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

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

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
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

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上)

2013-12-18 18:42 阅读(17096)评论(30) 2010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邀请地震灾区四川绵阳市90多个乡镇一把手来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参加《乡镇干部创新领导力培训班》。8月22日,我受托在自己所在的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中华村“村委会会议室”给他们讲最后一课。记得足足讲了4个多小时,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1点半,欲罢不能。各镇书记对“生产方式”的兴趣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原文3年前就刊于我在新浪的博客,为了尊重历史,这里未做修改,所以需要大家能够用3年前的眼光去评判:

目录

一、创新

二、中国农民为什么穷

三、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四、我们犯过哪些错误

五、中国的农业体制是“有计划的小农经济”

六、廊下模式——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模式

七、《廊下农业模式》的意义

八、高端路线是农业发展的捷径

九、新农村往何处去

十、结论

引言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研究“创新领导力”。那什么是“创新”?怎么“创新”?怎么在农村“创新”?怎么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创新”?

各位都是来自农村最基层的领导,一定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下面我也凑个热闹,谈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创新

要创新,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我们不妨先从“什么是农业”开始。所以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什么是“农业”?

我们把农业称之为“第一产业”,目的就是为了区别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问题是这个“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区别究竟在那里呢?

是因为生产的“产品”不同吗?显然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已经在工厂里制造,比如豆芽菜、菌菇。而这些产品过去是在田里“种”出来的,现在变成是在工厂里“造”出来了,而且这些产品进超市还需要ISO9000的工业产品质量认证,足以说明他们已经不是农产品是工业品了;

肯定也不是因为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不同。因为现在太多的工业设备已经应用在农业,比如温控系统和喷洒系统;

所以现在中国,农业与工业的区别仅仅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农业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个体生产方式,工业早就实现了“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的“大生产”模式。这里,我很强调“中国”二字,就是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工业的已经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农业和工业已经难以区分。

遗憾地是,我们已经好几十年没有认真思考过“生产方式”这样的问题了,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的农业发展,先是围着“规模化”转(比如人民公社、土地流转),后又围着“机械化”、“科技化”转,就是没有用“生产方式”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理论去指导。

显然,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换个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农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过去对“农业”的定义出了问题。现在,让我们再换个角度去看看“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们可能还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从宏观的角度去看,根本就不存在三个问题而只有二个问题:“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因为“农业”和“农民”问题根本就是包含在“农村”这个大问题内的,就像城市问题涵盖了工业问题,工人问题……,等等,等等。所以,现在看来,

“三农问题”起码从提法上看就是不准确的,她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列起来了,甚至把农业问题摆在了首位,起码说明提出问题的人以为“农业问题”比“农村问题”还重要,甚至大多数人还以为通过发展农业能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靠农业使群体农民富裕的案例。无论“南山村”还是“华西村”还是“南街村”,他们都是靠发展工业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

这就是当我们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时会看到的结果。所以,要想具备创新领导力,起码先要学会用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学着经常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很可能就会发现许多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下面再举一例:导致中国农民相对贫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相信这也是各位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我这里谈的是宏观原因,不是微观的具体原因)。

二、中国农民为什么穷

各位都是乡镇的一把手,相信你们整天都在思考怎么让农民增收。可是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农民为什么会穷呢?

让我们再从“创新”的角度去看一看,你又会惊讶地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农业越发展农民反而会越穷”!因为今天造成中国农民贫困的四个宏观原因中就有一个是产量太高了。我这里又在强调“今天”二字,是因为过去农民的贫困不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离开当时的时间和环境。今天,造成中国农民贫困的原因有四个:

1、农民太多了

我们有10亿农民却只有18亿亩耕地,人均2亩都不到。其中70%以上种植粮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最近几年的粮食产量一直在1万亿斤左右,平均价格在8角/斤左右。所以,农民的人均产值才8百多元。国家提出,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粮食产量维持在1万亿斤以上。下面我假设我们的粮食产量能增长50%(其实是不可能的),达到1万5千亿斤,而且价格还能维持在8角(这也是不可能的,产量高了价格一定会下来)。

即便如此,我们的粮食总产值还是不过1万2千亿,人均才1千多元,扣除种植成本,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不会超过600元。农民(尤其是占农民70%的粮农)还是不可能富裕。道理很简单:我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告诉我,她们的地理课本上说,加拿大98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就达到50万斤了。所以我们的这1万亿斤粮食有200万农民就够了。因此,现在我们实际上是10亿人在分200万人的饭吃,又怎么会不贫困?再回头看日本,虽然他们的人均耕地面积比我们还少十倍,但是因为他们1.3亿人口中农民才200万,1.3亿人的农产品消费靠200万人供给,农民就不会穷了。

2、居民太少了

农民的收入是和居民的消费密切相关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分二部分,一部分自己吃,另一部分出售给城镇居民,就是商品农产品。显然,农民的收入只和商品粮或者商品菜有关。可是中国居民太少了,才3亿多,他们一年的消费不会超过9千亿(假设人均年消费3000元)。而这9千亿被10亿农民一平均,人均就只有9百元了,扣除商业成本,能够到农民口袋里的恐怕连300都达不到。

这就是说,只要居民总数不增加,消费总需求就不会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农民能够增产出多少粮食或者蔬菜瓜果鸡鸭牛羊,农民的收入都不会增加。因为消费总需求这个蛋糕就只有9千亿那么大,你吃多了别人就少了。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即使某村的村长有能力,使这个村富裕了,但是在消费需求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就是在蛋糕没变大的情况下,它的富裕一定是以别的村更穷为代价的。因为10亿农民都在靠这一个“蛋糕”填肚子。

但是,如果我们再从另一角度去思考一下,假设有一天中国的人口比例倒置,变成10亿居民3亿农民,情况又会怎样?这时你又会惊讶地发现:即使还是按照居民人均年消费3千元计算,总需求就会从9千亿变为3万亿,而这3万亿被3亿人口分,人均就能达到1万元!中国农民就快能像日本农民那么富裕了。

3、产量太高了

我们的粮食产量基本上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粮价很难提高。今年全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才8毛多一点,农民种一斤粮食连2角的毛利都达不到。如果加上人工,再用工业成本分析核算粮食种植成本,根本就是亏本的买卖!

更可恶地是,我们的粮食高产是以耕地不休耕为代价的,简直就可以说就是掠夺式种植。大部分耕地已经贫瘠到不大量使用化肥就长不出粮食的地步,而化肥的原料又是来自含有重金属的石油、矿石,长期使用不仅造成土壤严重板结,还使耕地中的重金属大量积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耕地的休耕已是当务之急。如果,每年能让20%的耕地休耕,粮食总产量就能减少20%,粮食价格就可能达到2元,农民的收入就能增加6倍!这其实是提高农民收入最简便的方法。代价仅是城市居民的月生活开支增加10元(按照人均在家消费10斤粮食计算)。这对居民的影响不仅远远低于石油、水、电、煤等价格的上涨,还低于居民工资增长的幅度。

当然,你们会反对这个观点:短缺的粮食从哪里来?如果依靠进口,就会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最终还是会导致我们在进口粮食时在价格上吃亏。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是计划经济的,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来应对:我们可以在宣布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之前先在国际粮食期货市场上购买粮食期货来规避进口价格风险。这恰恰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做不到的。中国与越南、柬埔寨这些小国不同,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还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市场,拥有世界最大的粮食储备。即使不减产,只要稍稍改变粮食的储备量,就足以撼动世界粮价的走向。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让国际粮食价格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波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业国家,如果粮价大涨100倍,发展中国家不就都能成为发达国家了吗,起码我们的粮食GDP就能达到100万亿,我们就能像石油国家那样一夜爆富。凭什么只能让石油涨价不能让粮食涨价?所以我们真应该认真考虑在国际上主导成立一个“粮食欧佩克”组织,合理的引导粮食价格的走向。

4、生产方式太落后了

其实这才是最根本的。中国的农业基本上是个体的。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其实就是“耕地使用权私有化”。农民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以小农的,个体的方式从事农业。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由于不成规模,一方面,购买生产资料比如种子、化肥、农药要用高价(零售价),比规模农业的成本要高得多;另一方面,规模小了产品就无法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就只能卖稻谷而无法卖大米。一斤稻谷才能卖几毛钱,一斤大米却能卖几块钱,我的《金山博士米》中最好的品种甚至能卖35元/公斤。所以,中国的小农的,作坊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农民是不可能大富的。那什么才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呢?

三、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二者的关系其实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只有农业的“生产方式”现代了,“农业”的生产力才会现代。就如同当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都是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以后的事。马克思说,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原有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对它产生束缚,一旦挣脱,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初期,必然会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直到生产关系再次束缚她的发展。如此周而复始。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充分验证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预见性:

土改使农民个体获得了土地,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公社剥夺了农民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改变了农民的劳动对象(从为个人劳动转变成为社会劳动),因此这种生产关系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被解散以后,随着“联产承包”的实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得到大幅度地发展,我们的农产品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可是30年后,随着农村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个“联产承包”的生产关系开始对已经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又起到了束缚作用,不再适应现在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既然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开始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那就是说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应该研究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求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了。

可是长期以来,谈起农业,我们的注意力都只在“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上。似乎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农业之间差距就只是在设备、技术或者规模上面。以至于“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这样很形式化的口号今天还有很大的市场。

其实,农业的出路不在“机械化”而在“工业化”!因为“机械化”说的不过是操作方式而已——是用手工还是用机械的问题。而“工业化”说的是“生产方式”——是“作坊式的小农生产方式”还是“工业化的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方式”。

我这里说了那么多的“生产方式”,那到底什么是“生产方式”呢?说得白一点,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是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

今天的中国,因为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小农”的“手工作坊”式的阶段,而工业早就“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了。所以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的区别很明显。但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因为农业也已经实现“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了,甚至农业生产是“农民指挥,工人生产”,

所以美国的农业与工业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已经完全没有区别,因此农业也就与工业没有区别了,用我的话说就是:美国没有农业只有工业了,因为它原来的农业已经工业化了。

我们不仿去看看美国麦子的生产过程,就能明白我们与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

在美国,农场都很大,所以播种前,期货公司的采购会主动上门向你订货。如果成交的价格是1元/斤,合同签定后,期货公司就会在期货市场上挂牌:“6个月后交货的小麦价格是1.1元”。然后,农场主就会把这份销售合同交给银行,抵押生产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到了播种的时候,农场主只要给种子公司去个电话,种子公司会雇飞机帮你把种子播洒完,你签个单就可以了,银行会给种子公司开一张信用证(行话叫L/C),担保会在麦子收获后向种子公司付款。施肥的时候,农场主还是只要去个电话就可以了,肥料公司会雇几百人到现场帮你把肥施完,你还是只要签单就可以了。打药、锄草都这样。一直到麦子成熟了,可以收割了。这时不用你通知,期货公司早就从卫星上看到了你的麦子成熟了,会雇来几百辆收割机,把所有的麦子割完装袋拉走,你只要派人司磅统计产量就可以了。期货公司则在麦子进仓后按照合同价格与你结算,把款直接汇去你的银行。而银行则会在扣除你前面签单的费用后把差价汇给你。整个的种植过程就完成了。

显然,美国种麦子的过程与我们一样,也是播种、施肥、收割,甚至所使用的种子和机械设备也与我们的大农场没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仅仅在生产的组织形式。美国是“农民管理,工人种地”,是典型的“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的工业化模式。就是,无论播种施肥还是打药锄草,都是别的公司和专业的工人在干。这与我们什么都是自己干的生产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我们许多农场的规模比美国大得多,但是由于什么设备都是自己买,什么事都是自己干,甚至拖拉机、收割机、飞机都是自己买自己开。我刚从湖北居家岭的国营五三农场回来,他们就是连飞机都自己买。因此尽管我们的大农场在生产规模、生产方法、生产设备上与美国没什么不同,但我们的生产方式与个体的农民的生产方式没什么不同,就是:什么都是自己买,自己干,充其量是“放大的小农经济”罢了。

这种“放大的小农经济”式的生产方式的问题就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即使是用相同的工具做同一件事,结果都会不同。比如,使用同样的收割机割麦子,我们是自己买收割

机自己收割,由于一年只能用一个月,12个月的机器折旧成本就要出在1个月上。以日本久保田的收割机为例,25万一台,上海的收割期才一个月,而每个月平均能收割1000亩已经不错,因此每亩地仅收割机的折旧成本就高达50元,如果再加上人工、柴油、维修、停工成本,100元/亩都要赔钱。而且自己的收割机手,一年只干1个月的活,没活干也要开支,技术也不会很熟练,真正农忙的时候往往还干不动,会请病假。而美国的生产方式是雇收割专业公司收割,这些专业收割公司在全美国从北向南收割,一年起码工作10个月(因为纬度不同的地区粮食的成熟时间是不同的),仅仅折旧费一项,我们就比他们高10倍以上。而且这些收割机手因为一年到头都在工作,因此技术熟练,不仅效率高,浪费也少。2004年我在这里的中联村租了500亩地,当时我去联系当地政府的收割机,他们就要价80元/亩,还说赔钱(实际也确实是赔钱),最要命的是浪费率大于5%。后来我上网招标,雇了江苏射阳来的收割专业户收割,只要35元/亩,浪费率还低于1%,他们说还赚钱,就是这个道理。

湖北居家岭的国营农场(五三农场)场长告诉我,农场的土地早就承包给职工个人了。不仅他们,全国2300个农场都因为亏损而不得不把耕地都承包给职工搞“家庭联产承包”了。“以粮为纲”的年代,生产不计成本,农场还能撑下去,自负盈亏以后,成本高你就过不下去了。

所以,中国的农场最后都不得不把土地承包给个人种,起码还能挣点租金。所以,比较中美两国农业的不同,关键在生产方式而不在规模、不在设备、不在科技。所以,我们农业的出路不在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而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历史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生产方式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正是工业生产方式改写了近代世界的历史。可我们几乎没有一个农业领导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我们的农民却早早就知道工业生产方式的重要。2006年,当时金山区委的李毓毅书记就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居民小区一直发生轿车内财物被盗窃的事,是团伙作案,却老是破不了案。因为作案方式很是诡异:团伙先派一人把小区内所有汽车的情况看一遍,发现车内有遗留财物的,就在车外的地上做一记号。这时你即使发现也奈何不了他,因为这不构成犯罪;然后跟着过来第2个人,他把做有记号的那面车窗砸碎,这时被你发现最多只能罚他赔钱;再后来,第3人过来把车门打开,把车内财物拿出扔在地上而不是拿走。因为这样被你发现,还是奈何不了

他,因为他没有拿走车上的财物;直到第4人开着摩托把地上的财物拣走离开,你抓住他,顶多是个顺手牵羊而已,还是不构成犯罪。所以,除非你同时将此4人拿获,否则各个环节的个人均不单独构成犯罪。说得直白一些,这其实就是把工业上的“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的生产方式应用到了犯罪上。与过去一人作案的模式相比,它的“优点”非常突出,一是给公安出了很大的难题(必须抓住所有4人),二是提高了犯罪效率,减少了犯罪的风险。

无独有偶,央视在2006年就报道,河北省青光镇生产假酒屡禁不止。就因为假酒的生产也采用了工业上的“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生产方式,造假者把假酒生产细分成许多道工序:收购旧酒瓶、清洗旧瓶、印刷包装和防伪标签、制造软木塞、酿制廉价酒、灌装和包装。由于各道工序除了灌装之外都不违法,所以难以打击。在央视的画面上,可以看见足球场大小的场地上堆满了从各地花几毛钱收购来的各种真酒瓶(当然是空的);全镇上百个家庭清洗酒瓶的专业作坊日以继夜的清洗酒瓶,洗一个瓶只要几十秒,只收几分钱。操作是全电动的,能把旧瓶洗得像新瓶;专业印刷厂印制的包装盒和真的也几乎没什么两样;软木塞和防伪标志也都是有专业厂制造。可是这些都不构成犯罪。直到这些二手的酒瓶被清洗得非常干净,被农民买回家,然后用保温桶灌入廉价酒,贴上标签,装入包装盒,于是,一瓶假XO洋酒就这么出来了!甚至连XO酒原厂技术人员仅凭外观都无法分辨真酒假酒,只能靠化验瓶内酒的理化性质来鉴别。而这样一瓶酒的成本才8元!虽然农民在家里灌装假酒的过程构成犯罪,但是因为几乎家家都在这么干,而且工具就是一保温桶,你今天抓了他,没收了保温桶,明天他换个桶再干,而且你也没办法把全镇农民的家都查封,人都抓走。

这二个例子都说明农民比我们的农业领导更明白工业生产方式的好处。所以我们真该好好反思,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应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今天,我们的农业工业化条件已经具备,甚至可以说是已处于向工业化变革的临界点,很有点当年英国工业化前夜的味道,而且比当时英国的条件优越得多。

那时的英国还是个农业国家,没有工业,只有手工业。这些手工业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农具和纺织品。可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市场需求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美洲对英国的羊毛制品和手工制品的需求突然增加。地主发现,养羊既简单又赚钱。于是纷纷把农民的土地收回养羊。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由于失地农民被迫进城,因为找不到工

作而只能乞讨。以至于伦敦这样的城市因为乞讨的农民太多而不得不通过颁发《乞讨证》来控制乞讨的秩序,大量的失地农民饿死在街头,场面十分凄惨和血腥。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将此过程称之为“羊吃人”。

这时,一方面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无产者和廉价劳动力(这和30年前的中国很相似),另一方面,美洲贸易需要大量的英国手工制品比如羊毛衫和镰刀可是产量上不去,因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产量的提高。比如镰刀的生产是手艺活,要炼铁、打铁、淬火、磨刀……,只有少数铁匠会做。而且每人每天顶多做几把,远远满足不了美洲的需求。

于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镰刀的产量和降低镰刀的生产成本,有人把镰刀过去由一个需要由专业工匠完成的工作细分成炼铁、打铁、淬火、磨刀、包装等若干个工序,分别让不同的人去做。就是,炼铁的只炼铁,打铁的只打铁,淬火的只管淬火,磨刀的只磨刀……。由于细分成多个工序后每道工序就大大简单了,对人的手艺要求大大降低了,那些失地农民梢加培训就能上岗。更重要地是,专业分工以后,不仅效率高了,质量也更好了。过去一个铁匠一年就打几百把镰刀,而现在一个工人一个月就要淬火几千把镰刀,在淬火这个环节上的水平肯定要大大高于他们的师傅,但是报酬却只有他们师傅的十几分之一。其它环节的情况也一样。这样,从镰刀作坊到镰刀工厂,实质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向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变。新的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方式就这样出现了。随着工厂的出现,对机械、电气、电子、服务、商业的需求大增,于是出现了蒸汽机、电灯、汽车、轮船、火车、飞机、通讯、计算机……。英国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几乎所有产品的生产都改变了生产方式,即:不再用作坊式的方式生产产品,改用“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这种发展历经几百年都没有停止,一直到今天,波音飞机的制造让这种生产方式完善到极

至。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公司,每年生产近千架客机,价值几千亿美元。可是公司几乎不需要生产流动资金,也不需要象我们的飞机厂那样雇佣大量的工人。公司在接到飞机订单的时候,先收取客户30%的订金。然后把尾翼交给中国生产,发动机交给英国生产,驾驶仓交给法国做,雷达向意大利订,软件交给印度编……,而公司只要支付10%的订金给零部件供应商。这样,飞机还没生产,波音公司已经到手了20%的利润。这些供应商在

生产完各个零部件的制造后运到西雅图交给波音公司总装验收。完成总装后,波音公司又可以从客户手里再收取60%的货款,于是就能结清供应商的货款。

不难发现,这样的“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的生产方式的好处是:

1、“专业分工”能够使零件的质量比自己生产更高,成本更低。比如发动机,研发的成本可能就高达几百亿。分摊在自己的几百架飞机里,每架飞机的发动机研发成本就要上亿。而让专业发动机公司做,因为它生产的发动机数量多,研发成本就会减少几十倍。而且生产的数量越多,发动机的质量也会越高;

2、“社会化生产”就是让别人生产,好处是:减少对你的流动资金的需求,降低你的风险就是减少客户毁约对你造成的损失。比如客户取消订单,你的实际损失只是给供应商的那10%订金,而你收到客户的订金是30%,即使客户毁约,你也有利润。更重要地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限制生产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本。你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就意味着你能够扩大生产的规模。

国外在汽车生产上也是如此。不像我们的“一汽”,“二汽”,什么都是自己搞,甚至连发动机也是自己研发,研发费用分摊在自己的几万辆汽车上,虽然工厂的规模比国外厂家大得多,产量和成本却大不如人。

显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导致了英国和欧洲的工业革命,其实郑和下西洋比他早了100多年,为什么没有导致我们发生工业革命?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没有发展到需要扩大市场的情况,所以郑和下洋只是受皇帝派遣去找宝贝,意义只是改写了世界航海史。哥伦布不是,他是在欧洲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带着淘金目的去探险的人。是欧洲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实邓小平是“现代中国的哥伦布”。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体制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村出现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状况,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导致中国出现了英国工业化前夜的局面。大量社办、村办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抢走了城市国营企业的大部分市场。当时国家面临二难选择,或者放任农村社办企业的发展,则必将导致城市国营企业的倒闭;或者抑制,则将导致农村富裕劳动力下岗,引发社会动乱。邓小平一举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实际是打开了国门,通过农民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占领了

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使数以千万计的社办和村办企业找到了国际市场的出路。使今天世界的70%的纺织品,50%的电子产品,90%的玩具、皮革制品、小商品都是由中国所制造,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使几亿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所以,哥伦布引发了英国生产方式从小农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变,邓小平引发了中国生产关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英国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中国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的农业国家一举成为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矛的工业国家。今天的中国,工业GDP已经大大超过农业,从事工业的人口也已经大大超过从事农业的人口,所以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国家。而导致中国从农业国家一举迈进工业国家的,正是邓小平。

我们过去所受到的教育是:“郑和比哥伦布伟大”。其实是我们自己目光短浅。我们实在没必要不服气哥伦布,即便郑和真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是邓小平绝对不亚于哥伦布。他的改革开放国策不仅使中国的工业GDP大大超过农业,而且使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大大超过农民。他使十几亿人口的农业中国一举转变为工业国,这是哥伦布无法比拟的。更伟大地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没有经历英国“羊吃人”的血腥过程。

这是很重要的。500年前,英国农民是被“圈地”而被迫进城的。今天,中国进城的农民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主动进城的。他们不需要乞讨,都有工作,而且工作条件和报酬都大大高于农村。

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考虑生产关系是不是还与之相适应的问题了。所以现在是我们应该关注农业生产方式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只有找到更新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才可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农业生产力。因此,实现现代农业的前提是必须要先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其实我们分析美国人种小麦的方式就会发现与波音飞机的生产几乎没什么本质不同。这就是说美国已经实现了用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能够明白,所谓“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就应该是“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大工业生产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农业的工业化”,或者叫“农业的出路在工业化”。

显然,这个工业化决不是指工厂化,更不是烟囱化,与设备技术无关而只与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有关。现在的问题只是:中国农业怎样工业化?

(上篇完)

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下)

2013-12-31 18:49 阅读(138605)评论(625) 发了那篇《我们离大农业有多远》后,看见有不少疑惑的帖子,这才想起是忘记了发《廊下模式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下篇,现在补上。

四、我们的错误

建国以后,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了我们不再研究生产方式。以至于毛泽东同志看到了我们在机械化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提出了“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这样的很形式主义化的口号。后来,他又发现规模小了机械化就不容易实现。于是,又一句“人民公社好”的口号,就把所有农民个人的土地统统规模到了人民公社。

问题是,人民公社的规模虽大,但是生产方式还是“小农”的。就是:什么都是自己买,自己干。比如播种、耕地、施肥、打药都是自己干,甚至所需要的机械也是自己买。这与个体农民的生产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场面大了一点,最多是“放大的小农经济”而已。加之分配上的“大锅饭”,最终导致生产力严重倒退,中国农业不得不再回到个体生产模式(家庭联产承包)。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可能就能悟出些什么:

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个体小农生产”发展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发展到“人民公社”;最后到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

新中国的农业正是在上述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以螺旋形式发展的。如果单单从“生产的规模”角度去看,这4个阶段在生产规模上的变化是:从“个体”到“小群体规模”,再到“大规模”,最后又回到“个体”。在前三个阶段,发展的动力都是源自于这样的理念:“规模化能够提高生产力”。

我的老家在山东半岛,是老解放区。我的老父亲告诉我,抗战胜利后农民就分到了土地,当时最主要的农活是运土。因为没有化肥,农民先要把田里的土装运到自家的猪圈,等猪又拉又撒了以后这些土就成为肥料被再运回到田里。最初大家都是自顾自的运输。可是张三家只有一头毛驴,往地里送肥时效率很低,要来回无数次,毛驴也很累。于是张三就向李四、王二借毛驴,一人赶3头驴送土。这就有了互助组。又由于各家的木轱辘车装的土少,于是大家就合伙买了胶皮轱辘大车,这就有了初级社和专业户的概念。再到后来大家发现,如果合作的规模再大一些,还能买拖拉机和汽车,效率还能进一步提高,于是出现了高级社。

至此,发展还都是农民自愿的,因为规模扩大所提高的效益还是建立在农民个体受益的基础上,农民劳动的对象还都是自己的耕地。也就是说,这些变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都没有导致农民失去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也没有改变农民的劳动对象。因此合作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农民耕地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农民当然非常欢迎。

可是,人民公社导致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了人民公社(实际就是交给了政府)以后,收入不再与自己土地的产出直接挂钩,而是与劳动时间就是“工分”挂钩。于是,农民从关心土地的产出转而关心劳动时间的长短,就是“工分”的多少。这就使农民的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改变:从为自己的耕地劳动而转向为时间劳动,为“工分”劳动,为团体劳动,为政府劳动,为社会劳动。由于农民为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远不如为家庭劳动的积极性,于是人民公社的劳动效率大大降低,其规模增大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被劳动效率下降的坏处全抵消还不够。最终导致了连续三年的名为天灾实为人祸的历史悲剧。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从此供不应求,被迫实行配额供应。直至1978年,邓小平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变相把土地再次归还给农民,使农民的劳动对象从“为社会劳动”(就是为别人劳动)再次回归到“为家庭劳动”(就是为自己劳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粮食持续增产,从30年供不应求一举转变为今天的供过应求。

综上所述,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本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我们的错误就是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不觉中又要去重复过去“人民公社”的错误。比如,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幻想通过“土地流转”去实现所谓的耕地规模化。

其实,所谓的“土地流转”,就是向农民租地,然后再雇农民干活。它和“人民公社”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把农民从土地使用权上剥离出来。让农民再次从为家庭劳动改变为为时间劳动。当农民的劳动不再与自己有关系,它又怎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对此我是有亲身经历的:

2004年我在这里的中联村“流转”了500亩地种水稻。我雇农民给地里拔草。可是农民自己的地里拔一次草就干净了,我的地里拔三次草还在长。最后发现,原来农民把草根留在地里了。我雇农民晒谷,情况也一样,他们自己的谷2天半就能晒干,我的谷5天也晒不干。过去人民公社发生的事,现在又在“土地流转”中重现。何况,现在的“土地流转”各方面条件还不如人民公社:一没有行政权利,过去的人民公社因为有行政权力,你不好好劳动它还能组织大家批斗你;二不能无偿使用土地,过去人民公社集中土地是一分钱不用交的现在要先交土地租金;三不能搞年终结算的工分制度而要按月支付农民的工资,等等,等等……。不仅如此,从成本分析中也不难看出:仅仅土地流转费这一项,就足以导致“土地流转”在粮食种植上不可能成功。以上海为例,土地租金平均在800 元/亩,可是每亩地的稻子还卖不到800 元,种粮食又怎么可能赚钱?而离开粮食种植谈农业又有多少意义?

六十多年来,我们在农业上一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会儿以为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一会儿又以为在科技化,在规模化。就是不知道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上找方向,就是不知道应该先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我们的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什么都喜欢替农民做主。远的不说,就说最近这几年,一会儿是“工业返哺农业”(几乎没有企业自愿支持);一会儿是“土地流转”(几乎没农民支持);一会又是建设“新农村”(其实是应该发展“新城镇”,我在后面还要专门谈这个问题,这里不多展开);最可恶的是“取消农业税”。

政府说,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减负了300个亿。其实300个亿折合到1万亿斤粮食里,只不过相当于每斤粮食的成本降低了3分,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可是,制订这个政策的人从来没想过,取消农业税有很多坏处:

首先,它妨碍了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税过去是各级乡政府的开支来源。所以农业不好,税收不上来,政府就没有开支。因此乡政府们过去都很重视农业。免了农业税以后,政府的开支与农业无关了,于是注意力就转到工业或者招商了。这对农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其次,我们上海是早就减免了农业税,所以这次的减免上海农民是一分好处都没有。可是,国家昨天宣布了减免农业税,今天化肥价格就从85元涨到100元,农药的情况也是这样。所以,减免农业税的真正受益者不是农民而是农资生产商,农民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只是农民没想到农资的涨价是取消农业税的结果。

第三,过去我们向农民租地很容易,因此搞规模农业和土地流转相对比现在容易得多。2004年的时候,安徽定远县蒋集乡的乡长就求我去种地,因为他那里的农民都去上海打工,没人种地,农业税收不上来。他甚至提出土地租金一分都不要,只要我能交农业税。可是免了农业税后,他再也不来找我了,因为那里的农民宁愿土地抛荒,也不出租,因为来年还能节省肥料钱。

第四,农业税实际是资源性质的税种,征税能够保护资源。当你不使用,就会产生费用上的损失。所以现在更没有人好好利用土地了。

第五,如果我们不是减免农业税而是允许粮食价格上涨3分,对农民的意义尽管相同,但是国家就不会减少收入,而居民的生活开支只不过增加6角/月,是完全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综上所述,我们犯了无数次错误,从“人民公社”到“机械化出路”、到家庭联产承包的“长久不变”再到“土地流转”和一相情愿的“合作社”、大力发展“新农村”等等,等等……。总之,我们是一错再错但就是不回顾不总结,许多错误甚至是周期性地犯。追根溯源,就是我们的思维是“计划经济”的,所以我们已经习惯于强迫农民去执行自己“想”出来的政策,这又怎么会不出错?更让人担心的是,我们的领导居然至今还不知道我们的农业基本体制是“计划经济”的。

五、我们的农业实际是“计划的小农经济”体制

2008年11月2日,在央视《对话》节目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同志在回答四川农民嘉宾的问题“国家能不能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时说:“农业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不能插手”。一周以后的2008年11月9日,还是在央视的《对话》节目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主任党国英同志在与我对话时也说:“中国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陈锡文同志是中国农业的行政最高主官;党国英同志则是中国农业学术理论界的最

高权威,连他们二人都明确无误地指出中国农业是市场经济的,起码说明官方认为中国农业是市场经济了。

情况果真如此?众所周知,一个行业是否市场化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而且缺一不可:

1、生产资料必须能够自由交易。比如,工厂的设备甚至工厂都应该能够自由买卖;

2、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国家还必须打击垄断市场价格的行为;

3、生产什么应该由生产者决定而不是由国家计划决定。

可是,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却是:

1、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耕地”是不能自由交易的;

2、最主要的农产品(粮食)是国家定价的;

3、国家严厉执行“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70%以上的农田被国家指定为“粮食主产区”只能种植粮食甚至连玉米都不让种。连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每年还必须保证有200万亩耕地种粮,因为国家每年向上海下达20亿斤粮食的生产指标。

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不是市场经济的行业你把它当成是市场经济的行业来对待,就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在产品销售上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销售恰恰是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困境。你的一句“农业是市场经济”就让你解脱了对农民收入应负的责任。换句话说就是:你要农民按你的计划种植,但是农民种植的东西能不能收回成本你却没计划。甚至可以说,农民按照你的计划种植,但是你却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收入“计划为亏损”了。因为粮食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2元/斤,但是你给粮食的定价只有8角/斤。这就是我说的“你从一开始就已经把农民的收入计划为亏损了”。

我们不妨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算算粮食的种植成本:

1、劳动力成本:按照国家公布的数据,中国有10亿农民,5亿劳动力。粮食的总产量约1万亿斤。假设这5亿农村劳动力中只有1亿人在种粮食,那他们的工资应该是多少呢?按现在最低工资标准1万元/年(每月800元)计算,1亿人的工资应该是1万亿元,因此

这1万亿斤粮食的人工成本应该超过1万5千亿(还应该加上劳动保险的成本)。所以,这1万亿斤粮食里,每斤粮食仅仅人工成本就需要1.5元!

2、生产资料的成本:我们有近20亿亩耕地,年产粮食1万亿斤,平均亩产500多斤。可是每亩地所耗费的种子、肥料、农药、锄草剂、柴油、保险、灌溉、水电和农业机械的费用,起码在500元以上。南方的耕地一年2到3季,生产资料的成本还应该加倍计算。因此每斤粮食的生产资料成本起码应在1元以上。

显然,两项费用合计应该超过2.5元!可是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平均价竟然只有8角!更有甚者,2008年小麦国际市场价格突破2元/斤,我与外商签订了1.8元/斤出口自己种植的小麦,可是国家发改委突然宣布粮食出口实行“配额”,我因为没有“配额”,最后只能以8角的价格卖给有“配额”的公司,然后再由它们以2元的价格出口。

所以,中国农业怎么能说是“已经市场化”了呢?当然,她也不是完全计划经济的,确切地说是“有计划的小农经济”。因为它与过去的“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它对农民的收入不“计划”。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不管企业是否有钱赚,但是工人的收入是按计划领取的。我73年刚刚工作的时候,只要上班,无论企业是否赢利都有工资36元。可是今天农村,不论你按照国家计划种粮食累死累活,国家都不给你收入计划。所以不管怎么说,既然还存在计划经济的成分,政府就不能推脱自己对农民收入应担当的责任,尤其是必须保证农民按照“你的计划”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养活得了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既然你事实上在强制规定农民种粮食,那你在确定粮价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农民种粮能够有利可图。今天,粮食的种植成本既然超过了2.5元,那你的粮食收购价格就不能低于这个数。你没有权力以城市居民的感受或者长期用“维稳”作为借口,使粮食的价格低于生产成本。

事实上,粮食价格提高1倍(相当于大米的价格从现在的1.8元涨价到3.6元),种粮的农民就能够靠种粮养活自己了,就不需要背井离乡去打工了。同时,这个价格也是城市居民能够承受得了的(仅仅相当于每月多支出生活费20元)。这不仅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也比城市汽油、交通、水电煤气教育等开支的涨价的幅度要低多了(它们都已经涨了10倍到50倍)。虽然有些下岗居民家庭的生活会出现困难,但是一方面他们人数不多,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来解决。比如粮价上涨后中粮总公司的利润起码会增加上千亿,政

府足可以用此开支城市贫困居民的补贴。另一方面,这对减少城市贫富差距(因为不必补贴富人),城乡贫富差距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对农产品价格一涨就过分紧张,更不能连大蒜、茄子、绿豆、玉米这样的非生活必需的农产品涨价都能绷断我们的神经。我们一定要明白,压低农产品价格导致农业亏损,最终会破坏农业的发展,这才更可怕。

六、《廊下农业模式》——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模式

空谈了那么多的“理论”,其实“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上个月我去湖北的荆门讲课,居家岭的五三国营农场的场长请客,我也是侃侃而谈了那么多,一起在座的荆门市农业局的李局长听完后就发话了:“建议你去搞个乌托邦式的农场实践你的理想”。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是讽刺我在空谈,是克力空。其实里李局长说的没错,很多理论表面听着不错,执行起来确实就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几十年以来,我们的国家政策,几乎都是先理论后实践的,甚至还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只有邓小平改变了这个习惯,他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强调实践的意思。我分析过马克思的一些基本理论,结果发现可以分成二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对过去历史实践总结后提出的理论,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另外一部分是他的“预见”,比如“社会主义不能首先在一国成功”等等,结果发现,对历史实践总结后提出的理论几乎都没有问题,而那些没有经过实践的“预见”就差不多都出了问题。

连马克思都如此,我如果不经过实践就在这里大谈农业,又怎么可能不出错呢!所以李局长笑话我是可以理解的,也说明我们今天的领导已经不再会盲目听从理论指导了,这是一个进步。但问题是,你们都是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者、领导者,不要说我现在已经讲了2个多小时了你们还不让休息还要我继续讲,恐怕我侃20分钟你们就该坐不住了。你们还在那么耐心地听,说明你们是认可我的观点的,而这正说明我讲的一定是自己经历过或者叫实践过的事。

我其实在7年前就下农村了。我虽然是学IT的,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生,1982年毕业于当时的南京邮电学院电信系。但是2003年我开始推销新西兰进口的“海洋有机肥”,开始接触了农村。2004年,受当时上海金山区廊下镇镇长张亚军(现在是金山区农委主任)和土地公司老总蒋连奎之邀,我去廊下镇的中联村“流转”了500亩地种水稻(因为报纸、电

视台都做过大量长篇报道,我这里就不多罗嗦了)。总之,结果是失败了。为此,我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种地心得《我种了500亩地》(后来被多家报纸整版连载)。有些意外的是,2005年,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把我找去,他起先只是想从我这个生产第一线的农民这里了解一些农村第一手的情况,后又让我给分管的市长、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们讲。于是我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土地流转”的失败有没有必然的原因。先后写了《三农对策:农业——市场化规模化;农村——城镇化资本化;农民——职业化专业化》和《农民眼里的三农问题》等不少论文。

2006年初,我又向当时的上海市金山区委书记李毓毅(现在的市体育局长)和郝铁川区长建议搞个公司探索“如何在不改变农村个体农业体制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农业”。

应该说我幸运地遇到了好领导,区长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听我汇报,还请我大吃了一顿,区委书记则更是多次亲自召集书记办公会讨论具体实施的方案。最后李毓毅书记拍板,由区国资委出资200万元在廊下镇成立了一家专门探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国有企业——《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任命我为总经理,张亚军兼董事长,并且在后来的廊下镇长丘运理(现在金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极力支持下,开始探索能不能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农业,探索通过农业的工业化实现农民增收。

当时我们面对的情况是:一方面,农民经历了人民公社的洗劫,绝大多数不愿意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别人经营,害怕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辙。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已经被实践证明不适合粮食生产。而土地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高进低出(就是零售价进农资,低价卖稻谷)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农民的增收。

于是我提出了一个设想:既然“家庭联产承包”已经成为“长久不变”的基本国策,那我们就干脆放弃“形式上的规模”,改成通过和农民群体签订“承包产量”的合同来实现“种植上的规模”。再通过“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具体的做法就是:

1、先通过群体“联产承包”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化。因为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效益,不会有科技化、机械化、现代化。公司先后与几千户个体农民签订稻谷种植承包合同。于是形成了近万亩的规模。合同规定这些农户必须用公司的稻种,按照公司的种植方法,使用公司提供的肥料、农药、锄草剂,统一种植。这样就实现了种植上的规模。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广泛热议的话题,结合众多农业企业的研究,将基于土地的农业经营模式根据主营产品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分为品牌农业、加工农业、科技农业、农业+休闲、生态+农业。 1、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就是做品牌农产品的农业,这种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讲求的是打通从选址、育种、种植到营销、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并取得相应质量认证和商标权,以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市场美誉度,进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典型代表如“褚橙”。 2、加工农业 加工农业是指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的农业类型,其关注点在于加工后的农副产品或食品饮料,而农业生产环节主要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品质。典型案例如“汇源集团”。 3、科技农业 科技农业就是以农业科技为基础,强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进而实现新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经营模式。科技农业一般包括育种农业、智慧农业等,前者如隆平高科主要聚焦在育种,后者如以色列的智慧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6%。典型代表如隆平高科。隆平高科主要从事于杂交水稻、杂交辣椒、杂交棉花、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和优质西甜瓜、蔬菜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创新、快速扩繁和推广销售。自成立以来,隆平高科十分注重对种业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并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不仅在中国、印度等过建立了研发机构,同时拥有近万亩的试验基地。 4、农业+休闲 “农业+休闲”模式是利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发展“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一是打造附加值高的农业,二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典型案例成都多利农庄。成都多利农庄项目总规划面积约2万亩,以“市民农庄、乡村创客、造梦乐园”建设主题,激活都市农业的多重价值,构建集休闲农业、养生农业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地和有机农业旅游目的地。项目计划建设10000亩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型智能温室大棚、分拣包装中心。同时创建农业科创中心,以乡村创客为载体,以“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服务平台”的模式吸引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周边地区5万亩生态农业发展。 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也可称为特种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在盐碱地、沙漠、污染土地等特定土地上发展的农业,注重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并行推进。典型案例为大生农业。大生农业与吉林省白城市政府联合发展燕麦产业,投资建设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司+农业合作社(村集体)+产业园区+农户”模式带动燕麦种植和种业发展,借助燕麦在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地的良好成效,逐步实施对白城及周边2000多万亩盐碱化沙化土地的改造治理,有效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和精准扶贫。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农业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向着多元化、科技化的方向演变,需要我们在变化中拓展思维、寻求规律,从而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诗篇。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建农业合作社 联合社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现代农业的表述: 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应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建立和完善,即不是简单的农民组织化,而是基于产业关联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组织化。 2、.现代农业产业的特征 (1)产业链越来越复杂,长短交织。 (2)地域特征明显,与当地农业资源关系紧密。(特色农业、一村一品) (3)现代农业产业链中主导环节(主体)后移,主要集中在产后环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并不完全统合(产后是产中环节的5倍多)。(4)农业产业组织两极分化,产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哑铃型”特征(大多数中小企业和少量大型跨国公司)。 3、.国外现代农业经营的经验启示 (1)、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 主要是农业生产直接面对着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和农业品种等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农业发展处于一个开放式状态。 如荷兰作为土地面积十分狭小、农业人口比重很低的国家,农

业国际化程度却很高,国内农业发展直接面对着国际大市场,2/3以上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创汇,农业出口额居世界第三位。 (2)、农业的产业体系完善 (3)发达国家在农业的理念上已突破了种养殖业范畴,例如美国将农业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将农业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将农业定义为“农业及食物产业”,包涵了产前、产中、产后及相关产业。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大拓展并深化了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价值交换,成为产前产中产后密切关联的一体化产业。 在发达国家,以初级农产品上市的比例越来越低,美、日等国90%以上的蔬菜是经过加工后进入流通领域,美、欧等国70%以上的水果是经过加工后进入市场的。在这些国家,农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初级原料的产业部门,而是能够创造稳定利润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部门。 (产前的农药化肥、产后的加工) (3)、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管理水平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农业科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育种、培苗、养殖、贮运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动物生长调节剂逐渐在农业中应用,推动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现在不仅发达国家积极发展动植物基因工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前景和措施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化战略可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进入市场的需要。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以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之后变得日益突出。二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农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政策、农业投入以及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如果对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分和具体化,除了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这一影响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专业化分工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都对农业效益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些已经为我国农村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山东省自 1993 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1.3 万个,连接 700 万个农户,带动基地 5500 多万亩,全省已确立 18 个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出现新突破,农业经济全面增长。过去农民只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而实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和流通利润中分享一部分。而黑龙江省由于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各地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如双城雀巢公司投资4.3 亿元,日处理鲜奶530 多吨,带动了全市27 个乡镇和附近市县乡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海南省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海淡水养殖几个主导产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贸工农、产加销有一体化,同时下大力气解决了运输流通环节严重妨碍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难点,推动了海南市场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比较利益大为提高。实现了农业增加值、农业纯收入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增长,粮食连续三年夺丰收。 近年来政府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支持、加强农业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可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地方小气候”,但是从全国广大农村以及庞大的农垦系统来看,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这种资金投入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主要应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来实现。可以说,事实证明,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农垦企业的兴旺发达是确定无疑的。 (二)、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广东垦区自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加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 “八五”以来,进一步实施“巩固提高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有较大较快的扩大及进展。 1 、建立了一批区域商品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也是“龙头企业”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条件,目前,已建成或初步建成的区域性基地有:湛江垦区的糖蔗、剑麻、橡胶、水果茶叶和禽畜饲养、养殖基地,茂名垦区的水果、橡胶、蔬菜、茶叶、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基地,阳江垦区的水果、橡胶、海水养殖和生殖和生猪饲养基地,揭阳垦区的水果、高档茶生产基地,汕尾垦区的海水养殖、优质稻生产基地,总直的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基地”可以为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奠定得天独厚的基础。 2、“三高”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至 1997 年底,其累计面积达到 106.05 万亩,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养猪场 13 个,万头以上的猪场 5 个,生猪饲养量 44.2 万头,鸡 300 万只,饲养奶牛 2000 头,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形式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广西、浙江中南部地区水田农业模式比较典型,其主要包括水稻、萍以及鱼,能够在农业模式中共生,将水田分为垄上和垄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用于种水稻,下部分用来养萍和鱼,属于立体的生态结构,使农业与渔业共存在一个经济性生态系统中。 1.2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1.2.1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此种生产经营模式中包含庭院经济和生态农业两个重要因素,基于经济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角度而建立。四位一体的结构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动力生产,从而带动沼气的产量。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利用质能的转换在土壤上实现全封闭组合系统,其中包括沼气池、采光温室、牲畜舍以及厕所4个区域,因此称之为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2.2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猪-沼-果模式,主要以沼气为主,成为林业、果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链中的纽带,以此推动生态农业规模的发展。每户居民都具备沼气池、养猪、种果树。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适合南方地区,在江西赣南地区已经有大约25万户居民采用,且取得非常高的经济效益。 1.2.3西北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西北生态农业经营采用五个配套模式,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是干旱缺水,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生态经营模式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五个配套经营模式正是为了能够延续这一地区农业持续性发展而构建的。这种模式需要每户配套果园、蓄水窖、暖圈、营房以及沼气池。经营模式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之后是其生产的纽带———沼气,以构成农业推动牧业、牧业促成沼气、沼气助长果实、林牧相匹配的配套经营模式,并使之满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基本特征 从各地区间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可以看出,实践中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但发展路线与规律却相同,都是围绕资源整合利用与生态系统循环,从而引导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在利用有效资源重组与生态环保的大方向上。 2.1综合性 纵观生态农业的整体系统可以看出,其具有组织与发展功能,能够将主要元素衔接起来促进下级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性的整体功能是以农业为切入点,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整体、协作、循环以及再生的原则,对系统中主要元素进行次序规划并合理调节与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结构,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结构与农业阶梯产业合并在一起,进而促进整体性的综合发展,在综合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 2.2多样性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的类型

农业类型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类型: 1、按农业功能划分:(1)农业公园(2)观光农园(3)市民农园(4)休闲农场(5)教育农园(6)高科技农业园区(7)森林公园(8)民俗观光园(9)民宿农庄 2、按区域划分:(1)中心区农业(2)走廊区农业(3)隔离区农业(4)外缘区农业 功能: 都市农业能够充当城市的藩离和绿化隔漓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作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发挥教育功能。概括起来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功能:1、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2、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3、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4、示范与教育功能。 发展模式:

(1)农业圈层模式。(2)农业区域模式。(3)农业生产经营模式。(4)农业旅游模式。 规划设计: 农业资源要转化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产品,就要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规律性加以艺术创意,这种创意过程,就是农业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过程。都市农业是产生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为主要目的。都市农业园区分二类,一种是开放性的非主题公园类型的都市农业区,一种是封闭性的主题公园式的都市农业园或休闲农场,前者属大地域、大范围、大景观的都市农业规划,景观规划要体现地方的农田、农村、农业风光,农业产品。后者除生产活动外,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活动。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6个结合:(1)农业经营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2)农业经营与康体健身相结合;(3)农业经营与农业体验相结合;(4)农业经营与农业文化展示相结合;(5)农业经营与别墅建筑要求相结合;(6)静态项目与动态项目相结合;(7)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8)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二、设施农业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概念: 设施农业是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善或创造局部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条件,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 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1.2 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3 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 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发展多元化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 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

发展多元化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

发展多元化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食用菌是典型的循环农业,一方面利用农林业产生的废弃物生产食用菌,为人类提供可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一方面其培养基废料又可用作有机肥料、饲料及生物质能源等,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成为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典型行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推进形成“废弃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大融合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及《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按照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近年来,中国食用菌协会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全国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加快开发农林废弃物等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积极鼓励和支持食用菌农业生产者采用节能、节水、节药的先进种植方式,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糠等废弃料的回收及再利用机制,大力提升菌糠利用科技水平,并通过建立“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引导各地方借鉴示范区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初步形成了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在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中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克服传统粗放经营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污染和损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我国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食用菌资源最丰富、品种最多、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最大和从业人员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可行性,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积极把食用菌列为主导产品,政策上大力倾斜,人力财力物力上积极扶持,使食用菌生产品种和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出现了特色品种家庭作坊式栽培、优势品种区域化种植、大宗品种工厂化规模生产的多元化现代农业栽培模式。

现代农业生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方案 序言 农业既是人类社会的“母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湖南是农业大省,湘潭是农业强市。湘潭生物机电学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守中等农业教育阵地,是全省现存唯一的农业类普通中专。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紧密对接本地农业,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母本专业”引领农业类专业发展,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中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现代农艺专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专业,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及其所属的农业专业群为依托、以校园和校办农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为把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和示范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湖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湘教发〔2014〕176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本省、本市“十二五”规划,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

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产业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湖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水稻、茶叶、油菜和柑橘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湖南农业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已由点的示范进入面的推广的关键阶段。 湘潭市粮食、生猪、竹木、湘莲和油茶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年粮食总产突破150万吨,蔬菜总产量135.04万吨,水果4.92万吨,是全国第三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地市、全国生猪养殖大市、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居全省首位。《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湘米提质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生态养殖工程”,建设5大现代农业园区和2大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建设100万亩优质稻、60万亩双低油菜、4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20万亩蔬菜、10万亩花卉苗木、10万亩湘莲、4万亩葡萄和2万亩中药材等八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示范带动和提升湘潭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5%”。目前,湘潭市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人才需求 农业产业调整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需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25万名,培训农民65万人次,其中湘潭市需培养农业类技术技能人才2万名,培训农民4.5万人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出现大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十二五”期间,长株潭三市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用工需求120万人,其中大米、棉麻、油料、果蔬、茶叶、湘莲和竹木加工达40万人。《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重点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在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和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农村有效劳动力呈现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等问题引人关注和忧思。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专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2013年,教育部制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应运而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任重道远。 (二)建设基础 1.学校建设基础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是由湘潭市人民政府举办、由原湘潭农业学校(曾更名为湘潭生物科技学校)和湘潭农机学校(曾更名为湘潭机械电力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原湘潭农业学校创办于1956年,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种典型模式大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种典型模式大全 一:福建省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撬动安溪县茶产业的关键一役。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创建中进行了深度规划,致力于打造铁观音产业大格局,花大力气促进茶产业向茶机械、茶包装、茶配套、茶创意、茶食品及精深加工等领域延伸,2018年涉茶总产值达106亿元,比2017年增长9.1%。 二:四川省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泡菜建设多样基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建设泡菜原料新品种繁育试种基地、泡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泡菜农耕文化体验基地。2018年,园内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新增7家省级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8%,年加工泡菜原料170万吨,占全国泡菜市场份额的1/3。

三:河南省正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花生加工体系。河南省正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在17万亩耕地上种植优质花生16.6万亩,带动全县种植花生170多万亩,辐射周边市县种植花生近1000万亩。产业园相继引进“君乐宝”“鲁花”两个龙头企业,以及花生天地、正花食品、正味粮油、维维粮油等以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饮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形成了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加工体系。园内花生加工企业达到30家,花生机械生产企业38家,君乐宝乳业延伸产业链,建成了4000多亩的乐源观光牧场。

四: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依托优势特色水稻产业,全产业链开发。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优势特色水稻产业,通过多种稻米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目前,园内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部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标准化、生态化,“稻米观光稻米体验稻米加工稻米品鉴稻米营销”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已经成型。 五:湖北省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成标准化虾稻基地70多万亩。湖北省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好水好虾好稻”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园区创建、市场主导、农民参与,建成标准化虾稻基地70多万亩。13个万亩连片基地和65个千亩以上基地,“虾稻共作”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小粮仓、小银行、小水库和小肥厂”的“四小”典范,种稻养虾相得益彰。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现代农业发展四种模式及五点启示

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五点启示 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上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 、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 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 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 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 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 广东省温氏集团从1986年开始与农户合作,开创了“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先河,逐步建立 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运 行模式对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从 而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共赢。在温氏集团 发展过程中,经过农户与公司合作双方多次博弈,形成了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合作机制,公司与农户

之间已经突破一般的经济合同关系。在“公司+农户”经营方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机制的安排。 温氏集团通过与各个利益主体建立的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和协调了各种利益关系。这些 利益关系是建立在合同和信誉基础上的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公司依靠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发展 养鸡产业时,从鸡苗的供应到销售的链条的核心技术都牢牢控制在公司手中,在保证肉鸡食品安全和 质量的同时,让农户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使得合作能长期稳定地进行,并能够连年滚动式地扩张。 温氏集团在处理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时,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在市场风险出现时,以公 司综合经营的收益来保证农户的利益。例如,温氏集团承诺按保护价收购农户养殖的活鸡,由于农户 所用的饲料和技术服务都是由公司提供,而且按挂帐方式进行,农户的饲养成本比较容易控制,在保 护价高于成本的情况下,公司仍按保护价回购,实际上稳定了农户利益。此外,为稳定保护价政策, 平抑可能出现的购销倒挂所产生的亏损,温氏集团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以最大限 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温氏集团正确处理了公司和农户间 的利益关系,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保持了该集团增长的持久不断活力。 近10年来,温氏集团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发展速度。截至2007年,公司养殖规模达到了上市肉 鸡5.3亿只,肉猪182万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肉鸡(猪)饲养集团。温氏集团还在广东、广西、福 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河北、云南等省市建立了80多家集 种苗生产、饲料供给、技术服务、农户养殖、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养殖公司,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