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

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

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

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

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

—“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如:

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

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

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

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

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

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

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

It’s a good film,what?

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

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

四、结语

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本文对采访者的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确实证明,采访者在采访时如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其访问语言的功能,除了提出问题这一单一的方式外,恰当利用“陈述+问题”、“陈述”、“附加疑问句”这三种方式进行访问,可以有效激发受访者的反应,实现传达给受众更多信息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取样均来自英语为母语的权威媒体(CNN,NPR)。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能大量收集语料并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利于对采访者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代树兰.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2008,(1).

[2]苗兴伟.会话话语中的意义磋商[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6,(6).

[3]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

[4]孙倚娜.会话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5]Amy B.M.Tsui.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0.

[6]Robert Siegel(with NPR),Yao Ming:Olympics Have Changed,http://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 90483768,May15,2008.

[7]CNN LARRY KING LIVE,Interview with Michael Jack-son’s Doctor,http://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TRANSCRIPTS/0907/08/lkl.

01.html,July8,2009.

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隐喻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与此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但对隐喻的建构和识解方面涉及的并不多。隐喻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延伸和抽象,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隐喻的构建和识解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对隐喻更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构建识解

1.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koff和M.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隐喻是一个概念系统,不再是零散的。那么何为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还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季广茂,1998)。意象图式作为一种隐喻的构建模式,同样也是人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从认知学上讲,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都属于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密切联系。对隐喻建构和识解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意象图式——

—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在人类建构和识解隐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意象图式去理解分析隐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类型

2.1意象图式的概念

Johnson(1978:xiv)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形式,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Oakley(2004)这样定义: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由Oakley的观点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的一种模式。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意象图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大体总结来说,首先,意象图式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抽象的和概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李娇

91

一种抽象结构;其次,它的产生是动态的。它产生于人类不断地活动之中,全称为动觉意象图式;再次,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它来自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是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并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界。现通过以下几个句子具体地说明一下:

(1)We go to university from home.

(2)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floor.

(3)The highway links Beijing and Shanghai.

(李福印,2007)上面几个句子看似是无关的活动但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有一个始源域,或称出发点,沿着一个路径到达终点。它们都遵循“始源—路径—终点”这样的模式。这就是一个意象图式,称为路径图式(path-schema)。这便是由具体的事物和体验概括出来的一个抽象结构,运用这一结构我们可以分析很多类似的东西。

2.2意象图式的基本类型

Johnson(1987,在他著名的著作The Body in the Mind中列出了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但比较常用的、基本的大约有以下几种: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式(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Source—Path—Goal Schema);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 Schema);线性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等,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可结合构成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3.意象图式与隐喻

具体说来,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因为“隐喻的心理基础和表现不是具体的视觉形象,而是抽象的意象和意向图式”(张敏,1998)。而意象图式又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从而建立更多的CM(认知模型)和ICM(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而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王寅,2007)。隐喻可以说是从一个具体熟悉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域的映射,因此,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因为在映射过程中,意象图式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也是我们能理解意义的基础。下面讨论一下意象图式是怎样构建和识解隐喻的。

3.1意向图式与隐喻的建构

隐喻的形成或构建是不同概念之间的投射,Lakoff在讨论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时说到: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前提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必须存在一致的意象图式结构,否则,源域的特点就无法映射到目标域中去。这也是对隐喻本质的概括。试看几下例子:

A.He came out of the room.(命题意义)

%He woke out of deep sleep.(隐喻意义)

B.She walked into the room.(命题意义)

%She walked into a daze.(隐喻意义)

以上两对句子,相互之间便具有相似的或相同的意象图式结构,即“里—外(in-out)”图式结构,每组第二句就是通过这一图式结构投射到其他经验域而获得隐喻意义。意象图式来自人类自身的体验,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产生了不同的意象图式,从而也塑造了不同的隐喻构建。下面讨论几种比较常见的隐喻构建模式。

3.1.1上—下图式与隐喻的构建

上—下图式是一种空间关系结构,其形成有一定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我们知道,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人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躺下,醒后站立起来;正常人以站姿和坐姿完成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有重病者被迫躺倒在床上;人死后均倒下。由于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人类把这种体验和感受投射到其他目标域,形成“上—下”图式。因此人类得出了“God is up,bad is down.”“Happy is up,sad is down.”等一类隐喻结构。再如:“I am feeling up today.”“He was

3.1.2起点—路径—终点图式与隐喻的构建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当物体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时会出现起点、路径和终点。当这些客观事实被抽象概括反射到人的大脑时,形成了起点—路径—目标的意象图式。目标被看成终点,而达到目标的过程则被看成路径。当人们把此种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经验域时,便会形成了隐喻表达。如我们经常说的:“Life is a journey.”

3.1.3部分—整体图式与隐喻的构建

人的身体是一个系统,是由很多部分组合而成的,其它很多物体也是如此,比如社会团体、各种机构等。拿家庭来说,人将一个完整的家庭看作是一个整体,则“离婚”被看作为“解体”。再如社会上等级的划分也一定程度上参照了人的身体结构来表达,比如头为人身体最高部位,在句子“He is the head of our department.”中就表示“他是我们的领导”。“领导”和“头”都符合“整体—部分”的意象图式,头是身体的一个最重要部分,而领导是机构或团体中最重要的人物,因此便产生概念的映射。

3.1.4中心—边缘图式与隐喻的构建

中心—边缘图式来自人对人体生理的感受。它的生理和物质基础在于人体具有中心(躯体和内脏器官)和边缘(手指、脚趾、头发等);同样,树木和植物有树干、树枝、树叶。中心是重要的,边缘是次要的,边缘依赖中心而存在。这些体验和感受被投射到其他经验域,形成了中心—边缘图式隐喻。例如:“Beijing i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在认知语言学看来,“center”在这里其实就是一个隐喻用法,我们习惯了隐喻的修辞用法而往往注意不到它的认知用法。此句中,运用中心—边缘意象图式将“身体”与“城市”两个不同的概念域联系起来,从而建构隐喻。

3.1.5容器图式与隐喻的建构

容器图式形成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是,人类感受和观察到人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是立体的、封闭的,里面盛满了身体的各个内脏器官等。当人移动身体进入另一个立体空间中时,比如床、房间等,相对于人,它们又成了一个容器。再就是将一个物体放到另一个中,比如将水倒在杯子里。将这种容器意象图式扩展到抽象域中便会形成隐喻。如:“He fall into deep sleep.”“The building is gradually coming into sight.”

3.2意象图式与隐喻的识解

意象图式既然是隐喻的产生机制,可以建构隐喻,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隐喻的识解同样也可以运用意象图式来解释。

隐喻是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基础,而隐喻在语义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两个概念域在映射中存在语义冲突,要使得概念得以明了和理解,就得消解这种有语义冲突,这就涉及隐喻之所以能被建构的关键。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隐喻的存在是人类认知特点使然,隐喻语义冲突的消解就在于两个概念域(或称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延俊荣、戴建东,2005),这种相似性是人类通过身体感受和实践活动认识到的。意象和意向图式是隐喻的心理基础,两个概念域之间发生映射而产生隐喻,前提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必须存在相互一致的意向图式,因此,从这里得出,相一致的意向图式便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所在,通过这种相一致的意向图式的映射,从而化解语义冲突,识解隐喻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1995)。简单地说,这就是隐喻。而意向图式作为“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当人的大脑组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这大脑里已有的图式去认知那些新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现象。所以,意象图式和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一致的。正是由

92

于意象图式的存在,人们才能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隐喻映射。隐喻意义就是通过意象图式的映射而产生再而化解的。

4.结语

通过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隐喻已不仅仅是语言的修饰,它是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去深入了解隐喻。隐喻的产生和工作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其中不免有社会文化和语境的作用。意向图式以它的高度概括和普遍应用性,对隐喻具有普遍的解释价值,隐喻意义的构建和识解就是通过意象图式的映射而获得。所以说,意象图式是人类构建隐喻和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26.

[3]Oakley,Todd.Image Schema[A].In Dirk Geeraerts& Hubert Cuyckens(eds.).To Appear in th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12.

[5]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1.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77.

[7]延俊荣,戴建东.论隐喻建构的基础[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139.

[8]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2.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8.

[10]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摘要:本文通过莱考夫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举出的例子探讨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从认知角度阐述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引入隐喻概念的重要性。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促进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及教学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1.隐喻的认知

(1)隐喻

隐喻的基础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隐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可能随着其发展逐渐消亡。胡壮麟(1993)认为“认知”应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思维过程,即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世界通过大脑对人们思维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手段在认知过程中稍逊于语言手段。

隐喻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但隐喻的源头却落在思维概念上。如果讨论隐喻不深入到思维概念的源头,就不能真正地认识隐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冷落了不少原本应该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的隐喻。隐喻化成分在语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莱考夫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莱考夫的经典之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比喻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A事物来进行理解和体验B事物。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此外,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差异。隐喻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掌握隐喻的功能特点在现代外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隐喻比如有一个常用的比喻:Argument is war.辩论本身并不是战争,但这两个现象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首先在战争中,一般有甲乙双方,辩论中也是这样。另外,战争可以有输有赢,辩论也可以有输有赢,战争有攻有守,辩论时也可能有攻有守。但战争毕竟是一个有具体形式,可以有不少物理特征的过程,而辩论就不见得那么具体了。这个例子就是用较具体的战争来构造辩论的概念就更便于说话者表达,也更便于读者理解。这种从思维概念衍生出来的比喻表达法如下:

1)You disagree?Okay,shoot!

2)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5)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6)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7)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 wipe you out.

8)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Metaphors We Live By,p.4)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表达战争时使用的一些概念都被用来表达争论了。这种借助一种较为具体的概念来看另一个不那么具体的概念的方法,使人能以一种更熟悉的经历为基础来理解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事物,这恰恰是比喻的本质。正如莱考夫所说:“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很多抽象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概念的边缘比较模糊,不容易把握。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作为理解抽象概念的中介,那么进行思维就比较方便,表达起来也就更容易。莱考夫用inflation 这个词为例,可以看出实体比喻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俯拾皆是:

Inflation is an entity.

1)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浅议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高蓓

93

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_薛海萍

2006年第1期(总第114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Q i ngha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1,2006 G enera lN o.114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薛海萍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图式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从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图式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问题,阐述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增强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及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6)01-0129-03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图式 最早是康德(1781)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其他心理学家也纷纷对 图式 所反映的思想做出各自的论述,有的称它为 脚本 (script),有的又称为 框架 (fra m e),还有的则称之为 文本图式 (textual sche m ata)。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 i n sky、Rum elhar和Schank。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2]。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在J An-derson及J.M.M a lley等人认为图式布景在语言理解中起作用,还可以在像写作等形式的语言运用中起作用[3]。本文将以英汉翻译为主要对象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是目的语读者的开路先锋。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和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在把外语译入本族语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常常受到心理图式的影响。面对一篇语言材料,读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写成该材料的语言图式,即掌握该语言以便能进行阅读。既要充当原文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的识破这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即译者要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对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他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深入。反之,如果读者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图式,或过于简单,或其心理图式与文章的信息不吻合时,新的语言与已有的知识无法沟通,文章对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也是不可理解的,结果也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图式分为语言图式(li n guistic sche m 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 m a),结构图式(fo r m al sche m a)和策略图式(strategy sche m a)。语言图式指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内容图式指文章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结构图 [收稿日期]2005-05-25 [作者简介]薛海萍(1970-),女,汉族,陕西呈堡人,青海师范大学讲师。 129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 理想化认知模式 谢 巧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 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 (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 (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 (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 (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一、意象图式(ImageSchema)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Lakoff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还一度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image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我们在我们的生理和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意象图式,比如我们吃、喝,行和坐,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或里外图式(In-outSchema)。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受 到这种图式影响的认知痕迹。下面一段话就是Johnson在第二章中对人起床后的描述: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unde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your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ingoutatyou.这里面的in、out都来自同一种关系和结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种意象图式:容器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in、out这样的词汇不仅仅用在表达物理概 念上还时常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这说明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式,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的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作是容器,并根据它来进行认知和描述。而且基本上所 有的图式都可以在语言上体现具体的和抽象的行为。以原型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将图式理解为原型结构,因为它概括地说明了同一原型的所有各例。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1987)总 结了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TheLink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Center-periphery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Source-path-goalSchema)、上———下图式(TheUp-down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Schema)、线形图式(TheLinerorderSchema)、力图式(ForceSchema)等等。二、框架(Frame)上个世纪70年代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这 [收稿日期]2008-02-04 [作者简介]谢巧 (198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5卷第5期2008年5月Vol.25No.5May2008 87??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陆俭明)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 *苏丹洁 陆俭明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提要本文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三个观点:第一,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不能囿于 “主—谓—宾”“施—动—受”这一传统的句法研究和教学思路。第二,在语法研究中要树立 “从认知角度去认识语言共性和个性”这一观念。第三,“构式—语块”分析法和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 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共性基础之上, 在分析和教授一些汉语句式方面,优于传统的思路。文章对上述观点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认知共性语言共性构式语法“构式—语块”理论语法研究与教学 一传统的语法分析思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语法理论,不管是形式派、认知派还是功能派,基本上都是从古希腊语言学传统 发展而来的, 只是每一流派的研究角度、所用术语、所要达到的期望值不同而已。它们在对句子结构的描写上,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路— ——句法上的“主—谓—宾”(主语—谓语—宾语)、语义上的“施—动—受”(施事—动作—受事),但这一思路难以涵盖、解释一切句法结 构。 我们看到,当前发展迅速的应用语言学对其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1存在句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汉语里有一种存在句,其格式是:处所成分+动词+着+名词语①。或码化为:NPL +V +着+NP 。例如: A 组:(1)门口站着三个孩子。 B 组:(5)墙上挂着两幅地图。(2)教室里坐着许多学生。 (6)花瓶里插着一束玫瑰花。(3)床上躺着一个病人。 (7)门上贴着一副对联。(4)桌子底下趴着一条小狗。(8)柱子上刻着一个“忍”字。 7 55* ①本文初稿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国际教育‘三教’ 问题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2009.10)上宣读,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也给予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本次发表对初稿作了较大的改动,本文错谬之处是作者的责任。 包括名词和名词短语。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_齐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http://www.jiaoshuyuren.comE_mail:daxue@jiaoshuyuren.com 等,所以可以尝试使用沟通分析技术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沟通分析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时间来同别人相处(时间结构timestructuring)。沟通分析技术提出了6种相处方式,(1)退缩(withdrawal):独处,和他人没有互动。一定数量的退缩是健康的,但如果一个人退缩的时候过多可能会变得抑郁、孤独,而且极端的退缩会导致孤独症性的思维。而网络成瘾者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往往具有与抑郁有关的人格特征,这可能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导致社交退缩有很大关系。(2)仪式(ritual):好似预定好规则的社交互动。仪式通常是简短的,如“早上好”!仪式是安全的,人们既不要对他人承担什么义务,也不会有亲密的纠葛。(3)闲谈,消遣(pas-time):类似仪式般,大家都熟悉的互动方式,但没有预定的规则,大多是在谈过去的事。在消遣活动中,人们可以就轻松的话题交换看法,例如性别角色、天气、体育、物价等。消遣可能导致友谊,成为人们“确认角色和坚定态度”的条件。但消遣过多则没有价值。(4)活动(activi-ty):不只是谈,还因是有目的地进行活动,人们会把时间花在任务、工作上。活动的范围很广,包括工作、嗜好等。(5)游戏(game):幼年已习惯,但不是用于成人的方式互动。(6)亲密(intimacy):它是表现真实感觉与需要,且适用于当时情形的互动。但是尽管亲密提供的拍打(stroke)潜力最大,但它也是最冒险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因此有人会尽力地避免它。网络成瘾者为了避免在现实的交往和亲密活动中受挫,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采用退缩、游戏、仪式等方式与别人相处,活动和亲密的时间较少,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 2.实证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立在网络成瘾基础理论上的实证性心理干预研究较少,这种现象可能与网络成瘾方面的理论不够充分有关。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将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中,并加强各种心理干预方法的定量研究。 齐艳李晓峰(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管理教研室) 图式(schema)理论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术语,最早由康德于1781年提出,但其使用和发展却要归功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Bar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这种组织必然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产生影响”。他还认为,图式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征,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新信息和图式表征的旧信息加以联系。 自Barlett后,图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停滞,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引发了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兴趣,并促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发展。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即背景知识,储存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储存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到一个新信息后,便会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即先验图式)存储新信息,或把它放入已有的同类先验图式中。这样一来,随着知识的增加,形成了不同门类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而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两类:一是形式图示(formalschema),是指文本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即语篇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等;二是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是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 图式理论的发展给语言学、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84 NOVEMBER,2007

构式与语块

从汉语存现句习得实验 看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 在第二语言语法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苏丹洁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 sudanjie@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 问题的提出 ?汉语存现句的课堂输入:初中级学习阶段 教材和教学法处理方式:“主动宾”传统式语法 但是 ?高年级L2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存现句的使用情况存在严重的回避性和错误性偏误。(见实验五) 研究的思路 ?陆俭明(2008、2009)指出,运用构式理论教学汉语语法“收效很好”。构式的划分单位是语块(苏丹洁,2009);语块教学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Wray, 2002; 靳洪刚,2004; 丁言仁,2005; 王立非,2006b)。 然而 ?构式与语块结合的研究目前国内尚较缺乏(段士平,2008): 理论方面,尤其是实证方面我们至今尚未见到。 本文的努力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将构式语法与语块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构式-语块”教学法,并通过汉语存现句教学与习得的实验和问卷调查,说明这一教学法在汉语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价值;最后着重讨论该教学法在汉语语法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Outline “构式-语块”教学法 ?1. 理论:定义和教学步骤 ?2. 实证:存现句教学的准实验和问卷调查 ?3. 启示: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启发 定义(初步界定) ?“构式-语块”教学法指的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结合构式语法理论和语块理论进行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步骤 前课堂阶段 前课堂阶段

?1. 将语法结构转化成对应的构式; ?2. 概括所教构式的构式义(即“句式的语法意义”); ?3. 分析构式的语义配置,根据构式的语义配置将每个构式切分为若干个语块,得出该构式的“语块链”。 以存现句为例 存现构式:NPL+VP+NP 构式义:“表存在、出现或消失” 由三个语块构成: 存现构式的语块链=存现处所+存现方式+存现物。 A. 表示存在用“V着”等语块,如: “对面墙上挂着一幅画。” B. 表示出现用“V了”等语块,如: “前面来了一位老师。” C. 表示消失用“V了”或“V过”等语块,如: “动物园里死了一只老虎。” 课堂阶段: 避开“构式”术语,用易于接受的提法教学。 ?1. 用形象化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该构式的“语块链”; ?2. 展示对应的语言实例; ?3. 引导学习者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记忆该“语块链”; ?4. 说明每个语块的内部规则; ?5. 结合练习训练学习者以语块的形式成功输出该语法结构。 Outline “构式-语块”教学法 ?1.理论:定义和教学步骤 ?2.实证:存现句教学的准实验和问卷调查 ?3.启示: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启发 实验 ?性质:教学(准)实验 ?内容:存现句习得 ?对象:中山大学汉语L2外国留学生(共86人) ?时间:2009年4月到5月 ?方式:课堂教学和测试 ?授课者:笔者 ?做法:将自然班随机分为两组。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 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 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 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 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 —“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如: 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 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 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 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 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 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 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 It’s a good film,what? 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 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 四、结语 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本文对采访者的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确实证明,采访者在采访时如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其访问语言的功能,除了提出问题这一单一的方式外,恰当利用“陈述+问题”、“陈述”、“附加疑问句”这三种方式进行访问,可以有效激发受访者的反应,实现传达给受众更多信息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取样均来自英语为母语的权威媒体(CNN,NPR)。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能大量收集语料并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利于对采访者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代树兰.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2008,(1). [2]苗兴伟.会话话语中的意义磋商[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6,(6). [3]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 [4]孙倚娜.会话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5]Amy B.M.Tsui.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0. [6]Robert Siegel(with NPR),Yao Ming:Olympics Have Changed,http://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 90483768,May15,2008. [7]CNN LARRY KING LIVE,Interview with Michael Jack-son’s Doctor,http://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TRANSCRIPTS/0907/08/lkl. 01.html,July8,2009. 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隐喻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与此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但对隐喻的建构和识解方面涉及的并不多。隐喻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延伸和抽象,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隐喻的构建和识解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对隐喻更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构建识解 1.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https://www.doczj.com/doc/57525288.html,koff和M.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隐喻是一个概念系统,不再是零散的。那么何为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还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季广茂,1998)。意象图式作为一种隐喻的构建模式,同样也是人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从认知学上讲,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都属于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密切联系。对隐喻建构和识解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意象图式—— —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在人类建构和识解隐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意象图式去理解分析隐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类型 2.1意象图式的概念 Johnson(1978:xiv)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形式,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Oakley(2004)这样定义: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由Oakley的观点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的一种模式。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意象图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大体总结来说,首先,意象图式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抽象的和概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李娇 91

图式理论之于隐喻翻译

图式理论之于隐喻翻译 摘要: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关键词:图式;隐喻翻译;释喻;效果 1781年,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在著作《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一般认为与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的早期著作《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有关。Bartlett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他提出了图式运用于语言理解的基本原则,即借助从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章未表述的细节,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Bartlett提出图式理论时,正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盛极一时的时代,因而他的另类学说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四十余年后,人工智能的研究改变了图式学说的命运。人工智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计算机识别和理解典型的场景和话语,那么计算机首先要像人类大脑一样储存大量的知识,具备各类场景、事物和事件的“一般常识”。于是,学者们就开始分析餐馆、洗衣店、医院等各种典型场景,从中整理出相关的图式模型。人们把这类情景图式又称为“脚本”(script),这就像演出时用的剧本一样,在规定的情景里,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行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储存在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即以背景知识为基础的一个庞大储存系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不同门类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们以图式的形式贮存记忆,新的知识与现存的知识框架相结合,得到有效的处理加工,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一、图式与隐喻的关联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认知都是外部信息与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已知信息通常是一个有序的结构或一些有组织的知识聚合体,即图式。若将其中每个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扩展 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in的核心意义来自其在空间范畴中的意象图示,这种基本的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图示和动态图示两种。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这种基本意象图示得以扩展,从而实现了in从空间范畴向“时间”、“社会关系”、“范围”、“视听”等多种抽象范畴的投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了in的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in;意象图示;隐喻;空间隐喻;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将某个已知领域的经验投射到另一未知领域,从此来认识未知对象的认知方式。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所以能发生投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认知和语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一方面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记录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方位词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用法却很多。词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止的,而方位词在运用中却体现了动态的特点。传统语言学主要对方位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描写、概括和分类,但没有涉及方位词语义形成的理据和机制。而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兴的语言学

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却为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空间方位是人们最初、最基本的认知,这些空间感包括:上/下;前/后;左/右;深/浅;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时间、数量、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变化、原因、目的等得抽象概念上,形成了空间概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示和隐喻意义。 一、意象图示理论及概念隐喻 意象图示(image schema) 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Lakoff 认为意象图示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它们都是根据人们自己的身体经验推理出来的;其次,它们都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Lakoff 总结了多种意象图示,例如:“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the 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示(the 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示(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示(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线性图示(linear order schema)等[2]。Langacker根据认知语法理论,提出意象图示是由射体(trajectory, TR),标界(landmark, LM)和路径(PA TH)构成的,表示TR和LM之间的动态、静态关系。TR为主体,LM为参照物,PA TH为TR经过的路径。 意象图示是一种源于具体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构成的,是人们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更抽象的结构概念的基础。换句话说,无论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多复杂、多抽象、

图式理论与英汉翻译

第31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月 Vol.31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关丽娜(1972-),女,四川达州人,硕士,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 -20- 图式理论与英汉翻译 关丽娜 (四川文理学院 外语系,四川 达州 63500) 摘 要:讨论了如何在英汉翻译中解决图式冲突和填补认知图式和文化图式的空白,使翻译达到最大程度上的等值翻译。 关键词:认知图式;文化图式;等值翻译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1-0020-03 Schemata Theory and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GUAN Li-n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ichuan College of Literary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 China) Abstract: 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chema theory. How to decode the different person’s cognitive schema and cultural schema is quite important for us to get the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gnitive schemata; cultural schemata;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近年来在英语阅读课中人们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图式理论的发展对当前的篇章理解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阅读研究中这是影响极大并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一种观点。本文尝试着用图式理论的内容来解决英汉翻译中的图式缺省和图式冲突的难题。 一、有关图式 心理学家Bartlett 最早在《记忆》一书中使用了图式(schemta ),指“过去的反应,或过去的经验的积极组织”。图式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任何篇章,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并不承载任何意义,而是向受言人或读者提供指示该如何从他们先前获得的知识中检索和构建意义。读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叫做读者的背景知识,先前获得的知识结构叫做图式。人们的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重新组织的结构,在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中重新结合到已有的图式中去。任何知识的加工过程都离不开图式知识。 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图式理论作了解释。他提出语言具有两个层面:语言系统层面和语言先验层面。语言系统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这些语言因素,而语言的先验层面指的是我们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可以帮助理解语言系统层面,在理解具体的语篇时,我们 把有关的经验知识与语篇中的语言系统进行匹配,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而具体的理解过程则是每一条输入都映射在某个已经存在的图式上,该图式的各个方面与输入信息均兼容。这里面又包含了信息处理的两个基本方式: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前者由输入的数据启动,数据特征通过最佳匹配的底层图式和系统融为一体。图式呈等级结构,最概括的位于上层,最具体的位于下层。当下层图式和高一级的图式相汇合时,高一级的图式便被激活。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是以高一级的较概括的图式为基础做出概括性的预测,然后在输入的信息中加以搜寻并结合进高等级的图式中。 Carrell 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 )(关于世界的背景知识)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 )(关于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Cook 则把图式分为三种:世界图式(world schemata )、文本图式(text schemata )和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ta )。图式是人们从以往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当新信息进入时,人们会拿自己的现存的图式知识去理解它。如果新信息和已有图式完全重合,原有图式会进一步加强;如果两者有差别,人们会调整原有图式,或增加原有图式的内容,使之和新信息相

构式与意象图式

构式与意象图式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以Goldberg 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虽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第二,构式并不像Goldberg 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构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句式不同,句式可以具有多义性,而构式由于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0(form 2meaning pair),对构式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构式具有单义性的特点。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认知域;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320103205 收稿日期:2009201216 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省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司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0(06JJD 740001)。 本文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0(2008年7月14)17日)上发表。 一、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Adele E.Goldberg(1995、2003、2006)论述的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源于菲尔墨(C.J.Fillmore,1982,1988,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它一问世,立刻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理论的价值在于: (一)对/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与意义0这一普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以丰富的语料论证并阐释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0,且这种意义没法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G oldberg 这一观点是符合语言事实的,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二)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动词论元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区分了动词框架(即转换生成语法所说的/动词的论元结构0)和构式结构这两个有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相应地,将动词框架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参与者角色0 (participant role,先前转换生成语法称为/动词的论元0),而将构式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论元0。拿汉语里的存在句为例))) (1)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放着玫瑰花。 例(1)是同一构式的两个实例。从动词框架说,a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施事参与者角色/主席团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b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受事参与者角色/玫瑰花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施事参与者角色则隐含着。从构式角度说,例(1)a 、b 句是同一个表示存在的构式的实例,都有两个论元,一个是存在物(a 句的/主席团0、b 句的/玫瑰花0),一个是存在的处所/台上0。Goldberg 所作的上述区分,也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 (三)对语言的应用研究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具体说有二: 第一,这种理论将提醒我们不要将句法格式(即构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误归到格式中某个词 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 versi ty (Philosophy and Soci a l Sciences )Vol.46,No.3 May 2009

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

2011年第8期(总第9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1General.No.92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69 【名著赏析】 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 高翔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 要: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 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用意象图式解读李煜的两首分别写于南唐盛世和国破降宋之后的词作,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从而证明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意象;意象图示;认知语言学;李煜词;赏析中图分类号:I 2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5409(2011)08-0069-02收稿日期:2011-04-25作者简介:高翔宇(1986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 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以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作为例,尝试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意象、意象图式 意象多用于心理学,指一种心理表征。其实指的是凭想象得到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当代认知语言学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a bridge between percepts and concepts ),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是建立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简言之,图式就是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分类和特点 一般认为,意象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被提出来的,Johnson 列出了CONTAINER ,NEAR -FAR ,PATH 等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Lakoff 把意象图式分为以下六种:(1)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经历了很多把身体作为容器和容器里东西的过程。(2)部分—整体图式(PART -WHOLE SCHEMA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部分—整体的例子。(3)连接图式(LINK SCHMEA ),这个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出生前和母体脐带的连接。(4)中心—边缘图式(CENTER -PERIPHERY SCHEMA ),身体有中心 边缘之分,中心比边缘重要。(5)起点—路径— 目标图式(SOURCE -PATH -DESTINATION SCHEMA ),我们在走动时有起点、路径和目标。(6)其他图式,比如FRONT -BACK SCHEMA ,UP -DOWN SCHEMA 等等。 李福印的总结如下:意象图式可以用简图表示;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可以用来组织概念;意象图式的正负特征,即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肯定或否定的意义;意象图式呈现静态和动态两种特性。 Croft &Cruse 曾将Johnson 和Lakoff 所论述的意象图式概括为七个大类:(1)空间(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中心—边缘、接触);(2)等级(路径);(3)容器(容纳、内外、表面、空—满、内容);(4)力量(平衡、对抗、强迫、制止、成 为可能、阻碍、转移、吸引); (5)整体/多样(合并、集合、分裂、重复、部分—整体、物质—可数、连接);(6)辨认(匹配、添加);(7)存在(移动、封闭空间、循环、目标、过程)。 三、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李煜词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古诗词的欣赏提供了新的视角。西方的研究者Freeman 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的概念随之出现。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隐喻用法和特定的意象。如:折柳意味着送别;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斜阳,则象征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李煜字重光,南唐亡国之君,史称李后主,是我国古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综观李煜的词,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