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大附中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人大附中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人大附中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人大附中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

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

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

..之有哉!

②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

..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

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

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附1:学习札记

附2:Crazy Urus题词一首

桂枝香·秋思

独倚落木,望细雨霏霏,闲花簌簌。阵阵寒风呼啸,如泣如诉。烟柳断肠斜阳处,野径荒,漫漫长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草尽叶枯。

忆往昔,经年碌碌。叹云梦浩淼,流沙依默。奈何瘦鸦鸣唳,难见绿树。登高驻足揽明月,但天空乌云密布。悠悠岁月,一丝哀愁,几多酸楚?

附3:唐宋古诗名句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杜牧)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杜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之志。(王勃)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柳宗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横。(韦应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不识君。(高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李绅)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善始者实繁,克者盖寡。(魏征)劝君莫惜金缕,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田野何处无芳草。(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学生版:文言特殊句式巩固训练(1)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对点训练 1 .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2 .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 .洎牧以谗诛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3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4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夫水,智者乐也 D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 .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戍卒叫,函谷举 C .断头置城上有碑仆道 D .而今安在哉余是以记之 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师不必贤于弟子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才 B .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虎狼之国 D .俯察品类之盛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7.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 .①⑧/ ②⑦/ ③⑤/ ④/ ⑥⑩/ ⑨ B .①⑤/ ②⑦/ ③⑥/ ④⑨/ ⑧⑩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 ⑦⑩/ ⑨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⑩/ ⑦⑨ 8 .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⑤下流多谤议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一、“……者,……也”译为:……是……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者……也”译为:……的是…… 1、族秦者秦也。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者也”译为:……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四、“……也”译为:……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3、环滁皆山也。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必为窃疾矣。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 4、项燕为楚将。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 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 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非……”译为:……不是……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非……也”译为:……不是……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 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一、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初中阶段常见地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77 更新时间:2009-10-15 文 章录入:admin]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 (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 (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译作“……是……”。格式(1):……者,……也。(2):……者也。(3):……,……也 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2句式: (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例:此沛公之参乗樊哙者也。 (3)…者,……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答案]B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答案]D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答案]C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答案]A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答案]A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7、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A.甚矣,汝之不惠 B.请其矢,盛以锦囊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梁,吾仇也 8、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A和C,B和D。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 D)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D)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C)。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C )。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 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 2、大王来何操?( C )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主谓倒装 4)、定语后置 1)、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1、“大王来何操?”(动宾倒装) 2、“何以战?”(介宾倒装) 3、沛公安在?(介宾倒装)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例.(06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而为)A.君何以知燕王(以何)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⑴渺渺兮予怀! (2)快哉此风!(《风赋》) 4)、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之”或“者”作标志。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⑦…为……。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我为赵将。 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见 /于/见…于②为/所/为…所③被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对象(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无标志 例、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1省略主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举酒属客省略主语“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其声”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宾语 与()坐谈,问之客曰 4省略介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