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同义词研究1

《诗经》同义词研究1

《诗经》同义词研究1
《诗经》同义词研究1

目录

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 (1)

二、同义词的界定 (1)

(一)“一义相同”说 (2)

(二)“意义相同、相近”说 (2)

三、同义词的判定 (2)

(一)根据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判定 (2)

(二)根据古人对词义的训释进行判定 (3)

(三)根据修辞方法进行判定 (3)

四、辨析同义词 (3)

(一)同义连用的例子 (4)

(二)对文的例子 (4)

(三)互训的例子 (6)

(四)同训的例子 (6)

(五)互文的例子 (7)

五、同义词辨析的结论 (9)

《诗经》同义词研究

内容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作为先秦时期的语言资料,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最珍贵的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在《诗经》中,以民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歌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由于民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所以在文本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以《诗经》中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王力先生的“一义相同”说为理论依据,结合古代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参照现代汉语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对《诗经》国风部分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关键词:同义词,对文,训释,互训,同训,互文

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先秦时期汉语面貌的一部珍贵的语言资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面貌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

纵观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前人多从注释、赏析、考据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诗经》中大量出现的同义词,却没有专门的著作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诗经》进行注释、考据的过程中顺笔带过。对于专业的《诗经》研究者来说,对浅显的同义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其中的同义词的把握可是入门的一大难题。由于民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在文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于是就有了系统研究的必要。本文的写作目只是想给刚刚接触《诗经》的同学们提供一点便利,希望有借鉴的价值。

二、同义词的界定

想要对《诗经》同义词进行研究,必须明确同义词的概念,即什么是同义词。关于同义词的定义,有好几种说法,主流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㈠、“一义相同”说

“一义相同”说,即:“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

意义相同,并不是所有的意义相同。”①大学普遍使用的黄、廖版的《现代汉语》是这样定义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两者说法基本相同。”②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极少的,多数同义词是意义有同有异的“近义词”。古代汉语词语多为单音节词,复音节词很少出现,如果有复杂的概念需用复音词来解释,这时多用临时搭配,此用法只适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所以古代汉语中每一个词所承载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常常是一词多义,它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意义。王力的“一义相同”说被现代人们广泛接受,而本文也采用的是这种学说。

㈡、“意义相同、相近”说

周祖谟《语言学常识》③:“凡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张永言《语言学简论》④:“所谓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但是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很相近的词。这些意义表达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他们与王力观点最大的区别是在语音方面,王力的“一义相同”说并没有语音方面的限制,周祖谟和张永言的观点限定了同义词必须是语音不同的一组词。他们的观点也被学术界接受和认可。但我个人认为一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另一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它们就是一对同义词。对同义词的界定不应该由读音来限定,所以本文采用王力的观点。

三、同义词的判定

同义词的判定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进行判定,下面将判定同义词的方法归纳为两个大类,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㈠、根据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判定

这是进行同义词判定的根本方法,因为词所表达的某一意义是在句中具体体现出来的,和上下文联系密切,不同的语境、语法搭配等都会影响着词义。所以,结合语境和修辞对词在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判定是同义词判定时的必要步骤。

1、同义连用

所谓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类似的词并列连用的语言现象,《诗经》中同义连用的现象非常广泛。

2、对文

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同义对文是对文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同句对文和偶句对文。《诗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由此,对文广泛的出现在《诗经》中。

①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③周祖谟,《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9期,第25页

④张永言,《语言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㈡、根据古人对词义的训释进行判定

辨析古汉语同义词的时候可以参考现代汉语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但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用与古代相去甚远,所以我们在此方面只做参考。相反,古人相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去古未远,在某些方面的体会可能比现代人更接近古代社会的实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古人辨析同义词的成果。

古人常常以具有同义关系的词互相为注或转相为训。说到训释,不得不提到《尔雅》和《说文》。《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大致按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它对许多汉字进行了字义的注释与考证,也进行了音义关系的探讨。《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古代字书。它用部首对汉字进行分类,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进行字形分析,对许多汉字进行了训释。研究《诗经》的著作中,《毛诗诂训传》是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传注,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和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对《诗经》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朱熹的《诗集传》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丰富了人们对《诗经》的研究,这些训诂书籍中对《诗经》中的大多词义进行了训释。于是,根据古人对词义的训释判定同义词也是一大捷径。

1、互训

互训是指同义词互相训释。如果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这两个词一般是同义词。如:“饥,饿也。饿,饥也。”“更,改也。改,更也。”“恐,惧也。惧,恐也”等。《诗经》中有大量的互训例子。

2、同训

同训是指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即两个词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解释,这两个词是一组同义词。如《说文》:“省,视也。”《尔雅·释诂下》:“相,视也。”“省”“相”同训为“视”,则“省,相”为同义词。

㈢、根据修辞方法进行判定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的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隐含的修辞方法。这些词可以互相训释、互相通用,在行文时交替使用。《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互文手法,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

四、辨析同义词

对同义词进行判定只是本文创作的前提,将以不同方法、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义词,按判定方法进行分类,从判定的角度对这些同义词进行辨析,从而得出如何判定和辨析此类同义词的结论,使我们不仅仅在研读《诗经》时,更是在学习其他古代文献时能对词义进行准确把握,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便利,才是我们进行同义词研究的目的。

对于同义词来说,掌握其相同的义素并不困难,难的是同中求异,寻找那些相同义素中的细微的差别。这也是辨析同义词的一大目的。下面我们详细分析几组《诗经》国风部分的同义词。

㈠、同义连用的例子

翱、翔

出自《诗经·郑风·清人》:“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诗经·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诗经·桧风·羔裘》:“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二者都作飞解,是一对同义词。但“翱”指展开翅膀回旋地飞,翅膀不扇动。“翔”指盘旋地飞,是扇动翅膀的飞。它们的动作不同。

骐、駠騧、骊

出自《诗经·秦风·小戎》:“骐駠是中,騧骊是骖”

“骐”、“駠”、“騧”、“骊”都指马,所以它们是一组同义词。“骐”是指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駠”指赤身黑鬃的马,“騧”指黑嘴的黄马,“骊”指黑色的马。它们的颜色不同。

斧、斨

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斧”、“斨”都是斧子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装柄的孔是圆的叫做“斧”,装柄的孔是方的叫做“斨”。它们的形状不同。

笾、豆

出自《诗经·豳风·伐柯》:“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笾”、“豆”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后多用于祭祀。由于它们都指盛食物的器皿,所以“笾、豆”是一组同义词。不同的是“豆”是木制,“笾“是竹制。它们的制作材料不同。

㈡、对文的例子

对文又分同句对文和偶句对文,我们将对之分别进行叙述。

1、同句对文的例子

絺、绤

出自《诗经·周南·葛覃》:“是刈是获,为絺为绤”

“絺、绤”都指葛布。《说文》:“绤,粗葛布。”“絺,细葛布。”毛传:“精曰絺,粗曰绤。”两者有精粗之别。“絺”是细葛布,属精织。“绤”是粗葛布,属粗织。它们的质地不同。

叔、伯

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叔”、“伯”都是父亲的兄弟。《尔雅》:“父之昆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此处“世父”就指“伯”,叔父就指“叔”,是从出生的时间上区分的,只是称呼不同。

驰、驱

出自《诗经·鄘风·载驰》:“载驱载驰,归唁卫侯”

两者都有马快跑和使马快跑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但是后来他们的发展方向不同,“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急行”(风驰电掣)、“流布”(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它们的发展方向不同。

切、磋琢、磨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切”、“磋”是把骨类磨制成器物,引申为在学习上共同商讨研究。“切”、“磋”在此意义上同义,所以“切、磋”是一对同义词。不同的是:“切”的对象是骨,“磋”的对象是象牙。

“琢”、“磨”是雕刻美玉宝石。也用来比喻品德或文字的磨砺修饰。“琢”、“磨”在此意义上同义,所以“琢、磨”是一对同义词。不同的是:琢的对象是玉,磨的对象是石。它们的对象不同。

卜、筮

出自《诗经·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在占卜的意义上二者同义,是一对同义词。但占卜方式不同,《毛传》:“龟曰卜,蓍曰筮。”“卜”是用龟甲来占卜,即用火灼龟甲,根据龟甲的裂纹来预测事情的吉凶。“筮”是用蓍草来占卜事情的吉凶。它们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同。

2、偶句对文的例子

污、澣私、衣

出自《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污”、“澣”都是洗的意思,故为一对同义词。“污”本是污秽、不干净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意为去掉污秽、洗干净的意思。“澣”通“浣”,洗涤的意思。“私”、“衣”都是衣服的意思,所以“私、衣”是一对同义词。但“私”指平时穿的衣服,“衣”指的是见客人的礼服。二者穿的场合不同。

厉、揭

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尔雅》:“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谓厉。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下为涉,繇带以上为厉。”“厉”、“揭”都有涉水的意思,所以“厉、揭”是一组同义词。不同的是,“厉”指连衣涉水,“揭”指提起衣服步行渡水。由于水的深浅不同,造成涉水的方式不同。

执、秉

出自《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蘥,右手秉翟”

此句中“执”和“秉”都使“拿着”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执”除了“拿着”的意思外,还有“捉拿”、“拘捕”、“擒获”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而“秉”除了“拿着”的意思外,它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十六斛为一秉。《礼记·礼仪》:“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在这些意义上

不能相通。

㈢、互训的例子

墙、垣

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

《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毛传》:“墙,垣也。”“垣,墙也。”“墙”与“垣”互训,都是对墙壁的称呼,所以“墙、垣”是一对同义词。“墙”的古义是用蒺藜或荆棘围成的用以保护人或谷物的屏障。“垣”的本义是指环绕于宅院四周的围墙,侧重在环绕四周,范围较大,而一般较墙低矮。同义的还有“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经·召南·行露》)中的“墉”。“墉”的本义是城墙,可泛指高大的墙。从视角的角度可以加以区分。

㈣、同训的例子

之、适、徂、如

出自《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诗经·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尔雅》:“适、徂,如,往也。”《说文解字注》:“之,引申之义为往。”毛传:“适,往也。”《说文》:“徂,往也。”“之”“适”“徂”“如”同训“往”,都表示到某处去,所以“之、适、徂、如”是一组同义词。但从用法上看,“之、适、徂”是着眼于所到达的地方,意在到达,所以后面都有表示目的地的宾语。“往”是从开始出发而言,意在始发,所以后面不带表示处所的宾语。它们的用法不同。

逑、仪、特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鄘风·柏舟》:“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尔雅》:“仇、仪、特,匹也。”“仇”、“仪”、“特”同训“匹”,都是配偶的意思,所以“仇、仪、特”是一组同义词。“逑”通“仇”,表配偶。“仇”除配偶的意思外,还有同伴的意思。“仪”通“偶”,除配偶的意思外,还有匹配的意思。这些意思是不能共通的。

虺隤、玄黄、瘏、痡

出自《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

《尔雅》:“虺隤、玄黄、瘏、痡,病也。”“虺隤”、“玄黄”、“瘏”、“痡”同训为“病”,都是病的意思,所以“虺隤、玄黄、瘏、痡”是一组同义词。“虺隤”指因乏力而成病,“玄黄”指因病而变成了黄色,“瘏”是因劳累致病,“痡”指人病不能行路。致病原因不同,病的表现特征也不同。

陟、跻

出自《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诗经·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尔雅》:“陟、跻,陞也。”“陞,同升。登,上升,提升。”“陟”、“跻”同训为“陞”,都有登的意思,所以“陟、跻”是一组同义词。意为登时二者同义,可以互换。但“跻”只有登、升之意,而“陟”除登意之外,还有提升、提拔的意思。

浒、涘、漘、滨、湄

出自《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

《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毛传》:“涘,厓也。”“漘,厓也。”“滨,厓也。”“浒,水厓也。”“涘”、“漘”“滨”、“浒”同训“厓”,都指水的边岸,是一组同义词。“涘”是上古水的边岸的通称。“湄”指水草交杂的边岸。《尔雅》:“水草交为湄。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漘”指上平坦而下水深的河边之岸。《尔雅。释丘》:“夷上洒下,不漘。”郭璞注:“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漘。”“滨”指离河岸近的地域。“浒”指沿河岸之地域,但范围小于“滨”。《尔雅。释丘》:“岸上浒。”《毛传》:“水厓曰浒。”它们的范围和位置有细微的差别。

㈤、互文的例子

流、采、芼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流”、“采”、“芼”三字都有摘的意思,是一组同义词。《毛传》:“流,求也。”《集传》:“顺水流而取之也。”“流”是顺水流而取,含有寻找的意思。“采”是摘取的意思。“芼”是一边摘取一边选择的意思,三者有细微的差别。它们的方式不同。

崔嵬、高冈、砠

出自《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它们都指山,是一组同义词。“崔嵬”是指有石块的土山,或解作高大不平的山势。山的背脊叫做冈,高冈是指高的山岭。“砠”是指有泥土的石山。它们的构造不同。

袺、襭

出自《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尔雅》:“执衽谓之袺,扱衽谓之襭。”都有用衣襟兜取东西的意思,所以“袺、襭”是一对同义词。“袺”指提起衣襟兜取东西,“襭”指将衣襟掖在腰带上盛物。同是用衣襟盛物,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豝、豵

出自《诗经·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

“豝”、“豵”都是猪的意思,所以它们是一对同义词。“豝”作牝猪解,或作两岁的猪解。“豵”是指一岁的小猪。它们都作猪解,只是大小不同。

暴、霾、曀

出自《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暴”、“霾”、“曀”都有风的意思,所以“暴、霾、曀”是一组同义词。《尔雅》:“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不同的是:“暴”指日出时急猛的大风。孔疏:“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霾”指夹着尘土的风,毛传:“霾,雨土也。”孔疏:“孙炎曰:‘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曀”指天色阴沉而多风。孔疏:“孙炎曰:‘云风曀日光。’”

罗、罦、罿

出自《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

“罗、罦、罿”都指网,是一组同义词。《尔雅》:“鸟罟谓之罗。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不同的是:“罗”指捕鸟的网,“罿”指捕鱼的网,“罦”指指捕鸟兽的网,鸟兽触动后即自行覆盖。它们的对象不同。

岵、屺

出自《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尔雅》:“多草木,岵。无草木,屺。”都指山,所以“岵、屺”是一组同义词。不同的是“岵”指山上有草木,“屺”指山上没有草木。它们的面貌不同。

言、语

出自《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言”、“语”都是说话的意思,所以“言、语”是一对同义词。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明显。从用法上看,“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又能带指人的宾语,还可以指谈话的对方,还可带双宾语。在先秦,“语”字的告诉一义是“言”字

所不具备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同义词,并没有按照上面的方式出现,它们虽然杂乱的出现在《诗经》的篇章里,但意义相同,是纯粹的词汇同义词,。这样的例子有:洲、渚、坻、沚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之子归”

《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它们都指水中的陆地,是一组同义词。《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渚),小陼曰沚,小沚曰坻。”“洲”是水中陆地的泛称。“渚”指水中小块的陆地,是小“洲”。《毛传》:“渚,小洲也,水歧成者。”“沚”是水中小于渚的小块陆地。《说文》:“沚,小渚曰沚。”“坻”是小于沚的小块陆地。《说文》:“坻,小渚也,从土氐声。”段玉裁注:“坻者,水中可居最小者也。”它们的范围大小不同。

歌、谣

出自《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歌”、“谣”都有歌唱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毛传》:“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歌”指歌唱时有乐器伴奏。“谣”指歌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唱的方式不同。

皮、肤、革

出自《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皮”、“肤”、“革”都指表面的皮,是一组同义词。《毛传》:“革犹皮也。”《说文》:“肤,皮也。”《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郑玄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段玉裁在《说文》“革”字下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皮是也。”所以“皮”特指带毛的兽皮,“革”特指去了毛的兽皮。“肤”则专指人身体的皮。

五、同义词辨析的结论

通过对上述同义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由于上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所以下面就不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了):

名词性的同义词,大致可以从形制、大小、质地、颜色、位置、适用对象、面貌、用途、视角等方面进行归类。如: “斧、斨”就是从形制的角度上加以区分的;“豝、豵”和“洲、渚、坻、沚”两组是从大小的角度上加以区分的;“絺、绤”和“笾、豆”这两组同义词是从质地的角度上加以区分的;“骐、駠、騧、骊”是从颜色的角度上加以区分的;“浒、涘、漘、滨、湄”是从位置上加以区分的;“皮、肤、革”和“罗、罦、罿”是从适用对象的角度上区分的;“崔嵬、高冈、砠”和“岵、屺”是从面貌的角度上区分的;“私、衣”是从用途的角度加以区分的;“墙、垣”是从视角的角度区分的。

动词性的同义词,大致可以从对象、凭借、方式、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类。如

“切、磋”和“琢、磨”是从对象的角度区分的;“卜、筮”是凭借不同;“翱、翔”,“驰、驱”,“厉、揭”,“执、秉”,“流、采、芼”,“袺、襭”,“歌、谣”,主要是方式不同;“之、适、徂、如”和“言、语”是从用法上区分的。

形容词性的同义词,主要是从程度等方面进行归类。如“恭、敬”就是程度的深浅不同。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周祖谟,《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9期,第25页

【4】张永言,《语言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太原师范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级本科

学号:1110316003

姓名:张亚菲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参考答案

2006 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 《小雅?\u33410X南山》的作者为(B ) A.尹吉甫 B.家父 C.寺人孟子 D.许穆夫人 2. 段玉裁研究《诗经》的专著是(A) A.《诗经小学》 B.《诗经通论》 C.《诗集传》 D.《诗经韵读》 3. 今存《庄子》共33 篇,其中内篇为(B) A. 15 篇 B.7 篇 C.11 篇 D.13 篇 4. 郭庆藩的《庄子》注本为(B) A.《〈庄子〉今注今译》 B.《〈庄子〉集释》 C.《〈庄子〉集解》 D.《〈庄子〉独见》 5. 《史记》中“表”不含(C) A.月表 B.世表 C.季表 D.年表 6. 《〈史记〉索隐》的作者是(C) A.裴 B.张守节 C.司马贞 D.褚少孙 7. 陶渊明在哪篇作品中陈述了自己弃官的原因(D) A.《感士不遇赋》 B.《闲情赋》 C.《五柳先生传》 D.《归去来兮辞》 8. 《李诗通》的著者是(D) A.王琦 B.萧士赟 C.杨贤齐 D.胡震亨 9.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B) A.《行路难》 B.《南陵别儿童入京》 C.《蜀道难》 D.《庐山谣》 10. 杜甫的“三吏”、“三别”作于(C) A.困食长安时期 B.读书与壮游时期 C.陷贼与为官时期 D.漂泊西南时期 11. 仇兆鳌编注的杜甫诗集是(D) A.《杜臆》 B.《读杜心解》 C.《杜诗镜铨》 D.《杜诗详注》 12. 不属于“苏门四学士”的作家是(A) A.李 B.秦观 C.张耒 D.黄庭坚 13. 最早的苏轼词全集注是(B) A.《东坡乐府笺》 B.《注东坡词》 C.《东坡词编年笺注》 D.《苏词笺注》 14. 《辛弃疾传》的作者是(C) A.孔凡礼 B.吴世昌 C.邓广铭 D.梁启超 15. 今存关汉卿杂剧中有争议的作品是(D) A.《窦娥冤》 B.《蝴蝶梦》 C.《救风尘》 D.《五侯宴》 16. 关汉卿杂剧中塑造的风尘女侠形象是(D)

诗经研究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

诗经研究论文终审稿)

诗经研究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古今,通假,区别,其他论文文档]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摘要: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 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关键词: 古今字通假字区分 古今字是阅读古书必须具备的知识。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 字都是汉字用字的问题,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用字的情况都很纷繁。这些现象都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也是训诂学、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当然也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区分古今 字与通假字。本文拟从古今字的概念、来源、字形特点与意义联系等方面入手,探讨问题 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古今字的概念 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语言的发展有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80%以上,通常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 有所发展,词义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担负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记录功能,即一字兼表数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也为了减轻原有汉字的表义负担,便以原有汉 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造出了新的字。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今字。 记录同一个词,古用彼字,今用此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字下注云:“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1]段玉裁指出,古字与今字是相对的,在时间上有先后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从字体的古与今上来理解古今字。 在古代文献的注疏中,训诂学家们常用“A,古B字”、“A、B,古今字”等形式来注释。这 里的A、B所代表的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因为某些词已经有了新的书写形式,并且这个新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为社会所认可,而旧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 意义在古籍中依旧存在。训诂家们认为有必要在注释古书的时候指出来。我们以《汉书注》为例来说明: ①《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追北。”服虔曰:“师败曰北。”韦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2 ②《汉书·高帝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郑氏曰:“县音悬。”师古曰:“此本古之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更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2④《汉书·宣帝纪》:“冬十一月,匈奴呼遬累单于帅众来降。”颜师古注曰:“遬,古速字。”2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詩序 毛詩正義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毛詩陸疏廣要 毛詩指說 詩本義 蘇氏詩集傳 毛詩名物解 毛詩集解 詩補傳 詩總聞 詩集傳 慈湖詩傳 呂氏家塾讀詩記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毛詩講義 詩童子問 毛詩集解 詩緝

詩傳遺說 詩考 詩地理考 詩集傳名物鈔 詩傳通釋 詩傳旁通 詩經疏義會通 詩疑問 詩纘緒 詩演義 詩解頤 詩傳大全 詩說解頤 讀詩私記 詩故 詩名物疏 重訂詩經疑問 詩經世本古義 待軒詩記 讀詩略記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御纂詩義折中

田間詩學 詩經稗疏 詩經通義 毛詩稽古編詩所 毛詩寫官記詩札 詩傳詩說駁義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 詩傳名物集覽詩說 詩經劄記 讀詩質疑 毛詩類釋 詩疑辨證 三家詩拾遺詩瀋 詩序補義 虞東學詩 詩外傳

国风诗旨纂解, 郝志达主编, 卢志安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2 韩诗外传(全二册), (汉)韩婴撰, , 古籍出版社, 1957.3 韩诗外传集释, (汉)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 中华书局, 1980.6 韩诗外传选译, , 晨风刘永平编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3 毛诗传笺通释(十三经清人注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清)马瑞辰撰, 陈金生点校, 中华书局, 1989.3 毛诗品物图考, 冈元凤辑, ,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5.3 毛诗郑笺平议, 黄焯撰,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6 毛诗正义(附校勘记),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毛诗正义(全六册),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中华书局, 1957.12 毛诗正义(三函十八册)(嘉业堂丛书), (汉)毛亨传

北大16网络课程题诗经楚辞研究

1.【教材绪论】“风”“骚”传统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教材上编第二章】“六诗”说 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风、雅、颂是由于用于宗庙、祭祀、朝会燕飨、日常生活之礼而形成的三种音乐风格,再由三种音乐形成三种诗体,赋、比、兴是赋诗言志的方法。 3【教材上编第五章】燕飨诗 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4.【教材下编第一章】“楚辞”文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5.【教材下编第五章】《九章》 《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中的各篇作品,实表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 简答题 6.【教材上编第三章】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7.【教材上编第七章】举例说明《诗经》中的“讽喻怨刺诗”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讽喻怨刺诗的内容:一、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讽喻精神的实质: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这一章我们把重点放在讽喻怨刺诗上,这些诗从内容上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如《板》、《桑柔》;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十月之交》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两类诗表现情感虽有不同,精神实质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一、忧国忧民的情怀,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诗经》讽喻怨刺诗所体现的讽喻精神、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对后世的作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和杜甫就都继承了这种传统。 8.举例说明如何评价《离骚》的美学内涵?它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段?(10分)(教材下编第三章)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离骚》的艺术表现手段具体如下:(1)使我们玄神奇目的是出现在长诗中的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对神话的撷取和运用,是屈原离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诗人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2)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的纷纷出场的舞台。屈原借助历史上的先贤先哲,成了他的观照对象,历代的兴亡之理,成为他对现实进行裁判的尺度。《离骚》中所重现的历史世界,它给了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辉,借咏史抒情,是长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又一特色;(3)在《离骚》中,更令人感到奇异而绚丽多彩的诗人所创造的一个“香草美人”世界,洁与

《诗经》在国外发展状况

简述《诗经》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诗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蕴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华彩的文明,也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诗经》不仅在国内被广泛研究,在国外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自流传之日起,关于《诗经》的研究便不绝如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卓著,为《诗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诗经》的流传 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其中有《毛诗郑笺小雅》的残卷,经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系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正值“丝绸之路”昌盛的时期,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在国与国之间的流传。“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五世纪,这其中经过了六百多年时间,在此期间因未发现相关史料记载,《诗经》的流传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东地区传播至迟也应该在公元五世纪。 而《诗经》的东传则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中国《南史·梁武帝纪》记载,公元541年朝鲜百济王朝派遣使者请求梁朝派遣讲授《诗经》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而在此之前,据中国《宋史》记载,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雄略天皇曾向中国刘宋皇帝致表,其中引用了《诗经》的诗句,可见在此之前,《诗经》已经在日本被流传使用。 《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大约开始于17世纪,通过西方来华的

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起初是以法文的形式出现,直到18世纪才有了英译本,此后便不断有不同的版本出现。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外扩张的愿望要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入华的传教士为适应这一要求,加大了介绍古老中国文明的力度,不断出现《诗经》译注。 而北美的《诗经》传入时间比较晚一些,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诗经》的译注,最早也是由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进行传播,时间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虽然传入时间较晚,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崛起,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许多著名学者的加入,使得北美的《诗经》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诗经》在俄罗斯的译本最早始于1852年,开始时一些作家、翻译家从法文、英文等文字转译,后来汉学家也加入译介行列。二.《诗经》在国外的研究情况 《诗经》外传之初,大多是以译介的形式在国外呈现,在早期通常被广泛引用,并未进入到深入研究。直到流传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研究性著作。 “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东、罗马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诗经》在中东、罗马地区的传播。公元781年(唐建中二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撰写者景净,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就曾引用《诗经》多处。虽然并没有对《诗经》展开研究,但引用本身就已昭示着对《诗经》理解领悟已经形成。 《诗经》在朝鲜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汉代时《诗经》传入,经

出自诗经辞楚的好名字大全

出自诗经辞楚的好名字大全 诗经取名注意事项: 易写易读。 即使从诗词中选,也不要挑那种生僻的字词。生僻字不好记,别人不认识,或者字典、电脑里都没有,以后就很麻烦。 如今,很多家长为了避免重名率,都希望给宝宝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但是这“独特”也被特意地演化为“繁复”,因为,大家都不认识你的名字,难免会引起一些笑话。这样的结果是不仅给别人带来麻烦,还给孩子增添了一份苦恼。其实,用最简单的字组合成最有意义的名字,才是最难的,用些生僻字不算本事,象毛泽东、刘少奇这样的名字都是很常见的字组成的。 读音洪亮。 有些名字很好看,但读起来是在拗口,名字就是用来让人唤的,所以尽量别挑变扭的词。还要注意方言中的读法。 新颖别致。 本来不想提这个的,因为用诗词取名已经很新颖别致了,但以前看到有人居然推荐明月这个名字,容许小编小小的汗颜一下吧…… 出自诗经楚辞好名字大全: 子奕-奕奕寝庙,君子作之。《诗经·巧言》 一诺-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上湖南崔中丞》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 子佩-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经) 子慕-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楚辞》 一川-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志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昊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两句诗词首字组合而成。) 子荣-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全唐诗·韦道安》 子文-松萝长稚子,风景逐新文。《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婉清-水木清华,清扬婉兮。《诗经》 云泥-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上湖南崔中丞》 竹猗-占彼淇澳,绿竹猗猗。《诗经》 兰泽-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 玉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突破《诗经》研究的困境

突破《诗经》研究的困境 当今关于《诗经》的研究迫切需要站在更高、更广泛的视阈,引入最新研究方法,利用当代多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更宏阔、更综合的视角把《诗经》研究提高到新水平。 在当今诗经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诗经学研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回顾当下《诗经》研究的现状,诚如这种观点所言。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一研究领域缺乏更宏观视角和全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所致。事实上,从《诗经》所具有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根源性特征这一视角审视,那么处于中华元典“五经”之首地位的《诗经》,其中尚未系统深入开发的优秀文化资源仍很丰厚,这些资源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缺少的养料。 《诗经》研究的两种偏向: 泛政治化与泛民歌化 众所周知,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虽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但却出现了两个大的偏向: 一种偏向,我们归纳为“泛政治化的诗经研究”。据现有的可信

史料看,这种研究偏向从先秦时代的叔向、季札、孔子、孟子、荀子即已开始形成,中经汉代的大小毛公、郑玄及唐代的孔颖达等人的强化,形成一种解诗用诗主流学派。这一派主要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轴心来研究,以求阐发《诗经》305篇的意蕴、价值特别是政治、伦理意义,而《诗经》中蕴藏的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则几乎被完全忽略不计。 从《左传》中可以看到,在孔子之前,已有像叔向、季札这样一大批熟读并在政治生活中使用《诗经》诗句的政治家和文化学者,可惜他们未留下什么研究著作。史称孔子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诗》的大家,他通过向学生讲《诗》及编《诗》、删《诗》,从而留下了现存的《诗经》。但在《论语》中并没有留下孔子关于《诗经》的全面系统论述,只留下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以及“诵诗三百,不能专对,使于四方不达,奚为”等有名论点。这些并不完整的著名论述,实开儒家后世学者如卜子夏、荀子、大小毛公、郑玄以及刘焯、孔颖达等“泛政治化诗经研究”的先河与主流指向。 另一种偏向,我们归纳为“泛民歌化的诗经研究”。这一流派自宋代郑樵和朱熹始,打出了《诗经》“多里巷歌谣”甚至多率意描写野人情事之“淫诗”的大旗。这是对传统的以“修齐治平”来阐释《诗经》功能价值这一思维视角的颠覆,这种颠覆活动影响极为深广,从而形成了诗经学史上的另一种研究偏向。

诗经研究综述

棘心夭夭 诗经研究综述 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 1序言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汇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 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始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

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为政》中又言:“诗三百篇,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孔子甚至还说:“如其国,共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可见此时的《诗》已经被升华到了一个作为让人顶礼膜拜的“经“的高度,拉开了为封建政教服务的帷幕,在其文学性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2.2汉唐时期 秦代焚书坑儒,颁布焚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诗》经受了一场几乎毁灭的浩劫,虽然流传下来了一些,但到汉代时,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已经与先秦的《诗》有所不同,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并传的局面,到东汉的后半期,毛诗兴盛,三家诗衰落,而也就是那个时期,汉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著——郑玄的《毛诗传笺》问世。 郑玄自己阐述了他选取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之作笺注的目的,“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清代学者陈奂的《毛诗传疏序》评论《郑笺》说:“作《笺》问杂鲁诗,并参以己意,不尽同毛义。”可见,《郑笺》以《毛传》为主,综合了鲁、齐、韩、毛四家诗说,并对《毛传》进行了补充和提高。 自汉代以后,经学在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义疏纷纭,出现了很多争议,唐代时唐太宗提倡儒学,为了实现经学的统一,组织撰成了《五经定本》,作为法定的标准本通行全国,而《毛诗正义》正是其中之一,它是在继承毛、郑观点的基础上,集汉魏六朝《诗经》研究成果之大成。 2.3宋代理学时期 历史进入宋代,《诗经》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疏传本,他在《诗集传序》中说,三百篇中“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朱熹曾提出,作为《诗经》主体的《风》“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其大多数诗篇“乃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

《诗经·国风》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

刘亚科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 摘要:《诗经·国风》中有220个叠音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在这两类叠音词中,最多的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副词和动词。《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有较强的侧重性。 关键词:叠音词;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161-03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组成的词,前人称之为“重言”、“重文”、“重语”或“叠字”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叠音词进行研究。《尔雅》中专设《释训》一篇收录同义叠音词;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其中重文1163个”,同时还大量引用《诗经》叠音词说解字义。以后,历代训诂学著作都对叠音词进行过研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使我们对叠音词的认识更加清楚。 但是,我们对叠音词的研究还未结束。笔者最近对《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的叠音词分类情况较为复杂,其句法功能有很强的侧重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对叠音词的论述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或者简单地认为组成叠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理解。邵晋涵《尔雅正义》从叠音词的词义与单字字义关系的角度,将叠音词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一类为“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言居,则非喜与恶矣”。这种观点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按照这种观点,将叠音词分为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大类。 (一)叠音单纯词 所谓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一个语素的叠音词。据笔者统计,《诗·国风》中这样的单纯词为数较多,有146个,占《诗·国风》中叠音词总数的66.3%。 叠音单纯词中,我们最熟悉的当数拟声词,其次是一些形容词和少数副词。 拟声词在《诗·国风》中有31个,多为同音假借。例如: 关关:《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卯声。一关关”为同音假借,或作“响响”,表雎鸠的呜叫声。 坎坎:《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说文·土部》:“坎,陷也,从土欠声。”“坎坎”为同音假借,犹咔咔、铿铿,拟伐木之声。 丁丁:《诗·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椓之丁丁。”《毛诗正义》:“丁丁,椓杙声也。”《说文·丁部》:“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丁丁”,为音近假借,也表伐木之声。 喈喈:《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说文·口部》:“喈,鸟鸣也,从口皆声,一日凤皇鸣声喈喈。”“喈喈”实为摹拟鸡等动物呜叫而专造之字。 叠音单纯词中,形容词最多,有95个。例如: 济济:《诗,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弥你。”《说文·水部》:“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诋,从水齐声。”“济济”,此处假借来形容马美盛的样子。 粼粼:《诗·唐风·杨之水》:“杨之水,白石粼粼。”《说文·水部》:“粼粼,水生厓石间。粼粼也,从巜粦声。”“粼粼”,此处转指水清石净之貌。 悠悠:《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说文·心部》:“悠,忧也,从心

古今字

古今字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 古今字 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兼有“没有什么,没有谁”,“不要”和“不能”等意。为避误会,在古“莫”字下面加一“日”字,另造一新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傍晚之意,“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这样,“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莫”叫做古字。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要知道,壹万年的变迁会产生许多这样的字。 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 一是字义完全相同,如:?K/块、??/法、墅/野、/饮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第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第二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 汉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 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 古今字先产生的字叫做什么?后产生的字叫做什么?一般地说,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简单说: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较前使用的叫“古字”,较后使用的叫“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如凷/块、 /野、灋/法等。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甲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乙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另有一些是因字义变用而形成古今字关系的。古今字有哪两个特点

《诗经楚辞专题》教学大纲

《诗经楚辞专题》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Topics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Chu Ci 总学时:32学时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内容是《诗经》的编集、分类、作品解读、研究概况;楚辞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与楚文化的关系、研究概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诗歌在先秦时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诗经》、楚辞的特点及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教学要求:了解《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理解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章:《诗经》的编集与流传(2学时) 教学内容: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孔子删诗说;汉代传《诗》者鲁、齐、韩、毛四家。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孔子删诗说;掌握汉代传《诗》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诗经》的内容与表达方式(8学时) 教学内容:传统分类风、雅、颂;祭祀诗与史诗;农事诗;战争诗;怨刺诗;爱情婚姻诗;赋、比、兴、重章叠句。 教学要求:理解、掌握风、雅、颂的概念;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史诗、农事诗、战争诗、怨刺诗、爱情婚姻诗;理解、掌握赋、比、兴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授课方式:讲授、文本阅读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后代关于《诗经》的评论(4学时) 教学内容: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毛诗序》的论诗观点;介绍新出土的《孔子诗论》。 教学要求:理解、掌握孔子的论诗主张;理解、掌握孟子的论诗观点;理解、掌握《毛诗序》的相关内容;了解、掌握新出土的《孔子诗论》的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2学时) 教学内容:楚国的发展历史;楚文化的特点及其与楚辞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楚国发展的历史;了解、掌握楚文化与楚辞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