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我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我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我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08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0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1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我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我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我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3年开始我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

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我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我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我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2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我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我省从2013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次改革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四、试点方案是怎样产生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

向,此后教育部就高考招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我省2013年7月正式启动研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底形成了试点方案初稿。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赴11个设区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征求了市县教育局长,本专科高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专家,招考机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高中学校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讨论。

每次听取意见后都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制订历时一年多,前后数十易其稿。

五、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在3年内展开至17类。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六、为什么把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选拔体系?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而且学考实行平时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学业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

七、高考录取会不会主要取决于语数外成绩?

我省方案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试点方案考生成绩总分与现行高考“3+综合”相同,语数外分值未变,占比未变。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

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且每科均设有加试题,并将等级细化赋分,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

选考科目分值比例的确定,既与这些学科的高中教学时间比例大体相当;又与扩大选择性、体现学生专长、弱化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必考3门是普遍性要求,而选考3门是学生自身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八、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选择。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四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及外语、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时间。在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次数和时间,还可选择是否参加英语考试。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2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九、哪些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

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

在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十、哪些方面减轻了考生负担?

高考招生改革减轻考生负担,主要是通过增加考生对考试和招生的选择性和增加机会来实现的。

一是选择增加了。按照试点方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发展通道;在统一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时间、次数并选择其中1次成绩记入总成绩。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选报多所高校,最终确认选择1所录取高校。选择多了,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在教育中,考试负担可分为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二是机会多了。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2次机会,1次考试的重要性将降低,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

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负担就会减轻,继而全社会动员组织的负担也会减轻。

十一、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怎样计算?

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的时间来计算的,以方便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修习学业和考试的时间。

十二、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为什么?

每一门选考科目,可由考生自己在考前选择,具体在实际报考该科目时确定。在这个时候来选定,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就能按个人兴趣特长合理规划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如果在考后再来选定,那么很多人会选择把多个科目甚至全部7个科目都作为选考科目参加考试,这势必不利于引导学生专长的养成,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十三、怎样选报选考科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

十四、选考科目为什么要考必考题又考加试题?

作为高中学考,该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

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十五、选考科目为什么采用等级赋分?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主要因为:

1.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选考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会不同,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显然不够合理。

2.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先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分数相同,进而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

3.实行等级分在浙江已有实践基础。我省在三位一体和高职提前招生中使用等级分都已多年。

还需要补充的是,考生考什么科目、什么时候考试,使用哪次考试成绩都由自己决定,对于实行等级分来说,考生选择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

十六、选考科目等级起点赋分为什么设置为40分?

我省高考选考科目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体现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体现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学科基础。

选考科目的学考部分为必考题,必考题满分70分,按占比60%左右的分数作为考试合格标准,对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时,设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赋分40分,相对比较合理。

十七、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招生要求?

高校应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而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要求,高校可在当年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十八、考生的选考科目需要全部符合高校要求吗?为什么?

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

十九、高校无选考科目要求时考生怎样报考?

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那就表示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

但考生要注意:由于你的总分是由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的,所以你仍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二十、怎样填报志愿?

在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位”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填报相关高校志愿。

二十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起什么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二十二、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方法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在考生综合成绩中的各自权重,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及方法,并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试。考生自主选择报考高校,经初次遴选通过后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根据事先公布的章程,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注重对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及与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性向、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

二十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怎样计算?

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是由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二十四、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单独考试招生吗?

不可以。与其他三种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的是,单独考试招生是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专门设计的,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只有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可报考单独考试招生。

二十五、哪些考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怎样报考?

考生若报考单独考试等有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的高校,以及报考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需按要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我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每年1次。职业技能考试共分17个大类,考生可以自主选报1-2个类别;各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成绩满分300分;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

二十六、高中学考怎样安排?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安排考试。首次考试在2015年10月进行,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另行公布。

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有利于避免学校过于偏科教学和学生过于偏科学习现象的发生。

二十七、往届生、社会人员及异地生怎样报考?

往届生、社会人员以及外省籍在我省异地高考考生,如参加2017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录取,需按我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和高中学考实施办法参加各项考试。

二十八、怎样保证高中学考的公信力?

在这方面,我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08年开始,我省高考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2013年我省高中学考也开始提供多次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目前,我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

二十九、高考改革怎样确保公平公正?

以制度保障公平。做到政策制订倾听民意,政策形成广而告之,政策实施规范透明;实行刚性计划管理;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

以公开促进公平。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程序、投档分数线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名单实行多级审核、多级公示。

以监督维护公平。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下。纪检部门进驻命题、录取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体系。

三十、高考改革对高中段教育有哪些影响?

正面影响,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负面影响,会增加学校组课组班的难度,个别学校可能还会出现唯考试安排学科、安排课程。这点必须避免,也可以避免。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来防止,还可以通过教育行政管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三十一、试点方案与现行高考有哪些区别?

河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公布).doc

河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已公布) 8月23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有关情况。来自中央、省市共34家新闻媒体参加通气会。 会议发布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材料。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王继东对《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刘林亚对《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进行了解读;省招办副主任杜习民就我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综合改革前期我省招生录取方式的过渡性调整、招生录取机制的变化等进行了说明;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副处长王丽霞对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和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措施进行了说明。通气会上,新闻媒体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和现场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问题进行答复并接受采访。 《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河南省情的考试招生制度。

《方案》明确,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有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促进升学机会公平。逐步增加我省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步增加农村学生升入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确保程序严格、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信。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含技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依据国家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创新导向,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

浙江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五乡中学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我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我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我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08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0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1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我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我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我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3年开始我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我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我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我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2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我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我省从2013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论当下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论当下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作者:童江霞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必须长期执行的任务。近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党十七大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提上议程。 关键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1978年到1986年。这期间主要是改革过分集中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一些具体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第二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 一、必要性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工作中突出问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而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吏治清明,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二、指导原则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 2、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3、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4、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 三、基本目标 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 1、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高校人事制度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抓手不断强化,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迫切需要进一步转换高校用人分配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重研究和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求得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推进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时机更为有利。一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和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一批高校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高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人员调动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高校转换教师任用机制时的平稳推进。三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和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高校进行的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为整体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整体或局部改革逐步完善,为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人事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直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吸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新的成果,加快了对推进直属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步伐与进程。“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向优秀学术人才进行政策倾斜”、“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聘任管理重心下移”、“教师聘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淡化资格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思路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由教师任命制转向教师聘任制,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当前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教师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任用管理上的封闭性,建立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师管理系统。开放式的教师管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起校外人员通过平等竞争进入高校的通道;(2)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增强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改善学缘结构,逐步减少直接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新聘教授、副教授有在校外工作、学习的经历;(4)通过推进人事代理制度,淡化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和人身依附关系。

浙江高招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全文)

新浪教育[微博]讯据浙江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消息,浙江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微博]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 以下为通知全文: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我省是全国两个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制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4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 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二)工作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二、基本内容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 “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1 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 ——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科学划设学区,公办学校严格按学区招生,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改变单纯以分数为依据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 ——实行以夏季高考(全国统一考试,下同)和春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夏季高考主要为本科院校招生,春季高考主要为高职(高专)院校和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选拔学生。 2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主要内容 ——夏季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两依据、一参考”,是指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纳入高考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 ——完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录取采取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方式进行。春季高考,依据“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取考生。单独招生,以招生院校组织的考试成绩和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为依据,参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普通高中学生以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为依据,参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深化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改革。春季高考按专业类别填报志愿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自2020年起采用“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我省还将探索考生一档多投、多次选择的投档模式,增加高校与考生之间双向选择机会。 3 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政策体系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一、每年两次“高考” 自2012年起,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实行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面向不同学生类型的分类考试办法。实行春季和夏季两次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参加春节高考和夏季高考。 春季高考,维持目前的对口高职考试模式基本不变,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学生,主要为高职院校选拔合格生源。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份。 夏季高考,即目前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入学考试,重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同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时间仍为6月7、8、9日,由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主要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生源。 对于参加两次高考且成绩均达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允许参加两类考试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规模将逐步扩大。 二、体育测试进高考 2012年高考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体育测试内容,体育成绩满分20分。全省统一测试时间为4月下旬,我市由市教育局组织统一测试。 体育测试项目设置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2012年高考3个项目由考生任选2项,以后每年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在12月底依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取第二年体育测试项目,提前向社会公布。 体育测试的项目分值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满分12分,立定跳远满分8分,掷实心球满分8分。 身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伤、病等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可享受照顾,予以免试,成绩原则上按当年全省应届毕业生考生体育平均成绩计算。不申请照顾的残疾考生,可进行测试,对参加测试的残疾考生进行加分奖励。 社会考生不计平时成绩,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折合计算。对于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照顾,予以免试。 2014年高考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平时成绩纳入高考,占一定比例分值。 三、2014高考模式大变 2011年入学的高一学生不再划分文理科,相应的高考政策也将有较大调整。自2014年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均有明显变化。 2014年,夏季高考将采用“3+X+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科目”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人文基础或科学基础。人文基础包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下发以来,区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抓住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这个重点,围绕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个简要的汇报。一、主要改革措施第一,认真宣传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区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并制定下发了《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基本目标,对健全和完善我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能上能下、监督制度,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我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保证。第二,积极试行公开选拔制度。区委制定的《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

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推行公开选拔制度,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同级干部中的比例。XX年,全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1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7名科级领导干部。XX年,又先后面向社会招考了6名科级干部。公开选拔干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潮。第三,大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制定了《西林区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区直机关和街镇中层干部中普遍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区直和街镇机构改革中,共有1037名科级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有669名干部被分流精简。第四,强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区委制定了《关于对区管领导干部职务实行动态管理的试行意见》。规定,对考核不合格,多数群众不信任,确属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予以降职或免职。对于考核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数达到三分之一的,改任非领导职务,经考核确属不称职的,免去现任职务。在撤县设区干部过渡和街镇、区直机关改革中,因民主测评不称职票数达到三分之一、综合考核确定为不称职而改任非领导职务的20人,因不胜任现职被降职的8人,免职的10人。第五,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和轮岗。认真贯彻《党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条例》,相应制定了干部交流调动的有关规定,完善干部交流工作中的配套改革,严明干部交流纪律。同时,严格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 朱国仁 (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北京100089)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经历了恢复、改革和重建三个阶段。重建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近几年来,我国在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放宽招生条件、增加招生考试次数、改革考试内容、改进录取形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改革。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突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核等特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 招生制度; 改革; 过程; 走向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建国以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建国之初沿用建国前的高等学校单独招生的形式,各高等学校自行决定招生计划、招生条件和招生办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建立,除个别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招生名额要报请审核批准,招生日期、考试科目全国统一规定;1958年,全国曾一度实行学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到第二年,又恢复了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招生制度,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5年;1972年恢复招生后,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不受已有学历限制,取消了文化考试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试资格,这种制度到1977年才被改变。 一、1977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1977年至今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变化的过程,与以前不同的是,改革是渐进性、连续性的,是稳步推进的。这是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相一致的。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1985)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文革”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较早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但是,“文革”后几年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受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主要是恢复“文革”前的制度,尽管也有一定的改进。 1977年,在“文革”刚刚结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际,专业人才不足是当时的最大问题。恢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当时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当时刚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此事十分重视,并亲自过问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工作,在政治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1977年就大胆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1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1977

山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现就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按照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要求,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德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平公正。加强宏观调控,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标准,规范程序,继续推行“阳光招生”,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综合多元。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满足科学选拔人才和招生录取多样化需要,综合推进考试内容及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办法和招生体制改革。 ——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各学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协同推进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配套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谋划,科学设计,稳步实施。在2015年实施考试招生制度专项改革的基础上,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全面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建立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山东实际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确立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

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 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 (中办发〔2009〕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中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对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规划,是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党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创新,稳妥有序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紧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改革措施和制度规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努力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中共中央办公厅 2009年12月3日 2010—2020年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200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干部人事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制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

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

达州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物理与化学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6页为化学试题,7至10页为物理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将答案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8题为化学题,9-16题为物理题)在每小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可燃冰”燃烧 C. 浓盐酸挥发 D. 洗洁精除油污 2. 我国有端午吃粽子的风俗,“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误食这样的粽子有害健康。硫 酸铜属于 A. 混合物 B. 氧化物 C. 盐 D. 酸 3.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甲醇(CH3OH),误食后会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下列有关甲醇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A. 甲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C. 甲醇由甲醇分子构成 D. 一个甲醇分子中共有5个原子 4. 实验测得下列四种溶液的pH如图1所示,其中溶液呈碱性的是 A. 氯化钠溶液 B. 稀硝酸 C. 硼酸 D. 碳酸钠溶液 5.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1℃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80 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6. 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切过泡菜的菜刀比置于潮湿空气中的菜刀更易生锈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xa 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高考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一是扩大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各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2、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3、高考科目有什么变化? 20xx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其中,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特点及思考16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特点及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党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 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深入,必须坚持创新 精神。中央批准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一个创新的 产物,其中既有思想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也有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 它在总结20多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改 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拓宽和加大了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工作思路 《纲要》对今后10年,尤其是“十五”期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讲了五条,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要“建立一个机制”,即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和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形成一套制度”,即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 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创造一个环境”,即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 理配置。其中,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 人机制,是其核心内容。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基本前提,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扩大民主为改革方向,进 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以解决干部“能下”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关 力度;以完善考核为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择优汰劣的选人机制;以推进交流为重要措施, 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以加强监督为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这几条, 是我们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的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要建立的选人用人机制有哪些特征呢? (一)它是一种以民主为基本趋向的机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过去选拔干部大多采取组织任命的形式,推 荐和考察环节不规范,缺少一种群众参与机制。突出的问题是,“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 选人”,视野比较狭窄,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 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首先就是要扩大民主。继健全选举制度,实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 和民意测验制度后,这些年,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如公开选 拔领导干部、党政机关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等。这些改革措施进一 步扩大了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体现了人民群众选 择“人民公仆”、“人民公仆”必须向人民负责的社会主义原则。党内民主也日益扩大,一些地 方党委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 议决定的方针,实行党委常委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地(市)县(市)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由上一 级党委全会审议表决制度等,效果很好。 (二)它是一种以公开为基本前提的机制。所谓公开,就是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公开 是民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适度的公开,扩大民主就会成为空话。干部工作只有坚持公开的 原则,才能平等竞争,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工作搞得很神秘,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助长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现在,从民主推荐和署名推荐制、考察预告制,到任前公示制,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人们可以较大程度地参与 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这是选人用人观念和机制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 二、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分科。 1 改革路线 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高考改革方案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2 改革意见 2011年1月5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文章《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文章中明确了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2010年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就已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 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各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相关省份和高校要于上半年出台试点“实施办法”。高考改革事关重大,强调有意愿、有条件这两个前提缺一不可。 根据此前一些专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针对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要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高考改革的风险评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及部长助理林蕙青在会上介绍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意味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政策正式落地,同时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主要是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中国(港、澳、台除外)最重要的入学考试。国家基本上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分配进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匹配的学府。在中国,高考的成绩可能决定了人的一生走向,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改革意义 一是科学选拔人才。 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是维护社会公平。 4 方案出台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文理科将不分科;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