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一.工件表面出现麻点

主要原因是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影响电流密度分布不均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夹具结构导致电流密度分布不均,改善夹具结构使夹具与工件的接触比较平衡均匀,在保证夹具合格的情况下尽量增大夹具与工件的接触面积。

2.电解抛光液比重下降或超出最大值,如果超出所要求的比重范围,工件表面就容易产生麻点,电解液的最佳比重是1.72.

3.温度过高,温度高可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增加工件的表面亮度,但容易造成电流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麻点。

4.返工零件,工件在第二次电解抛光时容易产生麻点。为了避免第二次产生麻点,二次电解抛光必须相应的减少时间和电流大小。

5.气体逸出不畅,气体逸出不畅,主要是工件上装夹具的角度不合理,工件的孔口方向尽量向上,调整夹具到合适的角度,使工件在电解抛光时产生的气体容易散发。

6.电解抛光时间过长,电解抛光是一个微观整平过程,当工件表面达到微观的光亮平整后,零件表面就会停止氧化,如果继续电解的话会产生过腐蚀现象出现麻点

7.电流过大,当零件在电解抛光时,如果通过的零件电流过大,零件表面的溶解状态则大于零件表面的氧化状态,那么零件表面就会过分腐蚀,而产生腐蚀点。

二.工件表面烧伤

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人员在电解抛光前装夹零件的时候,零件与夹具之间没有定位好,零件出现松动,特别是在电解抛光时,零件处于晃动状态,零件出现松动后导致与夹具接触点不紧密,或夹具的阴极直接与零件接触,造成短路而烧伤。

2.操作人员在装夹好零件后,没有对夹具进行短接测试,就直接电解抛光,没有做短接测试就不确定所装夹的零件与阴极部分是否接触,当零件与阴极部分接触时,就会把零件烧伤。

3.夹具因素,当夹具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夹具会有损伤,特别是夹具与零件直接接触的地方,当夹具接触点出现凹凸不平时,导致在通电的时候零件接触面所承受的电流密度不同,电流大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烧伤。

三.零件表面发白、发黑、发黄

1.表面发白,零件表面发白主要是后续操作过程中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烤箱内烤干的过程中产生。工件在烤箱内温度过高,烤箱内的空气水份及零件表面上的水份无法很好的排出,为改善此问题,烤箱温度应控制在80±2℃,要使用气体循环系统较好的烤箱。

2.表面发黑,这种不良现象,主要出现在零件与夹具接触的地方,主要是夹具原因造成,当上一架零件电解抛光完成后,零件需要在10%的稀硝酸里面从夹具上取下来,零件取下后,夹具需要在水里面清洗干净,才能继续做下一架零件。

3.零件表面发黄,此种不良现象主要出现在零件与夹具接触的地方,当零件与夹具阳极板的接触面积比较小的时候,由于在电解抛光的时候接触点会产生比较高的温度和热量,接触面又接触不到电解液进行降温,所以产生轻微的烧伤----发黄;改善方法:主要通过合理改善夹具的接触点,或调整电解抛光参数

四.工件上留有黑色及烧焦的挂点

挂点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电解的工件需消耗的电流较大,而挂具所能通过的电流有限,已超过挂具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

解决方案:

1.选择导电性能较好的材料做挂具:一般来讲,铜的导电率是钛的20倍以上,所以铜挂具的导电能力比钛挂具的导电能力要强,更不容易产生挂点。一般可以采用有弹性及硬度较好的磷铜做挂具。当然还要考虑挂具的使用寿命问题,钛挂具在耐腐蚀方面明显要优于铜丝。

2.适当的增加挂点:当然首先要确定在现在挂点情况下所电解后工件的挂点情况。如果在现在条件下只出现轻微的挂点,通过增加挂点的方式基本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3.适当调低电压:电压越高,出光速度会越快,可以减少电解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工厂生产时一般都会采用偏高于正常电压来操作,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目的。但当所调节的电压过高时,很可能就会超出挂丝的最大负荷,产生挂点。

4.可以降低或控制电解液的温度:当电解液温度越高时,挂具的导电性会大大下降,而工件所需的电流会大大提升。从而使挂具超负荷而产生挂点。这种情况下适当的降低电解液的温度就可以解决。当温度达到80度以上而产生挂点时,可以在电解槽的外围再建一个冷却槽包围电解槽,以流动水不断循环来隔层控制电解池的温度

五.其它抛光缺陷原因分析

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

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 一、电解抛光 (一)酸性溶液 铝及其合金的电解抛光,广泛采用磷酸.硫酸.铬酸型的溶液。其工艺规范列于表2—4—6。 表2—4—6铝及其合金电解抛光的工艺规范 溶液配制方法,可参照钢铁零件电解抛光的相应部分。溶液在使用过程中,三价铬的含量将逐渐升高,过多的三价铬,可以用大面积的阳极通电处理,使之氧化为六价铬。当溶液中的铝含量超过5%时,溶液应部分或全部更换。氯离子对电解抛光有不利的影响,当氯离子含量超过1%时,零件极易出现点状腐蚀,配制溶液所用的水中,氯离子含量应少于80m g/L。 (二)碱性溶液 纯铝和LT66等铝合金,还可以在以下碱性溶液中进行抛光: 磷酸三钠(Na3P04·12H20) 130g/L~150g/L电压l2V~25V

碳酸钠(N a2C03)350g/L~380g/L阳极电流密度8A/d m2—12A/d m2 氢氧化钠(Na OH)3g/L~5g/L温度94℃~98℃ pH值11—12时间6min~10m in 阳极用不锈钢板或普通钢板。溶液需搅拌或阳极移动。 应该指出: (1)碱性电化学抛光溶液虽可用于抛光L1,L2,L3等纯铝和L T66铝镁合金零件,但易在抛光表面生成半透明氧化膜。因此,必须把抛光后的零件浸入磷酸和铬酸的混合溶液(Cr0310g/L,H3P0430mL/L)进行除膜,以降低其表面粗糙度。 (2)当抛光零件表面出现麻点、斑点、条纹或乳白色氧化膜时,可在下列(Na OH l00g/L~l50g/L,温度50℃~60℃,时间10s~30s)碱液中溶去全部蚀点和氧化膜,以便重新抛光和回用。 (3)当抛光制件表面出现少量接触铜时,可把零件浸入下列(浓HN032mL /L~5mL/L,Cr0310g/L~30g/L,室温,时间30s~120s)溶液中,溶解接触铜,以显出光亮表面。 二、化学抛光 铝及其合金的化学抛光工艺规范见表2—4—7。化学抛光溶液中,硝酸的浓度对抛光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当硝酸浓度过低时,反应速度低,抛光后的表面光泽较差且往往沉积出较厚的接触铜。硝酸浓度过高时,则容易出现点状腐蚀。磷酸浓度低时,不能获得光亮的表面,为了防止溶液被稀释,抛光前的零件,表面应干燥。醋酸可以抑制点状腐蚀,使抛光表面均匀、细致。硫酸的作用与醋酸相似,但效果略低于醋酸。由于硫酸成本低,挥发性小,因此,在生产中仍然应用得比较广泛。硫酸铵和尿素可以减少氧化氮的析出,并有助于改善抛光质量。少量的铜离子可以防止过腐蚀,从而提高了抛光表面的均匀性,但含铜过高往往会降低抛光表面的反光能力。铬酐可以提高铝锌铜合金的抛光质量,含锌、铜较高的高强度铝合金,在不含铬酐的溶液中,难以获得光亮的表面。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因而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许多场合,不锈钢制品的表面常常需要满足某些特殊的要求,例如:低表面粗糙度,高光泽度,亚光处理,法纹效果等。其中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光亮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行表面抛光,是最为常见的要求。 不锈钢经过电解抛光后,会呈现出诸多优点: 1.抛光的表面不会产生变质层﹐无附加应力﹐并可去除或减小原有的应力层。 2.对难于用机械抛光的硬质材料﹑软质材料以及薄壁﹑形状复杂﹑细小的零件和制品都能加工。 3.抛光时间短﹐而且可以多件同时抛光﹐生产效率高。 4.电解抛光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与原始表面粗糙度有关﹐一般可提高两级。但由于电解液的通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和强腐蚀性等缺点﹐电解抛光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电解抛光主要用于表面粗糙度小的金属制品和零件﹐如反射镜﹑不锈钢餐具﹑装饰品﹑注射针﹑弹簧﹑叶片和不锈钢管等﹐还可用于某些模具(如胶木模和玻璃模等)和金相磨片的抛光。 电解抛光的优劣与否,取决于电解抛光的机理和工艺、抛光液各主要成分,其次之外,还有工艺参数选择、电场分布分析、辅助电极设计等。 现介绍一种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一、抛光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浓磷酸(比重 1.74) 510ml/L 887.4g/L

浓硫酸(比重1.84) 395ml/L 726.8g/L LQ-60添加剂 50ml/L 52.5g/L 水 50ml/L 50g/L 温度 50–75℃最佳60–65℃ 阳极电流密度,DA 6–15A/dm2 最佳10–12A/dm2 电压 5–8 伏 抛光时间 3–5分钟 阴极材料铅或铅合金 阴极面积∶阳极面积 2–3∶1 二、开槽步骤 LQ-60添加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其使用初期电解抛光时会产生大量泡沫,因此抛光液液面与抛光槽顶部之间的距离不应≤15cm。准确计算将欲配制的电解抛光液的体积,再根据抛光液组成将所要加入的抛光液各组分按下列顺序加入抛光槽内。 1、注入所需水量。 2、加入所需磷酸量。 3、切记硫酸用水稀释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溶液温度急剧升高,边搅拌边添加,当温度升至80℃时应停止添加,待溶液冷却后再进一步添加直至全部加完。 4、加入所需数量LQ-60添加剂,边搅拌边添加,添加完毕后彻底搅拌以确保均匀混合。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一.工作原理 ⑴、电解是以抛光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电化学槽中,通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因此不锈钢表面达到高度光洁和光泽的外观。 ⑵、电解作用不锈钢经过电解,其色泽内外一致,清洁光亮,光泽持久,表面形成---黏性薄膜,抗腐蚀性能增强。 二. 电解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 1.磷酸:能起溶解作用又能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磷酸盐保护膜,阻止不锈钢表面发生过腐蚀。其含量变化较宽,以750mL/L左右为佳。 (1)含量过高时,槽液电阻增大,黏度提高,导致所需电压较高,使整平速度迟缓。 (2)含量过低时,活化倾向大,钝化倾向小,导致不锈钢表面不均匀腐蚀。 2.硫酸:是活化剂,能提高溶液的导电率,降低电阻,从而降低槽电压,节约电能,有利于改善分散能力和提高阳极电流效率。其含量控制在180~210mL/L为最佳。 (1)含量过高时,活化倾向太大,易使抛光表面出现过腐蚀,呈现均匀的密集麻点。 (2)含量过低时,出现严重的不均匀腐蚀。 3.铬酐:是强氧化剂,使表面形成钝化膜,避免表面腐蚀,有利于获得光洁表面。其含量控制在50~60g/L为宜。 (1)铬酐浓度太低,不易获得光亮表面。 (2)浓度太高时在大电流下,易产生沉淀析出,降低电流效率,使抛光表面产生麻点等过腐蚀。 4.丙三醇(甘油):能起到良好的缓蚀作用,与磷酸生成络合物及其金属衍生物,使抛光表面非常光亮细致,甘油还能防止不锈钢在电解液中的化学腐蚀。 (1)含量过低时,抛光表面虽然光亮,但有腐蚀粗糙之处。 (2)含量高时,即可克服粗糙,又使抛光面光亮细致。 (3)含量过高时,会产生太多的泡沫,影响操作,也浪费材料。 5.糖精:有光亮作用。 (1)糖精在阴极过程中能为金属表面吸附,有助于被抛表面的白亮和发亮。 (2)糖精在阳极过程中,阳极表面形成一层吸附薄膜,当不通电时可防止不锈钢表面受电解液浸蚀。当通电后,电力线首先在凸起部位击穿隔离薄膜而开始溶解,在凹入处被有效地保护,以致达到选择性溶解呈现平滑光亮表面。 6.电流密度: (1)电流密度低时,金属处于活化状态,被抛光表面发生浸蚀,阳极溶解产物少,化学溶解比电化学溶解占优势,以致光洁度差。

电解抛光挂具接触点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件上留有黑色及烧焦的挂点 挂点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电解的工件需消耗的电流较大,而挂具所能通过的电流有限,已超过挂具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 解决方案: 1.选择导电性能较好的材料做挂具:一般来讲,铜的导电率是钛的20倍以上,所以铜挂具的导电能力比钛挂具的导电能力要强,更不容易产生挂点。一般可以采用有弹性及硬度较好的磷铜做挂具。当然还要考虑挂具的使用寿命问题,钛挂具在耐腐蚀方面明显要优于铜丝。 2.适当的增加挂点:当然首先要确定在现在挂点情况下所电解后工件的挂点情况。如果在现在条件下只出现轻微的挂点,通过增加挂点的方式基本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3.适当调低电压:电压越高,出光速度会越快,可以减少电解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工厂生产时一般都会采用偏高于正常电压来操作,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目的。但当所调节的电压过高时,很可能就会超出挂丝的最大负荷,产生挂点。 4.可以降低或控制电解液的温度:当电解液温度越高时,挂具的导电性会大大下降,而工件所需的电流会大大提升。从而使挂具超负荷而产生挂点。这种情况下适当的降低电解液的温度就可以解决。当温度达到80度以上而产生挂点时,可以在电解槽的外围再建一个冷却槽包围电解槽,以流动水不断循环来隔层控制电解池的温度 挂点形成的原因: 首先可以肯定挂点并不是因为电解液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所需电解的工件所需消耗的电流较大,而挂具丝所能通过的电流有限,已超过挂具丝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所以导致挂具丝因通过的电流过大,而挂具丝在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的情况下发生过热或烧红的现象,从而产生挂点。 解决方案: 1、选择导电性能较好的材料做挂具:一般来讲,铜的导电率是钛丝的20倍以上,所以铜挂具的导电能力比钛挂具的导电能力要强,更不容易产生挂点。一般可以采用有弹性及硬度较好的磷铜丝做挂具。当然还要考虑挂个的使用寿命问题,钛挂具在耐腐蚀方面明显要优于铜丝。不同的电解液对铜的溶解能力不一,根据我的所见,有的厂家电解液可能三五天内铜丝可能就完全溶解完了。也有的一个月左右。但在凯盟牌电解液中铜丝基本寿命可以达到3个月或更长时间再更换。所以换铜丝做挂具还是可行的。相对成本与生产效率及品质相比,还是物有所值。 案例:江苏渭西集团电解抛光不锈钢拉篮,每个拉篮所需消耗的电流约为220A,首先采用钛丝做为挂丝,每个拉篮上挂三个点,电压需调节到8V才能达到所需的电流。在电解过程中,用手接触挂钩,明显感觉到挂钩发烫,电解后取出工件,在挂丝接触的地方有明显的烧黑挂点。而且发现钛的挂丝出现因温度过高,钛丝发蓝的现象。而改用相同规格的磷铜丝做为挂丝后,电压6.5V便可以达到所需电流,在电解过程中电压调节到10V挂钩没有发热现象,电解后的工件没有挂点。

不锈钢电解

不锈钢电解,不锈钢表面电解处理,不锈钢电解处理,不锈钢电解液,电解抛光技术,电解抛光液,电解抛光工艺,不锈钢表面电解抛光,不锈钢电解抛光处理,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不锈钢电解抛光技术,不锈钢镜面电解抛光液,不锈钢电解抛光参数,电解抛光液厂家,通用电解抛光液,电解抛光液价格,不锈钢电解抛光液,不锈钢钢管电解抛光液,不锈钢电解抛光剂, 不锈钢通用电解抛光液(PR022-1) 主要用途 不锈钢通用电解抛光液用于304、321、316、201、202、420、430等各种型号的不锈钢 电解抛光时使用,使用成本低,效果明显,可达镜面光亮效果,不锈钢抛光后光泽持久、 美观大方、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本公司业务部,服务电话: 性能特点 1、不锈钢通用电解抛光液适用范围广,可适用200、300、400系列各种材质的不锈钢。 2、抛光液不含铬离子,符合当今环保要求,节省环保设备投资及废水处理费用。 3、抛光电流密度小,电压低,电能消耗较传统工艺低1倍以上。 4、抛光效率高,质量好,数分钟内可抛至镜面光亮。 5、抛光液使用寿命长,易于维护管理。 使用方法 1、原液使用,铅板做阴极(负极),工件做阳极(正极),55-80度,电流密 度10-25安培/平方分米,电压8—10伏,时间5-8分钟。 2、推荐工艺流程:(除油除锈活化→水洗→晾干)→电解抛光→水洗→钝化 →水洗→中和→水洗

注意事项 1、不锈钢通用电解抛光液在其使用初期电解抛光时会产生泡沫,因此抛光液液面与抛 光槽顶部之间的距离不应≤15cm。 2、不锈钢工件在进入抛光槽之前应尽可能将残留在工件表面的水分除去,因工件夹带 过多水分有可能造成抛光面出现严重麻点,局部浸蚀而导致工件报废。 3、在电解抛光过程中,作为阳极的不锈钢工件,其所含的铁、铬元素不断转变为金属 离子溶入抛光液内而不在阴极表面沉积。随着抛光过程的进行,金属离子浓度不断 增加,当达到一定数值后,这些金属离子以磷酸盐和硫酸盐形式不断从抛光液内沉淀析出,沉降于抛光槽底部。为此,抛光液必须定期过滤,去除这些固体沉淀物。 4、在抛光槽运行过程中,除磷酸、硫酸不断消耗外水分因蒸发和电解而损失,此外, 高粘度抛光液不断被工件夹带损失,抛光液液面不断下降,需经常往抛光槽补加新 鲜抛光液和水。 包装规格 30千克/桶 温馨推荐 本公司同时生产:不锈钢光亮型除油剂、不锈钢光洁剂,不锈钢防护剂(防锈、手印),不锈钢酸洗钝化液等产品,感谢您的垂询! 温馨提示 1、如果有生产技术难题尽可咨询我们,我们一定免费服务解答; 2、如果产品在性能、成本等方面不能达到您的满意,我们竭力改进; 3、祝您事业一帆风顺!

电解抛光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电解抛光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电解抛光后,表面为什么会发现似未抛光的斑点或小块? 抛光前除油不彻底,表面尚附有油迹。 选用“QX0116不锈钢除油剂”,1:(15-20)溶解后使用,10~40℃条件下浸泡10~20分钟,如除油剂已长时间使用应考虑更换新槽液。 2.抛光过后表面局部为什么有灰黑色斑块存在? 可能氧化皮未彻底除干净,局部尚存在氧化皮。 加大清除工件表面氧化皮力度。可以考虑选择专用酸洗液来除氧化皮。 3.抛光后工件棱角处及尖端过腐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棱角、尖端的部位电流过大,或电解液温度过高,抛光时间过长,导致过度溶解。 调整电流密度或溶液温度,或缩短时间。检查电极位置,在棱角处设置屏蔽等。 4.为什么工件抛光后不光亮并呈灰暗色? 如果工艺指标都对的情况下,可能是电化学抛光溶液已老化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检查电解抛光液是否使用时间过长,质量下降,或溶液成分比例失调,然后做相应调整。 5.工件抛光后表面有白色的条纹是怎么回事? 溶液相对密度太大,液体太稠,相对密度大于1.8。 增大抛光液的搅拌程度,如果电解液相对密度太大,适当的添加些新鲜抛光液或适当量水稀释至比重为1.77左右。 6.为什么抛光后表面有阴阳面,及局部无光泽的现象? 工件放置的位置没有与阴极对正,或工件互相有屏蔽。 将工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工件与阴极的位置适当,使电力分布合理。 7.抛光后工件表面平整光洁,但有些点或块不够光亮,或出现垂直状不亮条纹,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能是抛光后期工件表面上产生的气泡未能及时脱离并附在表面或表面有气流线路。 提高电流密度,使析气量加大以便气泡脱附,或提高溶液的搅拌速度,增加溶液的流动。 8.零件和挂具接触点无光泽并有褐色斑点,表面其余部分都光亮是什么原因? 可能是零件与挂具的接触不良,造成电流分布不均,或零件与挂具接触点少。 擦亮挂具接触点,使导电良好,或增大零件与挂具的接触点面积。 9.同一槽抛光的零件有的光亮,有的不亮,或者局部不亮。 同槽抛光工件太多,致使电流分布不均匀,或者是工件之间互相重叠,屏蔽。 减少同槽抛光工件的数量,或者注意工件的摆放位置。 10.为什么抛光零件凹入部位和零件与挂具接触点接触附近有银白色斑点? 可能是零件的凹入部位被零件本身或挂具屏蔽了。 适当改变零件位置,使凹入部位能得到电力线或缩小电极之间距离或提高电流密度。 11.已严格按照工艺规范操作,为什么抛光后零件表面有或多或少的过腐蚀现象? 是否溶液温度过高或电流密度太大,可能是抛光前处理问题。 严格执行电化学抛光前处理的操作,在酸洗过程中避免过腐蚀。不要把清洗水留在零件表面,带进抛光槽。 12.用电解液为什么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非常多的泡沫? 工件表面未除油,一些油污浮在电解液表面,对操作带来了困难。 将表面的油污捞出并在抛光前进行除油。 13.抛光后经擦拭干净扔无光泽,有浅兰色阴影什么原因? 可能是电化学抛光液配制后,未进行加热及通电处理,或溶液操作温度偏低。 60℃下加热电解抛光液一小时或将电解液加热到规定温度。 14工件抛光后,为什么从槽中取出就出现褐色斑点? 可能是电抛光不够,或是时间较短。 首先适当延长抛光时间,如果无作用,则可能是温度或者电流密度不够的问题。 15.电解时为什么容易出现打火现象?

不锈钢电解抛光

不锈钢电解抛光技术专题 一.电解抛光原理: 电解抛光(electro-polishing)也称电抛光,是利用阳极在电解池中所产生的电化学溶解现象,使阳极上的微观凸起部分发生选择性溶解以形成平滑表面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阳极氧化过程,伴随着工件表面的溶解和和氧化,但又不同于阳极氧化。电解抛光的抛光机理是: 1.黏膜理论: 电解抛光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属阳极的溶解速度大于溶解产物离开阳极表面向电解液中扩散的速度,于是溶解产物就在电极表面积累,形成一层黏性膜,这层黏性膜的电阻比电解液的大,而且可以溶解在电解液中,它沿阳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的微凸处的微黏膜厚度比凹处小,导致凸处的电阻也较小,从而造成电流集中,与微凹处相比,微凸处电流密度较大,电位升高,从而使氧气容易析出,有利于黏膜溶解扩散,加快了微凸部位金属的溶解。随着电解抛光时间的延续,阳极表面上的微凸处被逐渐削平,使整个表面变得平滑、光亮。2.氧化膜理论: 在电解抛光过程中,由于析出氧的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阳极表面呈钝态,但是,这层氧化膜在电解液中是可以溶解的,所以钝态并不是完全稳定的。由于在阳极表面微凸处电流密度较高,形成的氧化膜比较疏松,而且该处析出的氧气也多,有利于阳极溶解产物向溶液中扩散,促使该处的氧化膜溶解加快。在整个抛光过程中、氧化膜的生成溶解不断进行。而且微凸处进行的速度比微凹处快,其结果,微凸处金属被优先溶解削去,使阳极表面达到平滑、光亮。 电抛光阳极过程的特点:电抛光过程根据金属表面的性质、溶液成分、工作条件,在阳极附近可能发生下列反映 ①阳极溶解,当进行电抛光时,金属表面的原子就转入到电解液中成为离子,阳 极发生溶解: Me = Me(n+) + ne ②氧化膜(或氧吸附层)形成,电抛光时,在阳极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膜(或氧吸附层),此膜的厚度决定于金属的性质、电解液成分、工艺规范。 2Me(n+) +2OH- =Me2On +n H2O ③气态氧的析出: 4OH- =O2 +2H2O +4e ④溶液中还存在多种物质的氧化 二.电极极化曲线(I-U曲线、钝化曲线) 当工件基体放入电解池中并通以直流电的情况下,零件表面就会产生阳极极化现象,而且在阳极极化的工程中有一定的曲线规律—电极极化曲线 F ①AB部分:电压增加,电流增长较慢,阳极表面未活化,不能正常溶解。 ②BC部分,电流与电压成比例增加,阳极表面活化产生正常溶解,金属具有强 腐蚀型表面。 ③CD部分,在C点附近曲线发生突变,当电压从小增加到U2时,电流强度会有 所下降,说明金属表面氧化膜生成,电阻增大,金属表面开始形成黏液膜。④DE部分,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流强度却保持不变,曲线出现水平部分,金属表 面生成了黏液膜,具备抛光表面的条件,金属表面正常溶解可得到光泽的表面。 ⑤从E点开始只要电压稍微增加,便引起电流强度的急剧增加,这是阳极上氧的 析出的标志,虽然阳极表面得到光亮,但同时产生了腐蚀斑点(点状凹坑),电抛光过程受到破坏。 通过试验,当电解抛光时给EP槽施加至钝电压,电流就会按照阳极极化曲线的形式进行变化;把整流器调到稳压状态,调整电压到工件至钝电压,开机,电流就会从A点1S左右到达B点然后达到C点-电流的至高点,从C点降到D点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详解】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一.工作原理 ⑴、电解是以抛光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电化学槽中,通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因此不锈钢表面达到高度光洁和光泽的外观。 ⑵、电解作用不锈钢经过电解,其色泽内外一致,清洁光亮,光泽持久,表面形成---黏性薄膜,抗腐蚀性能增强。 二. 电解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 1.磷酸:能起溶解作用又能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磷酸盐保护膜,阻止不锈钢表面发生过腐蚀。其含量变化较宽,以750mL/L左右为佳。 (1)含量过高时,槽液电阻增大,黏度提高,导致所需电压较高,使整平速度迟缓。 (2)含量过低时,活化倾向大,钝化倾向小,导致不锈钢表面不均匀腐蚀。 2.硫酸:是活化剂,能提高溶液的导电率,降低电阻,从而降低槽电压,节约电能,有利于改善分散能力和提高阳极电流效率。其含量控制在180~210mL/L为最佳。 (1)含量过高时,活化倾向太大,易使抛光表面出现过腐蚀,呈现均匀的密集麻点。 (2)含量过低时,出现严重的不均匀腐蚀。 3.铬酐:是强氧化剂,使表面形成钝化膜,避免表面腐蚀,有利于获得光洁表面。其含量控制在50~60g/L为宜。 (1)铬酐浓度太低,不易获得光亮表面。 (2)浓度太高时在大电流下,易产生沉淀析出,降低电流效率,使抛光表面产生麻点等过腐蚀。 4.丙三醇(甘油):能起到良好的缓蚀作用,与磷酸生成络合物及其金属衍生物,使抛光表面非常光亮细致,甘油还能防止不锈钢在电解液中的化学腐蚀。 (1)含量过低时,抛光表面虽然光亮,但有腐蚀粗糙之处。 (2)含量高时,即可克服粗糙,又使抛光面光亮细致。 (3)含量过高时,会产生太多的泡沫,影响操作,也浪费材料。 5.糖精:有光亮作用。 (1)糖精在阴极过程中能为金属表面吸附,有助于被抛表面的白亮和发亮。 (2)糖精在阳极过程中,阳极表面形成一层吸附薄膜,当不通电时可防止不锈钢表面受电解液浸蚀。当通电后,电力线首先在凸起部位击穿隔离薄膜而开始溶解,在凹入处被有效地保护,以致达到选择性溶解呈现平滑光亮表面。 6.电流密度: (1)电流密度低时,金属处于活化状态,被抛光表面发生浸蚀,阳极溶解产物少,化学溶解比电化学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 1.定义: 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2.原理: 电解抛光原理现在世界各界人士争论很多,被大家公认的主要为黏膜理论。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 3.电解抛光优点: ⑴内外色泽一致,光泽持久,机械抛光无法抛到的凹处也可整平。 ⑵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⑶增加工件表面抗腐蚀性,可适用于所有不锈钢材质。 4.电化学抛光所需条件及设备 (1)电源: 电源可选用双相220V,三相380V。 (2)整流器 电解抛光对电源波形要求不是太严格,可选用可控硅整流器或高频整流器。 整流器空载电压:0—20v 负载电压(工作电压):8—10v 工作电压低于6v,抛光速度慢,光亮度不足。 整流器电流:根据客户工件大小而定。 (3)电解槽及配套设施(阳极棒) 可选用聚氯乙烯硬板材焊接而成。在槽上装三根电极棒,中间为可移动的阳极棒,接电源阳极(或正极),两侧为阴极棒,连接电源阴极(负极)。 (4)加热设施及冷却设备 ①加热可选用石英加热管,钛加热管。 ②冷却可选用盘管,盘管可加热可冷却。 (5)夹具 最好选用钛做挂具,因为钛较耐腐蚀,寿命长,钛离子对槽液无影响。建议最好不要用铜挂具,因为铜离子进入会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一层结合力

不好的铜层,影响抛光质量。铜裸露部位可用聚氯乙烯胶烘烤成膜,在接触点刮去绝缘膜。 (6)阴阳极材料 阴极材料选用铅板,阳极材料选用紫铜连接。 阳极比阴极为1:2—3.5之间。 阴极距阳极最佳距离为10—30厘米。 就目前来说,电解抛光主要针对不锈钢工件的表面光亮处理。不锈钢工件又分为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材质,各系列材质有必须用针对性电解抛光液。比如不锈钢200系列材质的不锈钢,必须用200系列的配方,此种配方无法适应300系列或400系列的不锈钢材质。这一直是国内一大难题,因为有些厂家的材质是组合工件,既有200系列不锈钢材质,又有300或400系列不锈钢材质。在2007年12月,威海云清化工开发院王铃树高级工程师研制出一种不锈钢通用电解液。这种电解液适合所有不锈钢材质。他结合了原有电解液所有优点,比重为电解液最佳比重,为1.70,光亮度为镜面亮度。同时还研发出新的优点,此电解液提高了原有的亮度,降低了一半的电流密度。在生产操作中,可节省50%的电费。使用寿命提高了40%,这种电解液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技术。 电解抛光工艺:除油--水洗--除锈--水洗--电解抛光--水洗--中和--水洗--钝化--包装 5.电解抛光的类型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电解抛光液主要有: ①硫酸、磷酸、铬酐组成的抛光液; ②硫酸和柠檬酸组成的抛光液; ③硫酸、磷酸、氢氟酸及甘油或类似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抛光液。 钢铁零件的电化学抛光 (1)材料种类的影响钢铁材料的种类很多,对不同的钢材应采用不同的抛光液。 (2)各种因素的影响磷酸是抛光液的主要成分。它所生成的磷酸盐粘附在阳极表面,在抛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硫酸可以提高抛光速度,但含量不能过高,以免引起腐蚀。铬酐可以提高抛光效果,使表面光亮。 电流密度对抛光质量有很大影响,对于不同的溶液应采用不同的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过低,整平作用差,过高会引起过腐蚀。温度对抛光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3)操作注意事项

常见不锈钢网电解抛光22个问题分析

常见不锈钢网电解抛光22个问题分析 1.电抛光后,表面为什么会发现似未抛光的斑点或小块? 解决方法:1:10兑水使用,60~90℃条件下浸泡5~20分钟。如长时间使用后应考虑更换新液。 2.抛光过后表面局部为什么有灰黑色斑块存在? 原因分析:可能氧化皮位彻底除干净。局部尚存在氧化皮。 解决方法:加大清楚氧化皮力度。因除锈除氧化皮产品较多,具体适用产品可咨询威海云清化工开发院。买不锈钢网就到安平菱光丝网制品厂。 3.抛光后工件棱角处及尖端过腐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棱角、尖端的部位电流过大,或电解液温度过高,抛光时间过长,导致过度溶解。 解决方法:调整电流密度或溶液温度,或缩短时间。检查电极位置,在棱角处设置屏蔽等。 4.为什么工件抛光后不光亮并呈灰暗色? 分析原因:可能电化学抛光溶液已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解决方法:检查电解抛光液是否使用时间过长,质量下降,或溶液成分比例失调。 5.工件抛光后表面有白色的条纹是怎么回事? 原因分析:溶液相对密度太大,液体太稠,相对密度大于1.82。 解决方法:增大溶液的搅拌程度,如果溶液相对密度太大,用水稀释至1.72。在90~100℃条件下并加热一小时。买不锈钢网就到安平菱光丝网制品厂。 6.为什么抛光后表面有阴阳面,及局部无光泽的现象? 原因分析:工件放置的位置没有与阴极对正,或工件互相有屏蔽。 解决方法:将工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工件与阴极的位置适当,使电力分布合理。 7.抛光后工件表面平整光洁,但有些点或块不够光亮,或出现垂直状不亮条纹,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可能是抛光后期工件表面上产生的气泡未能及时脱离并附在表面或表面有气流线路。 解决方法:提高电流密度,使析气量加大以便气泡脱附,或提高溶液的搅拌速度,增加溶液的流动。买不锈钢网就到安平菱光丝网制品厂。 8.零件和挂具接触点无光泽并有褐色斑点,表面其余部分都光亮是什么原因?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与挂具的接触不良,造成电流分布不均,或零件与挂具接触点少。 解决方法:擦亮挂具接触点,使导电良好,或增大零件与挂具的接触点面积。 9.同一槽抛光的零件有的光亮,有的不亮,或者局部不亮。 原因分析:同槽抛光工件太多,致使电流分布不均匀,或者是工件之间互相重叠,屏蔽。 解决方法:减少同槽抛光工件的数量,或者注意工件的摆放位置。 10.为什么抛光零件凹入部位和零件与挂具接触点接触附近有银白色斑点?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的凹入部位被零件本身或挂具屏蔽了。 解决方法:适当改变零件位置,使凹入部位能得到电力线或缩小电极之间距离或提高电流密度。 11.已严格按照工艺规范操作,为什么抛光后零件表面有或多或少的过腐蚀现象? 原因分析:是否溶液温度过高或电流密度太大,如果溶液配制没有问题,有严格操作,则可能是抛光前的处理问题。 解决方法:严格执行另电化学抛光前处理的操作,在酸洗过程中避免过腐蚀。不要把清

什么是化学抛光,和常规人工抛光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化学抛光,和常规人工抛光有什么不同 东莞市凯盟表面处理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钝化液,不锈钢钝化液,不锈钢酸洗液,不锈钢酸洗钝化液,不锈钢电解抛光液,不锈钢电解抛光设备,铜材抛光液,铝材无铬钝化剂等 服务。不锈钢酸洗抛光液,不锈钢酸洗钝化工艺,无铬铜钝化剂 常规的金属抛光有机械抛光、化学抛光和电化学抛光3种。 1、机械抛光大部分就是用角磨机安装上抛光轮和抛光带对金属表面进行抛光打磨平整。抛光后基本可以达到0.4UM一下表面粗糙度的镜面光亮,形状比较简单的零件可以用硬抛 光轮或抛光带,形状复杂的零件用软抛光轮抛光。批量大的小零件用成批光饰法。成批光 饰又有滚筒滚光、振动光饰、离心机离心光饰和旋转光饰等方法、 人工抛光费时又费力、而且操作也有一定的危险,每年因为使用角磨机的事故频频发生,但是人工抛光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工件死角根本抛光不到。 2、化学抛光是把零件侵入适当的抛光溶液中,因溶液对表面突出部位比凹下部位溶解快、从而使表面平整、达到抛光的目的、比机械抛光更省力、省时,而且能够对小型零件 的内表面进行抛光。近来也有报告采用加入光亮剂的办法可使188型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抛 至镜面光亮。 化学抛光工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抛光液的速度快,光洁度较低,宜用于预抛光。 二、化学抛光后产生活性表面,必须对工件进行钝化处理,以保证耐腐蚀性。 三、对于血管支架、螺丝钉等大批量小型零件、应采取机械搅拌使抛光均匀。 四、对于不锈钢复合板等产品的大面积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时,尤其要注意使被抛光面 保持湿润,且应用于抛光后进行充分水洗,以防表面亮度不均匀。 3、电化学抛光是用电解抛光设备加上抛光液进行抛光的,其原理和化学抛光一样,但是效果比化学抛光更加好。电化学抛光能提高零件反光性能;提高耐腐蚀性,降低机加工件表面硬度,并因降低表面粗糙而降低摩擦系数。电化学抛光也可以用来除去零件毛刺等。 与机械抛光相比,电化学抛光有如下特点: 一、机械抛光会产生表面硬化层及磨料夹杂,降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而电化学抛光 产生钝化表面增加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二、电化学抛光对基材有一定要求,如金相组织不均匀时会产生不均匀的抛光表面、深的划伤不能被抛光平整。 三、对形状复杂零件、线材、薄板和细小零件,用电化学抛光比机械抛光容易的很多。

不锈钢的电解法抛光标准912

不锈钢的电解法抛光标准 1.范围 此规范涵盖了对200(UNS2xxxx), 300(UNS3xxxx),以及400(UNS4xxxx)合金钢系列进行钝化处理和用电解程序沉淀硬化合金。 注1:在电解条件下,不锈钢表面发生钝化,钝化的质量取决于不锈钢的类型,电解方案,以及运营条件。通过去除不锈钢表面的游离铁达到提高其腐蚀性能的目的。另外,电解抛光后,平滑的表面也能改善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同时,电解抛光也能去除那些由于受热产生的彩色氧化层。 1.2本规范也涉及危险的材料,操作单元和设备。但是此规范并不 是说能够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如有的话,也只是相关。用户在制定安全作业制度之前有责任准照此规范。 2.所引用的文件 2.1 ASTM标准: A380:清除不锈钢零件设备及系统表面的铁锈 (详见ASTM标准第二卷01.03) A967:化学钝化 (详见ASTM标准第二卷01.03) B117:喷盐法 (详见ASTM标准第二卷03.02) B322:电解抛光前清洗金属

(详见ASTM标准第二卷02.05) B374:电解 (详见ASTM标准第二卷02.05) B602:测试试样金属的属性和无机层 (详见ASTM标准第二卷02.05) D3951:商品化包装 (查阅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2.2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 ISO4519 电镀金属涂料及相关完成采样程序 ISO9227 人工盐雾下的腐蚀实验 ISO/DIS 15730 用金属和其它无机涂料电解抛光,使不锈钢表面光滑 ISO/DIS 16348 金属和无机涂料的相关释义 3. 术语 3.1 B314和ISO 2080中有术语的定义 3.2 定义 3.2.1 钝化——不锈钢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 3.2.1.1 钝化表面特点——表面因缺乏游离铁,稳定性大大 增强。(详见A380) 3.2.2 电解抛光——化学电解过程中,被钝化处理对象作为阳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问题分析 一.工件表面出现麻点 主要原因是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影响电流密度分布不均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夹具结构导致电流密度分布不均,改善夹具结构使夹具与工件的接触比较平衡均匀,在保证夹具合格的情况下尽量增大夹具与工件的接触面积。 2.电解抛光液比重下降或超出最大值,如果超出所要求的比重范围,工件表面就容易产生麻点,电解液的最佳比重是1.72. 3.温度过高,温度高可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增加工件的表面亮度,但容易造成电流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麻点。 4.返工零件,工件在第二次电解抛光时容易产生麻点。为了避免第二次产生麻点,二次电解抛光必须相应的减少时间和电流大小。 5.气体逸出不畅,气体逸出不畅,主要是工件上装夹具的角度不合理,工件的孔口方向尽量向上,调整夹具到合适的角度,使工件在电解抛光时产生的气体容易散发。 6.电解抛光时间过长,电解抛光是一个微观整平过程,当工件表面达到微观的光亮平整后,零件表面就会停止氧化,如果继续电解的话会产生过腐蚀现象出现麻点 7.电流过大,当零件在电解抛光时,如果通过的零件电流过大,零件表面的溶解状态则大于零件表面的氧化状态,那么零件表面就会过分腐蚀,而产生腐蚀点。 二.工件表面烧伤 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人员在电解抛光前装夹零件的时候,零件与夹具之间没有定位好,零件出现松动,特别是在电解抛光时,零件处于晃动状态,零件出现松动后导致与夹具接触点不紧密,或夹具的阴极直接与零件接触,造成短路而烧伤。 2.操作人员在装夹好零件后,没有对夹具进行短接测试,就直接电解抛光,没有做短接测试就不确定所装夹的零件与阴极部分是否接触,当零件与阴极部分接触时,就会把零件烧伤。 3.夹具因素,当夹具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夹具会有损伤,特别是夹具与零件直接接触的地方,当夹具接触点出现凹凸不平时,导致在通电的时候零件接触面所承受的电流密度不同,电流大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烧伤。 三.零件表面发白、发黑、发黄

电解抛光与化学抛光的区别与特点

电解抛光与化学抛光的区别与特点 电解抛光,是金属零件在特定条件下的阳极侵蚀。这一过程能改善金属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降低金属表面的显微粗糙程度,从而达到使零件表面光亮的目的。 电解抛光常用于钢、不锈钢、铝、铜等零件或铜、镍等镀层的装饰性精加工,某些工具的表面精加工,或用于制取高度反光的表面以及用来制造金相试片等。 在不少场合下,电解抛光可以用来代替繁重的机械抛光,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用机械方法难以加工的零件。但是,电解抛光不能去除或掩饰深划痕、深麻点等表面缺陷,也不能除去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多相合金中,当有一相不易阳极溶解时,将会影响电解抛光的质量。 化学抛光,是金属零件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浸蚀。在这一浸蚀过程中,金属表面被溶液浸蚀和整平,从而获得了比较光亮的表面。 化学抛光可以用于仪器、铝质反光镜的表面精饰,以及其它零件或镀层的装饰性加工。 同电解抛光比较,化学抛光的优点是:不需外加电源,可以处理形状更为复杂的零件,生产效率高等,但是化学抛光的表面质量,一般略低于电解抛光,溶液的调整和再生也比较困难,往往抛光过程中会析出氧化氮等有害气体。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电抛光液主要有: ①硫酸、磷酸、铬酐组成的抛光液; ②硫酸和柠檬酸组成的抛光液; ③硫酸、磷酸、氢氟酸及甘油或类似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抛光液。 钢铁零件的电化学抛光 (1)材料种类的影响钢铁材料的种类很多,对不同的钢材应采用不同的抛光液。

(2)各种因素的影响磷酸是抛光液的主要成分。它所生成的磷酸盐粘附在阳极表面,在抛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硫酸可以提高抛光速度,但含量不能过高,以免引起腐蚀。铬酐可以提高抛光效果,使表面光亮。 电流密度对抛光质量有很大影响,对于不同的溶液应采用不同的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过低,整平作用差,过高会引起过腐蚀。温度对抛光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新配制的溶液应在大阴极面积(阴极面积大于阳极面积几倍)的情况下进行通电处理,使一部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三价铬增加过多时,则相反,即在大阳极小阴极的情况下进行通电处理。 ②经常测定溶液的密度,并及时加水或加热浓缩溶液。溶液中的磷酸、硫酸和铬酐和三价铬的含量应定期分析和调整。 ③使用过程中由于阳极溶解铁的含量逐渐升高,当铁的含量(按fe2 03计算)达到7%~8%时部分更换,或全部更换溶液。 ④配制先将磷酸与硫酸混合,铬酐溶解于水,然后把酸的混合液倒人铬酐水溶液中加热8 0"c。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加入明胶(此时反应激烈)。反应结束后(大约1 h后)溶液变为均匀的草绿色。 其他金属的电解抛光 铜及其合金的电解抛光,广泛采用磷酸电解液。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采用磷酸一硫酸一铬酸性的溶液。 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在生产上应用得比较广泛。抛光后的零件如果随即进行短时间的氧化处理,不仅能得到平整光亮的外观还能形成完整的氧化膜,提高耐蚀性,可以长期保持其表面光泽。 溶液的配制方法,可以参照钢铁零件电解抛光的有关内容。

电化学抛光处理不锈钢常见问题

威海云清华工开发院技术部王铃树高级工程师 以下是我在研究电解抛光时发现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法,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电抛光后,表面为什么会发现似未抛光的斑点或小块? 原因分析:抛光前除油不彻底,表面尚附有油迹。 解决方法:选用“云清牌除油除蜡液”,1:10兑水使用,60~90℃条件下浸泡5~ 20分钟。如长时间使用后应考虑更换新液。 2.抛光过后表面局部为什么有灰黑色斑块存在? 原因分析:可能氧化皮位彻底除干净。局部尚存在氧化皮。 解决方法:加大清楚氧化皮力度,可选用“云清牌不锈钢氧化皮清除液,不锈钢氧化皮清除膏”等产品。因除锈除氧化皮产品较多,具体适用产品可咨询威海云清化工开发院。 3.抛光后工件棱角处及尖端过腐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棱角、尖端的部位电流过大,或电解液温度过高,抛光时间过长,导致过度溶解。解决方法:调整电流密度或溶液温度,或缩短时间。检查电极位置,在棱角处设置屏蔽等。4.为什么工件抛光后不光亮并呈灰暗色? 分析原因:可能电化学抛光溶液已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解决方法:检查电解抛光液是否使用时间过长,质量下降,或溶液成分比例失调。 5.工件抛光后表面有白色的条纹是怎么回事? 原因分析:溶液相对密度太大,液体太稠,相对密度大于1.82。 解决方法:增大溶液的搅拌程度,如果溶液相对密度太大,用水稀释至1.72。

在90~100℃条件下并加热一小时。 6.为什么抛光后表面有阴阳面,及局部无光泽的现象? 原因分析:工件放置的位置没有与阴极对正,或工件互相有屏蔽。 解决方法:将工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工件与阴极的位置适当,使电力分布合理。 7.抛光后工件表面平整光洁,但有些点或块不够光亮,或出现垂直状不亮条纹,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可能是抛光后期工件表面上产生的气泡未能及时脱离并附在表面或表面有气流线路。 解决方法:提高电流密度,使析气量加大以便气泡脱附,或提高溶液的搅拌速度,增加溶液的流动。 8.零件和挂具接触点无光泽并有褐色斑点,表面其余部分都光亮是什么原因?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与挂具的接触不良,造成电流分布不均,或零件与挂具接触点少。 解决方法:擦亮挂具接触点,使导电良好,或增大零件与挂具的接触点面积。 9.同一槽抛光的零件有的光亮,有的不亮,或者局部不亮。 原因分析:同槽抛光工件太多,致使电流分布不均匀,或者是工件之间互相重叠,屏蔽。 解决方法:减少同槽抛光工件的数量,或者注意工件的摆放位置。 10.为什么抛光零件凹入部位和零件与挂具接触点接触附近有银白色斑点?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的凹入部位被零件本身或挂具屏蔽了。 解决方法:适当改变零件位置,使凹入部位能得到电力线或缩小电极之间距离

电解抛光中常见的疑难杂症

电解抛光中常见的疑难杂症 1.电抛光后,表面为什么会发现似未抛光的斑点或小块? 原因分析:抛光前除油不彻底,表面尚附有油迹。 2.抛光过后表面局部为什么有灰黑色斑块存在? 原因分析:可能氧化皮未彻底除干净。局部尚存在氧化皮。解决方法:加大清除氧化皮力度,可选用“不锈钢氧化皮清除液”,“不锈钢氧化皮清除膏”等产品。因除锈除氧化皮产品较多,具体适用产品可咨询威海云清化工开发院。 3.抛光后工件棱角处及尖端过腐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棱角、尖端的部位电流过大,或电解液温度过高,抛光时间过长,导致过度溶解。解决方法:调整电流密度或溶液温度,或缩短时间。检查电极位置,在棱角处设置屏蔽等。 4.为什么工件抛光后不光亮并呈灰暗色? 分析原因:可能电化学抛光溶液已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解决方法:检查电解抛光液是否使用时间过长,质量下降,或溶液成分比例失调。 5.工件抛光后表面有白色的条纹是怎么回事? 原因分析:溶液相对密度太大,液体太稠,相对密度大于1.82。解决方法:增大溶液的搅拌程度,如果溶液相对密度太大,用水稀释至1.72。在90~100℃条件下并加热一小时。 6.为什么抛光后表面有阴阳面,及局部无光泽的现象? 原因分析:工件放置的位置没有与阴极对正,或工件互相有屏蔽。解决方法:将工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工件与阴极的位置适当,使电力分布合理。

7.抛光后工件表面平整光洁,但有些点或块不够光亮,或出现垂直状不亮条纹,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可能是抛光后期工件表面上产生的气泡未能及时脱离并附在表面或表面有气流线路。解决方法:提高电流密度,使析气量加大以便气泡脱附,或提高溶液的搅拌速度,增加溶液的流动。 8.零件和挂具接触点无光泽并有褐色斑点,表面其余部分都光亮是什么原因?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与挂具的接触不良,造成电流分布不均,或零件与挂具接触点少。解决方法:擦亮挂具接触点,使导电良好,或增大零件与挂具的接触点面积。 9.同一槽抛光的零件有的光亮,有的不亮,或者局部不亮。 原因分析:同槽抛光工件太多,致使电流分布不均匀,或者是工件之间互相重叠,屏蔽。解决方法:减少同槽抛光工件的数量,或者注意工件的摆放位置。 10.为什么抛光零件凹入部位和零件与挂具接触点接触附近有银白色斑点?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的凹入部位被零件本身或挂具屏蔽了。解决方法:适当改变零件位置,使凹入部位能得到电力线或缩小电极之间距离或提高电流密度。 11.已严格按照工艺规范操作,为什么抛光后零件表面有或多或少的过腐蚀现象? 原因分析:是否溶液温度过高或电流密度太大,如果溶液配制没有问题,又严格操作,则可能是抛光前的处理问题。解决方法:严格执行电化学抛光前处理的操作,在酸洗过程中避免过腐蚀。不要把清洗水留在零件表面,带进抛光槽。 12.“不锈钢通用电解液”为什么使用一段时间会出现泡沫? 原因分析:工件表面未除油,一些油污浮在电解液表面,对操作带来了困难。解决方法:已经出现此情况的,建议将表面的油污捞出,未出现的建议在抛光前进行除油。 13.电化学抛光液内硫酸与磷酸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