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腺瘤样息肉怎么治疗

大肠腺瘤样息肉怎么治疗

大肠腺瘤样息肉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肠腺瘤样息肉怎么治疗

导语:大肠腺瘤样息肉,很多人对这个词应该会感到很陌生很神秘,所以这类专业术语的确让我们一看到就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我们就关于这一话题进行

大肠腺瘤样息肉,很多人对这个词应该会感到很陌生很神秘,所以这类专业术语的确让我们一看到就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我们就关于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吧,它是什么,怎么进行克服,怎么进行治疗,关于针对大肠腺瘤样息肉该如何治疗呢这问题进行探究。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想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赶紧来看看吧。

大肠息肉的治疗是发现息肉后即行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创伤较大,也给患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适用于有蒂较大的息肉。

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可以说已经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金标准。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小息肉,既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还可以送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3、黏膜切除法:主要用于无蒂的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4、分块、分期摘除法:如果息肉较大,无法一次性切除,可以采用分块电切的方法将息肉逐步切除;如果息肉数量较多,若无法一次全部切除,则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分次电切治疗。

内镜下无法切除者则需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有大肠息肉病史者应该注意什么

大量的证据提示,大肠癌的形成与大肠息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大肠息肉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3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

息肉病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疾病概述本综合征是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病,大部分伴有肠道外表现。按照胃肠道累及的程度、伴随的肠外表现、有无遗传倾向及其不同的遗传方式和息肉的大体与组织学表现而分类。一般可分为腺瘤性与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两大类。 (一)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肠,如22例本病患者中有15例伴有胃息肉,并随访10年发现有9例也伴有十二指肠息肉;同时还发现有半数患者伴有骨骼异常,13%有软组织肿瘤,提示本病与Gardner综合征有相互关系。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数在20~40岁时得到诊断。有高度癌变倾向。据报告,在息肉发生的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50%。 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经乙状结肠镜活组织检查一般即可确诊。患者应尽早作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如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 2.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数目较少(一般<100),体积较大。也有高度癌变的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主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等。此外这些患者也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 本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常先于肠息肉出现,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而体检发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者,应作肠道检查。 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分型 ㈠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㈡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㈢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㈣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辨证施护 ㈠腹痛 1、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予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红外线照射、穴位注射等治疗。 ㈡泄泻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2、可予艾灸(回旋灸)腹部,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治

疗。 ㈢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可予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食疗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健康指导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

结肠息肉病概述

结肠息肉病概述 1 结肠息肉的概念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如有便血、腹泻等症状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检出率为34%,>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Kuzulea 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

息肉中医症候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曰: “肠覃如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根据大肠息肉的常见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的“肠覃”“泄泻”“肠癖”等病证范畴。各医家及文献报道对于大肠息肉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的认识不一,朱萍[1]等人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的研究,将大肠息肉分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大肠湿热及血癖内停5种证型,韩玲[2]将大肠息肉划分为肾虚夹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型湿热瘀阻型、气滞血瘀型五类,薛晶等认为脾肾阳虚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陈良荣[3]等人对450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在形成大肠息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添文[4]等人对109例大肠息肉患者研究发现血瘀内停证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 目前大多研究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乌梅丸加减治疗多发性大肠息肉经验谈

240  环球中医药2017年2月第10卷第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 2017,Vol.10,No.2 四临床经验四 基金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BL2014100)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钟玲玲(硕士研究生)二舒鹏] 作者简介:钟玲玲(1991-),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临床肿瘤学三E?mail:zhonglingling96@https://www.doczj.com/doc/552778390.html, 通信作者:舒鹏(1970-),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临床肿瘤学三E?mail:shupengsp@https://www.doczj.com/doc/552778390.html, 乌梅丸加减治疗多发性大肠息肉经验谈 钟玲玲 舒鹏 【摘要】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四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方酸苦甘辛合法,寒热并用,杂味相投,配伍独特,为仲景治疗蛔厥腹痛及久痢之要方三经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三笔者认为脾胃素虚,六淫二七情二饮食等致胃肠寒热失调,痰瘀凝着是大肠息肉的病机特点,故临床上常采用虚实兼顾二寒温并用之乌梅丸加减防治多发性大肠息肉,强调已病防变;重视脾胃之健运二气机之疏理;推崇分期论治,合理辨证寒热关系,古方新用,疗效甚佳三 【关键词】 乌梅丸; 大肠息肉; 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2.034 大肠息肉是起源于肠黏膜的一种赘生物,其生长方式为隆起型,是肠癌的癌前疾病,尤其多发性息肉比单发性息肉癌变风险更大三大肠息肉性质主要有炎性二增生性二腺瘤性等三腺瘤 癌序列是腺瘤性息肉恶变为结直肠腺癌的演化历程三因有潜在癌变可能,有效地减少其发生二避免复发尤为重要三目前,西医治疗大肠息肉最普遍的方式即内镜下治疗[1],治疗后息肉可切而复发;且年老体弱者,并不适于上述治疗 [2] 三中医药对大肠息肉的防治有独特疗效 [3] ,笔者 在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化裁防治多发性大肠息肉,患者反馈颇佳三现将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梳理如下三1 寒热失调,痰瘀凝着为大肠息肉核心病机 中医学对大肠息肉无明确记载,对 息肉”最早的认识,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四水胀篇“: 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三”大肠息肉一般在肠镜检查时发现,其临床多无明显症状,部分表现为胃脘嘈杂或反酸,腹胀二腹痛二肠鸣二便秘或腹泻二大便不成形二黏液便或便血等三现代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为 肠癖” 肠覃” 癥瘕” 泄泻” 便秘”等范畴三 大肠息肉病机复杂,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见 解三何紫敏[4]通过对岭南地区大肠息肉探讨,认为其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二情志有一定的关系三苏雅 [5] 研究发现气虚二 阳虚二痰湿和湿热体质与大肠息肉发病相关,是该病发生的 内在因素,临床上可从补气健脾,散寒除湿论治三王德媛等[6]认为脾胃虚损贯穿大肠息肉发生始终,是其根本病因,强调补脾胃二调气机三魏品康认为痰浊内结是大肠息肉的基本病理因素, 痰毒”侵及致肠毒积聚是其癌变病机,倡导从痰论治,以消痰通腑为治则[7]三 ‘诸病源候论“曰 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 景岳云 小肠 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 脾气化而上升 故曰化物出焉”三脾胃升清降浊为小肠受盛化物及泌别清浊之基础三脾胃虚弱,水谷运化乏源,脾不健则升清功能失调,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紊乱,故易聚湿生寒,久之化热,损伤肠络变生瘀血,寒热痰瘀交互成毒发为肠息肉三‘济生方“有 过餐五味,强食生冷果菜,久则积结为癥瘕”之记载,素体脾运失健则易生痰湿,久而化热,加之现代人多喜生冷之品,胃肠偏寒,易造成气滞水停二寒凝血瘀;湿热之邪与胃肠之寒相合,日久伤津伤阴,因此肠息肉易复发或癌变[8]三笔者认为脾胃素虚,六淫二七情二饮食等致胃肠寒热失调,痰瘀凝着而变生息肉,病位主要在胃肠,涉及肝脾;日久阴津亏耗,邪毒内结是其癌变的病理转机;治宜虚实兼顾,寒温并调三 2 乌梅丸与大肠息肉的方证相应 乌梅丸在‘伤寒论“原书主治 蛔厥”及 久下利”,由乌梅二附子二桂枝二细辛二川椒二黄连二黄柏二当归二党参等药物组成,此方酸甘苦辛合法,寒热并用,杂味相投,配伍独特,后世 推为厥阴病主方三‘医宗金鉴“谓: 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三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三”厥阴病乃太阴脾土阳虚,虚寒内生,阴寒不化与肝风胆木相火之气上冲共同形成的寒热错杂证三笔者强调临床运用乌梅丸需紧绕 阴阳不调二寒热错杂二虚实夹杂”之病机三刘芳[9]研究发现乌梅丸现代运用以寒热错杂证最多见,频率高于其他证候,也可用于脾胃或脾

大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及随访时间

大肠息肉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性 大肠息肉标本都会送检病理,它是随访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1)大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错构瘤性、 炎症性、 增生性四类。 数量则以100个息肉为界限,分为单发/多发大肠息肉和息肉病。大部分人均属于前者。 (2)最常见——腺瘤性息肉 此型最为常见,目前结肠镜发现的大肠息肉,有70%-80%均为腺瘤性息肉,属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

瘤(混合性),均归为癌前病变,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随访。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可以总结为: ①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性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过程,可总结为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绒毛状腺瘤→大肠癌。因此,绒毛成分的增生程度越重,癌变率也依次递增。 ②不典型增生程度:目前已经更新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归入早癌的范畴,需要积极内镜下干预,勤随访。而上述提及的绒毛成分增多可加重不典型增生程度。 ③腺瘤的增大程度:10mm以内的腺瘤癌变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大于20mm,癌变率激增。 (3)锯齿状腺瘤是一条新来的大白鲨 锯齿状腺瘤(SA),是一种具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组织结构特征和腺瘤的细胞学特征的肿瘤性病变。分为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无蒂锯齿状腺瘤(SSA),其中无蒂锯齿状腺瘤极易与增生性息肉相混淆。该概念提出时,学术界争鸣不断,目前认为,锯齿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是一条新进的大白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随访。 关于大肠息肉,“积极随访”四个字是医生经常交待给患者的。那么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各自的随访年限也是各有差异,需要个体化处理。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三年反复腹痛原是结肠息肉在作怪

三年反复腹痛原是结肠息肉在作怪 56岁的梁女士,近3年来被所折磨。经常不定时发作,多为左下腹痉挛性疼痛,弯腰按压腹部或应用普鲁本辛、阿托品后可以缓解,无腹泻、发热、黏液脓血便等,伴有便意,大便每日1~2次。多次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大便常规,行腹部超声、CT及妇科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这半年来,梁女士的腹痛发作更加频繁,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给予相应治疗后,效果仍不明显。几个月前来上海中佑肛肠医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在距其肛门35厘米处可见一约1.5厘米×1.5厘米大小息肉样隆起,活检为腺瘤样息肉,遂在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随访2个月,梁女士已摆脱腹痛的困扰。 一提到肠息肉,估计很多人心里就会七上八下,肠子上怎么会长出息肉这个“怪物”?它是不是癌?或有朝一日会不会转变为癌?怎样将它去除?能不能阻止它的发生呢?下面,朱有才医生就为大家详细解答息肉的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肠息肉 朱有才解答:广义地讲,肠息肉是指高出于肠黏膜的腔内突出物。随着结肠镜等检查技术的普及应用,肠息肉的诊断较前明显增多,但是确切的发病率与患病率难以统计。资料显示,行结肠镜检查,至少有10%~15%的息肉检出率。 二、肠息肉的危害有多大 朱有才解答:肠息肉的危害性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及大小。腺瘤样息肉危害最大,其自身长大不仅可导致出血、腹泻、肠梗阻、腹痛等,还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腺瘤性息肉恶变主要与息肉大小、腺管成分和有蒂无蒂相关。一般来讲,直径小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有1%的癌变率,1~2厘米者癌变率为10%,大于2厘米者癌变率则高达50%。绒毛多、无蒂、广基腺瘤(腺瘤的一种)的癌变率也高。 三、肠息肉有哪些临床症状 朱有才解答: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泻、便血、肠梗阻等。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癌变。 四、怎样治疗肠息肉 朱有才解答:肠息肉的处理,现在首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费用低。由于息肉常常多发、复发,息肉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对于多个、广基腺瘤及中重度异型增生者应更加密切随访。 五、如何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直肠息肉病历

第 1 次入院过敏史:无住院号:021 主诉:便血3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肛门不适5年,便血3年,加重1月。门诊以‘直肠息肉',收住我科,发病以来,大便稀,睡眠差,体重减轻。 既往史:有便血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长期外出。 家族史:无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T37 ℃ P 70 次/分 R 18 次/分 BP 110 / 60mmHg 一般检查: 发育:发育正常,营养:营养一般,神志:神志清,体位:自动体位,面容与表情:面容与表情,慢性病荣。

对检查是否合作。合作。 皮肤、粘膜:无黄染。 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 口腔:无异常。 颈部: 头部检查体征,无肝静脉回流征,无颈动脉异常搏动,无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 胸部:胸部对称,无局部隆起、塌陷、压痛、无胸壁下皮下气肿、静脉曲张。 肺部: 听诊:肺部听诊结果,无语音传导(语音传导)、干湿性啰音、胸膜摩擦音。 心: 视诊:无心前区有隆起,心尖搏动或心脏搏动位置、部位,范围,正常。 触诊:心尖搏动的性质,震颤,心包摩擦感。均正常。 叩诊:

听诊:心率: 70 次/秒,心律:心律,齐,无杂音,A2比较P2强。 周围血管征:毛细血管搏动,射枪音,水冲脉,动脉波动。 腹部: 视诊:形状,呼吸运动,增强。 触诊:腹肌紧张,压痛,无反跳痛,无液波震颤、肿块。 肝脏:无结点、压痛、搏动。 胆囊:,murphy征。《-》 脾脏:大小,正常。 肾脏:压痛。 膀胱:无膨胀、肾及输尿管压痛点,无压痛。 叩诊:无肝区叩击痛,无高度鼓音,无肝区叩击痛。 听诊:肠鸣音强,无震水音,血管杂音、。 肛门直肠:视病情需要检查。视诊:有肿块,裂痕,创面,糜烂。直肠指检括约肌紧张度,紧张,指诊:狭窄、疼痛、指套染血。 男性:无异常。 脊柱与四肢: 脊柱:无压痛、击痛, 四肢:无畸形。 专科情况:内镜下可见乳头状肿物,表面糜烂。有血性分泌物。直肠1.3.11点触及质软包块达粘膜区,指套染血。肛门口松弛,脱出物长圆而大,有环状沟纹,多呈锥体形,表面附有黏液。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血凝:正常。心电图、胸透:未见异常。

肠道息肉病

疾病名:肠道息肉病 英文名: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 缩写: 别名: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 ICD号:K51.4 分类:消化科 概述: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流行病学: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病因: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演变为腺瘤。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 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随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侧向右侧发展。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一份标准的大肠息肉肠镜报告-息肉部分、数量、大小及形态

一份标准的大肠息肉肠镜报告,应该包含以下要素: (1)部位:结肠镜检查通常从肛门进镜,依次逆行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瓣,回肠末端。所到之处,均有可能出现结肠息肉。因此了解息肉的部位至关重要,对息肉切除后的内镜随访,意义重大。 (2)数目:大部分人群均为单发或多发息肉,但数目往往小于10 0个,均统称为大肠息肉。 但是,息肉个数超过100个,就要高度警惕“息肉病”,这是一组疾病群的总称,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为主要表现,大部分与遗传性疾病相关,伴有肠道外的表现。 (3)大小: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 m为大型,3.0以上为特大型,这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能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4)形态描述:最为经典的大肠息肉内镜下分型就是日本学者创立的“山田分型”(具体如下图)。临床上粗略地根据息肉是否有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及扁平息肉,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山田分型

(5)手术方式:基于上述的镜下表现及前期可能有的大肠息肉活检报告,内镜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病人的术式,完成内镜下息肉摘除。 一般来说有(热)活检钳直接咬除、圈套器摘除、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粘膜整片切除术)等。其中ESD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参考文献: [1] Kudo S, Hirota S, Nakajima T, et al. Colorectal tumours and pit pattern.[J]. Journal of Cli nical Pathology, 1994, 47(10):880-885.

各种息肉癌变风险有多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2778390.html, 各种息肉癌变风险有多大 作者:王东林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9年第10期 说起息肉,上到鼻腔、声带,下至胆囊、直肠,凡是有黏膜的地方都可能生长。不少人认为,息肉是癌症的“近亲”,查出息肉就紧张害怕。表示,其实,息肉本身是良性的,只有部分可能癌变。 肠息肉腺瘤性,要切除 肠道息肉在临床最为常见,它是局部黏膜增生、增厚形成的隆起样病变,分为增生性、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三种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比约30%,有癌变倾向,而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5%~1 0%,80%~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要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年龄、息肉的形状和大小等。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越大:直径小于1厘米者癌变率约1%~3%,直径1厘米~2厘米者癌变率约10%,而直径2厘米以上者癌变几率约为50%:息肉直径较大且形态不好如基底较宽、表面糜烂、溃疡和绒毛较多者,要高度怀疑癌变。另外,年龄大于50岁者癌变率明显升高;多发性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5号染色体APC基因突变有关,肠道内可见成百上千的息肉,几乎最终都会发生癌变。有这种家族史的患者中青年时就易癌变,建议从12岁就开始进行肠镜检查,直至40岁,宜尽早手术切除。 肠道息肉大多无症状,少数可能会有大便不规律、黏液便和便血等。肠道息肉需要肠镜检查确诊,检查时见到单发、较小、带蒂、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多为良性,这些息肉可考虑肠镜下切除。如果息肉为多发、广基,特别是直径大于2厘米、黏膜下扁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往往提示恶变,应尽早手术切除。 胃息肉有幽螺,及时治 胃息肉较肠息肉少见,也分为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类,90%为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较少见,约占10%。 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癌变率较低,仅0.3%~0.6%。尽管癌变可能性小,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最好手术切除。 腺瘤性胃息肉多发于胃窦部,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约占胃息肉的10%,癌变率可达50%,尤其是大于2厘米的情况下。有些家族性肠息肉病也会累及胃部,癌变几率较大。

肠息肉治疗的小偏方

肠息肉治疗的小偏方 苦参煮鸡蛋 苦参60克,鸡蛋3个,红糖60克。苦参水煎取汁,加入鸡蛋、红糖同煮,待熟后去鸡蛋壳,连汤一次饮服,每日1次,连续5—7天。 香蕉蒸冰糖 香蕉2根,冰糖适量。香蕉去皮和冰糖一起放入大碗,加少许开水,上笼蒸1小时即成。可清肺润肠。 这些治疗方法,往往只是从饮食上进行改善,对于肠息肉并没有从病理上入手,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没有丝毫的效果,且长期的引用这些偏方,极易错过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期,诱发息肉发生癌变,所以对于肠息肉小偏方万不可取,还需及时发现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肠息肉该怎么检查 对于肠息肉的检查,济南肛肠医院采用率先引进的日本无痛电子肠镜,可观察到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如癌、息肉、溃疡、糜烂等,图像清晰、逼真。全程无痛苦。其特有的六大优势成为了济南肠道疾病检查的金标准。 1、无痛苦:镜身柔软、轻巧,不会刺激肠道产生痛苦,少数患者或有腹胀感; 2、高清晰度:一切病变组织在高分辨率的镜头下无所遁形,连细微的毛细血管都看得清清楚楚; 3、安全度高:由于镜身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损伤; 4、检查范围:可检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至升结肠一百多厘米的肠道,检查全面、彻底; 5、视野开阔:小则细察毛细血管之微,大则环视整个肠管概况,伸缩自如; 6、确诊率高:确诊率达99.9%以上,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 肠息肉要怎么治疗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济南肛肠医院先采用日本无痛电子肠镜先行确诊肠息肉的位置、大小,随后在镜下摘取息肉进行病理活检,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如果无癌变,适用无痛肠镜下借助微创疗法进行摘除;若发现癌变,则适用安氏保肛术进行治疗,既能祛除癌变组织,又能保住肛门正常功能。 专家提示:结肠息肉久拖危害极多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因此结肠息肉不宜久拖,及时发现,还需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作检查治疗,确定是否具有癌变的可能,此外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能够有效的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息肉动;有的蒂粗短,息肉呈小结节状。息肉大小不等,一般为3~5mm,绝大多数小于10mm,偶见直径达到10mm的息肉。组织学显示息肉由集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其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偶见胆囊被胆固醇沉积呈草莓样改变。胆固醇息肉无肿瘤倾向,也未肠、中肠、后肠,也往往有盲囊或其他附属器官(如中肠腺、马氏管等),环节动物的肠按体节有狭缢。脊椎动物的肠接续于胃,在哺乳类(单孔类除外)及硬骨鱼类后端以肛门开口于外界,其他种类开口于泄殖腔。在肠中除了由开口于其前部的肝、胰以及肠壁上的肠腺等肠息肉病述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外科治疗原则:根据肠息肉的剖腹术加结肠镜经肛门

插入摘除大肠及回肠息肉或微波摘除小肠及结、直肠息肉。 4.空肠内息肉以及镜所见到的大息肉不能经镜子摘除时,应切开肠壁逐个切除,如果息肉较密集者,可行肠段切除。可采用剖腹探查切口。 术中注意要点 1.内镜医师向肠腔内送气,送水要适当,送气过多肠腔膨胀,不利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色素增加。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多,有人发现黑素细胞集中在真皮乳头之上方。真皮上层载黑素细胞数目亦增加。 息肉常为腺瘤性。小肠之息肉在组织学上可以有恶变。 诊断检查 典型的色素斑伴有复发的腹部症状,如有家族史则更有助于诊断。 雀斑常肠病毒属中文名称 肠病毒属 英文名称 Enterovirus 分类类型 属 分类 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 肠病毒属成员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 护理:辨证施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