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心教育考试浓缩重点1

五心教育考试浓缩重点1

五心教育考试浓缩重点1
五心教育考试浓缩重点1

教材关考试“五心教育”文件(浓缩版)

威教发〔2012〕6号

“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具有“学以立德”“以德修身”的功效。

三、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

“五心”教育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为“五个五”:

“五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题,进头脑,进生活;

“五强”:强认识到位,强机构建设,强业务落实,强全员参与,强实践创新;

“五重”:重教材过关,重校本研修,重统考竞赛,重课间展示,重专题活动;

“五抓”:抓校本管理,抓养成实效,抓督导考评,抓总结推广,抓表彰奖励;

“五出”:出优秀领导,出骨干教师,出工作典型,出教化氛围,出“五心”人才。

六、工作督查落实

强力实施个人查,班级查,学校查,中心校查,教育局查等“五查”制度。

全县各中小学(园)领导和广大教师要站在讲政治、讲道德、讲育人、讲教学、讲质量的高度,充分践行“三维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课课渗透德育教育,处处都是德育环境)理念。

威教发〔2012〕66号

实践证明:“五心”教育不仅是政治任务,而且是教化的责任;不仅是教书工作,而且是树人工程;不仅是德育工作,而且是育才根本。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育人强“五心”。

“五心”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及时制定科学、适用、实效的学校“五心”教育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实施方案,并有效做到“六个到位”:管理到位、实践到位、育人到位、考评到位、奖惩到位、成效到位。

四、工作布局

1.全县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每周安排一节《五心教育》课,以“课堂育人为主,实践育人为辅”。

2.全县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二、三年级,高中二、三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以“实践育人为主,课堂育人为辅”,每学期安排一次“五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每月安排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

3.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五心”教育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务必纳入教育教学常规,进一步对其备、讲、辅、批、研、实、改、考、检、结等进行强化,并务必确保学校半期统考、全县期末统考落到实处,确保实践育人全面有力落实到位,确保“五心”教育工作出成绩,出实效,出特色。

五、目标要求

(一)忠心献给祖国永葆爱国爱家感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情感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全县中小学(园)教师务必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立信心、行孝心”为基础,移孝心作诚心、作爱心、作忠心,养成“五心”行为习惯;

(二)孝心献给父母树立尊老养老美德

1.“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是把孝心献给父母,树立尊老养老美德的总体工作目标要求。

(1)“大孝尊亲”,就是要毕生为立德、立功、立言自强不息;做到为师有德、教书有法、育人有效,广备博施,德益百姓,典型四方,使父母受到尊敬,拥有尊严,得到尊称,感到光荣,幸福美满。

(2)“其次不辱”,就是要为人正派,办事公道,遵规守纪,使父母不担心自己、不忧心自己、不伤心自己,能正常享受丰裕充足的精神物质生活。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务必做到“五个绝不”:

①绝不做低俗下贱的事;②绝不做有损师德师风的事;③绝不做违法犯罪的事;④绝不让父母蒙羞受辱、抬不起头来;⑤绝不让亲朋好友议我惭愧、见我回避、以我为耻。

(3)“其下能养”,就是对父母务必尽赡养之责,确保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得到较好满足,享受正常的晚年幸福生活。每位教师务必从2012年10月起要把不低于月收入的1/10以上的工资用作父母的常规赡养金,并有效利用父母和自己的生日、父母亲节、重阳节、中秋节等时机,偕同亲人做到“五个常回家”:

①常回家看看父母;②常回家敬奉父母;③常回家与父母摆摆龙门阵;④常回家帮助父母排忧解难;

⑤常回家虔诚地纪念已故的父母,寄托儿女的哀思,把兄弟姐妹都团结起来,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

2.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务必以教导学、以孝促学、言传身教,有效落实好“把孝心献给父母”的具体工作:

(2)全面落实好每位教师每年12个月“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赡养金,着力做到“六个有”:

①有赡养金交、领签名册;②有业务管理(含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专档;③有父母联系或举报电话;

④有不及时向学校交孝敬父母赡养金的教师记录;⑤有不孝敬父母的“教师”处理上报材料;⑥有规范实效的总结报告。

(3)认真、规范地选择时机,结合教师父母意见,有效筹备,开好每学期一次的教师家长座谈会,其主要内容有:

①传达上级有关要求、宣传学校相关工作、介绍“百善孝为先”的历史传统美德;

②每次精选五位以上(不雷同)的“把孝心献给父母”的优秀教师(或其家长)作经验交流;

③认真听取、规范记录、全面落实好每位家长的发言,特别是具体要求;

④对伤心流泪、不发言的家长,校长务必亲自接待、交心谈心;对未到校的家长,采取家访、书信、打电话等有效形式关爱到位;

⑤对本校教师中出现的不孝之子(女),学校务必公开进行严厉的教育、批评、处理、上报等,做到“罚一儆百”;

⑥在座谈会结束时,学校务必准时发放孝敬父母的赡养金,让万分辛苦地培育子女成龙成凤的伟大的父母亲高兴来校,满意回家,幸福生活。

3.教育局将“把孝心献给父母”的具体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3)各中学、乡镇中心校(所辖小学)、县城小学(园)每学期都要对师生“把孝心献给父母”工作进行单独考评,特别要对学校(园)领导和教师中存在父母有困难不管不问,父母患病不及时尽力就医,孝敬父母的赡养金不全额及时兑现到位,甚至出现辱骂父母的恶劣言行等严重情况者,务必及时上报处理。对这些竟然连生他、养他、育他的父母都不尊、不孝、不养的“大逆不道”者,教育局将从严兑现“三不准一通报”:

不准参加评先选优,年终考核不准定性为合格(含以上),不准任领导职务;对其不“把孝心献给父母”的可耻、可恶、可悲的具体言行及其处理决定通报全县中小学校(园),并有效传达到全体教师和学生中。

(5)各中小学校(园)务必充分践行高度人性化管理,在发放教师父母赡养金、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等核心业务工作中,充分结合教师家长的意旨,了解家长的实际困难,把“为家长提供方便、为家长解决难题、为家长送去温暖”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三)爱心献给社会崇尚助人为乐的风格

要培养关爱自身、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家乡、关爱学校、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良知良能。

(四)诚心献给他人确立诚信做人的意识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五)信心留给自己坚定能干能行的信念

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最佳的心理素质,是人格特征的核心,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动力。全县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要坚定能干能行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谐处世和工作绩效走在社会前列

六、教育途径

1.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五心”教育。

2.通过社会实践推进“五心”教育。

3.通过社区活动推进教育。

4.通过家庭环境推进教育。

5.通过班、团(队)活动推进“五心”教育。

6.通过配合中心工作推进“五心”教育。

7.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8.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9.重点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威教发【2013】76号

并有效做到“六个到位”:管理到位,实践到位,育人到位,考评到位,奖惩到位,成效到位。

二、指导思想

拓展“五心”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为宗旨,以“五个五”为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德性养成为重点,以课堂有效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为保证,以“行政推动,首抓校长”为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落脚点,把“五心”教育实践育人有效纳入学校德育体系特色建设,创新“五心”教育工作模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我们要认识“五心”教育在整个道德素质结构金字塔中的重要地位

要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提升到社会主义道德,又上升到“五心”教育,再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系统性、承载性来认识“五心”教育的深远意义。我们要从进一步落实十八大精神来认识“五心”教育的政治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亟须“五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亟须“五心”教育;“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亟须“五心”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亟须“五心”教育。以“五心”教育和整顿“五风”为抓手,把“忠、孝、诚、爱、信”的能动意识落实在进一步扭转“庸、懒、散、慢、浮”作风,用“明、勤、严、快、实”的实干,锻造好作风,凝聚正能量,树立新形象。

2.立德树人,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

不要言行不一的“五心”,要身体力行的“五心”;不要概念化的“五心”,要体验化的“五心”,以此作为主要拓展方式,大力发挥“五心”文化功能,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创新“五心”教育工作模式。

3.拓展“五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要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入手,树立为建设小康威宁培育大量合格人才的职业道德,确立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崇高信念,把忠心献给祖国,永葆爱国爱家感情。要从热爱学生、热爱本职、热爱人民、热爱自然、爱护环境做起,把爱心献给社会,崇尚助人为乐的风格。要从诚信做人,诚信办事,诚信履职,诚实考试,公平竞争,合作共进来把诚心献给他人,确立诚信做人意识。要从备受关怀、勤奋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形成孝文化,弘扬孝理念,践行把孝心献给父母,树立尊老养老美德。要从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敢干事,能干事,干实事,干成事,攻坚克难,坚韧不拔来实践把信心留给自己,坚定能干能行的信念。尤其要从“五心”的综合文化内涵向“三生”、“四爱”、“五好”,向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拓展。

“五心”是古今圣贤相传的道德精髓。拓展“五心”教育工作要学习继承“心学”精华。心学是修炼心的行动力的功夫学,是解放心智的哲学。心力是能力的基础。学业、就业、创业,所有英雄事业都必须从心头做起。“宇宙之我即精神之我。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为开,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确体现了良心才是天地间价值观念的真种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良心良知的凝聚和提炼。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良心,但许多人的良心都浸在物欲中,泡在电子媒介中,而当人在经济社会中越来越依赖物化的金钱时,心理上就越来越依赖良心。而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心的质量决定生活质量。“五心”和良心通同无碍。“五心”包含身心之理,为人之理,社会之理,自然之理。“五心”是贯彻古今,通达四海,充塞天地,敦厚人伦的常道。运用“五心”可以修身、入情、循理、守法;可以养成浩然正气,凝聚精神动力,成就妙用神功。“五心”教育,外延深广。切实抓好“五心”教育拓展工作,纵向前溯可以打通与古代心学的承接升华,后续可以通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向看“五心”合伦理、统性情,其大无边,其细无微。可以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及其它学科联通渗透,强化德育功效,极有利于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共圆中国梦。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人伦之楷模,学生之表率。为师难,为“五心”良师更难。良师心独苦,我们要净心浴德,追求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师苦心换来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四、拓展“五心”教育工作的系列行动

(一)各校组织制订实施师生“五心”教育行动方案

1.教师行动方案提要

以“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和贵州教师誓词为导向,以修炼阳光心态,实施阳光教育,享受成功人生为重心,结合威宁教师特点,以养大气、怀大爱、育大智为出发点,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制订《威宁县xx学校五心教育教师行动方案》,付诸“五心”教育实践。

2.高中学生行动方案提要

要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为导向目标,侧重从国家至世界的视角,融入创新精神和以德治国理念,结合《五心教育》下册练习和综合探究,制订《威宁县xx中学五心教育高中学生行动方案》。

3.初中学生行动方案提要

要以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规范为导向目标,侧重从家庭到社会的视角,融入民族精神和法制观念,结合《五心教育》(中册)实践运用,制订《威宁县xx中学五心教育初中学生行动方案》。

4.小学学生行动方案提要

要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行为作导向目标,侧重学校到家庭,融入德育情趣化,“五心”生活化理念,结合《五心教育》(上册)的实践活动设计,制订《威宁县xx小学五心教育小学生行动方案》。

5.幼儿园学生活动方案提要

各幼儿园(班)要抓住五心教育忠、孝、诚、爱、信五个核心词参照县民族幼儿园编写的《五心教育与弟子规》进行“五心”教育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启蒙。制订《威宁县xx幼儿园学生五心教育保教活动方案》。

(二)教学和考试(考核)安排

1.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利用班队会进行“五心”启蒙教育(各幼儿园可以联系使用县民族幼儿园的《五心教育与弟子规》校本教材)。

2.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高中三年级必须继续按照每周一节《五心教育》课程,排上课表。坚决纠正把《五心教育》当文化知识课教、班会课附带上、替代上、挂名课等不良现象。“五心”教育重在“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县直各中小学校(园)务必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重点问题化,导学过程活动化,养成实践体验化。本着养成教学,减负提质,实践为主,化人成俗来安排教学和实践。

3.小学三年级,初中、高中一年级上学期要开好头,从新学年起,上学期重点在夯实课堂育人基础;下学期和其他中小学开课年级一样以实践育人为主,课堂育人为辅,重在温故知新再拓展,坚持塑魂育人,力求化心践行。

4.小学三年级和初中、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以教材内容为重点命题统考,下学期之后和中小学其他年级一样坚持身体力行,教学与养成配合的原则,按照各学段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小学重在诵词、章节导言、各章节后“活动”、“回顾”;初中重在各章节诵词、导言和每章后“知识扩展”、“实践运用”;高中重在各章节诵词、导言和章节后“思考与练习”、“本章综合探究”)和各年级的养成应用各占试题一半的比例纳入命题统考,并根据实际区别要求命题考试。初中九年级下学期以《行动方案》为依据进行操行考核;根据全书知识要点,围绕备战中考,强化信心,诚信考试组织活动,以优良的成绩向师长献孝心。高三年级以《行动方案》为依据进行毕业操行考核,并温习全册知识要点,围绕备战高考、增强信心,诚信考试开展活动,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献忠心。

“五心”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石,是推进新课改的抓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升华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富裕威宁的加速器,文明威宁的助推器,和谐威宁的催化剂,生态威宁的净化器。拓展“五心”教育工作,既要心动,更要行动;既要口说,更要手为。要把“五心”教育无穷的精神力量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切切实实提高教育质量,又好又快地把人口大县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县,为实现威宁和贵州省同步小康、贵州省和全国同步小康作出新贡献。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教育培训考试题库123

消防大队岗位知识、基础知识综合试卷(A) 1、民航飞机火灾特点火灾地点不定、突发性强;燃烧猛烈、发展迅速;燃烧与爆炸交替进行;舱内烟雾弥漫、燃烧产物毒性大;疏散困难、伤亡严重;扑救困难;()。 A、经济损失大 B、政治影响大 C、人员伤亡严重、政治影响大 D、经济损失大、政治影响大。 2、扑救飞机火灾的战术方法有近战快攻、速战速决;上风冲击、围机灭火;前堵后击、中间突破;内外夹击、重点突破;()。 A、优先救人、然后灭火 B、优先灭火、然后救人 C、优先救人、灭救结合。 3、飞机火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油雾着火,并延续()秒。 A、15-20 B、30-60 C、60-90 4、使用泡沫炮扑救飞机火灾的优点是灭火速度快,发射量大,射程远,发射位置()。 A高 B平 C低 5、飞机内部火灾的特点有:();火势蔓延发展迅速;燃烧产物毒性大。 A、可燃物多,火灾危险大 B、火灾地点不定、突发性强 C、燃烧猛烈 6、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十人以上;重伤二十人以上;死亡、重伤二十人以上;受灾五十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以上。 A、四十万 B、五十万 C、六十万 7、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死亡、重伤十人以上;受灾三十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以上。

A、四万 B、五万 C、六万 8、水带的规格直径50mm、65mm、()。A、70mm B、80mm C、90mm 9、水带的长度为()。 A、20米 B、25米 C、30米 10、灭火的战术方法是()、内外夹击、上下合击、重点突破、分片消灭。 A、堵截包围 B、近战快攻 C、速战速决 11、飞机火灾扑救中要保持车辆的机动性,在没有控制火情时()铺设水带。 A、可 B、不 12、飞机轮胎着火,用喷雾水流扑救时,喷雾时每间隔()秒喷射一次,每次5---10秒。A、30 B、40 C、50 13、对于流散液压油火,可用干粉、()扑灭。 A、水 B、7150 C、1211 14、飞机机翼火灾扑救的战术方法是:覆盖冷却机身、两翼外推灭、()。 A、水雾掩护疏散 B、内外夹击 C、重点突破 15、发动机在运转时,其进口前(),排气口后45m范围内为危险区域,易被吸入或被气流烧伤。 A、5m B、6m C、7.5m 16、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必须每()检查一次。A、周 B、月 C、季度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二、填空 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学学论》。

2020最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姓名:班组:得分: 安全教育日期年月日 一、选择题库(3分共40分) 1.新进场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及公司教育、(C)、班组教育。 A、技术教育 B、专业教育 C、项目教育 2.转换工作岗位和离岗后重新上岗的人员,必须(B)才允许上岗工作。 A、经过等级手续 B、重新经过安全生产教育 C、经过领导同意 3.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C)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 A、身体检查 B、重新登记 C、专门培训 4.处理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是: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A)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A、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B、生产尚未恢复不放过 C、没有公布处理结果不放过 5.直接从事带电作业时,必须(B)防止发生触电。 A、有人监护 B、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 C、戴绝缘手套 6.施工现场电气发生为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再(A)进行灭火,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A、使用干粉灭火器 B、使用泡沫灭火器 C、使用任何灭火器都可以 7.施工现场的开关电箱安装和使用,(C)要求使用,防止发生操作

事故。 A、可以一个电箱内多个闸刀,但一把渣控制一台设备 B、不可以一把闸刀控制2台设备,但可以一个漏电保护器控制2把闸刀,每把闸控制1台设备 C、按一台设备一把闸一个漏电保护器及自己专用的开关箱,不得混用。 8.施工现场室内照明线路与灯具安装高度(A) A、低于2.4米时采用安全电压 B、低于3米时采用安全电压 C、低于2米时采用安全电压 9.施工人员到高处作业时(B) A、当无上下通道时,可以攀爬脚杆上下 B、必须走专用通道,禁止攀爬脚杆上下 C、禁止攀爬脚杆上下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10.浇筑柱砼或板砼时,离地面2米以上时,操作人员(B) A、可以站在模板或支撑板上作业 B、应该站在操作平台上作业 C、可以站在钢筋骨架上或模板上作业 11.拆除作业时(B ) A、按照施工进度要求拆除 B、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技术要求措规定去拆除 C、按照过去的拆除经验去拆除 12.施工现场不同层次高度同时进行交叉作业时,应(C ) A、作业人员可以在上下同一垂直面上作业 B、下层作业人员可以与上层在同一垂直面上作业,但要随时观察上访情况 C、上下层作业人员不得在同一垂直面上作业,或不能在上层物体可能 坠落范围内作业,不能满足时应设隔离防护层。 13.高压线下不得堆料,不得施工,在同一作业时要求,必须不小于 (C)以上水平距离,当不能满足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A、2米 B、4米 C、6米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