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为:作。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

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

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可见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与本文重视教育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2.背景材料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散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年)。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人才观。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至今仍有其价值。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二、文章脉络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针砭了当时家庭与社会都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

第一段写方仲永五岁时的情景。“世隶耕”说明不可能对仲永有诗书熏陶的影响,刚五岁没有读书,没有见书具也很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忽啼求之”不得不奇了。这里“忽”字很突兀,而且还能“即书诗四句”,还“自为其名”,就更奇了。自此以后,指物作诗立就,简直是再奇没有了。这里从正面尽量写方仲永的奇异,作者还嫌不够,又从侧面来烘托,如“父异焉”、“邑人奇之”等,正面、侧面尽量写方仲永的奇异,写他聪明超过常人,写他受于天者甚厚,简直是个神童,这里“扬”,正是为后面的“抑”作铺垫,作准备。

由于“不使学”,天天去拜会那些邑人,方仲永终于变了,第二段就是写这个变化。变化写得很有层次。先是“闻之也久”,这表时传说的时间长,时间久了说的也可能多了,但

听的究不可信,紧接着便写“见之”,这时方仲永已大不如以前了。再接着“问焉”,就已“泯然众人矣”。

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叙事部分与议论部分。叙事部分先扬后押,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的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三、重难点导析

⑴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⑵“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⑶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四、参考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纸、笔、墨、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就不像先前那样聪明了。又过了十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仲永的才华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类文品读】

奕秋

《孟子》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注:奕:下围棋。奕秋:秋是人名、因善奕,所以称奕秋。

1、给下列字注音。

奕()诲()鹄()缴()

2、解释下列词。

⑴夫:⑵数:

⑶通国:⑷诲: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一句中有三个“之”字,试分别解释它们的含义。

5、两个人一同学习下棋,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

(参考答案:1、略2、⑴句首语气词⑵技艺⑶全国⑷教导3、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的话。4、⑴代鸿鹄;⑵⑶代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5、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而另一个人却心不在焉。)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A、奴隶B、属于

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A、曾经B、尝试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A、从此B、自己于是

⑷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A、乞讨B、求取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父环谒

..于邑人。()A、进见B、拜访

⑹泯.然众人矣。()A、消失B、泯灭

⑺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A、通晓B、连通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是()

A、借言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最不同的一项是()

A、父异焉

B、邑人奇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余闻之也久

4.给《铁杵成针》加上标点,然后回答问题: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同“绌”,笨绌)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⑴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你自己对“铁杵磨成针”这件事的看法如何?

二、同步解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伤仲永》的作者是宋朝的,他是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伤”的意思是。

6、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的“其”字所指代的内容。

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父利其然也。()

⑷稍稍宾客其父。()

7、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8、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9、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10、“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句,意思是。

11、选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引向。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

三、美文赏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逐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⑴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⑵淫慢:过度怠慢。淫,过度。

⑶励精:振奋精神。

⑷与:跟随。

⑸接世:接触社会,为社会所用。

12.给下列语句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3.写出下列句子大意。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1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语段中诸葛亮诫子的主要内容。

15.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1、C 2、⑴B⑵A⑶A⑷B⑸B⑹A⑺A3、C 4、D 5、李白读书来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⑵略6、王安石;哀怜7、⑴自己⑵这⑶这⑷他(仲永)8、正面:A、B、C、D、F;侧面:E 9、D 10、AB 11、反问;那就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了。12、个别、一般、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议论1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4、过分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过分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15、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共4题)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 【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

【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三、选择题(共1题) 1.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朗读、节奏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知识讲解

《伤仲永》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遭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这是一篇古代随笔。它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小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隶.(lì):属于。 5.年:岁。 6.未:不,没有。 7.识:认识。 8.书具:书写的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9.啼.(tí):出声地哭。 10.求:索求、索要。 11.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12.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3.与:给。 14.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5.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16.意:主旨、内容。 17.传:传送。 18.立就:立刻完成。 19.文理:文采和道理。 20.可:值得。 21.观:观赏。 22.者:……的地方(方面)。 23.邑.(yì)人:同县的人。 24.乞.(qǐ):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25.环谒.(yè):四处拜访。 26.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27.从:跟随。 28.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9.还:返回。 30.称.(chèn):相当。 31.泯.(mǐn)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 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 【注】①俟sì:等待。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⑤丘:孔子。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8分) 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 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 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②乃③而 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 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④以⑤于⑥其 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练基础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3)稍稍 ..宾客其父()(4)忽啼求.之() (5)泯然 ..众人矣()(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7)贤.于材人远矣() (8)彼其 ..受之天也() 答案:(1)属于(2)文采和道理(3)渐渐(4)索要(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6)承受(7)胜过、超过(8)他 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解析】选D。D项“之”是助词,其他三项“之”均是代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王安石北宋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5~9题。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余闻之也久 答案:余闻之也/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答案:(1)对……(感到)诧异(2)聚、团结 7.翻译下面句子。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今那些本来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使学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9.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了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伤仲永比较阅读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 分) 3.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乙文:比较三:[乙]孙权劝学 1. 解词 4.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 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 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 分) (1)父异焉.(3)卿今当涂掌事..2.翻译句子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及鲁肃过寻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题:15.孙权劝学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后题答 案 为巩固初一语文伤仲永的知识点,教师们要为同学们讲解哪些课后题的内容呢?接下来是WTT带来关于伤仲永的课后题答案,以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后题答案 《伤仲永》第一题答案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1.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2.从人为因素来看,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

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第二题答案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提示:同学们可参照示例试着朗读,把握好停顿即可。注意:第3句中的“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伤仲永》第三题答案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同县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的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组] a、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标准是什么? 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3、朗读背诵。(教师指导) 巩固训练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巩固旧知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 体验反思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a.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材的关键 b.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关键 2、同学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初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初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 )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 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⒀.称前世之闻( ) ⒁.父异焉(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材人远也( ) A、然 B、于于舅家见之 ( ) 泯然众人矣( ) 环谒于邑人 ( )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_代的王安五。他字 _,号_ ,是杰出的_ 家、 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准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4《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当.之无愧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见往事 ..不堪回首 ..耳往事 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 3.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5.《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该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6.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文末的“________________”(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7.《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原句)。 二、课内精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完整版)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 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7.相当,符合牵,拉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啊! 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

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15课《孙权劝学》【基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诗》《》《》《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

段文字。(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精段阅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阅读理解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5.伤仲永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