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含义以及演变过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学习要求: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

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健康”?人们一般并不深究。只要不是疾病缠身,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是否健康决不能只根据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对健康的涵义最有权威性的阐述,要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的说明。

(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二)关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的界定与理解

1、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

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本书的叙述:心理健康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见本书第11页)

2、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

首先,应当理解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其次,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

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智能、行为、人格个性、社会性等几方面和谐地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由来

(一)我国古代的论述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和其他古代典籍中都要记载。例如,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文字指出了恬淡的心境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祖国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诸多论述,至今对心理健康仍有指导作用。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

皮耐尔(Pinel)在1972年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是倡导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现代心理健康发源于本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G.W.Beers)倡导。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中的见闻写成书,《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皮耐尔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呢?我们先看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精神病的治疗实践:

(三)心理健康组织的缘起

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

1908年5月,由比尔斯发起,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这是近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的标志。

1909年2月,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

1917年出版《心理健康》季刊。

2、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

1930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共3042名代表参加,代表国家53个,中国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

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上,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

1959—1960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第二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停止。

1982年,我国第一个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

1985年,我国学者在山东泰安重新组建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

我国心理卫生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心理卫生的研究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行调查,对某些病因进行探讨,对防治技术研究少。心理卫生工作人员有待系统培训和“资格化”,心理卫生的立法和科普宣传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的机构建设要完善,心理卫生的服务范围要扩大,各专业、组织部门之间要合作协调。总之,尚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努力,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全面研究。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学习要求: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2、领会:统计学、病理学意义上的标准;理想状态及适应过程标准。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1、识记: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常用指标。

?2、领会:智力、情绪、人际交往、行为和性格特征。

?3、应用:从智力、情绪、人际交往、行为和性格五个方面判断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1、统计学的标准

?2、病理学的标准

?3、理想的状态标准

例如,马斯洛和密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十条标准(得到广泛认可):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3、生活的目标(理想)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脱离周围的客观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以上仅提供参考,但多数人未必全部符合。

?4、适应过程标准

?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关于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每一位心理学家、精神卫生专家都可能提出一套标准。

?1、英格里西的观点

?2、斯科特的观点

?3、人本主义的观点

马斯洛和密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十条标准(得到广泛认可):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3、生活的目标(理想)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脱离周围的客观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以上仅提供参考,但多数人未必全部符合。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

(一)智力发展正常

(二)情绪反应适度

(三)人际关系融洽

(四)行为统一协调(人格统一,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统一协调)

(五)性格特征良好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内容

学习要求: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

1、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1、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发挥学前儿童更大的心理效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

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二)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四)一般心理健康措施

思考题

1、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健康的内容是什么?

2、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有哪些?如何使用适应过程标准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

3、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4、如何从学前儿童的情绪判断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学习要求:

1、识记:医药生物模式、心理模式、社会生态模式。

2、领会: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个维度理解模式;了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意义。

3、应用: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综合分析学前儿童心理问题。

一、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

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两种:霍门的生态模型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这两种理论模式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发生了转变,即从只注重生理原因到注重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霍门的生态模型

霍门提出了健康的生态模型,他将理想的健康看作遗传、环境、自身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个模型,在影响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生态因子和条件,有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促使个体向健康状态发展,不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使个体向健康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参考第16页健康的生态模型

(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

布鲁姆提出了一个决定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HS=f (E+AcHs+B+LS) HS(Health Status)指的是“健康状态”,“f”是一个函数,E(Environment)表示环境,B(Biological Factors)表示生物学因素,LS(Life Style)表示生活方式,AcHs(Accessibility to Health Service)表示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布鲁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保健设施的易获得程度。健康是这四类因素的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对于“健康”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基础上,不能只考虑机体的形态、机能、生理、生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由原来的生物学模式(即只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同样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即应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也即我们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全面地分析健康问题。也即我们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各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多层次等级系统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系统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人体以下的各个层次(如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如线粒体】、分子、原子等),也包括人体以上的各个层次(如人际关系、集体、文化、社会和国家、生态圈、宇宙等)。任何一个层次系统中的变化会影响到上、下层次,同时任何一个层次系统又会受到比它高的层次系统或者低的层次系统的作用。总体的健康反映的是系统内和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当然,这种协调会在任何层次遭到破坏(如在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的人、社区层次等)。因此,我们应根据每个等级层次上每个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活动来形成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功能丧失的概念。(三)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三维度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三个维度。生物维度包括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特征等;心理维度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念等;社会文化维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等。

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分析。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学习要求:

1、识记:遗传因素、先天素质、机体损伤

2、领会: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以及与遗传有联系的素质、生理生化改变、机体损伤等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一)遗传的分类

1、直接遗传---是明显由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如单一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行为遗传疾病:“幼儿黑蒙性白痴”“亨廷顿氏舞蹈症”。

染色体异常(指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形态结构畸变)引起的行为遗传疾病:唐氏综合症(Down’s syndrome)2、间接遗传----由于某一遗传性而间接引起的异常行为。

例如“十聋九哑”。

3、轻微遗传----某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遗传只起到轻微的作用。

(二)研究遗传因素的方法

研究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

1、家系研究

2、双生子研究

二、先天素质(先天非遗传因素)

(一)营养不良的影响

(二)患病或者用药不慎的影响

(三)情绪状态的影响

三、机体损伤或疾病

(一)分娩中可能出现的损伤

(二)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

四、生理发育迟缓

生长发育迟缓表现:1、体格发育落后;2、运动发育落后;3、语言发育落后;4、智力发育落后;

5、心理发展落后等

五、生化改变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学习要求:

1、识记: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的基本概念。

2、领会: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3、应用:从学前儿童的需要、动机、自我意识等侧面综合分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学前儿童动机与心理健康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和动机、自我意识、情绪、气质与性格等等。

(一)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部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应。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推动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积极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原因。

(二)挫折

1、挫折的影响

挫折: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2、造成挫折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内在的因素

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往往是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别人的比较与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不适当的自我认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作自我评价时,常常以自己情绪体验作为评价的依据,较多的儿童表现出过高地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评价会逐渐接近客观事实。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仍自我评价过高,就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如果自我评价过低则常常缺乏自信心,表现为沉默寡言、行为退缩、不合群,其个性和行为也会因此出现问题,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因此,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又善于在各种冲突和挫折情境中做出正确的调节,把握自己的认知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维持心理的健康。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与心理健康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体验,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直接关系。

(二)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

学习要求:

1、领会:分析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

2、应用:分析三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一、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的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当说,托幼机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直接作用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和人格特征。例如,部分幼儿教师只重视生理保健,忽视心理保健;只关心幼儿的营养、睡眠、身体锻炼和疾病防治等,却很少注意甚至完全忽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危害,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前儿童的成功感、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在不同情况下学习词汇、语言、进行智力操作的实验结果说明:教师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可以诱发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学前儿童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学生兴趣、灵活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粗暴的态度只会导致他们的紧张和胆怯。许多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学前儿童的某些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幼儿园教师整天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偏爱儿童,对儿童不友善,不亲热,无同情心和爱心,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教师对幼儿的不公正、偏爱、蛮横粗暴、挖苦和讥讽等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强迫症状、敏感、焦虑、恐怖、偏执,是当前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在托幼机构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体谅和宽容的态度。

2、教师民主、平等的心态。

3、教师的支持行为。

4、教师保持与儿童平等的地位。

5、教师提供的机会。

6、教师安排的适当活动。

(2)同伴关系:

托幼园所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清新的空气、整洁与幽雅的环境、适度和谐的色彩与照明,让幼儿感到恬静、安逸;合理、完善的生活作息制度、膳食制度、适当的防病措施与制度等,也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1)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儿童出现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问题行为(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

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受到阻碍。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讲礼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幼儿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不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它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的依从性、归属性、模仿性都很强。他们往往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有的父母喜怒无常,高兴时对孩子很亲昵,而生气时便拿孩子当出气筒,于是孩子的情绪也喜怒无常,脾气古怪。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

(4)教养态度和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教养态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或冷漠型、民主型。如果家长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就很容易显示出独立、积极、友好及稳定的情绪。相反,则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家长双方共同关注,给孩子创造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

3、社会生活环境

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心理因素来实现,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2、如何理解挫折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

学习要求:

(一)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

1、识记: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的概念及其含义。

2、领会:从交互作用理论来理解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

(二)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的根源

1、领会:对学前儿童形成精神压力的三个主要来源。

2、应用:对三个来源作出综合分析。

(三)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的缓解和消除

1、领会: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可以从何处着手。

2、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可以改变对过去不幸事件的怨恨,认为任何人都能够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思考自己、做出自己的决策、表达自己的情感。该理论在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结构分析,了解个体内部发生了什么;交互作用分析,描述和分析两人之间或更多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游戏分析,了解个体之间不良情绪的相互影响;生命计划分析,了解一个人所遵循的生命计划。

1、结构分析

在结构分析中,Berne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儿童式”自我(Child,简称C)、“父母式”自我(Parent,简称P)和“成人式”自我(Adult,简称A)。他认为个体的自我状态是直接与行为模式、情感模式相一致的。同时他非常强调人的早期经验,认为这些早期经验为个体奠定了人格基础,成为行为的动力。

2、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的是用来分析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与个体内部的结构分析不同。交互作用的类型有三种:互补的交互作用、交叉的交互作用和隐含的交互作用。

3、游戏分析

Berne认为人通过游戏来安排时间、实现认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人们可以充分地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感到安全。他强调,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最普遍的人生态度是“我不行- 你行”,而对待这种处境的方法就是游戏。

4、生命计划分析

交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交互作用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自我结构由三个成分组成: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如果三者以合理的比例发展,则心理健康;否则会导致心理障碍。以下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四种典型的心理现象:

(1)我不行,你行。——自卑自怜型(儿童自我)

(2)我行,你不行。——自信自满型(父母自我)

(3)我不行,你也不行。——自卑自毁型(儿童自我)

(4)我行,你也行。——自信自觉型(成人自我)

前三种现象都是心理失常的表现,只有建立第四种“我行,你也行”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状态。

交互分析理论与方法

伯恩认为,大多数心理失常,实质上是日常交往行为中交际态度的失常,因而改变心理失常的良策应来源于人们对交际行为的研究。

一、交互分析疗法的基本原理

(一)人格结构

父母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简称P,

成人式自我心态(Adult ego state),简称A。

儿童式自我心态(Child ego state),简称C。

(二)心理污染。

心理污染的形式:

P污染A

C污染A

P污染A而C欠缺

C污染A而P欠缺

A不起作用

(三)人生态度

(1)我不行,你行。——自卑自怜型(儿童自我) (2)我行,你不行。——自信自满型(父母自我)

(3)我不行,你也不行。——自卑自毁型(儿童自我) (4)我行,你也行。——自信自觉型(成人自我)

前三种现象都是心理失常的表现,只有建立第四种“我行,你也行”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交互分析的咨询方法

(一)构造分析

1.父母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2.儿童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3.成人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二)交流分析:

1、平行交流特点为

2、交叉交流

3、交往的改善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

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

(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

1、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

对精神压力状态的定义,常因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塞里将精神压力状态看作是身体对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反应;梅森将精神压力状态看成是对有威胁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阿克斯特则将精神压力状态看作是导致人体基本功能不平衡的环境力量。例如,不能实现的期望、目的和手段的冲突,负担过重或者过轻,受剥夺、无能为力、受创伤、受到能觉察到的威胁等。

2、交互作用理论

在数种关于精神压力状态的理论中,精神压力状态的交互作用理论相对较为完整。根据这种理论,精神压力状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精神压力状态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

(1)拉扎鲁斯的定义

拉扎鲁斯等人从这种理论出发,曾给精神压力状态下了这样的定义:“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

(2)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机制

这就是说,人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的知觉,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的知觉,是形成精神压力状态的根源,如果在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要求的能力的知觉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二)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1、生理指标的变化

(1)梅耶的链球菌感染的研究

(2)与精神压力有关的其它疾病

2、心身疾病

(三)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

1、适应的定义

适应,指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既包括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也包括个体作用于环境。

(四)对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状态的评估

1、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

2、科亭顿生活事件记量表

二、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的根源

艾力克森曾描述儿童面临与精神压力有关的4种类型的情况,它们是动机冲突、社会经济状况、教育机构状况、心理创伤。

(一)动机冲突

(二)社会经济情况

(三)教育机构状况

(四)心理创伤

三、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的减缓和消除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与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压力,他们自身内部的压力以及他们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关。因此,减缓和消除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一般从减轻外界环境和自身内部的压力以及增强自身心理强度等方面入手。

(一)减轻外界环境的压力

外界环境的压力一般可分为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两大类。

1、心理压力

儿童心理压力主要有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关系的压力、对学前儿童的期待所造成的压力等等。减轻学前儿童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托幼机构的环境

a.完善教师人格

b.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c.适度的教学要求

(2)其它外界环境的心理压力

2、生理压力

外界的生理压力包括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噪音等不良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等。(二)减轻内在的压力

减轻学前儿童内在的精神压力,应在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诸方面尽量从学前儿童的立场出发,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

(三)增强学前儿童自身心理强度

人的自身心理强度指的是人应付内外压力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

1、行为矫正法

2、游戏矫治法

3、家庭治疗法

4、团体训练法

5、动物辅助疗法

第二节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要求:

1、识记:儿童吮吸手指和衣物行为、咬指甲和其他物品行为、习惯性阴部摩擦行为等的概念。

2、领会:儿童吮吸手指和衣物、咬指甲和其他物品、习惯性阴部摩擦等症状。

一、吮吸手指和衣物

(一)生理机制

吮吸手指的生理机制,吮吸乳头是人的原始本能反射,婴儿会很自然的吮吸碰到嘴唇的任何物体。到2—3

岁以后,儿童的动作能力和语言发展了,反映儿童饥饿状态和索食的要求已经能满足,吮吸手指和衣物的行为就逐渐消失了。

婴儿吮吸手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特别是婴儿长牙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儿童到2—3岁以后,这种吮吸手指的现象就会消失,但是如果过了这一年龄阶段,还仍然经常吮吸手指,就不属于正常现象了。(二)引起的后果

受到同伴和成人的非议;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导致下颌发育不良,上下牙对合不齐。

(三)预防和治疗

不良的环境(婴儿期喂养不当、不能按时得到足够的食物)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缺乏环境刺激和社会交往)所致。孩子用吮吸自己的手指或衣物作为抑制饥饿或自娱自乐的方式,长此以往,就养成了习惯。

(1)定时、定量喂足喂好婴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2)给儿童手指上抹苦味剂(胡椒粉、黄连水、辣椒水)或缠上纱布,使之在吮手指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行为习惯;(3)用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拍皮球、叠纸、剪纸、画画、唱歌等)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4)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陪孩子游戏、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肌肤接触,在陌生的环境中,要多给孩子关注)。(5)腭槽治疗法。(昂贵)

二、儿童咬指甲

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儿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间,男女比例相近。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表现:儿童经常不由自主地咬去长出的指甲,还咬指甲周围的表皮,甚至吃掉指甲。严重的会将十个手指指甲咬得很短,甚至会把甲床咬出血来。有的儿童不仅咬指甲,还咬手上各小关节侧的皮肤、衣袖、领子以及其他各种物品。有些儿童还伴有多动、睡眼不安、吮吸手指、挖鼻孔等多种行为问

题。在情绪不安时,咬指甲的行为表现更为突出。

原因:(1)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A.缺乏安全感: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如不愿去幼儿园)

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

B.缺少同伴: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咬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2)模仿:有的儿童咬指甲行为是在幼儿园里从同伴那里模仿来的,一般获得了快感,逐渐形成

了顽固性习惯。

预防和治疗:(1)消除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如父母和教师不要过于严厉,作业难度不宜过大等。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能与同伴一起玩耍。用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拍皮球、叠纸、剪纸、画画、唱歌等)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陪孩子游戏,带孩子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肌肤接触,在陌生的环境中,要多给孩子关注)。(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等。(4)在指甲上涂苦药(胡椒粉、黄连水、辣椒水)或缠上纱布,使之在咬指甲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行为习惯。(5)对于较严重的患儿,可采取行为治疗的方法进行矫正。

案例:小晖,女,11岁。家境富裕,乖巧漂亮,成绩中上,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参加了很多兴趣班的学习,有舞蹈、钢琴、英文等。给大家的感觉也是懂事听话,但她一直有咬指甲的习惯,其母亲对她这一行为非常讨厌,屡教不改,便把她带去咨询。

医生在与小晖的交谈中发现,她虽然表面活泼,但内心却藏着许多忧虑。据了解,她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几乎没有时间和她交流,她的教育生活都是母亲负责。她的母亲不仅喜欢打扮,而且凡事喜欢吹毛求疵、唠叨不停,她希望女儿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要她学芭蕾、学民族舞蹈,练钢琴、读英文。但是小晖内心不喜欢这些,而她母亲却非常热衷于此,不惜花费时间金钱,为其请名师,制备很多名贵的衣服。每次女儿学芭蕾舞时,她就在旁边指点批评。而且常常提醒女儿在生活中的仪表仪态,甚至走路姿势,搞得女儿紧张兮兮的。而且小晖的课外时间,都被这些课程占得满满的,很少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她自述自己感到很孤独。可见女儿咬指甲的行为就是缘于这种内心的冲突、焦虑、孤独和对母亲的不满的结果。

三、习惯性阴部摩擦(夹腿综合症)

表现:孩子的这一症状,医学上称为习惯性阴部摩擦,多见于1-3岁的婴儿。表现为两腿交叉或并拢夹紧摩擦生殖器,同时双目凝视、面颊绯红,表情很不自然,有时还伴有出汗、喘气。一般表现为入睡或刚醒来时两腿内收,摩擦自己的外生殖器,女孩有时两腿交叉上下移擦。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表现为在突出的家具角上或骑在某种物体上活动身体,甚至为避免大人的干涉而暗自进行,每次持续几分钟。在阴部摩擦的同时,孩子面部出现泛红,两眼凝视,甚至大汗淋漓,但神志清楚,无其他异常表现。这时,如父母阻止孩子的行为,阴部摩擦即会停止。原因:1、局部刺激:如局部湿疹、炎症和蛲虫感染(蛲虫又叫线虫,外形恰似一条白线,长度大约2厘米(约半寸),寄居在儿童的大肠内,有时随儿童的粪便排出,在粪便中可见无数白色小虫蠕动,这便是蛲虫。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一般症状轻微,主要表现是夜间肛门及阴部奇痒,因而失眠,烦躁不安,夜惊等。由于蛲虫可钻入粘膜深层引起轻度炎症。偶有蛲虫侵入泌尿系统或女性生殖系统,引起尿频、阴道炎、输卵管炎或腹膜炎。)等。由于局部瘙痒,致使两大腿内收交叉摩擦,甚至将手伸入,时间长了就发展成为习惯性动作。

2、心理因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

3、其他原因:在大孩子中,黄色录像、黄色书刊的影响,也是导致“夹腿”不良行为的原因。

预防和治疗

1、提高认识:防治本征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本征迹象,应及早向儿童心理专家咨询。家长要了解此征的性质,对患儿不要责骂、不要惩罚,也不要强行制止其发作。要说服教育、诱导解释。

2、及时转移:当患儿将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应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将患儿抱起来走走,或给患儿玩具玩玩,或和患儿“逗逗乐”,或领患儿出去玩耍,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能持之以恒,一般均能奏效。

3、按时作息:要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晨不要晚起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的机会。

4、去除原因:家长要注意患儿会阴部卫生,去除各种不良刺激。如果患儿有蛲虫、湿疹等,要及时请医生治疗。不穿着紧身衣裤。男孩有包茎应及时手术处理。家长还要注意给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充分的温暖和爱抚。

5、特殊病例:对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小剂量泰必利。

第三节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要求:

1、识记:了解儿童恐惧、屏气发作、夜惊梦魇、暴怒发作等概念。

2、领会:儿童恐惧、屏气发作、夜惊梦魇、暴怒发作等症状。

一、恐惧不安

儿童对特定的事物(动物、人、物品)或情景所产生的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一)惧怕的对象:

(二)原因:(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2)恐惧是一种共鸣。(3)恐惧是受恐吓的结果。

(三)防治:(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科学道理。如电闪雷鸣时给孩子讲讲雷公公的故事。或投身于恐惧的情景中,学会如何应付。(2)禁止采用恐吓、威胁的方法,禁止儿童看恐怖影视、书刊、图片。(3)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培养其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恐惧心理。(4)必要时(造成严重的适应性困难时)采用模拟示范法和系统脱敏法等一类行为治疗的方法进行矫治。系统脱敏法: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让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消除恐怖障碍的目的。案例:某女孩,看到一辆汽车撞到一位骑自行车的妇女,当时吓得浑身冒汗、两腿发抖。从此她对汽车产生了恐惧:一看到汽车就浑身发抖、两腿酸软,更不用说坐汽车了。医院检查未发现其他病况,确定她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恐怖障碍。便对她实施了系统脱敏治疗。首先让她想象汽车,看汽车照片,然后由远距离看汽车到近距离看汽车,使她不再有异常感,最后由别人陪同她坐汽车到她独自一人坐汽车,直到她不再害怕为止。

二、儿童屏气发作

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呼吸系统的神经症。该症的主要特点是,婴幼儿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

(一)表现:儿童在遇到发怒、惊恐或不如意的事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旋即发生呼吸暂停。轻者呼吸暂停半分钟到1分钟左右,面色发白,口唇青紫;重者呼吸暂停2-3分钟,全身强直,明显发绀,意识丧失,出现抽搐,其后肌肉松驰,恢复正常呼吸。

(二)原因:由于某种心理诱因的触发所致,如恐惧、发怒、疼痛或受到挫折等;是机体缺铁所致。约30%有家族史。

(三)矫治:(1)尽量消除可引起小儿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家长要注意亲子关系和儿童早期生活的环境,尽可能解除或减轻儿童的心理紧张和矛盾冲突,避免可能触发屏气发作的各种因素。(2)不要溺爱孩子。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有这样的症状而过度保护起来,认为他不能受任何刺激,对他百依百顺;而是要进行正确的教养,不要溺爱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又要对他有严格的要求,使孩子学会耐受挫折、克服困难,逐渐减少发作次数(3)对于因缺铁性贫血所致的发作,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同时注意合理的膳食,多吃一些富含铁质的食物(4)对正发作的孩子,家长要镇静,立即松开孩子的衣领、裤带,使其侧卧,轻轻扶着孩子。孩子恢复正常后,可以用给他讲故事,带他玩等方法转移他的紧张情绪。必要时还可选用苯巴比妥一类的镇静剂以减少屏气发作的发生,防止脑部缺氧而产生的损害。

三、暴怒发作

(一)表现:儿童暴怒发作表现:是指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扯自己的头发或衣服,以及其他发泄不愉快情绪的过火行为。儿童在暴怒发作时,他人常无法劝止他的这些行为。除非其要求得以满足,或无人给予理睬才停止下来。暴怒发作在学前儿童中比较常见,有部分儿童表现程度比较严重,发作过于频繁,成为一种情绪障碍。

(二)原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儿童的暴怒发作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即暴怒发作最初可能由于遭受挫折而引起,其后,可能由于受到环境中其他人对此事的态度、问题的结局等因素的影响而得以维持。例如,在小儿发生暴怒发作时,母亲作了让步以中止儿童的发作,但是母亲的行为却起到了助长儿童暴怒发作的作用,而其他儿童则又可通过学习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三)矫治:(1)预防儿童的暴怒发作,应从小培养他们讲道理、懂道理的品质,不要过于溺爱和迁就儿童。在第一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坚持讲道理,绝不迁就儿童不合理的要求。(2)从小培养儿童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懂得一些疏泄心理紧张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也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行为(3)对于少数暴怒发作行为较为严重的儿童,应该给予行为治疗(阳性强化法又称“犒赏法”,是以训练和建立良好适应行为作目标,通过奖励方法予以正性强化。奖励方法可以为表扬赞许等精神鼓励,也可为实物、奖品等投其所好的物品、代币券等。消退法、惩罚法)例如,当儿童完成某一项要求时即给予口头赞许或物质奖励(阳性强化法);未完成某项要求时或出现不良行为时即取消奖励(惩罚法)或者不予理睬(消退法)。例如,当儿童发作时,将其暂时安置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给予短暂的隔离,使他的暴怒发作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使发作的频率逐步降低。

四、儿童夜惊

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俗称“撒呓挣”,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男孩的发生率比较高。

(一)表现:小儿入睡一段时间后(15-30分钟内),在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突然从床上坐起,尖叫哭喊,两眼瞪直或紧闭,手脚乱动,表现出十分惊恐的样子。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这时如果叫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拥抱等不予理会。发作可持续数分钟(10分钟左右),又自行入睡,醒后完全遗忘。发作次数不定,可隔数天发作一次,也可一夜发作多次。

(二) 原因:多由心理因素所致。与母亲长期分离,亲人伤亡,父母吵架或离异、生活中遇到困难,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或惩罚使小儿情绪紧张;睡前看了惊险恐怖的电视,或听了一些情节较紧张的故事等都会造成儿童睡前精神紧张。

环境因素——卧室温度过高或空气污浊;睡眼时将手压在胸口;晚餐过饱。

生理因素——鼻咽部疾病致使呼吸不畅,患肠寄生虫病使小儿的睡眠受骚扰。

(三)预防:(1)消除引起紧张不安的心理诱因,减少儿童的情绪紧张。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恐惧。(2)改变不良环境。注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3)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父母在孩子夜发作时后,帮助孩子重新入睡即可。六、儿童梦魇

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俗称的“做噩梦”多见于学前期儿童。

(一)表现:儿童在做噩梦时,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剧,自觉全身不能动弹,以致从梦中惊醒、哭闹。醒后仍有明显的情绪失常,紧张、害怕、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梦魇一般持续2-3分钟。对梦境有片断记忆。惊醒以后不多时,可完全摆脱对梦境的恐惧情绪,又能安然入睡。

(二)原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如遭受挫折,受到惊吓,睡前看了较紧张、恐怖的电视。有的幼儿在发生梦魇以前有尚未解决的内心矛盾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不愉快情绪;躯体患有疾病。如上呼吸感染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或肠道寄生虫病;不良的睡眠或饮食习惯不良,如睡时胸口受压或入睡前吃大量食物等。

(三)预防:(1)消除内心矛盾冲突,缓解情绪紧张。(2)及时治疗躯体疾病。(3)培养小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小儿生活有规律。

(四)儿童梦魇与梦游

“梦游症”即睡行症。这是一种睡眠障碍,要确诊需到医院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以便与另一种相似的疾病,如分离障碍相鉴别。睡行症是指一个突然从深睡中睁开眼睛表情茫然,起身离床,行动迟缓而单调,缺乏目的性。如在房中来回走动、颠三倒四地乱穿衣裤鞋袜,或拿床单被子揉搓。也有一些人会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如开门、打水、做饭等。每次出现的时间在4-6分钟左右,行为方式基本相同,次晨醒来,否认夜里的发生的一切。睡行症以儿童多见,发生率在1-6%,以5-6岁为高峰,原因目前认为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一是悲伤或心理刺激过度;二是家庭不能给儿童足够的关心和温暖;三是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对梦游症的治疗采用以下方法:1.厌恶疗法。

2.精神宣泄法。

(补充材料:儿童分离焦虑、遗尿症、儿童选择性缄默、儿童多动症、癔症。

一、儿童分离焦虑

表现:与亲人特别是父母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讲梦话、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乏力等症状。

原因:(1)不良的环境;(2)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父母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因此,常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使幼儿整天焦虑不安;(3)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

矫治: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年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对其有合理的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

二、儿童遗尿症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正常儿童3岁以后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表现:5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原因: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防治:(1)消除引起小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患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患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下午4-5点钟以后不用流质饮食,晚饭宜清淡)、夜间定时唤醒小儿排尿。(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即不说话)。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此症儿童的言语机构和智力都没有障碍,只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缄默不语。本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

表现: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在某些场合拒绝讲话,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缄默时,可以用手势、点头、摇头等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在学校或在陌生人面前。少数儿童正好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里不说话。有缄默症的患儿,在学龄前常易被忽视。当患儿不愿与陌生人讲话时,往往被父母误认为是胆小、害羞。直到上学以后,老师发现他不愿意回答任何问题,也从不与同学交谈,才被老师注意。但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

原因:(1)素质性因素。患儿病前往往有个性缺陷,如敏感、胆怯、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较强等。(2)社会心理因素。许多患儿幼年时有精神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及离异,受虐待、惊吓、环境突然变迁等。

矫治:(1)避免精神刺激。对处在语言发展期的幼儿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患儿多和小朋友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培养患儿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使其逐渐消除陌生、紧张心理。(3)转移法。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关注,更不要训斥或强迫其说话,否则会加剧患儿的紧张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患儿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4)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患儿情绪松弛的基础上,患儿的嘴刚张口讲话时,就给以鼓励和奖励。也可用患儿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激励其说话。(5)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有过分焦虑、紧张、恐惧,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经治疗多数患儿可治愈。未经治疗的患儿可能长期保持缄默,直至青年初期。有的可影响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多动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类以注意障碍为最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故也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该症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在儿童行为问题中颇为常见。多动症一般在幼儿3岁左右就会起病,通常男孩多于女孩。

表现:判断儿童是否有多动症要特别慎重。可参照康纳多动症评分量表(国际上使用最普遍的一种量表,它专门为教师和家长判别多动症儿童而设计)

多动症儿童活动的主要特征

(1)过度活动:(2)注意集中困难。(3)冲动行为:(4)学习困难

原因:(1)遗传因素。(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3)神经生化因素。(4)铅中毒或食品添加剂(5)心理社会因素

矫治:对于学前儿童,治疗多动症一般不宜使用药物。(1)调整家庭环境,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2)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3)行为治疗和饮食治疗

多动症儿童与活泼好动儿童的区别:(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是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或动画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2)行动的目的性方面的差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儿童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儿童无此能力,不能根据环境和场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多动症儿童有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五、癔(yì )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也

“老牛大憋气”是癔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占农村中癔病患者的半数,占住院癔病患者的1/5。多见于易激动、感情用事、自以为是的女青年,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愿望,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争吵失利时感到委屈而发病。表现为在有人注意的地点和场合突然倒在地上、沙发上或有依靠处,以求得同情,同时四肢无规律的乱动或呈四肢僵直不动,嘴里喊叫、骂人或做怪样,并伴屏气或深叹气、吸气。虽问之不答,但并无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患者听得见,看得到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其发作也随之波动。发作中无大小便失禁及咬破舌头,身体极少有外伤。发作时间至少半小时或数小时,多在白天、安全及人多的地方发病,不会因发病而致伤或致命。发作后行为正常,对病中情况可完全或片断回忆,过后病人常

说:“当时脑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部分章节知识归纳对比

三栏目技术 基本假设: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三个步骤:训练来访者自己 意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弄清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联系对它们的反击,发展更加现实的自我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帮助来访者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其信念。方法:找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以积极提问(包含质疑式和夸张式)的方式促使来访者主动思考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墨兹比发展。方法:让来访者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境;要求来访者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 助他把消极情绪改变为适度情绪;停止想象,要求来访者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情绪发生变化的) 合理情绪自助表:艾里斯发展,先想AC,再找B,再做辩论D,最后写出E效果

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环境 正确看待自己接受自己;以发展为动力;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不要自悲自怜;不要伤害自己 正确看待他人喜欢他人;容忍他人的观点;重视他人;不要总想支配他人;不要依赖他人;借鉴他人看法 正确看待环境热爱生活;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体验逆境与失败;适应环境;珍惜现在 端正认识,悦纳自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弃旧图新,勇于创造;磨炼意志,迎难而上;与人为善,满怀热情;热爱学习、工作;改变环境,激发好奇;自我监督,及时纠正;将自己已经由于拖延而造成的教训找出来,列在纸上,每天看一遍激励 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生活中一帆风顺;片面的自我认识;自居作用 用于承认自己自负;挖掘根源;采取措施 找原因;独立自主解决困难;制定一些计划 原因:家庭环境、严重的心理创伤;身染疾病或残疾有不公平待遇;人机交往中遇挫折 主动与人交往;深交几个朋友;多参加活动;主动关心别人 原因:放任的家庭教育;受父母影响;过去经历;过分自卑;对抗 方法:认识本质;欢迎不同意见;学会角色互换;找信得过的老师、朋友,征求意见

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继续教育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健康 一、健康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解释是: ①(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②(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无病即是健康”的生理学上的健康思想区分开来,健康不仅意味着具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全面理解健康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思想: (1)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四个方

面。 (2)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它与人的“生命、财产”一样不容侵犯。健康是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求个体具备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 (3)健康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并通过个体发挥作用的,人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必然要通过个人的健康来支持,以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样维护和保证社会的健康也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健康的社会地位,而且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培养人们共同的社会健康观 (4)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健康意识,提高活动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健康 一、健康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解释是: ①(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计划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计划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下面是X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少儿成长中心的助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心理小辅导员的管理,利用“心理减压站”社团,使我校的心辅工作上一个台阶。 2.在学校网站开设版块,提供心辅的空中平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接受学生家长的咨询。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你心我知”心理广播的质量。 4.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心辅水平。 5.继续开设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心理辅导促进未成年

人思想品德教育。 6.开设团体辅导观摩课,加强研究,提高实效。 7.撰写个案、论文,注重资料的积累。 三、具体工作: 队伍:建立以校长为核心,以德育教导为分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全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组成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我校已有1名教师通过了新区心理咨询的培训,并获取了相关证书。本学期我校将加大教师的培训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心理辅导中心举办的各类辅导班,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将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我校作专题讲座,争取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日上台阶。团辅:在前几年我校开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础上,今年的3年级开设此课,每周每班开设一节,期末上交教案。组织校内的研究课,并组织参加片里的观摩课。经常吸收反馈,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 个辅:继续建立对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接待制度,在每周一到周五中午的11:50——12:50为个别心理辅导开放时间。作好情况记载并作资料保存。心理辅导员每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的交流与分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宣传:今年为了加大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加了三块宣传阵地。一块是利用每周二的谈话课时间开设“你心我知”的专题广播,到时将播送学生学习上、生活上、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1!咨询的特征: 1.咨询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忙的人际关系没。 2.咨询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3.心理咨询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同异: 相同点:二者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不同点: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病人,心理治疗则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的。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某些性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心理咨询用时短,心理治疗治疗费时较长,治疗由几次到几十次不等。心理治疗在意识层次进行,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无意识领域进行工作。心理咨询工作是更为直接地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的目标进行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则比较模糊,其目标使人产生改变和进步。 3!咨询与心理卫生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 4!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目的,内容,理论基础,方式。 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职责:(1.对来访者负责(2.帮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求助者成长,自立自强,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困难。(3.保密的原则 6!心理治疗者注意的问题:(1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是提高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提高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能力的认识)(2提高对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互相影响关系的认识;(3提高对自己专业职责及专业道德的认识。 7!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1.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职责(对来访者负责,帮助的根本目的,保密原则)(3对治疗者与咨询者个人的要求 8!对治疗者与咨询者的个人的要求:(1要有帮助别人的心(2要有敏锐的感觉及了解心理的能力(3要有神经病理的知识(4要有丰富的经验(5要保持中立无私的立场(6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与态度。 9!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事物做选择的原因: (1治疗者认为做好的解决的途径,对来访者未见得是最好的(2问题是来访者遇到的,只有来访者自己去解决,因为这是来访者的生活,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生活。(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促使来访者成长,自强自立。 10!治疗联盟的过程: 1.积极的情绪体验 2.自尊心的提高3,移情式的改进4、认同作用 10-1治疗关系的特征: 独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专业限制 10-2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共情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真诚可信具体化即时性对峙 10-3.与治疗关系有关的其他影响因素:1具体化(一是澄清具体事实,二是搞明白来访者所说的词汇的具体含义。具体化决定着治疗的质量,也影响着治疗关系的建立,因为只有真正理解对方的经历,处境,感情等,才有可能达到共情的境地)2即时化(鼓励来访者更多的自我暴露,也是促进他们与治疗者进行更为开诚布公的交流)3对峙:艾维说对峙时指出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穆哥特伊德认为对峙涉及3中类型的矛盾:来访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来访者思想,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来访者想象的世界与治疗者所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之间的差异。贝伦森体验式,教导式,强力式,微弱式和鼓励式5种不同类型的对峙。 10-4霍维茨在解释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变化时如何产生是强调指出,这种关系是通过人际关系中那些支持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他把这种关系称为治疗的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来访者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通过这种联盟的内化,来访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11!准确的共情反应步骤: (1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2以言语准确的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12!伊根对峙的方式: 对峙应该在高级准确的共情基础上进行,否则对峙就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对治疗是有破坏作用的,其次,治疗者对对峙的应用应是试验性的,这一点在治疗的最初阶段尤为重要,第三,对峙是涉及来访者本 人以及治疗者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交流 方式之一,其中先决条件是对峙者之间已 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关系,第四,对峙应 以逐步接近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来访 者有机会同化治疗者所说的东西,是对峙 更为有效。艾维等人把积极关注,尊重与 温暖,真诚以及具体化等都看作是达到共 情的核心条件。 13!心理治疗中的会谈可分为: 收集资料式会谈(基本)诊断式会谈心 理治疗式会谈 13-1收集资料式会谈的目的 是收集与治疗者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 一般用一次会谈也可能用半次会谈时间 13-2诊断式会谈的目的 是首先要区分来访者是否适合进行心理 治疗,其次是分清来访者的问题到底出在 哪里,什么是对方的主要问题。 13-3心理治疗式会谈的目的是要帮助来 访者产生某种改变。耗时最多 14!倾听的技巧: 开放式问题(什么,怎么)、封闭式问题 (是,不是?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 缩小讨论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 定问题)鼓励(奥,嗯)、说明语句,对 感情的反应(你觉得……)、总结 15!会谈中的非言语技巧:目光接触与身 体语汇,其他非言语的技巧。停顿的三个 作用:留下言语的韵味,求的同意领会, 加强听者的紧张状态,这实际上是让对方 参与其中的艺术。 16!非言语行为的观察技术:伊根认为, 一个有效的治疗者应学会倾听和理解下 列非言语行为,躯体行为,面部表情,声 音特证,自发的生理反应,个人的生理特 征,个人的总体印象。 17!影响对方的技巧: 解释指导提供信息或忠告自我暴露 反馈逻辑推论影响式总结 18!指导方式的类型:指导语言的改变 特殊的建议或指示自由联想式的指导 角色式指导训练性指导 19!卡瓦纳德沉默现象的分类:创造性的 沉默自发性的沉默冲动性的沉默 20!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特征: (1存在思维障碍,最常见的是妄想,妄 想是指病人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 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2存在思维 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前者表现为话 讲了半天,中心松散或无主题,后者表现 为概念混乱和奇怪的逻辑推理。(3感知 觉障碍,幻觉,幻听和幻视。(4情感方 面障碍,对人冷漠。精神分裂的病人,从 不主动求医,除非家人,亲友送来看病, 他们对自身的疾病状态,没有自知力,这 一点与神经症病人迫切求医的情况迥然 不同。 21!躁狂抑郁症病人: 当病人处于躁狂状态时,表现为情绪高 涨,始终很快活,谈笑风声,他们觉得脑 子变得好使了,比平常聪明多了,可以在 短时间内学出大量信件,文章。当病人处 于抑郁状态时情况相反,他们表现为情绪 极为低落,抑郁,常常愁眉不展,伤心落 泪。所有的精神病人都不适合进行心理咨 询与治疗,但自知力已恢复的康复病人也 可以作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对象。 22!人格障碍的分类: 反社会偏执型冲动型分裂性强迫性 表演性 23!心理测验的分类: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种技能测验,诊 断测验 24!对来访者的分析和确认的过程是最初 步骤; 了解问题的详细情况问题形成的可能原 因对问题的分析表面的问题与深层次的 问题把问题具体化 25!有关心理诊断方面的论述(艾维 1. 关于来访者的问题。治疗者必须在来访者 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她们找出事情 的来龙去脉,2.关于来访者是怎样看待世 界的。3.关于来访者所处的情景和周围环 境。来访者重要的环境因素有七中,个人 的,性别的,家庭的,种族的,地方的, 社会阶层和文化的4.关于治疗者的基本 理论倾向5。关于来访者将来要干什么) 58!提问方式: 1向来访者提问时要注意问话的方式2提 问题尽可能简单,口语化,使对方感到易 于理解并能很快抓住要领,不要使用很多 术语3把大问题小化。 26!记录的内容: 1.来访者的基本信息 2.来访日期、治疗 个案编号、治疗者姓名3、来访者叙述内 容4、确认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处理意见 及方式 27!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来访者 成长,自强自立,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 理个人生活中各种问题。心理分析治疗的 目的,时要消除神经症症状,使自我变得 强壮有力;行为治疗的目标是要改变不适 应的行为,消除行为缺陷,来访者中心治 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对自我经验和体验采 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就有责任感,自尊, 能接受他人;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目标是 思维的合理性和适度的情绪反应等。 28!心理治疗的目标: 医学的目标与心理学的目标;中间目标和 终极目标(帕洛夫,所有心理治疗的最终 目标都是要减少焦虑,提高来访者的生理 机能和社会能力。);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 (内:来访者自己对自己所提出的目标, 外:由其他人对来访者提出的);一般性 目标与特殊性目标;矫正、发展和预防目 标;综合目标。 29!杰何达提出6条心理健康的标准(综 合目标): (1对自身的态度:包括能有意识地对自 身进行适当的探索,自我概念的现实性, 能够接受自我,现实地评价自身的长处和 短处(2成长,发展或自我实现的方式及 程度:包括实现自己各种能力及才干的动 机水平。(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程度: 包括各种心理能量的适应的动态平衡(4 自主性或对于各种社会影响的独立性:遵 从自身内部标准,行为有一定之规(5对 现实知觉的适应性:没有错误的知觉,对 于所见到的和所预期的事物重视其实际 证据(6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适 应,能够够适应环境的要求。 30!影响治疗目标的因素:(1对来访者 来说:来访者的问题经济条件生活水 平时间 (2对治疗者来说: 专业训练程度治疗理论差异工作时间 长短 31!治疗的过程的阶段: (1.心理诊断过程主要任务是对来访者 问题的确认,制定治疗目标,(2帮助和 改变阶段主要目的是帮助者改变其认 知、情绪或行为(3.结束阶段主要任务是 帮助来访者巩固其治疗所获得成果,适应 结束治疗的情况 31-1心理诊断情阶段的工作:1.信息的 收集 2.心理诊断(任务主要是对来访者 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确认)3.信息反 馈 4.咨询目标的确立(应该注意:治疗 目标是具体的,现实可行的,心理学的目 标,分轻重缓急的,应经常进行评价) 31-2帮助和改变阶段的问题:1.治疗者 的责任2、领悟(第一种作用是能使其问 题严重程度降低,并能使对方心理上真正 强健起来的心理平衡第二是可以为其改 变其外显行为提供心理依据)3、支持4 反塑造5,、移情6、反移情7 对峙8解 释 31-3.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治疗者 还要帮助来访者从新回顾治疗要点,检查 治疗目标实现的情况,进一步巩固治疗所 取得成果。 32!阻力的表现形式: (1、对会谈时间及规定的消极态度(2、 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治疗者有关的问题上 (3、回避问题的方式(包括问题的回答 和问题的转移)(4、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33!阻力产生的原因;(卡瓦纳) 1阻力来自于成长中的痛苦2、阻力来自 机能性的行为失调3、阻力来自对抗治疗 或治疗者的心理动机 34!应付阻力的要点: 1、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的进行诊断和 分析3、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 力 35!应付阻力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力, 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这种 阻力,使治疗取得进展。关键是要调动对 方的积极性,使之能与治疗者一同寻找阻 力的来源,认清阻力的产生源泉 36!来自治疗者的干扰 1,产生于满足自身需要的干扰(1)在私 人关系方面,(如想建立友谊又想建立治 疗关系时)(2)其他个人需要的满足(治 疗者想控制他人或治疗者固守世界观,某 种治疗理论)2,与治疗者个人缺点有关 的干扰(1)治疗者的个人问题,如治疗 者也存在这个缺点(2)治疗者的刻板印 象或移情3,干扰者的某些具体表现:卡 瓦纳,(迟到,不认真倾听来访者说话, 走神,打瞌睡)。 37!治疗者面对的难题 1,缺乏自信心。不自信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缺乏治疗经验、对治疗技术的 方法不能灵活运用造成的(需增加治疗经 验),另一种是治疗者对自身的评价偏低 所致(需自己对自己做改变对自身认知的 工作)。所以(1),明确帮助来访者的可 能性: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发展自 己,另一方面也要承认自己的能力限度。 (2)对自身优势的认识治疗者在治疗过 程中,相对来访者讲有许多优势。2,治 疗出现失误: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向来访者 承认自己的失误。其次柿尽可能消除自己 失误带来的影响。3,治疗者自身的苦恼。 38!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 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 活动。弗洛伊德:人的精神生活是由意识, 前意识,意识组成。 无意识(潜意识):两个含义,1、指人们 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 能意识到。2、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 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其中所 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 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 分。 三者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 意识、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 平衡。前意识与意识之间虽然有界限却无 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之间的内容与意 识之间的内容相互转换非常容易,是转瞬 即成的事情。而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到 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在意识中似乎有一 种抵抗力,起着检察官或看守人(后用自 我,超我代替)的作用——严防无意识中 的观念进入意识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 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 量,向下向内压紧。这就是所谓压抑。 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精力和回忆、各种 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在 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是存 在于无意识中。 39!人格构成说 1.本我、自我和超我(1)本我,(快乐 原则)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 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 动所组成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 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 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 藏库;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 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2)自我,(现 实原则)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 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 分。特性: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主要是 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 对本我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 东西扰乱意识;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 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3) 超我,(道德原则)称为理想自我,道德 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 德化了的自我。特性:从自我中分化出来, 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父母权威的内化, 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可分为自我理想— —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 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主要作用是 监督和控制自我。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侍 着三个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焦 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 一定的方式解决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 身的威胁。 40!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 抵消反向形成 41!性心理的发展: 口欲阶段(0-1)肛欲阶段(1-3)性器欲 阶段(3-6)潜伏期(6-12)青春期阶段 (12-18) 41-1弗洛伊德:人在幼年时期,对异性 双亲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的特征之 一。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是用于说 明此问题的术语 42!心理治疗(神经症)的方法: 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解释 43!心理分析治疗的适宜对象是 癔病强迫症恐怖症病人 44!治疗实施过程: 1,治疗对象的选择和治疗规则。心理分 析治疗的对象是癔症、强迫症和恐怖症 病人。病人半卧在躺椅上,治疗者坐在躺 椅的一侧后面。环境要静,不应受到打扰, 此外不能有其他人在场听2,治疗实施过 程。试验性分析阶段——正式治建立治疗 的同盟关系)——第二阶段移情的出现及 其解释——第三阶段修通或扩通——第 四阶段治疗的结束阶段 45!中国的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 一、理论与方法主要遵循心理分析的理 论与原则 二、领悟的本质:钟友彬认为治疗的目的 是要消除病人的症状,而症状的消除需有 病人对治疗者解释的领悟。病人的领悟是 在治疗者引导下达到的,因此疗效的取得 不在于揭示了幼年的精神创伤,而在于病 人对治疗者解释的信任,这就是领悟的本 质。领悟的内容是治疗者灌输给病人的, 病人自感以前的想法及行为可笑,自己抛 弃了原有的态度、行为,使症状得以消失。 一次治疗的过程是一个治疗者与病人交 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特别需要病人主观努 力的过程。 三、治疗的适应症及步骤(1)适应症主 要为强迫症、恐怖症某些类型的性变态 (如露阴症、挨擦症、窥阴症)等(2) 采用直接会面交谈方式(3)初次会见时, 让病人和家属叙述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历 史及症状的具体表现(4)可询问病人的 生活史,但不要深挖过去。(5)引导病人, 并和他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6)当病人 对上述解释和分析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 后,再进一步解释病的根源在于过去。 46!行为治疗一词最早由斯金纳等人于 1945年提出。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 义的学习原理,有三部分组成:经典的条 件反射,操作条件作用,模仿学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妥安乡岭岗小学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

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整理

选择题: 1.提出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的心理学家是( b ) A.皮亚杰 B.河合隼雄 C.劳恩菲尔德 D.拉扎鲁斯 2.将“正常”看作不存在心理病理问题的是下列哪种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c ) A.理想状态的标准 B.统计学的标准 C.病理学的标准 D.适应过程的标准 3.为从出生到6岁儿童设计的,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发展任务,检查出儿童在动作、语言和社会性等发展方面的明显迟滞的是( a ) A.丹佛发展筛选测验 B.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 D.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 4.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5.依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皮亚杰 B.拉扎鲁斯 C.劳恩菲尔德 D.鲍尔比 6.罗杰斯的______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b ) A.“沙箱疗法” B.“患者中心疗法” C.“非指导性游戏疗法” D.“行为治疗法” 7.理性情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 c ) A.增强个体的责任感 B.使儿童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C.增加幸福,减少痛苦 D.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 8.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是 ( a ) A.正常的智力水平 B.适度的情绪反应 C.融洽的人际关系 D.统一协调的行为 9.下列哪一个理论不属于 ...行为主义理论( d ) A.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B.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10.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 b ) A.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 B.比纳—西蒙量表 C.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D.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11.皮亚杰认为,0-12岁儿童可能完成______个阶段的认知发展。( b ) A.三B.四 C.五D.六 12.现代心理健康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c )。 A.皮耐尔出版《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B.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成立 C. 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成立 D.比尔斯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 1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根据儿童的______来归纳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 a ) A.年龄发展 B.心理发展 C.经验发展 D.思维发展 14.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 模仿而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这是( a )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15.增加幸福,减少痛苦是下列哪种理论的主要目标? ( d ) A.行为主义学派 B.个体心理学派 C.沟通分析理论 D.理性情感理论 16.妊娠期妇女营养不良、用药不慎或情绪过激,都会影响儿童的( c ) A.遗传因素 B.机体损伤 C.先天素质 D.生化改变 17.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在理论上的探讨最具说服力的是( d ) A.“生物”模式 B.“心理”模式 C.“社会”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8.20世纪初,开拓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之先,制订了儿童“发展时间表”的心理学家是( d ) A.比尔斯 B.亨特 C.皮亚杰 D.格塞尔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汇集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2009年7月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中,脑力激荡法属于() A.角色扮演法B.价值观辨析法C.行为强化法D.榜样引导法 2.心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意识、注意等属于()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个性心理D社会性3.某些特殊人格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得()A.强迫症B.精神分裂症C.躁狂抑郁症D.癔病 4.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学生适用的心理辅导是() A.适应性辅导B.教育性辅导C.发展性辅导D.学习性辅导 5.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A.成长问题B.人生观问题C.价值观问题D.态度问题6.开始阶段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中不包括() A.建立辅导关系B.掌握学生的材料C.进行分析诊断D.制定辅导目标 7.自我开放属于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中的() A.倾听的技术B.影响的技术C.观察的技术D.评估的技术 8.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奉行现实原则的是()A.本我B超我C.自我D.原我9.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者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 A.象征化B.移置C.投射D.变形 10.最先提出“行为治疗”概念的是()A.斯金纳B.班杜拉C.拉斯D.华生 11.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精神分析法B.行为转变法C.个人中心法D.认知重建法 12.有的学生把苦闷和痛苦统统写在纸上,写完后不管是不是拿给老师看,总感到内心轻松多了。这是()A.自我催眠B.合理宣泄法C.自主训练法D.呼吸调节法 13.对于不良个性引起的对抗行为,一般采用的调整方法中不包括() A.纠正不良认知B.自尊要恰到好处C.行为重塑D.改变其所处环境 14.“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具有上述症状和表现的学习卫生问题被称为()A.注意力分散B.意志薄弱C学习疲劳D.学习方法不当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的交往原则的是()A.真诚B.亲密C.宽容D.互助互利 l6.有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属于() A.自私B.羞怯C.自我中心D.退缩 17.满灌疗法可以用来治疗()A.恐怖症B.抑郁症C.多动症D.疑病症 18.神经衰弱产生的基础是()A.精神刺激B.过度疲劳C.营养不良D.心理素质 19.可以用来改善注意力分散的方法中不包括()A早睡早起B.自我减压C放松训练法D.暴露法20.个体获得社会自我,习得社会角色的最重要时期是() 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协调性E.自制力 2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体采用的主要防御机制的是()A.合理化B.升华C否认D幽默E投射 23.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包括()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浙江省历年试题 (1)

浙江省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试题 课程代码:0028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布拉默确立的咨询特质除了“自我意识性”和“合道德的行为”之外,还有()。 A.温暖 B.尊重 C.共感 D.兴趣 2.()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切历史阶段一切人的两大任务。 A.创造 B.生存 C.适应 D.顺应 3.在咨询者变项中,对咨询改变影响最大的是咨询者的()。 A.专业经验 B.个人特点 C.态度特质 D.专业训练 4.在咨询的问题探索阶段,评价方案的三个指标为有效性、可行性和()。 A.替代性 B.有用性 C.准确性 D.经济性 5.()开始以科学和人道的态度对待精神疾患的治疗。 A.盖伦 B.皮内尔 C.希波克拉底 D.科恩 6.弗洛伊德把()比喻成一个要事奉三位主人的仆人。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客我 7.奥尔坡特的健全人格模型是()。 A.成熟的人 B.自我实现的人 C.理想的自我 D.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8.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的典型例子。 A.投射 B.置换 C.合理化 D.退行 9.在人际认知中,我们通常会犯“以己度人”的错误,这实际上是一种()。 A.幻相关 B.类化 C.投射 D.选择性知觉 10.在行为治疗过程中,行为功能分析应分别考察行为的“前导事件”、“结果行为”和()。 A.过程行为 B.行为后效 C.中介事件 D.相关行为 11.在会谈中,“目光凝视空间的某一点”是()的典型反应。 -第1 页共5 页-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题库答案

、选择题 1.在运用完整治疗法开展心理辅导时,下列哪种语言运用是不恰当的 ?( C )10-195 A. 鼓励使用第一人称 B.鼓励使用现在时 C.多问“为什么” D.鼓励使用陈述句 2. 指导性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B )12-234 A. 人本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3. 当今心理健康的主要着眼点是( C ) 1-5 A. 心理疾病的治疗 B.精神病患者待遇的改善 C.健康人的心理保健 D.心理缺陷的矫治 4. 造成学前儿童挫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B )2-25 A .自然环境因素 B .个体自身内在因素 C.家庭因素 D.社会因素 5. 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 ?( A ) 7-148 A.罗杰斯 B.卡克赫夫 C.班杜拉 D.弗洛伊德 6. 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自己创立的理论称为( D ) 8-156 A.完整心理学 B.情感心理学 C.动力心理学 D.个体心理学 7. 现代心理健康运动发源于上世纪初,其倡导人是( B ) 1-3 A.皮耐尔 B.比尔斯 C.詹姆士 D.迈耶 8. 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是( A )1-9 A.正常的智力水平 B.适度的情绪反应 C.融洽的人际关系 D.统一协调的行为 9. 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 B ) 4-69 A.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 B.比纳一一西蒙量表 C.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D.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 10. 下列哪一种表述不属于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征 ?( D ) 11-210 A.主要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 B.注重激发儿童自愿接受辅导的愿望 C.父母同时作为心理辅导的对象 D.主要由专业辅导员来实施心理辅导 11. 完整治疗法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创立的 ?( C ) 10-185 A.艾利斯 B.阿德勒 C.皮尔斯 D.波纳 12. 谁的职业指导运动是心理辅导的开端 ?( A ) 6-109 A.帕森斯 B.罗杰斯 C.皮尔斯 D.艾利斯 13. 下列哪一个概念不属于精神动力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 B ) 7-131 A.动力概念 B.自我概念 C.结构概念 D.发展概念 14. 皮尔斯的人性观不包括下列哪一点 ?( C ) 10-185 A.人的自主性 B.感官知觉性 C 人的非理性 D.自我觉察性 15.下列哪一种表述不属于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征 ?( D ) 11-210 A.主要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 B.注重激发儿童自愿接受辅导的愿望 17. 妊娠期妇女的情绪状态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个方面起作用 ?( B A.遗传因素 B.先天素质 C. 机体损伤 D.生化改变 18. 儿童在遇到惊恐或不如意的事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大哭大闹之后发生呼吸暂停,这属于 A.恐惧不安 B.屏气发作 C.父母同时作为心理辅导的对象 16.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是 A. 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 D .主要由专业辅导员来实施心理辅 导 ( A ) 1-4 B. 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委员会 )2-22 ( B )

精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X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中,脑力激荡法属于( B ) A.角色扮演法B.价值观辨析法C.行为强化法D.榜样引导法 2.心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意识、注意等属于( A ) 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个性心理D.社会性 3.某些特殊人格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得( D )A.强迫症B.精神分裂症C.躁狂抑郁症D.癔病 4.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学生适用的心理辅导是( C ) A.适应性辅导B.教育性辅导C.发展性辅导D.学习性辅导 5.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 A ) A.成长问题B.人生观问题C.价值观问题D.态度问题 6.开始阶段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中不包括 ...( D ) A.建立辅导关系B.掌握学生的材料C.进行分析诊断D.制定辅导目标 7.自我开放属于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中的(B) A.倾听的技术B.影响的技术C.观察的技术D.评估的技术 8.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奉行现实原则的是(C ) A.本我B.超我C.自我D.原我 9.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者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D ) A.象征化B.移置C.投射D.变形 10.最先提出“行为治疗”概念的是( A ) A.斯金纳B.班杜拉C.拉斯D.华生 11.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B ) A.精神分析法B.行为转变法C.个人中心法D.认知重建法 12.有的学生把苦闷和痛苦统统写在纸上,写完后不管是不是拿给老师看,总感到内心轻松多了。这是(B ) A.自我催眠B.合理宣泄法C.自主训练法D.呼吸调节法 13.对于不良个性引起的对抗行为,一般采用的调整方法中不包括( D ) A.纠正不良认知B.自尊要恰到好处C.行为重塑D.改变其所处环境 14.“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具有上述症状和表现的学习卫生问题被称为( C )A.注意力分散B.意志薄弱C.学习疲劳D.学习方法不当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良好的交往原则的是( B ) A.真诚B.亲密C.宽容D.互助互利 l6.有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属于( C ) A.自私B.羞怯C.自我中心D.退缩 17.满灌疗法可以用来治疗( A ) A.恐怖症B.抑郁症C.多动症D.疑病症 18.神经衰弱产生的基础是( D ) A.精神刺激B.过度疲劳C.营养不良D.心理素质 19.可以用来改善注意力分散的方法中不包括( D ) A.早睡早起B.自我减压C.放松训练法D.暴露法 20.个体获得社会自我,习得社会角色的最重要时期是( B ) 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ABCE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