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了没效,这是重要的指标。

服用华法林一定要知道INR值,需要控制在2-3之间。高要知道高多少,如果超过3以上需要减量,如果大于5需要停药3天后再调整,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 秒数:11-14 活动度:80-120% INR:0.8-1.2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查监测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原 (FIB) 2-4 g/L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察预防血栓形成监测肿瘤化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秒数:25-37 协助诊断术前常规检查监测肝素治疗凝血酶时间 (TT) 秒数:12-16 协助诊断监测DIC

检验凝血三项是为了证明有无出血性疾病。凝血三项检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

一是凝血酶时间的检测,时间延长,说明肝素和类肝物质增多,例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时间缩短,说明血样本中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二是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时间延长,说明凝血因子V、X、Ⅶ及纤维蛋白原减少,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病,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和肝素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时间缩短说明血小板增多,高脂血症及高凝状态等。

三是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升高,除了生理性状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灼伤、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败血症及某些恶性肿瘤和急性肾炎、尿毒症等。降低,说明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输血反应、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烧伤、维生素缺乏、恶性贫血等。

四是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检测,时间延长,说明因子Ⅷ、Ⅸ、Ⅺ、Ⅻ缺乏症、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时本试验也有所延长。时间缩短,说明因子Ⅷ和V活性增强、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在做血凝四项之前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要空腹抽血;②不要喝酒;

③不要吃一些降脂的药物;④一定要休息好;⑤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时应注意:如红细胞压积<0.2时,说明是贫血病人,应适当的增加抗凝剂的量;如果红细胞压积>0.5时,应适当减少抗凝剂的量。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

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血凝七项 文档

血凝七项 血凝七项分别为: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 临床应用: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试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期值为正常值的1.5-2.5倍。 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1-14秒。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临床见于 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尿毒症等 四、【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其增加往往是机体

无创血液分析指标详解

血液133项指标报告详解 血常规: 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其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成年男性:120g~160 g/L,成年女性:110g~150 g/L, 儿童:110g~160 g/L,新生儿:170g~200 g/L, 升高: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建议:戒烟,到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调养,如公园、森林等。 减低: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

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 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建议:补充蛋白质、多种营养素、多食肝、黑木耳、大枣等。 2、红细胞:也称红血球,90%由血红蛋白组成,使血液呈红色。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儿童:4.0~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建议:排除严重疾患,建议多做有氧运动,注意补充水分

凝血指标意义(内容清晰)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大家复习一下血凝常规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目录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0-40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总 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2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 3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

临床检验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 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 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 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 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 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 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 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 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 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 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 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 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OS50-300G/L(G=106) 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 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 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 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 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十五:血沉ESR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炎症、 恶性肿瘤、贫血、高胆固醇 及高球蛋白血症 正常参考值:男0-15mm/h 女0-20mm/h 十六:尿比重SG 临床意义:降低:尿崩症、 肾功能不全 增高:肾小球肾炎、心功能 不全、糖尿病 正常参考值:1.010-1.030 十七:尿酸碱度PH 临床意义:酸性尿:尿酸盐 结石、酸中毒 碱性尿:草酸盐结石、泌尿 系统感染等 正常参考值:5-8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清 血小板 白细胞血饼 红细胞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臵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0.8um~2.2um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熟 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日期:2010-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④治疗肺梗塞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①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全套的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可以先简单了解下,避免再对着凝血化验单发呆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血液系统临床诊断基本技术

第六章血液系统 第一节骨髓穿刺术 人出生后骨髓几乎承担了全部造血任务,粒、红、巨核三系以及少量淋巴和单核细胞均在骨髓内生成、分化和发育。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通过骨髓穿刺针吸取少量骨髓液,作骨髓液涂片,以了解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有无寄生虫等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疗效观察、预后估计均有很重要的作用。抽取的骨髓液还可供细胞遗传学检查和细菌培养。 一、适应证 (一) 各种贫血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二) 白血病 必须经骨髓象检查方能确诊及分型。尤其是非白血病性白血病。 (三) 粒细胞缺乏和减少症 (四) 血小板减少 特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五) 红、白细胞或血小板过多者 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六) 骨髓内异常细胞 如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淋巴瘤等。 (七) 某些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者 (八) 血液寄生虫病 如黑热病、疟疾等 (九) 某些感染性疾病 如伤寒、败血症作骨髓液细菌培养较血培养敏感,阳性率高。 二、禁忌证 (一)血友病 (二)穿刺部位有局部感染 三、术前准备

(一)患者准备 1.与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操作过程,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由患者或家属签具手术志愿书。 2.必要时(出血倾向明显者)应检测凝血功能。 (二)器械准备 1.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12号或16号针),2ml和20ml注射器各1副,7号注射针头,消毒洞巾和纱布等),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溶液,消毒盘(2%碘酊,70%乙醇,消毒棉花签),清洁玻片,推片及胶布。 四、操作方法 (一) 骨髓穿刺部位 1.髂嵴穿刺点髂前上棘是较常采用的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此部位骨面较平,易于固定。穿刺部位取髂前上棘后1~2cm处。(图6-1)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第五腰椎与第一骶骨旁开3~5cm处, 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患者常取侧卧位,此部位穿刺的优点是骨髓含量较丰富。(图6-2) 图6-1 髂前上棘穿刺术图6-2 髂后上棘穿刺术 2.胸骨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肩下置一枕头,使胸骨略为凸起,取胸骨柄与胸骨体的中点,相当于第1或第2肋间隙水平处进针,因胸骨骨质较薄,其后有心脏和大血管,因而临床很少选用。 3.脊椎棘突穿刺点临床极少选用,胸椎穿刺患者常取坐位,反坐于靠背椅上,双臂按置于椅背上,头伏于前臂上,腰部尽量后突,使棘突明显暴露,常采用第11、第12胸椎的棘突进行穿刺,骨质较坚硬须用较大力气。 如选择腰椎穿刺点,患者取侧卧体位,选第1、第2、第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 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医学类试卷]儿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泌尿系统疾病)模拟试卷7.doc

[医学类试卷]儿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泌尿系统疾病)模拟试卷7 1 除下列哪一种情况外,其余每种情况均可出现肉眼血尿 (A)急性肾炎 (B)泌尿道感染 (C)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D)类脂性肾炎 (E)肾炎肾病 2 急性肾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常在 (A)患病初期 (B)患病中期 (C)患病晚期 (D)患病2周后 (E)患病4周后 3 当怀疑小儿急性肾炎早期心力衰竭时,以下哪项检查最有诊断意义 (A)心电图检查 (B)胸部x线透视 (C)循环时间测定 (D)静脉压测定

(E)以上都不是 4 急性肾炎血液生化改变意义较大的是 (A)抗“0”升高 (B)血浆蛋白明显下降 (C)血清补体下降 (D)胆固醇升高 (E)血沉增快 5 在引起小儿急性肾炎心力衰竭的原因中,哪一项是最主要的(A)血容量增加 (B)血压增高 (C)心肌间质水肿 (D)中毒性心肌炎 (E)贫血缺氧 6 急性肾炎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A)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毁坏肾小球囊 (B)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C)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 (D)血容量减少,滤过率降低 (E)肾小球的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7 女婴易患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 (A)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差,易压扁或扭曲(B)尿道短,外口暴露且尿道口径相对大 (C)尿道畸形,女多于男 (D)血行感染,女多于男 (E)淋巴道感染,女多于男 8 诊断肾小球疾病,下列哪一项是必须具备的 (A)蛋白尿及管型尿 (B)尿量异常及血尿 (C)糖尿及氨基酸尿 (D)水肿及高血压 (E)贫血及肾功能不全 9 IgA肾病临床上最主要的表现是 (A)间歇性发作性高血压 (B)中等度蛋白尿 (C)血清IgA升高 (D)反复发作性血尿 (E)具有浮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