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技巧窍门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技巧窍门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技巧窍门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技巧窍门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一、解答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隔离法和整体法

1.所谓隔离法,就是将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某些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隔离法的两种类型: (1)对象隔离:即为寻求与某物体有关的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将某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

(2)过程隔离:物体往往参与几个运动过程,为求解涉及某个过程中的物理量,就必须将这个过程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2.所谓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包括两种情况: (1)整体研究物体体系:当所求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时常用. (2)整体研究运动全过程:当所求的物理量只涉及运动的全过程时常用.

例:如下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球,重力大小均为G ,两球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一根轻绳两端固定在

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绳间的夹角为α.问当F 至少为多大时,两球会发生滑动? 【解析】 设绳子的拉力为F T ,水平面对球的支持力为F N ,选其中某一个球为研究对象,发生滑动的临界条件是

F T sin α2

=μF N ① 又F T cos α2

=1

2

F ②

再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F +2F N =2G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F =2μG

tan α2+μ

.

方法二 等效法

等效法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将复杂的情景或过程变换为简单的情景或过程.

1.力的等效: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将物体所受的多个恒力等效为一个力,就把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相对简单的物理模型,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2.运动的等效 :由于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效性,所以平抛运动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小船过河”中小船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沿水流的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于河岸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在计算大小不变方向变化的阻力做功时,如空气阻力做功的时候,可以应用公式W=fS,只是式中的S是路程而不是位移,不管物体的运动方向如何变,均可等效为恒力f作用下的单向直线运动。

3.物理过程的等效:若一个研究对象从同一初始状态出发,分别经过两个不同过程而最后得到的结束状态相同,这两个过程是等效的.

4.模型的等效:等效就是相互替代的效果相同。利用等效法,不仅可以使非理想模型变为理想模型,使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而且可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一般理性认识升华到更深层次。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用最多的、最典型的物理模型并不是很多,如碰撞模型、人船模型、子弹射木块模型、卫星模型、弹簧振子模型等等。

5.实验原理的等效:在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中,几乎可以说离开了等效的思想将“寸步难行”。

在《力的测量》中根据平衡的条件,利用等效的观点,将我们要测量的力等效为弹簧中的弹力,将物体受到的重力等效为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支持面的支持力或悬挂物的拉力。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更是充分运用了等效的观点。用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使橡皮筋伸长至某一位置,从而得到这一个力可以等效为那两个力。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等效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极至。由于小球作从相同的高度开始做平抛运动,所以其在空中的飞行时间相同。取飞行时间为单位时间,可以用水平射程来表示水平方向的速度。也就是水平速度由水平射程等效替代。

例1: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槽∠POM<50,P为圆弧槽的最低点,且OP在竖直方向上,以小球B从N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另一小球A同时从O点由静止开始释放,问哪个球先到达P点。

【解析】A球的运动过程很明显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R=gt2/2,得。但是B球做的是什么样的运动,满足什么规律,这好像很难回答。然而通过对运动过程中B小球的受力情况分析发现,B球的运动模型完全可以等效为摆长为R的单摆模型。如此本题B从N点运

动至P点,经历四分之一周期。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可得,所以tA

例2: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都是S的圆桶放在同一说平面上,桶内装水,水面高度分别h1和h2,已知水的密度为ρ,现把连接两桶的阀门K打开,直至两桶水面高度相等,这一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变化多少?水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化多少(不计阻力)

【解析】本题中阀门K打开后,左桶中的水逐渐流向右桶,直至两桶水面高度相等。这一过程中我们无需详求其中的细节。如果观察开始的状态和结束的状态(如图)。整个过程可等效为左桶中(h1+h2)/2高度以上的部分即阴影部分移动到右桶中阴影部分。

这一部分水的质量m=ρS(h1+h2)/2;重心下降高度h=(h1-h2) /2;

所以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水的重力势能减小,减小了ρgS(h12-h22)/4。水的动能增加,增加了ρgS(h12-h22)/4。

方法三极值法

描述某一过程的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由于受到物理规律或条件的制约,其取值往往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符合物理问题的实际,而在这一范围内该物理量可能有最大值、最小值或是确定其范围的边界值等一些特殊值.

极值问题求解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算术——几何平均数法,即

(1)如果两变数之和为一定值,则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乘积取极大值.

(2)如果两变数的积为一定值,则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和取极小值.

2.判别式法,即方程ax2+bx+c=0有实根时,Δ=b2-4ac≥0.

3.二次函数法,即y =ax 2

+bx +c ,若a >0,则当x =-b

2a 时,有y min =(4ac -b 2

)/(4a );若a <0,则当x =-b

2a 时,有y max =(4ac -b 2

)/(4a ).

4.三角函数法,如y =a sin α+b cos α的最小值为-a 2

+b 2

,最大值为a 2

+b 2

.

例:如下图所示,光滑水平面右端B 处连接一个竖直的半径为R 的光滑半圆轨道,B 点为水平面与轨道的切点,在离B 处距离为x 的A 点,用水平恒力F (大小

未知)将质量为m 的小球从静止开始推到B 处后撤去恒力, 小球沿半圆轨道运动到C 处后又正好落回A 点.求: (1)推力F 对小球所做的功;

(2)x 取何值时,完成上述运动推力所做的功最少?最少的功为多少? (3)x 取何值时,完成上述运动推力最小?最小推力为多少?

【解析】 (1)小球从半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 处做平抛运动又回到A 点,设小球在C 点的速度为v C ,小球从C 点运动到A 点所用的时间为t 在水平方向:x =v C t ① 在竖直方向:2R =12gt 2② 联立①②式得v C =x

2

g R

③ 对小球从A 点到C 点,由动能定理有:W F -mg ·2R =12

mv 2C ④ 解得:W F =

mg

16R 2

+x 2

8R

.⑤

(2)要使力F 做功最少,确定x 的取值,由W F =2mgR +12

mv 2

C 知,只要小球在C 点速度最小,则W F 就最小.若小球恰好能通过C 点,设其在C 点的速度最小为v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mv 2R ,则v =Rg ⑥ 由③⑥有:x

2

g

R

=Rg 解得:x =2R ,⑦ 即当x =2R 时,W F 最小,最小的功为W F =5

2

mgR .⑧

(3)由⑤式W F =mg 16R 2+x 28R 及W F =Fx 得:F =18mg (16R x +x

R )⑨

F 有最小值的条件是:

16R x =x

R

,即x =4R ⑩ 由⑨⑩解得最小推力为:F =mg .

方法四 极限思维法

极限思维方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简捷的科学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常用它来解决某些不能直接验证的实验和规律,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运动时,将第二个斜面外推到极限——水平面;

在物理习题中,有些题涉及的物理过程往往比较复杂,而这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又隶属于一个更大范围的物理全过程,需把这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而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采用极限思维方法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奇变点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

例:如下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 0

的平盘,盘中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

l .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Δl 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之内,则刚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

A .(1+

Δl l )mg B .(1+Δl l )(m +m 0)g C.Δl l mg D.Δl

l

(m +m 0)g 【解析】 假设题给条件中Δl =0,其意义是没有将盘往下拉,则松手放开,弹簧的长度不会变化,盘仍静止,盘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应为mg . 将Δl =0代入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答案A 能得到mg ,可见只有答案A 正确,故本题应选A. 方法五 图象法

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步骤 1.看清纵横坐标分别表示的物理量;

2.看图象本身,识别两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

3.看两相关量的变化范围及给出的相关条件,明确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图线斜率、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例: (2012全国新课标).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

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 )。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体的动态平衡,对球受力分析可知,N1 与N2的合力为定值,与重力反向等大。作图。由图形可知,当板缓慢转动中,N1与N2的方向便发生如图示变化,但合力不变,可得答案B。

方法六临界条件法

物理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突变时所处的状态,叫做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可以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两种状态,突变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临界状态前后,系统服从不同的规律,按不同的规律运动和变化.如光学中折射现象的“临界角”、超导现象中的“临界温度”、核反应中的“临界体积”、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静摩擦现象中的最大静摩擦力等.在中学物理中像这样明确指出的临界值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但在高考题中常常是不明确的提出临界值,而又必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临界条件、挖掘出临界值.在物理问题中,很多都涉及临界问题,分析临界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临界状态的条件.

解决临界问题,一般有两种基本方法:

1.以定理、定律为依据,首先求出所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解,然后分析、讨论其特殊规律和特殊解.

2.直接分析、讨论临界状态和相应的临界值,求解出研究问题的规律和解.

二、三种常见题型的解答技巧

题型一选择题

题型特点:选择题是客观型试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多变,推理较多,计算量小的特点.高考中选择题注重基础性,增强综合性,体现时代气息,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加大了对能力考查的力度,考潜能、考应用,一个选择题中常提供一项或多项正确答案,迷惑性较强,为中或中下难度.

解答技巧:解答好选择题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要对基本物理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解答时要根据具体题意准确、熟练地应用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分析、

推理和判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抓住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物理含义,找出物理过程的临界状态、临界条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每一个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正确答案,当某一选项不能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要错选.

3.检查答案是否合理,与题意是否相符.

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比较排除法、特殊值法、解析法、极限分析法、图象法、几何图解法等.要善于应用这些方法技巧,做到解题既快又准.

题型二实验题

题型特点: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不同实验中对仪器的选择,考查基本实验原理在新的环境下的变通运用,考查利用基本操作来完成新的实验任务,近几年高考不仅考查课本的分组实验,还考查演示实验,而且出现了迁移类实验、应用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及探究型实验,有填空作图型实验题、常规实验题、设计型实验题等.

解答技巧:

1.要明确考查知识范围

现在的物理实验题涉及力学、电(场、路)磁(场、感)学等知识.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通过仔细审题,一定能直接地判断出命题人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和意图.2.要看清实验题图

实验题一般配有相应的示意图、实物图,实质是告知实验仪器(或部分)及其组装情况,让考生琢磨考查意图.只有看清了实验仪器,才使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这些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便能初步勾画实验过程.

3.要捕捉并提取信息

试题总是提供诸多信息从而再现实验情景,因此,正确解答时必须捕捉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问题迎刃而解.一般需要关注如下信息:

(1)新的概念、规律、公式.一些新颖的非学生实验题、陌生的新知识(概念公式)应用题、新规律验证题,都为我们提供信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取有用信息为解题服务.

(2)新的表格数据.通过解读表格,了解实验测量的物理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平方还是开方关系,或者是倒数关系.根据数据描点作图、直观实验反映的某种规律.

(3)新的物理图象.实验题本身提供物理图象,但这些图象平时没有接触过,关键要明确图象的物理意义,帮助正确分析实验问题.失分原因

(1)填空:不能用物理述语,回答不全面,数字只写数漏写单位,不注意有效数字.

(2)

(3)结果误差太大.

题型三计算题

题型特点:计算题一般给出较多的信息,有清晰的已知条件,也有隐含条件,在实际物理情景中包含有抽象的物理模型,在所给出物理过程的信息中有重要的临界条件,题目思维量大,解答中要求写出重要的演算步骤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解答技巧: 1.文字说明

(1)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过程或状态.

(2)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是展示逻辑思维严密性的重要方面). (3)题目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4)非题设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字母符号书写,使用要规范. (5)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及所建立的坐标系. (6)结果的物理意义,给出明确答案. 2.必要方程

(1)写出符合题意的原始方程(是评分依据,文字说明一般不计分),不能写变形式. (2)要用字母表述方程,不要写有代入数据的方程,方程不能相“约”,如“G Mm r

2=mg ”. (3)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要不断的“续”进一些内容.

(4)方程式有多个时,应分步列(分步得分),并对各方程式编号(便于计算和说明),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全错. (5)书写规范.

①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含有数字方程.如:要“F -F f =ma ”,不要“6.0-F f =2.0a ”.

②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如:要“F -F f =ma ”,“F f =μmg ”,“v 2

=2as ”. ③要文字说明,不要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如: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不要“据F =ma ”. ④要用原始方程式联立求解,不要连等式.

⑤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写了“F -F f =ma ”,“F f =μF N ”而漏写了“F N =mg ”. ⑥要规范,不要乱.如:要“F -F f =ma ”不要“F =ma +F f ”. 3.运用数字

(1)几何关系只说结果,不必证明.

(2)数字相乘,要用“×”,不用“.”.

(3)卷面上不能打“/”相约.

4.字母规范

(1)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

(2)尊重课本常用符号,使用课本常用字母符号.

(3)书写工整.

失分原因

1.最后结果:只写数字,漏掉单位,失去宝贵的2分或1分;求力等矢量时,不指明方向;求有正负值的物理量不说明意义.2.字母符号:不用题给的字母符号;自设符号不说明意义;将v0写成v,θ写成α,G写成a,g写成q等.

3.不按题给条件表示结果.

4.物理情景模糊:没有画运动示意图或物体受力示意图(导致漏力)的习惯.

5.知识把握不准:常把“定律”写成“定理”,“定理”写成“定律”.

6.计算:无公式,只有数字,不使用国际单位制或单位不统一.

7.连笔、小数点不清晰;连续写下去,将方程、答案淹没在文字之中.

套用模板

解对……(研究对象) 设……(未知量)……

从……(状态)……(状态) 根据……(定理、定律)……

得:……(具体问题的原始方程)……①根据……(定理、定律)……

得:……(具体问题的原始方程)……②联立方程①②得:……(待求物理量的表达式)

代入数据解得……(待求物理的数值带单位).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一定要收藏! 高中状元计划今天 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类型无非包括以下16种,今天为同学们总结整理了这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同时介绍给大家高考物理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供各类试题的答题模版,飞速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力求做到让你一看就会,一想就通,一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高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

高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 一、政治思想与师德表现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能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学科教研组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本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1、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2、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为最终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4、教师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也采用了“竞赛法”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出好竞赛试题,题型包括基础必答、能力提高、智慧风险等。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别记分、现场亮分的办法,最后加分排出名次,老师总结。此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5、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三、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所做的具体工作

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

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应当怎样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得设计具体的学法。 二、在实施教法之中教授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是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而教师熏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技巧方法总结(高考)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1.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 y x x x = --432 lg ()()()(答:,,,)022334Y Y 函数定义域求法: ● 分式中的分母不为零; ● 偶次方根下的数(或式)大于或等于零; ● 指数式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一; 对数式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一,真数大于零。 ● 正切函数x y tan = ??? ??∈+≠∈Z ππk k x R x ,2,且 ● 余切函数x y cot = ()Z π∈≠∈k k x R x ,,且 ● 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y =arcsinx 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 ,函数y =arccosx 的定义域是 [-1, 1] , 值域是 [0, π] ,函数y =arctgx 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函数y =arcctgx 的定义域是 R , 值域是 (0, π) . 当以上几个方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出现时,先分别求出满足每一个条件的自变量的范围,再取他们的交集,就得到函数的定义域。 3.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的定,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如:函数)()()(0)(x f x f x F a b b a x f -+=>->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答:,)a a - 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已知)(x f y =的定义域为[]n m ,,求[])(x g f y =的定义域,可由n x g m ≤≤)(解出x 的范围,即为[])(x g f y =的定义域。 例 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 ? ???2,21,则)(log 2x f 的定义域为 。 分析:由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 ? ???2,21可知:221≤≤x ;所以)(log 2x f y =中有2log 212≤≤x 。 解:依题意知: 2log 2 1 2≤≤x 解之,得 42≤≤x ∴ )(log 2x f 的定义域为{} 42|≤≤x x

高一物理解题方法技巧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一、解答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隔离法和整体法 1.所谓隔离法,就是将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某些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隔离法的两种类型: (1)对象隔离:即为寻求与某物体有关的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将某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 (2)过程隔离:物体往往参与几个运动过程,为求解涉及某个过程中的物理量,就必须将这个过程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2.所谓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包括两种情况: (1)整体研究物体体系:当所求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时常用. (2)整体研究运动全过程:当所求的物理量只涉及运动的全过程时常用. 例:如下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球,重力大小均为G ,两球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一根轻绳两端固定在 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绳间的夹角为α.问当F 至少为多大时,两球会发生滑动? 【解析】 设绳子的拉力为F T ,水平面对球的支持力为F N ,选其中某一个球为研究对象,发生滑动的临界条件是 F T sin α2=μF N ① 又F T cos α2=12 F ② 再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F +2F N =2G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F =2μG tan α2 +μ. 方法二 等效法 等效法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将复杂的情景或过程变换为简单的情景或过程. 1.力的等效: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将物体所受的多个恒力等效为一个力,就把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相对简单的物理模型,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2.运动的等效 :由于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效性,所以平抛运动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小船过河”中小船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沿水流的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于河岸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在计算大小不变方向变化的阻力做功时,如空气阻力做功的时候,可以应用公式W=fS,只是式中的S是路程而不是位移,不管物体的运动方向如何变,均可等效为恒力f作用下的单向直线运动。

2019年高一物理教师工作计划

2019年高一物理教师工作计划 高一物理教师工作计划篇1 一、教学要求 (一)教材处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课时计划》和20xx年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一物理上学期讲授高中物理Ⅰ类必修1物理教材,为贯彻新颁大纲精神,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特点,同时满足将来高考“3+X”的实际需要,在不增加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二选修课的开设的前提下,对高二物理的教学作适当的调整。也就是侧重文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侧重理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和第三册的部分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中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二)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2课时计算,共34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1课时 第一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5课时 第二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7课时 中期复习与练习 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8课时 第四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3课时 第五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10课时 期末复习与练习 二、学生现状分析 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教改措施 1.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章结束,进行一次单元自测。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技巧及方法

专题1 函数 (理科) 一、考点回顾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一: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初等函数的基石,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肯于在对定义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 复习函数的性质,可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从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入手,在判断和证明函数的性质的问题中得以巩固,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具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能准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能熟练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2.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深化对函数性质几何特征的理解和运用,归纳总结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换元、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定义的深入理解. 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是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但不一定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所以要受到区间的限制. 对函数奇偶性定义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f(-x)=f(x)和f(-x)=-f(x)这两个等式上,要明确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f(-x)=-f(x)的实质是: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稍加推广,可得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a)=f(a-x)成立.函数的奇偶性是其相应图象的特殊的对称性的反映.这部分的难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综合运用.根据已知条件,调动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性质的直观载体,函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函数的图像直观地表现出来。

物理解题技巧高中对称法

物理解题技巧高中对称法 物理解题技巧高中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物理中对称现象比比皆是,对称的结构、对称的作用、对称的电路、对称的物和像等等.一般情况下对称表现为研究对象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物理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对称性、物理量在分布上的对称性及作用效果的对称性等.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能一眼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性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动,即加速度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X=0,∑FY=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这三个力矢量组成封闭三角形。 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及步骤 明确研究对象 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如果是连结体或重叠体,则用“隔离法” 作图时力较大的力线亦相应长些 每个力标出相应的符号(有力必有名),用英文字母表示 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列动力学方程 受力不平衡时 一些物体的受力特征:轻杆或弹簧对物体可以有压力或者拉力。绳子或橡皮筋可受拉力不能受压力,同一绳放在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上,两侧绳子受力大小相等,当三段以上绳子在交点打结时,各段绳受力大小一般不相等。 受力分析步骤: 判断力的个数并作图:重力;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场力(电场力、磁场力) 判断力的方向:

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工作反思

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工作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下面是由的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工作反思,希望对您有用。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

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反思 紧张忙碌的高一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工作10年,教了4年高三,各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 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很多时候我感觉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 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我所任教的三个班都是平行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4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很多同 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历次考试平均分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然而从上 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也就不能真正学好物理。而 且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 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5班是所有任课教师公认的上课纪律很难保证的班, 因此在上课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维持纪律,纪律保证了才能让那些想听课的学生有所收获。6班是三个班中上课的感觉最好的一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只是课后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学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要才能交上来。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 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 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 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三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 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 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 的反应。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 的记忆。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完整版)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完整版)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α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 X=0,∑F Y=0 。 对于刚体而言,平衡意味着,没有平动加速度即α=0,也没有转动加速度即β=0(静止或匀逮转动),此时应有:∑F=0,∑M=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①三个力必共点。 ②这三个力矢量组成封闭三角形。 ③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及步骤 (一)、受力分析要点: 1、明确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如果是连结体或重叠体,则用“隔离法” 3、作图时力较大的力线亦相应长些

(完整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解题技巧和公式(已整理)

关于三角函数的几种解题技巧 本人在十多年的职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面对三角函数内容的相关教学时,积累了一些解题方面的处理技巧以及心得、体会。下面尝试进行探讨一下: 一、关于)2sin (cos sin cos sin ααααα或与±的关系的推广应用: 1、由于ααααααααcos sin 21cos sin 2cos sin )cos (sin 222±=±+=±故知道)cos (sin αα±,必可推出)2sin (cos sin ααα或,例如: 例1 已知θθθθ33cos sin ,3 3cos sin -=-求。 分析:由于)cos cos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2233θθθθθθθθ++-=- ]cos sin 3)cos )[(sin cos (sin 2θθθθθθ+--= 其中,θθcos sin -已知,只要求出θθcos sin 即可,此题是典型的知sin θ-cos θ,求sin θcos θ的题型。 解:∵θθθθcos sin 21)cos (sin 2-=- 故:3 1cos sin 31)33(cos sin 212=?==-θθθθ ]cos sin 3)cos )[(sin cos (sin cos sin 233θθθθθθθθ+--=- 39 43133]313)33[(332=?=?+= 例2 若sin θ+cos θ=m 2,且tg θ+ctg θ=n ,则m 2 n 的关系为( )。 A .m 2=n B .m 2=12+n C .n m 22= D .22m n = 分析:观察sin θ+cos θ与sin θcos θ的关系: sin θcos θ=2 121)cos (sin 22-=-+m θθ 而:n ctg tg ==+θ θθθcos sin 1 故:1212122+=?=-n m n m ,选B 。 例3 已知:tg α+ctg α=4,则sin2α的值为( )。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高中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学好高中物理实验的复就至关重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1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控制变量法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实验问题和物理实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累积法

爱高中物理实验中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放大法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2 解题技巧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解题技巧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

2020年高一物理教师个人述职报告_述职报告

2020年高一物理教师个人述职报告_述职报告 高一物理教师述职报告(一)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本人上学期担任了高一B(1)(3)(3)的3个班级物理课,本着和各位老师讨论和向大家学习的态度对上学期的物理教学作个小结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做好了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工作。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中易于接受,成绩也不错;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学生接受难度大。因此我研究了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在教学中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是使学生尽量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3。平时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4。平时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强调科学记忆,掌握基础,是学校反复强调课本过关的基本要求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

常见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常见的快速解题技巧(下) 方法八:巧用等效法解题 【典例8】 如图2-2-13所示,已知回旋加速器中,D 形盒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1.5 T ,盒的半径R =60 cm ,两盒间隙d =1.0 cm ,盒间电压U =2.0×104 V ,今将α粒子从近于间隙中心某点向D 形盒内以近似于零的初速度垂直B 的方向射入,求粒子在加速器内运行的总时间. 解析: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转第一周,经两次加速,速度为v 1,则根据动能定理得:2qU = 21mv 12 设运转n 周后,速度为v ,则:n 2qU =2 1 mv 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qvB =m R v 2 粒子在磁场中的总时间:t B =nT =n ·qB m π2=qmU R q B 4222·qB m π2 =U B R 22π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就可视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公式: t E =a v v t 0-,且v 0=0,v t =m qBR ,a =dm qU 得:t E = U BRd 故:t =t B +t E =U BR (2R π+d )=4.5×10-5×(0.94+0.01) s =4.3×10-5 s. 【技巧点拨】 粒子在间隙处电场中每次运动时间不相等,且粒子多次经过间隙处电场,如果分段计算,每一次粒子经过间隙处电场的时间,很显然将十分繁琐.我们注意到粒子离开间隙处电场进入匀强磁场区域到再次进入电场的速率不变,且粒子每在电场中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可将各段间隙等效“衔接”起来,把粒子断断续续在电场中的加速运动等效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技巧九:巧用对称法解题 【典例9】 一根自由长度为10 cm 的轻弹簧,下端固定,上端连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P ,在P 上放一个质量也是m 的物块Q.系统静止后,弹簧长度为6 cm ,如图2-2-14所示.如果迅速向上移去Q ,物块P 将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此后弹簧的最大长度为 A .8 cm B .9 cm C .10 cm D .11 cm 解析:移去Q 后,P 做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处弹簧长度8 cm ,由题意可知刚移去Q 时P 物体所处的位置为P 做简谐运动的最大位移处.即P 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2 cm.当物体P 向 上再次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弹簧有最大长度,此时P 所处的位置为另一最大位移处,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弹簧的长度 为10 cm ,C 正确. 【方法链接】在高中物理模型中,有很多运动模型有对称性,如(类)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电路中的对称性,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中几何关系的对称性. 方法十:巧用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假设结论正确,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看最终的推理结果是否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或是否与物理实际情境相矛盾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图2-2-14 图2-2-13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技巧与方法

专题1 函数(理科) 一、考点回顾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一: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初等函数的基石,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肯于在对定义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 复习函数的性质,可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从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入手,在判断和证明函数的性质的问题中得以巩固,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具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能准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能熟练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2.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深化对函数性质几何特征的理解和运用,归纳总结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换元、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定义的深入理解. 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是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但不一定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所以要受到区间的限制. 对函数奇偶性定义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f(-x)=f(x)和f(-x)=-f(x)这两个等式上,要明确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f(-x)=-f(x)的实质是: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稍加推广,可得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a)=f(a-x)成立.函数的奇偶性是其相应图象的特殊的对称性的反映.这部分的难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综合运用.根据已知条件,调动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 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α =0,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 X =0 。 ∑F Y 对于刚体而言,平衡意味着,没有平动加速度即α=0,也没有转动加速度即β=0(静止或匀逮转动),此时应有:∑F=0,∑M=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