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论

德育论

德育论
德育论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德育论》课程练习题库

1单项选择

1.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 思想教育 D 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 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 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

A.思想教育的范畴 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 D.法制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 B。政治教育部门 C.道德教育部门 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

A.王逢贤B.鲁洁C.班华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自然性功能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

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21.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22.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 .1983年B.1993年C.1995年D.2000年

23.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 .1983年B.。1993年C.1995年D.2000年

24.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5.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6.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7.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28.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目的上是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29.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内容上要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威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威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威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

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B.外显的行为。

C.道德判断力的发展D.隐性课程的设计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

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

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B. “两难故事法”

C.“推理故事法”D. “自述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1.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2.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行为主体的观察B.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在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它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马卡连柯 D.卢梭

49.学校道德教育不像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0. 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1. 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2.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的是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3.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4.在德育过程中,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作为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5.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这是

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6.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这是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7.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9.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0.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1.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2.学生由于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3.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4.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5.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6.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7.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8.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9.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7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平价法

71.我国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柯尔怕格C.班杜拉D.杜威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柯尔怕格C。班杜拉D。杜威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柯尔怕格C。班杜拉D。杜威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

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B。外显的行为。

C.道德判断力的发展D。隐性课程的设计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

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

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B。“两难故事法”

C.“推理故事法”D。“自述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0.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1.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2.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行为主体的观察B。先天的遗传

B.后天的环境影响 C。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时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再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它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马卡连柯 D。卢梭

49.学校道德教育不像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0. 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1. 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52.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的是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3.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4.在德育过程中,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作为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5.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这是

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6.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这是A.德育过程的目标 B。智育过程的目标

C.体育过程的目标 D。美育过程的目标

57.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59.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是

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0.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映是

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1.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品德认识 B。品的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62.学生由于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3.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4.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屿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属于

A.认识性质的矛盾 B。能力性质的矛盾

C.思想性质的矛盾 D。情感性质的矛盾

65.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6.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7.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8.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9.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7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平价法

71.我国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二、名词解释

1. 政治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

3.德育的经济功能

4.德育的享用功能,5.德育目的

6.德育的神学目的论7.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8.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9.他律

10.自律

11.德育内容

12.生活

13.德育过程

14.思想品德形成过程15.品德认识

16.品德情感17.品德意志

18.品德行为

19.教育者(狭义)

20.德育方法

21.说服教育法

22.榜样示范法

23.情感陶冶法

24.实际锻炼法

25.自我教育法

26.自我认识

27.自我体验

28.品德评价法

29.奖励

30.惩罚

三、简答题

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5.如何界定德育的外延?

6.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7.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8.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9.德育政治功能的主要表现?

10.德育经济功能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11.德育对科学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2.德育自然性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4.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15.德育目的的涵义及其特性?

16.德育目的的功能?

17.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8.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9.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0.决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什么?

21.决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22.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德育目的?

23.他律的涵义及其特点?

24.自律的涵义及其特点?

25.如何理解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26.如何理解灌输的实质?

27.灌输有哪些弊端?

28.原始社会德育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29.古代学校的德育内容有哪些主要特点?

30.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1.各国德育内容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2.各国德育内容的发展有哪些共同趋势?

33.制约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3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理解“生活”的?

35.如何理解作为道德教育之根基的“生活”的内涵?36.如何理解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37.为什么要把道德教育的性质定位于生活性?38.为什么要把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39.和其他教育方式相比较,生活教育具有哪些优势?40.精神分析学派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41.精神分析学派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4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43.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44.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45.德育过程的概念及其要点。

46.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47.与其他教育过程比较,德育过程有什么特点?48.德育过程的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9.德育过程与其他各育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50.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有什么特点?

51.德育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52.如何正确理解教育者的概念?

53.杜威如何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54.如何正确认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55.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有无特殊的素质要求?

56.德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57.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基本涵义?

58.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9.德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60.我国目前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61.榜样示范有哪些方式?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62.情感陶冶有哪些方式?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63.实际锻炼有哪些形式?对教师角色有何具体要求?64.何谓奖励?奖励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

1.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如何理解德育与政治的关系?

3.如何理解德育的超越本质?德育超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何在?

4.论述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特征、表现及其局限性。5.论述学校德育的功能。

6.学校德育功利化使整个德育过程在一种客体化模式中运行,这种客体化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7.概括德育目的不同形态的基本观点。

8.他律、自律的涵义及其特点?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9.论述灌输的实质及其弊端。

10.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1.论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12.德育内容从生活中取材的优势及其应注意的问题?13.如何理解“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14.通过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5.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道德教育意义。1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17.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18.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有无特殊的素质?如果有,为什么?是什么?

19.说服为什么不等于压服、说教?运用说服教育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0.道德教育科学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后果?

五.分析题

1.案例

1999年11月21日,某晚报“国内新闻”头条,刊登了一帧相当生动的新闻图片:满教室的小学生争先恐后举起了手臂,后排角落的学生怕被前面站着的同学遮蔽了自己,显然是站在凳子上。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胜过丽日下的葵花。他们为什么这样欢快?是报名去看电影,还是免费进城逛动物园?都不是。他们在回答一个问题:打过葛某同学的举手!全班同学几乎都举手说:“我们奉命打过同学”。

这是发生在陕西黄陵县田庄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真实故事。9月27日上午该校22岁的数学教师葛小侠,因葛某同学未完成作业,当即打了他两耳光,并将他一脚踹倒。葛老师又令全班50个学生每人抽葛某10教鞭,谁抽得重谁受表扬,抽得轻自己受10棒处罚。40多分钟的无情棒将葛某同学打得大小便失禁,至今病休在家。

就此情此景而论,这样的孩子们只是一帮小奴才:虽然他们50人中就有48人被老师打过,虽然他们挨打时也许

会感到丢脸面,屁股痛,会流鼻涕眼泪,但是他们一旦奉命打人,却不会拒绝,不会心痛,更不会长时间良心愧歉。瞧,他们把同学打的病重休学,提起来竟这般其喜洋洋,好像做了什么好事,抢着上光荣榜!难道“奉命”就可以开脱一切吗?这样的意识若扎根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就没有什么平等思想、独立人格可言,长大了不过是一群丧失了“人”的尊严感的恃强凌弱的暴君或奴才,乃至给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怎样才能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堕落成那种丧失了自我意识与是非判别能力而没心没肺的奴才?必须坚决扫除当今社会上为害甚烈的奴才意识。时下,置国民民法于不顾,唯上是从,只知紧跟照办的奴才太多了,还都那么理直气壮!这种奴才的道德观不是我们这个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公民社会所应当容忍的,更不能听任其蔓延滋长,扼杀我们对于未来的希望。

结合案例分析如何理解德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

2.案例

《北京青年报》1991年4月2日刊登了一篇中学生对电影《焦裕禄》的观后感,很值得我们深思。 124中的小伙子刘煜在看《焦裕禄》时哭了——“当时我真激动,恨不得马上去干一番什么。”可他走出电影院没10分钟,看看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很多中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青春的热血和他们头脑中现有的观念发生了抵触。高一学生杨楠承认:“我看枪战片也没像看《焦裕禄》那样揪心。但是,虽然我承认焦裕禄很值得尊敬,可让我去像他那样,我可做不到。”因为他不相信人能全心全意地为别人,“焦裕禄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女中学生甄憬然回忆看电影时的感受时说:“焦裕禄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他身上体现了最伟大的人格。”可我却不能同意那句话:…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我更同意三毛的一句话:…假如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人应该想想自己。”崔炜同学则一直没闹明白:“焦裕禄怎么能做到像人们说的那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难道他就没有想到要先做个好丈夫、好爸爸吗?166中一位不愿说出名字的男生更直言不讳:“焦裕禄的确是个好人,但他太不适合用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他活得太累。”高二学生王京宇的见解拥有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共鸣:“现在从国家到个人都讲求务实,这是最根本和最自然的东西。人其实只有先保重自己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

结合案例分析道德教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

3.案例:

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小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准备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是,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要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由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有学会了打架、偷窃、抢劫,为了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折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结合本案例分析德育工作中为什么要尊重与满足德育对象的合理需要?

4.案例:

严老师使用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一个小组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严老师为学生设计了“站报纸”游戏,要求6人一组,同时站在一张报纸上,坚持10秒钟就算成功。严老师宣布开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报纸片刻间就被踩得稀烂。失败以后,有的小组互相指责.有的小组在商量对策。第二次,总结经验的小组在默契配合仍欠缺一点,依然没有成功;相互责怪的小组依然失败。第三次,前者成功了.后者开始醒悟……若干次后他们也成功了。严老师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着一个个小组获得成功.她不需要说什么了。学生们在游戏中已经领悟到“相互配合”的意义,对“团结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

一旦孩子能够从这一游戏中感悟出,相互协作与谅解对实现团体目标的重要性时,他们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个来自他们自己亲身体验并由自己总结、归纳而得出的道理。虽然这个道理其实正是教师希望他们获得的。

结合案例分析活动对个体道德发展有何意义?

5.案例:

唐娜是美国密西根小学的一位资深教师,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现在要搞的活动是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唐娜老师让每住学生填写所有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有的写着:“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乘法”,“我没有办法让黛比喜欢我”;有的写了“我没法做十次俯卧撑”,“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学生写的时候,唐娜也认真地写着“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管教亚伦”…·等学生写好以后.唐娜要求学生将纸对折,然后投入一个空的鞋盒,所有的学生投完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了进去。

她把盒子盖好后,带领全体学生拿着工具来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原来,他们是要埋葬“我不能”。十多分钟过去了,每个学生都参加了挖掘工作,直到一米来深,他们把盒子埋在里面。最后唐娜念了一段悼词。其中有这样的话:“希望…我不能?先生平静安息…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回到教室,唐娜用纸剪了一个墓碑形状,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写上日期,挂在教室里。

以后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老师只要指着这个象征着死亡的标志,同学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亡,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办法。后来,她所带的班级的30多位学生在事业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结合案例分析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6.案例:

高二是比较重要的阶段,然而很多同学面对节奏突然加快的课程和直线上升的各科作业量,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应对方法,以至于经常有人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在自习或上课的时间吃东西。班主任周老师多次找这些同学谈话,无奈批评教育都不起作用,一开始都是满口承认错误,保证下不为例,可惜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过后,迟到的依然退到,吃早餐的依然是把早读课堂当食堂.

一天在每周例行的班会上,周老师详细地总结了本周的班务情况,包括考勤记录,然后对同学们宣布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班实行一个针对早读迟到早退、吃早餐的惩罚措施:哪位同学迟到一次就罚在班会上给大家唱一首歌,迟到两次就唱两首,天天迟到我们就给他开个人演唱会。一是借歌声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二是有助于同学们展示个人风采,说不定我们班还能挖掘出一两个歌星呢。”一席话听得那几个最爱迟到的男生当时就傻了眼:“唱歌?不是吧——不如让我们去跳楼好了。”

周老师听着这几个调皮鬼的长叹短嗟.暗暗地笑了。果然这招非常见效.慑于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进行个人表演的威胁,那些违反早读纪律的同学都收敛了很多,偶然有一两个不小心迟到的,在班上面红耳赤地放歌一曲之后,再也不敢“争取”这种当众展示的待遇了。从此以后,我们班的早读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流动红旗常常驻扎在我们班.而每周的例行班会更成为了同学们最为期待的活动.因为可以欣赏违反纪律的同学的歌声嘛。

结合案例分析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2.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

3.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5.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6.这种目的论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7.即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德育是使人性得到完善的手段.德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和道德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它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

8.即社会本位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9.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

10.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

11.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12.人与人之间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

13.它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德育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14.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指个体接受外界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经过自我消化,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15.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16.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17.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

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8.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实现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

19.专门或主要从事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20.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结合。

21.是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一种德育方法。它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2.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23.是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

24.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

25.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26.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的对与错、优点与缺点的判断

27.伴随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产生的道德情感

28.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一种德育方法。

29.是对学生优良的品德做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30.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做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三、简答题

1.

(1)在思维定势中,把道德教育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2)在德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

(3)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持一中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纯属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1)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的过于政治化,也伤害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

(3)它还使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1)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则以自愿为基础。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道德却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机器。

(2)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伴随人类社会,它与人类社会公存亡。

(3)内容不同: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4)存在方式不同:政治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图腾、禁忌、风俗等则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5)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也在最大程度上捍卫着经济基础;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6)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别:政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更及时和直接;而道德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更广泛和持久。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1)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

(2)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3)在政治教育中,具有政治权力优势地位者(如国家、政党、政治集团的领导人)就是教育者;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道德上合格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4)政治教育中有不平等,甚至欺骗、蒙蔽等特征,可以是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而道德教育则以道德上人格平等为特征,不允许以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5.如何界定德育的外延?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所谓“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道德教育

不仅要“守一”,而且也要“望多”。“望多”的意思有两条,一是思想、政治信仰的确立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

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6.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1)德育功利化的特征:

①表面性: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的眼前利益,因而短期行为严重。社会出现什么要求,德育便去抓什么。

②片面性:德育要求单一化,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的培养。

③成人化: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既空且虚。

9一刀切:即按同一模式标准、方法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他们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层次性。

(2)德育功利化的表现:

①政治化倾向

②只关注社会即时需要,忽视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设定和对未来人才品德素质的预测和规划。

③德育知识化

④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追求所谓立竿见影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

第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5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往往容易造成追求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

7.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难以承诺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使命。

人生境界是人生的最大课题,它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标志着人之为人的层次和水平。人生境界的提高不是天然生成的,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是这些外部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具有功利化倾向的学校德育是不能担负起这一使命的。它以社会政治为理想境界,以社会需要为终极目的,把德育仅仅看作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人生成为被规定、被规范的人生,使德育远离了人的生活,远离了人,这与我们理想中的德育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去甚远。

(2)难以实现德育的个性发展价值

学校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因为:第一,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而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第二,个性的发展需要德育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德育的参与,个性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也就没有什么个性可言。

具有功利化倾向的学校德育.其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强调德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这里留给“个人”的余地很少.有人批评我们的学校教育“目中无人”,这一点在德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德育目标的成人化、一刀切.德育方式的模式化,都体现出学校德育功利化对“个人”的关注极少.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运行模式是一种客体化模式

因为学校德育功利化所追求的是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就把学生作为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使整个德育过程在一种客体化模式中运行。

8.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前者是维护性功能,后者是变异性功能。德育的文化功能是其它功能的基础、手段或工具,任何功能的实现首先要依靠德育传递相应的文化信息(文字形式或口头形式、物质形式)。

(1)德育之文化维系功能的实现,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是通过文化传承。德育所传递的文化与智育不同,它主要不是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而是规范形态的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及各种价值观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个体或群体的人格发展方向具有特别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条途径是文化控制,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得以稳定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普遍性规范,对文化本身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对各种文化进行取舍、鉴别。一种文化只有当它符合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时,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否则,就会遭到摒弃或引起文化冲突。

(2)德育之文化变异功能,是指德育能使既定文化改变内容与结构,选定新的发展方向。

这种功能的实现,也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学校德育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文化情境,提供不同的价值规范,要求受教育者从多种文化中增强适应性,提高“承受阈”,形成具有弹性的文化适应性。这样,即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的面对文化冲突.也能顺利地加以解决。

第二条途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创造能力。在人与文化的因果链条中,教育尤其德育是突出的环节。通过

德育培养革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新的价值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使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新文化。

9.德育政治功能的主要表现?

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性功能是首要的。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

(1)传播与发展社会政治意识。

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如我国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属此类;通过问题讨论,可以发展、创造新的政治理论。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高等学校作为政治文化资源之一.在发展政治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引导政治行动。

政治行动不是盲目的.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动。学校的德育对社会政治行动的引导功能表现在:

①可以引导人们对政治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政治目标的选择或认同总是要以一定政治文化作为基础。

②社会成员在政治行动中的参与意识(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政治活动的能力(如对某次行动做出评价的能力、掌握政治活动规划和规范的能力、民主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等等),与每个成员的文化程度特别政治文化程度与素养密切相关。

(3)再生产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

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角色意识,使其逐步认识到本人所从属的阶级、政治集团,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政治地位,所应具有的政治形象,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这样使学生安于自己的政治角色,认同这种角色,从而把社会既定的政治关系再生产出来。

(4)充实与更新政治机构

国家政治机构也有赖于学校德育和各方面教育培养千千万万优秀政治人才予以充实和更新。学校德育通过提高和完善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政治素养,如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品质、政治法律知识以及基本的参政能力等等,为政治人才的选拔准备了基础条件。

10.德育经济功能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如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也可以表现为微观层次,如培养劳动者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等。

具体来讲,德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1)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前面的公式?已经说明了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既决定了劳动者发挥劳动能力的方向(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决定了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或“假公济私”混日子)。

(2)直接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已经纠正了人们以往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科技发展与价值观念无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显示的社会后果——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助纣为虐,更提醒人类要强调科学家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这些就为德育影响科技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影响生活方式。这里谈的生活方式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不容否认和忽视的是个体精神情操水平、价值观念和需要的层次也对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

11.德育对科学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德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有多种途径。主要有:

(1)学校德育所传播的各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参与下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古希腊时期的由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学术和教育团体所创造和传播的哲学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自由争论,扩大了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影响,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德育的科学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培养一种科技发展的必要的科学精神,其中如在科学的追求中无禁区、无偶象、无顶峰的意识,“人类总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观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及永远倾听实践呼声的作风等等,这种科学精神的培养直接影响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3)德育的科学功能,还通过培养人的科学道德、科学价值观而实现。其中如科学行为选择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当代,科学行为的选择具有特殊的伦理学的意义。

(4)此外,又如科学共同体中的互相合作、严守纪律、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等等行为规范,正确对待科学竞争、人际关系的协调的意识和能力等,也都有赖于学校从青少年时代起的培养。

12.德育自然性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是指通过学校德育有助于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德育的功能局限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方面。片面地认为,通过德育,使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只限于那些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与品质。但从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扩展,随之出现的是人口、能源、环境等生态性危机,地球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之能量相应地大大地下降,人类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的危机。解决这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一方面要依靠如生态学之类科学,

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必须依靠道德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学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学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应首先表现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彻底改变“人类中心论”的历史观念。当代学校所增设的“生态学”课程,更有助于相应观念的树立。

(2)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学校德育的自然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使得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和浅近的视野,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利益出发,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3)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树立新风

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形成全社会“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新风,是学校德育自然性功能之又一表现。

1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即在于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品德内容是社会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品德之形成就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过程,也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个体化与社会化实乃德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

①在存在多种道德规范体系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德育的选择机制,向受教育者传递居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保持品德发展的正确方向;

②协调与解决个体道德意识的失调与冲突,构建个体道德意识的合理结构.这个结构由道德规范方针、道德

规范原则和具体道德规范组成。

(2)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形式结构。品德形式结构由品德认识和品德态度两大部分组成。品德认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体现社会道德客体尺度的一种意识形式。个体要获得这种认识。除了依赖智能的发展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学校德育的系统“灌输”与培养。品德态度表达的是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事实的选择与需要。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由于态度在道德形式中的独特作用——它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中介,可以说,学校德育就不能停留于纯粹地传递道德知识,保持价值中立(虽然这有助于态度的形成),而应把重点放在态度的引导上。这也正是学校德育不同于智育的特殊性所在。

(3)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能力结构。品德能力由认识能力、意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组成。认识能力既包括反映、理解和掌握道德关系和知识的能力,也包括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学校德育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系统地讲解以及组织活动等等途径,可以培养品德认识能力。

品德意应能力又称品德感悟能力,是指个体能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道德态度,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并由此做出行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道德态度和道德需要上。学校德育通过培养道德情感、激发道德动机可以培养品德意应能力。学校德育通过有目的的创设道德情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处理道德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开展道德问题讨论),取得切身经验,都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

14.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德育形成个体一定的思想品德。个体自身的品德,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价值,它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它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满足社会、群体与他人发展之需要。另一方面,个体的思想品质还具有一种本体的价值,也即说各种德性本身就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之价值。个体内在地把各种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求,通过德育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本体价值的体现。德育的享用功能就根植于它能够使德性的本体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这种对道德享用价值内心体验需要在德育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提高,德育更使儿童从小就能因其道德的行为(亲社会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肯定,从中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德育还要使儿童、少年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与满足的道德行为中体验到自我满足与幸福;德育还要进一步使少年、儿童从有利于集体的思想行为中获得荣誉和尊重,产生自我肯定的深刻体验,满足其在群体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等需要,德育还要更进一步使个体从自身道德的发展、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在人的发展最高层次

上,德育要使人们从其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实现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感受到一种最高的享受。只有使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儿童步年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15.德育目的的涵义及其特性?

(1)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的的特性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①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②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

③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人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6.德育目的的功能?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

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②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对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在理解和掌握德育目的的条件下,德育主体(教师等)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大小方案时,都会自觉地按照道德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③评价功能。德育活动既然以德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德育目的(具体说就是德育目标)。评价道德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教师德育工作成绩的高低,以及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学生品德成长的状况如何,虽然还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德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2)德育目的有道德功能。

由于德育目的是道德教育所要生成的道德人格的规格,所以它不仅对教师的道德教育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或功能有二:

①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所以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作用。引导性功能实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②规范性功能。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德育目的有对个体品德的正面规定,当然也就提示受教育者拒绝道德错误的方向,有防患于未然的功用。道德机制的作用一是抑恶,二是扬善。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有正确禁止个体从事恶行的意味。

17.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的一部教育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类的天性加以训练,使之富于智慧,节制情欲.以接近神。在柏拉图看来,任何客观存在都是虚无的,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而理念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它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实际上就是“神”。使人接近神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神性与人性不完全是一个东西。神性是至善至美的,但人性中还有低级的部分(如色欲、食欲、嗜好等),只有其中的高级部分(公正、智慧、德行)才属神性的东西。因此,通过教育(包括德育)使人们摆脱人性,节制欲望,养成神性,就成为其教育(包括德育)的根本目的。养成神性,既是其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其德育的归宿。

(2)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他以种种诡辩手法,论证了上帝是最高的存在,维护了基督教的权威。因此其德育目的同样是信仰上帝、皈依上帝。他认为由于对上帝的“爱”.才能产生信心和希望,由于爱、信心和希望,才能获得超自然的神性;才能得到至善和幸福。神的最主要的戒律.是人们应该爱上帝.因为上帝是一切

善中最高的善,热爱上帝使人们坚定不移地热爱和追求美德,从而热爱所有的人。他还认为,生命和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上帝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托马斯.阿奎那的德育目的是宗教的目的,是为其神学目的服务的。

18.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前提出发,主张教育就是要顺从儿童的自然天性.采取自然的途径,应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在他看来,德育以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使人取得“人品”,使人知道如何做人,并成为自主、自治的人,“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创始人.在教育史上同卢梭一起被称为“儿童中心论”的重要代表。他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关于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教育不是为成人时期做准备,从事学习也不是因为它以后有用。一个人教授道德不是因为某人将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而是因为一个人现在就应该经验道德。”这说明德育的目的不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根本上是促使学生通过理智的思考,选择对现在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灌输一系列道德准则。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个体各道德因素统一协调地发展。

(3)柯尔伯格是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任何社会和任何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有一个建立在认知发展基础之上的普遍过程,包括3个水平6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刺激所有儿童向上发展,如果可能,直至达到阶段6乃至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发展的促进不是灌输,而是促进儿童以一种自然的顺序向前发展。”“教育的目的可定为发展,从理智和道德两方面来说,都是如此。”这也就说明了柯尔伯格的德育目的是以促进个人发展为中心的。

19.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重要代表,伦理学是其教育理论的两大基础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具有以下5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他断言这5种道德观念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是维持现存世界秩序的道德标准,并且它们是永恒不变的美德。因此在他看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以这5种道德观念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乃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这种人应该安分守己、唯命是从,既不怀疑现存社会秩序。又能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也就是完全符合5种道德观念要求的人。

(2)在道德教育上,涂尔干是开道德教育社会学研究之先河的第一人.这确立了他在道德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涂尔干基本上是社会道德学说的代言人。在他看来,“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合乎道德地去行动就是为着集体的利益去行动…道德的出发点正是社会的出发点”。没有社会,道德就没有目的、责任和根源。”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然而,“无论什么行为,只要它完全以行为者个人的目的为指向,就没有道德的价值”。只有以社会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认为,道德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充要条件,有了健康的道德体系,就有和谐发展的社会。为此,必须设法有效地使人们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自觉维护道德的权威性,而这正是教育的使命。德育的目的正是在于使个体追求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并不是生来就知道须尽那些义务,而是教育使我们接受他们,从而…自觉?地尽这些义务的”。

(3)凯兴斯坦纳的教育理论虽属于“新教育”理论,但在德育目的上却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公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明确指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他认为,通过公民训练,要使学生对国家的最高价值越来越持积极态度,发展为具有“纯高”的为国家、为“公”的道德品质,最终成为有价值的良好的公民。教育(包括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教育青年成为对国家、对他人有价值的“良好公民”。

20.决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的的确定肯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

人们在考虑德育目的时往往会非常直接地受到其形而上的理念、人性

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德育目的就其实质而言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是一种天生的形而上的动物。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的根本的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的形而上的理念会对人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形而上的理念对于教育活动的影响最重大的莫过于对于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设定的影响。所以德育目的的确定肯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德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故人性皆恶,其善者“伪”。所以道德教育应当使人去性而起伪,“积礼义而为君子”。由此可知,德育目的的设定一定会受到教育主体对于人性的基本假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性善论者往往相信人性的善良,更多地倾向于内在的德育目的;性恶论者由于其对人性的悲观.往往以防范为德育之本,更倾向于外在的德育目的。

(3)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人总是用理想提升自己,道德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要用理想的道德人格

塑造自身。德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品德规格的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故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最为直接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有其对于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以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言之,一方面.儒家设计了一种非常完美的人格形象.认为:“圣人之于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圣人为人之精”。另一方面,儒家又认为“圣人与众人一般.只是尽得众人的道理”,“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所以儒家实以圣贤人格的培养为其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21.决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1)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德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不同。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低下,不允许全体社会成员都接受学校教育,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利都控制在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手中。同时,由于社会生产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劳动者也无须经过学校教育的专门培训。所以,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对普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和品德素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因此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了强制性的国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将不仅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与科技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信息资源的剧增,社会价值多元已成为现实,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择能力的成分。

(2)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影响还表现在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教育资源控制与分配方式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上。这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一方面会利用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权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为巩固这一统治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利用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的权力维护本阶级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特权,并保证这一德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德育目的的制定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德育目的理解上,一个重要的分歧表现在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如前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的社会人格。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实际上,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关系。

22.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德育目的?

(1)进展

我国现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是建国以后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延续。纵向比较.其进展方面主要表现为:

①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强调;

②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③注意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问题有了初步的强凋;

④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2)问题

与对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目标相比较,我们还必须思考和解决如下方面的问题:

①德育目的是由谁决定的?与教师、学生有关吗?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目前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虽然国家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有决定和颁布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的权力和必要,但是如果国家的德育目的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积极与实际的参与,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它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②目前的德育目的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和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其强调基础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德育目的难以取得应有的德育实效。

③总体上看,我国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的和目标体系。如果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完全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目标就很难讲是“现代”的。

④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没有道德批判能力的个体就只能是无反省的道德主体,同样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任务是要在自由选择中求得真实的价值真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沿着固定的标准培养类似于工业产品的“标准件”那样的机械划一的道德人格。对于一个日益开放、全球化,因而价值多元

化色彩日益明显的世界来说.这一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不适应性将日益明显。

23.他律的涵义及其特点?

(1)涵义

“他律”,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故他律不是靠人的理性和信念,而是靠外力强制,不是靠人的自觉,而是推崇对上和服从权威,它的根本功能在于外在制裁。

(2)特点

他律道德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约束性,三是强制性,四是被动性,五是他教性。

24.自律的涵义及其特点?

(1)涵义

自律与他律道德不同。“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求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

(2)特点

自律道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觉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内控性,四是自教性。

25.如何理解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现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人的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皮亚杰、柯尔伯格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他律道德是自律道德发展的基础,自律道德是他律道德的升华,两者不是独立抗衡,而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在人的道德发展中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辨证统一过程。同时,他律与自律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

当一个人还处在年幼时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必须利用道德规范的外控力来约束他的言行。但随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知识与经验日益增多,其道德水平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个体的自觉程度提高了,内控力增强了,就无须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来约束他,道德教育重心应该依靠更多的理性启迪,使遵守规范富于自觉性,从他律的规范性约束转化为自律的行为。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这句名言明白地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应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即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虽然不能直接以这种极高的目的和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可以、也应该努力促使学生逐渐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26.如何理解灌输的实质?

灌输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封闭的教育。以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方各派教育理论,其主旋律就是反对道德灌输,科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1)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牛津大学道德哲学家赫尔指出:“当一个教师的目的是试图用某种观点和学说去封闭学生的思想时,他就是在进行道德灌输”。之所以试图封闭或禁锢学生的思想是旨在使学生只接受或具有某一种特定的道德价值观或道德规范体系。

所以,从目的上看,所谓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的区别并不在于教育者试图用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道德价值观去“教”学生,而在于教育者是否用某种单一的道德学说去“教育”,“培养”,“塑造”或“禁锢”,“封闭”学生的思想,如果是,所谓“多样性”与“开放性”就荡然无存,所谓道德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谓的“道德教育”就难免成为不折不扣的道德灌输。

(2)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

我们国家前几十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曾遭严重曲解,共产主义道德在很多时候只是用来反对“资产阶级道德”实则实行封建道德的幌子。结论:在道德内容上,作为检验标准的不是有多少人“普遍认可”或“一致同意”,更不是个人愿意与主观判断,而是人类实践、人类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理想、方向与规律,是有理性的人类历史的和具体的社会实践。

(3)在方法上,使用一些专制性的、强迫性的和非理性的甚至反理性的方法来传授一定的道德内容,达到一定的道德目标。

灌输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育方法,而是指一种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一般将灌输与启发对应起来,作为任何道德教育方法都具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质。这两种性质的根本对立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符合儿童道德理解水平和发展规律,是否考虑儿童的兴趣、意愿与自由。以常用的“说服”发为例,如果是“启发性的”,就是真正的说服或说理教育,如果是灌输性的,就是只空洞的或抽象的道德说教、道德鼓动、道德宣传,这种灌输型的“说服”一定是“说而不服”的或无效的。

27.灌输有哪些弊端?

(1)灌输教育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错误。

“灌输教育”必然要把社会或学校中的人区分成道德上高低不同的两类人即掌握了先进道德的教育者和道德上落后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道德上居高临下,他们的使命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输“先进的道德”,并认定自己所灌输的道德正确无疑,以他人需要自己所授的道德为前提,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这显然是一种虚妄的假设。在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中,由于道德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具体“灌输教育”者在个人道德上的局限性等,都会动摇所授道德正确无疑的“神话”,影响到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

(2)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这在实质上,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需要的影子。所有的道德设定,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无论其动机多么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多么高尚,灌输教育把人当作道德容器的思路和做法,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因而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灌输教育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中有着灌输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自律”、“慎独”是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所追求的最佳道德境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这一德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第二,由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远比一般知识传授更为复杂,“灌输教育”最多只能灌输某些道德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

第三,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由于“灌输教育”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也必然导致在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这在学校道德实践中,常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灌输教育为了完成道德灌输任务,又只有采取机械重复的简单化方式来进行。因而“灌输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弊端,是它难以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28.原始社会德育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是:

(1)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中的)原始的集体主义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维护氏族、部落存在所需要的忠诚、勇敢、勤劳、复仇等等道德法则成为德育内容的重点;

(2)原始的集体主义、平等、民主等道德原则局限于一定的氏族、部落之内

(3)在学校德育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与整个德育系统一样是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的,德育属于生活教育、民俗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

29.古代学校的德育内容有哪些主要特点?

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相关联,古代学棱德育内容的最主要的特点有三。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曾经处罚过歌颂变法的百姓,原因是他们没有议论朝政的资格。无独有偶,斯巴达的执政者也曾经下令屠杀了两千多个用自己的勇敢拯救了国家的奴隶,理由是他们违背了奴隶不得参加保卫国家的行动、具有勇敢精神的禁令。由于学校德育的从教者、受教者大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德育目的也是培养“治才”,所以学校德育内容中充斥着类似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级制度及其维护方面的道德内容。

(2)由于教育目的是培养“劳心者”,所以古代德育内容中存在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论语》中就有弟子向孔子问稼而遭到夫子的冷遇的故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根据当时的制度,王公的职责是“坐而论道”,士大夫的责任是“作而行之”,只有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主要是进行体力劳动的,而后者是所谓的“劳力者”、下等人。

(3)由于道德教育内容本身的等级性导致了内容呈示形式上的绝对灌输的特色。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宗教和古典文献的记诵和刻板的“规矩”(行为规范,如洒扫、应对、进退、衣服冠动者主要通过劳动与生活实践接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形成、养成符合自己阶级要求的一些道德内容,例如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勤劳、节检、厚道等道德观念。

30.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尤其是机器大工业产生以来)给学校德育内容带来的显著变化有以下几点。

(1)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反映资产阶级反对等级制度要求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是以“平等”、“公正”、个性自由为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成为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仍然是事实。

(2)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要.道德教育中出现了对自强、诚信、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3)随着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当然,现代德育实际上包含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性质对立的学校德育形态,这两种形态在德育内容上也有巨大的差别。比如对集体主义的看法、对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以及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看法等等。不过如果我们将它们与古代社会的学校德育相比,其共同性还是很多的。

31.各国德育内容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价值取向的差别。这一差别首先表现为体系上的不同。例如受儒家影响较大的东方民族对家庭、集体、国家一般采取的是集体主义的立场,而欧美诸国个人主义传统决定着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价值取向上的差别还表现在具体价值范畴的理解上。比如对“谦虚”、“节俭”等美德的理解,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异很大。道德价值体系和具体理解上的不同当然会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内容。

(2)存在方式的差别。许多宗教传统较为浓厚的国家,例如亚洲的泰国、印度,欧洲的德国、英国。德育课就是宗教课,或者两者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宗教教育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而中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德育虽然不能说与宗教无关,但至少在学校教育范围内没有直接的联系。

(3)呈示形式的差别。我们注意到,东方国家采取直接道德教育模式的较多,德育内容是直接呈示的;而西方国家采取间接德育模式的较多.强调德育内容呈示的隐蔽性。主要原因在于受儒学影响较大的东方民族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之一是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正面的价值观念是完全必要的;而西方人认为道德教育的责任并不在学校,而是在教堂和家庭,道德教育不能够采取灌输的方式。

32.各国德育内容的发展有哪些共同趋势?

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

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这表现在——

(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这一点是本世纪初以来对学校教育内外广泛存在的价值相对主义的一种批判、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如生态伦理问题,人口、发展、人权、消灭贫困、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联系的结果。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基于两个原因现当代学校德育较为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两个原因一是全球化导致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一是个体道德自由与对社会和集体的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也需要个体的辩证决断的能力。但是仅仅靠判断力的培养是难以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问题的,现当代德育内容中对实践及其他综合的道德能力的强调亦已成为趋势。

(3)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内容构成角度看,道德教育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一直是现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问题。

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4)注重国情和国策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德育都力求通过本民族的创业史、斗争史及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唤起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以使他们成为本民族、本阶级的接班人,并为自己的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5)注重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也称公民素质教育,最早是由16世纪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出来的。近几年来,随着各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重新受到重视。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其中,健全的人格培养是贯穿这三方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对公民的社会价值规格所作的规定。

(6)注重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指的是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造精神。

33.制约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内容是为达到学校德育目标服务的,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学校德育目标的,而学校德育目标又是服从于和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作用,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作用因为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性要求确定的。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才能使德育内容不仅是学生可接受的,而且才能使德育成为一种发展性的德育。l

(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还必须考虑当前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及水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等形势发展的具体状况及主要任务不同,因而它不仅对学生品德上的要求也不同,同时也导致学生思想状况的不同;此外,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而要使学校德育内容切合学生品德实际,其有针对性,取得实效,其确定必须考虑当前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学生品德实际。

3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理解“生活”的?

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那里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生活是属人的,它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生活始终是对于人而言的,只有人才有生活,动物的存在只能称为生存,在此意义上,生活是人的“专利”。这说明生活和生存不同,而只有生活才能揭示人之为人的特征,表征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把生活和人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重要乃至根本性的原因是生活反映和实现了人的自由、自觉和自主的能动性特征,是人的活动区别于缺乏自主性的、只能是受动的动物之生存,只有在生活中,人才能不断地丰富、超越和生成自身,实现人的本质。

(2)生活包含了人的活动的所有方面。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生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几乎人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内。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经常使用诸如此类的词汇:“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生成”、“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国家生活”、“日常生活”、“政治生活”、“实践”、“社会生活”、“现实生活”等,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人的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都是人的活动,指向人本身的生成,从不同的角度象征着人的存在方式。

(3)生活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前提的,是主客体的统一。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还是现代西方哲学,在谈到生活的本质和起源时,大多把生活归结到主观的方面,其中体现出的本质主义的和抽象主义的思维方式,至少没有充分注意到现实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人的所有生活中的基础作用,也没有充分运用生成性思维方式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人的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活必须首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这是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基本前提,

(4)生活使自然、人、世界得到了统一。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也是所有哲学孜孜以求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关心那种与人无关的世界,也不主张在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寻求世界的统一性或者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生活中的某一方面。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并在生活中开拓出来的,与人和人的生活无关的世界并不存在,世界就是人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一切都与人联系在一起,和人相互作用,是人的现实生活把整个世界统一在一起。这样,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等等都统摄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之中。

35.如何理解作为道德教育之根基的“生活”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活的阐释,作为道德教育之根基的生活在内涵上基本可以表述为:人与人之间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

(1)我们所谓的生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展开的。生活的主体和承载者是人,并在人与人之间展开,换句话说,生活不仅是属人的,是人所特有的活动,而且它主要是在主体间的关系纬度上进行的。与之相对的是,自然物的活动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作用。自然物的活动之具有合规律性的特点,动物的存活只能是生存,它与受意识支配的人的生活有着质的不同。所以,生活是人所特有的已毋庸置疑,但并不是人的所有生活对道德和道德教育来说都具有同等的意义,我们重点考察和分析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纬度上展开的生活。

(2)生活是能动而现实的。由人是活动的主体便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生活之能动的这一结论。从根本上讲,生活的能动性来源于并表征着、实现着人的能动性,生活的能动性与人的能动性是一致的。能动性就表明生活并非是受某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绝对的,占支配地位的力量主宰的,也不是纯粹自在的,它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不断地超越和创造出新的生活是生活本省固有的特性。

(3)生活还是现实的。生活中的自由与创造始终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脱离人的肉体生命的存活这一简单而基本的前提,否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再美的精神之花也无法绽放。马克思正是在承认这一历史前提下对人和社会进行研究的。而迄今为止,这个基本的事实却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生活是以交往实践的形式存在的。生活既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展开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之不同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前者是以交往实践形式出现的。交往实践,是人与人之间互为客体的实践模式,凸现的是同样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在针对物的对象化实践中,虽然人也在接受着来自物的影响,但只有人是能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不上是交往。在本质上,交往与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同在,它既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人自我认识、自我确证、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5)生活还具有过程性的特点。生活得以上几个特征决定了生活必须表现为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或者某种一次性的活动。具体来说,过程性首先表明生活不是静止的超时间的存在,它没有固定不变的生活程序,生活总是不断和完善的,生活处于流变和发展之中,依事件而展开自己的内在之维,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时间就是生活的一个要素,没有时间和超时间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无论对个体还是人类,只要生命不停止,历史仍在继续,那么,人的生活都将延续下去。

36.如何理解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1)道德源于生活l

具体来说:

①物质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之所以说物质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不仅是因为物质生活在人类的所有生活中占据基础地位,是人类一切历史得以可能的基本前提,同时,还因为人类最初的道德就是直接来源于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直至今天为止,道德也不是完全与物质利益无关的,也同样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所以,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第一位的,是包括道德在内的人的所有历史的前提,

②从事实的层面上考察原始初民的道德,不难发现,人类最初的道德就直接来源于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在千百次的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经验中总结、积淀而来的。原始初民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大自然在原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选择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格子里) 1、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冶、熏陶,这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B 2、更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这是哪一种德育课程的特征? A、认识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核心德育课程 D、隐性德育课程 答案:B 3、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以哪一种理论为指导提出来的。 A、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B、活动——动机理论 C、最近发展区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A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A、知与行的矛盾 B、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 D、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之间的矛盾 答案:C 5、德育过程所依据的是那一种规律 A、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发展规律 B、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C、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 D、受教育者生理发展的规律 答案:B 6、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是 A、主观-发展性 B、主体-发展性 C、客体-发展性 D、主题-发展性 答案:B 7、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教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A、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B、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C、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D、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答案:A 8、人类的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所以在各种科学研究中都应该遵循的研究程序是 A.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新理论 B.实践(检验)—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 C.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 D.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实践(检验) 答案:A 9、以下哪种当代德育模式认为提倡和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A、价值观导向模式 B、情感体验模式

《德育论》

姓名:刘丹专业:初等教育 学号:201507138333 学习中心:昆山奥鹏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 答: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德育内容 答: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分: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9.心理健康 3、德育课程 答:课程设置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课程内容 现行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其次,综合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

2019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2019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首先说一下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吧~ 我本科是一个普通二本,平时成绩还是挺ok的,大学四年的平均绩点为3.70,大一的时候考了英语四、六级,大大小小什么计算机二级也是一次通过。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关于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我就不多说啦,大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我自己来说,我是湖南人,我父母希望我以后可以离家近一点(本科离家比较远),但是我自己又不是很想考湖南的大学,然后加上我自己确实也很喜欢暨大,最终敲定暨大为目标院校!这里一定要申明一点,如果是咱们考文学类的同学呢,最好还是一见倾心。定下目标就不要再改变,在决定前当然可以犹豫千千万万次,但一旦下定决心也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信念才行!我选择文艺学也是因为我个人真的是很喜欢理论类的知识,所以就毫不犹豫啦!(好像还是说得太多了。)自己当时是报了新祥旭考研的辅导班,辅导老师给我的初试复习分成四个阶段,下面给大家分享下! 3-5月底:第一轮 6月初-9月底:第二轮 10月-11月:第三轮 11月-考试:第三轮+冲刺(也可以说是第四轮)

【具体流程】 英语 我自己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大一过了英语六级,分数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也是有500分的,所以大家也不要相信什么没有过四六级考研也可以过75的传说,传说之所以是传说就是在于它发生在你本人身上的概率很小。英语这个东西它是连贯的,虽然四六级和考研的题目不一样,但是一门语言它最终还是同一个基础。 如果没有过四六级的小伙伴也不应该气馁,因为功夫总在自身,一切都要看自己努不努力,愿不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 单词方面,我先前说过跟的是朱伟的恋练有词。除此之外,我拓展词汇量的诀窍在于,我每天早上到图书馆的第一件事,就是默写前一天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单词。前一天把英文记在草稿本上,后一天早上默写出中文意思,再紧跟着默一下英文。我自己是从三月份到十二月份最后一天一直都在坚持这个项目,然后我考完研后测试词汇量,基本是在8000+了。先开始可能这个项目要进行半个小时,但是后面会越来越轻松。很多人坚持的时候看不到效果何在就放弃,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真题的使用方面,很多小伙伴们选择先打好基础再做真题,但是我个人是一开始就做真题,并且不区分题型,因为我个人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2018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1、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2、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主体性和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有:主体发展性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整体特征,它贯穿于德育活动的始终。 3、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德育发展的关系:社会、人、德育并不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古代、近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人的发展经历了群主体性、分裂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类主体性;德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生活德育、灌输的德育、主知主义德育、主体发展德育。 4、要建立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现代德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 5、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6、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实质是教育活动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前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后者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范畴。前者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后者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前者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后者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辨析题: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7、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8、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需要,构成德育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之间积极的矛盾运动。 9、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组织的原则:个体思想品德主动地完整地发展的原则(德性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德性上是统一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

德育论复习

《德育》复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分30) 1、德育本质 参考答案: 德育活动的目的,不仅应当是教育者的或教育者所代表的社会的,而且也是受教育者自己的。为了人自身的社会福利,不仅需要教育者开展德育活动,受教育者也有接受德育的需要;不仅要受教育,还要自我教育。德育是要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同时受教育者也需要接受这些影响,并能在这些方面获得自我发展。 2、德育过程 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具体地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3、德育内容 参考答案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要求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为德育目标服务。 4、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参考答案: 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5、榜样示范法 参考答案: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法有教育者的示范、伟人的典范以及优秀学生的典型等多种方式。 6、情感陶冶法 参考答案: 指班主任通过自觉利用环境、气氛、作用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以达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师爱,校园文化,艺术陶冶。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现代德育过程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个体思想品德主动地完整地发展的原则; 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德育过程组织的多样化原则; 5、以道德践行为基础的原则; 6、德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2\简述自我教育的方法 参考答案: 1.自我教育的概念: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观我”,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渗透,传统产业正在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生产经营方式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 一、“互联网+农业”的概念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各环节的跨界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所形成的农业新的业态,正在打造一个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二、“互联网+农业”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应用,“互联网+农业”已经形成了多种运作模式。 (一)农产品电商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电商帮助农产品实现销售。据统计,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农产品电商首要考虑的是目标人群的定位,还有要与顾客建立良好的购物体验,来保证持续购买力及带动相关消费群体。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配送须要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以及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因此,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是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需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产业链大数据模式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通过全面、快速、准确地捕捉农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完全有可能实现农业、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统一,实现全产业链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多功能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据农业部网站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 2017年底前,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联通,这将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全面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全国性农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种养殖期长,市场预测偏差大,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市场分析将大幅度提高市场预判的准确性,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 (三)专业合作社服务商模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民分工分业深化,合作社的创新形式日益多样。“互联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产业业态、运行机制、支持方式上将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力,实现土地、资产、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合作,并用新理念新技术,在生产销售同类农产品的基础上开展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休闲旅游等多种经营的新兴业态,逐步形成参与主体多元、利益分配多样、管理决策灵活的运行机制。 (四)农业物联网模式 农业物联网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智能决策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形成现代都市农业的“智慧大脑”。农业物联网建设需要生产、品控、物流、销售等多部门协作配合才能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联想佳沃的农业物联网建设,就是依托联想集团强大的IT技术实力建立起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并通过系统对种植、加工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监测和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质量安全。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摘要】本文以具体案例论证了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期采用的新方法、新措施, 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新理念。让读者了解到,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 德育素养,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当学生的知心大朋友,是构建和谐德育的基础。 辅导以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达到构建和谐德育之目的。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构建和谐德育 “读书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校训之一,表现了学校对德育 工作的重视,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单是学校德育领导和班主任,只能解决一般 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一些较特殊的学生是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助,执教老师 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是朽木不可雕吗? 在和谐德育构建实验中,遇到很多问题,既考了学校德育领导,也给实验班主 任出了一些难题。七年级开学不久,我班学习基础极差的周忠武同学辍学了。思 考来校学习这一期间,所有上课老师对周忠武的作业都是另开小灶。没有任何一 件事情让他为难过。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一致认为是因他学习基础差而辍学。电 话在问其家长,家长说“这个孩子无论怎么说都不来”。我到他家家访,找家长过 问情况,找周忠武个别谈话,问死不开腔,这一次家访以失败告终。学校领导再 次家访,还是以学生不来告终,老师们都认为是朽木不可雕!我是班主任,不想 因此服输,更不想因此断送学生的读书之路。我认真思考其闪光点,他不仅热爱 劳动,团结同学,而且对老师有礼貌。于是我第二次踏上去周忠武家的路,希望 对他闪光点的肯定拉近他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他开金口。 到了周忠武家,周忠武可能听到摩托车声音,便躲藏了,他父母找遍许多地方,都没找着。我就与其父亲耳语几句便骑着摩托车往回走了,在离周忠武家一里路 左右的地方,我把车放在一个农户家,在路边与几个约读五、六年级的放牛娃吹牛,以想由此了解一点关于周忠武的信息。一小时过去,我便步行走到周忠武家,这时的周忠武在父亲的陪同下清理院坝边的杂草,看见我没好再藏了。由于刚才 与他父亲的耳语,他父亲照我的指使,对周忠武凶神恶煞的吼道:“为了你读书,陈老师跑了好几趟了,是陈老师负责,害怕你龟儿子将来求不了衣食,不好好给 陈老师讲清楚,老子要了你的小命”。我把他父亲支开,与周忠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先对他的优点进行肯定,并强调指出你是个很有前途的孩子。然后从人生、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方面,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再结合身边的事例,读书的意 义和像他这样的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发展方向。老师谈得口干舌燥了。看看周忠 武一直低着头,反应不态明显。我接着说:“周忠武同学,人是要懂得感情的。假如你是老师,你对学生谈了以上的话,学生一点不理解老师苦心的时候,你怎么想?好,你不讲,老师不难为你,你肯定有苦衷。但是,你别忘了陈老师经常强 调的一句话:‘有苦衷,找自己最信任的人倾诉,省得闷在心里难受,同时也寻求 解决的办法。’你信不过陈老师,我不强求,我走了。” “不,陈老师,我不敢说。”金口终于打开。 “大胆的说,陈老师解决不了的,有上级领导,有派出所,有公安。再说我校的名誉副校长是镇派出所的所长,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初三的大个子刘江们和几个没读书的经常抢我们的钱,我不敢读书了,谁说 了要挨他们打。” 终于找到不读书的原因,我便认真的给予疏导,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绪论 一现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理论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主体,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是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社会现代化不但要求德育现代化,也为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含义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本书所说的“德”即个体“品德”,指人的个性品质中的德性,狭义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广义指“思想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 从性质说,现代德育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德育。 ㈠德育是有目的地通过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社会化,在现时代也就是促进个体德性现代化。 ㈡现代德育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要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 ㈢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世界性等。 ㈣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 三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 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代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主体性表征德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德性的发展。 ㈠“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含义 “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⒈“主体——发展性”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它直接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

福师10春学期《德育论》在线作业一【附答案】

福师10春学期《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曾经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 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A. 马克思 B. 亚里士多德 C. √恩格斯 D. 皮亚杰 满分:2 分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道德经》 满分:2 分 3. ()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A. 马卡连柯 B. 柯尔伯格 C. 杜威 D. √麦克菲尔 满分:2 分 4. 国际课程理论领域的隐性课程的概念出现于() A. 20世纪40年代后期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 C. √20世纪60年代后期 D.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满分:2 分 5. 以下不属于德育评价的原则的是()

A. 教育性原则 B. √主观性原则 C. 客观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满分:2 分 6. 德育评价的核心是() A. √品德评价 B. 思想评价 C. 能力评价 D. 学习评价 满分:2 分 7.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哪一位教育家说的 () A. 孔子 B. 荀子 C. 老子 D. √孟子 满分:2 分 8. 品德评测的指标只能以()要求为参照加以设计。 A. 德育内容 B. 德育方法 C. 德育评价 D. √德育目标 满分:2 分 9. 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是() A. 马卡连柯 B. √杰克逊

C. 杜威 D. 皮亚杰 满分:2 分 10. 德育过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 √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 B. 德育方法 C. 德育网络 D. 德育评价 满分:2 分 11.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义。 A. √生存 B. 发展 C. 德育 D. 工作 满分:2 分 12.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最主要功能就在于() A. 发扬传统美德 B. √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 C. 提倡良好社会风气 D. 打破封建观念 满分:2 分 13. ()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生活的普活性。 A. √基本文明规范 B. 传统美德 C. 伦理观念 D. 社会风气

2017年-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 (以上两本最重要)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文论词典,重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文学理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以及补充推荐 王先霈文学理论导引 刘勇文学理论新编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冲刺阶段(11月-12月) 1.学习目标: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2.阶段重点:大作文and小作文 3.复习建议: (1)每周写3篇作文,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就整理在一块,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12月开始,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写作模板。 (2)此阶段还需要继续练习真题阅读。你以为做过一遍就不会再错啦?试试吧!大部分人会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 (3)单词不能停哟! 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放轻松,相信自己在之前的积累 2.阶段重点:运用自己专属的写作模板复习 3.复习建议: (1)背单词:真题中还不熟悉的单词。 (2)熟悉各种类型的作文,牢记自己的模板。 (3)复习之前的笔记。

研究传统德育方法 深化现代德育理论

研究传统德育方法深化现代德育理论 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自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遗产。发掘、总结、提炼、继承这批遗产,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激励下,近年来许多学人,特别是一些生气勃勃的青年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崔华前同志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书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读到这部书稿,感受良多。

书稿把“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先秦诸子是在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家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学术上展开论辩,彼此交锋,是此而非彼,竞相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倾向。在德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种不同的德育学说交相辉映,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德育学术盛况的壮丽图景。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要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作开创性的、系统性的总结,其难度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高兴的是,作者没有向困难低头。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文献考察法等现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之后,对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学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书稿所展示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体系,其概念之清晰,内容之宏富,脉络之分明,观点之新颖,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给人以许多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关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释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进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

德育论复习资料

1、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区别: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既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又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而不依赖于个体人存在。 联系:道德是品德的源泉,个体品德是在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品德也影响道德(理解、践行,纵向发展、推动内容的丰富,环境道德、信息)。 2、德育定义:是促进个体品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与德育论的形成发展: (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现代德育三个阶段) (自发的德育经验-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原理) ①原始社会的德育(习俗性的德育)——德育的产生和自发的德育经验 ②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德育思想(古代学校德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德育) ③现代德育与德育论的形成 现代德育主要变化(特点): (1)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 (2)民主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培养目标是民主社会的公民;主体平民化;依据;内容;方法;途径等) (3)科学化(摆脱了神学化;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发展为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效率) 4、当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①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0世纪初出现了与资本主义学校德育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德育.德育理论不断涌现,德育实验探索不同尝试); ②寻求平衡的时代(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德育体系;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 ③全球化德育的时代(影响的全球化;主题的全球化). 5、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6、德育的主要功能: ①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个体人能够产生的影响。生存(“德—得”关系的体现,德福一致)、发展(中介)(静—动关系)、享用(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精英)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含义:即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生活中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德从这一角度看亦可谓道德人生的立美创造。 ②教育性功能有哪些: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一是动机作用:无论智、体、美育都需要道德情感等启动和放大学习动机,同时,学习动机也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质量特征。 二是方向作用:德育可以为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德育可以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直接支持。

2018暨南大学文艺学初试经验干货

研途宝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5d2256221.html,/zykzl?fromcode=2014 一、专业课 专业课我是从五月初开始系统复习,到考试前大致复习了有六遍。第一遍看书,705的简答和论述都考得比较宏观,而选择和名词解释则比较细致,所以第一遍看书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地毯式复习。第二遍结合参考书,或者学姐的资料(敲黑板,买资料一定要擦亮双眼,多聊几次,我当时就买到了假资料)。第三遍专题整理,我是自己做的笔记,感觉这一遍才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因为自己特别喜欢列框框,所以记起来比较清晰,所以整理完基本上就背下来了。第四遍回归教材,从今年的试题来看,复习重点是完全不够用的,这一遍就是查缺补漏。第五、六遍就是看笔记了,自己的笔记也比较符合自己的背诵习惯,在四面透风的教学楼里背书是16年冬天最感天动地的回忆了。 推荐参考书: 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精解》(王萌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李杰、顾大鹏主编,齐鲁书社出版) 现当代文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指南基础与实战练习》(北师大出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叶立文、刘海燕主编,崇文书局出版)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史辅导与习题集》(唐红梅主编,崇文书局出版)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刘安海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及习题集》(秦为忠主编,崇文书局出版) (1)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我是按照朝代和作家进行整理的。纵向历朝历代文学,横向文学体裁、现象、流派、影响,加之代表作家的作品和地位。尤其是单独成章的作家,暨大很喜欢考作家,陶渊明、杜甫、韩愈、欧阳修都考过,在答题的时候也可以将不同作家放在一起做比较,比如韩愈和欧阳修,杜甫和李商隐等等,相信会给你的答案加分;朝代文学风格归纳建议多翻阅袁本的绪论,自己整理出来,多举例,背一些名家的名句,前几年大多是魏晋南北朝、唐宋、

和谐校园充满爱(和谐德育教学设计)

《和谐校园充满爱》主题班会教案 荔波二小:莫必英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欣赏照片、知识竞赛、快板、小品、舞蹈等,让学生对学校办学历程、硬件设施、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校训、学风含义等从而达到爱校的目的。 2、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各类发言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增强学生学好文化、报答学校的决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学校的荣誉,为学校增光添彩。 二、活动准备 1、通过收集阅读资料,对学校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作深入了解; 2、准备五个知识竞赛题目。 3、布置黑板,渲染气氛。 4、搜集有关学校的录像、图片、资料及选好伴奏音乐; 5、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时间:2014年3月 四、活动过程 卢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刘何: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卢:我是主持人:卢显诗 韦:我是主持人:韦 刘:我是主持人:刘可祯 何:我是主持人:何龙波 合:今天的主题班会由我们四个为大家主持。 卢:青青的树,鲜艳的花; 韦:飘香的桂树,欢乐的鸟儿; 刘: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何:它也是我们共同的家, 合:我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土地,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卢:五年岁月,我们在她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刘:五个年轮,我们在她的雨露里春种秋收 合:我们爱她,这片成长的土地。五年级(2)班“和谐校园充满爱”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卢: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那你对我们家了解多少呢?下面进入第一个篇章,知我校。 上篇:知我校 卢: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是美丽、和谐的,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撒落大地,降临校园时,我们的校园是多么的美丽。 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我们美丽的校园风貌和敬业的老师吧!(视频一:学校美丽视频) 卢:(看完视频后再说)看到这么漂亮的校园、敬业的老师,我们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韦:大家对我们学校有多了解呢?我们现在进行“我校知多少”知识比赛。 (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学生分成三组,以小组为单位,两名主持人轮流读题,共五题,大屏幕显示)。 卢:现在我们按座位分成三组,左边三列为第一小组,中间四列为第二小组,右边三列为第三小组。 规则是: 韦:每小组同学推选一个同学到台前负责答题,其余同学不得提示,当主持人读完题后,所有同学与主持人一起倒数十个数,然后交答案。卢: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韦:我校的学风是什么? 卢:我们学校的原名叫什么?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初探.doc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初探- “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理念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形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德育理念,走出具有学校德育工作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德育的最大效益,真正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学校教育要真正视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脉搏。德育是教育之“魂”,传统德育理念和模式长期束缚和阻碍着人的德性的全面发展,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越来越深感到必须面对德育现状进行理性的反思,以深人研究科学的德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新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当从原来的“教书的”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学生品德养成指导者、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学校德育工作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常规管理,而是要坚持德育行动研究工作,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反思、分析、再实践、再研究,通过定期的交流座谈、共同学习等方式,逐渐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用发展、开放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德育的现状,思考和研究新的德育课程。 一、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深刻反思现状 社会的变革、未来的挑战、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现行的学校德育模式。现行

的德育之所以实效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德育理念的拘囿。传统德育的理念是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模式,是与现代开放社会和现代德育理论背道而驰的。因此,现行德育在理念上还存在着“道德约束论”、“德育模式论”、“地位从属论”、“学生低估论”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落后理论,使广大教师长期实施“灌输式”的品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它必然显示出不适应性。不同生活方式的呈现,对立价值观念的碰撞,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迫使学校德育确立起现代的德育理念。 1.开放的德育(拓宽德育范畴)。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德育不能再走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之路,而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渐向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转型。教育者不能再按照“理想模式”去塑造学生,而应当针对社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家庭层次,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开放德育实施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化、社会化、创新型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互动的德育(实施德育多主体)。德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道德的约束性、规范性,而忽略道德的主体性、发展性特征,忽视人的理性和创造性,不能排除个人的理性在道德中的参与。因此,德育要发挥其实效性必须使德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德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包括它与智育等其它各育之间应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在德育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辅助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指令者和领导者,这样才能在德育系统中成为互动的桥梁和催化剂。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常州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1.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 家长委员会 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学校德育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标志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3.中国古代社会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这表明德育目标由什么所决定 ()。 生产力水平经济政治制度 科技发展水平 D.哲学思想 4.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德育原则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5.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社会德育 B.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工作单位实施的德育 6.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7.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品德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作用,所以要求社会德育必须() A .要考虑宣传对象的需要和特点 B.社会德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C.坚持正确的导向,使其内容科学健康 D.手段、形式应灵活多样在那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最早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思 想()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9. 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 A.民主性 B.变革性 C.继承性 D.滞后性

10. 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人最为天下贵”“人定胜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决定德育内容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德育目标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12.德育论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规律 B.道德教育规律 C . 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教育规律 13. 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引起人们道德、政治和法律观点的变化直接影响和丰富了()。 A .德育方法 B.德育组织形式 C.德育原则 D.德育内容 14.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榜样示范法 15. 在集体中显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 A .班风 B.集体舆论 C.传统 D.集体纪律 16. 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社会公德教育 17.何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18.区别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和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是()。A . 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9. 哪一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A.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20. 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基层单位是()。A .共青团 B.少先队 C.班级 D.小组 21. 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集体主义教育 B.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C.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 D .科学人生观教育 22.哪一德育原则主要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通过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这一规律提出来的()A .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知行统一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3.哪一种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A .社会实践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