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5291148.html,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作者:师常然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0期

[摘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已从第一产业发展为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村建设、缓解了城市地区的压力,还推动了城乡的融合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由长期的实践可知,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农村地区的环境变得和谐美丽,使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变得更近,有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其次,满足了我国城市地区居民的休闲需求,有效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再次,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为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选择,使农村地区变得更加富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问题的解决。最后,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更加优越,从而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

2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2.1 产业规模化与产品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在向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方向发展,逐渐形成集学习、疗养、观光、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其中包括以民俗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民族风乡村旅游;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为主题的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还有近几年较流行的娱乐健身和森林疗养的康养型乡村旅游等。

2.2 与农村扶贫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当地村民在旅游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乡村旅游是目前来看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利民工程,可以让农民充分受益,也是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地区通过开发特色旅游小镇、水果采摘和农家乐的方式为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扶贫成效十分明显。

2.3 因地制宜,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世界旅游业概况

幻灯片1 国际旅游 2013年 幻灯片2 第一章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资料: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幻灯片3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1、世界旅游格局开始由发达国家“一枝独秀”向与新兴经济体并行发展转化 ●2、新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联合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旅游业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相结合,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4、旅游业与社会文化日益融合,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幻灯片4 ●5、科技进步成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推动力和支撑条件 ●6、更多的国家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地位 ●7、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国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8、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9、旅游业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等反周期性调节政策的重要手段幻灯片5 幻灯片6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旅游覆盖面持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旅游消费主体 ●2、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范围迅速拓展 ●3、旅游发展模式由分散到集聚,再向集约发展加速演进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幻灯片7 ●5、旅游综合功能日益显著,影响范围大大扩展 ●6、旅游信息化迈上新台阶,旅游业效率大幅度提高 ●7、旅游国际合作达到新水平,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幻灯片8

第二章世界旅游业现状与世界旅游业影响因素 ●1.罗明义.世界旅游业发展:2009年回顾和2010年展望[J].旅游论坛,2010(2). ●2.朱美.浅谈影响世界未来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的因素[J].北方经贸,2004(2). ●一、世界旅游业现状 ●(一)2009年:国际入境旅游继续大幅度收缩 ●1.各大区域国际入境旅游普遍下降 ●2.各区域内国际入境旅游也大副下降 ●3.全球入境旅游下半年略有回升 幻灯片9 ●(二)2009年:世界旅游经济出现负增长 ●1.世界旅游总需求全面收缩 ●2.世界旅游总供给全面下滑 ●3.旅游发达国家增长率普遍下降 ●4.世界旅游经济仍具有重要地位 幻灯片10 ●(三)2010年:世界旅游业进入恢复性增长期 ●1.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复苏增长期 ●2.世界旅游发展仍面临众多影响因素 ●(四)2011年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1.自然灾害 ●2.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幻灯片11 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方面 ● 1.传统模式的家庭在减少 ● 2. 新的工作形式的出现 ● 3.人口老龄化 ● 4.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 5.人们比以往更追求享乐 6.人们将越来越乐于享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幻灯片12 ●(二)经济方面 ● 1.世界经济全球化 ● 2. 经济形态多元化, 并偏重于第三产业 ● 3. 贫富差距仍然很大 ● 4.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较晚,因此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本文就如何促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受损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状况及趋势 2.1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2.2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服务意识欠缺 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息烽县办公室罗修军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喧哗拥挤、竞争猛烈和节奏紧张的都市感到压抑和疲乏,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以及乡村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都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靠近感和“天人合一”完美境域的需求。乡村旅行是指在乡村地区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景观为旅行吸引物,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复合型活动。乡村是有关于都市的一个相对地域,是进展的、变化的。因此,乡村旅行也应随之进展和变化。 一、乡村旅行进展现状 在“2006乡村旅行年”、“2007和谐城乡游”两个主题年的推动下,围绕“旅行活县”战略,息烽县乡村旅行得到进一步进展。目前,已有多处农家乐和乡村旅舍在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旅行进展趋势的前景下,立足现有资源特点,从休闲娱乐、度假、避暑等方面展开旅行接待活动。依靠旅行景区、森林资源、湖泊河流、经果林等资源,通过近几年的自我进展,乡村旅行呈分散进展状态,有红岩葡萄沟乡村旅行、刘二姐休闲山庄、青山湖度假村、奇志生态园、果馨园休闲山庄、蓬荜休闲渔庄、潮水河流域乡村旅行、底寨河流域乡村旅行等共20家,其中农

家乐15家,乡村旅舍5家。据统计,2006年接待游客91.07万人次,旅行收入4233.3万元;今年上半年,乡村旅行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占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的8.1%;收入216.3万元,同比增长65.7%,占全县旅行总收入的6.6%。同时,吸纳农民直截了当和间接就业从业的有160人,占全县旅行就业人数的15%。 二、存在咨询题 由于乡村旅行进展起步晚,资源等级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进展中存在诸多咨询题亟待解决和加大治理。 (一)缺乏精品、没有龙头带动,全面进展乡村旅行的氛围尚未形成。表现在项目建设盲目,缺乏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目前,在我县从事乡村旅行经营接待的多是个体经营者和荒山开发者,且多以副业形式进行,规模小、档次低。再加上农民的思维特点是有用理性,重仿照、缺乏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峻,缺乏个性化色彩,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出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行状态,回头率低。缺乏有序规划和龙头带动,导致经营治理的随意性和纷乱性,形不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使乡村旅行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定位模糊,进展方向不明确,产品开发粗放,经营者的认识不足。第一表现在乡村旅行提供的产品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大部分乡村旅行差不多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其次,乡村旅行进展走入了重设施建设、轻乡土文化环境营造的误区,片面地追求现代化,却忽视了一些原真性、自然性旅行资源的开发,使景区显现了大量“突兀”建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皖北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策略

皖北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居民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加,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追求体验和自我实现。乡村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它满足了旅游者追求更加多样、舒适、真实、灵活的旅游需求,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国的乡村旅游从国家旅游局1998 年提出的华夏城乡游、2006 年提出的中国乡村游、到2007 年提出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无不体现出对乡村旅游的重视。 2005 年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2006 年党中央做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 2008 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村承包地进行使用权流转,这排除了限制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用地的故障,为乡村旅游地进行规模化发展提供新思路。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发,既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崇尚自然、感

受自然的需求,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及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文以皖北旅游区为例,在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乡一体化背景,提出皖北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期望对全国同类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某些借鉴意义。 二、皖北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皖北旅游区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占到全省的近1/2。皖北的经济和旅游在全省是相对落后的,但其旅游资源却十分丰富,且作为农业大区,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一)研究区域概况 皖北旅游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毗邻的凤阳、寿县两县,地处中原腹地,坐拥沃野千里,人杰地灵,物产丰美。该区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截止2012年1 月,皖北六市二县共拥有 A 级旅游区57 家,其中4A 级旅游区19 家,3A 级21 家,2A 级33 家,占全省的17.72%。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寿县,占全省的40%,中国首批优秀城市1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 座。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旅游资源都在郊区或者农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早。颍上八里河曾是20 世纪90年代“旅游富民”的典型代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皖北

浅析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浅谈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目录 写作提纲 (2) 内容摘要 (4) 正文 (5) 一、绪论 (5) 二、本论 (5)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 (6) (三)乡村旅游的内容及分类 (6) (四)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6)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8) 三、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浅谈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写作提纲 一、绪论 城市人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走在在川流不息的繁华里,闻着酸腐的汗臭和呛人的汽车尾气,吃着人工饲养的肉、蛋和大棚种植的果蔬,顿觉身心俱疲,一心想寻找一个能让心灵休息的地方返朴归真,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回味清净悠然的田园风光。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广大农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为旅游业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城里人到乡下消费,为乡下人带去滚滚财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改变了农村单一、落后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和务实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容及分类 1、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容 2、发展乡村旅游的分类 (四)、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失去了乡村原有的淳朴印记。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6、乡村旅游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的成效有待提高。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4、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四个结合” 5、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6、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三、结论 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旅游学刊第26卷2011年第2期,58~64页) 周建明1 ,蔡晓霞2 ,宋涛1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01; 2.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定义、历程和特征。在对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知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建设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我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旅游标准化方兴未艾背景下的适时要求。并结合现有乡村旅游标准存在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的总体目标,构建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 [关键词]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特别是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1 。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根据农业部网站公布数据,2007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98亿元,接待城乡居民达3.35亿人次,直接、间接就业达16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旅游形式逐渐增多,游客兴趣的多样化发展态势都使得以往那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传统乡村旅游形势逐渐衰落。乡村旅游逐渐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个体经营向企业化操作、从分散布点向集群布局转变,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出现。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内涵,以乡村环境和文化体验为特色,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新业态——现代乡村服务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新动力。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中,以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为目标,融合最新市场和管理趋势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一次次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向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而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理论方面,周永博等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标准的基本构成,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应当包含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资质标准化等九部分的内容2。蔡碧凡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乡村环境、社会、经济、旅游支持4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标准3 。李艳娜等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方面来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体系4 。王云才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5。实践方面,学者对乡村旅游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实践工作也较少,乡村旅游标准化往往成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独角戏。 相比国内旅游标准规范的方兴未艾,国外在乡 村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爱尔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国都制定了乡村旅游法或行业标准。例如在西班牙,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乡村旅游方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 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 **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 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 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 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 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 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要点

7.7.4.2 终沉池 Sedimentation Tank 平面尺寸为Φ50m的圆池,地上2.24m,地下2.76~7.26m,拟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壁板砼标号为C40,用Φ400mm的沉管灌注桩抗浮,由于场地开阔且基底下为③-1层粉质粘土,基坑可按一定的坡度进行放坡开挖,但基底已接近④层土,该层为细砂,含水量丰富,渗水性强,且具承压性,施工时务必采取可靠的降水措施,谨防产生涌砂现象。 The plane diameter is about 50m, the upground part is 2.24m and the underground part is 2.76m~7.26m. We plan to select concrete tank structure prestressed with unbonded tendons. The concrete class is C40. We plan to select Φ400 pile foundation to prevent from flotage. The field is plane and the subgrade is layer ③-1 (powder-clay, so the earthwork can be dug according to a certain slope. However, the bottom of tanks is closed to soil layer ④(silver sand, the layer ④ has abundant groundwater, the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 k of soil is big and the groundwater received pressure, so reliable measures must be adopt while digging. 7.7.4.3 消化池 Digestion Tank 消化池有2组、平面直径约20m,地上部分28m,地下部分5m。计划采用无粘法预应力水池结构。拟采用Φ800桩基础。桩基础施工和土方开挖时必须注意地下水且采取可靠措施。 The digestion tanks have 2 groups. The plane diameter is about 20m, the upground part is 28m and the undergroud part is 5m. We plan to select Φ800 pile foundation. Much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groundwater and reliable measures must be selected during constructing pile foundation and digging. 7.7.4.4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Coarse Screen And Raw Sewage Pumping Station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选题背景 当今城市愈发严重的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群不堪重负,每逢闲暇时间,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 色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起了重 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不断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长期富裕的渠道,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 展。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确定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但是,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吃 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基本成为乡村旅游的定式,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前提,本文选择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结合水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及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探索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发展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丹江口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南水北调中线 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移民搬迁和库区蓄水的顺利推进,丹江口市面临着机会 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本课题通过分析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在水源保护的前提下,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 展策略,争取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研究正

如何推动中国式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内容,受到城里人们的欢迎。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 二是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特色不突出; 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旅游产品缺少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五是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状况不好; 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对策 我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1年国家旅游局还制定了“全国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 2004年国家批准了203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指示,对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现状及问题,今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以下四点对策: 1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首先要认识农业和农村功能的多样化,在发展农村生产的同时,要开发农业和农村旅游功能,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希望到乡村旅游,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场。要认识到农村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很深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观念转变了,认识提高了,就可以构建农业、农村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1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优先做好规划设计,分析客源市场,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提高文化品味,用规划指导和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当前要在制定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制定乡村旅游规 划、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规划,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1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 支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民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培训相关人员,加强基础设施业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1宣传促销促游,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中国乡村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 二是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景观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显著; 三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开发潜力大; 四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城里人到乡村旅游的会越来越多,有巨大客源市场。 展望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将会在中国大地上蓬蓬勃勃发展、壮大,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新型旅游产业。 (作者为该所研究员;收稿日期:2006-02-12) 如何推动中国式乡村旅游的发展 马彦琳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19世纪中期兴起于法国的乡村旅游活动经过100多年,从最初单一的度假旅游空间选择,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1)休闲度假型;(2)参与劳作型;(3)其他类型,包括科考、修学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逐步深入的体验性活动;逐步深入的学习型活动;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在发展中国家,乡村旅游主要表现为农业观光旅游形式,旅游7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 BUNE第21卷 2006年第3期 月刊

乡村旅游发展浅析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老师:张学锋 题 目 乡村旅游发展浅析 系 别 旅 游 系 年级专业 0044 英英 语语 导导 游游 杨 春 雷 04422110000440000332007年5月3日

乡村旅游发展浅析 杨春雷 (合肥学院旅游系07届旅游管理英语导游班,合肥 230601) 摘要: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内涵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并讨论了乡村旅游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根据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市场中的一项新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旅游局分别以“中国乡村旅游年”、“中国和谐城乡游”作为2006年、2007年的旅游主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理论和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尚不统一,但都认为,地方性和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乡村”的地域范围。现代地理学解释,乡村指社会生产力发

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的地域综合体。在我国,乡村地域范围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市的城市市区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城市郊区、建制乡镇及其它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和藉此存在的旅游产品不可转移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只能是乡村社区。 (2) 乡村旅游的资源。准确地划定资源的范围,是为了给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现实的基础。但旅游业的难处,在于它提供的产品本质上是满足体验的服务,而体验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按照《旅游规划通则》中的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可被视为旅游资源,这个定义体现了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那么,乡村旅游资源的界定,笔者认为应该用开放的资源观,从地域范围看,旅游资源应该是存在于乡村;从内容上看,乡村旅游资源既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也包括了乡村传统农业劳作、乡村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乡村旅游资源应该是以乡村地域内特有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文化景观及经济景观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精品源自中考试题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

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主流趋势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主流趋势 当今,世界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准确把握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是极其重要的。 纵观1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世界旅游市场出现新格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东亚太经济的崛起,为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转移创造了经济平台。现在已经运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出现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量的经济区。东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世界的份额将从1995年的14.2%上升为2020年的27.3%,超过美洲(2020年为17.8%),位居世界第二。欧、美主宰世界旅游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全球旅游市场已形成欧、亚、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在这一大格局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加速了区域旅游的发展,使世界各大洲内部的区域性旅游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世界各主要旅游区内部的国际旅游者将占其国际客源的份额分别为:非洲为70.5%,美洲为71.0%,东亚太为78.5%,欧洲为 84.8%,中东为73.0%。度假旅游呈持续增长之势。从世界旅游业发展来看,度假旅游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放松休息、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度假旅游活动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者中度假人数比例的不断增大,现在度假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方向,世界旅游强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休闲度假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而海岛、滨海旅游度假则是旅游业的一大支柱,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如在百慕大、巴哈马、开曼群岛,旅游业收入占其国民收入的50%以上。目前,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地区、波罗的海及大西洋沿岸的海滨、海滩成了极负盛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5291148.html, 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策略 作者:沈左源 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从以深圳市为例,从深圳市旅游经济现状入手,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 与要求,分析深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开发策略,在研究深圳市生态旅游相关问题的同时,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深圳市开发策略 一、深圳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深圳市经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一线城市。其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突破性发展。根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统计数据,2010年深圳市总收入首次超600亿元大关,全 市年接待游客人数7698万人次,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由此可见,深圳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名列全国前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与旅游创汇基地。 深圳市的旅游是典型的城市旅游,以城市观光游与主题公园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开发价值较少,可持续发展性较弱。目前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的中西部开发的政策导向的继续推进,深圳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出国游的热度增加,深圳传统的城市旅游业必然会收到冲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深圳的旅游正处于巩固阶段到停滞阶段的过渡时刻,发展突破创新性的旅游业对于深圳实现正确过渡这一旅游发展关键时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深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点及要求 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首先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和参与性。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带动旅游地经济进步的同时,强化了游客,旅游地居民等旅游市场主体的生态道德与环保意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且,促使经济与社会进步提高,也使得生态文明建立并流传,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三方效益。 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目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向内推动与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作为最先进行开发的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特殊地位也随沿海及内陆经济开发区的相继建立而有所下降。因此,深圳应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积极推进“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顺势而为。这几年,**的乡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汤池、香泉、中庙、半汤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涌现了3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发展任务更重。**乡村旅游才刚刚破题,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综合效益、社会贡献等还不高。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认识决定行动。乡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抓乡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这就必然导

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乡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采农村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为了放松身心,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村,回归自然。于是,乡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进程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很早,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实施较晚,乡村旅游起步也迟,但发展势头却很猛,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