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上学期地理学案:《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 (中图版必修3)

高二上学期地理学案:《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 (中图版必修3)

高二上学期地理学案:《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 (中图版必修3)
高二上学期地理学案:《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 (中图版必修3)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③水文④植被

C.③④ D.②④.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三大自然区图

地区 a b c

面积(%) 30 45 25

人口(%) 4 95 1

三大自然区面积、人口比例表

三地分别与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 2、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 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 述,错误的是 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D.d——生长积温 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 7.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8.GI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球卫星导航9.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 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 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 波德平原、东欧平原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三角洲出山口 中下游、 河口(入海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 一般而言:背斜适合储油气,建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 二、断块山 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来的岩浆物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物,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人教版习题精选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人教版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非洲的萨赫勒地带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作为半干旱草原地区,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大片圈租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原本不多的可耕地越来越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萨赫勒地区大片圈地租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石质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土地沙漠化 当地采取收获后留茬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该措施的目的是( ) ①减小风的侵蚀力②减轻流水冲刷③保持土壤水分④增加土壤肥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无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的土壤相当贫瘠②雨林和沙漠的生态环境都很脆弱③雨林和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 B、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C、气温随经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 D、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15

高二区域地理练习题(15)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西北新疆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该流域新垦区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D.新垦区完全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划分的 2.图中新垦区与行政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点状与面状 B.线状与面状 C.面状与点状 D.点状与岛状 3.水源的多少决定了新垦区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 B.次生盐渍化 C.裸岩 D.土地沙化 4.在2018年入围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的球队中,冰岛队是世界杯有史以来人口最少的参赛国,全国人口仅33万人。因冰川和火山大范围地并存,冰岛被称为“冰与火之国”。在冰岛队小组赛踢平劲旅阿根廷队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推测冰岛男性职业分布的段子。由于劳动力少,足球队员都有兼职。下列职业中,冰岛的从业人员可能较多的是() ①石油开采②观测火山③监测地震 ④椰子采摘⑤地热供暖⑥种植水稻 ⑦饲养骆驼⑧种植天然橡胶⑨医生 ⑩捕捞鳕鱼 A.①③⑥ B.②⑤⑩ C.③④⑦ D.④⑧⑨ 5.为了准确地定位地震的震中(北纬27.70°,东经102.08°)位 置主要用到的技术是() A.实地考察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全球定位系统(GPS) 6.“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将来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②提供灾区的影像③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④进行短报文通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民勤县,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图所示)。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水资源短缺②旱涝灾害 ③土地荒漠化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导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 B.乱砍滥伐 C.过度放牧 D.大量的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 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 海水侵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基岩海岸 冰川侵蚀地貌冰斗、角峰、 U型谷、峡湾 高山高纬地区(挪威)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瀑布、沟壑纵横 喀斯特地貌(峰林、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

地下暗河、溶洞 )、丹霞地貌 黄土地貌云南路南石林、桂林山水 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 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 波德平原、东欧平原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三角洲出山口 中下游、 河口(入海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

高二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大小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第1题,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1.C2.A 3.世界博览会中的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征。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A.中国馆 B.巴基斯坦馆 C.尼泊尔馆 D.沙特阿拉伯馆

【解析】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和尼泊尔馆分别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答案】D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完成4~5题。 4.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原因是() A.气压带和风带 B.纬度位置和地形 C.距海远近 D.沿岸洋流性质 5.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气温和热量的显著差异。同时,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着耕地类型。【答案】4.B5.D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7.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检测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检测题

? 1.长江三角洲粮食商品率比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农业投入不足④土壤条件较差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②农业生产类型单一 ?③自然地域完整 ?④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全部 ⑤生产部门齐全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⑤D.①③④

?3.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 ?A.商品粮基地B.林业生产基地?C.畜牧业生产基地D.商品棉基地?4.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之所以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5.关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对农业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B.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C.地广人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D.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6.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B.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北向南渐增 ?C.大兴安岭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属于农耕区畜牧业,所以分布范围与耕作农业区大致重合。

最新高二地理测试题(必修3)二

高二地理测试题(必修3) 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45道小题,每题1分,共45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 40° 30° 110° 乙 甲 图1

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 更新森林资源 读图4,回答19~22题。 图3 乙 丙 ①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2题。 加1揄 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2.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 > 10C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 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 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第2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 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C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 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1.C 2.A 《黑龙江日报》2011年10月29日讯:“北纬48°以上不能种水稻”一一在我省水稻生产上,这是尽人皆知的权威定论。然而,在这个秋季,定论被彻底打破。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在该省北部地区逊克县、嫩江县、孙昊县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最高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结合下图回答3?4题。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3. 黑龙江 省在北纬48。以上县区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 A. 改良耕作技术 B .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C.全球气候变暖 D .机械化水平高 4?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得益于 ( ) A. 科技水平最高 B. 土壤肥沃 C. 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 D. 地形平坦开阔 解析:第3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和纬度位置判断答案。 第4题,水稻需要水热充沛的 气候条件,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 答案:3.D 4.C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5?6题。 5. 改革开 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6.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 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解析:第5题,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耕 地被大量挤占;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第 6题,黑 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相比,人口较少,粮食商品率较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 也賦北平原水稍优好匱 二:.检江濒感水稻优外惊 ■东南沿晦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 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 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 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 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 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 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 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 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 特点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10﹤‰ 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 模式 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 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现 时间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 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 初已经进入。经济不发展 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发达国家20世纪50 年代进入。现在许多发 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 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 北美发达国家。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丰收 和平年,人口增加; 灾荒、战争以及瘟疫 流行年,人口减少 生产力极大提高,生活水 平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 步,死亡率下降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和家庭观念变化、 社会保险、福利事业的 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等 社会经济、文化、教 育发达。 典型 分布 地区 少数生产方式落后 的原始群体,如热带 原始森林的土著居 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 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 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 个阶段。 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 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德、英、法等发达国 家 中国---计划生育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 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 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 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 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 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 制人口的措施 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 劳动力不足, 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 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获取食物、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 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 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 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 速度更加迅猛 科学技术发展快,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强,人们能获得 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CPS 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 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2.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但是农作物仍能一年一熟,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优势 B.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的优势 C.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D.暖流的影响。 3.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4.关于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 5.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D.松辽平原 6.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③大规模商品化生产④大规模国家经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7.对东北农业发展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是相同的 B.平原地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C.山区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D.草原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8、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9.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中,最主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城市的功能增加 10.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利优势是: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 D.重化工业基地 11.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A.酸雨严重 B.水污染严重,“水源性”缺水问题突出 C.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12.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地理模块3参考样卷(中图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 ? B .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 D .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 .①②??? B .②③ ?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 B.热量 ? C.水分 D .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 河流流向 ?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A.玩具制造 ?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 .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120° 40° 30° 110° 乙 甲 图1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 .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 m),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 .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图3 乙 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高二地理必修三1-3章测试题(带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1-3章测试题 编制:魏双双时间:2014-10-7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中国邮政曾发行过一套“中国民居”特种邮 票,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 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 成1~2题。 1.关于图中邮票上的居民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 2.三地居民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读下表,完成3~4题。 我国35°N -40°N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①②③④年降水量(mm)15.6 466.6 777.4 205.4 1月份平均气温(℃)-8.5 -6.6 -1.2 -9.0 7月份平均气温(℃)27. 23.5 23.9 23.6 3.关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4.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地以水田农业主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于稞为主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下图中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 种要素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若将甲、乙两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是() 6.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的新图层可以用来进行 A.土地利用类型区分 B.污染工业布局规划 C.城市科技与文化区规划 D.城市商业区布局规划7.中科院运动专家给云南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佩戴了GPS卫星定位项圈,然后通过互联网可以持续追踪猴群,这样做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 A.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信息 B.滇金丝猴的食物来源信息 C.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信息 D.滇金丝猴的身体健康信息 8.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整治工作,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 ①对三江源草地退化进行监控②对青藏铁路沿线高程进行测量 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④治理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回答9~11题。 9.结合图可以看出()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10.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11.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2~13题。 地区 超载起止时间 (年) 超载持 续时间 (年) 年平均 超载率 (%) 西藏牧区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1982-2000 19 10 )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高二地理第1 页共12 页4/14/2020 Q 高二地理第2 页共12 页4/14/2020 Q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