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摘要: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西方的红楼梦”(han,2004)。这本著名的小说出现过多个中译本,然而,对其翻译的研究仍然很有限。目前,对这本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层面,这对研究翻译作品来说视角过于狭窄。本文选取了两个中译本-张振玉的《京华烟云》和郁飞的《瞬息京华》,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探讨两译本的不同。

关键词:moment in peking;翻译规范

一、moment in peking及其研究

moment in peking写于1938年,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也是林语堂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而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林语堂一直对其译作不甚满意,这也是为什么林的小说没有散文流行的原因之一。(lin,1991)

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及文学人物对比分析上面,而对其中的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缺少考虑,无法全面地探讨译作的差异及影响的成因。因此,用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探讨这部小说的不同译作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解释各个译作在读者中的不同反应以及译本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林的小说。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规范”的定义强调在目的语中翻译行为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制约人们生活的传统的

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与翻译 2010-08-27 关联理论与翻译1 关联理论和翻译有很好的兼容性,前者能够从本体论意义上解释后者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当资源条件许可时,译文应尽力向原文趋同.鉴于翻译行为动态的认知关联特征,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 作者:吕郑芳 L(U) Zheng-fa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xx 30(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与翻译2 摘要:关联理论使得广告在翻译时借助于不同文化的某种共性,迎合了不同受众人群的口味,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文章首先对关联理论和广告翻译分别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进而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广告中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表现关联理论的实际表达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广告;翻译 在广告传播借助的各种手段中,语言是最为主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使得广告这种交际行为变得更有认知性。本文就针对如何借助关联理论进行广告翻译进行以下的论述。 一、关联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Sperber在1986年提出的,是在Grice这一会话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包括以下两项规则:①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取语境效果越好,相应的关联性越大。②在同等的条件下,处理话语付出努力越少,相应的关联性越大。由此可见,通过最小努力付出而收获最大语境效果就可以说达到了最佳程度的关联。 二、广告翻译 广告翻译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广告自身功能进行再次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语言、消费观念、地域文化、审美价值等不同条件的影响,从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仅仅通过对原有广告语的直接翻译和简单转码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预期效果,有时起到的作用往往会和预想中的结果相反。因此,要想通过广告翻译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一方面要做到为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中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反映本族文化的镜子,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以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探究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目的论;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 一、导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以原文为中心,把“信”或“原文中心论”作为评价翻译的最高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认为译文应该是原文语言符号的转换,尤其对于文学翻译,更要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目的论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首要出发点,是评价译文的首要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更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译者对原文不必“亦步亦趋”,非“信”不可。文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本文将结合《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德国,由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是翻译理论史发展的重要变革,表明译者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翻译目的论发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翻译观,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需要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确定下来,它反映了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翻译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是一种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实用性的解构主义理论模式。 三、《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文章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物质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品文笔细腻,主题深刻而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丁通过情感交流、人物对话等方式或讥讽或褒贬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首先,文章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在陈述“有钱的单身男子都需要一个妻子”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Vol.33No.7 Jul.2012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失衡现象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受了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启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研究与帝国、殖民活动有关的翻译实践,更是逐渐把触角探到翻译活动背后,探究文化霸权对翻译活动的操纵。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体系的解释》中认为后殖民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原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三是研究20世纪末征服者的文化是如何让被征服文化屈服的,被征服文化是如何适应、抵抗征服者文化。”[1]从罗宾逊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后殖民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文化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压迫与反抗的文化关系。在后殖民语境下,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强势国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违背弱势国家、弱势文化的意愿,对其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导致文化间话语权的不平等,造成弱势文化的“失语”,这一现象在翻译作品数量上可见一斑。根据韦怒蒂的统计,自1984年全世界译自英语的书籍达到22724本,译自西班牙语的书籍为839本,译自阿拉伯语的书籍为536本,译自日文的为204本,而译自中文的仅为163本,比例严重失调[2]。和英语相比,欧洲语种明显处于劣势。而中文与英语相比,差距更加悬殊。译著数量上的差距反映出弱势国家的文化向外传播不多,主要是大量吸收外国文化,这必然导致文化失衡。西方世界可以利用其文化作品,向第三世界输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对弱势文化的控制。与此同时,文化失衡现象也会导致某些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屈从。一些弱势文化为了摆脱所谓的野蛮落后状态,极力迎合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这种媚外态度,只会加剧文化失衡,加速弱势文化的萎缩和消亡。因此,在后殖民翻译语境下,揭露强势文化的侵略性、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译中隐而不显的权力关系 蒂莫志科(Maria Tymoczko)和根茨勒(Edwin Gentzler ) 合著的《翻译与权力》中指出:“翻译不仅仅像语言活动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操纵。反过来,翻译又建构特定文化的权力结构。“[3]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 - nett)在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中也把权力关系放在翻译 研究的核心地位。那么权力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不仅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实力,还要利用相关知识。而翻译又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翻译就成为权力的工具[4]。权力对翻译的影响最为著名的例子是英国皇室代表与毛利人签订的《怀塘伊条约》,该条约由一名英国传教士翻译成毛利语。为了诱使毛利人签订该条约,他在翻译时用到了很多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由于传教士的刻意翻译,毛利人的很多权力都被忽略。这项条约背后包含着一系列的权力运作,体现强势者依靠强势地位,借助翻译手段对弱势群体的支配和控制。翻译成为这项条约强加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也体现了其背后的权力关系。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体现的是赤裸裸的权力关系,强国对弱国的操纵显性地体现在其行动当中。但是翻译活动却是一种温文尔雅、不彰不显的实践活动,体现隐而不显的权力关系。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掀起了大规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潮。鲁迅在翻译中强调宁信而勿顺的翻译原则,即使译文读起来诘曲聱牙,也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他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说:“《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名人译本。特收录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这在讲究忠实通顺的现代翻译者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是该翻译原则是根植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开始提倡民主、科学的社会环境中的。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急需找寻促进中国进步的方法,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理念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鲁迅的宁信而勿顺的翻译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留西方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探寻救国图存的方法,这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影响下的先进文化向心力作用。一种文化吸引着另一种文化效仿、学习,这背后就体现了权力的隐性作用。 翻译是权力关系实施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抵抗权力关系的有力武器。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大举入侵,清政府软弱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卫梦舒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文化;权力;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84-02 184--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 1 引言 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而后,Susan Blackmore(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2.1模因基因型话语的翻译 模因基因型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异形传递两种形式。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模因基因型的翻译意味着原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 2.1.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这种模因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播。这虽是简单的模因传播方式,却也是文化模因传播最基础和最普遍的方式。如,“元芳,你怎么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初探 【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 一、引言 法国认知科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 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出发,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gutt在文章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之后赵彦春,王建国等学者应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的学者提出,“关联理论效度第一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尤为不妥”

(王斌,2000),如果真如此,那关联理论对以传递信息和读者效应为主的应用翻译却恰恰适合。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 应用翻译又称实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方梦之曾经指出,“应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应用翻译主要以信息交流为目的。一篇好的应用翻译,必须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保证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其预定功能。(nord,c, 2001:19-25)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004: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 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 ——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黄滔 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道 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 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 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 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 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 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 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 “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 的文化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 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 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随着研究的深 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 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 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 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 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 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 的权利关系。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 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 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 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 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 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 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关于亚洲其 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

模因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商标翻译在外贸商品交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商标翻译模因图”并配合相关译例,论述了商标模因的跨语言传递过程可分解为模因核的直接复制与模因壳的间接重组,继而装配合成新的模因,最终实现底层的模因“遗传物质”等同,以及表层的商标译名与原名语用等效。另外,商标模因壳的重组须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可采取对等替换法与谐音寓意法。 标签:商标翻译模因核模因壳语用等效“三个有利于”原则 一、引言 所谓商标一般是指区别于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标记。它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用以标明自己所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一种特定标志,以便与其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同一类同一种商品或同类同种服务相区别。商标的种类很多,其中根据语符形式,可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及其组合商标(朱亚军,2002:1)。作为商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词,即文字商标以及组合商标中的文字部分,是以字、词出现的语言符号,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用以区别于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用符号(李淑琴,2007)。通常所说的商标翻译,确切来讲是指商标词的翻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出口商品流通不断扩大,商标翻译日益重要。国内许多学者对此也愈加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原则和策略,如:意译法、音译法、意音合译法和“臆想”法(陈金明,1996),商标翻译的语用等效原则(李淑琴、马会娟,2000),从主原则、关联原则和简明原则(朱亚军,2003),激发文化联想(肖辉、陶玉康,2000),遵循“意美、形美、音美”(许金杞,2002)等。但总体来看,除少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外,正如李淑琴(2007)指出“论文选题重复、内容空洞、范例老化、缺乏深层次及多角度的探讨四个方面的商标研究问题,至今尚无大的改观”。为了拓宽研究范围,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析商标名作为一种模因在翻译中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并结合商标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佐证,以期为商标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模因论 模因(meme)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对生命体遗传物质——基因多年的研究,激发了他在人类文化领域的类比性探索。他模仿基因的特点,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指出模因能像病毒一样感染人类,又能像基因一般进行复制遗传。不同的是,模因的传播并不一定发生在直系的两代人之间,它通过某一过程从一个宿主的头脑跳入另一个宿主的头脑,从而实现文化的横向传递与纵向传承。Francis Heylighen认为模因的一个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指呈现的模因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 2.记忆(retention):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时间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电气工程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电气工程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在当前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愈加紧密,科技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科技领域的一大分支,其应用涉及到当前工业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因此翻译国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交流。本文所选的源语文本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Artin所著的"Stirling Engines for Low-Temperature Solar-Thermal-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一文。所选源语文本在词汇方面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缩略语;在句子方面有着数量众多的复杂长句和被动句;在语篇方面运用大量代词和连接词以保持文本的衔接与连贯。本文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关联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将关联理论应用到源语文本的翻译时,译者要首先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其次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继而灵活采用拆分和整合,增补与省略,主动变被动,词性转换等多种翻译方法,力求将具备最佳关联的译文传达给读者。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发现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科技英语属于信息型文本,且内容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通过对原文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和阅读目的的理解,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找出能够将双方交际效果最佳化的译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综合使用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增强语境效果,减少读者推理努力

的目的,最终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句子及语篇三个层面的最佳关联,提升译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精)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 摘要: 本文就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 的启示进行了一些探讨。先简要介绍了交际的推理特性、文本语境、最佳关联、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阐述翻译作为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解释性相似的观点、文本分类作为关联向导、翻译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基于语境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语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 1.引言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关联理论发展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理论模式日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视。很可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亦屈指可数。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何自然,1997) 事实上,语用翻译这个说法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ida (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 和Newmark (1982)倡导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后来,Wilss (1982)等人还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鉴于本文建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上,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简明地介绍一下关联理论中一些基本概念。 2.关联理论概说 2.1. 交际的推理特性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请看: 甲:李先生,请问周小姐还要多久才回办公室? 乙:嗨,她正在向胡处长请示工作呢! 在上例中,乙并没有直接回答甲所提出的问题。假如甲乙双方都知道胡处长办事风风火火、说话干脆利落,那么,甲不难推断出周小姐很快就会回来。倘若双方已知胡处长说话罗嗦,办事拖拉,甲几乎可以断定周小姐一时肯定回不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6285923.html,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作者:左苏皖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2期 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 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 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后殖民翻 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 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尼兰贾娜说:“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主义思潮逐渐渗入翻译理论界,许多英美翻译理论家开始对蕴涵于翻译文本的权力差异和历史语境予以关注和重视,着手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 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历史共谋关系等热点问题。例如,1997年,著名的美籍芬兰裔翻译家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阐释》;1999年,美籍爱尔兰裔比较文学教授玛利亚·铁木志科出版了《后殖民语境的翻译:早期爱尔兰文学的英译》,英国著名的翻译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印度新德里大学的英语教授哈里什·特里维德合编了一部论文集《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2000年底,加拿大翻译学者雪莱·西蒙和保罗·圣皮埃尔合编了另一部关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论文集《改变术语:在后殖民时代的翻译》,等等。这些论著直接关注和审视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翻译在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 过程的作用,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基本上代表了当代西方翻译界的最新理论探索。 二、后殖民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比较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3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4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5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6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 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 10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1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2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13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5 浅析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人文主义 16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1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8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9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 20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2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23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24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25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26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27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 28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29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30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31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3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33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34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35 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悲剧 38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39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40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41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翻译语言学派中原文至上的观念。译文忠实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原文只是为译者提供了信息。决定翻译过程和结果的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都有所提高。本文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个英译本,以期说明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结果都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关雎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GuanJ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bstract: Skopos theory changed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text being the first priority held b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Faithfulness is no longer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jus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he translator. It is the purpose that determines the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texts is enhanced.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James Legge’s and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sof Guan Ju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vary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purpos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purpose; Guan Ju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文档大全 文档大全可免积分在线阅读和下载文档 ?文档大全 ?工作范文 ?求职职场 ?表格模板 ?总结汇报 ?经管营销 ?高等教育 ?高中教育 ?初中教育 ?小学教育 ?外语考试 ?资格考试 ?教学研究 ?游戏攻略 您的位置:所有分类高等教育文学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翻译 2003年1月第19卷第1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Jan.,2003Vol119 No.1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李红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提要:,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文本的权力差异和历史语境。 关键词:翻译研究;后殖民视角;;中图分类号:H059-3831(2003)01-0105-05 studiesfromapostcolonialperspective LIHong2man Abstract:In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ies,translationishypothetically abalanceddialoguebetweentwocultures.However,powerdifferentialsbetween hegemonicculturesanddominatedculturesareperpetuatedinthepostcolonialc ontext.Theinequalitiesbetweenculturesthusmakebalanceddialoguesquitean illusion.Translationstudiesinthenewmillenniummustattachgreatimportanc etopowerdifferentialsandhistoricalcontextsunderlyingthetranslatedtext s.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postcolonialperspective;culturehegemony;p owerdifferentials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兴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浪潮,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旧殖民主义土崩瓦解,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了后殖民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的产生和南北双方的严重对立,是二战后国际上极引为注目的现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使南北不平等得到缓解和削弱,结果相反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日益边缘化,而发达国家仍是世界经济的主宰者。国际政治经济割据中的不平等和登记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而同时也随之形成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强制性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王岳川, 1997:159)。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异军突起,从 文化彼此之间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被表述(张京媛,1999:4-5)。 尽管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已经指出“任何两种语言,纵有相似之处,也不足以代表相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社会,各自处于不同的世界,而不是相同的世界却只是贴着不同的标签而已”(Sapir,1956: 69),然而传统翻译研究却一直假定不同的语言系统 存在着理论上的等值,认为翻译是在具有平等地位的两种文化之间通过自由交流信息的方式进行的。例如,凯利声称,翻译情境就是一种达到“你我之间的平 (Kelly,1979:214);斯坦纳认为,忠实的译者衡对话”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2011年第4期总第16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42011General No.169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王立莉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哈尔滨150030) 摘要:简要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依据金融英语的主要特征,针对金融英 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金融英语特征;金融英语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1)04-0066-02 收稿日期:2011-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金融外语在黑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立莉(1969-),女,吉林大安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 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对外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 重要里程碑。Skopos 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 “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 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王克非, 2005) 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 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 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 “忠实”。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 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 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翻译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因此对金融英语 这种“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适合。 二、金融英语的特征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近几年逐步从商务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作、金融法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贷、银行会计、外贸等诸多专业,文字种类包 括担保抵押、 往来书信、债券发行、法律文件、通知、公告等,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专业语言特点和风格。 1.金融英语的词汇特征 金融英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广泛。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金融英语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金融英语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金融英语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搭配能力强,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具有搭配的独特性,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金融英语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 词语很多(冯长甫, 2007)。2.金融英语的句式特征金融英语中长句较多,句中常常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业务信函中不仅能表达复杂的意义,使行文显得严谨,而且使主要信息以词序的形式得到强调,增强了行文的正式程度。例如:O-ver the whole of 2010,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 2.9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percent recorded in 2009,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这个句子既有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又有让步状语从句,还有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结构非常复杂。 3.金融英语的语法特征总的说来,金融英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语态则常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被动语态的使用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在金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不必指出行为发 — 6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