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计划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

项目首席科学家:周孝信,中科院院士,64岁申报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推荐部门(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

本项目紧密围绕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目标,提出拟研究解决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电力受端系统大面积停电的机理,大型互联电网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大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以及提高输电系统输送能力和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针对……,为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实用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创新上……。在技术创新上,提出大幅度提高

500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的技术基础和综合方案,有效解决我国西电东送的传输容量瓶颈问题,提高电网充裕度……。

本项目将设7个课题开展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经进一步应用开发和集成,将形成新一代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量管理系统,显著提高我国电网事故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减少大面积停电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性损失。

所研究的成果将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现有500kV输电系统的输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提供关键技术基础。将为我国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节省输电走廊,减少电网建设的环境压力,为提高电网的运行可靠性、确保供电安全提供充分保证。

今后5~10年,中国电网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大的电网之一。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适应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使我国电网具备条件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电网。

1、立项依据

1.1 开展本项目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2 本项目研究面临的科学技术需求

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研究将从以下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入手:

(1)大规模电力网络特性和大面积停电机理

(2)大型互联电网的仿真计算方法

(3)大型互联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

(4)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输变电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基础1.3 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

1.4 可能的突破点

本项目的目标将是通过基础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分析方法,在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实用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可能的创新突破点主要如下:

创立大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有效的大型互联电网在线分布仿真体系和算法;

建立大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分析与监控技术平台;

提出大幅度提高500kV交流输电网输送能力关键技术的科学依

据;

1.5 本项目研究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贡献

所研究的成果将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现有500kV输电系统的输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提供关键技术基础。将为我国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节省输电走廊,减少电网建设的环境压力,为提高电网的运行可靠性、确保供电安全提供充分保证。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大规模电力网络特性和大面积停电机理

大型互联电网的仿真计算方法

大型互联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

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输变电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基础确保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提高电网的充裕度。而提高电网充裕度的关键措施是大幅度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输电能力。目前,通过改变线路结构和导线材料,应用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和超导电力技术是大幅度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传输能力的关键技术,也是改善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关键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开始了输电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紧凑型输电线路的新结构,通过优化导线排列,改变电磁场的分布,达到减小波阻抗、提高线路自然功率、缩小线路走廊宽度并提高输送能力的目的。1984年建成的330kV紧凑型试验线路,自然功率达到常规线路的1.68倍。走廊宽度缩小3.1 m,输电能力提高25%~27%。1999年我国建成第一条昌平至房山82.6km的500kV紧凑型试验线路,自然功率达1300MW。但是,紧凑型线路的传输功率仍然受线路热稳定极限的限制,难以实现大幅度的提高。

为提高超高压线路的热稳定极限,日本从80年代就开展了耐高温大截面导线的研究,采用TACSR810×4~6mm2导线,输送能力可达6000~10000MW,成功解决了短距离输电中大幅度提高线路热稳定极限,缓解输电走廊紧张的问题。但由于大截面导线的重量引起的线路弧垂过大,开展使用更轻型材料提高线路热稳定极限的研究是解决我国大容量西电东送的最关键技术。

应用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和超导电力技术。。。略

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3.1 大规模电力网络特性和大面积停电机理

3.2 大型互联电网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3.3 大型互联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

3.4 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输变电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提高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是解决大型互联电网充裕度的基本措施。为缓解我国输电线路走廊紧张的局面,必须大幅度提高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和近距离按热稳定极限送电的能力。具体的措施包括采用紧凑化导线排列结构和大截面耐热导线,采用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和超导电力装置,以实现线路的紧凑化、提高线路的输送功率。

4、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4.1 总体目标

在理论创新上:

在技术创新上:

……略

提出大幅度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自然功率和热稳定极限的综合技术方案,提高500kV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有效解决我国西电东送的传输容量瓶颈问题,提高输电系统的充裕度;……略

在人才培养上: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多名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

学术研究上:

在研究领域内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累计达200篇以上,出版专著5-8部,组织3-5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形成10~20项发明专利,其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可用于实际电力系统的技术水平。

4.2 分年度目标

第一年:完成课题分解工作,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队伍,完善技

术路线,创新研究手段,全面开展研究工作。

第二年:完成所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所有实验平台的搭建;优化实验与分析方案;完善模拟研究模型,并开始获取实验与计算数据。

第三年~第四年:每年取得4~5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提出2~3项有创新见解的新概念;提出分阶段报告,组织检查与交流,落实下阶段任

务并做出相应调整。在机理与理论研究方面发表SCI和EI论文前四

年累计达到150篇以上。

第五年:完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并为后续工作深化做准备。

5、总体研究方案

5.1 学术思路

5.2 技术途径

1)

2)

3)

4) 采用大截面耐热导线提高线路热稳定极限;优化导线排列结构,控制表面场强,以减小线路波阻抗,提高线路单位走廊的自然功

率;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以及超导技术提高电网稳定极限。对

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的特性和动态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

析,建立相应的微观和宏观模型,奠定理论分析的基础;通过仿

真分析,优化拓扑结构和监控方法;研究等效合成试验理论和方

法,通过试验研究和校验,提高装置可靠性。

5)

5.3 项目的创新与特色

本项目的创新和特色如下:

1) 在电网安全分析的三大难题上有所突破,为防范大面积停电事故奠定理论基础。

2) 填补电网运行可靠性理论体系和方法的空白,建立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的基础性技术平台。

3) 提出大型互联电网分布计算理论和方法,并取得实质性突破。

4) 在大幅度提高我国交流500kV电网输电能力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本项目将采用新型材料(如耐热铝合金和复合材料芯)、优化导线排列和新型FACTS(含超导储能)技术等协调配合,实现大幅度提高交流500kV电网输电能力的目标。为了提高FACTS设备的可靠性,本项目将实现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的创新。建立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的纳秒-微秒级动态过程模型,优化主电路拓扑结构;解决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全工况试验无法在实验室实现的困难,研究采用等效合成试验的理论和方法。

5) 建立模型、量化分析,为电力市场化运行对电网运行安全性影响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

5.4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设置

6.1各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总体目标的联系

6.2 课题设置

课题1 电力受端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的基础研究

课题2 大电网安全性评估的系统复杂性理论研究

课题3 大型互联电网分布式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

课题4 大型互联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课题5 电力市场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课题6 大幅度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能力的研究

研究内容:

1)大幅度提高交流线路单位走廊自然功率的基础研究;

2)提升系统安全稳定极限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研究;

3)大幅度提高交流线路热稳定极限及大截面耐热导线相关研究;

4)超导输电设备特性及对电力系统特性影响研究。

研究目标:

1)大幅度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自然功率,达到常规500kV线路的1.3~1.5倍;

2) 综合采用紧凑型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大截面耐热导线等措施,使500kV单回长距离线路输送能力达到常规线路的1.5~1.8倍;短距离500kV线路输送容量达到5000MW以上;

3)开展超导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前瞻性研究,提出超导电力技术和设备的特性及其对改善大电网运行可靠性的作用;

4)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累计达30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次,申请发明专利4~5项。

承担单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梁曦东教授,程时杰教授,毛庆传研究员,何金良教授,曾嵘副教授,段献忠教授,周远翔副教授。

课题7 提高电网可靠性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9) 10) 11)

6)

7)

8)

9)

10)

1)

2)

3)

4)

5)

申报单位意见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400-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项目名称: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首席科学家:宋卫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1)赋予纳米结构空间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控制它们空间组装的前提,也是程序化组装的基础。为此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通过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形貌和表面化学功能调控,选区修饰,不对称粒子等手段引入空间各项异性的方法,可控地赋予纳米结构在不同空间区域的各向异性。发展制备和表征单分散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单元的技术。 (2)纳米结构单元组装的空间调控:利用作用于纳米结构单元的空间各向异性,研究如何可控地将不同的纳米结构单元组装为初级结构;调控组装体中的组分序列和空间构型;设计和构建异质界面,在纳米结构单元之间引入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的生物或合成大分子;控制纳米结构组装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能。 (3)纳米结构单元的动态组装与过程调控:通过精细地调控在纳米结构单元之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平衡,在纳米结构单元间始终保持一个可控且较强的排斥力,实现纳米结构单元的组装的动态化。此外,利用各种界面作模板诱导纳米结构的组装,界面的动态特征也将用于强化实现纳米结构的动态组装。利用外加场(光,电,磁),对纳米微粒的组装在过程乃至时间上实施调控。将通过空间受控组装制得的初级纳米结构,程序化组装为多维度多层次的纳米结构组装体。在特定区域引入特定组装功能,将其可控集成在器件单元上;将不同纳米结构组装体集成在一起,搭建多级多层次,功能可调,宏观可用的功能材料。 (4)研究组装过程与组装体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传输:发展实时监控纳米组装单元和各级组装体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纳米结构的组装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从纳米结构单元层面上认识组装过程中物质能量转化与界面行为,获得其中物质能量转化与界面行为的基本规律。通过组装体的结构,调控在组装体中物质传输和能量传递,以适应不同应用过程的需要。借鉴超分子合成和组装以及生物大分子程序化组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传输规律,发展纳米层次的组装物理化学。通过对组装过程规律的认知,指导利用纳米结构构建新型的功能材料,发展全新的材料性能; (5)纳米结构材料的规模化制造与应用:程序化组装,特别是动态组装可以显著地降低由组装过程中的随机性造成的组装体的空间尺寸和形貌的不均一,有利于规模化地制备纳米结构材料,因此我们将探索一些纳米结构材料程序化组装方法的规模化。同时,以应用需要为导向来设计材料,在光学材料,离子通道,分子扩散,催化等不同应用领域,设计相应的组装路线。通过设计材料—〉程序化自组装得到材料—〉应用实践检验材料—〉修改完善设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一些应用过程发展高性能的材料。 上述研究内容覆盖了纳米结构程序化组装过程中四个层次:纳米结构单元的设计,初级纳米结构的空间受控组装和多级纳米结构的动态可控组装,组装过程和组装体中物质传输和能量传递规律,以及纳米结构的集成和应用,可望为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一、研究内容 围绕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实现水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能,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拟解决4个关键科学问题: 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调控及高胶凝性熟料相匹配 高介稳阿利特矿物和水泥熟料矿相匹配决定熟料性能。在研究熟料矿物微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建立熟料微结构与熟料性能的关系。该问题是提高和高效发挥熟料性能的基础,也是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关键。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 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在分析研究主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形成速率基础上,完善熟料形成动力学理论。该科学问题,是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3)离心力场中的粉磨动力学与能量传递 完善该动力学理论和能量传递机制,是实现水泥粉磨环节节能和发展高效粉磨设备新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水泥粉磨节能技术突破的关键。 4) 水泥优化复合与结构稳定性 优化复合水泥组分,建立水泥浆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浆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该科学问题是高效发挥水泥各组分性能及延长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的基础。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研究: 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与胶凝性的关系

系统研究实验室合成的纯C3S相结构、不同阿利特(杂质元素种类、掺量、掺杂方式不同)相结构以及熟料中阿利特化学组成、杂质固溶形式、工艺参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矿物相结构在温变过程中演化规律。研究掺杂离子、工艺参数对阿利特缺陷形态的影响规律。研究阿利特介稳程度、缺陷形态对其水化活性的影响,建立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与水化活性--包括水化反应程度、水化反应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最优水化活性的阿利特组成和微结构缺陷特征。 研究掺杂物质作用下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优化矿物相匹配。阐明高温液相特性(如数量、组成和粘度等)的演变规律,确定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石灰饱和系数、硅酸率、铝氧率及掺杂新相的控制参数。研究熟料中矿物相匹配与烧成热耗和胶凝性能的关系,确定熟料中C3S与其它矿物的最佳匹配,获得高胶凝性熟料。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及过程控制 研究原料矿物分解产物的反应活性,确定新生物相初始形成反应的温度重叠区和反应速率。研究固相反应过渡产物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分析固相反应的放热效应。研究熟料形成固-液相反应热焓互补机制。研究不同热、动力学过程条件下,高温熔体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确定高温熔体量、组成、黏度对熟料矿物、结粒和窑皮形成的影响。确定离子的扩散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阿利特相的晶核形成过程及生长机理,确定最佳的反应热、动力学参数。研究快速形成的水泥熟料微观结构及其宏观力学性能,解析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高水泥熟料的综合性能。 通过冷、热态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在悬浮态下进行的快速物理化学过程和热、动力学机制。研究在窑尾系统进行预烧结的方法,研究堆积态下窑内的传热过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项目名称: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 学领域的应用 首席科学家: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是: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孔隙的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具体地: 1.通过模拟生物膜(生物相容的磷脂/蛋白质复合双层囊泡)研究和揭示细胞膜 和其它生物膜的精细结构、生物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分子组装,纳米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组装单元的结构特征、组装过 程、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 3.处于这些组装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状态和功能评价,它们与组装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求保持其生物活性的措施; 4.这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组装体进入人体后的有益效果、作用机制、代谢过程和 可能危害。 考虑到各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问题和目标不同,除上述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外,还各有其特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要解决: 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胶囊,包裹不同 类型药物的最佳方法及药物的缓释;生物界面化胶囊及包裹药物胶囊的靶向释放,不同的类型中空胶囊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智能化微胶囊的构造以及可控性研究;负载药物微胶囊的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多功能微胶囊用于药物载体的包裹和释放机理研究。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官能化乳酸共聚物的 设计与合成,保证在水环境中实现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或胶囊;引入含有易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保证反应不影响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活性中心; 反应基团有足够数量,保证组装体中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浓度;构筑聚合物/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研究队伍、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的重大战略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问题、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预期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预期目标 从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应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参与情况。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宗津东南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低污染、低能耗及高性能。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实现了辅料(主要是工业废渣)的充分和高效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抗压强度与流动性。从这一观点出发,现代混凝土属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但是现代混凝土又具有胶凝材料用量大,组分复杂,水胶比低的特点,早期易开裂,为有害物质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其性能的严重衰减,甚至过早地退出服役,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能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及大量废弃物的污染。因此,要真正实现现代混凝土的环境友好,必须有效地提高现代混凝土的服役寿命。 关键科学问题一:现代混凝土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服役性衰退是一由材料到结构的渐进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正确描述依赖于对现代混凝土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认识。在现代混凝土的组分中,水泥基胶凝材料起着将其它组分固结在一起的重要作用。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结构是现代混凝土的基因,其分布与组合影响着现代混凝土的各项宏观性能。因此,探讨现代混凝土复杂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并提炼其微结构模型是本项目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这一科学问题,本项目将展开水泥熟料组成与水化活性关系的研究,水泥熟料组成与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要研究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与辅料复合优化,各组分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水化速率与水化度对微结构的影响,提炼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研究微结构形成的诱导与控制途径。总之,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及高效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手段,探索现代混凝土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通过掌握微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微结构的优化理论,实现按终端用途对现代混凝土进行材料设计的飞跃。 建立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宏观性能有机的联 系起来。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探讨微结构对现代混凝土弹性系数的影响,确 定典型的代表性体积单元,通过多尺度过渡途径,确定微结构与宏观本构之间 的联系,建立力学宏观本构关系及基于多孔介质力学的混凝土传输本构关系。 关键科学问题二:现代混凝土在化学-力学因素耦合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化 与损伤机理 现代混凝土服役过程中既承受荷载(静载,动载)又经受环境的双重和多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 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项目名称: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首席科学家:崔田吉林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前沿领域做出重要原创性的工作,获得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我国有特色的高压科学研究体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高压研究队伍,使中国高压研究的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进一步提升在国际高压界地位。 五年预期目标: 为完成总体目标,集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超高压下凝聚体系的金属化与奇异性能,2)超高压下强关联体系中价电子的行为,3)超高压下纳米限域体系的结构演化,4)超高压下的化合物半导体的电输运与新效应,5)超高压下亚稳相的截获与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能调控。 揭示超高压下纯氢以及富氢体系中分子的解离机制,探索可能产生金属氢的新途径,实现压制金属化;获得不同压力-温度-组分空间中,新型含3d、4d、5d关联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奇异物性,揭示超高压关联体系材料磁、电和介电的物理机制和晶体及电子结构起源;总结在纳米尺度、空间受限条件下压致分子体系的键合规律;揭示高压下准一维纳米体系的结构演化以及力学、电学等性质随压力的变化规律;揭示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电输运行为与其特殊功能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诠释高压下电子驰豫、平均自由程、有效质量的新内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在新型材料的超高压合成方面,由唯象研究上升到注重内在物理本质的探索,获取截获高压亚稳相的新方法及规律性认识。合成出3d、4d、5d族3种以上Mott有序化和Stoner型磁电新材料、3-5种有代表性高致密化超细微结构的高性能块体材料。 预期的科学研究成果: 拟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篇以上,撰写1-3部专著,申报高水平的奖励3-5项,申请发明专利15-25项。同时培养高压领域的拔尖人才以及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200名。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20100-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 究 首席科学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研究内容 随着微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二次电池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指标要求,而现有电池体系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方面的提升空间有限,迫切需要发展基于新构思、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二次电池新体系。本项目根据项目的总体设想,以大幅度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为目标,围绕轻元素化合物多电子反应实现途径、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和应用环境下电池材料与性能的演变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以下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 1.轻元素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性质。以具备多电子反应潜力的轻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研究目标,研究这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性质和影响反应可逆性的因素与解决途径,构建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新体系。 2.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对于已知的快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探索符合电池应用的材料体系,研究这类新材料的电荷转移与传输的动力学性质,适宜的电极结构和电解质体系,揭示相关反应机理,发展可实用化的高功率二次电池体系。 3.二次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高容量与高功率电池在应用环境或滥用条件下自身安全保护的机制,研究电池添加剂,解决有机溶剂电池的可燃性和气胀,重点研究内禀式、自激发、可逆性的安全机制。 4.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研究用于电极材料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形态稳定性的表面修饰方法;抑制电池副反应和改善充放电效率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典型电极材料体系的表面结构与应用性质。 5.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研究电极活性材料和电极结构在长期循环下微结构变化的机制及其与性能变化的关系,不同荷电状态下材料结构和电极结构的演变规律,电极结构和状态的准确表征和智能控制。 6.二次电池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我国资源状况,研究和选择高性价比的电极材料,探索其在现有二次电池体系中的应用;探索电池修复与再生的有效技术途径,进行电池材料的资源再生处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7.二次电池检测新原理与节能技术。研究数字化高频开关恒流源的优化拓扑结

973项目申报书——2011CB706700-G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房丰洲天津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天津市科委

二、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针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对光学自由曲面制造技术的要求,深入研究并解决光学自由曲面制造中的重大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揭示自由曲面成型过程中纳观尺度材料迁移新理论,掌握和研究光学自由曲面高效、纳米级精度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的共性基础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可控面形的光学自由曲面加工技术,培育我国光学自由曲面加工领域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在光学自由曲面制造领域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增强光学自由曲面核心关键器件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理论向更多领域纵深发展,推动我国科技进步。 (2)五年预期目标 在理论研究方面: 解决光学自由曲面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实现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光学自由曲面制造技术与装备提供理论基础,跻身于国际制造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 ?揭示光学自由曲面加工装备多体多态动力学行为与精度稳定性的映射规律、时变工况激励下控制系统与机械结构耦合动态特征对加工精度的 扰动规律,建立几何/物理/材料关联约束条件下光学自由曲面的空间机 构构型创新设计与优化理论; ?揭示光学自由曲面非均匀变流向纳观材料迁移规律,建立曲面成形过程中跨尺度材料特性演变、表层及近表层材料结构变化等基础理论; ?揭示光学自由曲面物理再构过程中加工工具在力、热和化学等多场耦合环境下与加工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和微观力学行为,建立加工工具的失效 形式及其加工性能的演变理论; ?揭示多物理场辅助下纳米切削行为、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后的硬脆材料切削规律,建立工具磨损抑制及材料学分析测试理论。 在技术应用方面:

973申请书

项目名称:宽光谱高效薄膜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XXX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项目总体目标 面向国家对洁净能源的重大战略需求,选择具有材料丰富、环保和良好研究基础的高性价比薄膜太阳电池为突破点,通过深入研究,将在以下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使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 本项目将发展高稳定、宽光谱吸收的高效电池用关键材料,全面揭示电荷分离、输运和复合机理,建立高效宽光谱薄膜电池光管理的理论模型,宽谱高效薄膜电池设计模型,深刻认识实用化电池中效率与稳定性的内在联系,揭示工作环境对组件性能的影响机制,为真正实现薄膜太阳电池的大规模光伏发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 高水平技术研究成果 探索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制备技术,效率高于15%;研发面积大于300cm2,效率达10%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组件及产业化制备关键技术,获得使用寿命20年以上制备技术路线。研发基于全光谱利用的新型硅基薄膜吸收材料体系和宽光谱新型透明导电薄膜,探索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光谱高效硅基薄膜叠层太阳电池制备技术,效率高于15.5%,提供可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方案。培养和造就一批年富力强薄膜太阳电池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高素质研究团队,提高我国在薄膜太阳电池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平台,满足节能减排重大国策及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重大需求。 五年预期目标 (1) 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结构和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实现转换效率达15%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实现基于凝胶电解质电池转换效率达13%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和基于有机空穴传输材料转换效率达8%的全固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2) 建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微观尺度界面电荷转移、复合及传输的完整动力学模型,为提升器件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3) 完成电池组件制备中关键设备的研制,获得使用寿命20年以上,工业制作成本低于0.5美元/峰瓦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组件技术路线(面积大于300cm2,效率达10%)及产业化制备关键技术。 (4) 建立高效全光谱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基于全面“光管理工程”的理论模型及其实现途径与方案,获得适于宽光谱高效硅基薄膜电池的透明导电薄膜。 (5) 基于能带工程和高效全光谱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模拟计算,构建适于宽谱吸收硅基薄膜光伏材料体系及其制备技术。

2016年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书(范式)

计划类别: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指南代码: 项目受理号: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承担单位: 单位地址: 项目负责人:电话: 项目联系人:电话: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年月日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六年

项目法人信用承诺书 本项目法人承诺严格遵守《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江苏省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为项目实施提供承诺的条件,严格执行经费管理等相关规定。承诺所提供申报资料真实可靠,项目组成员身份真实有效,无编报虚假预算、篡改单位财务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 本项目法人承诺如有失实或失信行为,愿意根据相关规定,承担以下责任: 1、取消项目评审资格; 2、撤销项目立项,并收回省拨经费; 3、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并接受相应处理; 4、其他相关法律责任等。 项目负责人(签字): 单位法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项目主管部门信用承诺书 按照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要求,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认真审查,该项目单位提交的项目申报资料完整齐全、真实有效,该单位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负责人和申报单位符合本计划申报资格要求。 本主管部门承诺在审查推荐项目过程中,无违规推荐、审查不严等失信行为。承诺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切实履行项目主管部门管理职责。如有失实或失信行为,本部门承诺按照《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承担相关责任。 (公章) 年月日

填写说明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含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信息表)是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和栏目要求,客观、准确、全面填写,严禁弄虚作假。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直接由申报软件生成,同时进行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书面申报的内容和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申报书及其附件应编制目录页码,并合订成册。 一、项目简介 项目简介是可以公开宣传、介绍本项目的资料,须按栏目要求作简明、扼要地撰写,不超过2200字。 [1]目标产品概述 包括目标产品的定性描述,主要用途及重要意义。不超过500字。 [2]项目现有技术基础 包括核心技术的成果来源,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的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及重大科技计划支持,项目所处阶段等。不超过400字。 项目所处阶段:完成小试、正在中试、完成中试、批量生产等。 [3]项目实施主要内容 包括主要技术突破和创新点,项目研发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产业化建设目标,经济产出目标,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不超过800字。 [4]企业概况 包括上一年的企业总资产、销售收入、入库税收总额、净利润,创新实力和研发投入,主营业务与行业位次,主要荣誉与银行资信等级。不超过300字。 [5]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团队情况 不超过200字。 二、项目意义与必要性 综合阐述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包括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目标产品处于产业链重要环节的阐述,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该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水平的重要作用。不超过1500字。 三、项目技术基础 [1]成果来源情况 来源单位名称:填写具体单位名称,可填多个。 成果来源单位指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核心技术成果的提供单位。 [2]技术依托与参加单位 技术依托单位名称:填写具体单位名称,不得超过2个。 技术依托单位指在项目下一步实施中与项目申报企业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关系,并提供项目关键技术支撑的单位,与核心技术成果来源单位可以不一致。该单位必须与项目单位签定具体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 参加单位名称:填写具体单位名称,不得超过3个。

973计划-国家科技经费预算申报管理中心

附件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 计划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承担单位(公章): 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章): 课题负责人(签章): 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承诺书 本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是课题负责人会同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在认真清理账目,核实拨款与支出数,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的基础上完成的。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财务部门负责人、本课题负责人保证自查报告各项内容真实、客观,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章): 年月日 财务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课题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 中期财务自查报告编写提纲 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课题专项经费实际到位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未能按预 算执行的情况及原因;课题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预算调整 及报批情况。课题总账情况表作为报告附件,并加盖单 位财务专用章。 2.课题对外拨付经费情况,预算外外拨经费情况及原因说 明。外拨经费银行汇款单复印件作为报告附件,并加盖 单位财务专用章。 3.设备购置情况,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的审核和发放情况。 设备明细账(单价5万元以上)作为报告附件,并加盖 单位财务专用章。 4.课题自筹经费实际到位情况,若自筹经费未能及时到位 说明原因。自筹经费银行进账单复印件作为报告附件, 并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 5.课题经费结余的数量、原因及使用计划。 6.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经费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情况,包括经 费是否单独核算,账目设置及管理等。单位制定的相关 规章制度纸质材料作为报告附件。 7.课题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及经费管理遇到的问题、采取

申请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申请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研究队伍、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不超过3万字)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请注明申报的领域),面向的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等重大需求,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凝练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详细阐述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预期目标 从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阐述。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其他

参加人员和经费比例等,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申报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不设课题) 七、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30人,申报C类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15人,申报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人。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注:项目申请书中不设学术指导、项目顾问等。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基础和主要成果。 2.承担单位为本项目实施提供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参与情况。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项目建议书 所属领域: 项目名称: 所在学院: 项目建议人: 联系手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制 二○年月日 项目简介(5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等。 建议书正文(1万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七、研究队伍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学校推荐意见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724400-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 超高速加工已经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超高速加工中,工件与刀具相互高速撞击,力的瞬态作用使剪切局限在一个微区域,能量在此微区的耗散使材料局部高温,可能达到熔化或接近熔化的状态。正反馈效应使局部绝热剪切作用愈加增强。切削速度越高,这种绝热剪切作用也越强,接近音速的超高速切削走向极端条件,带来了诸多新机理研究和对传统切削机理的突破性挑战。 机床工作在数万转/分转速下承受冲击载荷,依然达到μ级的工作精度,要求实现机床主轴系统旋转的高精度高稳定性控制以及整机动静热特性的精确设计。冲击载荷下,主轴的高刚度、高精度要求轴承工作间隙很小,在微间隙中轴承润滑介质受到强剪切与挤压,同样达到了一种极端的工况。机械装备大多工作在力热耦合状态下,现代CAE技术对连续的机械结构的特性预测已达到很高的精度。分析的困难发生在结构界面造成的不连续性。因此,无论整机的结构设计,还是高速切削中,刀具与工件材料的强烈摩擦,以及高速轴承支承的工作表面与润滑介质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界面强耦合作用问题。 本项目探索在多场耦合强作用条件下的材料剧变和去除的科学实质,阐明超高速加工工具的失效机理;揭示微约束空间、强剪切润滑介质支承系统的热、动力学行为规律,发现冲击载荷下,保证超高速主轴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条件;建立超高速机床结构界面的物理表征方法,实现高速机床整机系统耦合的精确建模与设计。项目将形成我国自主的高速加工机床核心部件创新技术,建立高速加工技术及机床装备和工具设计制造的理论,实现加工速度向超高速阶段的跨越。 为此,本项目围绕下列三个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科学问题一:超高速加工多场强作用下的材料激变行为及其去除机理 Salomon高速切削(high speed machining, HSM 或high speed cutting, HSC)的理念提出以来,超越“热沟”、切削力和切削热同时下降的假设始终未得到验证。超高速加工过程中,被切材料与刀具以接近声速进行瞬间碰撞,材料的高速激烈应变和切屑的瞬间形成,工件材料的应变达到1-10,应变速率达到105-107/s,甚至更高,工件材料发生剧变,工件材料发生超强应变过程及工具-切屑-工件之间剧烈的摩擦学行为将导致在局部区域产生高温,工件材料接近或达到熔化状态,形成绝热剪切。在这些极端工作状态下,工件材料被软化剥离去除而形成高精度、高光洁表面。工件材料有时发生塑脆或脆塑转变,传统金属切削加工的剪切滑移理论已很难适用超高速切削的研究。揭示超高速切削的机理,探明其科学实质,不仅是对传统切削理论的突破,同时可实现切削速度的跨越,从而获得更高的制造效率和更高的加工质量,降低能耗,并为解决高速加工工具的设计、使用以及最佳工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多场耦合强作用下超高速加工的切削学行为 建立超高速切削的实验平台,捕捉切削的瞬态过程,通过对超高速切削过程的实验分析,研究切屑形成的机理,探索所发生的力学、物理与化学行为的本质,揭示多场强作用超高速切削过程的科学实质,形成对超高速切削加工的切削学行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word版本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 (格式) 团队名称: 所属领域: 依托单位: 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填报时间:年月日 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处 二〇〇九年制

内容提纲 一、团队情况简介 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队伍结构和人才情况,现有科研条件(仪器设备、科研用房、配套设施)情况等。 二、五年工作规划 1.战略目标,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创新思路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凝炼团队中长期战略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方向。在此基础上,确立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2.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团队规模和队伍结构的发展计划(包括对于团队结构调整和相关资源整合的考虑),研究组的设置,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的计划及相关措施等。 3.实验平台建设 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的五年规划,并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年度分解计划;大型仪器设备同时应提出共享使用机制。

4.日常运行与对外开放 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人员聘任、流动、考评和激励制度;开放课题管理制度等。加强与国内其它优势研究单位、重点实验室的交流合作,及与产业界合作的措施。 三、项目执行期工作计划 1.研究方向创新项目的部署。包括项目名称、负责人和研究队伍、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经费预算等。 2.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室结构调整、相关资源整合计划,研究单元(组)的设置、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 3.开放课题的设置。包括课题名称、负责人和研究队伍、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经费预算等。 4.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水电气燃料、房租、学术委员会议、公共仪器设备维护、公共试剂和耗材、无工资性收入的临时人员聘用、组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设施对外共享等开支的预算。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计划。 四、依托单位意见(请填写具体意见) 五、专家论证意见(空)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_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_二叠纪地幔柱构 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项目名称: 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首席科学家: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 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5.8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环境记录和生物演化的研究,揭示地球深部过程、重大 地质事件与地表环境和生命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地幔柱和地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 论体系,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提供范例。 五年预期目标: 1、通过扬子地块西缘和塔里木地块及其周边火山喷发前后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对比,石炭- 二叠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年代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为该区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地质- 构造背景提供制约; 2、揭示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深部动力学,对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是否 是我国另一个大火山岩省给予明确的答案;

3、通过扬子地块西缘被动源远震观测及层析成象分析工作,查明研究区的深 部结构和地幔 柱活动遗迹,揭示深部结构与溢流玄武岩空间展布之间的关系; 4、完成攀西裂谷带人工源地震观测,获得横穿地幔柱活动区的地壳精细结 构,计算岩浆产 出量; 5、分析侵入岩与喷出岩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研究地幔柱岩浆上升过程中 壳幔相互作用 及对岩浆分异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影响; 6、研究地幔柱与岩石圈的动力相互作用,阐明其对大火成岩省多样性的控制; 7、揭示二叠纪环境变化的生命和地质记录,阐明地表环境变化与大规模火山作用之间的耦 合和相互作用机理; 8、综合对比全球二叠纪三个火成岩省(峨眉山、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揭示三 者之间的时 空联系并建立晚二叠纪全球地幔柱活动模式; 9、阐明地幔柱影响地表系统的主要方式和作用机理,初步建立二叠纪地幔柱 活动和地表系 统演变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以上预计的研究成果将以 70~80 篇论文发表在 SCI 刊物上,同时造就一批活 跃于国际地学舞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若干创新研究群体,培养研究生和博士 后 20~30 人。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973项目申报书——2011CB706600-G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王煜西安交通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1)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高速铁路、精密机床、风力发电机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轴承的设计、制造与使用所面临的关键共性问题,揭示高速重载精密轴承服役性能形成与演变规律、复杂工况下宏微观动态润滑接触机制、多重润滑膜生成与失效机理等,发展面向预定性能的控形控性制造方法和在线调控技术,从而建立高速重载精密轴承设计、制造、装配以及使用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艺等。通过本项目研究,提升我国高速重载精密轴承设计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轴承工业提供原创性核心技术和若干高性能轴承技术原型,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建立轴承创新研究平台,显著提升我国轴承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解决我国重大装备制造对高性能轴承需求的瓶颈问题。 2) 五年预期目标: 围绕复杂工况下高性能轴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基础理论、核心技术,获得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我国轴承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人才基础,主要预期目标包括: (1)理论层面 ●揭示高速重载精密轴承多场耦合作用下动态接触行为对界面演化过程影 响的科学本质,建立新的考虑宏微观特征的接触力学理论; ●建立滚动轴承运动副界面多因素耦合润滑分析模型,揭示高速重载滚动 轴承的热失稳机制; ●揭示轴承多重润滑膜生成与失效机理,建立极端条件及多变工况中润滑 材料性能优化及可靠性增长的相关理论; ●发展基于热力学、动力学和晶体学的微观组织调控基础理论; ●揭示轴承滚道轧制过程中组织状态遗传演化机理,建立高性能轴承基体 组织和滚道表面状态可控性轧制成形理论; ●揭示复杂工况下滚动轴承服役性能创成机理。 (2)技术层面 ●轴承界面系统复杂性摩擦学行为大规模数值模拟技术; ●新型润滑剂制备技术,提供2-3种新型高性能滚动轴承润滑材料; ●轴承组件的三种控形控性形制造技术:面向复相组织和碳化物形态及分 布控制的淬火/分配/回火(QPT)热处理新工艺、控形控性轧制成形技术、表面完整性的可控磨削和强化技术; ●轴承摩擦界面多重润滑膜构建技术; ●服役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服役性能的在线调控技术; ●建立实验测试平台:轴承摩擦学行为长期演化测试平台、轴承润滑材料

973项目申报提纲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研究队伍、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预期目标 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应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参与情况。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