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失在1945

消失在1945

消失在1945

《消失在1945》——武田毅雄(王毅雄)

自从1996年本人作品《中共特工》问世取得轰动以来,到2006年出版的《红色国际特工》再次引起反响。

在追寻红色特工的过程中,我对一个人难以割舍,那就是代号“捷列金”的武田毅雄。曾在四野司令部工作过的爷爷于1945年9月4日在迎接曾克林率领的十六军分区部队入关,在锦州乘火车向沈阳进发时,遇到一位苏军上校。那位上校便急切地告诉他,如果在关东军战俘中发现有一个叫武田毅雄的日本将军务必将他交给当地苏军最高司令部。便每到一地的日军战俘营都打听这名日本将军的下落,一直到1946年初也杳无音讯。更奇怪的是询问过的关东军高级将领都说武田毅雄在一年前就失踪了,别的什么也不知道。

1990年我委托在社会科学院东亚研究所的同事,到日本的时候找一找武田毅雄的材料。结果带回了一份日本东京都畑本事务所编撰的“武田毅雄年谱”,清楚地表明了武田毅雄的活动轨迹。查阅大量档案并采访了日本老兵岗崎哲夫、著名学者谷口俊仁、俄罗斯情报将军伊万诺夫等十几人。武田毅雄竟是一个这样的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员、苏军总参侦察局战略情报员、中共社会部特别情报员、日军中国派遣军特情部长。

他涉猎的部门很多,活动地域很大,所牵扯的每一件事都是当时发生的大事。曾采访了华南情报局的一些老同志。他们提到在华南情报系统活跃着一些日本同志,中西功、西里龙夫、尾崎庄太郎。而中西功就担负和神秘的人物“捷列金”与中共情报组织之间的联系。这就证明“捷列金”和中共情报系统有密切联系。武田毅雄以极大的热忱帮助中共情报系统获取了上千份绝密战略情报,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关于武田毅雄的确切材料还是很少,因为他身份特殊我几乎找不到他的战友和同事。

1993年出现转机,东亚研究所的同事告诉我日本老兵岗崎哲夫考察虎头要塞,可得到关于武田毅雄的情况。从岗崎哲夫那里得到一个确切信息:武田毅雄曾在关东军担任过总参谋副长,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为人谦和,行事严谨和关东军情报部长关系很好,还主持过对苏的战略侦察。但在他就任的半年后就不知去向。

1994年日本一个社科学者代表团访问中国,我在东亚研究所的同事陪同下见到了已是78岁的著名学者谷口俊仁。谷口俊仁也是位二战老兵,而且是武田毅雄少数几个好友之一。激动地说,武田将军是个高尚的人,他做人的品格是无懈可击的!

1995年我到莫斯科探望弟弟,通过其关系进入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特别档案室。一个神情严肃的俄国妇女告诉我:不许复印、不许借阅。这次又有收获——苏军上校安德烈,代号捷列金,日文名字武田毅雄,1964年获得过“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表彰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另外还看到了部分发来的情报,都是绝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情报。其中有一份情报上有斯大林的批语:“这是目前为止我看到最有价值的情报!”更令我激动的是终于看到了英雄唯一的照片。冷峻的面容,深邃的眼睛,充满信念的神情。那么,如此有名的“捷列金”为何一直被埋没在佐尔格的光环之下呢?后来通过我的弟弟联系到已经退役的情报将军伊万诺夫,揭开了这个谜底。即代号“拉姆扎”的佐尔格出事后,“捷列金”成了苏联统帅部在亚州唯一的王牌间谍,苏军情报机关为此对他进行了严密的保护。致使这张王牌在二战结束后依然还发生着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苏军对这位功勋卓著的侦察员保持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

将军告诉我:之所以宣传佐尔格那是因为西方人知道他,因为在西方他的经历很早就尽人皆知。而捷列金就像一个影子,是虚幻的,了解的人很少。但他肩负了更多的使命,捍卫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可以说取得的成绩大大超过佐尔格,是名副其实的侦察英雄,永远是我们的骄傲。作为特殊的情报人员我们没有必要将这些公之于众。

其实关于武田毅雄的下落至今还是个谜。关于武田毅雄的经历,经过千辛万苦的寻访和查找后,可以看到文字记载

和当事人回忆全部截至在1954年。而且期间的1945年2月~12月近10个月的时间还没有任何记载。苏联方面花了近10年的功夫来寻找仍无音信,最后不得不放弃。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在“捷列金”失踪10年后,也就是1964年和佐尔格一起授予了“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只不过,捷列金的授勋没有公布于世。

在整理资料时又有了意外收获。谷口俊仁给我寄来了一份珍贵的材料是——“捷列金”的最后下落。日本二战时期最后一任情报部长,战后又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顾问的有末精三中将说的一段话:由于武田毅雄的背叛,使帝国圣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天才的谍报专家!美军驻日本司令部情报处长威落比少将说过:舒密特(武田毅雄)是我遇到过隐蔽最好的鼹鼠(间谍)!

代号“捷列金”的武田毅雄是和代号“拉姆扎”的佐尔格齐名的苏军亚洲王牌战略情报员。他足迹遍布欧亚,他领导的“捷列金情报小组”,在中国抗战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情报工作,为苏军总参侦察总局、共产国际情报组织、中共情报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战略情报。

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敬意而创作了“红色谍王”三部曲:《谋略的起点》、《与阴谋者同行》、《东京密电》。

《与阴谋者同行》这部作品里涉及了一系列惊心动魄、扑朔迷离的重大事件:

1、1937年忻口战役期间,傅作义率国民党军35军奇袭日军第五师团的指挥部,几乎活捉第五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又忽然撤兵蹊跷事件。

2、1938年6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地区部长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希科夫将军叛逃到伪满洲国神秘事件。

3、1939年1月哈尔滨特务机关和关东军第二课训练白俄潜入苏联索契,刺杀斯大林的“猎熊计划”。

4、1939年12月~1940年初,日本陆军参谋部二部派驻香港的特工与国民党代表宋子良为日蒋秘密接触所开展的“桐工作”内幕。

5、1940年6月,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在开封被刺案。

6、1941年10月在东京确定南进策略的《御前会议记录》泄密事件。

7、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三天,携带东京参谋本部香港C作战命令(大陆令第572号命令)的班机失事,各方抢夺“敕使密件”惊心动魄的事件。

8、日本东京警视厅破获佐尔格案件始末。

9、佐尔格自愿招供真相。

10、汪伪76号头子李士群被毒杀真相。

11、中共华南情报局上海情报站秘密工作揭密。

12、中共情报组织和国民党军统局首次合作揭秘。

13、共产国际在中国秘密组织活动。

14、斯大林关于远东战略决策制定的内幕。

15、中共情报负责人李克农、潘汉年在秘密战线的功绩揭秘。

16、日本情报本部进行的向延安派遣秘密特工网的“海鲨计划”

17、1942年12月“共产国际情报部为中共研制最新的‘啸风密码’,在北平遗失,各方为争夺密码所展开的激烈较量。

18、1943年5月15日,苏联解散共产国际内幕。

19、1944年日本参谋本部二部和支那课企图同延安接触,提出单独和平解决的问题的秘密事件。

武田毅雄的经历是一部无名英雄的壮歌,是一部隐蔽战线的史诗。尽管他身份复杂,但是不可否认他对理想信念的忠诚。武田毅雄说过:“间谍、特工,特务,这些名称我都不喜欢,我还是喜欢苏联同志的叫法——情报战士!因为我一直都是为信仰而战!”

在这里,我要借用苏军无名烈士墓的碑文来做结束语——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在这部作品问世之际我要深深怀念:

我的同事,在莫斯科大火遇难的赵海燕;

我的日本友人,刚刚离世的谷口俊仁。

武田毅雄简历

武田毅雄,中日混血,原名王毅雄,1904年4月28日出生于中国辽宁旅顺,1915年随全家迁入日本岩手县定居,加入日本国籍改名武田毅雄。1922年10月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32期毕业,从此进入日本军界,历任参谋本部高级参谋、班长、“支那派遣军”课长、总参谋副长、17师团38旅团旅团长、关东军课长、总参谋副长。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恢复组织关系,后参加苏军总参侦察总局工作,代号捷列金,同年转为联共(布)。他领导的“捷列金”小组,是二战中与“拉姆扎”齐名的著名情报小组,他在日军核心部门战斗了十四个春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1945年2月7日在视察关东军第1国境阵地(东宁要塞)边境防务时失踪……1945年12 月又神秘出现,以舒密特的身份进入美军驻日本司令部担任东亚情报研究室主任。1950年——1953年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1954年冬,又再次失踪……1964年,11月7日,在武田毅雄失踪十年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追授苏军上校安德烈(武田毅雄)“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表彰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做出的杰出贡献。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整合,也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分化变动之后走向高度同一;在建国后的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破了僵化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发生了积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的社会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的以“政治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以“经济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三,21世纪以来的以“民生导向”为特征的阶段。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启示我们: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要求。而社会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往的经验来看,计划经济的方法在中国现阶段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把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由以前的国有制经济转变为现在的以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不管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开始的农业国过渡到有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工业国,最后发展到以信息工业为主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与印度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工业化程度与第一世界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这就为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政府体制改革将得到彻底推进,政府和市场作用将科学明确,市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科学的政府体制将现在中央领导第二届任期内得到实现。现在推进的简政放权只是政府改革的序幕和前奏,政府权力更多地交给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由市场分担,政府廉政建设、官员责任的加大将使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减少,从而也带动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等转变,届时人们将会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看到更为精简、更为廉洁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热门职业,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将彻底分开,市场经济主体将有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第三、对全体人民福利的关注进而惠及残疾人,政府、社会及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扶持力度将与日俱增,各项法规、政策将日趋完善。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将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扶持,未来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宽广。 12级统计学一班 张峥

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观的演变及社会作用认识

1949以来中国发展观的演变及社会作用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有其形成、发展与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发传统发展观——改革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历史超越。一、传统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调整和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等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在借鉴苏联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发展战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以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发展目标,通过外延式与粗放式发展,提高工业总产值及规模;在发展态势上,提出在短期内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推动经济发展。这一发展观,顺应了中国发展初期通过工业化奠定发展初步基础的要求,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改革发展观 改革发展观概括地讲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对改革发展的本质理解和根本观点,它是发展改革的观点和基本准则,简而言之,就是改革

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改革发展观都有可能是不同的。我国改革发展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终于由片面走向了全面,由主观走向了科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改革发展观又一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重要理念,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称帝者一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称帝者一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称帝者一览 【大中华佛国】(1947----1953,1983) 先主石顶武1947----1953 图谋叛乱,被人民政府处决。 后主石金鑫1983 石顶武之子,1983年在农民“丞相”李丕瑞的“辅佐”下登基,于湖南醴陵农村复国,旋被县公安局镇压。 【道德金门皇帝】 丁兴来(盲人)1981----1990 地处大别山,创道德金门教,然后称帝,封了"正宫娘娘""西宫娘娘""宰相"等21个人,赐"仙印"41枚.由于交通闭塞,直到称帝后十年才被发现并被乡政府处理。 【中原皇清国】 正皇帝张清安1982 副皇帝廖桂堂1982 以皇清为年号.地处大巴山。 张清安刻“玉玺”,设“后宫”,分封“丞相,文武百官”,“颁布《天律森吏》”,打算定都巴中县,把巴中川剧团大楼当皇宫,甚至写好了准备(通过邮局)寄到台湾的册封蒋介石为

“威国王”的“谕旨”,还决定要“御驾亲征”,结果还没出师,就被县公安局给灭了。 【圣朝国】 1980----1982 林文勇,地处大巴山仪陇山区,被县公安局镇压。 〔玉皇大帝〕 1982年地处大巴山的曹家元自称玉皇大帝,旋灭。 〔皇帝〕 1980年地处大巴山的朱仕强自称皇帝,仅七日即被村书记带人灭了。 【大圣王朝】(1986----1988) 女皇晁正坤1986----1988 地处胶东半岛。行巫术、招童男、建“后宫”、后被县人民政府镇压。 【万顺天国】(1990----1992) 李成福1990----1992 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妄图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复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后被乡派出所3名干警剿灭。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武力/温锐 原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p39-48 内容提要:在1949-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轻、重"关系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在1949-1978年的求强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重重轻轻"①「这里的"重重轻轻"是当时的习惯说法,即指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1979-1997年的求富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农、轻、重"同步发展;在1998-2005年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政府和企业都在通过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对工业化三个阶段的分析,提出要纠正有关"轻、重"问题的五个认识误区。 关键词:工业化;重工业;轻工业;产业结构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wulijjs@https://www.doczj.com/doc/532665070.html, ;温锐,江西财经大学,邮政编码:350007,电子信箱:wenruicom@https://www.doczj.com/doc/532665070.html,.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目的,也是今天讨论中国工业化下一步怎样走的核心问题,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国家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即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即第二产业的迅速扩张问题;二是如何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即在工业水平总体落后情况下,如何处理轻工业与重工业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大国,因此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就自然关系重大。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我国共出现了五次有关"轻、重"关系和工业结构问题的讨论。第一次是1952年至1957年围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讨论;第二次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关于"农、轻、重"关系的讨论;第三次是60年代中后期以备战为前提的围绕"三线建设"的讨论;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有关轻重关系严重失调和如何调整的讨论;第五次则是2003年以来的"重化工业化"问题的讨论。 而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虽然对科学发展观没有疑问,但是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工业化中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创新、就业、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矛盾,并没有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当前我国工业化中的"轻、重"关系,有必要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轻、重"关系历史演变分析,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一、1953-1978年的"重重轻轻"及其根源 1953-1978为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 doc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 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 本专题考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1954年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定都,定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等。 2、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概况: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开辟前进道路,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枪眼的黄继光;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 拓展:我们应学习他们什么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三大改造政策的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据此,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之一。 2、实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采取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赎买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进行。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足:在改造工作的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本专题考点:“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1、主要史实: (1)“文革”开始:1966年,中共先后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 (2)林彪、江青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出现大局面。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中国现代史1949年后历史资料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战略方针:三个条件、八项任务 三个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八项任务: (1)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2)在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的方针下,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3)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提高国家机构行政效率的条件下,复员一部分军队,精简行政机构。 (4)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5)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灾民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6)认真地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 (8)坚决地执行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的指示,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分,在全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3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内容: (1)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当合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基础上,坚持了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 (4)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展开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5)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历史意义: (1)及时地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论断,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官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动,也是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4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推行分散与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农民生活有较大改善(3)农村商品生产力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将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4)农村乡镇企业崛起,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 5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年鉴对照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贺 卫 方* 李传敢社长策划会议日程的时候,我自告奋勇地要承担关于1949年以来的法律翻译话题的发言。开头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任务,因为我自己从1984年开始做法律翻译,可以说比较多地介入了这个时代的法律翻译活动,参与过很多丛书的编辑。有些丛书自己虽然没有亲自参与,但是也做了编委或者副主编、主编之类的工作。像跟张志铭和季卫东两位合作搞的《当代法学名著译丛》,其实我没有翻译其中任何一本书,但还是愿意去做一个副主编,北京话讲叫混个脸儿熟。各种编委里边名字入得比较多,可以说自己是新时代法律翻译活动比较多的参与者,凭感觉说话都可以说一些,但后来发现承担这样一个问题的发言,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使命。 首先是1949年以后到现在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对于前三十年我们这一代学人既没有实质性的经历,也没有很深入的研究。任允正老师在这儿,您是译界前辈,应该说您非常熟悉这段历史。但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对这段历史就不甚了了。我一直觉得中国50年代引进苏俄法学是一个特别值得从我们后来者的角度进行深入检讨的重大课题。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去引进它们?在引进过程中我们经过什么样的筛选吗?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当时对于书目的选择?我们当时的引进跟制度之间有种什么样的关联?遗憾的是,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是太少。后二十多年的法律翻译,虽然我们经历了,也参与了,但迄今为止针对这些翻译本身所作出的研究还是相当少。 导致我们研究的困难还有统计数字的缺乏。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有一些很严格的数据来表明不同时代的法律翻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比方说,不同国别的情况,近代一百多年来我们翻译不同国家的书目的比较,哪些国家更多,哪些国家较少,转译的比例和直接翻译的比例,不同的法律门类如刑法、宪法、行政法等等,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在清末的时候国际法是一个特别受重视的方面,但到了现在,我们却发现国际法仿佛进入到自己的衰老期了。“911事件”也许会激发对国际法问题的更多翻译和研究。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准确地显示不同时代翻译作品的一个完整的数据或图表。我自己不会做图,但是我自己脑子里边想象,做个图会很漂亮。我们还可以拿中国跟日本比较,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十分注意及时翻译西洋的各种作品,用梁启超略显夸张的话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西洋那边儿的书刚刚杀青,日语的译本就在日本的书店里可以看得到、买得到。那么在日本,哪些书被翻译过来了?跟我们比较,那里的翻译有怎样的特色?比方说,萨维尼的书在日语有多少译本?在我们这儿有哪些译本?哪些主要著作还没有译本?这样的一种资料建设,尽管算不得多么深入的学术研究,但是可能现在对于翻译史,尤其是对法律翻译史的深入检讨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想这次会议只是一个开端,只是宣布一种非常有希望、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新开端。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119

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现代化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内容提要】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摘要题】现代社会史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化 【正文】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中心作用。同时,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又与城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城市异常发达、近代以来又有独特发展经历的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拟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分析,着力探讨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 一、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由于起步较早,目前有关城市化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就什么是城市化而言,各学科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经济学家强调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地理学家则强调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等,众说纷纭。尽管不同学科的定义有较大差别,但目前国内学术界都普遍承认城市化始自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同时,对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达成普遍共识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多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等。 与城市化概念相比,由于以前研究较少,所以目前国内当代城市研究的学者们对有关城市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以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参照,对城市现代化应有的内容进行描述与总结,如有学者便从其所涵盖的范围上认为,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制度组织和社会控制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以及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2]另有学者则从生产力发展、技术发展进步方面对这一概念作了界定,“城市现代化就是指在现代生产力变革过程中,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文明道德观的培育。一句话,城市现代化就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与变革的过程。”[3] 以上的概念界定都从各自的角度指出了城市现代化的特征所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着手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种种不同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从历史的发展、变迁角度出发对城市的结构、功能的演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长时段考察,才能对城市现代化有更为全面清楚的认识。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及近代以来的转型变迁来看,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城市由消费中心向生产中心、经济中心转变。从功能上讲,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城市的繁荣,或者宁可说它的存在,完全是靠政府的地方性支出”。[4]因此,城市的消费性、依附性特征非常明显。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城市突破了乡村与自然的局限,真正成为财富与价值的创造中心,工业也成为不断推动城市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城市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中国古代的城市几乎都是各级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虽然宋代以后有所突破,但仍未突破自然经济的局限。近代以后,尤其是大城市,往往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中心城市。除了政治功能外,近代以来的城市既成为包括制造、金融、贸易、交通枢纽功能在内的经济中心,又成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第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1、夏:约前22世纪末约至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2、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3、周:A.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B.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① 4、秦:前221——前206 5、汉:A.西汉②:前206——公元25 B.东汉:25——220 6、三国:A.魏:220——265 B.蜀:221——263 C.吴:222——280 7、西晋:265——317 8、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③:304——439 9、南北朝:A.南朝:a.宋:420——479 b.齐:479——502 c.梁:502——557 d.陈:557——589 B.北朝:a.北魏:386——534 b.东魏:534——550 c.北齐:550——577 d.西魏:535——556 e.北周:557——581 10、隋:581——618 11、唐:618——907 12、五代:A.后梁:907——923 B.后唐:923——936 C.后晋:936——947 D.后汉:947——950 E.后周:951——960 13、十国④:902——979 14、宋:A.北宋:960——1127 B.南宋:1127——1279 15、辽:907——1125 16、西夏:1032——1227 17、金:1115——1234 18、元:1206——1368 19、明:1368——1644 20、清:1616——1911

21、中华民国:1912——1949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9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 凉、后汉(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闵、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声明:上面相关信息均来自《智趣多功能学生字典》2001年素质教育版田占山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762——P763.

探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

探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基于外交史角度的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课题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提到一战时期的中国近代史,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北洋军阀、‘七十一条”、五四运动等几个历史概念或节点。一战不仅促成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也奠定了此后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的基调。60多年来,国内学界对一战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己经涉及到了这些节点,但主要是以政争切入外交。在外交史自有脉络中的一战研究相对薄弱。 本篇综述围绕中国的一战外交展开,吸收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个人对一战研究的思考。在体例上有两点需要说明:(一)并非按照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一列出所有成果,只选择有代表性的成果;(二)以具体的学术问题为标题,选取学界在此题目下的学术争鸣和进展,侧重对学术发展的贡献。本综述并非面面俱到的文献综述,而是围绕一战的学术综述。以学界对一战发展线索的认识程度为基本框架,以一战

自身发展的线索为基础,概要探讨中国的外交应对,对每一个重大的外交节点都力争照顾到。 一、总论 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通史性著作中,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并未被列为一个主题章节加以讨论。与一战有关的重要历史节点,如宣布中立、“二十一条”交涉、对德绝交与宣战、府院之争、西原借款、五四运动等是被置于北洋军阀史的框架之内加以阐述的。这一状况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变。如在《中华民国史》的章节安排中,第二编第一卷第七章题目是《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袁世凯称帝》,在此章的第二节叙述了欧战爆发后的远东局势和日本侵入山东省,一战只是作为“二十一条”交涉的背景加以叙述。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开始肯定中国的参战,认为中国的参战不是没有道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是有失有得。[A]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说由此而发端。中国的参战,改变了消极的中立政策,虽然这一决定含有从强从众的因素,但这一抉择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

中国历史朝代对照简表

☆中国历史朝代对照简表☆―编录者: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09.8,重排于2013.7。 朝代国名首位国君兴亡时间国都 夏夏启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阳城、斟□、安邑。 商商汤约前16世纪~约前1046。亳邑、嚣、相、邢、殷、朝歌。周.西周姬发约前1046~前771。宗周。 周.东周.春秋姬宜臼前770~前476。成周(洛邑)。 周.东周.战国姬骄前475~前221。新都成周。 秦赢政前221~前206。咸阳。 汉.西汉刘邦前206~25。长安。 汉.东汉刘秀25~220。洛阳、许昌、长安。 三国.魏曹丕220~265。邺城、洛阳。 三国.蜀刘备221~263。成都。 三国.吴孙权222~280。武昌、建业。

朝代国名首位国君兴亡时间国都 晋.西晋司马炎265~317。洛阳。 晋.东晋司马睿317~420。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宋刘裕420~479。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齐萧道成479~502。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梁萧衍502~557。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南朝.陈陈霸先557~589。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南北朝.北朝.北魏拓跋珪386~534。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洛阳。南北朝.北朝.东魏元善见534~550。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南北朝.北朝.北齐高洋550~577。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南北朝.北朝.西魏元宝炬535~556。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南北朝.北朝.北周宇文觉557~581。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杨坚581~618。大兴(今陕西西安)、洛阳。唐李渊618~907。长安(今西安)。 五代.后梁朱温907~923。汴州(今开封)。 五代.后唐李存勖923~936。洛阳。 五代.后晋石敬瑭936~947。汴州(今开封)。 五代.后汉刘知远947~950。汴州(今开封)。 五代.后周郭威951~960。汴州(今开封)。 十国.吴国杨行密892~937。扬州。 十国.南唐李昪937~975。金陵(今南京)。 十国.前蜀王建891~925。成都。 十国.后蜀孟知祥925~965。成都。

中国1949年以来重大事件

中国1949年以来重大事件 1949年: 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在朝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一、主要考点有: (1)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解放全国领土(西藏的和平解放);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放初期的基本国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措施、作用);"三反""五反"运动(原因、范围、内容、作用)。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议: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特点、实质);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改造的内容、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的召开(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及原因);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整顿经济措施、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 (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原因、开始的标志、动乱局面的出现、党史上最大的冤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四五运动、文革结束的标志);文革时期建设成就。 (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方向、保证、指导思想);新时期建设伟大成就。 (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中国特色道路的形成(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8)国防建设、民族工作、外交工作的成就。 二、本专题跨越时间长,时期多,但都是主要围绕"建设"二字进行的。 可以把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1)过渡时期,即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1956年12月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学习时可按照"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条线索来进行。 (2)全面建设时期,即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至1976年文革爆发前。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虽然出现一些失误和挫折,但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学习时可从建设的失误和成就两方面来对内容整体把握。 (3)十年文革时期;即从1966年中共中央发表开展"文革"的通知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一时期的突出的特征是动乱。"文革"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从1976年拨乱反正至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