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11T15:49:08.9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董招[导读] 摘要: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地铁车地无线通信一直是地铁通信专业关注的焦点。

中建五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 410000摘要: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地铁车地无线通信一直是地铁通信专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频段2.4G传输时钟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频段1.8G近远端机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和频段5.8G-GSU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提出更适合的频段5.8G分组传输网时钟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以及未来车地无线通信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地铁通信;车地无线通信;方案

引言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地铁安全运营所必须的信息交互系统,系统的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决定地铁的运营状况,与人们的出行体验息息相关,是城市进行地铁建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些年,随着车地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如何选择合适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满足地铁运营的需要成为设计、施工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地铁车地无线通信概述

车地无线通信网络是乘客信息系统(简称PIS系统)主干网络的延伸,PIS系统能通过组播方式实现线路播控中心到列车的信息下发,并能实现广播和寻址功能,将特定的信息发送给指定的一列或者几列列车;视频监控系统(简称CCTV系统)也能通过该网络实现将车辆客室监视信息实时上传至中心CCTV服务器,列车驾驶室显示终端能调看对应车站站台屏蔽门侧的监控图像。车地无线网络提供的双向传输有效带宽应能满足列车与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传输的带宽要求,保证所传图像顺畅清晰,不出现画面中断或者跳播等现象,且系统具有QoS分级控制功能。车地无线网络确保沿轨道线安装的无线接入点和在移动列车上的移动单元之间建立稳定、安全且能避免冲突的连接。在列车高速运行时,不应丢失连接和引起画面质量降低,无线设备应遵循完善的切换机制无缝切换至最合适的接入点。 2地铁车地无线通信整体规划

2.1通信信号各自独立建设LTE单网

通信信号专业各自建设一套LTE硬件传输网络,通信专业单网承载无线调度业务和列车运行紧急数据业务。考虑到信号CBTC系统对无线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必须采用双网冗余的设置方式,则由通信专业为信号专业配置冗余无线数据传输通道,以满足信号系统冗余需求。优点:该方案同样整体降低本工程LTE车地无线信息传输网络的造价,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技术上满足信号系统对车地无线数据传输的要求,节约频带资源的使用宽度。缺点:信号系统与通信系统在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增加了接口,同时信号系统的冗余通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由通信系统保障。

2.2通信独立建设单网,信号专业独立建设冗余双网

通信专业独立建设一套LTE硬件传输网络设备,承载无线调度业务和列车运行紧急数据业务。考虑到信号CBTC系统对无线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必须采用双网冗余的设置方式,信号专业独立建设一套冗余无线数据传输网络设备。优点:该方案通信信号两个系统在无线信息传输系统上完全独立,工程安装、调试,后期的设备维护都相对独立,降低了专业之间的依赖,管理上更为便利。缺点: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增加了无线频带资源的使用宽度。 3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解析

3.1频段1.8G近远端机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

该方案车地无线通信采用1.8G频段,通过地面无线发射网关+车站近端机+区间光远端发射机的组合模式,地面有线网络中心交换机通过光缆与各站地面无线网管相连,这样能保证无线发射信号的频率一致,基本不存在延时。为解决列车高速在区间行驶时,列车基站信号接收器频繁切换信号源,出现不断跟信号源通讯握手的死循环模式,导致无法正常进行通信状态。区间基站采用无线接收基站和光远端发射机,在对应列车内配置车载无线接收网关、车载无线发射网关和车载通信控制器。该方案无线接收和发射通道分开,但能很好的解决高速行驶时无线信号越区切换通信故障问题。该方案带宽仍然有限,一般为30M左右,其中控制中心设备可调看单列车6路监控图像(带宽需求在12M左右),而列车播控系统能播放直播信号(带宽需求在6M左右)。但通过地面无线发射网关+车站近端机+区间光远端发射机的模式,控制中心能够实时调看低码流列车监控图像。该方案,区间光远端发射机一般800m左右安装一个,天线覆盖范围较远,但是为保持同步并解决信号越区切换问题,各站无线发射网关需敷设光缆与地面有线网络中心交换机相连,光缆数量非常大,施工成本较高。

3.2频段2.4G传输时钟同步网车地无线通信方案

该方案车地无线通信采用2.4G频段,轨旁基站与车载基站之间无线使用IEEE802.11n用于覆盖列车运行沿线,无线骨干连接带宽可达到15Mbps,而区间基站与车站交换机有线信息传输网之间的连接有效带宽为100Mbps。传输系统采用数字同步多业务传送平台(简称MSTP)和时钟同步网络(简称BITS),即MSTP+BITS同步传输方案。车站车地无线系统通过传输系统分配的1000M光通道传输至控制中心,关键在于该传输系统能提供严格的时钟同步功能,保证区间基站发射信号的同步,以至于列车行驶跨越无线覆盖区间时,基站发射信号保持同步。区间无线基站与无线管理交换机无线控制器模块之间通过有线网络进行互联,采用CAPWAP标准隧道协议,同时,在保证802.11安全的前提下采用集中控制分布式转发。

4城市轨道交通中常见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4.1TRainCom-MT技术

该技术是由德国公司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保持良好的通信效率和质量,车地最大通信传输速度可达16Mb/s。但是,该系统受到保密性协议的限制,其系统升级和开发只能依靠德国公司实现,市场维护和选择方面相对教差,在国内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4.2LTE无线传输技术

LTE无线传输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是在3G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对空中接入技术的改进和增强,在保有3G原有技术优势的同时,实现无线传输的低延迟、高传输速度、分组传输、向下兼容和光域覆盖。因其技术优势,LTE无线传输技术在郑州、深圳等多个城市轨道交通中有所应用。

浅谈中国城市地铁的发展前景

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日渐明显化。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绝不可以被交通压力所约束。因而与我们传统的地上交通相对应的地下交通就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新渠道。这就是目前的大、中城市正在极力发展的地铁交通。目前,中国的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许多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因为地铁的舒适、快捷和便利,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也就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的地铁文化。 所谓“十九世纪修大桥,二十世纪建高楼,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交通资源。”这句话充分的显示出地下交通在新世纪发展中的前景与潜力。地铁与公交车、电车相比的优势显而易见:地铁单向运量每小时4万——6万人次,公交车、电车单向运量每小时1万人次。从运输方式来看,地铁运输更具多方面的优点:舒适、准时、快捷、占地少,环保、节能、安全,而且不占用地面、街道等。毫无疑问,地铁交通是绿色工程,而且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中国确实需要开发以地铁为特色的交通资源,它的发展将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地下资源开发的必然,更是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下地铁的优缺点:

节省土地:由于一般大都市的市区地皮价值高昂,将铁路建于地底,可以节省地面空间,令地面地皮可以作其他用途; 减少噪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缺点建造成本高: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昂。 建设周期长:同样由于要挖地道,铺设铁轨,设备等等,以及各种调试工作。地铁从开始动工到投入运营需要很长的时间。音:铁路建于地底,可以减少地面的噪音。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缺点:建造成本高: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昂。 我们需要认识到地铁建设依然是十分昂贵的投资项目,例如北京地铁的每公里造价超过五亿元。地铁项目应成分考虑融

地铁CBTC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地铁CBTC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1.前言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大力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具有大容量、高速率和高效率特点的地铁系统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整个地铁系统中,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无疑是其大脑和核心,目前地铁系统采用的是列车自动控制(ATC)设备,ATC通过车载设备、轨旁设备、车站和控制中心组成的控制系统完成对列车运行的控制;通过调节列车运行间隔和运行时分,实现列车运行的安全、高效和指挥管理有序。ATC信号系统由ATP(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TO(列车自动驾驶)子系统和ATS(列车自动监督)等三个子系统组成,主要分为固定闭塞制式、准移动闭塞制式和移动闭塞制式三种,其中固定闭塞制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地铁发展的需要,移动闭塞制式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大。移动闭塞制式信号系统主要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CBTC系统集无线电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于一体,利用高精度的列车定位(不依赖于轨道电路),双向连续、大容量的车-地数据通信和车载、地面安全功能处理器等实现的一种连续自动列车控制系统,利用轨间电缆、漏泄电缆和空间无线技术或者他们之间的结合组网来实现。 CBTC相比传统的铁路信号系统有着诸多优越性: 以无线通信系统代替有线通信系统,减少电缆铺设、轨旁设备,降低维护成本。 可以实现车辆与控制中心的双向通信,大幅度提高了列车区间通过能力。 信息传输流量大、效率高、速度快,容易实现移动自动闭塞系统。 容易适应各种车型、不同车速、不同运量、不同牵引方式的列车,兼容性强。 可以将信息分类传输,集中发送和集中处理,提高调度中心工作效率。 便于既有线改造升级。 当前全球各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从单一线路建设逐步走向多线路并行建设,并初步形成线网轨道交通格局,具备了线网间联通联运的基础条件,同时国内的地铁系统对列车的发车间隔要求越来越短,对列车的精密调度和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上通信、计算机、网络和列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无线通信的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铁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是市郊铁路、地下铁路、轻轨交通、独轨交通和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等类型。 1.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诚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的一部份,因此具有干线铁路的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等其他类型不停,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路顾名思义,地下铁路是修建在地下隧道的铁路。这样离家,也许在地下铁路修建的初期没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路,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里。对全世界各国地下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知,,地下铁路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和微型地铁3种类型。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量大。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量较大通常高站台。微型地铁,有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经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线专用,运量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轻轨铁路的含义是指就车辆对轨道是假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郊区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相比较轻。轻轨是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是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现代轻轨系统与旧式有轨电车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乘坐舒服、噪音较低等特点。同样,对世界各国轻轨接近于轻轨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轻轨也存在多种技术标准并存发展的情况。高技术标准的轻轨及五金与轻轨地铁,而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有轨电车。 4.独轨电车独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独轨的线路采用高架结构,车辆则大多采用橡胶轮胎。从构造型式上可分为跨骑式独轨与悬挂式独轨两种。跨骑式独轨是列车跨坐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型式,而悬挂式独轨则是悬挂在轨道梁下的运行型式。 5.自动导向交通系统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在一些文献资料中称为新交通系统,当然是指狭义的新交通系统。这种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轨道采用混凝土道床、车辆采用橡胶轮胎,有一组导向轮引导车辆运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驾驶等。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政策的发展及特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政策的发展及特征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为地方加快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指明了方向。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始尝试对轨道交通场站进行综合 开发利用,并初显成效。但随着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和规模拓展,缺乏综 合开发利益合理分享机制、缺少规划先导和缺少上盖审批专业技术标准已成为 阻碍轨道交通TOD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全国一些城市也陆续出 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范措施。根据统计,目前在全国32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中,已有近一半的城市出台了轨道交通TOD开发的相关政策。从这些城市的轨道交通TOD开发政策出台的情况及内容看,各地有所差异,但也不乏一些 亮点,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城市出台的政策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政策脉络:由一线城市延伸到二线城市 从前文所列的近年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政策看,政策出台的城市经历了从一线城市为主到二线城市为主的变化,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 重视发展轨道交通TOD。回顾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4年):这一阶段以一线城市出台政策为主。以广 州、深圳、上海为主的一线城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轨道交通TOD开发政策,其中上海出台政策相对完善,不仅对轨交TOD综合开发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导则;深圳作为最早提出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政策,创新 了轨交TOD综合开发的土地政策,引领后续贵阳、兰州等城市纷纷效仿;广州 则明确了“地铁+物业”开发体系,并在之后的2017年出台轨交TOD综合开发的实施细则。 第二阶段(2015-2017年):这一阶段一线城市完善政策,二线城市开始 重视政策。除了上海和广州继续完善了轨交TOD综合开发政策以外,兰州、南京、青岛、南宁、武汉、成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兰州、青岛、南宁均针 对轨交TOD综合开发出台了土地政策;武汉、南京则对轨交TOD综合开发提出了实施意见;成都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轨交专项资

上海地铁TETRA无线通信系统网络

上海地铁TETRA无线通信系统网络介绍 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线获国务院批准在建。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约2000公里。到2020年我国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国地铁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2013年底上海地铁开通运营14条地铁(含磁浮线),331座车站,通车里程达567公里,配属车辆逾4000辆,最高日客流量超过800万人次,承担全市公交出行量近40%;至2015年,上海将建成15条线路、350余座车站、超过600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至2020年,上海将实现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目标。 上海地铁曾创造100台盾构齐头并进、100座车站同时建设、100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等工程奇迹。上海地铁,作为我国现代化轨道交通的先行者,已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的一个亮点,其运营里程和客流量均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正在向“地铁世界第一”逼进。 上海地铁TETRA无线通信系统网络 上海地铁TETRA无线通信系统网络构成框图

上海地铁TETRA无线通信系统开通时间表

上海地铁800MHz专用无线设施设备 上海地铁800MHz专用无线设施设备用的是摩托罗拉增强型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具体如下。 主要的Dimetra系统架构

射频站点和移动交换局(MSO)射频站点: ——是一个地理区域,双向移动对讲机能够在其中进行通信。 移动交换局(MSO): ——负责操作多站点系统的中央控制点;

——执行控制、呼叫处理和网络管理等功能。 上海地铁的射频站点和MSO 上海地铁无线系统资源分配情况

上海地铁专用无线系统结构 采用Motorola基于TETRA的Dimetra IP系统,由三个区域(ZONE)组成一个大区,一个大区最多可包含7个区域,大区中部署了系统级服务器负责控制大区的运行;一个区域中包含一个移动交换局、区域级服务器和最多100个收发系统(BTS)站点,BTS为移动台提供RF接口。 移动交换局(MSO)分主、备用,主用MSO设置在3号线东宝兴路控制中心,备用MSO设置在8号线西藏北路控制中心。MSO依托上海地铁上层网传输系统连接区域内的各个基站。

浅谈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

浅谈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 一、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功能 1、通话及调度功能 (1)中心行车调度员与在线列车司机之间的通话; (2)车站值班员与在线列车司机之间,车站值班员与站内移动值班人员之间的通话; (3)列车司机之间的通话; (4)中心环控(防灾)值班员与相关移动人员之间,相关移动人员之间的通话; (5)中心维修值班员与移动维修作业人员之间,移动维修作业人员之间的通话; (5)车辆段值班员与车辆段内列车司机之间通话; (6)车辆段值班员与车辆段内持便携台作业人员之间通话; (7)车辆段及内持便携台作业人员之间通话; (8)公务电话用户与无线用户之间的通话; (9)不同组成员之间通过调度台转接通话; (10)通话功能主要有单呼、组呼、通播组呼叫和紧急呼叫等; (11)列车广播功能,本系统预留与车厢内的列车广播系统语音与控制通道,实现对车内乘客的紧急呼叫和广播。在紧急情况下,车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按动车厢内的紧急呼救按钮,建立与中心防灾调度员的通话; (12)系统与信号ATS系统连接,获取在线列车的位置、车次号等信息并可选择单个或多个列车进行相关的语音和数字呼叫。 2、数据功能 系统数据承载业务包括电路方式数据业务、短数据业务和分组数据业务。利用系统数据功能可以在移动终端之间、移动终端和固定用户之间进行短消息传送。在系统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还应能提供下列特殊服务: (1)用户的状态信息服务; (2)紧急告警服务; (3)列车出入库自检服务;

(4)列车状态监控服务; (5)利用数据承载功能,提供数据库调阅,文本信息和文件图象传送等方面的应用。 3、辅助业务功能 系统支持的辅助业务功能:远端调度台的接入;自动录音:与专用电话系统录音设备接口,对所有调度通话进行自动录音;故障弱化;越基站无隙切换;调度区域选择;超越覆盖指示(声音或显示提示);组呼的迟后进入;会议呼叫;呼叫提示;遇忙呼叫转移等。 4、网络管理功能 系统实现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与控制,提供性能管理、配置管理、用户管理。 二、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1、调度台的设置要求 依据本线运营组织要求,在控制中心设置总调度台(值班主任备用)、行车调度台(2台)、环控(防灾)调度台、维修调度台;在车辆段设置远端调度台。 2、系统通信方式要求 相关工作人员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组划归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主要以调度选呼、组呼的形式进行通信,也允许相关的无线用户之间必要的无线通信。通话方式见下表: 3、系统通信质量指标要求 话音质量指标:优于三级话音(无线接收机音频带内输出信噪比≥20dB); 无线覆盖可通率地点、时间可靠概率:≥99%(漏泄电缆区段)≥97%(天线区段); 场强电平:≥-95dBm/每载频(上、下行链路)。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始建设阶段,从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中期。以上海地铁一号线(21公里)、北京地铁复八线(13.6 公里)、北京地铁一号线改造,广州地铁一号线(18.5公里)建设为标志,我国真正以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随着上海、广州地铁项目的建设,大批城市包括沈阳、天津、南京、重庆、武汉、深圳、成都、青岛等开始上报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要求国家进行审批。 第二阶段为调整整顿阶段,从1995 年至1998 年。 地铁建设发展迅猛,许多地方不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有很大盲目性。针对工程造价很高、轨道交通车辆全部引进、大部分设备大量引进、城市地铁每公里造价1 亿美元左右等问题,1995 年国务院办公厅60 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二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并要求做好发展规划和国产化工作。这期间近3 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1997 年底开始,国家计委研究城市轨道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地铁一号线(19.5 公里)、上海明珠线(24.5 公里)、广州地铁二号线(23 公里)作为国产化依托项目,于1998 年批复3 个项目立项,轨道交通项目又开始启动。 第三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从1999 年至今。一是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从建设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二是通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制造企业同国内企业合作,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本地化,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造价大大降低。国家先后批准了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南京、杭州、成都、哈尔滨等10 多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40 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在未来十几年将处于网络规模扩展,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的大发展时期。到2020 年,我国将建成几千公里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干支衔接、技术装备优良的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网,实现城际客运专线、城市轻轨、城市地铁同铁路客运专线之间的有机衔接,方便旅客换乘,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

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 摘要:我国交通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发展,地铁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步,减轻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在地铁上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地 铁无线通信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地铁车辆的行驶效率,还能够保证地铁的安全性,对于地铁来说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与实现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地铁;无线通信技术;设计 1前言 移动通信由于应用方式的不同,包含专业移动通信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两种。无线频道集群系统是专用移动系统的主要形式,该系统融入了动态分配以及多信 道共用等技术。传统的模拟集群系统能够实现服务、设备与频率的资源共享,集 中管理并维护系统。当前新型的TDMA移动通信系统在频谱利用率方面要大幅优 于传统移动信息系统,尤其在系统容量方面,数字集群系统所体现出来的优势更 加明显。 2地铁通信系统概述 地铁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传输子系统、时钟子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公务通信 系统、专用通信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广播子系统、旅客向导系统和电源及接地 系统等一系列重要的子系统组成。地铁通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控制中心对车站、机车进行高层次控制,为列车运行提供信息服务,为旅客提供信息服务。地 铁无线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数字集群技术进行组网,主要由设置在车站的集群基站、功分器和耦合器、设置在中心的集群中心交换设备和操作控制台、天线和车站电台,敷设在区间的漏泄同轴电缆及配件、设置在车上的机车台、设置在车辆段等 处的光纤直放站、操作控制台以及为移动工作人员配备的手持台等设备构成,是 运行的列车与车站运营管理人员之间唯一的通信手段。地铁传输系统是地铁通信 系统的基础,也是地铁通信系统的关键环节。它主要是以光纤宽带业务为基础, 保证地铁能够有效传送所需信息。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传输子系统,它是组建轨 道交通通信网络的基础及骨干,是连接车站和列车调度指挥中心、车站和车站之 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此外它还支持 RPR、MSTP、SDH 等业界先进技术。电源 及接地系统也极为重要,它主要为地铁通信系统设备提供可靠性高,质量高的电 源供应,确保列车在出现主电源中断或超限波动的情况下还能使通信设备在规定 时间里进行正常工作,在等待着主电源恢复的同时还能为通信设备和通信电源系 统设备提供接地保障。广播子系统不仅可以为车站值班员及中心调度员提供相应 区域的有线广播,还能在发生事故时提供组织指挥、事故抢险以及疏导乘客安全 撤离时的中心防灾广播。电视监控系统也是地铁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由行车司机发车监视、车站值班员客运管理监视以及控制中心调度员监视系统 组成。它可以为车站值班员和调度员提供列车运行时的监控,便于他们能掌握客 流大小及流向,并能以此作为辅助提高列车的指挥透明度,同时也方便行车司机 在车站停车后监视乘客的上下车情况以便掌握好开关车门时间。当发生事故灾情时,电视监控系统能为防灾调度员指挥乘客安全撤离及抢险工作提供一定的方便。 3对无线通信技术系统的设计 3.1地铁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分析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泛欧集群无线电系统基站组成的,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很 多的难题,例如:无线磁场的覆盖和信号强弱的问题,主要的环节包括对网络的 设置管理、泛欧集群无线电的管理、光纤直放站的管理、列车车载台的管理等等。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组网及应用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组网及应用探讨 李颀 北京地铁运营四分公司北京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车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性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一般包含列车信号系统(CBTC)和乘客信息系统(PIS)两个部分。而在国内目前在建轨道交通项目中,PIS系统和CBTC系统的无线网络均采用WLAN技术,因此就需要避免其在各种隧道环境中产生相互干扰以及其他系统对它们的影响。本文从组网、占用带宽、应用特点等方面对比了PIS系统和CBTC系统的车地无线通信部分,并提出了建设和运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车地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train-grou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a key techniqu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various aspects. Rail trans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contain signal system (CBTC) and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PIS) two parts. In domestic rail transportation project under construction currently, PIS system and wireless network of CBTC system adopt WLAN technology, so they need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in the tunnel environment and other systems for their imp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network, bandwidth,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he PIS system and train-grou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t of CBTC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grou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乘客信息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WLAN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train-grou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IS ,CBTC, WLAN 1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开始建设或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城市轨道交通已凭借其安全、快速、环保等特点,进入到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由于轨道交通一般建设在人口密集和流动性大的大中型城市,因此,公共安全和乘客体验是考量其运营情况的重要指标,而车地无线通信正是影响这一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按照应用的方向,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一般包含列车信号系统(CBTC)和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PIS)两个部分。其中列车信号系统是列车运行的核心系统。其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提供高可靠、高精度列车自身定位,以及连续、高容量的车地双向数据通信。列车信号系统(CBTC)是车地通信系统中对于安全性能要求最高的部分。 PIS系统的基本概念是指地铁运营商采用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示技术,在指定的时间,将指定的信息显示给指定的人群。是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使乘客通过正确的服务信息引导,安全、便捷地乘坐轨道交通。PIS在正常情况下,提供乘车须知、列车到发时间、列车时刻表、管理者公告、政府公告、出行参考等实时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在火灾、阻塞及恐怖袭击等非正常情况下,提供动态紧急疏散提示。 在列车运行中车载设备要实时接收来自地面运营中心的节目,在列车车厢显示屏上播出音视频。同时通过车厢内监控摄像头,监控旅客乘车情况,将监控视频信息实时上传至运营中心,作为管理部门安全决策的支持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乘客服务及资讯信息不仅要实现运营中心与车站、车站与车站间的通信,还要完成列车与地面间的实时通信,例如:运营中心向列车实时转播数字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列车实时上传车厢内的监控信息等。 由于列车是在高速运行环境下进行信息的实时传输,而且为了给乘客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PIS要求列车在高速运行情况下,保证图像质量,不会出现马赛克、中断等现象,这就要求车地系统要有足够的带宽并且保证车地间信息的可靠传输。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11T15:49:08.9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董招[导读] 摘要: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地铁车地无线通信一直是地铁通信专业关注的焦点。 中建五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 410000摘要: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地铁车地无线通信一直是地铁通信专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频段2.4G传输时钟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频段1.8G近远端机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和频段5.8G-GSU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提出更适合的频段5.8G分组传输网时钟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以及未来车地无线通信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地铁通信;车地无线通信;方案 引言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地铁安全运营所必须的信息交互系统,系统的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决定地铁的运营状况,与人们的出行体验息息相关,是城市进行地铁建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些年,随着车地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如何选择合适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满足地铁运营的需要成为设计、施工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地铁车地无线通信概述 车地无线通信网络是乘客信息系统(简称PIS系统)主干网络的延伸,PIS系统能通过组播方式实现线路播控中心到列车的信息下发,并能实现广播和寻址功能,将特定的信息发送给指定的一列或者几列列车;视频监控系统(简称CCTV系统)也能通过该网络实现将车辆客室监视信息实时上传至中心CCTV服务器,列车驾驶室显示终端能调看对应车站站台屏蔽门侧的监控图像。车地无线网络提供的双向传输有效带宽应能满足列车与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传输的带宽要求,保证所传图像顺畅清晰,不出现画面中断或者跳播等现象,且系统具有QoS分级控制功能。车地无线网络确保沿轨道线安装的无线接入点和在移动列车上的移动单元之间建立稳定、安全且能避免冲突的连接。在列车高速运行时,不应丢失连接和引起画面质量降低,无线设备应遵循完善的切换机制无缝切换至最合适的接入点。 2地铁车地无线通信整体规划 2.1通信信号各自独立建设LTE单网 通信信号专业各自建设一套LTE硬件传输网络,通信专业单网承载无线调度业务和列车运行紧急数据业务。考虑到信号CBTC系统对无线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必须采用双网冗余的设置方式,则由通信专业为信号专业配置冗余无线数据传输通道,以满足信号系统冗余需求。优点:该方案同样整体降低本工程LTE车地无线信息传输网络的造价,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技术上满足信号系统对车地无线数据传输的要求,节约频带资源的使用宽度。缺点:信号系统与通信系统在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增加了接口,同时信号系统的冗余通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由通信系统保障。 2.2通信独立建设单网,信号专业独立建设冗余双网 通信专业独立建设一套LTE硬件传输网络设备,承载无线调度业务和列车运行紧急数据业务。考虑到信号CBTC系统对无线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必须采用双网冗余的设置方式,信号专业独立建设一套冗余无线数据传输网络设备。优点:该方案通信信号两个系统在无线信息传输系统上完全独立,工程安装、调试,后期的设备维护都相对独立,降低了专业之间的依赖,管理上更为便利。缺点: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增加了无线频带资源的使用宽度。 3地铁车地无线通信实施方案解析 3.1频段1.8G近远端机同步车地无线通信方案 该方案车地无线通信采用1.8G频段,通过地面无线发射网关+车站近端机+区间光远端发射机的组合模式,地面有线网络中心交换机通过光缆与各站地面无线网管相连,这样能保证无线发射信号的频率一致,基本不存在延时。为解决列车高速在区间行驶时,列车基站信号接收器频繁切换信号源,出现不断跟信号源通讯握手的死循环模式,导致无法正常进行通信状态。区间基站采用无线接收基站和光远端发射机,在对应列车内配置车载无线接收网关、车载无线发射网关和车载通信控制器。该方案无线接收和发射通道分开,但能很好的解决高速行驶时无线信号越区切换通信故障问题。该方案带宽仍然有限,一般为30M左右,其中控制中心设备可调看单列车6路监控图像(带宽需求在12M左右),而列车播控系统能播放直播信号(带宽需求在6M左右)。但通过地面无线发射网关+车站近端机+区间光远端发射机的模式,控制中心能够实时调看低码流列车监控图像。该方案,区间光远端发射机一般800m左右安装一个,天线覆盖范围较远,但是为保持同步并解决信号越区切换问题,各站无线发射网关需敷设光缆与地面有线网络中心交换机相连,光缆数量非常大,施工成本较高。 3.2频段2.4G传输时钟同步网车地无线通信方案 该方案车地无线通信采用2.4G频段,轨旁基站与车载基站之间无线使用IEEE802.11n用于覆盖列车运行沿线,无线骨干连接带宽可达到15Mbps,而区间基站与车站交换机有线信息传输网之间的连接有效带宽为100Mbps。传输系统采用数字同步多业务传送平台(简称MSTP)和时钟同步网络(简称BITS),即MSTP+BITS同步传输方案。车站车地无线系统通过传输系统分配的1000M光通道传输至控制中心,关键在于该传输系统能提供严格的时钟同步功能,保证区间基站发射信号的同步,以至于列车行驶跨越无线覆盖区间时,基站发射信号保持同步。区间无线基站与无线管理交换机无线控制器模块之间通过有线网络进行互联,采用CAPWAP标准隧道协议,同时,在保证802.11安全的前提下采用集中控制分布式转发。 4城市轨道交通中常见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4.1TRainCom-MT技术 该技术是由德国公司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保持良好的通信效率和质量,车地最大通信传输速度可达16Mb/s。但是,该系统受到保密性协议的限制,其系统升级和开发只能依靠德国公司实现,市场维护和选择方面相对教差,在国内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4.2LTE无线传输技术 LTE无线传输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是在3G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对空中接入技术的改进和增强,在保有3G原有技术优势的同时,实现无线传输的低延迟、高传输速度、分组传输、向下兼容和光域覆盖。因其技术优势,LTE无线传输技术在郑州、深圳等多个城市轨道交通中有所应用。

浅谈我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6938678.html, 浅谈我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亚明 来源:《江苏商报·建筑界》2013年第22期 摘要随着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而地下铁道恰 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又因其环保、高效的特点,地下铁道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接受。中国的地下铁道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将为城市化进程给予强大动力。地铁是解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根本途径,对于21世纪实现城市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下铁道城市化环保高效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22-0017—1 1.地下铁道的历史 1863年1月13日,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建成并通车,它的成功运行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此,城市交通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不过,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欧美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很快,有13个城市相继建成了地铁。而在当时,旧式的有轨电车仍是主要的公共交通设施。不过,相比于地铁,其运行速度低、噪音大、正点率低等缺点已经显露出来。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停滞萎缩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停滞不前。而汽车凭借它便捷灵活的特点,被人们接受,因此汽车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而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只有5个城市发展了城市地铁。而有轨电车则渐渐被淘汰。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之前的汽车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交通逐渐拥挤,严重时会导致交通瘫痪。再加上空气污染,噪音大等缺点,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轨道交通的重要性。轨道交通也从欧美国家扩展到亚非拉的日本、中国、韩国、伊朗等国家。这一时期有17个城市新建了地铁。 第四阶段(20世纪至今)这个阶段,城市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手段,更是一个城 市形象的体现,而且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某种积极的作用。不同国家的地下铁道建设更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如:莫斯科地铁,被称为欧洲的“地下宫殿”,天然的石料配以欧洲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联调之通信调试技术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联调之通信调试技术 摘要:综合联调是城市轨道交通进入试运行阶段的重要时期。通信系统作为城 市轨道交通中的基础专业,完成以通信系统为主调专业的联调是保障地铁顺利开 通的关键。结合青岛地铁11号线以通信系统为主的联调实例,描述了通信系统 综合联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通信系统为主的联调项目,总结了青岛地铁11号 线通信系统综合联调经验。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综合联调;联调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到新的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出行交通 需求不断增长,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已然变成建设的“重头戏”。数据显示,我国目 前已有多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里程数已超过500公里, 国内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其中,通信系统作为城市轨 道交通工程运营指挥、企业管理、服务乘客和传递各种信息的网络平台,是各项 功能实现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1 通信调试的前提条件 (1)通信各子系统设备已正常运行,所有功能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且工作状况良好。 (2)时钟设备设置于控制中心本线通信设备室一级母钟设备,其中高稳晶振钟卡采用主备用方式,主、备钟卡能自动和手动倒换且可人工调整时间;沿线各 车站、停车场、车辆段设置二级母钟及子钟。 (3)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完成单体调试,完成中心集群交换系统、基站、直放站、无线调度台、车载台以及手持台的调试,并达到设计要求。 (4)PIS设备已正常运行,所有功能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且工作状况良好。 2通信调试的内容及步骤 2.1 通信传输与关联系统的联调 (1)模拟光纤断裂引起的传输光纤环路中断: 中断某处尾纤链路,5分钟后恢复。观察记录各自系统的情况。 (2)模拟车站传输节点故障引起的传输光纤环路中断: 关闭某站传输节点的电源,5分钟后开启,观察各自系统的情况,并记录其 间发生的事件。 (3)模拟运营中心传输节点故障引起的传输光纤环路中断: 关闭OCC控制中心传输节点,5分钟后开启,观察各自系统的情况,并记录 其间发生的事件。 2.2 通信时钟与关联系统的联调 (1)正常工作时相关各系统情况: 手动改变中心主用钟卡时间,观察各系统时间是否可以同步到标准时间。 (2)中心主备钟卡切换: 手动改变中心备用钟卡时间,观察各系统时间是否可以同步到标准时间。 各系统确定完毕后,切换到主用钟卡工作状态,手动改变中心主用钟卡时间,观察各系统时间是否可以同步到标准时间。 (3)使用中心一级母钟晶振工作 断开中心一级母钟标准时间信号源GPS/北斗标准时间信号,使用中心一级母 钟晶振工作,手动改变中心一级母钟时间信号,观察各系统时间是否可以与一级 母钟时间同步。

地铁PIS车地无线技术方案研究

地铁PIS车地无线技术方案研究 车地无线通信作为乘客信息系统(以下简称PIS)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列车在快速移动过程中,为车- 地以及地- 车之间的各种数据信息、视频信息和控制信息提供传输通道,这也是PIS 相对于其他系统所特有的需求。而PIS 的实施,尤其是车地无线部分往往面临着比其他系统复杂得多的物理环境。另外,随着高清视频的不断发展及地铁运营的需求增加,对车地无线服务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因此,如何选择能够提供稳定的车地无线服务的集成方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标签:PIS;车地无线;数字电视;LTE;WLAN 1 PIS车地无线技术要求 当前地铁PIS 在车地无线通信方面主要关注下面5个问题。 1.1 带宽 网络承载的数据不仅是数据信息,还包括视频和音频信息,因此对通信带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地铁运营要求车地无线网络至少提供15 Mbps 以上的带宽。 1.2 漫游 列车在高速移动情况下,车载无线设备需要不断地与轨旁的无线设备进行通信,考虑到PIS 的车地无线主要为视频数据的双向传输,因此即便是短暂的通信中断也会严重影响视频的播放效果,因此要求漫游切换时间非常短。 1.3 丢包率 因为数据的丢包会对视频播放的效果影响严重,所以本系统需要对无线通信的丢包率有严格的控制,一般为小于1%。 1.4 抗干扰 PIS 系统的车地无线网络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同时会与其他系统(如信号系统的CBTC 系统等)的无线网络有所叠加,因此必须保证PIS 系统的无线信号和专用无线系统场强能够在全线无缝覆盖,同时避免对地铁其它系统产生相互干扰。 1.5 管理维护 因为PIS 是旅客乘坐地铁出行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对车地无线通信维护

地铁CBTC信号系统原理及分类

地铁CBTC信号系统原理及分类 移动闭塞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列车控制(简称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ATC系统,该系统不依靠轨道电路向列控车载设备传递信息,而是利用通信技术实现“车地通信”并实时地传递“列车定位”信息。通过车载设备、轨旁通信设备实现列车与车站或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完成速度控制。系统通过建立车地之间连续、双向、高速的通信,使列车命令和状态可以在车辆和地面之间进行实时可靠的交换,并确定列车的准确位置及列车间的相对距离,保证列车的安全间隔。 移动闭塞技术是通过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不间断的双向通信来实现。列车不间断向控制中心传输其标识、位置、方向和速度等信息,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列车实时的速度和位置动态计算列车的最大制动距离。列车的长度加上这一最大制动距离并在列车后方加上一定的防护距离,便组成了一个与列车同步移动的虚拟分区。由于保证了列车前后的安全距离,两个相邻的移动闭塞分区就能以很小的间隔同时前进,这使列车能以较高的速度和较小的间隔运行,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1.基于基于交叉感应环线技术 2.基于无线电台通信技术 3.基于漏泄电缆无线传输技术 4.基于裂缝波导管无线传输技术 1.基于基于交叉感应环线技术 以敷设在钢轨间的交叉感应环线作为传输媒介的CBTC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已经应用了较长时间。交叉感应环线的缺点在于,安装在钢轨中间,安装困难且不方便工务部门对钢轨的日常维修,车-地通信的速率低。但由于环线具有成熟的使用经验,使用寿命长以及投资少等优点,目前仍继续得到应用。 2.基于无线电台通信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自由空间传输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在CBTC 系统中得到了应用。无线的频点一般采用共用的2.4GHz或5.8GHz频段,采用接入点(AP)天线作为和列车进行通信的手段。AP的设置保证区间的无线重叠覆盖。自由空间传输的无线具有自由空间转播,对于车载通信设备的安装位置限制少;传输速率高;实现空间的重叠覆盖,单个接入设备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轨旁设备少,安装与钢轨无关,方便安装及维护的特点。 基于无线电台通信传输方式CBTC系统,已经在北京地铁10号线成功应用。 3.基于漏泄电缆无线传输技术 Alstom的CBTC系统在需要的时候也可采用漏泄电缆传输方式,而新研发的系统采用的不多。漏泄电缆方式特点是场强覆盖较好、可控,抗干扰能力强。

国内地铁发展史

国内地铁发展史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北京地铁目前日客运量150万人次左右。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北京是我国地铁规划运营线路最长的城市,到2020年,北京地铁将达到85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70年天津地铁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1990年上海地铁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11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436.2万人次(2008年12月31日),最高换乘客流达116.7万人次。 以上海地铁1号线附近的和欣国际花园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4万平方米,12-18层时尚电梯景观小高层,从2006年1月的6937元/平方米一路增至去年6月的12252元/平方米,累计增长幅度达到76.66%。 1993年广州地铁 广州地铁一号线于1993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1997年6月28日起开始试运营。广州是我国第4座建有地铁系统的城市。 1999年深圳地铁 始建于1999年,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现已投入运行的有罗宝线和龙华线,全长21.866公里,并设有19个车站。 2000年南京地铁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规范(通信系统)

通信 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客的网络平台,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运行的快捷、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 《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37-2005)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 《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YD/T5089-2000) 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有关标准 ●一般要求 1.通信系统是指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设计范围 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2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组成。 基本技术要求 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