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与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与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与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与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同步

练习一(基础积累)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案牍()陋室()德馨()鸿儒(调()素琴

2、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成为种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

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3)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

5)草色入帘青6)谈笑有鸿.儒

7)往来无白丁8)可以调.素琴

9)阅金经10)无丝.竹.之乱.耳

11)无案.牍.之劳形12)无案牍之劳.形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阅读理解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何陋之有”中“之”的用法是()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3、开头前三句,实写的是和,虚写的是和。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

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4. 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同步练习二(链接中考)

【一】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2 分)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

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二】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有龙则灵.灵.异. B.草色入.帘青映入

C.可以调.素琴调弄

D.无案牍之劳.形

劳累

2、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惟.吾德馨惟.手熟尔

B.有仙则名.卷卷有爷名.

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D.可以.调素琴公亦以.此自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同步练习三(原文填空)

1 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2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 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

4.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

5. 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6. 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7. 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8.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9.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10. 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

11. 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

12. 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13. 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14.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一

一、基础题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dúl òu xīn hóng r út i áo

解析: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音即可。

2、基础知识。

(1)刘禹锡集,唐朝刘禹锡梦得

(2)用来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3)对偶解析:根据自己的文学积累填写即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首先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填

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思是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描写的是写陋室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突出交往之雅。

4. 解释下列词语。

(1)出名(2)灵异(3)这(4)只德行美好(5)映入(6)大(7)

没有学问的人(8)调弄(9)阅览(10)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

的声音使受到扰乱(11)官府的公文(12)使身心劳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我们首先理解所在语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要注意特殊的用法。劳,使动用法,使........................... 劳累。名,名词做动词,出名。

5、D 解析:根据老师对骈句和散句的结构特点回答即可。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解析:本题是考查语句停顿,划分停顿时,结合语句的意思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划分停顿。A 项应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 项应该是: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项应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阅读理解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了,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说说笑笑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文的人。

(4)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解析:本题是翻译句子,我们首先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式,然后翻译语句。①句中名,名词做动词,著名。③句中“何陋之有” ,是宾语前置。

2.E

解析:本题是考查“之”字的用法。“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该是“有何陋之”,“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3.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解析: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注意类比手法的运用,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其实后文还有。

4.A

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内容,A 项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所以应该是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

5.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我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是托物言志。同步练习二:

链接中考一

1、(1)有名(出名、闻名)(2)大(3)干扰(扰乱、使??乱)(4)形体(身体)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 D (“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链接中考二

1、D(劳,使动用法,使... 劳累)

2、 A.(只)其他选项:B.出名姓名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D. 连词来介词凭借

3、(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2)可以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

4、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同步练习三(原文默写)

1 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 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 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 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0. 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1. 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 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 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4.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原文、注释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⑤德馨:品德高尚。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②鸿:同“洪”大。③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 牍(dú):官府的公文。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⑤芦,简陋的小屋子。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第1页共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1. 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最新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鉴赏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

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16课表里的生物(含答案)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16课表里的生物 一、下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A.证.实(zhèng)蟋蟀.(shuài) B.拦.住(nán) 恐怖.(bù) C.蝈.蝈(guó) 清脆.(cuì) 二、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它坚硬 ..的声音。()() ..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 2.我看得入神 ..的世界盖上。()() ..,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容易折断破碎;②说话做事爽利,痛快;③声音清脆;④较硬的食物容 易弄碎弄裂。 1.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2.他很坚强,不脆.弱。() 3.这个瓜又甜又脆.。() 4.这件事办得很干脆.。() 四、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2.“我”是一个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喜欢不断探索的孩子。() 3.课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情。() 4.“我”对表里的生物感到好奇,父亲的态度是:由“只许看,不许动”到“只许听,不许动”。() 五、句段理解。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了弄清楚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B.我的猜测被证实,心里感到很愉快。 C.表达了“我”不喜欢甚至很讨厌蝎子的想法。 D.“我”觉得蝎子的“丑恶而恐怖”与表里的“美丽”是不相称的。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我”认真区分了表里的蝎子和一般的蝎子在声音上的差别。 B.这句话表达了“我”的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3.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将“我”的观点画上“____”,这个观点是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通过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六、课内阅读。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②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③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被一层玻璃蒙着。④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给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序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 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 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 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二、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看拼音,写字词。 kànɡnuèjùyū 土()肆()盘()()泥 二、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的地方,是、、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最新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陋室铭》中小编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的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品读。 《陋室铭》原文: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年5月25日地点:七年级二班教室 课型:新授课授课人:王鹏飞 授课内容:《带上她的眼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住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世界,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2.通过小说看现实,体会小说中蕴含的现实感和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珍惜现在生活的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2.悬念伏笔的运用。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体介绍。 小说的概念---科幻小说的概念 三.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男,汉族山西阳泉人…… 四.字词拼音预习检查,补充。 (详见电子白板) 五.自读课文,相互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主要写“我”带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眼睛”去完成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的故事。 2.活动:整体感知故事。 “我”带上女孩的“眼睛”去旅行→_____________回归灰色生活和忙碌的工作→“落日六号”失事,其他宇航员相继去世→________________→自“我”安慰,收束全文。 3.问题:写出本文的线索。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变化 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变化,说说“我”对女宇航员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活动:试分析文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在文中多处埋下伏笔,试举例分析。 3.问题:本文题目是“带上她的眼睛”,但作者却用了不少篇幅写“落日工程”,你怎么看待这部分内容? 4.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六.小结: 七.作业: 阅读一篇科幻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办)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三、近义词 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四、反义词 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五、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 (5)谈笑有鸿儒鸿:儒:。(6)往来无白丁白丁:(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乱:。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陋室铭参考答案: 1、(1)著名(2)这(3)品德高尚(4)什么(5)大指读书人(6)平民(7)调弄(8)使----劳累形体 2、(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4)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5)扰乱(6)战乱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1)全唐文唐文学哲学刘禹锡梦得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编排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精美简约,隽永畅达,立意鲜明,富于情趣。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一间陋室的描绘和赞美,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从而寄寓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文字较为浅易,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也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习惯,并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能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予以自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我近一年时间的语文素养熏陶下,有了一定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文字较为浅显的文言文能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粗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了文言诵读疏通法,以课前预习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不断诵读和课文注解,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点评法,合作成果展示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快乐共享)

的方式完成。 第一是深情导入环节:用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引出关于选择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出刘禹锡面对一间陋室所做的选择,给出思考。本环节采取看小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 第二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环节:本环节采取小微课形式带领学生简单了解作者。 第三是深情诵读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朗读(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男女同学合作朗读,学生个体深情朗读),并让学生互评,使学生对文体产生情感认知兴趣,从而初步理解作者的情趣和情操。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朗读成诵的学习目标,采取了生动的师生互动法,学生互评法。 第四是疏通文意环节:本环节通过课前预习的学案,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全班同学一起认知和订正文意的效果。主要完成学生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五是合作探究,快乐共享环节:本环节通过创设三个合作学习板块 【(趣改对偶句,加深文本行文特色的理解)(文本主旨探究,加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素养提升,话题小作文情感延伸)】 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最后提升学生情感的素养。本环节采取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共享中来,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成果展示法、学生互动点评法、抢答法等各种方法穿插进行。主要完成学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文本,并完成当堂诵读。 2、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3、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感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有感情地背诵这篇短文,以便在课堂上生动有情境地进行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人教版《陋室铭》原文及课下注释

陋室铭I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谈笑有鸿儒6, 往来无白丁 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无案 牍II 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3。孔子云:何陋之 有14 ? 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 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 神奇的动物。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 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 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舍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舍青葱,映入帘里。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公事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 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 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 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 学家。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8 9 10 11 12 13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反思优秀教案 21《风筝》教案设计郁南县南江口中学杨荣志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

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 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 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 文后,进行朗读评价。[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 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 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 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 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观摩课 课题;端午日 授课时间:2013年10月18日第二节 授课地点:七(2)班 授课人:季仲金 教学目标: 1:掌握“蘸酒”“伶俐”“泅水”等词语。 2: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难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写精彩场面。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2:有关端午的诗歌。 3:本地的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沈从文。师生共同了解沈从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出示小黑板)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分几个学生朗读,请学生说说湘西一带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这一天的?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 (1)赛龙舟一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几种场景? (2)你觉得当时的气氛怎样? (3)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让当时的场面如此壮观热闹? 2:学习竞追鸭子的场景。 (1)竞追鸭子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表现喜庆气氛的?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想一想:普普通通的民俗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显得那样浓厚、热烈、朴素呢? 2:运用多种方法写一喜庆场面。 五: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6课 盼|部编版

《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能用圈划关键词、分析标点和叠词等方法,揣摩并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知蕾蕾的形象; 3.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口吻,揣摩其创作意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情节) 1.导入:“盼”字释义,古义为“睁大了眼睛看”,发展到今天引申为“期待”“期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盼》作为题目,究竟是要传达怎样的中心呢?拿到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发出第一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任何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起因是什么? 小主人公收到一件新雨衣(第1段)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如愿穿上新雨衣。(18-21段) 4.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决定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了。”说明之前她心中对下雨充满了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请同学结合预习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经过。 盼变天(第3段) 盼出门(第4-15段) 盼雨停(第16段) 通过刚才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呢? 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弄明白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我们要突破第二个问题: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我们要感知蕾蕾的人物形象,其实,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细读的方法,走进蕾蕾的内心。 1.齐读课文第1-2小结,说说蕾蕾刚收到雨衣时的心情如何?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