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习读本98分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习读本98分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习读本98分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习读本98分

1.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的战略倡议。 (单选 )

A“丝绸之路经济带”

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C“一带一路”

D“丝绸之路”

2.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 (单选 )

A“丝绸之路经济带”

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C“一带一路”

D“丝绸之路”

3.丝路精神是()。 (单选 )

A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B共商、共建、共享

C亲、诚、惠、容

D开放包容

4.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有时也简称为丝路。(单选 )

A《时代》

B《中国》

C《东方》

D《世界》

5.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最具代表性。 (单选 )

A丝绸

B瓷器

C茶叶

D火药

6.“一带一路”体现了创造战略机遇的()。 (单选 )

A中国智慧

B中国担当

C中国道义

D重大目标

7.“一带一路”展现了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 (单选 )

A中国智慧

B中国担当

C中国道义

D重大目标

8.“一带一路”体现了践行正确义利观的()。 (单选 )

A中国智慧

B中国担当

C中国道义

D重大目标

9.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 (单选 )

A“稳”

B“快”

C“实”

D“惠”

10.“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 (单选 )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中国

11.文明()是人类历史进步潮流。 (单选 )

A多样性

B统一性

C复杂性

D单一性

12.马歇尔计划是以()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 (单选 )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中国

13.()是少数人的事业,特别是那些高深玄奥的抽象理论则是天才的事业。 (单选 )

A创造文化

B运用文化

C学习

D积累文化

14.西方文化主要是()的。 (单选 )

A直觉

B理性

C伦理型

D理智性

15.()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 (单选 )

A“通路通航”主题

B“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

C“能源建设”主题

D“通商文化”主题

16.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互动构成深化改革的()。 (单选 )

A动力

B基础

C重点

D难点

17.()是介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金融形态。 (单选 )

A开发性金融

B发展性金融

C基础性金融

D战略性金融

18.“一带一路”战略资金需求量巨大,政府难以包打天下,必须创新筹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 (单选 )

A多元化

B单向性

C双向性

D一元化

19.有效的()是压缩套利空间和防范外部冲击的必要条件,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的支点,拓展利率市场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单选 )

A价格体系

B竞争体系

C约束体系

D监督体系

20.()是国家整体战略,应纳入经济改革、全面治理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总体协调,科学规划,细腻落实。 (单选 )

A经济外交

B社会外交

C市场外交

D民间外交

21.促进我国企业、商会、行会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发挥出积极的()。 (单选 )

A中介组织作用

B领导作用

C核心作用

D协同作用

22.()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单选 )

A经济外交

B社会外交

C市场外交

经贸合作

23.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上升,中国需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国的()。 (单选 )

A共同发展

B独立发展

C高速发展

D协同发展

24.金融产品流动得是否顺畅、速度如何以及决定金融产品流动的诸多环境因素都对资金融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最具决定性影响的是()。 (单选 )

A金融系统化水平

B融通水平

C政策

D战略

25.金融系统化要求推动“一带一路”域内国家和域外国家之间()。 (单选 )

A资金流动系统化

B战略一致化

C政策相通

D民心相通

26.从理论上来说,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乎三个问题,其中不包括()。 (单选 )

A清偿能力

B调整问题

C信心问题

D储备问题

27.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两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一是以()为代表的信用中介主导模式。 (单选 )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28.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航运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作用,在“一带一路”构建过程中,凭借其具有的天然优势,航运应当发挥()。 (单选 )

A先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支持作用

D辅助作用

29.()是经济的源头活水,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单选 )

A金融

B文化

C理念

D知识

30.CHINA就是()的谐音,昌南是景德镇的旧称,也指瓷器。 (单选 )

A昌南

B南昌

C武昌

D长春

31.()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把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多选 )

A重庆

B新疆

C四川

D云南

32.“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 (多选 )

A和平、交流

B理解

C包容、合作

D共赢

33.古代陆上丝绸由于历史上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三条路线。 (多选 )

A南道

B中道

C北道

D西道

34.“一带一路”内容包括()人心相通等“五通”。 (多选 )

A道路联通

B贸易畅通

C货币流通

D政策沟通

35.中西文化的差异具体有()。 (多选 )

A对待自然态度的差异

B家庭观念迥异

C生活方式的根本差别

D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中西之别

36.以恐怖主义为核心的地区“三股势力”是()。 (多选 )

A核武器

B恐怖主义势力

C宗教极端势力

D民族分裂势力

37.当前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类型包括()。 (多选 )

A毒品走私

B偷越国境

C跨国经济犯罪

D以上均是

38.“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其他挑战有()。 (多选 )

A战略构想尚缺乏顶层设计

B硬件、软件建设难度大

C中国企业的参与能力堪忧

D以美国为代表的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

39.自2013年首次提出以来,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已经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多选 )

A经济

B金融

C国际关系

D地缘政治

40.我国目前的贸易发展,不足之处表现在()。 (多选 )

A区域的高水平经济一体化建设明显滞后

B区域内贸易比重相对较低

C区域内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和实际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D贸易往来存在较多壁垒和障碍

41.从理论上来说,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乎()。 (多选 )

A清偿能力

B调整问题

C信心问题

D资金问题

42.“一带一路”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多选 )

A开放性

B包容性

C多元性

D单一性

43.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等资源丰富。 (多选 )

A水产品

B石油

C铁狂

D盐

44.海陆联运枢纽的总体思路的指导思想()。 (多选 )

A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

B以港口联盟为核心

C以“一带一路”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甬新欧大陆桥、跨境供应链物流等为载体

D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功能

45.设立“一带一路”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 (多选 )

A加快铁路项目立项建设

B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申报工作

C完善海铁联运专项工作机制

D以上均是

46.逐步完善宁波至全球航线网络()。 (多选 )

A加快开辟新航线

B开通海上邮轮

C推进“海上驿站”建设

D以上均是

47.提出江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重点从()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储备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多选 )

A基础设施建设

B投资贸易促进

C区域经济合作

D口岸通关合作

48.云南将发挥好重要门户作用,要()。 (多选 )

A围绕桥头堡建设,突出五通

B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打造,完善与次区域合作相关工作机制

C绕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加强走廊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和推进

D围绕国家沿边开放战略,加快推进滇中产业新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49.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重要节点城市为()。 (多选 )

A兰州

B白银

C酒泉

D嘉峪关、敦煌

50.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和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枢纽。以()为四大支点。 (多选 )

A厦门

B漳州

C泉州

D福州

51.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其共同特点是都以中亚为轴心,但通达的目的地却差别很大。 (判断 )

正确错误

52.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判断 )

正确错误

53.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判断 )

正确错误

54.“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 (判断 )

正确错误

55.改革是一个简单、一蹴而就的工程。 (判断 )

正确错误

5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判断 )

正确错误

57.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历史进步潮流。 (判断 )

正确错误

58.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 (判断 )

正确错误

59.中国带头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融资保障,也充分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判断 )

正确错误

60.印度、伊朗和阿富汗共同推进南亚“南方丝绸之路”建设行动,试图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 (判断 )

正确错误

61.为了减少结论的猜测性和实践的盲目性,有必要厘清“一带一路”的建构理念和运行机理,向世界澄明该战略背后的逻辑,从而赢得国际认同、形成合作行动。 (判断 )

正确错误

62.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一超为首、多强并存”的内部等序格局,对于外部世界则着力建构一种差序格局,从而形塑出当前国际社会多层级“中心—边缘”结构的图景。 (判断 )

正确错误

63.在竞争性的国际秩序面临终结的同时,它所服务的“控制追求”也在全球化浪潮中遭遇到了严重的排异,结果就是将人类世界拖曳进入一个高度风险的社会之中。 (判断 )

正确错误

64.一切“变革”行动都隐含了一种对“更好”或“更坏”的假设,由“竞争”向“合作”的变革逻辑亦不例外。 (判断 )

正确错误

65.开源是合作的前提,不是合作的特征。 (判断 )

正确错误

66.竞争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下展开,因而传统的国际合作秩序倾向于建构一种相对封闭的系统。 (判断 )

正确错误

67.结构转型包含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多方面的内容。 (判断 )

正确错误

68.全球化则是国家间交往与合作的运动,开启的是国家间平等交往和合作的门扉。 (判断 )

正确错误

69.国际社会中的合作秩序与竞争秩序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扩张的根源性差异,还包含着内在逻辑上制度主义与行动主义的分野。(判断 )

正确错误

70.依靠合作行动突破制度主义,首先应理解行动和制度的意涵。 (判断 )

正确错误

71.合作行动的展开是以真诚的合作愿望为前提的,在真诚的合作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时,行动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是必要的保障。 (判断 )

正确错误

72.“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倡议。 (判断 )

正确错误

7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业已进入新常态。 (判断 )

正确错误

74.在“千岛之国”日本,总统佐科执政之后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 (判断 )

正确错误

75.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上升,中国需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判断 )

正确错误

76.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智库交流和对话应当先行。 (判断 )

正确错误

77.“一带一路”战略所构建的新格局,富有弹性、张力和包容性,呈现八面来风的开放态势,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与共建,牵手联袂走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之路。 (判断 )

正确错误

78.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格局是“向东”和“向北”,带动了东南沿海的发展。 (判断 )

正确错误

79.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判断 )

正确错误

80.中原大地北京,自古是丝绸之路重要省份。 (判断 )

正确错误

1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思想起源 2013年9月7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西汉时期,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中国丝绸,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 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他到达了西域,他的随从到达了罗马。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 唐代,洛阳人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9年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大唐西域记》。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唐山,升级版,一带]“一带一路”与唐山经济发展升级版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与唐山经济发展升级版战略研究 [提要] “一带一路”战略为唐山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视角,探索唐山市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既带动唐山市经济的发展,也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迫在眉睫。 关键词:“一带一路”;唐山;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唐山市的京唐港、曹妃甸港区可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物流海上通道,唐山机场可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空中航运通道。但唐山市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准确定位,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带动唐山市及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均需从长计议。 一、唐山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唐山市位于渤海湾的中心位置,属于重工业城市,既是中国国内由南向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京津冀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依托。唐山市是一个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海陆空交通的“三大法宝”奠定了唐山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独树一帜”的地理优势。 (二)港口优势。目前,唐山港口可以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进行散杂货物的海上运输,运输航线涉及120多个港口。唐山港口作为京唐港与韩国釜山集装箱的海运路线,拓宽了中国和韩国业务的往来范围。唐山港口地处东南亚地区的核心位置,除和韩国的贸易往来以外,还可以和日本进行集装箱业务交易,具备“东南亚港口之晶”的优势。 二、唐山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现状 虽然唐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但唐山港口在大力发展其物流业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比如:唐山港口在管理上存在政企共管的情况,限制了唐山港口物流业务的发展;唐山港口的配套设施、专业人才等都不完善。 钢铁、煤炭、水泥、陶瓷等行业是唐山的支柱产业。中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唐山市钢铁产量居河北省首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唐山市在大力炼钢、积极挖煤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空气重度污染、地下煤藏骤降、部分地面塌陷、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发展冲突等等问题。 在改善生存环境的重压之下,政府要求唐山市减产钢铁量,唐山市为配合国家钢铁减产的政策,出现工人失业及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如何解决唐山市经济发展与重工业发展的矛盾,如何解决唐山市钢铁产能过剩的难题,“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唐山市看到了“曙光”。 三、唐山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措施 (一)政策扶持。唐山市若要顺利的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唐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提升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势必离不开相关政府及金融政策的支持。首先,应大力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一带一路国际国内背景及战略意义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而想要保持高速高效的发展,光在自身内部搞建设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走出去,同各个国家形成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古时,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一条贯通中亚、西亚、南欧的路上交通大动脉。郑和下西洋又连通了东南亚直至非洲的一些区域。古代的丝绸之路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辉煌时期。“一带一路”作为21世纪的丝绸之路,更是结合了我国当今发展的时代背景,极富战略意义。 构建开放新格局,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需要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复苏较为艰难,而中国的稳定发展对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国际经济规则有着潜移默化的调整,世界正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为了满足我国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快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步伐,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战略需求。 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促进和平稳定的需要 亚洲经济的迅速增长,面临着太多的问题,例如发展不均衡,联系不紧密等等,这对深化地区合作、地区安全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前,亚洲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适应经济变化和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增长正是所有亚洲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 紧密周边关系,实现互帮互助、共赢共荣 “一带一路”覆盖中蒙俄、横跨欧亚大陆、连通南亚西亚,是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是构建我国周边战略依托带的战略性重要举措。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范围更广,计划更详、受益面积更大,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强调合作共赢。这也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的宏伟蓝图。 促进经济发展,传递文化精神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同时,“一带一路”也符合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方向。这必然会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推动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繁荣具有深层意义。另外,“一带一路”也将我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薪火相传,显示出了中国“和”文化和包容文化的精神,有机地将“中国梦”“亚洲梦”“欧洲梦”结合在一起。“一带一路”必将在文明交流史上续写新的灿烂篇章!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致力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荣的合作环境。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中国也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区域和平发展、团结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发展 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壹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和X公司治理、且购重组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和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和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和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X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运营规模、X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俩个市场上主动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下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和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壹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壹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仍有壹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壹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X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且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 摘要:“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广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广西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 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自治区 一、“一路一带”的基础概念 “一带一路”简称OBAO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任共同体。 (二)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 对外,毗邻东南亚使其能够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实

现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广西还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这三大平台,并承办了一 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的合作;对内,广 西处于东、中、西部交汇区,是连接华南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向东可以承接来自粤港澳的资金、技术,向西可以引借云贵川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二)广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广西全区GDP仅为1.6万亿元,排 全国第18位,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全区还有接近1/5的人口尚未脱贫,扶贫任务艰巨。 2.教育及科研基础较薄弱,2014年,广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为 307.14万人,占总人口的6.53%,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1. 1、“一带一路”战略及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带来的机遇。现今国家推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作出全面部署,广西的定位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新高地,并且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些都为广西带来新的机遇 2、。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宏观环境,对于广西而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教学设计 作者: 学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五章第三节 一、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项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教学目标: 1.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2.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3.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 4. 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2.发展绿色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5.17)。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城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的定义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一个区城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例如,有的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主体功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数学建模实验题)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从整个经济增长水平来看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GDP按照可比价格年均增长在9%以上,其发展水平世界瞩目。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下一步重要战略决策。 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9年度GDP数据及其它网上信息,我们在各省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加上所有直辖市,考察这些城市的经济数据和产业结构。如果我们考虑选择其中GDP(生产总值)排在较靠前的城市组成城市集合A,将GDP排在较靠后的城市组成城市集合B,考虑建立一种经济合作和技术援助的关系,希望通过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教育与技术支援、经济合作交流以及国家的一些税收政策等带动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城市化进程。这种带动和促进作用和两个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地缘关系、生态地理环境、资源与市场互补性、交通便利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问题一:试把表1中的数据尽可能补充完整。补充数据应说明来源或依据,并说明是原始数据还是估计值(估计值需说明计算方法)。 问题二:如果我们选择的城市集合 A={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济南,青岛,沈阳,大连,长沙,武汉,成都,南京,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呼和浩特,鄂尔多斯}; B={邢台,大同,贵阳,六盘水,海东,海北,定西,拉萨,曲靖,开封,九江,上饶,齐齐哈尔,百色,蚌埠,桂林,来宾,黄石,琼海,中卫}。 试对城市集合A中的每一个城市i,评价其关于城市集合B中的每一个城市j的经济带动作用与互利效应并进行量化。 问题三:试建立A中城市与B中城市的一一对应关系,即结成20个城市对,每个城市对包含一个A中城市和一个B中城市,使总效益(总经济带动作用)达到最大。 问题四:指出每一对城市今后合作重点和发展前景,评价上述对应关系的优缺点。重新选择集合A和集合B中的城市是否更合理?请提出城市集合A和B的选择标准和对应法则。 问题五:如果不作一对一的限制,可以是A中一个城市对B中多个城市,也可以是A 中多个城市对B中一个城市建立互助合作关系,那又应该怎样建立这种关系,才能使总效益达到最大? 表1. 城市2009年GDP 序号城市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元) 三产业比重 1 北京11865.9 68788 1:23.2:75.8 2 天津7500 6240 3 1.7:54.8:43.5 3 上海14900.93 4 重庆6528.72 22916 9.3:52.8:37.9 5 石家庄3114.9 6 唐山3781.44 50706 9.5:55.9:34.6 7 秦皇岛887.01 30606 11.4:36.8:51.8 8 廊坊1160.4 11.9:53.9:34.2 9 邢台1056.0 15170 15.0:56.7:28.3 10 呼和浩特1643.99 61108 4.7:36.1:59.2 11 通辽1003 32494 15.0:53.1:31.9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化的理论:①空间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帕兰德、胡佛、廖什。空间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形成聚集作用,城市就是网络中的结节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由结节点连同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由远而近,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②结构转换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传统部门向现化部门演变的结构转换过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产生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提出并阐释了由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模型。 ③中心与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尼克尔斯。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即城市,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④核心与边缘理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的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他指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断连续而积极的创新过程实现的,发展起源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处于一定联系范围内潜在的相互作用力量最大的点,即“变化中心”或“核心区”。创新从这些中心或核心区向周围潜在的相互作用力较小的区域即“边缘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地域空间经济的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的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第五个层次是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第一、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第二、农村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与配置的过程。第三、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第四、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逐步替代农村意识和行为方式。第五、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地域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带来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必然带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心城市①中心城市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它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第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第三,区域经济的中心。第四,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第五,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②中心城市的功能:第一,中心城市的磁力功能。第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第三,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③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一,从数量上看,中心城市严重短缺。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不健全。第三,从体系上看,中心城市不能成为完善的城市体系的中心。④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重点、有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