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逢入京使》是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下面一起来品读一下吧。逢入京使⑴

故园东望路漫漫⑵,双袖龙钟泪不干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⑷。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白话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

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

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拓展阅读:岑参的评价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

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⑴ 岑参(2) 故园(3)东望路漫漫(4),双袖龙钟(5)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6)君传(7)语报平安。[1-2]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3]

3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3-4]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鉴赏一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

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故乡的山溪 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家乡青的山,绿的水,崭新的瓦房,鸡鸣羊叫,清脆的蝉鸣……一下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好凉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大好肥的虾。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溪水潺潺地、潺潺地流着,浸透了田地。多听话、多无私的山溪啊。顿时,我觉得家乡这些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不就像那正在流淌的山溪吗? 开学前,我不得不告别山溪。故乡的山溪啊,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醉--________ 清凉--________ 清楚-- ________ 确实--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山溪 ________的水 ________的山 ________地笑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口气喝完了。形容喝得十分爽快。________ ②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5)作者写故乡的山溪,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解析:(1)陶醉;凉爽;清晰;果然 (2)故乡;清澈;青青;不由自主 (3)一饮而尽;不由自主 (4)山溪给了我欢乐。 (5)对山溪,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或结合选文找到答案。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习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 独坐幽篁里 B. 弹琴复长啸 C. 深林人不知 D. 明月来相照 【参考答案】 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习题】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答案】 1、分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B 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岑参《逢入京使》阅读练习

岑参《逢入京使》阅读练习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整理了岑参《逢入京使》阅 读题,以帮助同学们学习巩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阅读及答案 1、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 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 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 34 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 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 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 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 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 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 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 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 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2)“龙钟”、 “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 回答。(2 分)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 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 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答:“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 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答: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6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逢入京使》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逢入京使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鉴赏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带答案解析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巨龙”腾飞 今年春天,我在传说的“龙宫”里真的见到了“海啸龙飞”的奇异景象。那时我们的潜艇第一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 这一天,祖国的海洋格外碧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我坐着直升飞机在海面上空盘旋着。突然间,我耳边传来一声闷雷般轰响,平静的海面猛烈颤动了一下:海水“哗”地沸腾起来,被撕开一个巨大缺口,一条乳白色的“巨龙”撞开“龙门”,从碧波中飞窜出来,呼啸着带起30多米高的水柱。一个从未见过的奇景在我眼底下出现了。 “巨龙”浑身披着晶莹的水帘,向上飞腾。水帘倒挂下来,犹如龙身的片片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令人目眩。顷刻,巨大的气浪压迫升腾的水柱绽开来,珠花迸发,四散溅落在海面上,激起了一堆雪浪花。眨眼间,“巨龙”头一昂,身一抖,迅疾地往九重云霄插去,尾部喷出强大火舌,像它扇动着的羽翼,把蓝天染得金碧辉煌…… 这时,我的心里像海上的波涛,起伏汹涌,感情的神经全牵动在这转瞬即逝的海上奇观中了。古往今来,哪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我由衷地感到,这决不是神话的龙,而是科学的巨龙!它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自豪,我看到的正是祖国这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空腾飞。(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转瞬即逝:________ 由衷: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换个说法是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在文中形容速度很快。;在文中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2)反问;古往今来,没有这样壮观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转瞬即逝:在文中形容速度很快。由衷:在文中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是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所以古往今来,哪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改为:古往今来,没有这样壮观的景象。 (3)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每一篇文章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跃然纸上,细细品味即可得出答案。文中“我在传说的“龙宫”里真的见到了“海啸龙飞”的奇异景象。那时我们的潜艇第一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这决不是神话的龙,而是科学的巨龙!它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自豪,我看到的正是祖国这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空腾飞。”表达了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1)1、在文中形容速度很快。2、在文中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①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 双袖龙钟泪不干③。(有的版本也作“泪始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④。 注释∶ 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赏析 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逢入京使》赏析

《逢入京使》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

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二: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 【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

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及鲁肅过寻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 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 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古诗逢入京使翻译赏析

古诗逢入京使翻译赏析 《逢入京使》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前言】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翻译】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 OrG/b/607htm,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

《逢入京使岑参》阅读答案

《逢入京使岑参》阅读答案 《逢入京使岑参》阅读答案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2分) 答: 参考答案: 一、1.夸张(1分)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意思相近即可1分)2.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意思相近即可2分) 8、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1

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8、夸张,“龙钟”是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9、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2分) 3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3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参考答案

3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3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逢入京使》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逢入京使 [唐] 岑c én 参c ān 故ɡù园yu án 东d ōn ɡ望w àn ɡ路l ù漫m àn 漫m àn ,双shu ān ɡ袖xi ù龙l ón ɡ钟zh ōn ɡ泪l èi 不b ù干ɡàn 。 马m ǎ上sh àn ɡ相xi ān ɡ逢f én ɡ无w ú纸zh ǐ笔b ǐ,凭p ín ɡ君j ūn 传chu án 语y ǔ报b ào 平p ín ɡ安ān 。 诗词赏析: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

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2018年初一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析

2018年6月23日初中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淤泥(yū)字帖(tiè)鲜为人知(xiān) B. 阖家(hé)粗拙(zhuó)忍俊不禁(jīn) C. 取缔(tì)孱头(càn)忧心忡忡(chǒng) D. 炽热(chì)湮没(yān)心有灵犀(xī)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吞噬揩油栏竿色彩班斓 B. 默契烧灼迟钝相辅相承 C. 凛洌恩惠鲁莽大庭广众 D. 臆断烦琐轮廓千钧重负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 腾、的壮丽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投入大自然的。 A. 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 B. 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 C. 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 D. 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 4.下列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大街上没有一个行人,真是万人空巷啊! B. 这次考试成绩差强人意,但对小林来说也许是好事,经受这一次挫折,他肯定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C. 假日的海南,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深夜了,大街上还络绎不绝,热闹极了。 D. 遇到问题,他总 喜欢寻根究底,倘若不问个水落石出,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5.选择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飘动的黑发,,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的歌声和笑语 A. 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腮边的红晕像两朵花 B. 鹿一般轻盈的脚步,眼神的清澈,花一般清新 的红晕 C. 清澈的眼神,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 D. 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 眼神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4分) 6.下列语段中的画线句均有语病,请根据要求进行修改。 ①紫鹊界梯田培育着厚重悠长的瑶族文化。②湖南隆回县虎形山花瑶是唯一一支保持完全最古老风俗的瑶族,他们依然过着农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且保持了与世无争、勤劳质朴的传统。 第①句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第②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与“________”互换位置。 三、默写(共1题;共10分) 7.按要求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晚春》)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练习题及答案

《逢入京使》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选择题: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 A.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解析】C、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C) A. 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 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解析】C、错误之处是:“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B) A. “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 “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解析】C、“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沾湿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 本诗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诗人去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所作。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

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