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走势

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走势

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走势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台湾“施政重点”后,旅游业已成为台湾的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源泉。但由于岛内长期以来旅游客源有限,旅游贸易常年逆差。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台湾旅游业发展状况大为改观,大陆游客已成为台湾旅游业主要客源。值此开放一周年之际,我们对此做一回顾与展望。

一、台湾旅游业资源状况

台湾旅游业资源主要包括景观资源和服务资源两方面。

(一)旅游景点、景区和策划。由于台湾地貌资源丰富,不仅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各种自然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而且同时拥有原始古朴的土著民风和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和瑰丽历史。据统计,目前台湾全岛观光游憩区约近300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余处。其中:具有世界级水准景区有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在人文风貌方面,一方面,由于兼融闽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岛内形成丰富多彩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由于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在宗教信仰、建筑、语言、生活习惯及饮食风味上,又形成多彩多姿的台湾区域性文化。近年台湾逐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近年台湾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其一,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其二,不断创新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结构,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其三,重视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鼓励旅游业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使旅游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

(二)旅游业服务资源。其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旅行社。台湾旅行社发展的分水岭是1979年,当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出岛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其赴大陆观光,自此后台湾旅行社数量才逐步发展,业务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台湾旅行社分综合旅行社、甲种旅行社和乙种旅行社三类型。截至2007年底,台湾全岛旅行社共有2178家,较上年增加52家。其中综合旅行社89家,甲种旅行社1939家,乙种旅行社150家。以地区分,台湾省级867家,其中综合旅行社3 家,甲种旅行社739家,乙种旅行社125家;台北市1048家,其中综合旅行社67家,甲种旅行社969家,乙种旅行社12;高雄市247家,其中综合旅行社19家,甲种旅行社216家,乙种旅行社12家。二是和旅游市场息息相关的领队和导游。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台有38464人通过领队甄试,较上年增加了3051人,但实际执业或特约人数约有28243人,和上年相当,增长逐渐趋缓。导游部分,为因应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商机,截止2007年底,台湾已培训出

8316名可接待大陆观光客的导游,但当年实际专任的导游只有1760人。三是旅馆业及民宿。因管理制度不同,台湾旅游住宿接待分为观光旅馆业(包括国际观光旅馆、一般观光旅馆)、一般旅馆业与民宿三类。截至2005年6月底,台湾地区观光旅馆共计88 家,包括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数18903间;一般观光旅馆26家,客房数2995问。一般旅馆的规模最大,共有3253家,客房数达117880 间。但近年民宿发展迅猛,现已有1818家,其中合法民宿房间数4060间。

二、台湾旅游业发展特点

(一)旅游业发展政策取向由政治向经济转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旅游业的服务宗旨是“反攻大陆”、“沟通民族情感”,旅游业作为“民间外交”的政治属性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旅游业主要以接待海外游客来台观光为主。直至1979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及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湾旅游业才逐步形成入岛旅游、出岛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开放”发展格局。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已逐渐认识到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将成为经济主要增长源,因此,1981年底,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璇在其施政报告中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但当时依然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旅游业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外移和岛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台湾当局才又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来。2004年,台湾颁布了《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其中,“观光及运动服务业”被正式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并确立了“以发展会议展览服务业为先导,优先改善观光投资经营环境,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和规划包装及营销休闲农业,建立台湾永续发展的观光服务产业”的发展方针。逐步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并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但是,一方面由于台湾的政治生态环境不佳,尤其是两岸交往的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购物环境逊色于周边的港澳、新加坡等地,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长期以来台湾基本上属于游客产出地区,出岛旅客多于入岛旅客。据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入岛旅游人数在1989年首次突破200万人次后,至2005年才又突破300万人次,增长缓慢;出岛旅游方面,自1979年台湾当局开放出岛观光旅游以来,伴随着台湾民众收入水平的迅速增加而增长快速,至2007年出岛旅游人数近900万人次,是来台游客人数的2.4倍(见表1)。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其入岛游客接待量约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也仅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为改善这一困境,近年台湾旅游业者一直呼吁尽快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但台湾当局出于政治考虑,开放步伐极其缓慢。2008年,在马英九的“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协商内容以“经济议题优先”等执政理念指导下,2008年7月4日成为两岸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一、周末包机首航;二、大陆客赴台观光“首发团”到访。台湾的旅游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拐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5月底,台湾已接待大陆观光游客33万人。目前,台湾“行政院”已把“观光旅游”列入优先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期望能由此帮助台湾“扩大内需”,提振台湾经济。

(二)旅游国际收支盈余由顺差转逆差,竞争力趋弱。

伴随着台湾旅游业发展政策导向的变化,其国际收支变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6至1982年,台湾旅游贸易呈净进口。1956—1964年间,台湾旅游业以国际旅游接待业为主,创汇累计为2.925万美元。60年代中期后,旅游接待业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1965—1969年间,旅游接待业创汇对台湾外贸逆差的弥补率分别为17.2%、35.3%、25.3%、46.7%和34.3%。1970—1982年间,旅游业外汇收入累计达67.4亿美元,对台湾外贸顺差贡献极大。

第二阶段1983到1991年,台湾入岛旅游贸易由顺差转逆差。从1983年起,台湾对外贸易顺差急速膨胀,台湾通过开放民众出岛旅游,以无形贸易方式,把大量的外汇以旅游支出的形式重新输入国际市场。一方面,在一定程度缓和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另一方面,以此缓和因贸易保护主义衍生的政治压力。据统计,1984—1990年间,台湾旅游贸易创汇累计仅117亿美元,而同期出岛旅游支出则超过200亿美元,旅游贸易逆差约达100亿美元。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台湾旅游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进入1990年代,随着台湾民众收入水平提高,台湾出岛旅游支出持续扩大。1992年,旅游外汇支出达72.8亿美元,而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3.6亿美元,旅游外汇收支呈现49.2亿美元的巨额逆差。1997年后,随着台湾经济低迷、民众收入水平下降,居民出岛游支出减少,旅游贸易的逆差虽有所缩减,但依旧至少有30亿美元之巨(见表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tive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是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xE)某种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如表2所示:台湾旅游服务贸易RCA值介于0.31-0.50中,1997-2002年间逐步由较强的比较劣势向微弱的比较劣势转化,但2003年后又折回较强的比较劣势中,从该指数看,台湾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nivePowerlndex,即TC指数),是指一国(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它主要反映该国(地区)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状况,是衡量一国(地区)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数,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其指数值均在-1-1之间。从表2看,1997年以来,台湾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值8年间变化较小,介于-0.41—-0.21之间,其竞争力也大致呈现微弱的比较劣势。

国际竞争力的不足,决定了台湾旅游贸易常年处于出超状态。由表2可以看出,1997至2004年问,台湾旅游服务贸易一直是支出大于收入,且许多年份收入不及支出的五成。

(三)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常年以日本、港澳为主,目前大陆居第二。

台湾旅游客源市场常年主要分布于日本、港澳。长期以来三地进岛旅游客源均占全体来台游客的60%以上。从表3看,日本来台旅游人数近年增长已趋缓,2007年以观光为目的来台旅游人数为737638人次,增长率仅为2.26%,占比为44.75%;2008年受国内经济不景气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萧条民众出国旅游意愿极低,受此影响,来台观光游客仅为674506人次,增长率

为-8.56%,占比38%(较上年低近7个百分点)。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的客源份额近年来稳中有升。2007年韩国、欧洲、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客源则成为新亮点,到台旅游客源增长速度居首,其中韩、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增长率均超过30%。2008年,欧洲与港澳旅客大增,成长率分别达34.59%和32.82%,港澳游客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新、澳和韩国游客的增长率亦分别达26.03%和21.5%。但随着大陆不断开放民众赴台旅游,来台湾旅游、探亲的大陆游客一时问暴增。据统计,2009年1-5月大陆来台游客人数达33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高达775.75%,占来台全体客源的

23.81%(略高于港澳的 23.70%),居全台第二。

三、台湾旅游业近期发展走势分析

从出岛旅游看,一方面由于台湾经济持续低迷,台湾民众人均收入水平不升反降,台湾出岛旅游增量较小;但另一方面由于台湾产业的大量外移,台商及家属商务旅游、探亲及访客的支出会增加。因此,在台湾出岛游人数、支出有所上升。

从入岛旅游看,自两岸旅游交往打破长期以来“单向、间接、民间”状态后,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业的贡献不断升温。2002年1月,在民间压力下,台湾当局开放第三类(即旅居港澳及岛外4年以上并取得工作证的)大陆人士赴台旅游;5月又开放第二类(即赴岛外旅游或海外商务考察的)大陆人士赴台观光。但诸多限制严重影响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的发展,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十分有限。据统计,截止2004年12月31日,台湾可开展接待大陆赴台观光业务的旅行社有52家。但全年接待大陆地区进岛观光仅1347团 (19234人次),而这已较2003年增长50.17%。2004年随着两岸春节包机实现对飞、福建居民“金马游”先后启动,两岸旅游业务合作进入新阶段。据统计,“金门游”从2004年12月7日启动,到2007年6月,福建旅行社共组织通过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1668团32864人次。对金门、马祖乃至整个台湾地区旅游经济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片。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为提振台湾经济,于当年7月4日正式启动两岸期盼已久的周末包机,大陆赴台旅游首发团700多名游客搭乘包机抵台,台湾旅游业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巨大商机。据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工会统计,自2008年6

月至12月底,共有约61000名大陆游客游览宝岛台湾,平均每天300人左右。虽然在人数上仍有提振空间,满意度调查方面超过9成,无一人投诉,堪称“奇迹”。并且有赴台旅游意愿的大陆民众高达5000万以上。

2008 年12月15日,两岸空中航路实现了“截弯取直”。2009年元月7日,“台湾旅游观光及相关产业北京推介会”结束,包括来自苗栗、台南、桃园、宜兰、花莲、台东、澎湖、金门、马祖等台湾各县市的官员和观光产业代表共同签署了一项六天五夜分区深度旅游推荐书,,力推包括“北台湾经典六日游”、“中台湾休闲乐活六日游”、“东台湾山海恋六日游”和“南台湾万象风情六日游”在内的四条经典线路。显然,“深度游”正在成为2009年赴台旅游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两岸旅游从业人员也骤增至50万。从统计数据看,2009年起,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增长迅速,每天已接近1000人。至2009年5月底,台湾已接待大陆观光游客33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775.75%,占来台全体客源的23.81%,大陆已成为台湾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旅游客源地。由此可见,随着

直航带来时间、成本上的利好以及深度特色线路的全面开花,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已进入了全面提速期,台湾旅游业也由此迎来了勃勃生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