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靳许峰

(天水师范学院工学院甘肃. 天水)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认清经济全球化

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处理好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并正确确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定位。全经济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本身呈现何种状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境界。这样的战略目标既要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体现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和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政治民主;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认清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潮流与西方国家民主战略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能够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民主化浪潮的推进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从而使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受到外来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纯经济的现象,它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现象。俄罗斯学者艾莱拉·沙夫罗勒娃(Elena Safronova)认为:“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是各个国家文化和文明一致性的增长趋势,也是各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一致性的增长趁势。”[1]这样,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国际压力和负面影响。

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会推动中国确立一套更加民主和有效的政治机制,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施加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决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任何决策的做出都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人的知识、经验和才华,也使少数人难以对决策的实施后果进行全面的预测和总结,对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瑞士著名学者简-皮尔·莱曼(Jean-Pierre Lehmann)认为:“当一个国家寻求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和吸引更多国外直接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时,改进制度和政治管理以及遵守法律规则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强。”[2]随着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政府相应出台了许多顺应国际潮流的举措,以便在经济领域能与国际接轨,这一过程必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美国视之

为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良机,利用中国对经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以经济和科技为载体宣扬所谓的“西方文明”,并以此对中国进行诱压,试图达到在政治领域影响中国的效果。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全球化为加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全球化消解国家边界,要求重新解释主权、独立、人权、公民社会等概念的时候,全球化不仅增强了经济、贸易和金融往来,也增强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与交往。[3]经济全球化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改变着公民对本国政治制度及政府的评判标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其民主观念、民主价值和制度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给发展中国家以制度上的压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也会造就全新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引起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会对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产生推动作用。同时,全球化改变着人们对本国政治制度及政府的评判标准,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民主价值观念和民主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拓展对中国也形成了一定压力,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在受到冲击。可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冲突不仅不会消除和减弱,反而比以往更加明显或突出。

2.世界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世界民主化浪潮获得了更为便利的传播途径和管道,特别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便利条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塞缪尔·亨廷顿把世界范围的民主化浪潮分为三次。他认为,1974年始于葡萄牙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两波,其影响和冲击十分深远而复杂。[4](P2)当前,这股民主化潮流似乎余波未平,又出现了一系列所谓“颜色革命”。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玫瑰革命”。在反对派游行示威和冲击议会的巨大压力下,离任期届满还有1年多的谢瓦尔德纳泽被迫于11月23日辞职,领导“倒谢”运动的议长布尔贾纳泽出任代总统。2004年11月至12月,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利用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存在的舞弊现象,发动大规模“街头斗争”,迫使当局作出让步,重新举行投票。尔后,尤先科在第三次投票中获得51.99%的选票,奠定胜局。2005年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革命”。当了吉尔吉斯斯坦15年总统的阿卡耶夫被迫逃离首都比什凯克。

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是在一个与世界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进行的,世界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世界民主化潮流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已经在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世界民主化进程也表明,民主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走向民主化也是必然趋势和必要选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5] 其中,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

3.重塑政治思维国家利益至上

对抗性政治思维是改革开放前我国认识和处理一切事务的主导性思维,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就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凡是资本主义国家赞同、支持的,我们就反对、抵制;凡是资本主义国家反对、抵制的,我们就赞同、支持。后来这一原则又推广于中国与前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关系,经济因为如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势不两立一样,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也是水火不相容的。全球化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告诫我们,人类社会中不仅有对抗、较量,而且有深刻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即便是对抗与较量,也愈来愈需要采取文明的手段予以处理。全球化为寻求各国、各民族的共同点提供了可能,但全球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泯灭丰富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关系中牢固树立求同存异、共处竞争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定当代中国对外战略时,必须把基点立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之上。诚然,任何一国的对外战略都不可能是超越意识形态或价值中立的。换言之,一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都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否认这一点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别有用心。但是,国家对外战略必然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与一国对外关系完全受意识形态支配完全是两码事。受意识形态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外目标和对外活动的基本原则要符合意识形态所遵循、倡导的价值取向与追求,而现实的对外关系和外交实践则要求我们把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作为平等的国际关系体系行为体对待,强调的是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分歧与较量c因此,意识形态主导对外战略是违背国际关系准则的,也难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共同利益。谈化、超越意识形态,确立以国家利益为基点,积极争取人类共同利益的对外战略的历史的昭示。对此,我们必须有更深刻的认同,要改变对抗性思维,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争取人类共同利益的对外战略。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尽管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并不表明它是永恒不变的。在本世纪的经典著作《奥本海国际法》中称:“主权是最高权威,这在国际法上并非意味着高于其它所有国家的法律权威,而是在法律上并不从属于任何其它世俗权威的法律权威。……国际法作为不问各国国内法有何规定而对各国一律有拘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体这个观念本身,就含有各国服从国际法的意思。”意大利国际法学家安齐洛蒂说:“主权或对外主权,意味着在国家之上没有国际法之外的任何权威。”这说明,传统国家主权理论的绝对性观点受到了挑战。国家主权并不是绝对的,它要受到国际法的约束。两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纷纷崛起,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使国家主权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至此,主权已不仅仅限于最初博丹所指的政治学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许多方面。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国家主权不仅包含政治主权,还包括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历史的车轮驶进全球化时代以后。

1.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难免会做出一定的牺牲和让步。但这种牺牲和让步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我们的底线就是国家利益。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形式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交流,我们要坚持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原则,即我们的牺牲必须能换来更多的利益,我们让渡的权力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入场券。为了国家利益,我们可以对国家主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但这种对国家主权的限制应是自我限制而非被动限制。我们不能屈服于强权和霸权,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绝不能大于收益。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在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变经济全球化的劣势为优势。国家主权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一个国家必须在拥有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才能以主体资格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更多发展的主动权。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国家主权观。反对将国家主权绝对化和过度弱化,反对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行新干涉主义。当今社会,国际关系的主要主体仍然是国家。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是国家构成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立足之本。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不动摇。

2.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国家主权观。反对将国家主权绝对化和过度弱化,反对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行新干涉主义。当今社会,国际

关系的主要主体仍然是国家。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是国家构成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立足之本。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不动摇。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难免会做出一定的牺牲和让么形式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交流,我们要坚持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原则,即我们的牺牲必须能换来更多的利益,我们让渡的权力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入场券。为了国家利益,我们可以对国家主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但这种对国家主权的限制应是自我限制而非被动限制。我们不能屈服于强权和霸权,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绝不能大于收益。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在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独立步。但这种牺牲和让步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我们的底线就是国家利益。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自主的国家地位,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变经济全球化的劣势为优势。国家主权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一个国家必须在拥有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才能以主体资格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更多发展的主动权。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许多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表明,政治发展并不是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的,政治发展的进程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政治选择的结果,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11]中国的政治发展应当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可以利用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有其特殊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历程的特殊性。中国政治发展特殊的基础和条件也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在价值取向、基本目标、路径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会不同于其他国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在中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为中国政治发展准备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社会的状况大致是: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转化为大规模的突发性事件和紧急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社会风险的累积对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必然会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中国如何取舍和选择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并且决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国家必然有重大差异,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甚至于即便是成功的经验,也极有可能是行不通的。

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建设。作为政治发展重要内容的政治意识建设,其重中之重在于重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只有建构相对稳定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整个社会才会有稳定的、统一的核心灵魂和精神支撑,社会才会稳定,才会有序运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即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和指导,并密切联系中国社会现实,有效地整合整个社会的政治意志,并且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

功能,将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其导向、规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牢固构筑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

(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会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更应处理好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确立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目标、推进路径和战略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

1.应当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所以需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是因为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更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事实上,中国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借鉴了不少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例如,代议制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共和国体制、现代政党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治”制度等,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良好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8]

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应实事求是地对治文明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程度上包含、传承和发展了人类政治文明中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为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而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一些好的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定和做法,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利用了,就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借鉴了。[9]当前,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运用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

2.应当认真总结世界民主化浪潮的经验教训

世界民主化浪潮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变革的内因、西方国家的外力推动和经济全球化推波助澜的结果,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民主化浪潮,使得全球政治进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治民主化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对于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积累起来的深刻教训,也要认真总结,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在这次民主化浪潮中,一些国家既无西方民主的历史传统,也缺乏西方民主所必备的社会条件,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民主的消化能力。正因为如此,有些国家民主化的进程就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还有一些国家只获得了西方民主的外壳而无民主的实质内容,权力仍然掌握在少数政治精英或威权人物手中,使得其民主表现为“精英民主”而非真正的大众参与型民主。这次民主化浪潮也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有的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出现了普遍的持续不断的政治动荡,这种情况在非洲表现得十分明显;有的国家在实行民主化后政治冲突增多,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一些国家在实行民主后,西方民主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金钱民主、金钱政治开始蔓延。这说明,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民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备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民主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加以推进。

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而言,政治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能完全排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10](P383)中国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吸取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从中国的特殊情况而言,如何实现政治文化的转型,确立适当的政治发展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战略,并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政治发展,是应从世界民主化的经验教训中着重总结和认真思考的。

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建设。作为政治发展重要内容的政治意识建设,其重中之重在于重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只有建构相对稳定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整个社会才会有稳定的、统一的核心灵魂和精神支撑,社会才会稳定,才会有序运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即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和指导,并密切联系中国社会现实,有效地整合整个社会的政治意志,并且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将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其导向、规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牢固构筑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

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和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都是政治文明的内容。政治文明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和实现自身完善、提高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积极成果和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进步状态。要全面实现政治文明,就要将政治文明的全部内容纳入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还应该努力实现政治科学化、政治公开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和政治文化世俗化。

【参考文献】

[1]Jean-Pierre Lehmann, “Developing economies and the demographic and democratic

imperatives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Jan2001, Vol. 77.

[2][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4][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景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J].学术界,2003,(5).

[6]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Leonard Binder,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September1964, Vol. 58, No. 3.

[8]李景治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Yong Dong, Thomas G. Moore,“China Views Globalization: Toward a New Great-Power

Politics?”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2004, Vol. 27, Issue 3.

[10] 蒲国良、熊光清.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院系班级: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类1103班 姓名:王帅 学号: 201118910315 辅导老师:王晓东 完成日期: 2013.5.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当今世界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而这不但带动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使中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中国文化发展遭遇的困难 文化全球化进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代表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价值倾向,那么它所带来的后果必然也是双重的。道理很简单,全球化开启于西方,今天的全球化因素多半来自于西方历史社会自身的变革,全球化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是一个自然的自身发展的过程。而对于非西方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是一个人为的、在外力重压之下被迫接受的过程。因此,在全球化的演进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是极不平等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而且是世界现存的唯一的没有中断其古代文化发展的国家。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却和世界其他的古老文明一样面临同样的境遇,极不情愿地放弃了传统的农本经济而融入工业化的世界大潮。这个过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而使我们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 1.1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以便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步走向法律的全球化。为了对抗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主张要求,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双赢。传统知识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际协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有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保护,已纳入中国本次专利法的修订中。为此,今将视角切入到人权这一角度,旨在通过深入地分析,探求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法律途径,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标签:全球化;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人权 导言 传统知识从远古走来,承载着漫长的人类历史,体现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形态和信仰体系,代表着人类最为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知识,在全球市场中的价值日益被察觉,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考量,传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来说是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的根本所在。保护传统知识主要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保卫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第三代人权观,其要义在于发展权和集体人权的提出。这对保障发展中国家,包括传统部族的相对资源优势——传统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对待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问题上,人权不应理解为对任何人或群体的恩赐与施舍,而是觉醒和奋进的个体或群体生命应该享受的权利空间与必要的尊重。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智力成果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结果。由于知识产权起源于各国君主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而授予的一种特权,因而早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地域性限制,随着垄断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保护范围更广的国际保护。 在全球化社会的浪潮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应如何作出选择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正是本文所旨在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知识相关问题概述 (一)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超越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下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地演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运用

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运用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职称 2014年5月

团队成员情况 序号姓名分工情况备注1 2 3 4 5 6 7 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以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作者(代表)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建立和实施适合企业自身的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壮大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学习借鉴了很多西方激励理论,然而员工的激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应用激励理论时没有考虑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因此,研究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运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着眼于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已有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机制,分析了中国文化环境以及目前中国企业激励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些激励方法,如物质激励、团队激励、培训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等,最后建议了几种保障机制如制度保障、系统保障和环境保障等,以保障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激励理论激励方法中国文化中国企业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has brough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various aspect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terprise to establish and carry out an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enterprise to activate the human resourc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learned a lot of western incentive theories. However, employees’incentive problems remain unresolve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did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nvironment when applying the incentive theory.Therefor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the existing incentive theor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lso stu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centiv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on this basi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then put forward some incentive methods, such as material incentive, team motivation, training, motivation, emotion motivation, culture motivation and so on.Finally suggests several security mechanisms such as system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entives. Key words:Motivation theory, Motivation method,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enterprises 目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智慧爱国主义 当今世纪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它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建设机遇 并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对民族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么 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呢? 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强国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 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将更加严峻苛刻。 显然地 经济全球化既然导致区域全球经济联系加深 便意味着加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故在多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认同以及生活和心理上的亲近与理解。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 比如文化传承上可能出现的断层 或者是新旧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丧失抑或重生。在新世纪接受外来思想如潮涌入的同时自我思维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革命 那么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种族主义相比 以及传统经济下的爱国主义相比 就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爱国再不应该仅是单纯爱国盲目爱国 更应明智理性爱国。 然而.理性爱国也绝非只是泛泛长篇理论,反观现实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却有诸多非理性表达。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 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等地曾受到严重干扰 甚至是暴力性冲击。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歪曲并进行诽谤性的报道 种种行径激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是不少被激怒的网友和白领竟通过抵制某些外资商业连锁卖场来表示抗议 却是非常不理智的。我深深明白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世人看得见的方式来表明民族血性 但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导致外资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而中国经济也要依赖外国资本。若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能伤及自身利益 抵制自己分享全球化的合作盛宴。 在我个人看来 爱国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所做的理性爱国可以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文章联系实际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因为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地球村”等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家、地区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了。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球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对于其定义最能被普遍接受的就是指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是全世界的压缩或是把全球当做一个整体。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进入 21 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势不可挡。从总体考察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文化全球化之路对中国而言 ,并非坦途 ,其中充满了机遇 ,也充满了挑战。 (一)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全球化将促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对话,这样有助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人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以及思考问题。 2.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积极发展。 3.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由于中国文化思想中的保守,很多精彩绝伦的文化还不为人知;在全球化的契机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为耀眼。 (二)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在传播文化精品的同时 ,也把文化糟粕带入了中国。如西方的拜金主义等思想以及其他文化垃圾的传播使得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带来思想的冲突,如传统手工刺绣与机器刺绣等得差别,由于新技术的方便和成本低廉,人们往往选择机器刺绣,而忽略了传统手工刺绣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3.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扩张所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大众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最强、影响最深的层面。大众文化主要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众传媒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冲破各种障碍和壁垒 ,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播者的“俘虏”。文化的影响由表及里 ,从有形的实物到无形的思想意识,其力度、广度是难以想像的。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感性”,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情味的文化,也是一种感性的文化。 2、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融合能力和感染力,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曾经的“外族”文化最终都被中国文化同化并在原文化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极具生命力和特色的新文化。 3、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有着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神奇魅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背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含义: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空间距离;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例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背景因素包括() 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②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 ③区域经济合作加强④冷战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出现在冷战时期,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华发展的因素,故选C。 例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C.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所致 D.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答案:A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答案A。 1.当今,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B.跨国公司的出现 C.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D.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

2.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趋势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 B.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C.加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不包括() A.科学技术 B.国际贸易 C.跨国公司 D.战争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B.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 C.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赶上发达国家 D.区域集团化趋势消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