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念教学应凸显意义本质的理解-最新教育文档

概念教学应凸显意义本质的理解-最新教育文档

概念教学应凸显意义本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小学生学习掌握概念存在复杂、特殊的心理过程。有些一线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因忽视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而导致学生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的现象。我在磨课思考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遵循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规律,凸显意义本质的理解,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概念。

一、基于现实起点,激活原有概念

学习者对一个概念的理解程度与他们内在的认知结构息息相关。那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之前,学生已经具备怎样的认知结构?我们又如何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有效衔接呢?

1. 学生起点探析

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可以分为两类: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对于“小数的意义”这节课,学生的逻辑起点有两个方面:(1)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母小于10的分数。(2)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把“让学生知道米可以写成小数0.1米,米可以写成小数0.01米”作为三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逻辑起点可以看出,“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已经给小数意义的理解铺平了道路。于

是,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尝试如下设计。

[片段一]直入主题

教师板书0.1后问:看到0.1,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些迷茫,片刻停顿后有学生举手。

生1:就是很小很小。

生2:对,就是这么一点点。(比划手势)

生3:就是0.1元……

教师开始引导:它表示哪个分数?

片刻思考之后,有三五个学生举手表示:0.1=。

在引入环节遇到这样的尴尬,让我开始对之前的学生逻辑起点分析产生怀疑,开始侧重对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现实起点为:(1)学生确实已经经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可是学生对两者的认识仅仅只是“初步”,必须借助直观的图示或生活经验来解释“0.1元就是元”,否则即便有学生说出“0.1就是”,也不能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共鸣。(2)时间跨度较长。从“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到“小数意义”这节课的时间有一年之久。我一开始对这点很不以为然,通过实际的谈话了解才意识到,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本身抽象使得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因此“看到0.1,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缺少了必要的认知支撑。

2.激活学生原有经验

通过之前的尝试和之后的再次分析,我开始调整引入环节。

[片段二]激活原有经验

(1)出示题目

: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的小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呢?(如右图)

生:0.4元就是4角,78.78元就是78元7角8分,0.6米就是6分米。

师:6分米为什么就是0.6米?

生1:因为米和分米的进率是十,10分米等于1米,所以6分米就是0.6米。

生2:因为6分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6份就是米,所以就是0.6米。

师:简单地说,6分米就是米,所以就是0.6米。

(2)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个超级大的0.1

师:刚才的0.4、78.78、0.6这些都是小数,这里还有小数0.1,它具体可以表示什么?

生:可以表示0.1元、0.1米、0.1公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还需要具体的量作为支撑,这是三年级的终点,也是本堂课的起点之一。所以我认为元、角、分和长度单位依然是本堂课的首选素材,引入的素材非常简洁,重点提问“6分米为什么就是0.6米”,自然地激活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直观关系,以“0.1可以用来

表示什么”来打开学生思路,真实展现学生起点,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这一教学理念。

二、层层深化建模,突出概念本质

在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进行再创造,并在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对此,我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片段三]主动建构0.1的意义

(1)概念具体化

(紧接片断二)师:看样子0.1能表示很多东西,你们说的这些量,能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主操作,表示出心中具体的0.1。

(2)由具体到一般

师:我们刚才表示的物体并不一样,所用的图形的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0.1表示呢?

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最后统一得出: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了10份,都涂出了其中的1份(因为它们都表示出了)。

(3)概念一般化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就是0.1,0.1就是。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对于0.1意义的理解可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自主“在图中表示心中的0.1”,再交流与沟通“为什么都可以用0.1表示”。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0.1”的理解,

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再抽象概括。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模型的建立,学生对0.1的理解十分到位。

三、材料有效反馈,完善概念理解

概念的形成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规律。在概念学习中,材料的选择与反馈非常重要。好的材料、好的反馈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1.精挑细选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迁移

[片段四]两位小数意义的建构

出示图形:

师:如果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那么左图表示什么?右图表示什么?

师:这是两个人的身高,一个1.7米,一个1.8米。老师的身高比1.7米高一点,比1.8米又矮一些。请你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米?

(学生猜测:1.71米,1.75米,1.77米……)

师:你们猜的都符合这个范围。同学们能不能在图上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把你猜的身高准确地表示出来?

(学生在纸上自主表示自己猜测的老师身高。)

在上述教学之前,学生刚刚抽象概括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看图表示身高这个材料,一方面很好地突破了之前一位小数形式上的定式(整数部分都是0的一位小数);另一方面通过“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米”这样一

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引入两位小数的必要性。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纸上自主表示自己猜测的身高。这一刻,学生研究“一位小数意义”的方法被激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将主动迁移方法。多样化的方法、富有个性的学习将在此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学习活动比单纯的模仿、记忆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充分利用生成材料,合理安排反馈顺序

[片段五]两位小数意义的教学

(紧接片段四)反馈(教师选择性展示学生作业)。

生1(估计):表示1.76米,先涂满7条,在第八条中涂一部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方法怎么样?

生:不大好,看不出到底表示1.7几米。

师:刚才的同学用估计的方法表示出了大于1.7米,小于1.8米的身高,这个想法非常好。但到底是1.7几米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表示出来吗?

生2:我猜老师的身高是1.76米,只要在第2个正方形上先涂出7条,再把第8条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就表示0.76,合在一起就是1.76。

生3:但是他表示的是1.86米了,1.76米应该这样表示――(出示③号作业)

生4:我也猜老师的身高是1.76米,但我是把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了76份。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为什么都表示0.76?

生:其实它们是一样的,因为把1条平均分成10份,共有10条,就是被平均分成100份。

总结:第一位同学将第8条平均分成10份,事实上就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涂了其中的76份,所以0.76就是表示。(课件跟进,沟通过程)

从片段五中我们看到,学生生成材料有对错之分,也有优劣之别,还有同一水平的不同表达方式。材料①不能准确地表示出1.7几米,材料②思路正确但结果错误,材料③、④能正确表示,但方法不同。笔者将四位学生的自主研究成果按序呈现,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引入两位小数的必要性以及深刻理解“两位小数的

意义”。

四、淡化形式表达,深化概念理解

所谓的“淡化形式表达”并不是不要形式表达,而是不要把形式看得过分“神圣”。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理解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应用概念。通过应用概念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体系,完善知识,形成结构。

1.回避术语表达,突出实质理解

概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的术语,这些术语对于

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意义,有时会起到干扰的作用。例如,“小数意义”一课中计数单位的教学,笔者发现若问学生:“0.9里有多少个0.1?”学生非常容易回答;但若将题目改成“0.9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是由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的”时,部分学困生就会愣住。分析原因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术语比较难理解,如果一定去强化这个术语,那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形式。

[片段六] 计数单位的教学

(紧接片段五)师:现在老师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77米,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表示出1.77米呢?

生:再涂1格。

师:这里的1小格表示多少呢?

生:0.01。

师:那你现在想一想,0.01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1份就是,也就是0.01。……

师:右图表示0.09,如果在多涂一格,它表示多少?

生1:0.10。

生2:0.1。(课堂内有争议)

生1:这里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涂了10份就是,也就是0.10。

生2:因为涂色部分也可以看作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

份,涂了1份,所以可以用0.1表示。

师:0.1和0.10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不一样,0.1表示,0.10表示,1里面有多少个0.1?0.1里面有多少个0.01?(课件跟进,沟通过程)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如果以告知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显然,知识是得不到内化的。笔者采用分散教学,将进率的教学融于意义教学中,既是对意义的巩固与理解,又水到渠成地得出“10个0.1就是1”的结论。片段六中始终没有专门给出“计数单位”这样一个名称,而是借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直观图学生对“10个0.1是1,10个0.01就是0.1,1里面有100个0.01”等进率关系有了非常直观的表象支撑,理解也十分到位。尤其是计数单位0.01的教学,运用学生所猜身高(1.76米)与老师真实身高(1.77米)之间的1厘米,即一小格就是0.01,引出计数单位,学生对此意义的理解尤为深刻。

2.突破形式总结,注重意义理解

概念课的总结环节往往容易产生形式化,例如笔者在试教“小数意义”时曾形式化地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知道了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为避免如此形式化的回答,笔者改变了总结的形式。

通过形式上的小小改变,发现学生更有话说了,学习形式更新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总结目标完全

指向对意义的理解,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3.变化练习形式,深化意义理解

[片段八]课堂练习

抢答: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

师:为什么第三幅图表示0.5。(课件出示)

生3:因为一半就是0.5。

生4:不是0.5,是表示0.1,因为只涂了1份。

生5:0.1是表示,这里是平均分成了2份。

生6:我们可以把这幅图想象成平均分成10份,那么涂色部分就是5份,所以是0.5。

师:真棒,那第四幅表示多少呢?

生:表示0.2,可以把每一条再平均分成两份,这样就平均分成10份,涂色部分有2份,所以就是0.2。

师总结:后面的两幅图并没有平均分成10份,同学们能够通过分解想象出平均分成10份,非常好。

概念教学要凸显意义的本质理解,笔者以为练习的设计尤为重要。上述片段中的四个题目,分了3个层次。特别是后面两个图,如果直接说“如何用小数表示”,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知经验“一半就是0.5”来解释的话,那么“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则再一次把目标指向小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是主动的、深刻的。

(?编黄春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