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

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含义)

2、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对象人身关系及其特征财产关系及其特征)

3、民法的渊源(民法渊源的含义制定法习惯)

1、民法概述4、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

适用范围)

5、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

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6、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权利民事权

利的救济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民事法律事实)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与公民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3、自然人的住所(住所与居所住所的设定与变更户籍与身份证住所的法律效果)

4、监护(监护的概念监护人的设立监护人的职责监护的终止)

2、自然人5、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6、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农地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

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

7、个人合伙(个人合伙的概念和特征个人合伙的财产关系个人合伙的内部关系个人

合伙的债务承担个人合伙的终止)

1、法人概述(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法人的分类)

2、法人的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责任能力)

3、法人3、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设立法人的变更法人的终止法人的登记)

1、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2、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类型意思表示瑕疵)

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4、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

为)

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效民事行为的效果

民事行为的部分无效)

(重点章节)

4、民事法律行为6、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撤销民事行为

的类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

7、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效力

未定民事行为的效果)

1、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2、代理的类型(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委托代理与法定代理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本代理

与复代理)

5、代理3、代理权(代理权的概念代理权的发生代理权的授予滥用代理权之禁止代理权的终止)

4、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概念狭义的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1、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的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诉

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7、诉讼时效与期限

2、期限(期限的含义期限的效力期限的性质及类型期间的计算方法期间的始

期与终期)

、物权的概念和效力(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的效力)

2、物权的类型

3、物权的原则

8、物权概述3、物权的变动(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的原则物权的变动原因物权行为物权的公

示)

(重点章节) 4、物权的保护(物权保护的概念物权的保护方法)

1、所有权概述(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种类所有权的限制)

9、所有权

2、所有权的取得(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孳息)

1、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有的概念共有的特征共有的种类)

10、共有2、按份共有(按份共有的概念按份共有的特征及责任承担)

3、共同共有(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同共有的内外部关系)

此处省略相邻关系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土地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发包人的

权利和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和消灭)

11、用益物权2、建筑用地使用权(概念特征种类取得)

3 宅基地使用权(概念特征取得消灭)

4、地役权(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地役权的内容地役权的消灭)

1、担保物权概述(担保物权的概念担保物权的特征)

2、抵押权(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抵押权的设立抵押权当事人的权利抵押权的实现抵

押权的终止)

12、担保物权3、质权(质权的概念和特征与抵押权的区别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动产质权权利质权)

4、留置权(留置权的概念和特征留置权的取得留置权的效力留置权的消灭)

1、占有概述(占有的概念和性质占有的种类)

13、占有2、占有的效力和保护(占有的推定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关系占有的保护)

3、占有的取得和消灭(占有的取得占有的消灭)

1、债的概念和要素(债的概念和特征债的要素)

2、债发发生原因(合同单方允诺言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其他原因)

3、债的分类(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按份

之债与连带之债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主债与从债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

14、债的概述4债的转移(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

5 债的消灭(债的消灭的概念清偿抵消提存免除混同)

6债的保全(债权人的代位权债权人的撤消权)

7 债的担保(债的担保的概念和种类保证定金)

8 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和效力)

9、无因管理(无因管理的概念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概念合同的特征)

2、合同的分类(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要式

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主合同与从合同)

3、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要约与承诺) 合同成立的条件合同成立的时间

和地点格式条款合同]

4 合同履行的抗辩权(概念成立条件效力)

19、合同

5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合同变更的概念条件效力合同解除的概念约定解除的情形合

同解除的效力)

1、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概念和特征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

6合同责任违约的免责事由违约责任的形式)

2、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的适

用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1、买卖合同(买卖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买卖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标的

物所有权的转移和风险责任负担及孳息归属特种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合

同)

2、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供

用电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0、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3、赠与合同(赠与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赠与合同的效力赠与合同的终止)

4、借款合同(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借款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自然

人间的借款合同)

5、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概念、特征和种类租赁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租赁

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6、融资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

和义务)

1、承揽合同(承揽合同的概念、特征和种类承揽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

揽合同的终止)

21、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2、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和主要

条款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1、运输合同(运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客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客运合同当事人

的权利和义务货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多式联运合同的特殊效力)

2、保管合同(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保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仓储合同(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仓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2、提供劳务的合同4、委托合同(委托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委托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委托合同

的终止)

5、行纪合同(行纪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行纪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6、居间合同(居间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居间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技术合同概述(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合同的订立和主要内容技术合同的价

款、报酬和使用费的支付技术合同成果的权利归属和风险负担技术合同无效的特

殊规定)

23、技术合同2、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转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合作开

发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转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

4、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咨询合同和技信服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咨询合

同和技术服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1、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知识产权的范围)

24、知识产权概述2、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法的渊源)

3、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1、著作权的客体(作品的概念作品的种类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2、著作权的主体(一般意义上的著作权主体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影

视作品的著作权人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委托作品的著作权人原件所有权转移的作品著

作权归属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著作权归属)

3、著作权的内容(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

25、著作权4、著作权的限制(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5、邻接权(邻接权的概念出版者的权利表演者的权利录制者的权利播放者的权利)

6、著作权侵权行为(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承担民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承担综合法

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的客体和主体软件著作权的内容软件著作权的期限和

限制软件登记侵犯软件著作权行为及法律责任)

1、专利权主体(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受让人外国人)

2、专利权客体(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3、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26、专利权

4、授予专利权的程序(专利的申请专利申请的审批专利的复审和无效宣告)

5、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人的义务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的限制)

6、专利侵权行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专利侵权行为)

1、商标概述(商标的概念商标的种类)

2、商标权的取得(取得商标权的途径商标注册的原则商标注册的条件商标注册程序)

3、商标权的内容(专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续展权续示权禁止权)

27、商标权4、商标权的消灭(注册商标的注销注册商标的撤销)

5、商标侵权行为(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商标的合理使用)

1、人身权概述(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人身权的分类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区别)

28、人身权2、人格权(人格权的概念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

3、身份权(身份权的概念亲权配偶权亲属权)

1、结婚(结婚的概念和特征结婚的条件结婚登记机关和程序事实婚姻与非法同居关系

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

29、婚姻家庭2、离婚(协议离婚诉讼离婚离婚的法律后果探望权离婚诉讼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

求权及其行使条件)

3、夫妻关系(夫妻人身关系夫妻财产关系)

4、父母子女关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养父母子女关系)

1、继承权(继承的概念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

2、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人私有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权利义务30、继承概述相一致原则养老育幼原则互谅互让、协商处理遗产的原则)

3、继承权的取得、放弃、丧失和保护(继承权的取得继承权的放弃继承权的丧失继承

权的保护)

1、法定继承概述(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

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法定继承的顺序)

31、法定继承3、代位继承(代位继承的概念代位继承的条件)

4、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酌情分配遗产

问题)

1、遗嘱继承概述(遗嘱继承的概念遗嘱继承的适用条件)

2、遗嘱(遗嘱的概念和特征遗嘱的形式遗嘱的效力遗嘱的变更和撤销遗

嘱的执行)

32、遗嘱继承、遗赠和3、遗赠(遗赠的概念和特征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遗赠的有效条件遗赠

遗赠抚养协议的执行)

4、遗赠抚养协议(遗赠抚养协议的概念和特征遗赠抚养协议当事人的权利义

务遗赠抚养协议的解除)

1、继承的开始(继承开始的时间继承开始的地点继承的通知和遗产的保管)

2、遗产(遗产的概念和法律特征遗产的法律地位遗产的范围)

33、遗产的处理3、遗产的分割和债务清偿(遗产分割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

4、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概念无人继承又无

人受遗赠的遗产的确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处理)

1、侵权行为概述(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侵权行为的分类)

2、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侵权归责原则的概念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

则)

3、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

错)

4、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危险行为)

34、侵权行为5、特殊侵权行为(职务侵权行为雇佣活动或雇佣关系中的侵权行为帮工活动中的侵权

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道路交通事故

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建

筑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

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行为)

民法总论框架图

民法概念: ①财产关系:财产归属、财产流转 民法调整对象调整的含义 ②人身关系:人格关系、身份关系 ①市民社会的法——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②私法——公私法划分标准、意义、私法的特点 民法的性质③权利法——权利法的特点 ④市场经济的法——体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 ⑤实体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分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规范,促进其发展 ②保障人权 民法的任务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促进社会民主政治 ⑤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①私权神圣——私权本位、平等保护、人格权与所有权神圣是核心 民法的理念 ②私法自治——核心是意思自治——形成权利义务的预期、有利争议解决、 节约交易成本 法律的三种本位——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 民法的本位权利本位内容:整个法律体系中、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与权力关系中我国民法以权利为本位的意义 概念: 特征:整体性;统帅性;非规范性;强制性与补充性 总论地位:立法、行为、私法的准则;贯穿整体规范的准则;是民法调 整社会关系与民法理念的综合反映 功能:指导功能;约束功能;补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 内容:权利能力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平等保 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意义:体现民法调整方法的特点;反映市场 经济本质要求;体现现代法治精神 内容:自我决定;约定优先;自己责任 分论奠定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地位; 地位反映市场经济本质需要 意思自治原则体现民事立法的认识论基础 体现:所有权所以和行使自由;合同自由 限制: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

内容:以忠实、宽容、体谅的心态进行民事活动,务求权利 义务对等、平衡;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禁止权利 滥用;以诚信解释意思表示及法律规范 本质体现:市场经济道德准则;道德法律化;授予自由裁量 诚实信用 确立基础:经济基础——培育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社会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功能:指导功能;补充功能;解释功能(合同内容、法律) 法律行为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 变化:概念扩张;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者;区分绝对无 无效与相对无效;处理对象包括市场交易 民法基本公序良俗 原则分论功能:调控习惯法;限制私法自治;是公民基本权利进入 民法的媒介 判断标准:以客观行为为准;以行为时为准; 定型化的体现:如危害国家公序、暴力行为等10类 一切民事权利之行使,不得超过其界限 权利滥用的构成:正当权利的存在;有损害事实;主观故意禁止权利滥用 功能:作为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明确权利范围;缩小民事 权利;强制调停权利人与他人的冲突 效果:承认权利存在,只是否认其行使 概念:三层含义 特点: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任意性(立法、司法、适用) 平等性;以民事权利为核心 意义:是法律控制社会生活的工具;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是打开民 法殿堂的钥匙;是处理民事案件的思维方法 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有时包括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客体:物;行为;权利;智力成果 内容:民事权利、义务(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民事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法典合同编学习笔记

民法典《合同编》的制度革新及评价 (2020年4月6日) 一、合同通则 (一)内在体系的悄然变化 1. 返本:契约自由 合同法:契约自由+鼓励交易:以往强调鼓励交易→返本:契约自由 例证: (1)民法总则133条,民事法律行为取消合法性内涵,凸显意思表示。(民法通则54条)

(2)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有无之间)→可撤销法律行为(全有全无)(限制了法院变更合同的权力)(吸收了民通解释73条规定) (3)情势变更:再协商义务(民总533条) 问题:协商义务是法定义务吗?真正义务V.不真正义务? 2开新:升华契约正义 (1)格式条款

(2)新制度:强制要约(494条) 问题:人权保障义务(eg.电信、电)、私人主体的普遍服务义务?混淆公法和私法差异(国有企业也是私主体) (二)债总规则的实质回填 重要特色:中国民法典无债编。 1.传统民法典:财产法基础:物权-债权二元结构 2.中国民法典的债法 (1)形式:合同编+侵权编 (2)实质:债总=合同编规则+合同编规则的准用+准合同(因管理、不当得利)无+专属合同编的内容+侵权编***法律准用(468条) *例证: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1.多数人之债(规定在合同履行)

(1)可分之债(517)新规定:未规定标的不可分之债。 (2)连带之债(518、519) *问题: 1.法定追偿权(追多少?)+法定代位权(不得损害债权人利益) 2.协同债权(共同债权)/债务eg.甲100万遗产债权,ABCD债务人(3)连带债务中具有涉他效力的事项

*问题:遗漏了时效规定→连带债权债务类似于公司法决议的规定 2.真正利益的第三人合同(522)V.(合同法64) *第三人取得权利的模式:(1)直接取得,(2)同意,(3)未拒绝 问题:不想约定第三人,能否再约定其他人;第三人是出生小儿(三)合同成立的多元渠道 1.合同的成立方式:增加“其他方式”(471条)v.合同法13、25、32条

合同法知识点讲解

司法考试合同法总则听课笔记(一) 一、合同的分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1.有名合同,即法律民已命名的合同。 2.无名合同,即法律上尚未确定一定名称的合同。 (1)借用合同: 指以非消费耗物的使用权为标的合同。 借用与租赁的区别:租赁有租金、有对价;而借用无对价。借用无对价决定了借用合同是单务的、无偿的、实践性的合同。 (2)消费借贷合同: 借贷与借用的区别:借用不转移所有权,借贷要转移所有权。 消费借贷:以可消耗物的占有使用为目的的合同。 例:甲乙为邻居,甲借乙10斤米,该借米合同即消费借贷合同。 消费借贷与借用的区别:借用是无偿的;消费借贷可能是有们的,可能是无偿的。一般认为,消费借贷合同是诺成合同。 区分有名、无名的意义:无名合同的适用规则,这规定在《合同法》第124条,有两个规则:第一,无保合同当然适用合同法总则;第二,比照分则中最相类似的规定适用。 例:借用合同比照,租赁合同的规则适用。 (二)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 1.如果双方都负有义务,为双务;如果仅有一方负有义务,为单务。 2.常见的单务合同有:保证合同、借用合同、赠与合同、民间借贷。 3.区分单务、双务的意义:履行抗辩权只能发生以双务合同中。 (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1.划分标准:是否支付对价。 2.无偿合同包括:保证合同、借用、赠与 3.可为有偿也可为无偿的合同:民间借贷、保管合同、委托合同。对于这类合同,如果当事人没有特另约定的话,法律推定为无偿。 4.区分有偿、无偿的意义。 有偿与无偿的当事人承担的责任不同:对于有偿合同,其违约责任原则上采无过错原则;对于无偿合同,无偿的一方实行过错原则,并且无偿的一方只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导致对方损失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 例证:合同法第189条、第374条、第406条。 (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1.诺成合同:指经过要约、承诺阶段,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就可成立的合同,又称不要物合同。 2.实践合同:指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以外,还需要有标的物的交付才能成立的合同,又称要物合同。 3.公认的实践合同有:动产质押、定金、借用、保管、民间借贷。 注意: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8条规定,“公民之间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交付为准。”据此,赠与合同是实践合同。但是,按照合同法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显然是诺成合同,应以合同法为准。 (五)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1.要式合同:指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用特定形式的合同。

民法结构图--思维导图

知识结构示意图 民法的起源 民法的本质民法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的民事立法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导论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民法的调整原则等价有偿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公平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事件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行为——有意 合法行为 行为事实行为——无意表意行为 不合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法人的概念和分类 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民事主体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 设立的原则 法人的设立成立的条件法人制度人格的变更 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变更组织形态的变更 宗旨的变更 法人的终止 法人型联营 联营合同型联营 合伙型联营

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时间性民事法律行为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明示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默示形式 行为人合格 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行为内容合法 行为形式合法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意思决定不自由:欺诈、胁迫第三人影响,可撤消 意思表示不真实有意思的不一致单方 不一致双方:通谋 无意识:误解 错误 知识结构示意图: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代理的适用范围 代理的适用和种类委托代理 代理的种类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代理权的概念 代理权的产生 代理代理权及其行使代理权的行使 转委托 隐名代理 无权代理的表现 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效力 表见代理 代理关系的终止委托代理的终止 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的终止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 / 25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 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①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②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③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发展的概念(1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 / 25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民法总则基本知识逻辑图解

民法总则基本知识逻辑图解 民法概述 民法的概念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归属、流转)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的内容主要是私法 民法的特点民法是实体法 民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民法强调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之间的区别(与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商法) 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与合同制度、人格权制度、 民法的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侵权责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 民法的渊源:宪法、民事法律、国务院发布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各部委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 性文件、地方法规、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等 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对人的适用范围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民事立法上确认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的前提) 意思自治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公平原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补充) 诚实信用原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限制) 公序良俗原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限制)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 系 物权关系与债权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 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 利益、权利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事件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表示行为:民事行为、准 民事行为 行为 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

民法总论 复习题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民法总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湖商场采购员李某在上海参加会议时,见街上流行蝙蝠衫,便以西湖商场的名义与上海某服装公司签订了购蝙蝠衫一千件的合同。事后商场表扬了李某并向该服装公司付款。西湖商场对李某的追认属民事权利的() A、请求权 B、支配权 C、抗辩权 D、形成权 2、在对外关系上,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全体合伙人债务承担() A、有限责任 B、无限责任 C、无限连带责任 D、按份责任 3、 8岁的小刚的父母离异,协议小刚随父亲生活,后其父母各自再婚,小刚在奶奶家居住,由奶奶照看,此时小刚的法定监护人是() A、其生父 B、其生母 C、其奶奶 D、其生父生母 4、下列权利中属于相对权的是:() A、人身权 B、知识产权 C、所有权 D、债权 5、甲委托乙代签合同,乙因病征得甲同意后又委托了丁代签合同,则甲、丁是() A、共同代理 B、单独代理 C、再代理 D、法定代理 6、下列各物属于集合物的有() A、一群羊 B、一栋房子 C、一套音响组合 D、一辆汽车 7、下列行为可适用代理的是()。 A、某歌星的演出 B、某画家允诺为某学校作画一幅 C、办理结婚登记 D、办理房产登记 8、诉讼时效是由:() A、法律直接规定的 B、当事人约定的 C、既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 D、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约定 9、小李是甲厂的采购员,他到乙厂购货时,发现乙厂需要一批电脑,正好甲厂有剩余电脑,即以甲厂名义与乙厂签订购销合同。该合同() A、有效 B、无效 C、效力待定 D、可撤销 10、黄云是革命老干部,退休后在家写回忆录。他要求单位派他原来的秘书帮他整理材料。黄某和他秘书间的关系是() A、指定代理 B、无法律意义的代办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民法-知识结构图 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含义) 2、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对象人身关系及其特征财产关系及其特征) 3、民法的渊源(民法渊源的含义制定法习惯) 1、民法概述4、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 适用范围) 5、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 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6、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权利民事 权利的救济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民事法律事实)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与公民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3、自然人的住所(住所与居所住所的设定与变更户籍与身份证住所的法律效果) 4、监护(监护的概念监护人的设立监护人的职责监护的终止) 2、自然人5、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6、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农地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 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 7、个人合伙(个人合伙的概念和特征个人合伙的财产关系个人合伙的内部关系个 人合伙的债务承担个人合伙的终止) 1、法人概述(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法人的分类) 2、法人的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责任能力) 3、法人3、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设立法人的变更法人的终止法人的登记) 1、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2、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类型意思表示瑕疵) 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4、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 为) 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效民事行为的效 果民事行为的部分无效) (重点章节) 4、民事法律行为6、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撤销民事行为 的类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 7、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效 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效果)

法规思维导图

建筑工程法规 建筑工程基本法律知识:31分 法律体系 基本框架: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高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 诉讼程序法构成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法的形式:法律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含义:1、创制机关性质及级别;2、外部表现形式;3、效力等级;4、地域效力;我国法 的形式是制定法形式 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制定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根本大法,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法律: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 布 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1、国家主权;2、各级人大、政府、法院、检查院的产生、组织、 职权;3、自治制度、行政区制度;4、犯罪和刑罚;5、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 6、税收基本制度; 7、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8、民事基本制度; 9、基本经济制度及财海关 金融外贸基本制度;10、诉讼和仲裁制度 建设法律包括专门的建设领域法律和与建设活动相关其他法律 专门法律: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相关法律:民法总则、合同法、行政许可法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表现形式:后缀“条例” 现行建设行政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全生产管理条件、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城 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招标投标实施条例 地主性法规、自法条例、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大及常委会,可 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表现形式: 后缀“**市**条例”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部门首长签署命令公布,表现形式:后缀“规定、办法、 实施细则” 涉及两个以上部门,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联合制定规章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复习神器,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分析《民法总则》第151条

分析民法总则第151条 《民法总则》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通则》 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条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显失公平的。 《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1款第三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三)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合同法》 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条和第二款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效果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行为。对于民事行为达到何种程度

算显失公平,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2条的解释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概括法律的规定,显失公平行为的要件是: 1.须属有偿行为。无偿行为因当事人一方不支付对价,谈不上公平与否的问题。 2.须行为内容显失公平。显失公平是指根据该行为已经实施或者约定实施的财产上的给付,明显背离公平原则。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的情况。 3.须受害人出于急迫、轻率或者无经验。显失公平的受害一方,在实施行为时,表面上也是自愿的,然而在这种自愿的背后,却有急迫、轻率或者无经验的背景。假如不是这样,那么他是不会实施的。因此这种自愿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法律给予行为人一个补正的机会。 乘人之危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根据合同法规定,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须是不损害国家利益时,才构成可撤销行为,否则为无效民事行为。其要件有三:一是一方乘对方处于危难;二是受害人迫于危难状态;三是严重损害对方利益为法律所允许的。 德国法上暴利行为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2款有对暴利行为的规定:“一方恶意利用对方之困境、无经验、缺乏判断能力或明显的意志薄弱,使其对自己或第三人为一项给付允诺提供或实际给予财产利益,而该财产利益与给付显然不相称者,法律行为无效”。其中,对方之困境与

民法结构图--思维导图.

知识结构示意图民法的起源民法的本质民法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的民事立法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导论平等原则自愿原则民法的调整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事件 民事法律事实 合法行为 行为事实行为一一无意 不合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法人的概念和分类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 设立的原则 法人的设立成立的条件法人制度 人格的变更 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变更组织形态的变更宗旨的变更 法人的终止 法人型联营 联营合同型联营

合伙型联营 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时间性民事法律行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明示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默示形式 行为人合格 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行为内容合法 行为形式合法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意思决定不自由:欺诈、胁迫第三人影响,可撤消 意思表示不真实有意思的不一致单方 错误 知识结构示意图: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代理的适用范围 代理的适用和种类委托代理 代理的种类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代理权的概念 代理权的产生 代理代理权及其行使代理权的行使 转委托 隐名代理 无权代理的表现 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效力 表见代理 代理关系的终止委托代理的终止 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的终止 时效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诉讼时效概述诉讼时效的效力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汇总)民法--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doc

民法-知识结构图 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含义) 2、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对象人身关系及其特征财产关系及其特征) 3、民法的渊源(民法渊源的含义制定法习惯) 1、民法概述4、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 适用范围) 5、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 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6、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权利民事权 利的救济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民事法律事实)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与公民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3、自然人的住所(住所与居所住所的设定与变更户籍与身份证住所的法律效果) 4、监护(监护的概念监护人的设立监护人的职责监护的终止) 2、自然人5、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6、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农地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 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 7、个人合伙(个人合伙的概念和特征个人合伙的财产关系个人合伙的内部关系个人 合伙的债务承担个人合伙的终止) 1、法人概述(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法人的分类) 2、法人的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责任能力) 3、法人3、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设立法人的变更法人的终止法人的登记) 1、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2、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类型意思表示瑕疵) 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4、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 为) 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效民事行为的效果 民事行为的部分无效) (重点章节) 4、民事法律行为6、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撤销民事行为 的类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 7、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效力 未定民事行为的效果)

独家V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理解与适用(上)

独家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上) 原创梁慧星 文丨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名誉院长 这里公布的,是以我在两家高级法院和几个律师协会的讲稿为基础,针对课堂内外法官和律师提的各种问题,结合民法基本原理和裁判实践经验,斟酌探求法律条文所蕴含的立法者意思,经反复推敲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的讲义,约五万多字。希望对法官和律师朋友有所帮助。——梁慧星年月日 引言 中国自世纪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年启动民法典立法进程,在起草了四个民法典草案之后,于年月宣布暂停民法典起草,改为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将来条件具备时再编纂民法典的立法方针。至年,分别制定了《民法通则》(年)、《继承法》(年)、《婚姻法》(年)、《收养法》(年)、《担保法》(年)、《合同法》(年)、《物权法》(年)、《侵权责任法》(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年)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形成以《民法通则》统率各民事单行法的立法体系。 年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的立法目标。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上日程。民法典编纂工作按照“两步走”的思路进行:第一步,在原《民法通则》基础上,制定作为民法典总则编的《民法总则》;第二步,在各民事单行法基础上,编纂民法典各(分则)编,拟于年月全国人大大会通过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民法总则》已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今年月日表决通过,自今年月日起施行。各分则编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以下我将对《民法总则》新增和有重要修改的重要条文作简要介绍。 (一)基本维持《民法通则》的结构 《民法总则》包括十一章,即: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第五章民事权利;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九章诉讼时效;第十章期间计算;第十一章附则共条。与原《民法通则》的结构比较,只是在第三章法人之后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组织”,同时删去自然人一章的“个人合伙”和法人一章的“联营”,将原《民法通则》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分设为两章,即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并增设第十章“期间计算”。显而易见,《民法总则》基本上维持了原《民法通则》的结构。下面对保留“民事权利章(第五章)和“ 民事责任” 章(第八章)稍作说明。 (二)保留“ 民事权利”章 《民法总则》保留“民事权利”章(第五章)的主要理由在于,一是立法机关决定民法典分则(设合同编、侵权行为编)不设债权总则编,“债权概念和债的发生原因”无所归属,《民法总则》保留“民事权利”章,其中规定“债权概念和债的发生原因”(第条至第条),可以解决合同编难以规定“债权概念和债的发生原因”的难题。二是立法机关不采纳关于民法典设立人格权编的建议,坚持中国民法保护人格权的既有经验(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相同),则《民法总则》保留“民事权利”章,其中规定各“特别人格权”类型(第条)、“一般人格权”(第条)及“婚姻家庭关系上的人身权利”(第条),而将“人格权的民法保护”即侵害人格权及其他人身权利的侵权责任规定在侵权行为编。三是《民法总则》设“民事权利章,可以对分散于民法典各分则编和各民商事特别法的各种民事权利作总括性列举规定,并增加关于权利保护[] 、权利行使[] 及其限制[] 的基本规则,构成整个私法领域的“民事权利总则” 。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政治必修三知识结构图,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图

政治必修三知识结构图,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图 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最新)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建 立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习型社会必将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结构全图 【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的组成部分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①文化是精神现象→非物质现象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非自然现象文化的特征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非天生具有④文化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非独立存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中。②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

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什么是文化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相互影响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对立性,文化发展并非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亦步亦趋。文政③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化治与的经济文化化:教育、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关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济系文化经济化: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日益重要。相互交融、政治文化化:文化素养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和能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政治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重要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化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与综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也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合国如何应对:发展中的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净重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交往方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S B :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 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I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 「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 六.哲学基本问题: 七.哲学两大派别: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 )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强调抽象、一般)。 .为什么: (1) (2) 唯物主义: (1) 唯心主义: (1)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2. .含义: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 、世 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b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读讲义(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读 讲义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协调了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则与有关单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更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成为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依据,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已经顺利完成,亦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一、出台背景 我国经1954年、1962年和1979年多次启动民法制定,终因立法条件不足而未能取得实质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人大确立了“宜粗不宜细”“改批发为零售”的立法方针,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促成一批民事单行法的出台。其中,最重大进展当推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通则》和与其先后陆续出台的《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修改后的《婚姻法》等民事单行法,逐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而《通则》作为这一体系的总纲,引领其它单行民事法律的适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推动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今已时隔30多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活跃化,各类组织多元化,民事权利具体化,法律意识大幅度提升。出台一部缜密细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活动实践的新法律成为迫切之需。在时代的呼唤下,《民法总则》应运而生。 民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一部基本法。我国已颁布了刑法典,而编纂民法典是中国几代立法者多年的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以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 快速记忆

1 1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S B :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 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注意: 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 六.哲学基本问题: 七.哲学两大派别: .含义: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 、世 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b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 2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 )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强调抽象、一般)。 .为什么: (1) (2) 唯物主义: (1) 唯心主义: (1)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