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二)3200 学习参考资料

绪论

1、预防医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不包括保护环境。

3、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在卫生事业重点选择上,要把农村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

4、病因学预防是指针对无病期。

5、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防止疾病复发。

6、第三级预防又称病残预防。

7、WHO提出的卫生保健目标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8、初级卫生保健又称基层卫生保健。

9、不属于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是恢复劳动能力。

10、目前,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总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及我国现实条件的制药使得它的全面实施还面临许多挑战,国际援助不是其顺徙实施的关键。

11、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级机构是县、乡、村。

12、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条系统是医疗康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

13、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种组织是卫生行政、卫生业务、群众卫生组织。

14、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最关键的措施。

15、Lalonde和Dever提出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

16、积极的健康观,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产生的。

17、学习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疾病是怎样在人群中流行的,应当怎样预防。

18、2010年卫生发展的总目标中,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欠发达地区是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19、用于评价人群健康状况为敏感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

20、当今我国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全社会的人群。

21、属于一级预防的有:遗传咨询;计划免疫。

22、以下各项中不以第一级预防为主的有:心血管疾病;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糖尿病。

23、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描述正确的是:增加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和国际之间改善健康公平程度;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

24、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社区康复。

25、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内容包括:增进健康;及时治疗;预防疾病;康复防残。

26、预防医学的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

27、针对病因采取的预防措施称为一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属于二级预防,临床期预防属于三级预防。

28、初级卫生保健又称为基层卫生保健。

29、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0、WHO提出的卫生保健目标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实现该目标的最关键措施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

31、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有卫生学调查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医学统计方法。

32、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3、Lalonde 和Dever提出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活行为因素、卫生保健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

34、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以及探讨相应的卫生保健策略和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5、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是心身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6、医学模式:是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是人们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37、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也称基层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二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38、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它是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的实施预防保健措施。

39、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②生活行为因素:如吸烟、酉凶酒、滥用药物、缺少体育运动等不利于健康;③卫生保健因素:包括医疗、预防和康复等服:务,医疗水平差、医务人员量少质差、卫生经费不足等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④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成熟老化等。

40、简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我国现阶段的卫生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1、简述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措施,即以全民为对象,由不同层次、全方位地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和康复期各个环节,把以防病为中心的医疗预防服务搞好。(1)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对病原或致病因素及致病条件明确的疾病,如某些地方病、传染病和职业病等应以采取第一级预防为重点。预防接种作为某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已经证明是第一级预防有成效的范例。(2)二级预防又称发病学预防或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病原或致病因素及致病条件尚不完全明确的疾病,如大部分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特别是应以第二级预防为重点。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筛选)、定期体检、高危人群重点监护等。(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又称病残预防。它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通过康复医疗,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临床医生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但临床工作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仅是治病,更要做好第二级、第三级预防工作,同时还应积极参与第一级预防的活动。

42、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有:①对主要卫生问题及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②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③提供足够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环境;④实施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⑤传染病的预防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常见病伤害的妥善处理;⑧提供基本药物。

43、试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疾病是一种互相延续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此,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除了注重生物因素外,决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自然要求护理活动是系统化整体护理,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首先护理重视的是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疾病的本身;其次,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和社会的,因此护理的对象是整体的人;第三,人类既有现存的健康问题,又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以护理需要面对现实的患者,也需要面对任何有保健需求的人群;第四,系统化整体护理所要求的护理工作,不单纯是传统的执行医嘱任务,而是更广泛、更全面的任务,包括促进健康(对尚未患病的人)、预防疾病(对处于危险因素中的人)、协助康复(对已经患病的人)和减轻病能(对生命垂危的人)。护一学的框架结构是由人、环境、健康、护理四个基本概念组成的。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整体护理强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现代护理观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模式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现代护理实践活动的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谓现代护理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现代护理的总看法。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空气、水、土壤(岩石)、食物和生物体。

2、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社会因素。

3、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和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

表层范围称为生物圈。

4、进入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在动物尸体、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可回到自然环境,然后被绿色植物重新利,再进入食物链,这种过程称为物质循环。

5、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遗传因素。

6、人类和生物的活动逐渐地并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这一说话是不对的。

7、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信息传递。

8、与人类癌症关系最密切、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化学因素。

9、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0、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11、属于自然环境的有:大气、水、土壤。

12、属于社会环境的有:风俗习惯、文化状况、人口水平、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

13、属于环境中的物理因素的有:热;人工放射性核素;高温;噪声。

14、属于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的有:钩端螺旋体;EB病毒;霍乱弧菌;毒蕈;河豚毒素。

15、属于社会心理因素范围的有:政治风波、生活挫折、人际关系、经济危机。

16、按照生物系统的复杂程度,将生物-环境复合体系分为下列答案中的哪8个水平: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复合系统。

17、生态系统的信息主要有:营养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8、人和环境之间的统一关系表现是: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使其身体结构和功能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新陈代谢体现了生物环境的物质的统一;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一切感觉和活动的源泉。

19、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构成环境的主要因不比有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因素。

21、生物圈的范围大约包括从海平面以上17km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15km的深度。

22、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生活环境的紧密体,它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四部分。

2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基功能是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变的基础。

2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是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5、环境: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

26、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如空气、水、土壤、太阳辐射等。

27、生物圈: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称生物圈,它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最大环境,范围大约从海平面以上17km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15km的深度。

28、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29、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各种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阈值”时,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随之降低或消失,引起结构和功能的失调,即生态失调。

30、物质循环:进人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在动物的尸体、植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回到自然环境,然后再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再进入食物链,如此循环往复,称物质循环。

31、生物富集:是指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2、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以捕食和被捕食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3、生物环境复合体:自然界巾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一个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合成的生物复合体系。

34、简述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请举例说明: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构成环境的要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毒素等)、化学因素(如有毒或无毒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C02)、二氧化硫(S02)等)、物理因素(光、热、噪声、振动等)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政治风波、经济危机、工作压力等)。

35、简述生物-环境复合体系的形成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结成生物一环境复合体系,通常按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复合系统八个水平。生物一环境复合体系中各级生物的数量比例有着稳定的关系,一旦环境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例失调,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36、试述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互相联系的最重要形式,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人体不断地调节自己的适应性与环境保持平衡;但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如环境改变超过人类正常的调节范围,就可引起人体某些功能与结构的异常反应,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37、何谓食物链?试述食物链的意义: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以捕食和被捕食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其意义在于:①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传递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

②食物链缩短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③生物之间某些物质传递具有浓度逐级增大的现象,即产生生物富集现象。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第二章地质环境与地方病

1、属于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是:克汀病。

2、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一般在9-15岁。

3、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是由饮用水氟污染含量过高引起的。

4、鼠疫属于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5、硒、碘属必需微量元素。

6、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环境缺碘、碘过多、致甲状腺肿物质。

7、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是:长期摄入过量氟。

8、饮用水中氟含量过低时,儿童易患龋齿。

9、地氟病的发病机制是对骨骼的作用。

10、成人每日需碘约100-150μg。

11、碘的主要排出途径是尿。

12、我国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的病区类型为饮水型。

13、论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是全面的是:缺碘、高碘和致甲状腺肿物质。

14、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是:食用碘盐。

15、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因素包括:青春期发病剧增。

16、我国常见的地方病不包括:水俣病。

17、地甲病的主要原因有:碘缺乏;高碘;过量摄入含硫氰酸盐的食物;过量摄入含硫葡萄糖苷的食物;高蛋白质结合碘。

18、哪些措施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有预防作用:饮水加碘;食盐加碘;多吃海产品;服用碘剂。

19、成人碘缺乏病的临床分型有: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

20、儿童碘缺乏病可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精神发育迟滞、聋哑、生长发育落后、神经功能障碍、甲状腺肿大。

21、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氟的摄入量;机体营养状况;饮用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地理条件。

22、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有:影响钙磷代谢;对牙齿的作用;抑制某些酶的活性。

23、氟骨症骨结构改变的主要类型有:硬化型、疏松型、混合型。

24、氟斑牙分为哪3型: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

25、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物质有:氰化物或含有葡萄糖配糖体;高硬度的水和含硫化物较多的水;硫氰酸盐。

26、氟骨症的发病机制是:破坏钙磷代谢;激活酶的活性;抑制酶的活性。

27、根据人体的需要量,矿物质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28、地方病按病因分可分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和某些尚未明确病因的疾病。

29、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要素为病原体、宿主和媒介。

30、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以

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等。

31、我国碘缺乏病分布特点是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和农村高于城市人口。

32、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有碘缺乏、致甲状腺肿物质、高碘、其他等。

33、碘缺乏病的临床分型有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

34、碘缺乏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精神发育迟滞、聋哑、神经功能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大。35、地方性氟中青是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体慢性疾病。

36、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分为饮水型病区和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

37、地方性氟中毒影响流行的因素有氟的聂入量、机体营养状况、饮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和地理条件等。

38、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影响钙磷代谢、对牙齿的作用、抑制某些酶的活性。

39、临床上把氟斑牙分型、型、型,氟骨症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疼痛。

40、氟骨症的X线检查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靠的客观诊断方法。

41、饮水性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为改换水原、饮水除氟。

42、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征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

43、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人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导致的疾病。

44、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人量不足所导致的以智力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45、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人过量的氟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

46、克汀病:是儿童碘缺乏病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患者出生居住在碘缺乏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辅助条件是有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

47、氟斑牙:为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患者牙齿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牙齿改变,可诊断为氟斑牙。

48、简述地方病的概念及特点。地方病的概念: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按其病因可分为3类:地球化学性、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某些尚未明确病因的疾病。地方病的特点:①地方性,只有病区才发病,非病区不发病;②当地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升高;③非病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定时间后也会发病;④迁出病区的患者,病情可逐渐减轻或自愈;⑤病区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和人类相似的地方病。

49、何谓碘缺乏病?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措施。(1)碘缺乏病是由于环境中缺碘或碘分布不均匀所致的人群中摄取碘不足而引起的一类地方病。(2)发病原因:①缺碘:缺碘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②高碘:摄人过多的碘也可影响甲状腺功能而形成甲状腺肿;③致甲状腺肿物质: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④膳食中维生素A、C、B12摄取不足;⑤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高硬水。(3)预防措施:①非缺碘型:针对病因采取不同措施:a.水源被污染——清除污染源,改善水质;b.水硬度过高——煮沸、另选水源;c.致甲状腺肿物质——净化处理(去除、破坏之)。②缺碘型:补碘:a.碘盐,碘化食油;b.碘油(核桃油、豆油);c.碘化钾:口服(服药时间长,不易坚持)。

50、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①改用含氟量低的水源;

②在含氟量高的饮水不能改变水源的情况下,可采取除氟措施;③改变生活燃煤的习惯,改进炉灶,装置排气管道,并改变用煤堆直接烘烤粮食的办法;④结合土地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采取疏通河道、改造盐碱土壤、平整土地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氟化物的蓄积。

51、试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布特征。(1)地区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乡村多于城市;(2)年龄分布:各年龄均可发生,以10~30岁多见;(3)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52、试述地区性氟病的分布、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地区性氟病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流行于世界五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病区范围广人口多,各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特别是西南、西北,发生不同程度的氟斑牙。发病原因主要为病区人群长期摄人过量的氟所致。病区类型:饮水型病区,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骨症的症状与体征:疼痛是最常见的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可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及肢体变形。体征:骨结构的改变、骨周改变、关节改变。凡生活在高氟地区者,牙齿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牙齿改变,可诊断为氟斑牙。治疗:氟骨症的治疗:钙剂及维生素类药物,氢氧化铝凝胶,加强营养。氟斑牙的治疗:涂膜覆盖,药物脱色法等。预防措施:饮水型地方性氟病的预防措施是改换水源,饮水除氟。生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改良炉灶,降低食物氟污染,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第三章环境污染与公害病

1、工业“三废”是环境污染主要来源。

2、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三废”。

3、最主要的一类环境污染物是化学性污染物。

4、致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是:A+B。

5、CO不是物理污染物。

6、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污染物的急性作用。

7、属于公害病的是水俣病。

8、水俣病是由于环境污染物的慢性作用。

9、决定化学污染物毒性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和浓度。

10、引起痛痛病的化学元素是镉。

11、不属于环境污染概念范畴的是尚未扰乱生态平衡。

12、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洪涝灾害。

13、日本的水俣病的病因为:慢性有机汞中毒。

14、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不包括:受害的人群数量。

1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是:受害人群的广泛性;有害因素作用的长期性;有害因素的多样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16、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物性;剂量和强度;作用时间;个体感受性;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17、属于生物性污染物的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

18、环境污染对人体的特异性危害的是: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

19、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作用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20、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有:经济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城乡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1、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致敏作用;非特异作用。

22、环境污染物分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环境污染来源于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其他污染。

23、生活“三废”是指粪便、垃圾、生活污水。

24、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25、环境污染的特异性损伤分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

2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色影响人群的广泛性、低剂量作用的长期性、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影响作用的多样性。。

27、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受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或强度、作用时间、个体感受性、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影响。

28、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决定污染物的毒性。

29、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合理布局、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净化处理三个方面。

30、保护环境的技术措施治理工业三废、预防农业污染、预防生活性污染。

31、“同步发展”方针,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32、环境污染:是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正常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3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

34、公害:公害是指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破坏。

35、公害病:公害病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

36、蓄积作用: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机体而引起的毒物本身或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

37、水俣病: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38、环境污染的特征是什么:①影响人群的广泛性;②低剂量作用的长期性;③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④影响作用的多样性。

39、简述蓄积作用的两种方式及与慢性毒性作用的关系:蓄积作用有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两种方式。物质蓄积是指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机体而引起的毒物本身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功能蓄积是指环境污染物对机体产生的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没有蓄积作用,无所谓慢性中毒。

40、简述预防农业污染和生活性污染的主要措施:预防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应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限制使用某些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农药,对于已证实有致癌性的农药,则应绝对禁止使用。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治理;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既解决了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水、肥。防止农药污染食品,防止食品霉变。预防生活性污染:垃圾是生活中经常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往往含有许多有用的物质,可以回收利用。医疗机构的污水、垃圾,常常被许多病原微生物污染,对此应当经过专门的消毒、处理,才能排放;有些医疗机构还可能产生一些放射性废气,需要经过特殊处理。

41、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指导方针,简称“同步发展”方针,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

42、简述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八项制度”是指“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43、试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由于环境污染的多样性,广泛性,所以对健康的影响表现也十分复杂,根据危害形式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特异性损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①主要致癌因素有: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②致畸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许多化学物质有致畸作用。由于农药使用量大,存在环境污染和食品中残留问题,因此对其致畸作用应予以重视。此外,放射线照射及风疹病毒感染也能造成胎儿畸形;③致突变作用: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可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引起,其中化学致突变占重要地位;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方面,某些环境污染物可以作为致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另一方面,某些环境污染物还可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抑制作用,引起免疫反应过程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障碍。非特异性损害:环境对人类健康还可以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损害,非特异性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抑制等多种复杂过程有关。44、试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②剂量或强度;③作用时间;④多因素联合作用:⑤个体易感性。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职业病

1、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粉尘的粒径大小组成。

2、石棉所致的职业性肿瘤是间皮瘤。

3、矽肺常见和最主要的X线表现是类圆形小阴影。

4、诊断慢性中度铅中毒应具有的临床表现是腹绞痛。

5、采用特效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急救的是HCN中毒。

6、解除有机磷中毒引起的烟碱样症状的药物是解磷定和氯磷定。

7、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8、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9、HCN中毒的特殊体征为皮肤黏膜及静脉血呈鲜红色。

10、目前国内外评价噪声强度的大小常用A声级。

11、下列毒物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Cl2。

12、慢性汞中毒的三大典型表现是: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炎。

13、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程度的是:粉尘的化学组成。

14、语言频段是指:500Hz 1000Hz 2000Hz。15、属于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是精神过度紧张。

16、铅中毒时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FEP升高。

17、氯乙烯引起的职业性肿瘤是肝血管肉瘤。

18、患者男性,锅炉操作工,是一个通风不良条件下连续工作3-4小时,突然感到头痛、头晕等症状,患者面色潮红、口晨呈樱桃红色,具有呼吸加快等表现,可疑CO毒物中毒。

19、有关矽肺的叙述错误的是: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结合型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

20、苯的急性毒作用和慢性毒作用分别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为主。

21、严重中毒时出现“电击型”死亡的毒物是HCN。

22、驱汞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巯基丙碘酸钠。

23、苯所致的职业肿瘤为白血病。

24、职业性毒性进入人体后最主要的排泄途径是肾脏。

25、某厂仪表制造工,工龄8年,近几个月常出现头痛、头昏、烦躁、易怒等症状,并有书写困难、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红肿等体征,此工人可能为慢性汞中毒。

26、生产性毒物进入机体最主要途径是呼吸道。

27、某男,25岁,操作工,由于开错阀门管道,致使光气外溢,下班后感到气短,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入院检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两肺可闻湿罗音,该患者属于化学性肺水肿期。

28、噪声所致听力损伤在听力曲线图常以4000Hz频率为中心出现下陷。

29、氰化氢中毒主要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30、可能接触苯的作业:喷漆。

31、某厂喷漆工,工龄5年,近半年来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牙龈出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5×109/L,血小板55×109/L,该工人最可能患慢性苯中毒。

32、有毒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随着溶解度的增加而增强。

33、暂时性听阈不移改变不属于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和损害。

34、煤矿井下工人所患消化性溃疡不属于职业病。

35、急性苯中毒不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

36、可接触硫化氢的作业:制革。

37、慢性汞中毒无腹绞痛临床表现。

38、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分类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39、铅进入机体后主要储存在骨骼。

40、刺激性气体中毒引起的化学性肺水肿不出现X线胸片阴影短期内无变化的临床表现。

4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场所空气中最常见的存在形态是气体、蒸气、气溶胶。

42、氰化氢中毒缺氧主要因为组织利用氧能力障碍。

43、可引起神经精神后发症的毒物CO。

44、生产性精尘在呼吸道阻留的部位主要与哪项理化性质有关:粉尘的分散度。

45、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先应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

46、决定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剂量的最主要因素:环境中毒物的浓度与接触时间。

47、职业病是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

48、铅作用于机体出现的早期变化:卟啉代谢障碍。

49、矽肺是由石英尘引起的。

50、慢性苯中毒时不出现中性粒细胞浆内中毒颗粒明显减少的临床表现。

51、属尘肺的二级预防的是: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矽肺患者。

52、胸腔积液不作为诊断矽肺的依据。

53、尘肺是指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54、职业性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以下类型,除外热适应。

55、水溶性对刺激性气体所致病变的部位影响最大。

56、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是由于铅主要抑制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和血红毒合成酶。

57、可能接触氰化物的作业:电镀。

58、汞进入机体后主要储存在肾脏。

59、一氧化碳中毒缺氧主要因为:血液运氧功能障碍。

60、驱铅治疗常用的药物:依地酸二钠钙。

61、血液中的铅主要为:磷酸氢铅。

62、晚发性矽肺是指:经长期动态观察后诊断的矽肺。

6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肺组织纤维化和矽结节形成。

64、气象条件不是影响矽肺发病的主要因素。

65、呼吸性粉尘直径小于5μm。

66、属尘肺的一级预防:通风除尘,湿式作业。

67、职业性中暑是指:由于高温作业引起的热平衡失调或水盐代谢障碍所致的急性疾病。

68、隔热通风不属于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69、对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检查,哪个频率听力下降≥30dB为听力损伤3000Hz。

70、某清砂工,接触噪声15年,近两年听力减退,伴耳鸣、耳痛等症状,听力检查4000Hz,听力下降32dB,双耳平均听域听力下降50dB,其为中度听力损伤。

71、周围物体温度低于人体体表温度时为负辐射。

72、在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具有腹绞痛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73、肝功能严重受损不属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表现。

74、在临床上,化学性肺水肿主要分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75、水泥粉尘为无机粉尘。

76、肺水肿防治原则应是:防止毒物继续侵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限制补液量,脱水、利尿;维持呼吸道通畅;兴奋呼吸中枢、支气管解痉、对症治疗等。

77、矽肺X线胸片表现与肺部病变程度:不一定平行。

78、职业病论述错误的是: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动保障待遇。

79、预防苯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改革生产工艺,使工人不接触或少接触苯;通风排毒;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80、职业性致癌因素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

81、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82、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不属于个体预防措施。

83、痰中检也石棉小体,说明接触过石棉。

84、反映苯接触水平的指标是测尿酚的量。

85、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中劳动者的班组、工作时间、操作体位和方式,体力和脑力劳动比例等。

86、高气湿是指环境相对湿度大于80%。

87、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20-20000Hz。

88、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有:CO、氰化物、硫化氢。

89、封不是防尘工作八字方针中的内容。

90、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污染部位的清洗要用肥皂水。

91、热辐射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

92、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方式有多种,巨噬细胞吞噬不属于。

93、从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角度,做法错误的是:施药时使用浸酸液纱布口罩,防止吸入中毒。

94、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有:SO3、NO x、SO2。

95、属于窒息性气体的有:CO、HCN、H2S。

96、矽肺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结核、肺内感染、肺心病。

97、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分散度;粉尘浓度;个体因素。

98、职业性肿瘤的特点有:病因明确;有好发部位;潜伏期较短;有特殊的细胞类型。

99、影响职业性毒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有:毒物的毒性;劳动强度;机体状态;接触毒物时间;毒物浓度。

100、中暑的常见诱因有:过劳、体弱、睡眠不足、对热不适应。

101、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有害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2、关于法定职业病,下列正确的选项是:确定为法定职业病的患者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各个国家法定职业病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定的职业病范围是不一样的。

103、属于法定职业病的是:水泥尘肺;三硝基甲苯中毒;航空病;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

104、职业病的特点主要包括:病因明确;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预防;发病常是群体性的。

105、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包括:职业史;既往病史;工作现场危害调查和评价;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06、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包括: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工作有关疾病比职业病更为常见;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可以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107、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

108、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上岗前的健康基础资料;发现职业禁忌证。

109、矽尘作业的职业禁忌证包括:活动性结核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影响肺功能的疾病。

110、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有: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炎;消化系统的症状;血液系统改变。

111、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11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症状表现类型主要有:毒蕈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烟碱样症状。

113、属于有机粉尘的是:蚕丝、高分子合成纤维、羊毛。

114、关于尘肺概念正确的描述是:由生产性粉尘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一种全身性疾患。

115、《尘肺病的诊断》国家标准中用于尘肺诊断的主要X线影像为: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小阴影;大阴影。

116、高温作业条件下,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方式包括:汗液蒸发;热辐射;热传导。

117、高温作业工人食欲差的主要原因有:消化腺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胃肠道蠕动功能下降。

118、生产性噪声按来源可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119、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20、无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无机粉尘三类。

121、有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有机粉尘三类。

122、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成分和浓度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123、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等危害作用。

124、粉尘分散度的两种表示方式是粒子分散度和质量分散度,对于矽肺病发生发展,质量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125、硅酸盐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结合型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例如石棉肺。

126、粉尘沉着症的临床特点是脱离粉尘作业病变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27、防尘八字方针是宣、革、水、密、风、护、管、查。

128、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129、矽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类圆形小阴影。130、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和生物性有害因素。

131、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电离、非电离辐射、噪声和振动等。

132、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等。133、按照发病机制的不同,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134、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35、法定职业病:由政府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136、职业性损害: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137、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征。

138、窒息性气体:气态吸入而引起机体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可分类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和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139、职业病:是职业性损害中最大的一类,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所造成的损害机体不能代偿,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40、噪声性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14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4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4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144、呼吸性粉尘:直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为呼吸性粉尘。

145、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型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46、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47、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148、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149、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150、工作有关疾病:是指职业人群受生产环境及劳动生产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增高、促进潜在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151、HCN急性中毒的解毒剂是什么,它的解毒机制是怎样的?HCN中毒的解毒药是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解毒机制:亚硝酸钠能使HbFe2+形成HbFe3+,CN一则与HbFe3+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bFe3+还可以夺取已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CN-,恢复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而给予硫代硫酸钠,能使其与CN一结合形成稳定的硫氰酸盐从尿中排出,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152、职业病有哪些特点?职业病的特点有: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和疾病有明确的剂量一效应关系;③发病常是群体性的;

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诊早治,康复效果良好;⑤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发病率。

153、职业性肿瘤有哪些特点?职业性肿瘤的特点有:①病因明确,发病率和病死率高;②大多有其好发部位;③潜伏期短,发病或死亡年龄早;④恶化程度高;⑤细胞类型特殊。154、简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①毒蕈碱样症状: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呼吸困难、肺水肿等;②烟碱样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动作不灵活,全身紧束感;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

155、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和方法。①职业史: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②X线胸片: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前后位胸片为依据;③临床表现;④排除其他疾病。

156、简述局部振动病的诊断原则。①职业史;②临床表现,发作性手指变白;③排除其他疾病。

157、简述各类型中暑的病因与临床表现。①热射病: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在高温下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 C;C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②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智清醒,体温多正常;③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液流量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的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足以代偿,导致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晕厥。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通常休息片刻可恢复。

158、简述中暑的治疗。(1)轻症中暑:离开作业环境,到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饮料。(2)重症中暑:①热射病:降温,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②热痉挛:及时给清凉饮料,必要时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充钠钾离子;③热衰竭:通风降温,充分休息,给予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159、简述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60、简述职业卫生中三级预防的原则。①病因预防;②“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积极治疗,改善预后。161、举例说明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的区别。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联系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具有三层含义:①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工作有关疾病举例: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

162、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和途径都受哪些方面的影响?①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强度。②皮肤: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脂水分配系数,皮肤完整性,皮肤部位,暴露面积,气温气湿。③消化道:饥饿,胃肠道疾病,pH值。

163、影响毒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①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②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③联合作用;④个体易感性;⑤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164、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预防措施:①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②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③个体防护;④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⑤安全卫生管理;⑥职业卫生服务。

165、如何预防铅中毒?①降低铅浓度:工艺改革,通风,控制熔铅浓度,以无毒或低毒物替代铅;②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防尘烟口罩,严禁在车间吸烟进食,下班淋浴,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工作环境;③职业禁忌证: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166、铅的毒作用机制有哪些? ①血卟啉代谢障碍,抑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②对红细胞的破坏,形成点彩红细胞,抑制A TP酶,使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发生溶血;③使大脑皮质出现兴奋抑制和功能紊乱,皮层一内脏调节障碍;④直接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痉挛;⑤损害肾脏近曲小管。

167、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都有哪些? ①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类型,含量越高则发病时间越短,病情越重。不同类型的石英致病能力顺序为: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超石英,晶体结构中致病能力顺序为:结晶型>隐晶型>无定型;②肺中二氧化硅的蓄积量,此值主要取决于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③其他粉尘的协同作用,如铁粉尘,砷粉尘,煤尘的存在会加重矽肺发病;④个体差异。

168、慢性铅中毒的实验室指标有哪些?答:慢性铅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尿铅和血铅、诊断性驱铅试验、尿ALA、红细胞FEP和ZPP。169、CO中毒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CO与Hb结合形成HbCO而使Hb的运氧能力障碍。

170、简述急性HCN中毒的机制。氰化物进入机体后释放出氰离子(CN-)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171、试述铅中毒的三级预防措施。①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将空气中的铅浓度降低到国家容许限值以下;定期检查生产环境空气中铅浓度,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消除空气中的铅;就业前进行体格检查;②二级预防,即临床前预防:主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体措施有:定期体格检查和普查,以早期发现铅中毒患者;③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积极治疗铅中毒患者,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0.5~1 g静脉注射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还可用促排灵、二巯基丁二酸钠、二巯基丁二酸(DMSA)胶囊。铅绞痛发作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O~20mL或阿托品,以缓解疼痛。

172、试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原则。(1)清除毒物:立即使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忌用热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指甲;眼部受污染,应迅速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洗后滴人1%的阿托品数滴;口服中毒者用温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反复洗胃,直至洗出液无农药味为止。(2)特效解毒药物:迅速给予解毒药物,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中度中毒者需要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如氯解磷定、碘解磷定),两者并用时有协同作用,剂量应适当减少。敌敌畏、乐果等中毒时,使用胆碱酯酶复能剂的效果较差,治疗应以阿托品为主。(3)对症治疗。特别注意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衰竭或呼吸麻痹时,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暂停时,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

(4)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表现消失后仍应继续观察2~3天;乐果、马拉硫磷、久效磷中毒者,应延长治疗观察时间;重度中毒患者避免过早活动,防止病情突变。

173、请论述粉寺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生产环境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及其特点与影响因素。

174、请论述粉尘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1)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暴露时间:作业场所空气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暴露时间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2)粉尘的分散度,其值越大,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就越长,沉降速度就越慢,被人体吸人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分散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

对人体危害就越大。分散度还与其在呼吸道中的阻滞有关,AED值为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AED值小于5μm的粒子则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3)粉尘的硬度,主要与粉尘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害有关。(4)粉尘的溶解度,其值越大,对人体危害就越严重。(5)粉尘的荷电性。(6)粉尘的爆炸性

175、简述各型中暑的特征及处理要点。中暑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1)热射病:是人体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有起病急,体温高达40℃以上,伴有皮肤干热“无汗”,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2)热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电解质大量丢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肌痉挛。临床特点是肌肉痉挛伴肌肉收缩疼痛,尤以腓肠肌多见。(3)热衰竭:多因皮肤血流增加,而导致脑部暂时供血不足引起的改变。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4)日射病:太阳辐射引起颅内组织受热,脑组织充血水肿。临床特点为剧烈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意识丧失等。处理要点:中暑先兆与轻度中暑:立即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含盐饮料及对症处理。重症中暑其治疗原则为: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176、某造纸厂因生产需要应修复已停产的储浆池,该池深3m,长宽各3m,内存纸浆约2m3,并已存放1个月有余(正常生产时,纸浆只停放1-2天),工人检修完抽浆泵、马达和管道后,即开泵抽取储浆池的纸浆。几分钟后,泵的橡皮管道破裂,纸浆从管内喷出,立即停泵。此时工人李某马上顺着铁梯下到池内去修理,突然摔倒在池内。张某认为李某是触电摔倒,即刻切断电源下去抢救,也昏倒在池内。后有两名工人去救援,也相继昏倒在池内。请回答以下问题:(1)看到连续两名工人突然昏倒在储浆池内,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为什么?应考虑是否为有害气体引起的中毒。因为纸浆在储浆池存放有1个多月,纸浆在存放过程中会发酵产生H2S窒息性气体,因此在池内可能有较高浓度的H2S气体。

(2)你认为应该如保采取紧急救援措施,防止人员的继续伤亡?为防止人员继续伤亡,首先应对池内进行抽风排毒,降低池内有害气体H2S等的浓度,下去救援人员应佩带防毒呼吸防护器等措施。

(3)造成此次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因纸浆在储浆池存放时间过长,工作前没有进行抽风排毒,工人缺乏防毒意识,因此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①消除和控制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加强通风排毒;

②进入长期未用的发酵池内进行检修应佩带防毒呼吸防护器;③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职业卫生防毒知识等。177、某男,31岁,船舶修造厂工人,从事熔割、焊接作业8年,近2年来常有失眠、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无力、伴有食欲不振、便秘,偶有腹泻,近2个月常有腹部隐痛。体查:慢性病容,面色灰白,下齿龈可见浅蓝色线条,血常规正常。问:

(1)该病可能是什么中毒?为什么? 该病可能是铅中毒,因为船体切割、焊接时温度很高时,船体表面的油漆中的铅形成铅烟,进入机体导致铅中毒,此外该患者有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略)。

(2)如果需要确诊还需要获得那些资料?首选应做什么检查?确诊还需要获得以下方面资料:①该工人作业场所船舱中铅烟、铅尘浓度测定;②同工种工人中是否有类似表现;③血铅、尿铅测定;④注意了解该患者是否有含铅药物服用史等。(3)该患者应进行何种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该患者如尿铅增高时,应给予驱铅治疗,首选CaNa2一EDTA,驱铅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和检测尿铅。

178、某印染厂染整车间有工人10名,某日下午,有2名工人陆续晕倒在车间内,经工人送医务室,厂医检查发现患者四肢厥冷、肌肉强硬,一人小腿并有痉挛现象,体温为38.5℃,另一名工人体温38℃,两人衣服上并散发出芳香气味,厂医随即将其衣服脱去,并用冷水冲洗皮肤。患者不久即先后恢复意识,自诉口渴、四肢无力,且小腿肌肉疼痛。经调查,该部分工人均在染黑布的精元机上工作,染料主要为苯胺、盐酸等,车间空气中苯胺蒸气浓度最近曾测定过,结果为超过最高允许浓度1~2倍;车间气温为40℃、气湿为96%、风速极小,有3台普通电扇分布在车间内供工人使用。试考虑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两名工人患何病,有什么根据? 这两名工人可能因高温环境下引起急性苯胺中毒及中暑,其依据为生产环境使用原料有苯胺,加之生产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苯胺经皮吸收。

(2)说明这一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发生的原因:苯胺及高温作业环境,该车间温度为40℃、湿度为96%。有利于苯胺蒸气和液体经皮肤吸收,另生产环境苯胺浓度超标1~2倍,风速极小,不利于苯胺蒸气的排出,易引起苯胺急性中毒,另一方面生产环境属于高温、高湿环境,不利于汗液蒸发散热,易导致机体水、电解质过量丢失引起中暑的发生。

(3)厂医的急救处理是否恰当?如你是厂医拟怎样处理? 处理是对的。脱去污染衣物清水冲洗皮肤可防止毒物继续吸收。此外,还应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清新之处,给予清凉饮料补充,适量的水和电解质,可按轻毒中暑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第五章病区环境与保健

1、置于容器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2、在治疗室,注射治疗时,抽出的药物不得超过2小时。

3、在治疗室,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4小时内用完,并注明启用时间。

4、对于医院特殊病的噪声要求是30-40dB(A)。

5、医院污水消毒常用的方法是氯化消毒和臭氧消毒。

6、一般冬季病房、治疗室的室温宜为18-22℃。

7、病房、诊室、手术室噪声要求均应小于45dB(A)。

8、利用熟石灰进行医院污泥消毒,要达到消毒要求,必须使pH达到12并维持作用24小时。

9、医院污水经处理消毒后,总大肠埃希菌群数不得大于500cfu/L。

10、利用熟石灰进行医院污泥消毒,以pH为监测指标。

11、病室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60%。

12、符合患者要求的休养环境是儿科病室,室温宜在22℃左右。

13、一般病室墙面的颜色宜采用浅绿色。

14、患者方某所住的病室室温30℃,相对湿度70%,此时对患者的影响是闷热难受。

15、李先生,60岁,因喉头阻塞行气管切开,为其安置病室环境时应特别注意调查温湿度。

16、门诊发现肝炎患者,护士应立即转隔离门诊治疗。

17、病室湿度过低,患者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干燥,咽喉痛。

18、医院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患者所产生的废物;患者废水;患者粪便;受患者污染的空气;工作人员生活垃圾。

19、医院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与消毒的主要方法有:自然沉降法;惯性撞击采样法;过滤采样;辐射法。

20、医院污水消毒方法有:加热、加氯、臭氧、辐射、紫外线。

21、医院的主要品质是指:空气的温度;空气的湿度;空气的清洁度;空气的新鲜度。

22、医院空气的新鲜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有害成分的多少;臭味浓度的高低;生理上所需的负氧离子的多少。

23、医院污物中非可燃性固性污物的种类有:塑料制品、玻璃制品、金属制品。

24、医院空气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剂消毒;负离子发生器;臭氧消毒。

25、医院污物分为:感染性废物;污染的锐器;化学性废物。

26、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根据其原理分为:自然沉降法;惯性撞击采样法;过滤采样法。

27、医院空气消毒中化学消毒剂消毒常用的有:0.2%过氧乙酸;3%过氧化氢;甲醛熏蒸法;臭氧消毒法。

28、医院室外环境的标准与要求包括:绿化与美化;医院污水的排放标准;医院污物的处理要求。

29、医院室内环境的标准与要求包括:室内温湿度;空气的新鲜度;允许噪声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室内空气含菌量。

30、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是指:病室安静;病室整洁;病室温湿度适宜;病室安全;病室通风。

31、医院污泥消毒最简便的方法是碱化消毒法。

32、医院污水的消毒方法有多种,其中氯化消毒和臭氧消毒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33、空气微竹物采样方法根据其原理分为自然沉降法、惯性撞击采样法、过滤采样法三种。

34、药房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工作人员经药品传染给患者。

35、所有来肠道门诊就医的患者要立即做大便常规和血常规,待结果出来后再做鉴别。

36、传染病房在管理上除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外,还应严格地分开清洁区和污染区。

37、医院手术间的数目应为外科床位的5%,手术间与辅助间的面积以

1:1为宜。

38、医院不同区域的噪声要求不同,特殊病房30-40dB(A),手术室,病房检查室等均应小于45dB(A)。

39、医院建筑必须合乎卫生学要求,这是医院建筑布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40、医院分区可分为医疗区、医疗保障区、生活区3个区。

41、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消毒污水,均应测定粪大肠菌群,通常采用多管发酵法测定。

42、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等特性。

43、护士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温湿度适宜有良好通风和采光、美观而安全的疗养环境。

44、为病区控制噪声,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45、一般病室冬季的温度以18-20℃为宜;新生儿室、产房、手术室以22-24℃为宜;相对湿度一般以50-60℃为宜。46、环境的主要品质:是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新鲜度,它们与医院感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7、医院环境管理:是医院对损害环境行为或活动施加影响,并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休养场所的全过程管理。

48、医院外环境的标准及要求表现在哪几方面?①绿化与美化;②医院污水的排放标准;③医院污物处理要求。

49、医院室内环境标准及要求表现在哪几方面?①室内温湿度;②空气新鲜度;③室内允许噪声标准;④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⑤室内空气含菌量。

50、医院空气中微生物采样方法可分为哪几种,最常用的是哪几种?空气中微生物采样方法可分为自然沉降法、惯性撞击采样法和过滤采样法,其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是自然沉降法。

51、医院空气和污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医院空气消毒的常用方法有:①紫外线照射;②化学潸毒剂潸毒;③负离子发生器。医院污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①加热;②加氯消毒;

③臭氧消毒;④紫外线;(5)辐射等。

52、简述医院环境管理。是医院对损害环境行为或活动施加影响,并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休养场所的全过程管理:①对医院室外环境保洁的基本要求;②室内环境的保洁要求;③医院污染物的处理要求。

53、简述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卫生要求。对人体健康无害;感官性状良好;对生活使用无不良影响。

54、影响医院污水氯化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余氯量及接触时间、污水的特性和病原体的抵抗力等。

55、影响医院污水臭氧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臭氧与污水充分混合时间、污水特性、pH、水温等。

56、护士应如何维护病区的整洁性?①病室的陈设整齐,规格统一;②患者的皮肤、头发、口腔等要保持清洁,被服、衣裤要定期更换;③工作人员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④治疗后用物及时撤去,排泄物、污染物及时清除。

57、病区为控制噪声,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①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②病室的门及桌椅脚应钉橡皮垫,推车轮轴定时滴注润滑油;③有条件的病室,床头可增设耳机装置,医院广播室可定时向病区播放节目,也可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收听适当的音乐、曲艺节目等。

58、试述医院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医院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诊疗患者所产生的废物、废水、患者粪便与受患者污染的空气,以及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包括医院污物、污水和污泥。其中医院污物又可分为感染性废物、污染的锐器废物、药物性废物、细胞毒素废物、化学性废物和一般废物。医院污水包括含病原体污水、含放射性污水和一般生活污水。.

59、试述医院急诊室的布局和管理。布局:急诊室多附建于门诊部中,设有单独出人口,并保持有独立的单元尽端,自成一体。管理:①接触每个患者及污染物后,应用肥皂流水洗手;②发现传染患者,迅速送到传染科或传染病病院,并及时处理;③收治两个患者之间应更换床单,铺清洁床单前应以消毒液抹洗床架,床头柜;④侵袭性操作,均应带无菌手套,严格消毒,铺无菌巾;⑤定时通风;⑥抢救室、清洁室定时用甲醛溶液消毒;⑦体温计、耳镜、喉镜等容器每次使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洗;⑧担架和轮椅应定期用肥皂水、消毒液擦洗,并铺床单使用。

第六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1、冠心病的生理始基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2、痛风症的生理始基是:高尿酸血症。

3、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生理始基是:高蛋白质结合碘。

4、长期处于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境下的人易患癌症。

5、A型行为模式的人易患:冠心病。

6、心理刺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情绪应激时都伴有中枢儿茶酚胺浓度的降低。

7、心身疾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8、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脱敏治疗。

9、心身疾病的各社会危险因素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家庭环境。

10、心岙疾病不包括:有短暂心理生理反应。

11、心身疾病的基本体征有:以躯体症状为主;神经症;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

12、有关心身疾病的途述正确的是:心身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社会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更年期是心身疾病的发病高峰期。

13、哪些疾病属于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冠心病、月经失调、多汗症、偏头痛。

14、心身疾病的分布特征有:以更年期为发病高峰期;女性发病率一般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5、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生理中介机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

16、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大致分对症治疗、心理治疗、环境治疗和药物治疗四个方面。

17、常见的情感障碍有焦虚、忧郁和应激性。

18、冠心病的生理始基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痛风症的心理始基是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理始基是高蛋白质结合碘。

19、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一组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或综合征。

20、生理始基(analogue):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心理特点,它决定着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vulnerability)及所患疾病的种类。

21、简述A型行为模式(或“冠心病易患行为模式”)的特征:①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②富有极大的竞争性;③很容易引起不耐烦;

④有时间紧迫感;⑤语方和举止粗鲁;⑥对工作和职务提出过多的保证;⑦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

22、引起心身疾病的社会因素有哪些?①职业:紧张工作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居于最突出的地位;②经济地位;③教育文化;

④家庭环境;⑤保健服务;⑥现代化城市生活;⑦不良人际关系。

23、简述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①对症治疗:应首先根据躯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②心理治疗;③环境治疗;④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配合适量的抗抑郁类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24、试述心身疾病的基本体征及病因特征?心身疾病的基本体征为:心身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和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症状相关的体征。心身疾病有以下病因特征:①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②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一般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生理反应,而对心身疾病易感者则可引起病理生理反应;③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对心身疾病易患性不同;④有些患者可以提供较准确的社会心理因素致病过程,大部分患者不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能感到某种心理因素加重自己的病情。

25、试述心身疾病的的分布特点。(1)人群分布:以更年期为发病高峰期,65岁以上老年人和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较低,青年人略高;女性发病率一般高于男性,但有些疾病如溃疡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则以男性发病率高;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2)时间分布: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3)地区分布: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高

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6、根据你的知识,试述心身疾病的预防措施。心身疾病的预防主要采取三级措施:①一级预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抵制和处理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的能力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前提。②二级预防: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措施,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发展成为

功能失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二级预防的核心。③三级预防:通过对症治疗、心理治疗、环境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等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并促进患者康复。

第二篇营养与健康

第一章营养素

1、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有: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

2、哪些蛋白可作为参考蛋白:人奶蛋白;鸡蛋蛋白。

3、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有:猪肉;维生素C。

4、维生素A缺乏引起:干眼疾;夜盲证;失明。

5、不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维生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6、食物的能量来源是:碳水化合物;酒精;脂肪;蛋白质。

7、矿物质中,属于必需微量元素的有:锌;铁;硒。

8、属于优质蛋白的有:大豆蛋白;鸡肉蛋白;鱼肉蛋白。

9、含碘量丰富的食品有:海带;深绿色蔬菜;干贝;紫菜;海鱼。

10、维生素D的较好食物来源有:蛋黄;肝脏;海鱼。

1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包括:EAR、RNI、AI、UL。

12、营养过程包括:摄取;消化;吸收;体内利用。

13、营养素是:食物中存在的;可以提供能量;维持组织结构;调节机体代谢必需;参与组成体内的一些重要活性物质。

14、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应考虑:蛋白质含量;消化率;利用率;必需氨基酸模式;生物学价值。

15、正常成人能量的消耗主要用于: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体力活动;劳动。

16、尿负荷试验可用于哪些营养素营养状况的评价:维生素B1;维生素C。

17、烟酸缺乏引起的临床表现有:腹泻;痴呆;皮炎。

18、缺铁和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孕妇;乳母。

19、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储存和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组织成分;解毒作用;节约蛋白质。

20、动物蛋白质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肾脏负担过重;含硫氨基酸摄入过多。

21、维生素D的缺乏症有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和手足痉挛症。

22、必需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海产品和植物油类。

23、除8种必需氨基酸外,还有组氨酸是婴幼儿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24、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25、奶和奶制品含钙量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26、人体热能需要的测定方法有计算法和测量法。

27、烟酸缺乏引起的“三D”症状是指皮炎、腹泻和痴呆。

28、与胎儿“神经管畸形”形成密切相关的维生素是叶酸。

29、硫胺素缺乏引起的脚气病主要有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和急性暴发性脚气病三种类型。

30、人体的热能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三方面。

31、缺铁性贫血期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下降。

32、蛋白质和能量同时严重缺乏的后果可产生干瘦型营养不良(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症。

33、亚油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34、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评价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5、膳食调查的常用的主法有询问法、称重法和食谱调查法,营养状况评价的内容包括膳食调查、机体营养状况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查。

36、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易发生烟酸的缺乏病,其主要原因是玉米缺乏色氨酸且其中烟酸为结合型而不易释放,故在玉米面中加碱以利于吸收。

37、婴儿添加辅食时间从4个月后起,8个月后减少喂奶次数,12个月应完全断奶。

38、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四项内容,它们是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L)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39、热能供给按营养素来源要有适当的比例,其碳水化合物占60-70%,脂肪占20-25%,蛋白质占10-12%。

40、维生素D严重缺乏时,儿童可患维生素D缺乏病,成人患骨软化症。

41、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与人体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比值愈接近,该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越高。

42、食物的热效应(TEF)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热能消耗。

43、人群调查发现,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44、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在临床上出现的消瘦型主要是由于膳食中长期缺乏蛋白质、热能、其他多种营养素所致。

45、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46、必需脂肪酸(EFA):是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47、混溶钙池:人体中1%的钙,有一部分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以离子状态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这部分钙称为混溶钙池。

48、膳食纤维: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统称为膳食纤维。

49、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混合食用,相互间互相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使其比值更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从而提高混合食物的生物学价值,这种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

50、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51、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由于摄人食物而导致的热能消耗增加的现象,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5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指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程度,等于储留氮与吸收氮比值的百分数。

53、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植酸盐、草酸盐;②体内缺乏胃酸或服用抗酸药可影响铁吸收;③铁的吸收与体内铁的需要量和储存量有关,一般储存量多时其吸收率低,反之,储存量低或需要量增加时则吸收率增高。

54、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有哪些?答:①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②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而促进钙的吸收;③乳糖经肠道菌发酵产酸,降低肠内pH,与钙形成乳酸钙复合物可增强钙的吸收;④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新霉素有利钙的吸收。

55、简述矿物质的共同特点。答:①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②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③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④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虽需要量很少,但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

56、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①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③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

57、简述合理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答:①满足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②应该保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③建立科学的膳食制度;④合理的加工烹调;⑤对人体无毒无害。

58、如何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答: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资源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营养学上,主要是从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地评价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6.25),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2)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

蛋白质真消化率(%)=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

(3)

不同角度反映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指标。

1)生物学价值(BV):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价=

(吸收氮=储留氮=吸收氮一尿氮一尿内源性氮)

2)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它包含

蛋白质净利用率

=消化率×生物价=

3)蛋白质功效比值(PER)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

的指标。 蛋白质功效比值=

4)氨基酸评分(AAS):氨基酸评分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是目前被广为采用韵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氨基酸评分= 59价可从膳食调查、机体营养状况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查三个

方面进行。(1)膳食调查:即调查每人每日所摄取膳食中的各

种营养素量是否足够及比例是否恰当,可采用询问法、称重

法或食谱调查法进行,通过计算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的量并与

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摄入量标准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达到

要求。(2)机体营养状况体格检查:与临床体格检查无多大区

别,但重点是针对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缺乏症和营养过多症

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3)实验室生化检查:即采集受检者的

生物材料,检测其中营养素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以此判断

机体内营养素的负荷水平。

60、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试对居民的膳食提

出合理化建议。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的目的:指导

群众采用平衡膳食,获取合理营养,促进身体健康。根据《中

国居民膳食指南》,居民的膳食应注意:①食物多样化,谷类

为主;②蔬菜、水果和薯类应该多吃;③每日吃奶类、豆类

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

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膳食应清

淡少盐;⑦要限量饮酒;⑧食物应清洁卫生、无变质。

第二章 食品污染与食物中毒

1、毒蕈中毒属于:植物性食物中毒。

2、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是:花生、玉米。

3、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毒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及腌菜。

4、黄曲霉毒素中产毒量最高、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的是:

AFB1。

5、某食堂数十名职工进餐后6-12小时,陆续出现呕吐、腹痛、

腹泻,大便为黄绿色水样便,并伴有发热,肥达试验反应阳

性,可确定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6、食物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除了:对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7、黄曲霉素食品卫生标准规定:婴儿食品不得检出。

8、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肉制品、剩米饭。

9、最常见的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10、防止粮食霉变最有意义的措施是:控制粮食水份含量及

储存温度。

1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原则除了: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患

者均可用抗生素。

12、副溶血性弧菌属嗜盐性细菌。

13、引起肉毒中毒最多见的食品是:自制发酵食品。

14、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污染、化

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15、花生最易受到霉菌污染而出现食品卫生学问题。

16、味精的化学名是:谷氨酸钠。

17、苯甲酸对产酸菌的作用较弱。

18、苯甲酸在酸性条件下对多种微生物有明显的杀菌、抑菌

作用。

19、食物中毒与其他急性疾病最本质的区别是患者曾进食同

一批某种食物。

20、氰苷含量最多的是:苦杏仁。

21、根据临床表现,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可分为:胃肠炎型;

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

22、食物中毒的特点有:潜伏期短;多数呈暴发性;临床症

状相似;对健康人无传染性。

23、蛋白质、维生素C 对金属毒物的吸收入毒性有较大影响。 24、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类物质。 25、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有:感官指标;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

26、亚硝胺在碱性环境、中性环境、pH=10条件下稳定。

27、菌落总数的食品卫生学意义:食品清洁状态标志;预测食品耐保

藏性。

时间及经过,中毒人数及严重程度;查明患者的发病时间及主要临床表现;立即向当地卫生监督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对可疑食品、患者的呕吐物进行采样;立即封存可疑食品。 34、亚硝酸盐中毒:属化学性食物中毒;皮肤可出现青紫症状;可出现全身组织缺氧表现。 35、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是:发病潜伏期短;发病与食物有关;中毒患者临闲表现相似。 36、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三大类。 37、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荧光。 38、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超高温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39、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的过程。 40、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护色剂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1、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 4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抓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43、抢救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 44、细菌性食物中毒为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食物中毒。 45、中毒人数超过30人时,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6、根据毒蕈毒素成分,中毒症状可分为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胃肠炎型四种类型。 47、葡萄球菌肠毒素的耐热性及毒性强弱不同,在各型毒素中A 型毒性最强,B 型耐热性最强。 48、河豚毒素广泛分布在河豚鱼的皮肤、内脏、及血液中,其中以卵巢和肝脏中含量最高,其对人体的毒作用主要是使末梢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 49、请列举能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食物:奶及其制品、肉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 50、食品污染:食品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烹调直至餐桌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某些有害因素,降低了食品卫生质量或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称为食品污染。 51、巴氏杀菌:是指通过加热以达到杀灭所有致病菌和破坏及降低一些食品中腐败微生物数量为目的的一种杀菌方式。 52、冷链(cold chain):对不耐保藏的食品进行冷冻保藏时,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商业网应一直处于适宜的低温下,称为冷链。 53、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54、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5、食源性疾病主要有哪些? 主要包括:食物中毒、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56、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答:①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③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④本身含有毒物质,经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其去除;⑤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物。 57、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答:①食物中毒发病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②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种类分布特点。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微生物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其次为化学性食物

中毒。

58、简述食物中毒的分类? 答: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③动物性食物中毒;④有毒植物中毒;

⑤化学性食物中毒。

59、理想的甜味剂应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安全性好;②味觉良好;③稳定性好;④水溶性好;⑤价格低廉。

60、简述防霉去毒措施。答:(1)防霉:①迅速降低粮食的含水量;②保持外壳的完整性;③低温、干燥保存;④粮仓使用熏蒸剂等。(2)去毒:①剔除霉粒;②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

③植物油加碱去毒;④活性碳吸附、高温处理等。

61、防止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①防止食物霉变或被其他微生物污染;②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用量;③施用钼肥;④增加维生素C等亚硝基化阻断剂的摄人量;⑤制定卫生标准并加强监测。

62、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答:治疗原则:①迅速排除毒物,可采用催吐、洗胃等方法;②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酸中毒及补液,抢救循环及呼吸衰竭;③特殊治疗,如肉毒毒素中毒患者应尽早使用单价或多价抗毒血清,并可试用盐酸胍,以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预防措施:①防止食物污染: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对牲畜做好生前检疫和宰后检验;②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低温保存;③食前彻底加热,杀灭病原体和破坏毒素;④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

63、简述食物中毒的特点。答:①潜伏期短,多数中毒呈暴发性发病;②有共同的食物进食史;③中毒症状相似,多数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④无明显的余波,无传染性;⑤有明显的季节性;⑥有些食物中毒的发生具有地区性。

64、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答:(1)及时报告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2)对患者采取紧急处理:①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②采取患者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③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④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如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使用特效解毒药,防止心、脑、肝、肾损伤等。(3)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①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②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送检;③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④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4)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65、使用食品添加剂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经过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②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③食品添加剂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④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⑤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杂、使假、伪造为目的;⑥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⑦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而被破坏或排除,不摄人人体则更为安全。

第三章营养代谢失调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1、对于糖尿病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20岁以下不患2型糖尿病。

2、对于1型糖尿病,不准确的叙述是:青少年多见,成人不发病。

3、对于2型糖尿病,不准确的叙述是:起病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4、肥胖患者合并的糖尿病不是继发性糖尿病。

5、对于导致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主要因素的描述,不确切是:蛋白代谢产物排泄引起失水出现烦渴。

6、糖尿病营养治疗能量供给的总目标是: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7、中等体力劳动的糖尿病患者能量供给的标准为35-40kcal/(kg·d)。

8、糖尿病饮食中碳水化物与脂肪所占百分比是:50-65%、20-30%。

9、糖尿病膳食蛋白应占总能量的20-35%。

10、一般糖尿病患者膳食结构中钠盐摄入量是<2.4克。

11、一般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能量分配比例为:1:2:2。

12、8岁男孩患糖尿病,制定膳食方案时总热能取45kcal/(gk·d)。

13、正常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5-20克,糖尿病患者一般应增加到40克。

14、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常见的主要发病因素有肥胖。

15、近年来判断肥胖症的新型指标是体重指数。

16、目前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是:饮食疗法。

17、关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错误的是:消瘦者应增加热能摄入以增高体重。

18、肥胖症患者最易引起糖尿病、冠心病并发症。

19、肥胖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习惯。

20、继发性糖尿病常见的因素描述不正确的是:肥胖患者,常吃过多纤维素食品有关。

21、糖尿病膳食中,蛋白质供给应注意:膳食蛋白质提供能量应占总能量的15-20%;特殊情况如哺乳、营养不良等可提高20%;合并肾功能衰竭时应限制在0.8g/(kg·d);动物性质白与植物性蛋白一般以各占50%的比例搭配。

22、与糖尿病营养代意气风发关系密切的维生索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C;β-胡萝卜素。

23、与糖尿病营养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矿物质是:钠、钙、镁。

24、与治疗糖尿病有关的微量元素是:锌、铬、锰。

25、与肥胖症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运动量;神经体液调节。

26、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可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和运动的热效应;可影响体重指数、皮下脂肪厚度及内脏脂肪;对内脏指肪的影响;可影响个人体力活动的多少;遗传因素决定过度喂养后的体重增加敏感性。

27、关于糖尿病的防治计划主要有:纠正和防止肥胖的发生,避免高脂饮食;膳食中热能要保证理想体重及工作、生活能力;食物中营养成分要合理,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纤维素者为好;避免和减少使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糖皮质激素等;多食蔬菜等。

28、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或少吃的食物有:红糖、白糖、葡萄糖等精制糖;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土豆、山药、芋头、藕、洋葱、蒜苗、胡萝卜、鲜豌豆等;饮食中应减少动物性肥肪的量,而以植物性脂肪代替;肥胖患者少用油脂肥厚的食品,包括花生、核桃等硬果。

29、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为: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30、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的目的是:保护胰岛功能,改善血糖、尿糖和血脂,使之达到或接近正常值;控制病情,延缓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控制热能摄入,维持正常体重,使肥胖者体重降低,消瘦者体重增加,使儿童生长发育正常。

31、糖尿病时通过饮食控制可以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改善症状,防治各种并发症。

32、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患者维持正常的尿糖和血糖水平,防止或减缓并发症发生。

33、目前主张糖尿病患者硫胺素供给量:成年男性 1.2mg/d、女性0.9mg/d;维生素B2:男性1.8 mg/d、女性1.3 mg/d,维生素C80 mg。

34、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

35、肥胖治疗原则是达到能量负平衡,促进脂肪分解。

36、肥胖症的社会行为病因包括饮食因素、运动不足、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

37、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两种类型。

38、食物的摄入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39、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的“三多一少”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40、减肥运动疗法可采用步行运动、跑步运动、减肥健美操、跳绳运动、跳舞等。

41、糖尿病:是一种具有一定遗传倾向,以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内分泌紊乱和代谢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42、血糖指数:即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

43、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44、BMI: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单位为kg/m2。主要用于衡量肥胖程度。

45、单纯性肥胖:主要指排除由遗传、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而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

46、微量元素铬对糖代谢有何影响?答:体内起生理作用的铬为三价铬,

它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并对碳水化合物代谢有直接作用。良好的铬营养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47、简述膳食纤维对糖尿病防治作用的机制。答: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它们不仅可以改善糖代谢,还可降低血脂、防止便秘等。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下降,可使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作用机制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时,可减慢糖的吸收,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改善糖耐量,增高组织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既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又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非可溶性膳食纤维虽然对血糖和血脂代谢无直接影响,但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通过,减少吸收,所以可间接降低血糖。此外,还可增加粪便体积、通便和减肥。

48、简述肥胖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答:肥胖治疗原则是达到能量负平衡,促进脂肪分解。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①控制总能量的摄人量:限制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和摄人食物的种类,以便减少摄人的热能;②运动法;③药物疗法;④非药物疗法。

49、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答: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原则包括:①适当节制饮食,限制总能量摄人量,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②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应适当,同时注意补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⑧避免高糖食物,如各式甜食、糖果等,不偏食;④提倡高纤维饮食,减少酒和钠的摄入;⑤糖尿病饮食治疗需长期坚持;⑥肥胖、妊娠、并发症患者的饮食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50、简述糖尿病饮食食谱制定的步骤。答:①根据患者体重、体质、血糖、尿糖、血脂等情况,计算确定总能量;②依据总能量与营养素供给比例,计算具体营养素的重量;③依据各营养素的重量,确定具体食物的量及一日三餐比例;④按照先主食、后蔬菜、再荤食顺序搭配每餐的具体品种与量;

⑤具体的一日三餐品种与量的制定。

51、简述肥胖发生的原因及肥胖的种类。答:肥胖发生的原因大体上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肥胖发生的遗传生物学基础。遗传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一种罕见的畸形肥胖;其二是遗传物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肥胖。与人类肥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4种:神经肽Y、黑色素皮质激素、瘦素和解偶联蛋白。外因主要是指影响肥胖发生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饮食因素、行为心理因素。肥胖按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即: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

52、与1980年前比较,糖尿病营养治疗热能供给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首先,为控制血糖,既往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被严格控制在15%以下。目前认为血糖增高主要取决于总能量的摄入,在合理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人量可改善糖耐量,不仅不增加胰岛素的需求,反而还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应提高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目前主张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为宜。但空腹血糖高于11.1 mm0L/L、尿糖多时,需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人量。其次是关于脂肪摄人量,早期糖尿病治疗膳食提倡低糖高脂肪,以为高脂肪既可避免餐后高血糖,又可提供能量。以后又发现,高脂饮食可引发或加重高脂血症,继而导致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因而,应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人量。目前要求,脂肪供给量应占总能量的20%~35%。如肥胖伴有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应控制在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酿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或低于脂肪总量的1/3。

第四章临床膳食疗法

1、伤寒患者饮食中可选用稀饭。

2、低盐低脂饮食不属于医院基本膳食的类型。

3、低蛋白饮食中每日蛋白质不超过40克。

4、高蛋白饮食中每日可供蛋白质100克。

5、少油饮食每日膳食脂肪限量:30克。

6、低胆固醇膳食胆固醇含量每日不超过300mg。

7、鼻饲的食物适宜温度是:38℃。

8、错误的插鼻饲管的方法是:插管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黏膜。

9、鼻饲错误的是:在混合奶中可加入维生素C。

10、诊断胃肠有无出血时做大便潜血试验,试验前三天禁吃的食物是:肝。

11、饮食方案中,蛋白质营养价值最高的是:动物蛋白质与大豆蛋白混合。

12、胃管插入的适宜深度为:45-55cm。

13、高热,急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出血,大手术后患者适宜吃:流质食物。

14、发热,消化道疾病,术后患者适宜吃:半流质食物。

15、有轻微发热,消化不良及肠道疾病恢复期适宜吃:软饭。

16、哪种膳食属于限制营养素膳食:低热能膳食;低蛋白饮食。

17、哪些膳食属于特别制备膳食:无盐膳食;低钠膳食;无渣膳食;胃病膳食。

18、临床常用的营养治疗方式有:经口营养疗法;静脉营养;管饲疗法。

19、营养评价中正确的是:患者体重在标准体重90%以上者营养正常;体重在标准体重的79%-60%者为中度营养不良;体重小于标准体重的60%者为重度营养不良。

20、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有:营养缺乏病检查;人体测量;临床生化检验;膳食营养评价。

21、医院基本膳食类型分为普通饭、软饭、半流质、流质。

22、营养治疗性膳食的类型分为限制营养素膳食、增加营养素膳食、特别制备膳食和药膳。

23、限制营养素膳食包括低热量膳食和低蛋白膳食。

24、增强营养素膳食包括高热量膳食和高蛋白膳食。

25、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有营养缺乏病检查、人体测量、临床生化检验和膳食营养评价。

26、医院膳食分为基本膳食、治疗膳食、诊断膳食。

27、管饲疗法:通过人工管道向胃或空肠输送营养物质的方法。

28、药膳: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科学配方及享饪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特营养功效和食疗作用的膳食。

29、治疗膳食:治疗膳食是在基本膳食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某种营养素,以适应病情需要,从而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30、鼻饲:鼻饲是将鼻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注入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的一种方法。

31、要素饮食: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精制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易于吸收的营养成分,包括游离氨基酸、单糖、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它的主要特点是无需经过消化,可直接被肠道吸收。

32、简述限制营养素膳食的配制要点及适用范围。答:限制营养素膳食分低热量膳食和低蛋白膳食。低热量膳食就是减低膳食中总热量,根据限制的热能计算后配制饮食,可采用低热量填充食物。临床上用于需减重的患者。低蛋白膳食是要求每日蛋白质不超过40克,选用优质蛋白质,用蔬菜和淀粉取代部分粮食。临床上用于急性肾炎、尿毒症、肝衰竭的患者。

33、简述要素饮食的适应证。答:适用于不能经口进食者、急性胰腺炎、严重肠道感染、严重烧伤、外科手术前后补充营养者、严重感染、肿瘤、重度营养不良者等。

第五章社会营养

1、每100ml母乳中含蛋白质约1.2克。

2、一般乳母一天泌乳量约500-100ml。

3、成人摄入混合膳食时,因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约相当于基础代谢的10%。

4、我国成年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全国摄入总量的百分比为70%以上。

5、孕妇摄入的营养素中与新生儿先天性畸形有关的是:维生素C、锌、碘。

6、牛乳和母乳比较中正确的陈述是:牛乳的乳糖含量低于母乳。

7、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质普遍偏低,为改善这种状况应多吃奶类及其制品。

8、婴幼儿和青少年机体缺乏哪种营养素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贫血甚至智力发育障碍:蛋白质。

9、小儿发育最早的是:神经系统。

10、儿童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是:缺铁性贫血。

11、老年人饮食中应相对增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12、老年人为何宜少食多餐:老年人肝糖原合成降低、糖原储备减少,易发生低血糖。

13、怀孕妇女以每月增加体策多少为宜:正常体重妇女每月增加1.5-2公斤;正常体重妇女每周增加0.4公斤;体重低者每周增加0.5公斤。

14、说法正确的是: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是世界上营养最全面的食物;母乳中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母乳中丰富的免疫物质能增

强婴儿的抵抗力;哺乳能使母亲心情愉悦。

15、我国膳食的特点,错误的是:热能已基本达到供给量标准,食物结构仍以粮食为主;优质蛋白比例不足;奶及奶制品不足。

16、关于产后哺乳正确的是:尽早开始第一次哺乳;按婴儿需求哺乳,不要定时;提倡母婴同室,使于随时哺乳。

17、关于儿童的营养特点正确的有:婴幼儿蛋白质的供给量按体得计应较成年人高;13-15岁男女能量需要量基本一样;婴幼儿对胡萝卜素的吸收利用能力差,应尽量供给维生素A 和鱼肝油;儿童钙、磷、铁、碘、锌、镁等供给量按体重计均应比成年人高。

18、社区营养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群的营养供给量;人群营养状况评价;人群食物结构;饮食文化;食物经济。

19、早开奶是指产后半小时开奶。

20、断奶食物添加顺序是先单纯后混合;先液体后固体;先谷类、水果、蔬菜后鱼、蛋、肉。

21、社区营养学:是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作为总体,从宏观上解决其合理营养和膳食的相关理论、实践与方法的一个边缘科学。

22、社区营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既包括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的营养供应量、营养状况评价等纯自然科学问题,也要讨论人群食物结构、食物经济、饮食文化、营养教育、法制与行政干预等对居民营养有制约作用的、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社会条件、社会因素等问题。主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着眼社会人群总体,从营养科学与社会条件、社会因素相结合,研究解决居民营养问题。

23、膳食调查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1)记账法。包括:食物消耗量、就餐人日数的统计、平均每人每日食物的消耗量、每人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计算。(2)回顾询问法。包括:24小时膳食回顾法、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膳食史法。(3)称量法。具体步骤:①每天各餐的主食、副食物均应先称后做;

②分别称主食、副食出锅后的熟食重及剩余熟食重(包括丢弃的残渣重),换算出各餐主食、副食的净食生重;③根据调查天数,求出每人每日各种主食、副食物的平均食人量;④根据结果,进一步计算出膳食构成及热能和蛋白质来源在各类食物中所占的百分比、三大营养素产热量百分比及蛋白质来源百分比,以评价膳食组成及热量分配是否合理和膳食中蛋白质质量情况;⑤食品的烹调方法调查;⑥厨房、食堂卫生调查。(4)化学分析法。

24、奶类及奶制品有哪些营养特点?答:(1)奶类:①蛋白质含量为3%~4%,消化吸收率为87%~89%,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与组成和鸡蛋相似,利用率高,属于优质蛋白,牛奶中酪蛋白与白蛋白的构成比与人奶恰好相反;②脂肪含量3%~5%,颗粒小,消化吸收率高;③所含碳水化合物为:乳糖(4%~5%),其含量较人奶低,促进肠内乳酸菌生长,还可以促进钙和无机盐的吸收;④是矿物质的丰富来源,以钙、磷、钾为多,但含铁量不足;⑤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含量与动物饲料和季节有关。(2)奶制品:①奶粉。全脂奶粉溶解性良好,对蛋白质的性质、奶的色香味及其他营养成分影响均很小,脂肪含量在26%左右,适合于普通人群食用;脱脂奶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适合于老年人及肥胖、高血脂人群食用;配方奶粉是对牛奶的营养的组成成分加以适当调整和改善,使之更适合于婴幼儿、孕妇、中老年人。②酸奶。保留牛奶全部营养成分,且蛋白质、脂肪变得更易消化;钙、磷、铁利用率大大提高;乳酸可抑制肠道内病菌繁殖,增进食欲,促进胃肠蠕动;维持肠道内菌丛的平衡,增加有益菌群,抑制腐败菌。③炼乳。含糖量高(40%以上),加水稀释后蛋白质和维生素、无机盐等其他营养素的含量相对较低,故不适合喂养婴儿,但适用于长途旅行者和野外工作者。④奶油。含脂肪80%以上,含水量低于16%,主要用于佐餐和面包、糕点的制作。

25、孕妇营养有何特点? 答:①能量:孕妇除了为了维持自身所需能量外,还要负担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胎盘和母体组织增长所需要的能量。孕早期的能量供给量与非孕妇女相同,孕中、后期能量供给量在非孕妇女能量供给量的基础上每日增加200kcal。②蛋白质:供给量在非孕妇女蛋白质供给量基础上孕中期每日增加15g,孕后期每日增加25g,此外,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宜占蛋白质总量的1/2以上。③脂肪:膳食中应有适量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保证胎儿和自身的需要。但孕女了血脂较平时高,脂肪摄入量不宜过多。一般认为脂肪提供的能量以占总能量的25%~30%较为适宜。

④钙、铁、锌、碘:钙,孕期需要增加的钙几乎都是在最后3个月积存于胎儿,以满足胎儿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的需要,此外母体亦需储留部分钙以备哺乳期使用,营养学会推荐孕中期每日1000mg,孕后期1500mg,孕妇应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膳食中摄

人不足时亦可补充一些钙制剂;铁,孕早期缺铁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有关,孕期缺铁还会影响新生儿肝脏的储铁量,致使婴儿出生后较早出现缺铁或缺铁性贫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孕妇铁供给量为孕中、后期每日28mg。锌,母体补充锌能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和预防先天畸形,推荐膳食中锌的供给量为孕中、后期20mg。碘,是合成甲状腺素所必需的营养素,而甲状腺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对于大脑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推荐孕妇每日供给量为孕早期150微克,孕中、后期175微克。⑤维生素:孕妇缺乏维生素A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有关,过量可导致自发性流产和先天畸形(孕中后期1000微克视黄醇当量);维生素D缺乏与孕妇骨质软化症及新生儿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有关。孕早期因妊娠反应和代谢改变,应供给充足的水溶性维生素,补充维生素B1、B2、B6和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呕吐和味觉异常,在受孕前和孕早期补充叶酸每日400微克可有效地预防大多数神经管畸形的发牛及复发。

26、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有哪些影响? 答:(1)对母体的影响:

①引起营养缺乏病:营养性贫血(铁、叶酸、维生素B2)、骨质软化症(钙、维生素D)、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质、维生素B1);②发生妊娠合并症;

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体肥胖、钠摄人过高、蛋白质、钙、锌、镁、维生素B6摄人不足)。(2)对胎儿的影响:①低出生体重(孕前体重低、孕期体重增长缓慢、孕妇血浆总蛋白和白蛋A低、孕妇贫血、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缺乏、孕妇大量饮酒或吸烟、早产);②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③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增高;④脑发育受损(蛋白质);⑤先天性畸形(锌、碘、叶酸缺乏,维生素A过多)。

27、食品强化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食品强化的基本原则是:补偿食品加工、储存及处理过程中的损失(复原);确保食品仿制品或替代品中的营养平衡;补偿自然原因造成的营养素含量变化(标准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素含量(强化);提供特殊情况下营养素的平衡摄人(配方食品)。

28、如何制定营养健康教育项目? 答:①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对象;

②确定教育内容;③确定教育方法和形式,开发领导,培养骨干,动员群众;开展多种教育方式。

29、乳母膳食中哪些营养素缺乏会影响婴儿营养状况? 答:①蛋白质:可影响乳汁分泌量;②碘、锌:可影响母乳中碘、锌含量,乳母缺碘可导致婴儿患克汀病(或呆小症);③维生素A和水溶性维生素:可影响母乳中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含量,如乳母缺乏维生素B1,可导致婴儿患脚气病。

第三篇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的研究内容是:研究资料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调查某疫苗的儿童中接种后的预防效果,在某地全部1000名易感儿童中进行接种,经一定时间后从中随机抽取300名儿童做效果测定,得阳性人数228名。则该研究的总体是:该研究的总体是1000名易感儿童。

3、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4、抽样误差的定义为: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5、在抽样研究中,当样本例数逐渐增多时:标准误逐渐减少。

6、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总体的统计指标。

7、统计量: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统计指标。

8、概率P(A)=0时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

9、某内科医生出门诊,发现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占大多数,为整理各系统疾病,确定指标的性质是:定性指标。

10、某医生整理资料时有以下指标:年龄、身高、体重、胸围等,上述指标属于:定量指标。

11、统计工作的步骤包括:除了得出结论。

12、某医生开展一项科研工作,按统计工作步骤进行。不属于搜集资料的内容是:录入计算机。

13、某医生开展一项科研工作,按统计工作步骤进行。分析资料包括:描述、推断。

14、门诊、急诊就诊人数属于计数资料。

15、用某药治疗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其疗效结果分别为:痊愈60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此类表达治疗结果的统计资料是:等级资料。

16、某血库提供5544例A、B、O、AB血型分布资料如下:计数资料。

血型0 A B AB

人数823 1098 2980 643

17、属于实验设计原则的是:随机化原则。

18、样本是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19、统计工作的步骤包括:搜集资料;统计设计;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20、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1、属于数值变量的是:患者红细胞计数;患者白细胞计数。

22、关于样本的说法,正确的是: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与来自的总体应该是同质的;样本中应有足够的个体数;样本含量可以估计。

23、属于分类变量的是:血型、性别。

24、统计学中的小概率是指该事件发生的概率:P<0.05;P<0.01。

25、关于资料的描述正确的有:统计资料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三种;统计资料分为数值变量资料、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和有序分类变量资料三种;三种资料可以互相转化;等级资料兼具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一些特征。26、关于随机抽样,说法正确的是: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应抽取合适的样本量。

27、抽样的目的是: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进行统计推断。

28、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

29、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设计。

30、搜集资料的任务是及时取得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而整理资料的目的是使原始数据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计算和分析指标。

31、医学统计资料主要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逐级上报的统计报表、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和专题调查和实验三个方面。

32、整理资料时一般需将原始资料进行质量和(或)数量分组。

33、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收集完整、准确的资料。

34、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样本必须是随机样本,并具有一定的数量。

35、抽样误差的大小取决于总体中个体差异的大小和样本含量。

36、样本含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37、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8、统计学上的小概率事件是指概率P<0.05或<0.01。

39、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的研究全体。

40、概率以符号P表示,其取值波动于0-1之间。

41、为了由样本信息能够推断总体信息,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42、样本与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根据其观察单位数是否可确定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这部分观察单位即是样本。

43、变量: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变量的具体数值大小即称为变量值。

44、计量资料(数值变量资料):通过定量的方法测定观察单位某变量的具体数值大小所得到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一般都有度量衡单位。

45、计数资料(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先按照事物的性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清点每一组的观察单位数目所得到的资料。

46、等级资料(有序分类变量资料、半定量资料):按观察单位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组(两组以上),然后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数目所得到的资料。

47、概率:用来说明某事物或现象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用P表示。

48、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由抽样造成的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之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49、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之差。

50、参数与统计量:参数即总体指标,统计量即样本指标。

51、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

52、抽样研究: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进行研究的方法。

53、统计推断:由样本信息推断总体信息的过程。

54、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的差异称为变异。

55、怎样才能做到使样本具有代表性? 答:①进行随机抽样:从总体中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保证总体中每一个观察单位被抽到的机会均等;②确保样本有合适的数量:根据统计学的方法确定某项研究所需的样本量,然后按照一定方法抽取需要的样本含量;③保证样本的同质性:即保证样本中的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是从同一总体中抽取的。

56、如何区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答:①计量资料有具体的数量大小,一般都有度量衡单位,属于数值变量,计数资料没有数量大小和单位,它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或类别分组后清点各组的频数资料,属于分类变量;②计量资料是连续性的,计数资料是非连续性的;③二者的分布类型不一样;④根据需要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可以互相转化。

57、简述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答:①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对整个工作作出一个周密、合理的安排和设想;②收集资料:按照设计的要求,及时取得完整、准确的原始资料;③整理资料:按照设计的要求,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必要的时候采用质和量分组后进行整理;

④分析资料:按照设计的要求,计算出相应的统计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58、试述各类误差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答:(1)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试剂没有标定、仪器没有校正、标准没有统一或操作方法不标准等。特点:具有方向性,统一偏大或偏小;可估计大小;可控制消除。

(2)随机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各种偶然的因素,具体不是很清楚;特点:无方向性,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客观存在,不能消除,但可通过严格控制条件使之减小到最低;无法估计大小。(3)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抽样产生的,由于个体变异的存在,只要有抽样,就必定有抽样误差。特点:无方向性,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不可避免,但增加样本量,可使其减小;能够估计其大小。

第二章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1、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指标是用来分析:计量资料。

2、平均数表示一群性质相同的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3、不属于变异指标的是:中位数。

4、有8个患某种传染病的患者,其潜伏期(天)分别为:2、1、21、7、12、3、4、13,则中位数是:5.5。

5、变异系数表示资料的:相对变异度。

6、用均数与标准差描述的资料是:正态分布。

7、适于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的资料是:偏态分布资料。

8、计算平均潜伏期宜用中位数。

9、某医生在处理临床资料时,要比较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资料变异程度,计算变异系数合适。

10、非正态分布资料宜用中位数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11、频数表法计算中位数要求:没有条件限制。

12、某地调查20岁男大学生100名,身高标准差为4.09cm,体重标准差为4.10kg,比较两者的变异程度,结果:由于单位不同,两者标准差不能直接比较。

13、某地1992年随机抽取100名健康女性,算得其血清总蛋白量的均数为74g/L,标准差为4g/L,则95%的参考值范围为:74±1.96×4。

14、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用该市5岁男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15、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μ到∞的面积为:50%。

16、对于正态分布资料的95%正常值范围,宜选用:x±1.96s。

17、制分布图不属于编制频数表的步骤。

18、做频数表时,以组距为5,组段划分正确的是:0-,5-,10-,…。

19、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好。

20、正态分布的以: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21、t值的分布是:近似正态分布。

22、x±2.58s包括变量值的99.0%。

23、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中间90%的面积所对应的横轴尺度u的范围是:-1.645∽+1.645

24、确定正常人的某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时,调查对象是: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25、有关参考值范围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求正态资料的参考值范围,精确度越高越好。

26、在标准的正态分布的曲线下面积中,区间(1.96,+∞)所对应的面积是:2.5%。

27、某医师测得100名新生儿童体重均数为3000g,标准差为100g,分布范围为2800-3200g时,其标准正态曲线下的u值是:2.00。

28、一组变量值的标准差将:随变量值之间的变异增加而增大。

29、说明两个有关联的同类指标的比即为:相对比。

30、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用:率。

31、某病的发病率是指: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32、计算相对数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

33、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一哪一项是不正确的是:离散程度和变异程度。

34、计算多个率的平均率时,应以总的实际数值为依据求平均值。

35、一种新治疗方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其病,则发生: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36、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是:病死率。

37、反映疾病疗效的指标包括,除了:治愈率。

38、相对数是表示:事物或指标间相对大小的指标。

39、评价远期疗效常用的指标是:生存率。

40、经调查得甲乙两地的冠心病粗死亡率都为40/万,按年龄构成标化后,甲地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为45/万,乙地为38/万,因此可以认为:甲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

41、连续性的相对数资料可用:线图。

42、反映1990年某地2-4岁儿童各类急性传染病病例构成资料宜绘制:构成图。

43、比较1995年某地三种传染病白喉、乙方脑、痢疾的病死率,选择的统计图是:直条图。

44、应用统计图必须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正确选择适宜的图形,选择正确的是:表示某现象数量随另一现象而变动的趋势宜选用半对数线图。

45、某护士描述发烧患者10天内的体温变化,应采用的统计图是:线图。

46、直方图可用于描述:10个年龄组患者数的分布。

47、频数表可用于:计算统计指标;反映资料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反映资料分布的对称性;揭示出数据中离群值。

48、为了减少抽样误差,使样本指标更好地反映总体,则应: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增大样本含量。

49、使用相对数时应注意: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不宜过小;不要把构成比作率分析;比较率的差别要有可比性;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

50、描述资料平均水平的指标有:均数;中位数。

51、中位数描述集中位置时,正确的是:适合于偏态分布资料;适合于分布不明的资料;分布末端无确定值时,只能用中位数;资料呈正态分布时,其中位数与均数相等。

52、制定医学参考值必须考虑哪些项: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选定适当的百分界值;确定样本量足够;确定指标的单侧或双侧界值。

53、说法中正确的是:没有个体差异就不会有抽样误差;抽样误差的大小一般用标准误来表示;医学统计资料主要来自统计报表、医疗工作记录、专题调查或实验等;抽样误差是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及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别。

54、统计表的基本构成有: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线条、数字。

55、可用于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图主要有:直条图;构成图;线图。

56、常用的相对数种类有:率;构成比;相对比;动态数列。

57、关于患病率的叙述,正确的是:患病率的增加不一定表示发病率的增加;患病率的调查对于病程短的疾病没有多大用途;患病率的单位是一般用人年;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得出的频率。

58、关于统计资料的列表原则,错误的是:横标题目是研究对象,列在表的右侧;纵标题目是分析指标,列在表的左侧;线条主要有顶线、底线及纵标目下面的黄线,分析指标后有斜线和竖线。

59、反映事物发生的强度指标用率,说明两个同类指标的比用相对比,说明某一事物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用构成比。60、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是总体均数μ和总体标准差σ或总体方差σ2。

61、反映一组性质相同的观察值的平均或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是平均数,反映偏态资料集中水平的指标是中位数,说明一组正态观察值之间的变异程度的指标是标准差。

62、抽样误差的大小受到样本含量和总体的变异程度大小的影响。

63、表达内部构成比,宜绘制圆图,表达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的统计图是直方图。

64、欲比较两组均数相差较大的资料的离散程度宜用变异系数。

65、资料8、3、2、7、10的算述均数等于6,其中位数等于7。

66、某病住院日的分布呈中间高两边低,平均住院日为10天,中位数为5天,可以看出,住院日程正偏态分布。

67、确定双侧95%参考值范围时,若为正态分布的资料一般计算(x ±1.96s),偏态分布的资料则计算P2.5-P97.5。

68、正态分布曲线下,横轴上从μ-1.96σ到μ范围内的面积为47.5%。

69、估计医学正常值范围的方法有正态分布法和百分位数法,它们分别用于正态分布资料和偏态分布资料。

70、为了由样本信息能够推断总体信息,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同质性。

71、构成比的特点:各组分构成比之和为100%、其大小还受其他组分变化的影响。

72、计算某病治愈率的分子项是治愈该病的例数,分母项是治疗该病的总例数,其比例基数一般用100%。

73、计算发病率时,其分子为某期内新发病例数,而计算患病率的分子为某期内新旧病例总数。

74、表示事物发展速度的资料宜用半对数线图,说明某现象随另一现象变迁的情况宜用线图。

75、根据资料的性质类型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76、某地1980-1990年结核病死亡率变动趋势应绘制普通线图,表示两种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绘制散点图。

77、平均数:是用来说明一组计量数据资料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等。

78、频数表:列有各观察单位的变量值及相应的频数的表格。

79、变异系数:是一种反映变异程度的指标,为标准差占均数的百分比。

80、中位数:一组计量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置居中的变量值。

81、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并将其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相当于1%,则任一百分点位置上的数就是百分位数。

82、正常值范围(参考值范围):指正常人的各种生理、生化数据,组织或排泄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所波动的范围。

83、正态分布:资料的频数分布高峰位置在正中心,两侧完全对称并逐渐减少并永远不为零。这种分布称为正态分布。

84、相对数: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值。

85、动态数列:是一系列按时问顺序排列的统计指标,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常用的有定基比和环比。

86、率的标准化法:是用于内部构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率比较的一种方法,即按照共同的内部构成对率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合理地进行比较的方法。

87、统计描述:指用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描述的统计分析方法。

88、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

89、简述频数表的用途。答:①用于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

②可揭示出一组数值变量资料中的离群数据;③用于统计指标的计算;

④作为资料表达的一种形式。

90、分别简述一组正态资料分布特征和一组偏态资料分布特征的描述。答:一组正态资料分布特征的描述从两个方面进行:①集中趋势:用均数或中位数,正态情况下,均数等于中位数;②离散趋势:用方差或标准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小,均数的代表性越好。一组偏态资料分布特征的描述需从两个方面进行:①集中趋势:用中位数;②离散趋势:用四分位数间距,四分位数间距越大,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大。

91、制定正常值范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①选定正常人群,所谓正常人不一定是健康人,而是特指排除了影响研究指标的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并从选定人群中进行抽样,一般制定正常值范围时每组的样本量应不少于100人;②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正常值范围的百分界限,一般常用95%;③根据指标的生物学特点,确定采用单侧或双侧界值;

④根据资料的分布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计算,正态资料用正态分布法,偏态资料采用百分位数法。

92、简述正态分布的特征。答:①正态分布的高峰位置在均数处,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并在横轴的上方;②决定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是μ和σ2,μ为位置参数,σ2为形状参数,一个正态分布可表示为N(μ,σ2);③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定为1或100%,已知某x

值,可以求到其相对应的区间的面积大小,区间(x ±1s)、(x ±1.96s)和(x ±2.58s)对应的面积分别为68.28%、95.0%和99.0%。

93、简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答:①计算相对数分母不能太小,因为分母太小,计算率的可信区间太宽:②注意率的分子和分母相对应,分子和分母的限定要一样,由分组率求平均率时,不能简单地将几个分组率相加除以组数,而必须将各组率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后,再相除来计算总率(平均率);③注意区别率与构成比:应用时最容易把构成比当成率去说明事物发生程度的大小;④进行率的比较时要注意可比性的问题a.产生两个率的条件是否一致;b.两个总率比较时其内部构成是否一样,若不一样,应进行率的标化后再比较;e.两个样本率比较时应进行假设检验。

94、某文章作者根据下表资料,认为沙眼在20∽岁组的患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物的严重程度,应计算各年龄组沙眼的患病率来说明各年龄组患病的严重程度,从题提供的资料不能计算出各年龄组沙眼的患病率。

95、请按绘制统计表的要求对下表进行修改 表5 某药治疗某病疗效观察

疗效 例数 构成比(%)

近期痊愈 88 47.8 好转 62 33.7 无效 34 18.5 合计

184

100.0

96、调查某地小学生200人(男女各100人),其中视力减退20人(男12人,女8人);中学生360人(男200人,女160人),其中视力减退90人(男50人,女40人)。根据此资料: (1)计算中小学生(男、女)视力减退程度;

(2)请以统计表表达中小学生(男、女)视力减退程度。

答:某地小学生视力减退程度统计如下:

97、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写出计算结果) 表4 某地某年各年龄组死亡资料 (2)哪一年龄组的人死亡率最高?

(3)哪一年龄组的因肿瘤死亡占总死因中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哪一年龄组?

答:某地某年各年龄组死亡资料应用分析如下: 表7 某地某年各年龄组死亡资料

年龄 人口数 死亡总数 其中恶性 肿瘤死亡数 恶性

肿瘤

死亡

比(%) 恶性肿

瘤死亡率 (1/10万) 年龄别

死亡率 (1/10万)

0∽ 82920 138 4 2.90 4.82 166.43 20∽ 46639 63 12 19.05 2.57 135.08 40∽ 28161 172 42 24.42 149.14 610.77 60∽ 9370 342 32 9.36 341.52 3649.95 合计 167090

715

90

12.59

53.86

427.91

第三章 资料的推断性分析

1、测定某地130名正常成年男子红细胞数,要估计该地正常成年男子红细胞均数95%可信限范围是:x ±1.96s x 。

2、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小时所用指标是:s x 。

3、假设检验水准α=0.05,计算t=1.5,结论是:不拒绝H 0。

4、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 检验,选择资料的类型属于计量资料。

5、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 检验,应算的指标是:均数。

6、进行t 检验的资料的总体应是:正态或近似正态资料。

7、进行u 检验时,u=2.58,则:P=0.01。

8、某医生对一批计量、计数资料实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判定如下:进行四格表x 2检验时,x 2>x 20.05,1,则:P<0.05。

9、两组样本均数的t 检验,样本例数分别是n1和n2,其自由度是:n 1+n 2-2。

10、x 2检验中,自由度v 的计算为(行数-1)(列数-1)。

11、四个样本率作比较,今得x 2>x 2

0.05,3,可以认为: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2、某地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的均数为4810万/mm 3,从该地随机抽取10名正常成年男子,测得其红细胞均数为458.8万/mm 3,标准差为47.17万/mm 3,则458.8万/mm 3与480万/mm 3不同,主要原因是:个体变异。

13、一组1000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50名为孕妇,据此可推断:该组乳腺癌患者中5.0%是孕妇。

14、用某药治疗某病患者,5例中有4例治愈,宜写作4/5,而不计算治愈率4/5×100%=80%,这是由于:总体治愈率的可信区间太宽。 15、当抽样的例数增加到接近总体例数时,t 分布趋向于:标准正态分布。

16、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可简述为:两方差之比服从F 分布。 17、当x 25%。

18、在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中,H 0:μ=μ0,H 1:μ≠μ0,结果因为P<0.05而拒绝H 0接受H 1,是由于:从该总体(μ=μ0)抽得该样本的可能性小于5%。

19、在某地的调查发生,在各有一个脊髓灰质炎患者的324个家庭中,

有56家养了鹦鹉,另一地的调查发现,99名被调查的脊髓灰质炎患者中有30家养了鹦鹉,因此,推论为:家中养鹦鹉与家庭成员发生脊髓灰质炎有一定联系,则结论:不正确,因为没有对照组。

20、用某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30例,2周后痊愈20例,由此可认为:因无对照,尚不能说明该医疗疗效如何。

21、在一项关于新外科疗法能否减少并发症的研究中,发现25名用新疗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0名用旧疗法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两者差别显著。显因此可得出:上述设计不一定能证明新疗法能较少并发症。

22、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的差别,所谓差别有显著性的是指:两样本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23、配对设计的目的是:提高组间可比性。

24、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对照组中进行血型分布的大样本调查,血型分为O、A、B、AB型,为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型分布的差异,需要采用:x2检验。

25、分析计数资料时,最常用的显著性检验方法是:x2检验。

26、若总例数相同,则成组资料的t检验与配对资料的t检验相比:配对t检验的效率高些。

27、四个样本经方差分析P<0.05,为进一步弄清四个均数彼此之间的差别须进行:q检验。

28、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两样本比较,可以选择的统计推断方法是:秩和检验。

29、抽取16名某病患者的尿样,并分别用两法测定其尿铅结果,欲说明两法测得的结果有无差别,可采用:配对设计的t 检验。

30、从某克山病区测得11例克山病患者与13名健康人的血磷值,欲说明该地急性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磷值是否不同,可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31、某医院对10名健康人在空腹9小时和12小时进行了血糖浓度测定,若要检验空腹时间的长短和血糖浓度有无关系,宜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T检验。

32、上题若要检验空腹12小时的血糖浓度和空腹9小时的血糖浓度有无关系,宜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或回归系数检验。

33、对同一种患者分两组(每组100人)用两种方法治疗,甲法有效60人,无效40人;乙法有效50人,无效50人。若要检验甲法和乙法的疗效有无差别,宜采用:x2检验或u 检验。

34、上题甲法有效60人中又细分为治愈20人,好转40人;乙法有效50人中又细分为治愈40人,好转10人。若要检验甲法和乙法的疗效有无差别,宜采用:x2检验或非参数T检验。

35、为研究新药“胃灵丹”治疗胃病(胃炎、胃溃疡)疗效,在某医院选择50例胃炎和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服用胃灵丹治疗,对照组用公认有效的“胃苏冲剂”。这种对照在实验设计中称为;标准对照。

36、在样本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比较时的t检验中,若t>t av,则:两总体均数有差别;该样本来自不同的总体;P

38、用某药治疗一组高血压患者,用统计推断来判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后的差别有无显著性,则:差别有显著性,则该药不一定有临床实用价值;差别有显著性,则该药可能有临床实用价值;差别无显著性,则该药也可能有临床实用价值。

39、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检验,0.025

4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F0.05(1,2)则统计结论为:各总体均数不全相同;各样本均数差别有显著性;拒绝检验假设。

41、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有:s x、s p、σx 。

42、统计分析时,当所求得的检验统计量值稍小于所定临界值时,下结论要慎重,原因是:如果双侧检验改为单侧检验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如果增加样本含量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如查改用其他统计方法可能得到差别有显著性的结论;如果再做一次同样的研究,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43、关于假设检验,说法错误的有:单侧检验优于双侧检验;检验结果若P值大于0.05,则接受H0,犯错误的可能性很小;用u检验进行两样本总体均数比较时,要求方差齐性;用u检验比t检验精确。

44、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必然有:SS总=SS组间+SS组内;V总=V组间+V组内。

45、两小样本均数的比较,若总体方差不齐时可选用t1检验、秩和检验、变量变换。

46、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是各组资料的总体为正态分布、各组资料的总体方差相等、各组资料相互独立。

47、可信区间不但能回答差别有无异著性,还能提示差别有无实际意义。

48、成组资料t检验时自由度为n1+n2-2;成组资料t检验的条件是资料的总体为正态分布、两组资料的总体方差齐性。

49、率的抽样误差,通常用σp表示。

50、用样本估计总体率的可信区间的两种方法是正态近似法查表法。

51、当t>t0.05,v时,P<0.05;当t0.01。

52、x2值反映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140情况下需计算校正x2值,若用不校正x2值所得概率偏小。对四格表资料,在n<40或T<1情况下,需要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53、四格表资料用x2检验的条件是T>5且n>40,需用配对资料的校正公式的条件是B+C<40,行x列表计算x2值,在有1/5以上格子中的理论数小于5需合并。

54、x2检验中自由度的大小与行x列表中格子数的多少有关,x2检验的自由度为(行数-1)(列数-1)。

55、计数资料中,当n>50,p和1-p不接近0或100%,且np与n(1-p)≥5时,则该资料逼近正态分布。此条件下,作两样本率的比较可用u检验或x2检验。

56、假设检验中第一类错误的意思是拒绝了客观实际上成立的H0而发生的错误,它的概率用α表示;第二类错误的意思是不拒绝客观实际上不成立的H0而发生的错误、β、α越大,它的概率用β越小表示。当样本含量一定时,两者的关系是两者成反向关系。

57、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

58、假设检验:现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提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推断该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又叫显著性检验。59统计推断:通过样本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这种通过样本获取有关总体信息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60、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

61、检验效能:即1-β,指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如1-β=0.9,表示若两总体有差别,则理论上平均100次抽样中,有90次能得出有差别的结论。

62、检验水准:用α表示,其大小是研究者自己确定的,指拒绝H0,接受H1所容许发生的最大错误。常在科研设计的时候就要确定,而不受样本结果的影响。

63、第一类错误(α)和第二类错误(β):第一类错误(α)是指拒绝了客观实际上成立的H0而发生的错误;第二类错误(β)是不拒绝了客观实际上不成立的H0而发生的错误。

64、简述标准误的应用。①用于反映抽样误差的大小,标准误越大,抽样误差越大,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就越差;②用于参数可信区间的估计;③用于假设检验。

65标准误与标准差有伺区别和联系? 联系:用标准差计算标准误,Sx=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是反

映个体变异程度的大小,标准误是反映均数变异程度的大小,说明抽样误差的大小。(2)应用不同:x±1.96sx ①表示在该范围内的频数为95%,②作为95%的正常值范围;x±1.96Sx,表示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

66、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①建立假设:包括检验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②确定检验水准α,常用0.05;③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④确定P值的大小;⑤作出结论:P>α,拒绝H0,接受H1,差异有显著性;P≤a,不拒绝H0,差异无显著性。

67、简述x2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1)x2检验的基本思想:x2值反映了样本实际频数分布与理论总体分布的符合程度。假如H o:π1=π2

成立,则A、T不会相差太大,那么x2会小(A与T的差别是由抽样误差所致),反之若检验假设H不成立,则A、T会相差很大,那么x2会大(抽样误差不能引起A与T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据自由度V的大小查x2界值表,当x2≥x2a,v时,P≤α,拒绝H0,接受H1;当x2α,不拒绝H0。(2)x2检验的应用:常用于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

推断,可用于两个率或多个率比较的假设检验,也可两个构成比或多个构成比的比较,还可用于计数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及频数分布拟合优度检验。 68、简述理论频数的含义及四格表x 2检验时对理论频数的要求。四格表资料:若实际观察到的频数用A 表示,理论频数用T 表示,在H 0成立时,两组有效概率相同,均近似地等于合并估计的有效概率,由此得到四格表中 每一格子的频数,即为理论频数。T ij 的计算公式为T ij =

四格表x 2

检验对理论频数的要求:要求每一个格子理论频数

T 大于5,若有1

69、简述假设检验方法选择的依据。假设检验方法选择主要

根据:①资料的类型:不同的资料选择的方法不同;②资料

的分布及总体方差是否齐性;③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组数的多

少;④样本含量的大小;⑤变量的多少及分析的目的。

70、

某医师欲观察三种药物及其不同疗程对Hb 有无影响,其

结果应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为妥,为什么?应用两因素的方差

分析,Hb 为正态分布,有药物和疗程两个因素,属于随机区

组设计

71、试述应用假设检验的注意问题。①在研究中,必须严格

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即样本必须为随机样本,对比的两组

资料必须具有可比性;②单双侧的问题:必须根据专业知识

确定假设检验的单双侧;③两类错误的问题:在假设检验中,

存在有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前者是指检验假设是正确

的而被拒绝,错误的得出有差别的结论;后者是指检验假设

是不正确的而不被拒绝,错误的得出无差别的结论;因此统

计结论应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当检验统计量在界值附近

时,下结论要慎重,最好是增加样本量继续观察;④正确理

解差别有、无显著性的含义:它是一个统计术语,差别有显

著性,不要理解为程度上的差别或专业上有显著意义,差别

无显著性,不要理解为差别不大或专业上没有明显差别。差

别有、无显著性是针对样本来讲的,如两样本均数比较,差

别有显著性,是指两样本均数的差别由抽样误差引起的概率

较小。小于α,由此推断两总体均数不同;⑤正确选用假设

检验的方法。

72、某地抽样调查各种职业人员中高脂血症的患病情况,结

果如下:

调查工人(男102人,女80人,患病分别为12人和10人)

农民(男77人,女86人,患病分别为10人和8人)

职员(男107人,女91人,患病分别为18人和10人)

(1)请用统计表表达上述资料,若用统计图,请问该选保种图?

(2)根据上述数据,欲了解各种职业人群高脂血症患病情况有

无差异,应如何进行统计分析(不必具体计算,说明理由即

可)。

(3)若仅比较男女职员间患病情况有无差异,可用哪些检验方法,请任选一种计算。

答:(1)某地不同职业男女高脂血症患病率

表9 某地不同职业男女高脂血症患病率

职业 男 女

调查人数 患者数 患病率(%) 调查人数 患者数 患病率(%) 工人 102 12 11.76 80 10 12.50 农民 77 10 12.99 86 8 9.30

职员 107 18 16.82 91 10 10.99 合计 286 40 13.4 257 28 10.89

统计图为选用复式条图。

(2)用多个率比较的x 2检验。

(3)可用两样率比较的u 检验或x 2检验,

H 0:π1=π2

H 1:π1≠π2

α=0.05

x 2=

若x 20.05,在α=0.05的水准上,不拒绝H 0,差异无显著性,还不能认为男女职员间患病有差异。

第四章 其他常用统计方法

1、用于说明两个变量间是否有关系的统计量是r 。

2、在某项关于饮酒和喉癌的定群研究中,某医师认为饮酒和喉癌两个变量的变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可以认为两变量有:联系。 0.05(n-2)时,可认为两变量x 与y 间:有直线关系。

r>,b>0。

对x 的直线回归分析中,|b|值越大,则回归直线对x 轴越倾斜。

7、经计算变量X 与Y 的相关系数r=0.86,P<0.05,可以认为两变量X

与Y 有:正相关关系。

8、研究藿香正气水的剂量X(mL)与回肠收缩高度Y(mm)之间的关系式为Y=71.36-64.23X ,则藿香正气水的量为1mL ,回肠收缩高度Y 的估计值是7.13。 9、对两样本均数作比较时,已知n 1、n 2均小于30,总体方差不齐且分布呈偏态,宜用:秩和检验。 10、符号秩检验(Wilcox on 配对法)中,秩和T 和P 值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T 江在界值范围内,则P 值大于相应概率。 11、某种疗效(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比较宜用:秩和检验。 12、符合t 检验条件的数值变量,如果采用秩和检验,则:第二类误差增大。 13、对同一组数据作回归与相关分析,叙述正确的是: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假设结果相同;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正负号相同。 14、检验直线回归方程是否有统计意义的方法有:t 检验;t b 检验。 15、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有:相关系数为正,y 随x 正向增减;相关系数为负,y 随x 反向增减;回归系数b 为正,x 增加一个单位,y 增加b 个单位;回归系数b 为负,x 增加一个单位,y 减少b 个单位;r 的取值为-1—+1之间。 16、多组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其H 值近似等于x 2值的情况有:组数>3,每组例数?5;组数>3,每组例数=5;组数=2,每组例数>5;组数=5,每组例数>3。 17、如果能用t 检验的资料而用秩和检验,则缺点是:检验效率降低;犯第二类错误概率增大。 18、直线回归是描述两变量间数量上的依存关系;而直线相关是描述两变量间相关关系;当x 、y 的数据不能满足直线相关的条件时,则可用秩相关来描述两变量的相关。 19、回归系数b 即回归直线的斜率,表示当X 变动一个单位时,Y 平均变化b 个单位。 20、相关系数r 的假设检验,H 0表示为p=0,两变量关系越密切,r 的绝对值越大。 21、回归系数b 的假设检验,H 0表示为β=0。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可用t 检验、F 检验、用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代替。 22、S y ,x 为观察y 距回归直线的标准差,如果S y ,x 越小,说明回归的效果越好,S y ,x 愈大,说明实测点与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愈远。若S y ,x =0,则y 与x 的关系是线性函数关系,

“最小二乘”是指各观察点和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 23、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资料,如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一般情况下,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增大。 24、非参数检验较参数检验的检验效能低,等级资料首选的假设检验方法是秩和检验。 25、秩和检验的优点有应用范围广、计算较简单、容易理解。

26、对于多个样本的秩和检验,秩和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H ,当R=3。

n i >5时,应查卡方界值表。

27、相关系数: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指标。

28、秩相关:又称等级相关,是用双变量等级数据作直线相关分析,

适用于下列资料:①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而不宜作积差相关分析;②总体分布型未知;③用等级表示的原始数据。 29、非参数检验:针对某些资料的总体分布难以用某种函数式来表示,或者资料的总体分布的函数式是未知的,只知道总体分布是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用于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这类方法不受总体参数的限制,故称非参数检验。 、直线回归:描述两个变量间数量上的直线依存关系的一种统计分

、非参数统计方法与参数统计方法:非参数统计是一类不依赖于总

32、生存率:是指从某个规定时刻开始,对病例跟踪观察到一定时间时,患者仍然存活的百分比。

33、回归系数:在直线回归分析中,用以说明两个变量问数量上的直线依存关系大小的一种统计指标。

34、直线相关:是描述两个变量间的是否存在直线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35、零相关:简单相关系数为0,既两变量之间没有直线关系。

36、决定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y的变异中可由x解释的比例。

37、简述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区别与联系。(1)厂与b的含义不同:r反映两变量的相互关系,r为正,y随x正向增减,r为负,y随x反向增减,r的取值为-1~+1,r的绝对值愈接近1,相关愈密切;b反映两变量的相互关系,6为正,x 增减一个单位,y增加b个单位,b为负,x增减一个单位,y 减少b个单位,b的取值为-∞~+∞,b的绝对值愈大,直线的斜率越大。(2)r与b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t r=t b;正负符号一致。(3)r与b可以互相转换,I型回归(由x推y)的回归系数b yx和Ⅱ型回归(由y推x)的回归系数b xy的乘积等于决定系数,即相关系数的平方r2=b yx·b xy

38、简述秩相关的应用条件。是用双变量等级数据作直线相关分析,适用于下列资料:①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而不宜作积差相关分析;②总体分布型未知;③用等级表示的原始数据。

39、试述非参数法的优缺点。统计推断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其共同特点是假定随机样本来自可用有限个实参数刻划的总体(如正态分布),并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估计或检验。(1)非参数统计方法对总体分布不作严格规定,不依赖于总体分布类型,因此应用广。实际工作中,非参数统计方法可以发挥作用的情形有:总体分布不易确定;分布呈非正态而又无适当的数据转换方法;不能或未加精确测量,如等级资料等。因此,非参数检验又称任意分布检验。(2)原理较简单,计算简单。(3)检验效率低,第二类错误增加。

40、简述直线回归的应用。(1)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通过计算求得回归方程,经过假设检验,若接受备择假设H1,则可用回归方程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将自变量x的值代入回归方程,则可得到因变量y的估计值。预测精度高低与y的实测值距回归直线的标准差S y.x的大小有关,S y.x越小,预测精度越高。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控制:如欲将y控制在某数量,估计x 应控制在多少。

41、简述生存率分析的意义。生存率的高低是评价预后好坏的指标,在同一规定时间段内,生存率越高,表明诊疗或护理措施的效果越好,反之,生存率越低,表明诊疗或护理措施的效果越差。

42、在血脂检验中,测定8例不同光密度下β脂蛋白(mg%)数据如下:

选用何种统计分析

方法,写出检验步骤和两种可能的结论(不用具体计算)。

答:选用直线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二者相关的密切程度。

步骤:①绘制散点图;②计算相关系数;③作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H0:p≠0,

α=0.05

t r =

s r =

t

不拒绝H0,差异无显著性,还不能认为两变量间有线性关系;若t>t0.05,7,

P<0.05,在α=0.05的水准上,拒绝H0,接受H1,差异有显著性,认

为两变量间有线性关系。

43、某地调查5个居民点饮水中氟含量(mg/L),同时测得每居民点人

群氟骨症患病率资料如下,根据此资料作简要分析,还应计算什么指

标说明两者问关系。

表12 表饮水中氟含量与氟骨症患病率

居民点氟含量患病率(%)

Ⅰ 1.00 1.9

Ⅱ 3.00 13.0

Ⅲ 5.00 22.5

Ⅳ7.00 36.7

Ⅴ9.00 42.9

答:根据上述资料可以看出,随着饮水中氟含量的增加,居民点

人群氟骨症患病率增加,可进一步相关系数说明氟骨症患病率与饮水

中氟含量的关系,可计算等级相关系数说明二者相关的密切程度。

第五章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

2、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

大到全人类。

3、流行病学与病床医学的区别在于: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

4、关于流行病学,说法正确的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

及其影响因素。

5、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用途是:进行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描述

疾病或健康事件的分布特点;进行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进行疾病防治

效果的评价。

6、临床治疗不包括在流行病学用途之中。

7、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人为控制研

究的条件。

8、流行病学的分析研究不包括:临床试验。

9、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析性研究可人为控制

研究条件。

10、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队列研究。

11、国内目前广泛接受的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

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

消来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12、关于流行病学不正确的是:个体疾病的治疗是研究重点。

13、疾病三间分布指的是: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14、可通过发病率指标来测量人群中患病的危险性。

15、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16、某病患病率是指: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17、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某

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18、某医师检查了1000人的HBsAg,结果发现100人阳性,该调查

最合适的描述指标为:感染率。

1994年某县发现喘憋性肺炎的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83271人,

1478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

3-5月份有升高,这种现

24、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

均人口数之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疾病依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表示流行强度的一组术语是:散发、流行和暴发。

27、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是:期初人口数加期末人口数被2除。

28、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

患病率。

29、罹患率是指: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30、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

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

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粗死亡率为10/1000。

31、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为:20%。

32、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率,错误的是:患病率等于罹患率。

33、关于流行病学的叙述,正确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分布及病因。

3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35、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是:探讨病因及流行因素;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疾病监测。

36、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包括:生态学生研究;横断面调查。

37、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38、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包括:临床试验;社区试验。

39、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现况调查一般不能验证假设,但可以为分析性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假设依据;从研究方法本身对于病因的论证强度来看,实验性研究高于队列研究,队列研究高于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高于一般的描述性研究。

40、发病率可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的因素;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提出病因假设。

4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有:获得与病因假设有关的资料;获得与流行因素有关的资料;掌握疾病流行规律和特点;可为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42、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其中观察法最为重要。

43、疾病时间分布的表现形式有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趋势。

44、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有静息,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

45、疾病的季节性表现包括严格季节性和季节性升高。

46、患病率的高低和发病率和病程有关。

47、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死亡的频率称为病死率。

48、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在一些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罹患率描述疾病发生情况。

49、生存率: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随访满n年的病例的比例。

50、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51、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暴发往往是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有共同的传染源引起。

52、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53、长期趋势: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及病原体型别同时发生显著变化。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都可观察到这种变化。

54、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这种情况称自然疫源性;这些疾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疾病流行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55、疾病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

56、周期性:有些疾病每隔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一次流行的现象,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57、患病率与发病率有何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期间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情况。

58、死亡率与病死率有何区别?①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n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②粗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疾病死亡专率可提供某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上的死亡变化,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对于病死率高的疾病可代表发病率;病死率常用于急性病,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它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59、疾病出现城乡差别的原因有哪些?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居住面积狭窄,交通拥挤和人口流行性大,呼吸道疾病容易传播,另外,城市由于环境污染,各种慢性病和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高于农村。农村由于人口密度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交通较城市不发达,因而,虫媒传染病高于城市,呼吸道疾病在农村不易流行,但一旦流行,可迅速绵延,甚至引起暴发。

60、什么是疾病的聚集性?研究疾病的聚集性有什么流行病学意义? 疾病患病率或死亡率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称聚集性。疾病的聚集性可提示感染或中毒等致病因素的存在,或者提示存在某些增强病因传播的因素的存在(传播媒介的存在)。对于探讨病因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

61、计算分析题。某社区有10万人,2000年各种死因死亡者共1000人。该年共发生结核病300例,原有核400例,其中500例男性,200例女性。同年有60例结核病死亡,其中30例为男性。社区的粗死亡率及结核病的病死率、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各是多少?(1)该区粗死亡率为1000/10万。(2)结核病的病死率为60/700。(3)结核病的死亡率为60/10万。(4)结核病的发病率为300/(100000—400)。(5)结核病的患病率700/10万。

第六章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1、进行人群高血压普查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患病率。

2、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抽样调查。

3、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可计算出:患病率。

4、为了抽取100人进行某项研究,对某工厂的1000人进行编号,从1-10号中随机抽取1个工人,然后每隔10号抽取1个,这种抽样方法是:系统抽样。

5、为确定小学生身高、体重正常值而进行的研究属于现况研究。

6、根据筛检的实施原则,适合做大规模筛检的疾病是:原位子宫颈癌。

7、正常值不属于筛检评价指标。

8、筛检的对象是表面健康的人。

9、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的比例是:灵敏度。

10、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阴性的比例是:特异度。

11、筛检试验的漏诊率是指:实际有病,而筛检试验判断为阴性的比例。

12、筛检实验的阳性预测值是指:试验阳性的人中,实际有病的比例。

13、为提高筛检试验灵敏度,可以把多种筛检实验进行:并联试验。

14、筛检试验阳性预测值越高,意味着:筛检试验诊断为阳性的人群中。

15、用尿糖定性试验检查糖尿病患者和正常成年人各500名,结果糖尿病患者中的300例阳性,200例阴性,正常成年人有50例阳性,450例阴性。尿糖定性试验筛检糖尿病的灵敏度为:300/500×100/100=60%。

16、一种筛检乳腺癌的试验用于研究经病理检查证实患有乳腺癌的400例妇女和未患乳腺癌的400名妇女,结果患癌组有100例阳性,未患癌组有50例阳性,该试验能将实际无病判定为阴性的能力是:350/400=0.87。

17、用尿糖定性试验检查糖尿病患者和正常成年人各500名,结果糖尿病患者中有300例阳性,200例阴性,正常成年人有50例阳性,450例阴性。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为:300/350×100/100=85.71%。

18、筛检试验的真阴性率又称:特异度。

19、能对疾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提:筛检。

20、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时间上是:回顾性的。

2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病例的原则是:病例的代表性。

22、在进行乳腺癌病因的病例对照研究时,最理想的病例是:一个地区肿瘤发病监测系统登记的所有乳腺癌患者。

23、一项病例对照研究,500名病例中有暴露史者400例,而500名对照中有暴露史者100例,有暴露史者的发病率:无法计算。

24、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x2=12.36,P<0.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