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

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

(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4.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就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3)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5)新区域经济观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

1、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2、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3、区位: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课后答案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区别: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具有如下特点: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联系:区域经济建立在经济区域的基础上,有了经济区域的存在才有区域经济可言。而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反映了经济区域的发展情况。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如下:

(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

因此,必须妥善地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我国迈入世界性经济增

长的进程和国家的实力。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1)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3)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A、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B、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

平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

C、增长极理论

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卡尔多(N.Kaldor)1970年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3)经济增长理论

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

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

扩展名词解释扩展习题

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2、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增加。

1、根据埃德加?M?胡佛的理论,经济区位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取决于以下因素:

(1)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2、简述经济区域的特征。

经济区域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1)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均匀的。

(2)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3)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2)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4)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4、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异处是什么?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

名词解释

1、国际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的并且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2、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3、欧洲联盟: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 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4、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英文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课后答案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经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欧盟走向政治联盟需要以下四个条件:

(1)各国需要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2)各国需要有共同的防务政策。

(3)各国需要有共同的社会政策。

(4)需要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款?

(1)宗旨: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立执行协定、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和多边合作。

(2)商品贸易规则的条款:

1)国民待遇:遵循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的基本原则。

2)市场准入:配额、许可证以及商品交易需遵循的进出口价格条件的规则。

3)取消关税:对根据原产地规则被视为北美的商品,逐步取消所有关税。

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三国将取消数量上的禁止和限制。

5)退税:对以后向协定另一成员国出口的商品在生产时使用的材料规定了退税或免税方案的规则。

6)海关手续费:三国同意不再设置新的诸如美国的商品加工费和墨西哥的海关手续费之类的收费。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创新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O的原则相协调。

扩展名词解释

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的经济共同体。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的经济共同体。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的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的经济共同体。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的经济共同体。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扩展习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目的是什么?

(1)概念: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

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目的:

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什么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第一,形成区域化组织间竞争加剧。

第二,形成对外壁垒,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

(2)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

4、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 进程。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1)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2)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3)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影响较大。(5)APEC活动内容创新

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

国家区域经济

名词解释

1、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3、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

4、科技工业园区:将工业产业与科技活动结合,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某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区。

课后答案

1.论述国内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

有如下原则:(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2、.分别阐述经济特区的基本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与贸易。

(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

(3)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外可在区内从事贸易活动,也可从事投资生产等工业方面的活动。

(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区内投资设厂,集中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

(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在国际资本融通的税率、管制、保密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比区外更

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

(6)旅游型的经济特区:通过在区内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喜迎国内外投资者前来进行旅游方面的投资。

(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能,如巴西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

3、为什么说乘数是城市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1)乘数是指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经济规模呈倍数的增长。如果乘数是5,那么基础部门规模增加一倍,会引起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五倍。可见乘数可以在基础部门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2)另外,在实际城市经济增长中,乘数是变化的。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地方那个的扩大,以前需要进口的产品和劳务改由城市内部的非基础部门生产。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所以说,乘数电话ichengshi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4、论述科技工业园区的互动机制。

雄厚的科技资源,不断壮大的创新企业群体和政府的有效协调管理是保证科技工业园区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法律、信息、技术、商贸、管理等各类中介机构之间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关系,构成了国家创新科技园区网络化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国家创新科技园区战略目标的保证。

工业园区的哥哥因素之间起到了互动互持的作用,必然会互相影响壮大,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促进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

互动机制是工业园区的形成机制之一。同时,它是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形成机制。总部经济

名词解释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2、概念与内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内涵是指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

3、经济学解释:对于某一种现实的现象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4、经济效应:某一现象的发生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变化。

课后答案

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

(1)蔡来兴的观点:迈向21世纪的上海将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并通过这些企业建立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2)赵弘的观点: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3)林文俏的观点: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4)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5)还应该注意:1)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换的界定2)对总部的形式应作一定程度的界定3)不能过于强调主观的愿望而不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5)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2、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1)经济效应:1)“税收贡献效应”:必然给地区带来较高的税收收入。2)“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3)“消费带动效应”:商务活动消费、研发活动消费、个人消费。4)“就业乘数效应”: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5)“社会资本效应”: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商务环境等等。

(2)特征:它具有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特征:1)知识密集性2)经济集约性3)产业延展性4)发展辐射性5)合作共赢性

3、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总部经济现象?

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解释:(1)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2)企业作为一种组织

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因为交易费用降低。(3)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庞大、开放的体系,包括特许生产厂家、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4)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5)“替代函数模型”的建立Y=f(x 1 x 2 …x t )

Y代表“替代净效益”,x 1 x 2 …x t :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等(6)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上升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

2、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3、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

4、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

5、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

课后答案

阐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2.为什么说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由于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业、石化业、建筑业等日益向发达地区集中,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相应发展,如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多又要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

务的行业相应发展,从而促使人口进一步增长。这种乘数效应是一轮又一轮地按乘数增大的,它能大大促进生产分布的极化。一个地方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在乘数的作用下,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城市群,城市密集带。

3.处在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在扩展效应作用下,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

(3)污染严重的工业

(4)军事工业

(5)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6)先进城市带对落后地区的支持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名词解释

论述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

(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

(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

(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2、你能举几个我国经济发展中线辐射的例子吗?

(1)沿江: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沿线城市,自古至今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先进的地方。(2)沿线:京沪、京广、京九几大铁路线的城市发展远远超过别的城市。

3、简论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

(1)把中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一种划分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3)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再得到

推动力,那么,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5)从理论上来看,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

4、分析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意义。

(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1)点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从而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率。2)线辐射:要重视铁路干线、公路干线的建设和与周边路线的配套问题。3)面辐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建立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2)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

1)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东西、南北的互助合作关系;

2)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加快地区间经济资源的流动。

(3)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辐射理论制定相应的措施。

(4)就业问题:

允许和帮助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跨地区流动。

(5)各省交界处、各地区交界处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6)有效克服地区之间的负面辐射。

(7)加深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合作,加强正面辐射,避免负面辐射,会在双方之间产生良性的滚动效应。

合作主要包括:

1)共同实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共同制定相邻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发展规划

3)共同制定相邻地区的脱贫计划、就业计划以及房地产开发计划;

4)共同开展人才与技术的交流;

5)共同采取措施根除污染、水土流失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6)共同加强市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扩展资料

1、经济区划

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指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地区专业化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特征,以及彼此分工协作的关系。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原则是:(1)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相结合;(2)地区经济现状

与远景发展相结合;(3)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4)经济区划与国民经济体制相适应;(5)利用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

5、辐射理论

辐射理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辐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经济辐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对外开放和资源自由充分流动。(2)双向辐射,缩小差距。在经济辐射中,发达国家(地区或城市)与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存在着互相辐射。前者向后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信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括方式等;后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资源、人才、市场等到。由于前者向后者传递了先进的生产资源,通过接触能够缩小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3)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其距离和关系有关。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或城市)对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辐射距离越近关系越好,其辐射越充分、辐射的速度越快,辐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经济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即经济辐射是通过交通、信息和各种关系进行的。(5)经济辐射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效应。(6)经济辐射的方式主要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经济辐射是依空间和产业为途径,以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等)的流动为纽带来完成的

扩展名词解释

1、辐射理论:专门研究经济辐射以及相互辐射现象及规律的理论。

2、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

3、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4、面辐射:由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然后由这些地区形成再向周边地区的辐射。

课后习题

1、辐射有怎样的特点?

(1)辐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同能量的物体互相辐射。(2)辐射的结果随着能量的传递逐渐拉平物体之间的能量差。(3)物体的能量只要高于周围其他物体,净辐射出去的能量数

量就大于自然吸收的能量数量。(4)两个物体距离越近,能量辐射越大。(5)两个物体的能量落差越大,辐射越强烈。(6)辐射的速度和程度还和辐射的媒介有关,辐射媒介越有效,辐射越充分。

2、面辐射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摊饼式辐射: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逐渐与周边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的交流。特点:辐射导致的发展时间上是渐进的,空间上来看是

连续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没有出现盲区。

(2)跳跃式辐射: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进地区、落后地区之间出现一个盲区。

3、与梯度理论相比,辐射理论的适用性表现在哪里?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4)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5)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4、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何在?

(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八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无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区域内产业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二重结构: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3、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变动导向理论就是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问题的理论。

课后答案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近距离地、比较具体地明确其现状特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经济含义如下:(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2)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三次产业包括了区域全部的产业部门,其结构基本上反映了大农业、大工业和服务业三者之间的关系。(3)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5)工业结构分析(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2、论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1)两个方面的含义: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质上讲: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二重结构:

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2)在西方的表现:1)劳动力状况: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2)劳动力市场状况:一个是为现代化大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主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主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老年。3)企业规模构成:两极化很明显:一极是雇用几百人、几千人的大企业;一极是劳动者人数很少的小企业。

(3)在我国的表现:

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且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水平很不一致。

3、简单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动态比较费用论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在重点发展传统的具有相对优势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的同时,必须扶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提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产品循环说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表现:第一,新产品推出、扩大市场直至饱和;第二,,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第三,资本和技术的出口,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产品。第四,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到本国市场,使得原先开发这种产品的国家转向更新的产品开发。即: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与技术出口→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

(4)非平衡增长论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应选择好带头的先导产业(也叫战略产业,类似于上面讲的地区专业化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其选择的原则:1)需求收入弹性原则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原则3)防止过度密集原则4)丰富劳动的内容原则(5)相关分析法

不仅要研究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动态关系,也要综合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种结构变动的相关性。

4、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导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发达地区国民经济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它们积累资金,提供市场,培训掌握新技术的队伍。传统产业也不能复制股东,必须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2)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发达地区生产发展的前途,主要在于开发新产品、新产业,发展新品种,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满足区内外日益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到适应经济所要求的结构比例,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

从总体上看,发达地区要有农工商走向贸工农。

第九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系列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课后答案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1)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当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因而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2)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或者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3)发展的公平性。既当代人群间、国际间,以及代系之间,资源利用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效益—或分配和负担的公平。

2、在可持续发展中如何才能自觉地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管理?第一,既要研究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第二,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第三,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1)在连温饱都还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地区,解决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2)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产业化(3)在以工业为主的地区,加速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4)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作用。

3、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2)科技作为一种支撑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这三股因为:科学研究职能提哦那个决策的一句,技术只能提供有力的实施手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里有前提,即消耗资源速率要小于或等于资源在胜诉率,等等。只有存在这些前提,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区域的科技发展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容和目标相结合。

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有很大差异。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名词解释

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由于区位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不同,因此对工业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同,这就是区域差异。

2、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打印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 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 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 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14.捆绑销售(Bundling) 捆绑销售指这样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出售 两种产品的厂商,要求购买其中一种产品 的客户,也要购买另一种产品。 15.资本(Capital)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销售及商品和服务分 配的设备、厂房、存货、原材料和其他非 人力生产资源。 16.资本收益(Capital gain) 资本收益是指人们卖出股票(或其他资产) 时所获得的超过原来为它支付的那一部 分。 17.资本主义(Capitalism) 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体系,它依赖价格体 系去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怎样分配?经济增长率应为多 少? 18.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 基数效用是指像个人的体重或身高那样在 基数的意义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着 效用之间的差别,即边际效用,是有意义 的)。序数效用与它相反,它只在序数的层 面上才有意义。 19.卡特尔(Cartel) 卡特尔是指厂商之间为了合谋而签订公开 和正式协议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形态。 20. 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这样的 生产函数Q=AL“IK”2 Mi3。式中,Q为产 量;L为劳动的数量;K为资本的数量;M 为原材料的数量;A,31,12,23均为常 数。 21.勾结(Collision) 勾结是指一个厂商和同业内其他的厂商签 订有关价格、产量和其他事宜的协议。 2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 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 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 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23.互补品(Complements) 如果X和Y是互补品,X的需求量就与Y 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24.成本不变行业(Constant-cost industry) 成本不变的行业是指具有水平的长期供给 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并不会引起投入品 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25.规模收益不变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 增加,并导致产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 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26.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 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 量之差。 27.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 market) 可竞争市场是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 出没有成本的市场。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 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 害。 28.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 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 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 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 29.角点解(Corner solution) 角点解是指这样一种情形,预算线在位于 坐标轴上的点处达到最高的可获得的 30.需求的交叉弹性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商品Y的价格发生 1%的变化时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变 化的百分比。 31.垄断的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 of monopoly)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转变为一个垄断 的市场,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总剩余的减少 就是无谓损失。 32.买方垄断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of monopsony)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转变成一个买方 垄断的市场,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总剩余的 减少即为无谓损失。 33.成本递减行业(Decreasing-cost industry)成本递减行业是指具有向下倾斜 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会引起 平均成本下降。 34.规模收益递减 (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 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小于该百 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35.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 数量。 36.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 (Demand curve of loanable funds) 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表示可贷资金的需求 量与利率二者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课后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精讲

习题一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 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 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 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 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 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 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 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 变动的反应程度。 1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 增量。 1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 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 所构成的曲线。 14.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 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 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 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收入——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 某一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解答 2

考试专用版 第一章 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 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 3、古代罗马在农学上有哪些贡献? 在古代罗马,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思想家论述农业的著作,这些著作记述了农业经营的各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农业中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克优斯·加图(公元前235—前149)是古代罗马政治活动家、大奴隶主,他当过罗马的元老。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和《起源》(罗马最早的史书,已失)。加图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玛尔库斯·铁伦提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前28)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被称为古罗马第三大人物,与西赛罗和维吉尔并列。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认为,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比加图更注重维护自然经济。 珂鲁麦拉(1世纪中期)是古代罗马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12卷)。珂鲁麦拉对农业经济很有研究,他的著作汇集了当时广泛的农业知识。作为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已看到奴隶劳动不能使土地得到很好利用,因此,他一方面劝告奴隶主要改变对奴隶的态度,注意使奴隶对劳动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他提出把农业交给隶农经营的主张,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这反映了罗马社会内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和发展。 4、评述“公平价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他说,我知道有这样的人,当他购买抄本时,看见卖主不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Word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总结(免费)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总结(免费)

————————————————————————————————作者:————————————————————————————————日期: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名词大全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托宾q值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原因之一,被定义为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价值之比。它也可以用来衡量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托宾q值是使托宾(詹姆斯·托宾,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的耶鲁大学里仍有托宾的崇拜者穿有印有字母“q”的文化衫。此外,以其名字命名的经济学名词还有“托宾税”、“蒙代尔-托宾效应”、“托宾分析”等。在实际操作中,重置成本可以用企业的净资产代替。 托宾的Q: 企业市价(股价)/企业的重置成本 1.当Q<1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也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 2.当Q>1时,弃旧置新.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 3.当Q=1时,企业投资和资本成本达到动态(边际)均衡. 托宾Q值事实上就是股票市场对企业资产价值与生产这些资产的成本的比值进行的估算。高Q值意味着高产业投资回报率,此时企业发行的股票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有强烈的进入资本市场变现套利动机。当Q值较大时,企业会选择持后将金融资本转换为产业资本;而当Q值较小时,企业会将产业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即继续持有股票或选择增持股票。 多头,是指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出,以获取差额收益。 空头头寸:由卖出空头而产生的投资头寸。由于此头寸尚未被冲销,因此可从市场价格下跌中获利。即投资者因预料价格会下跌提前提出卖出价格大笔卖出或者使卖出大于买入的行为 头寸是金融行业常用到的一个词,在金融、证券、股票、期货交易中经常用到。比如在期货交易中建仓时,买入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叫多头头寸,简称多头;卖出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叫空头头寸,简称空头。商品未平仓多头合约与未平仓空头合约之间的差额就叫做净头寸。只是在期货交易中有这种做法,在现货交易中还没有这种做法。在外币交易中,“建立头寸”是开盘的意思。开盘也叫敞口,就是买进一种货币,同时卖出另一种货币的行为。开盘之后,长了(多头)一种货币,短了(空头)另一种货币。选择适当的汇率水平以及时机建立头寸是盈利的前提。如果入市时机较好,获利的机会就大;相反,如果入市的时机不当,就容易发生亏损。净头寸就是指开盘后获取的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交易差额。另外在金融同业中还有扎平头寸、头寸拆借等说法。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 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免费下载】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 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 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 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 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