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完整版)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完整版)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完整版)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四章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一节技术路线

在充分收集、综合研究已有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3S”和现场分析技术为支撑,以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特征为重点来开展此次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4—1。

1.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广泛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配备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全球定位系统,采用数字化填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活动论为基础,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依据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录,综合分析投标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揭示本区构造形成、演化及成矿规律。

3.以现代沉积学理论、现代火山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投标区内古生代地层的火山—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组合,层状序列的分布及其纵横向的变化,为查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岛弧的构造环境控制因素、火山作用、大地构造等提供基础资料。重点研究火山作用与金、银、铜、汞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

4.运用“造山带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序列分析方法”,即利用侵入岩与地球动力学相关联的途径,以造山带阶段及造山作用过程为主线,综合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发生、上升、侵位及岩体剥露过程的动力学制约因素,制定造山带演化各阶段侵入岩岩石构造等级体系,探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恢复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重点加强区内中酸性侵入体的含矿性研究。

5.运用构造解析法查明投标区内的各类构造及其要素、构造序次、组合及构造演化特征,确定区域构造格架。重点查明区内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及分支断裂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以及与成矿的关系。

6.以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内自然地理和地球化学景观条件,选择适应于投标区1∶5万化探普查的最佳技术方法组合方案,开展区内1∶5万化探普查工作,同时借鉴地球化学块体等新方法、新理论,分析研究投标区地球化学场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时空分布规律,剖析异常与区内地质背景和已知矿产的相互关系,尤其注重弱小化探异常信息的提取,科学合理地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划分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7.在充分研究工作区及相邻区域或成矿带已有不同比例尺地、物、化、遥、重要矿床特征等资料基础上,针对投标区已知地质矿产、化探异常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部署、使用招标任务书下达的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量,并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异常检查,达到配合地质、化探、遥感工作为矿产预查提供靶区和发现新矿产地的根本目的。

8.加强找矿工作,树立地质调查为找矿服务中心思想,重点突出重点找矿区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广泛收集投标区内各类地、物、化、遥综合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分析,广泛及时交流勾通成果信息,开展地质矿产调查,提高地质找矿效果。

9.以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路线地质找矿、异常查证、矿点检查等方法,查明投标区内金、银、铜、汞及煤等重要矿种、典型矿床类型的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进行重点研究,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模型、找矿模式。圈定找矿靶区,对区域成矿潜力做出评价,指导区内的地质找矿工作。

第二节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一、工作标准

本次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执行及参考引用的技术标准如下:

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万区调项目办公室编制的“技术与管理要求汇编”

DT/T0158—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01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

《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

《火山岩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

《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指南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0167-19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万)》

《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7年全国矿产储量委会员办公室主编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E/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DZ/T141—86《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及地质图清绘规范》

二、“3S”技术应用

(一)遥感技术应用(RS)

遥感解译工作贯穿于整个调查工作过程。利用遥感地质解译手段可大大地提高路线调查的精度,保证填图质量,充分发挥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岩石单元划分、地质-构造界线圈绘的整体优势,而这一优势也必须依赖于影像地质解译的可靠性和区域对比一致性。因此,在路线调查和实测剖面工作中,建立全区岩石、地层、构造、地表环境等地质解译标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遥感热液蚀变信息提取选用ETM+数据,提取热液蚀变信息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采用1、4、5、7波段可提取含羟基为主的基团异常(粘土类蚀变、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采用1、3、4、5波段可提取铁染为主的变价元素异常。在分析区内地、物、化成矿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遥感热液蚀变信息提取可以进一步指导找矿。遥感解译工作分为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综合整理三个阶段。

1.遥感初步解译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制作1∶50000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在该图上首先对较为清晰的地质现象进行解译勾绘。其中大于100米的影像转绘在1∶50000地形图上(特别是线性构造);对环形构造的解译一般在

1∶50000卫片上圈绘直径大于200米的环形影像,有特殊意义的控矿、火山等线、环形构造虽规模小也可夸大表示并注明。通过目视解译和类比解译方法,分别解译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提取围岩蚀变、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等特征标志。

(1)卫星数据源的选取:采用TM、ETM+卫星数据,其地面分辨率分别达30米和15米,数据源选取TM1、2、3、4、5、7、8波段,其中TM7波段是大部造矿物波谱响应曲线高峰段,可以突出反映含粘土矿物蚀变岩的影像特征,TM8其地面分辨率达15米,用于局地段特征地质体的解译。

(2)卫星影像的合成:将不同的波段合成对比,选取有代表性的TM751、ETM+合成方案,采用1∶5万地形图进行系统采点校正,完成图幅影像的合成。

(3)图像信息处理:区分不同的地物特征,扩大不同图像亮度值间的差别,使信息得到补偿,层次丰富,得到一幅影像特征明显的图像,提高图像的解译及分析能力。在本次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图像分类处理:根据同一类地物有着相似的波谱的特征,通过计算机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将测区影像图上色调、亮度和饱和度相同的图斑,进行归并处理。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进行测区地层划分。

比值增强:通过不同波段的同名像元的亮度值之间的比值运算,扩

大不同地物之间的微小亮度差异。应用波段TM5/7提取测区中与粘土矿物有关的矿化蚀变信息,TM5/1提取与铁矿物有关的信息。

IHS变换:增强测区合成图像的饱和度,改善图像的颜色质量和分辨能力。

卷积增强:突出某一方向的地质体边界和线性断裂构造或形迹

2.野外验证

贯穿于整个路线填图的全过程,运用遥感影像资料在野外现场进行地质验证和影像地质调绘是提高路线地质填图质量和填图速度的重要技术环节,具体要求:在测制地质剖面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补充解译标志,不断完善解译标志,修改充实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图。运用卫片点一线一面一体的空间结构,对填图路线的地质问题进行整体解译分析,解译描述出影像地质剖面图,以备作路线填图勾绘信手路线剖面时使用,并在地质路线观测中相互印证。在影像地质剖面上,根据解译地质图的信息资料和航、卫片的地质结构,简略勾绘出岩石地层单位、特殊岩石单元、典型构造形迹及影像异常点,建立遥感构造模型,以提高路线填图的预测性。

3.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

卫片解译要贯穿于整个野外工作阶段,应反复解译,反复验证,建立正确的影像识别标志,提高解译程度。在最终综合整理时,利用已有地质、物化探成果资料,结合野外资料,全面系统整理遥感图像解译资料,进行最终套合解译和综合研究(详译、对比解译、综合解译)。与野外地质图中所有地质体及构造界线进行校对,以便野外地质图的最终定稿,并编制出正式遥感解译地质矿产图(遥感解译线、环形构造图)。

(二)计算机及GIS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遥感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制作、资料整理、成果编辑、最终成果归档、交流、使用等各个环节。GIS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将遥感解译分类结果与各种专题信息套合,并利用GIS数据库中各种非图像数据进行栅格数据套合,且在GIS事与环境下进行人机交互式修改,获得最终信息,这样不仅充分发挥TM遥感数据的各波段的信

息优势,使TM遥感数据信息的充分利用,且由于非遥感数据的补充,提高了遥感调查的精度。

(三)卫星定位(GPS)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地质填图精度及科学性,野外地质调查中要采用GPS定位,重要地质点、样品采集点、重要剖面的起始点、矿化点均用GPS确定三维坐标,野外作业配合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据录相机、数字录音笔等,在完成传统录的基础上同时利用上述设备录入野外地质现象的资料,丰富观察内容。

(四)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RGMAP)的应用

按《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指南的要求进行数字化填图。

1.概述

系统连续的步行地质路线观察,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必要的最基本方法,是任何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野外地质矿产调查与填图数字化采集技术是把上述野外地质观测路线与实际材料图、地质矿产图的完全人工工作过程,跨越式转变为野外现场地质矿产调查与填图信息数字化过程。PRB 数字填图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核心就是把野外路线观测的过程,通过PRB过程和PRB数据模型的组织方式,进行描述定义、分类、聚合和归纳,分层并结构化的储存在空间数据库中,同时,基于数字填图技术,建立了地质矿产调查与填图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流程,基于GIS理论与应用技术建立了数字填图野外系统。以PRB数字填图的技术理论与方法为基础,集GPS、GIS、RS技术为一体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使传统的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GPS、GIS、RS技术与手持计算机为一体的野外数据采集器,把野外路线观测描述的地质现象的复杂过程抽象为PRB过程(PRB公共机制、PRB字典、PRB扩展机制)的实现,真正实现野外路线观测过程的数字化描述,利用PRB的各种操作,可快速、准确的编绘出数字化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及成矿规律、成矿远景区划图等。

2.软硬件环境

软件环境: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的数字填图桌面系统

(PC—RGMAP)和数字剖面系统(RGSECTION),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图像处理系统(0rthoMapper Ⅴ2.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地图形MAPGIS软件。

硬件环境:PⅢ以上PC以上台式微机、扫描仪、喷墨绘图仪、电子笔记本(第二代掌上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象机、笔记本计算机等外部设备。

3.数字化地质矿产填图工作阶段划分

(1)设计阶段资料收集和处理

在收集地质、矿产、化探、物探及遥感数据等方面的区域地质矿产、科研成果及其他工作成果资料。按中国地调局有关规定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入库。

编制各种数字化图件包括地质矿产图、遥感解译图、工作部署图、化探综合异常图及上述图件所叠加的综合信息图等,形成图层格式资料光盘及图层描述资料,数字填图PRB过程技术流程见图4—2。

建立电子词典库依据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规范的要求和投标区地质矿产特征,建立电子字典库;沉积岩区侧重建立沉积岩分类描述、基本层序、沉积相、沉积构造等方面;火山岩区侧重建立了火山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火山岩相等方面;侵入岩区侧重建立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等方面,构造侧重建立褶皱、断层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顺序和组合特征。

图4-2 数字填图PRB过程流程原形模型

电子字典库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形式,其作用相当于传统填图的工作细则。

设计地质路线、剖面方法RGMAP平台内装有数字遥感解译位图、设计地质矿产图、矢量地形图,三者是吻合的。布置路线、剖面时可在地形图上标绘路线、剖面,也可在遥感解译图上进行。所形成的综合图件为工作部署图。

(2)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数字填图PRB过程)

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将CF卡装入笔记本计算机中拷贝所需的地形图、工作部署图、遥感解译图的内容,然后,再将CF卡装入电子笔记本,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或剖面测制。工作方法如下:用路线地质调查布置路线的方法在室内布置好路线;

野外先定剖面起点的地质点;

在电子笔记本上创建剖面;

按实测剖面步骤逐项填写;

完成当天的野外工作后,对当天的路线、剖面记录进行检查和小节的编写;

整理工作完成后对当天的资料入库。

(3)室内数字资料综合整理及绘图

实际材料图的编绘在室内利用台式计算机对入库的地质点、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进行实际材料图的编绘。

原稿地质矿产图的编绘在实际材料图基础上,编辑地质界线(GEOLINEG)后,并形成拓扑线图层(GEOLINEG—L),将上述二者检查并修改直接完全吻合后,将拓扑线图层形成拓扑面(GEOLINEG—P)实体;全选拓扑实体,复制道地质体面图层(GEOOLY)。根据行业标准,进行不同地质实体的颜色、花纹填充;在填图单位(GEOLABEL)内加入地层代号、符号等内容。加地形图框即可完成。

三、地质调查

地质填图及其研究工作,以观测路线、剖面测制等方法为基础。使用符合1∶5万精度要求的GPS,采用数字填图,辅以遥感、航空物探等方法,注意加强和提高各种方法,特别是宏观与微观研究方法的协调和统一。

(一)地质剖面测量

1、地质剖面的布置

实测地质剖面通过的具体位置,一般要选择在基岩露头连续良好(剖面露头大于60%),交通相对便利,并尽可能穿越化探异常浓集中心的位置。实测剖面应基本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地质体长轴方向布置,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夹角应大于60°。每条剖面长度以能控制各岩类地质填图单元为准,若露头不连续时,可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应注意层位拼接的准确性,必须选择明显标志层作为拼接剖面的依据,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必要时使用剥土或探槽予以揭露。最好是确定明显的标志层作为拼接剖面的依据,剖面测量时具体操作见表4—1。

沉积岩剖面目的是为了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结构和基本层序,建立填图单位。剖面测制要详细分层、系统采集各类样品(含古生物、岩矿、岩石地球化学样等)。投标区沉积地层主要有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O2—3H)、下泥盆统卓木巴斯套组(D1zh)、下石炭统姜巴斯套(C1j))、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和三工河组(J1b)等。沉积岩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5000,对重要接触关系采用比例尺为1∶2000。

火山岩剖面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石地层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机构。在剖面测制时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沉积夹层中的古生物等样品,详细研究火山岩系、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序列及喷发旋回与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建立火山岩石地层层序。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矿源层,了解主要岩石类型、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含矿层位及控矿因素,为路线地质调查以及多重地层划分的对比打下基础。

投标区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下奥陶统恰干布拉克组(O1q)、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等。对恰干布拉克组(O1q)Cu、Au富集层

位及巴塔玛依内山组(C2b)Hg、Au 、Cu、Ag尽可能采用现场分析手段,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了解主要岩石类型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含矿层位及控矿因素,

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火山岩剖面的选择应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部位,比例尺一般为1∶5000,火山机构及重要接触关系段采用比例尺为1∶2000。

侵入岩剖面投标区内的侵入岩面积不大,在剖面测制时应根据同源岩浆、异源岩浆演化理论及变位花岗岩特征,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鉴于区内侵入岩同位素年龄匮乏,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对同源岩浆演化的侵入岩,详细调查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侵入体的演化特征、就位机制、成矿、控矿因素等。剖面比例尺选用1∶5000。

构造剖面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为条山断裂和喀什尔巴斯套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模较大的褶皱为阿品英格塔拉南向斜,研究它们的构造运动特征、变形序次、物质组成等。要注重收集研究各种宏观地质构造如褶皱类型、断裂、节理的性质、规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要注重收集各种产状要素(岩层、岩层层理、次生面理、褶皱及断层的产状、侵入体产状等)。在韧性剪切带发育地段,应借助于不同尺度的中间性弱变形块体和能干性较强的岩层所保留下来的原始信息,结合系统的构造解析方法,建立区内构造变形序列,尽量恢复变质变形地层层序。剖面比例尺选用1∶2000。

变质岩剖面区内变质岩区出露范围极小,只在晚元古界地层中发育。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广泛发育,对区内矿化的富集有一定影响。接触变质岩石应重点研究接触变质带(热接触岩带)和接触交代蚀变带的分布、物质成分、规模、形态、产状和强度及与成矿的关系,着重寻找接触交代型矿产;针对投标区深构造层次的动力变质变形带依靠遥感异常提取的信息重点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设计剖面数量根据剖面研究内容和布置原则,共设计安排各类地质剖面31条,剖面总长度112.2千米(附图2)。安排各类沉积岩剖面8条,总长度25.2千米。安排火山岩剖面10条,剖面总长度59.1千米。安排侵入岩剖面14条,剖面总长度27.0千米。安排变质岩剖面1条,剖面长度1.5千米。设计的实测地质剖面见表4—2。剖面测

制前必须进行实地踏勘,踏勘后根据实际露头状况及测制目的,可对设计剖面做适当调整,总工作量以任务书和设计审查意见书为准。

2.剖面测制方法及精度要求

剖面测制采用半仪器法,即利用罗盘测制导线方位和坡度,利用

皮尺、测绳测量距离,剖面起止点及重要界线均采用GPS进行定点。要详细记录导线号、导线方位、导线长度、坡度、分层号、分层斜距、各类面理、线理、产状及测量位置、各类样品采样位置、照相或素描位置等。详细逐层记录岩性、岩相、构造、各类样品采集等内容。对重要接触关系、矿化现象、矿化体(点)特征要进行必要的照相、素描。各地质剖面应按剖面性质和实际需要系统采集各类样品。随时画地形线,要求导线平面图与剖面图同时测制,剖面图的绘制采用垂直投影法进行。剖面图长度累积误差图上不得超过1毫米。

对主干剖面的测制,要求全体技术人员参加,以达到统一认识、统一命名、统一工作方法的目的,工作中视实际情况多布置一些中短剖面,用于专门地质研究的剖面可根据需要调整比例尺。

沉积岩、火山岩地层剖面测制的填图单位与下伏和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清楚,内部层序齐全、清楚,各种重要界面和剖面的顶底无掩盖。

总体上要求各岩类区每个主要填图单元有2 ~ 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可根据测制对象及研究需要确定,但不得大于1∶5000。因找矿及完成矿区大比例尺地质草测,布设在矿(化)区的地质剖面比例尺根据需要相应增大。测制中对1∶5000比例尺的剖面,要求凡宽度大于5米的岩性应分层、编录、图示,宽度虽小于5米,但有特殊意义的岩性层如化石层、标志层、含矿层等要分层编录并在剖面图上放大表示。1∶2000比例尺的剖面则以2米为限,要求同上,其他更大比例尺的剖面以此类推

在剖面研究中侧重对金、银、铜、汞等矿化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对蚀变带和矿化露头加强观察并采集样品。

第四系地层不布设专门性剖面,可在沟谷切割处布设足够的地质点,研究统计不同成因类型堆积物的厚度、岩性、沉积韵律等。

剖面测制完成后,通过对各条剖面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对比,及时划分测区地质填图单位。

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制作:一般要求沉积、沉积—火山岩地层要制作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第四系堆积物如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

只制作柱状图;侵入岩和构造剖面只制作实测剖面图。

(二)地质路线调查

根据工作阶段的划分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察路线和检查路线。

1.地质路线的布置及精度要求

踏勘路线选择地质构造复杂、露头良好及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进行,垂直各类地质体、矿化体走向及区域构造线方向布置,必须设置一条贯穿全区地质体的踏勘路线。在全面进行野外路线调查之前,全体项目技术人员均须对区内的重要矿(化)点、地层、构造进行踏勘,统一认识,建立填图单元标志,划分填图单元,为全面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打下基础。

系统观察路线布设原则为在前人工作和遥感地质解译所获认识的基础上,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矿产问题为依据。地质路线布置应遵循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局部地段二者相结合的原则。配合卫片解译,对主要地质填图单元界线、不整合面、断裂构造、相变带、褶皱构造转折部位、标志层及特殊的化石层、矿化层(带),及其它重要的构造现象(接触关系、构造线)进行必要的追索路线填图。对环状地质体(如部分火山岩、侵入岩),采用放射状地质调查路线进行控制。

地质调查路线的控制程度,根据任务书要求,总长2500~3000千米。根据投标区内实际地形情况,规定每组日地质调查路线长度控制在5~8千米,找矿工作重点区路线间距200~300米;在重点工作区以外的地质复杂区及重要1∶20万化探异常区等,路线间距400~600米;一般区路线间距600~800米;第四系分布区,路线间距1000~1200米。计划单个图幅内控制路线总长度不低于700千米。地质路线上的点距,一般不作规定,但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对该类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及各类样品。记录中附上相应的卫片影像及解译资料,以便印证检查。路线调查中发现的矿化线索

应及时对其展布规模进行追索控制和取样,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线索及时开展矿点检查工作。

检查路线以针对需要解决的地质矿产问题为目的布置,根据检查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布置相应的观测点,检查路线形式、内容等不作具体规定。

2.填图单元划分

填图单位的划分按《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万)》要求并参照三大岩类填图指南进行。鉴于本区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底,区内各填图单位的建立首先应参照邻区近年来的1∶5万地质图的划分方案,通过对本投标区的踏勘,剖面测制及遥感解译资料的综合研究并与上述邻区地质特征对比,凡邻区延入本投标区的地质填图单位原则上予以保留和延用,其次根据地质体的岩石组合类型,参照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疆岩石地层》资料,建立填图单位,组的地层单位名称与地层清理名称一致。具体划分如下:

(1)沉积岩区和层状有序的浅变质岩区地层的划分与命名严格执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填图单位按岩石地层划分到群、组、段,对有意义的特殊岩性层、标志层、化石层要单独划分到层,第四系按成因类型划分填图单位。岩石地层填图单位代号表示法为:

组:组的时代+组命名地(斜体小写),如下石炭统黑山头山组(C1h)。

段:直接注记岩性名称或组的代号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1、2等,如黑山头组第一段(C1h a)、第二段(C1h b)、第三段(C1h c)。

标志层:按1∶5万图标图例指定的花纹绘在图上。

投标区初步划分的地层单元有:下奥陶统恰干布拉克组(O1q)、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O2—3H)、上志留—早泥盆统红柳沟组(S3D1 h)、下泥盆统塔黑尔巴斯套组(D1t)、下泥盆统卓木巴斯套组(D1zh)、上泥盆统乌鲁苏巴斯套组(D3w)、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D3k)、下石炭统黑山头组(C1h)、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上石炭统巴

塔玛依内山组(C2b)、上石炭统石钱滩组(C2sh)、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

(2)对花岗岩类要区分同源和混源岩类,研究其侵入顺序,划分并填绘不同时代、不同序列的侵入体。沿用涌动、脉动及跃动关系,充分解体侵入体。不归并单元、超单元,并以时代+岩性的方式标注侵入体的代号。本次招标任务书延用的是1∶20万资料,图面上的花岗岩注记方法是地层时代+岩性。

Cγπ:γπ—花岗斑岩;C—时代为石炭纪。

(3)火山岩填图单位的划分除与沉积岩相同外,必须考虑喷发韵律和喷发旋回,以一个喷发旋回为一组,一个喷发韵律为一个段。同时要划分出火山岩岩相。其代号表示方法与沉积岩相同,对石炭系中的火山岩划分为黑山头组(C1h)、下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C2b)。

3.地质填图综合研究

对投标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第四系及构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沉积岩区投标区的沉积地层区主要包括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O2—3H)、下泥盆统塔黑尔巴斯套组(D1t)、上石炭统石钱滩组(C2sh)采用以多重地层划分岩石地层方法进行填图。研究沉积岩区内不同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种类、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等。注重各体系域变化界面的鉴别及纵横向叠覆关系,研究地层结构,建立地层格架。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多重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分析沉积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地层单位,尽可能通过显体化石解决地层时代及层序基本问题。

火山岩区下奥陶统恰干布拉克组(O1q)、下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填图方法。大致查明火山岩形态与规模、产状,主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研究火山岩岩石构成及其结构

构造、接触关系特征。确定喷发时代,建立岩石地层层序。根据横向变化关系及沉积夹层,划分火山岩相类型、喷发旋回、喷发韵律。依据岩石矿物特征、结构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研究火山构造,尽可能确定火山喷发类型,恢复古火山机构,通过对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调查过程中应注意对含矿层位的调查与追索,特别是火山岩型金、银、铜、汞矿床的调查与研究。

侵入岩区区分同源和混源岩类,研究其侵入顺序,划分并填绘不同时代、不同序列的侵入体。基本查明侵入体的形态、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调查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及组分。查明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岩浆演化历史、就位机制以及侵入岩与矿产的关系。工作中注意识别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分异作用以及矿化特征。特别注意投标区花岗斑岩、浅成斑岩侵入岩的含矿性研究,加强斑岩型矿床的寻找。以时代+岩性的方式标注侵入体的代号。

变质岩区区内中浅变质沉积岩和火山岩,分别采用沉积岩和火山岩填图方法进行,划分岩石地层单位。接触变质岩石应重点研究接触变质带(热接触岩带)和接触交代蚀变带的分布、物质成分、规模、形态、产状和强度及与成矿的关系,着重寻找接触交代型矿产;针对投标区深构造层次的动力变质变形带依靠遥感异常提取的信息重点寻找破碎蚀变岩型矿产。

第四系采用地质—地貌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第四系堆积物的种类、物质组成、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根据第四系与地貌条件的关系、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阶地,建立沉积层序。注重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加强对重砂矿物的淘洗及现场分析手段,以便尽快发现赋矿层位。研究第四系沉积物形成时期

及其与成矿作用、年代地层单位等的对应关系。

地质构造本次采用路线调查和重点地段剖面测制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区内各种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构造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矿化蚀变特征、含矿性及控矿性,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探讨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演化序列。详细研究构造运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矿产详细观察含矿层、蚀变带、矿化带、矿体以及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接触蚀变带、构造带、矿化转石等的种类、规模、展布范围、产状、形态及其空间变化,并采取化学样品和标本等。观察研究矿石质量、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等。

4.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野外手图采用1∶50000地形图,为1989年9月航摄,1990年7月调绘,1992年第一版,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10米,1990年版图式。

地质图上只标定直径大于100米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米、长度大于250米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米的断层、褶皱构造。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平方千米和河谷中宽度小于100米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仍按基岩填制。所有地质体、地质体界线、正式填图单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非正式填图单位、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均应准确标绘到图上。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图上。

四、1∶5万岩屑测量

(一)工作方法选择

1.地球化学景观特征

投标区地处准噶尔盆地东部,总体地球化学景观属于低山-丘陵干旱荒漠区。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1.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1.1.项目技术路线描述 “开发设计平台”使整个项目技术架构上更加合理,更容易获得长期的进步和发展。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采用Java语言开发,符合J2EE规范; ?应用服务器支持各种主流应用服务器,包括BEA Weblogic、IBM Webphere、Tomcat等; ?数据交换和配置采用XML技术;

?数据库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SqlServer、Sybase、MySql 等; ?由于采用Java技术,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各种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Linux、Unix等; ?客户端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的IE6以上浏览器; ?开发工具主要采用Eclipse。 1.1. 2.采用B/S多层结构 该项目基于J2EE技术平台,采用XML数据总线技术、MVC设计模式和SOA 框架,将各种服务包装为松散耦合的模块,通过在XML数据包中加入标签数据(元数据)的方法实现了调用接口的弹性,从而面向最终用户和开发商提供了一个随需应变的企业级应用和开发设计平台。 在技术路线上,采用组件化技术和基于BROWER/APPSERVER/DBSERVER的三层应用架构模型,以B/S方式实现。数据外部数据交换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数据的可靠、稳定、及时的交换,各个应用终端采用客户端浏览器的方式根据不同权限进行数据的查询、增加等操作。 整个系统采用B/S多层体系结构,在体系结构中,客户(请求信息)、程序(处理请求)和数据(被操作)被隔离。多层结构是个更灵活的体系结构,它把显示逻辑从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这就意味着业务代码是独立的,可以不关心怎样显示和在哪里显示。业务逻辑层处于中间层,不需要关心由哪种类型的

技术路线写法

科研项目技术路线 一、"技术路线"的解释 1、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研发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2、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技术路线编写格式(包括研究路线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一)、研究路线流程图即产品开发流程图 1、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内容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法、拟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关系。 2、做成结构示意图:根据研究项目的子内容、研究顺序、相互关系,方法、解决问题做成结构示意图。 (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三、示例 1、某产品开发流程图

2、研制途径流程示意图

3、工艺流程 本项目的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概要如下:工艺流程图: 成立研发机构,协调统一行动 深化项目调研,确定研制目的 国内外同类产品及技术对比确定产品目标、技术水平、研制方向设计优化设计,选择最终方案 设备控制方案液压系统设计要求设备液力端结构整机企业标准的制定实行重点突破,解决研发难题 液压系统设计液压端结构设计液压泵体改造 制定工艺规程,投入生产试制

4、关键技术 ①经过抗菌肽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改造,获得了一个由原来抗革兰氏阳性菌又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肽改造成了只抗革兰氏阴性菌而对革兰氏阳性菌没有抑制作用的新型抗菌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了用动物肠道益生菌的嗜醋乳酸菌携带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肽基因工程菌,此基因工程菌能在动物胃肠道中分泌表达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肽,对其它革兰氏阳性菌无效,只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这种活菌制剂,便可防治病原性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 ②为了产品质量稳定性,我们需要确定一吨以上发酵罐的工艺条件,包括最佳发酵液配方、发酵过程中pH调节方法、温度控制、最适宜的发酵时间和搅拌形式等。 其它解释 1、什么是技术特征?技术方案一般由若干技术特征组成。技术特征可以大概分为三类:1、例如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尺寸等等; 2、方法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温度、压力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具等等。 2、技术路线:是指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可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科学问题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 3、研究方案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实验手段、关键技术采用何种具体的实验方法、手段,在阐明实验基本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1.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1.1.1.项目技术路线描述 “开发设计平台”使整个项目技术架构上更加合理,更容易获得长期的进步和发展。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采用Java语言开发,符合J2EE规范; 应用服务器支持各种主流应用服务器,包括BEA Weblogic、IBM Webphere、Tomcat 等; 数据交换和配置采用XML技术; 数据库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SqlServer、Sybase、MySql等; 由于采用Java技术,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各种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Linux、Unix等; 客户端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的IE6以上浏览器; 开发工具主要采用Eclipse。 1.1. 2.采用B/S多层结构 该项目基于J2EE技术平台,采用XML数据总线技术、MVC设计模式和SOA框架,将各种服务包装为松散耦合的模块,通过在XML数据包中加入标签数据(元数据)的方法实现了调用接口的弹性,从而面向最终用户和开发商提供了一个随需应变的企业级应用和开发设计平台。 在技术路线上,采用组件化技术和基于BROWER/APPSERVER/DBSERVER的三层应用架构模型,以B/S方式实现。数据外部数据交换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数据的可靠、稳定、及时的交换,各个应用终端采用客户端浏览器的方式根据不同权限进行数据的查询、增加等操作。 整个系统采用B/S多层体系结构,在体系结构中,客户(请求信息)、程序(处理请

求)和数据(被操作)被隔离。多层结构是个更灵活的体系结构,它把显示逻辑从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这就意味着业务代码是独立的,可以不关心怎样显示和在哪里显示。业务逻辑层处于中间层,不需要关心由哪种类型的客户来显示数据,也可以与后端系统保持相对独立性,有利于系统扩展。多层结构中安全性也更易于实现,因为应用程序已经同客户隔离。 在一个多层次系统中,每一级都支持应用程序的一个独立部分。应用客户机完成描述逻辑,应用服务器完成业务处理逻辑。在一个事务处理过程中,每一个客户机只向应用服务器发出一个请求,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通讯和竞争。每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是由该应用程序的所有用户共享的,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业务处理,同时当修订业务处理而产生变化时,能极大地简化变化的实现。数据服务器负责管理和优化同时并发的数据存取。

丁苯橡胶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丁苯橡胶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丁苯橡胶是丁二烯和苯乙烯两种单体经共聚合反应而生成的弹性体共聚物。按聚合工艺方法可分为乳聚丁苯橡胶(ESBR)和溶聚丁苯橡胶(SSBR)两大类。从聚合机理来看,ESBR是自由基聚合,而SSBR是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ESBR的发展已过鼎盛时期,而SSBR的发展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2.1 丁苯橡胶的分类及品种 2.1.1 乳聚丁苯橡胶的生产工艺 乳聚丁苯橡胶(ESBR)的生产历史悠久,乳聚丁苯橡胶是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均是高温丁苯橡胶,1937年由德国Farben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化,它是当前合成橡胶中生产能力最大的品种。50年代初才出现了性能优异的低温丁苯橡胶。目前所使用的乳聚丁苯橡胶基本上为低温乳聚丁苯橡胶。羧基丁苯橡胶是在丁苯橡胶聚合过程中加入少量(1~3%)的丙烯酸类单体共聚而制成。其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等较丁苯橡胶好。但这种橡胶吸水后容易早期硫化,工艺上不易掌握。高苯乙烯丁苯橡胶是将苯乙烯含量为85~87%的高苯乙烯树脂胶乳与丁苯橡胶(常用SBR1500)胶乳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经共凝得到的产品。…… 1、工艺流程简述 原料丁二烯和苯乙烯按一定比例用量配成碳氢相液,在多台串联聚合釜中于5~8℃,在有氧化还原催化体系的水乳液介质存在下,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介质中除水、乳化剂外,有引发剂、活化剂、分子量调节、电解质等助剂。当聚合反应6~10小时,聚合转化率达60~62%时,可加入终止剂使聚合反应终止。所得胶乳经闪蒸脱气工序回收未反应的丁二烯和苯乙烯单体后,再加入防老剂和高分子凝聚剂,……

低温乳液聚合生产丁苯橡胶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乳液聚合生产丁苯橡胶工艺流程图 …… 如生产充油胶,则需在胶乳中加入定量的高芳烃油或环烷烃油,充分混合后,送去凝聚,后续工序同上。 表2.1 典型低温乳液聚合生产丁苯橡胶配方表 2、聚合配方及聚合工艺条件 …… 3、主要生产设备 乳聚丁苯橡胶生产过程中主要设备是聚合釜闪蒸槽、脱气塔和后处理工序通用的“两机”(挤压脱水机和膨胀干燥机组)。 目前国内采用的聚合釜体积有12、20、30、45m3等多种,每条聚合生产线在4.0~4.5万吨/年,需配备聚合釜16~20台。釜径为2500~3100mm、径/高为1/1.0~1.8、换热总面积为113~160 m3(单位体积换热为3.56~3.78m2/m3),搅拌浆型为框式或布鲁马金式,釜电机功率为30~45千瓦,搅拌转数为73~100转/分。闪蒸槽为卧式,材质碳钢,最好用玻璃衬里。脱气塔为筛

压力机精度测量方法和标准

压力机精度测量和方法 压力机的主要精度参数为:飞轮的径向跳动和端面跳动;滑块与工作台的垂直度、平行度;滑块的导轨间隙;工作台的水平度;拉伸垫垫顶冠与底座的平行度;拉伸垫垫顶冠导轨间隙;工作台内托板与工作台面的平行度;工作台内托板与工作台台板之间的安全距离;传动轴综合间隙等外形精度尺寸。 量具:深度尺0——500mm 、框式水平仪、百分表、百分表座、塞尺、百分表加长杆、宽度角尺等。 图(1) 注:L1为工作台板长边减去两边不测长度;L2为滑块长边减去两边不测长度;L3为滑块下平面长度减去两边不测长度;S为滑块行程长度;P为压力机公称力,单位为kN。 检测方法: 1、飞轮跳动检测:将百分表和表架固定牢靠,测量面要保持清洁;百分表需进表(进表的

目的是防止有负值出现)转动飞轮一周读出来的数据就是跳动量。 2、 拉伸垫检测:将拉伸垫顶起,气压应在最大拉伸垫最大工作气压。用塞尺测量间隙。(塞 尺能够进去但要有一定阻力)读出数值标准如上图(1);拉伸垫顶冠与底座上平面的平行度测量, (如图) 用深度尺测量顶冠的六个点位的数据分别算出各点的差值。 3、滑块导轨间隙:滑块导轨测量的点位共有8个。滑块的上平面4个下平面4个,用塞尺测量间隙。(塞尺能够进去但要有一定阻力)读出数值。标准如上图(1) ;滑块下平面与 用百分表找滑块的任意一点数值 此时标杆锁死,作为基准值。分别测出其它点的数据。测量数据时一定要找滑块下端面与工作台上表面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测量平行度时有滑块的两个角度和三个位置1、180度2、中间角度(270或90;255或55)和最大装模高度、中间装模高度、最下装模高度三个位置;滑块下平面与工作台板上平面的垂直度:将百分表固定在滑块上,宽度角尺放在滑块与工作台之间。此时滑块的位置要在下死点,百分表要在角尺的最下端调整好位置,将滑块开到上死点百分表要进表(进表的目的是防止有负值出现)将表盘调整到零位。用微调开动滑块一周读出数据,180度之前的数据是重中之重数据要求数据密度大,180度之后选270度之前的三个数据和0度数据作为检测数据。测量垂直度有左右和前后,有三个位置:最大装模高度、中间装模高度、最下装模高度。 4、滑块连接部位的总间隙:滑块位置应在下死点将平衡器的气压调到与总气源大小相等,关闭平衡器进气阀门。百分表放在滑块的下方调整百分表为零位。滑块每个角都要有百分表。进行排放平衡器气压得出各个气压点的间隙。直到最后的平衡器气压为零的最大总间隙。 工作台内托板与工作台面的平行度测量方法等 同于拉伸垫测量方法

技术路线的写法及示例

技术路线的写法及示例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 多见于理工科和软科学。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

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这部分要写课题的实施方案,也就是你计划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你的课题的研究任务,换而言之,需要您给出一个比较可行的(理论上即可)设计方案来。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机床精度检测方法

大型数控机床验收的几个问题 对集机、电、液、气于一体的进口大型数控机床(含加工中心)的验收,无论是预验收、还是最终验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对机床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质量,特别是对机床精度的总体检验。它直接关系到机床的功能、可靠性、加工精度和综合加工能力。 然而在实际验收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带有技术性或管理性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确处理,将会影响到机床的验收质量。 1 定位精度的检测 检测机床的定位精度,常用标准有两种: ·德国VDI/DGQ3441标准(机床运行精度和定位精度的统计方法)。 ·美国AMT标准(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制定)。 用两个标准,测量数据的整理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即沿平行于坐标轴的某一测量轴线选取任意几个定位点(一般为5~15个),然后对每个定位点重复进行多次定位(一般为5~13次)。可单向趋近定位点,也可以从两个方向分别趋近,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出算术平均值。进而求出平均值偏差、标准差、分散度。分散度代表重复定位精度,它和平均值偏差一起构成定位精度,两者之和是在任意两点间定位时可能达到的最大定位偏差。 由于被测坐标轴长度不尽相同,因而其定位精度的线性允差的给定方式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有所区别。国标GB10931-89数字控制机床位置精度的评定方法中规定,轴线定位精度线性允差的给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全行程上规定允差; ·根据被测对象长度分段规定允差; ·用局部公差方式规定允差; 既规定局部公差,同时也规定全行程允差。 东方汽轮机厂从德国科堡(COBURG)公司进口工作台5m×17m的数控龙门铣床(下称龙门铣),共有X、Y、Z、W四个坐标轴。只有Z轴长度小于2m、最长的X轴全行程为17.70m;从意大利贝拉尔蒂(BRERADI)公司进口的镗杆直径 250mm

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一、一般规定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 变形测量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 2工作基点应选在先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劲、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 3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 6.1.3 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3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6.1.4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6.1.5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6.1.6 地铁、隧道等其他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 6.1.7 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6.2 水平位移监测 6.2.1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 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GPS 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6.2.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6.2.3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基坑周边管线、临近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确定。 表6.2.3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 差,为点位中误差的2 1。 2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 先按变化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 3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标准。 6.2.4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 6.2.5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等的规定。 6.3竖向位移监测 6.3.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搞清概念: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 多见于理工科和软科学。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在开题报告中,可以先写技术路线,再写研究方法,再略述可行性分析。论文研究方法 (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在开题报告中说明两~三个即可)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开发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一、半导体照明路灯主要研究内容 1、灯具系统的结构、热性能设计 LED的工作工况和散热不仅直接关系到LED实际工作时的发光效率,而且还关系到LED的使用寿命。又因为在户外使用的道路灯具,应具有一定等级的防尘防水功能(IP),良好的IP防护往往会妨碍LED的散热。解决这个相互矛盾但又都得解决的两个问题是道路灯具设计时应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方面也是国内把LED应用于道路灯具中时出现不合格及不合理的情况最多的。国内目前使用中出现的不合格及不合理的情况基本有: 对LED采用了散热器,但LED连线的接线端子及散热器的设计无法达到IP45及以上等级,无法满足GB7000.5/IEC6598-2-3 标准的要求。 采用普通的道路灯具外壳,在灯具出光面内用矩阵式LED,这种设计虽说能满足IP试验,但是由于灯具内的不通风会造成在工作时,灯具内腔的温度会升高到50℃~80℃,在如此高的工况下,LED的发光效率是不可能高的,同时LED的使用寿命也将大打折扣。 在灯具内采用了仪表风扇对LED及散热器进行散热,其进风口设计在灯具的下方,以避免雨水的进入,出风口设计在下射LED光源的四周。这样也能有效避免雨水的进入,另外散热器和LED(光源腔)不处于同一空腔内,这种设计如做的好,按灯具的IP试验要求,能顺利通过。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LED的散热问题,而且同时满足了IP等级的要求。但是这种看似良好的设计,实际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因为在我国绝大多数道路灯具的使用场合,空中的飞尘量是较大的,有时会达到很大(例如起沙尘暴),这类灯具在一般条件下使用一段时间后(约三个月至半年),其内部散热器的缝隙内就会塞满灰尘,使散热器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还会使LED因工作温度过高而使用寿命明显缩短。这一方案的不足是在于不能持久良好地使用。

DCS系统通道校验方法及精度要求

DCS系统通道校验方法及精度要求 摘自:DL/T 774-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 4.2.1.7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 4.2.1.7.1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时,应保证标准信号源(校正仪)的阻抗与模件阻抗相匹配,内外供电电源相对应。 4.2.1.7.2检查每个通道的转换系数,应符合测量系统量值转换要求。 4.2.1.7.3对于新建或大修机组,每块模块的I/O通道应逐点进行精度测试;对于中、小修和其他情况,每块模件上可随机选取1~6个通道(见表1)。 表1输入模件通道精度标准 信号类型 基本误差 回程误差 模件通道数 通道抽样点的方和根1481632 电流 mA ±0.2%±0.15%0.1% 随 机 抽 样 通 道11234 直流电压 V 11234直流电压(0~1) V ±0.3%±0.2%0.15%11234脉冲 Hz ±0.2%±0.15%0.1%11234热电偶 mV ±0.3%±0.2%0.15%11246热电阻 ±0.3%±0.2%0.15%12346 4.2.1.7.4模拟量输入(AI)信号精度测试: a)用相应的标准信号源,在测点相应的端子上分别输入量程的0、25%、50%、75%、100%信号,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手操器)读取该测点的显示值,与输入的标准 值进行比较。 b)记录各测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表1的精度要求。 4.2.1.7.5脉冲量输入(PI)信号精度测试: a)用标准频率信号源,在测点相应的端子上分别输入量程的10%、25%、50%、75%、100%信号,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手操器)读取该测点的显示值与输入的标准值 进行比较。 b)记录各测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检查触发电平,均应满足表1要求(或制造厂出厂精度)。 4.2.1.7.6模拟量输出(AO)信号精度测试: a)通过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或手操器),分别按量程的0、25%、50%、75%、100%设置各点的输出值,在对应模件的输出端子,用标准测试仪测量并读取输出信 号示值,与输出的标准计算值进行比较。 b)记录各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表2的精度要求。 表2输出模件通道精度标准 AO信号类型基本误差回程误差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

技术路线描述.

三、项目技术路线描述 工艺流程图; 产品结构图,框架图; 项目工艺路线的可行性,合理性分析;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描述申报项目研究开发的内容),通过阐述项目技术原理、作用,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 加入项目系统架构图 根据项目系统结构,对各个部分子系统分别进行阐述。 1、xxx子系统:(可以用文字和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阐述。) 2、xxx子系统: 二、涉及的关键技术 三、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项目技术路线描述 (2)项目创新点:描述项目在理论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结构创新等方面的创新点。要用技术语言,尽可能多的用实验数据对技术创新性进行描述,要有数据分析、对比,要有新旧技术、结构或工艺对比。 (1) 理论创新(企业补充) (2) 应用创新:[请认真审核编辑,把创新说清楚。该部分非常重要] 创新点1、XXXXX的应用技术 ①创新程度:本项目在应用性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包括:(企业补充)。 ②创新难度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企业补充) 采用先进的XXX技术,解决了*****问题, (3) 技术创新:[请认真审核编辑,把创新技术说清楚。该部分非常重要] 创新点2:自主创新XXXX技术。 [请认真审核编辑,把创新技术说清楚。该部分非常重要] 技术内容:必要时要画出技术逻辑图 ①创新程度:新颖性和独创性分析(主要指创新技术的突破强度、先进程度、创新技术占项目总体技术的比重等,主要论述技术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原创性的、是综合技术的集成、是技术延展还是应用领域的开拓)***。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技术介绍,阐述独特的一面。与传统的某某产品的区别和优势在于

调查报告的方案设计及技术路线范文

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蔬菜生产力的提高,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蔬菜供应也由短缺到供需平衡,并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我国蔬菜质量并未同步跟进,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过度不合理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突出。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也影响着大众消费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定。基于此,本课题拟对呈贡区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情况做出调查,以了解当前呈贡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2、研究意义 蔬菜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涉及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社会等问题的系统工程,因此,选择“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发展无公害蔬菜产销事业,顺应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要,对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蔬菜产品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呈贡县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找出主要因素,重点从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管理等生产源头方面探索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为推动呈贡区蔬菜无害化生产、提升蔬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呈贡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调查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呈贡县蔬菜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呈贡县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情况、违禁农药销售使用情况、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等的调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2)、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行体制、采取的措施、制度、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情况,目前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漏洞。 (3)、进一步保证和加强呈贡县蔬菜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通过前文对呈贡县蔬菜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对如何保证蔬菜的安全生产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呈贡市实际,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实地调研法 ①对呈贡县蔬菜生产全过程进行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户农药、化肥使用的品种、数量、安全间隔期、使用次数等情况,了解当前蔬菜主要种植品种。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呈贡县蔬菜质量状况及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现状进行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1.1.项目技术路线描述 “开发设计平台”使整个项目技术架构上更加合理,更容易获得长期的进步和发展。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采用Java语言开发,符合J2EE规范; 应用服务器支持各种主流应用服务器,包括BEA Weblogic、IBM Webphere、Tomcat等; 数据交换和配置采用XML技术; 数据库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SqlServer、Sybase、MySql 等; 由于采用Java技术,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各种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如 Windows、Linux、Unix等; 客户端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的IE6以上浏览器; 开发工具主要采用Eclipse。 1.1. 2.采用B/S多层结构 该项目基于J2EE技术平台,采用XML数据总线技术、MVC设计模式和SOA 框架,将各种服务包装为松散耦合的模块,通过在XML数据包中加入标签数据(元数据)的方法实现了调用接口的弹性,从而面向最终用户和开发商提供了一个随需应变的企业级应用和开发设计平台。 在技术路线上,采用组件化技术和基于BROWER/APPSERVER/DBSERVER的三层应用架构模型,以B/S方式实现。数据外部数据交换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实现数据的可靠、稳定、及时的交换,各个应用终端采用客户端浏览器的方式根据不同权限进行数据的查询、增加等操作。 整个系统采用B/S多层体系结构,在体系结构中,客户(请求信息)、程序(处理请求)和数据(被操作)被隔离。多层结构是个更灵活的体系结构,它把显示逻辑从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这就意味着业务代码是独立的,可以不关心怎样显示和在哪里显示。业务逻辑层处于中间层,不需要关心由哪种类型的客户来显示数据,也可以与后端系统保持相对独立性,有利于系统扩展。多层结构中安全性也更易于实现,因为应用程序已经同客户隔离。 在一个多层次系统中,每一级都支持应用程序的一个独立部分。应用客户机完成描述逻辑,应用服务器完成业务处理逻辑。在一个事务处理过程中,每一个客户机只向应用服务器发出一个请求,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通讯和竞争。每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是由该应用程序的所有用户共享的,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业务处理,同时当修订业务处理而产生变化时,能极大地简化变化的实现。数据服务器负责管理和优化同时并发的数据存取。

磷酸铁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选择

磷酸铁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选择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二次绿色电池,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包括体积能量、质量比能量)、低的自放电率、宽的使用温度范围、长的循环寿命、环保、无记忆效应以及可以大电流充放电等优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电极材料性能的改善,尤其是正极材料。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正极材料有LiCoO2、LiNiO2以及LiMn2O4等,但由于钴有毒且资源有限,镍酸锂制备困难,锰酸锂的循环性能和高温性能差等因素,制约了它们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开发新型高能廉价的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 1997年,Padhi等报道了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能够可逆地嵌脱锂,且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电化学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特点,是首选的新一代绿色正极材料,特别是作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电化学界不少研究人员的关注,近几年,随着锂电池的越来越广的应用,对LiFePO4的研究越来越多。 2.1 磷酸铁锂的结构和性能 磷酸铁锂(LiFePO4)具有橄榄石结构,为稍微扭曲的六方密堆积,其空间群是P mnb型,晶型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磷酸铁锂的空间结构图 LiFePO4由FeO6八面体和PO4四面体构成空间骨架,P占据四面体位置,而Fe和Li则填充在八面体空隙中,其中Fe占据共角的八面体位置,Li则占据共边的八面体位置。晶格一个FeO6八面体与两个FeO6八面体和一个PO4四面

体共边,而PO4四面体则与一个FeO6八面体和两个LiO6八面体共边。由于近乎六方堆积的氧原子的紧密排列,使得锂离子只能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脱嵌,也因此具有了相对较高的理论密度(3.6g/cm3)。在此结构中,Fe2+/Fe3+相对金属锂的电压为3.4V,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170mA·h/g。在材料中形成较强的P-O-M 共价键,极大地稳定了材料的晶体结构,从而导致材料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Wang等对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做了详细的分析,图2.2是LiFePO4的循环载荷伏安图,在C-V图中形成两个峰,在阳极扫描时Li+从Li x FePO4结构中脱出,在3.52V形成氧化峰;当在4.0~3.0扫描时Li+嵌入到Li x FePO4结构中,相应的在3.32V形成还原峰;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峰表明在L iFePO4电极上发生着可逆的锂离子嵌脱反应。 图2.2 磷酸铁锂的循环载荷伏安图 2.2 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研究 LiFePO4正极材料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形态、颗粒的尺寸以及原子排列,因此制备方法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固相法包括高温固相反应法、碳热还原法、微波合成法和脉冲激光沉积法;液相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沉淀法以及溶剂热合成法等。 2.2.1 固相法 2.2.1.1 高温固相反应法… 2.2.1.2 碳热还原法 碳热还原法也是固相法中的一种,是比较容易工业化的合成方法,以廉价的

怎样确定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

怎样确定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 2010-04-12 08:50:5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怎样确定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与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实践,阐述了沉降观测的方法与意义。 一、沉降观测的实施 (一)工作基点与观测点标志的布设 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就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与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与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就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二)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 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就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她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一般认为建筑在砂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筑在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只就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就是变化的。根据工作经验,在施工阶段,观测的频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确定观测周期,或按层数、荷载的增加确定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具体应视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加荷而定。如暂时停工时,在停工时与重新开工时均应各观测一次,以便检验停工期间建筑物沉降变化情况,为重新开工后沉降观测的方式、次数就是否应调整作判断依据。在竣工后,观测的频率可以少些,视地基土类型与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沉降就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与科研项目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观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应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