内功功法,献给大家。供太极拳爱好者再练拳之前作舒筋拔骨,调和气息,使练功者很快进入到练拳的意境中去。 现将功法的名称及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一)功法名称: 1、三线放松功 2、太极升降功 3、太极浑元功 4、下肢导引功 5、左右琵琶功 6、收势还原功 (以上简称太极六部功法) 7、捧气灌顶式 8、前起侧捧气式 9、侧起前捧气式 10、侧前起捧气式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 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这里可简要说之。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二、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 关于杨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内功训练的理由方面,我们在前边其它各章中,已经有所论述。特别是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围绕要不要松,怎样放松的问题上都和修练内功有密的联系。 首先,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必须以内功修练为宗旨。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练腿脚功夫的外家拳路。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小架拳五层功夫,都在拳架里,分为五路,炮锤不算。一路是综合架,练松练柔,二 路练身法,三路练发劲,四路和五路练打法,技击。招式少。四路和五路已经看不到,小 架拳锻炼之初始,乃是要以动为主,动中求静。而且,内家神意等高深法则,也是在动中 体会。如果没有劲的支撑单单追求“松“和“静“,那么,所得之松,乃是软;所得静, 乃顽空。只是养生之道,如此,是与内家武学背道而驰,则离道日远也。 拳即是桩,而且是活桩。要在拳架下功夫的道理,就在这。架子错误就相当于挫自己 的骨头。骨头受挫一定痛苦。把动作调整对了就可以,一定要有明白的老师指导。不能自 己瞎练。练习太极拳 一定要明明白白,头肩肘手胯膝脚各有各的位置和规矩,头肩肘手胯膝脚一定必须 规规矩矩练习,小架拳为什么叫规矩拳。刚刚学习看做动作才是真的,一看就明白,一摸 就知道,摸老师的练习状态,让老师调调自己的身法。文字内容可以介绍给你,但是不能 解释给你听因为没有看到你的状态,可能产生错误理解,面对面的演示还需要认真揣摩。 太极拳的资料很多,千万不要望文生义,练习是关键,正确的感觉才是收获。很多东 西是架子好了以后的事,架子没好,求内涵很难求到。什么事对和错,不能劲力顺达的状 态都是错,劲力顺达的状态就是正确的桩功。先有型而后成体,这就像自行车的轮子,钢 圈是关键,先必须有好的钢圈,再必须有好的外胎,内胎才有用。否则内胎再好都是假的。轮子没有用。钢圈就是架子就像人的骨架。外胎就是筋皮。内胎就是内气。 我们小架的股骨头所放的位置是最佳位置,运动半径最大化。运动半径最大化,这 问题很多人不知道的。这就是小架的后裆,所处的空间位置髋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 节囊,处于自然的对称等涨放松状态 很重要。从一个半圆到另一个半圆,组成一个太极,一个半圆的切线。就是小架的 运动轨迹,这个切线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整个圆组成对拉拔长,阴阳对称,阴阳转换。 是太极拳背丝扣练法的初级功夫,是"后天背丝扣“,即以两臂运转带动太极本体运转丹 田先天一气。。 高层功夫应是以太极本体丹田先天一气运转,带动肢体运转。需要有一定内功方可, 在内不在外。外在也就是动作越明显,说明他内在动得很少,内在一动,外面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行家和泛家的区别,外在表现越多。说明他还没走到无圈。也就是还没达到太 极拳的高级境界,为什么我们大师的拳。初级和中级的人,看不懂的原因所在。更不用谈 他的小寸劲和搭手就飞的功夫。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是太极拳名家李宝良先生秘传的养生秘法,动作简单,看似平常,但若是掌握了其中的心法要诀,可有“补肾之峻猛,强身之迅捷,无出其右”之功用。 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有什么难的,还堪称是什么秘诀!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但这确是心法,就跟哥伦布能将鸡蛋立在桌上一样的简单。其实是一层纸,但对很多人来讲,却永远是一座山。 问:蹲要到底吗?还是蹲到半蹲即可?整个过程中,两手不会要握在一起,只是两臂就交叉吧 答:分两步说吧:一、站立,蹲下,再站立。整个过程只用腰和脚掌用力,不许用腿。 二、两臂交叉上举过头,从脑后向两腿侧分开,整个过程也用腰力,不用两臂和肩膀。两手始终不交叉(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买一个拉力器,从脑后把它拉开,就找到感觉了)。如果只看懂一步,就先练一步。还可按您自己理解的来练,不必拘泥,最后也就真正成为您自己的东西了。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