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相关概念

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其特征是:a、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b、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c、拥有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能够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d、在国际关系中以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分为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基本类型。分类: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政党组织等等。

国家行为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有组织、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体。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有定居的居民、有固定的领土、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主权。它的重要性在于:a、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关系的基础。b、是现代国际关系一切问题的萌芽。c、非国家行为体也受主权国家的制约。

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将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也正在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影响: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某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概念有双重含义,人们也通常作这样的界定:一是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二是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意义:一国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才能确立自己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主权让渡在国际社会中日益频繁,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自愿性、平等性、共享性。在当代,随着霸权主义的盛行和国际组织影响的扩大,国家的主权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政府间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共同目标,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创立的国家间的组织,属于非国家行为体。构成具备三要素:成员国之间有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组织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按照区域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照政治、社会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经济、技术性国际组织。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他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同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的,他们是由不定期的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特点是:对国际政治事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他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了较大的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和政府间组织形成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有力推动跨国合作。从国际法的角度而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具备国际法主体的资格,但他们在国际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并不影响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包括:国际性政党组织、国际性宗教组织、国际性政治活动、

跨国公司和恐怖主义组织等。

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地或决策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活动的大型企业或公司。特点:作为一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是人类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经济上的非凡实力必然会引发他们在政治上的诉求,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跨国公司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权力:权力是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其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在国际关系中指一个国家影响、支配、控制其他国家的综合能力。包含四层含义: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因而他们强调的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政治关系的因素;权力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对权力各方均能形成一定的制约;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即我能够影响你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是一种单向的实行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权力的属性:相对性、两重性(目的、手段)、利益性。实现权利的手段:非强制性方式、强制性方式。权力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实力。

软权力:软权力是一种运用非暴力的方式,影响、说服、吸引其他行为体的能力。例如:价值标准(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经济因素(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文化因素(西方文明、宗教)、信息权利等。软权力表现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与之相反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所体现的是一种硬权力。

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基于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影响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的统称。综合国力发展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克莱因创立的综合国力的评估模式:P=(C+E+M)X(S+W)它们分别表示的是:综合国力=(领土、资源、人口等自然基本力量要素+经济力量+军事力量)X(战略+意志)。

世界格局: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是超级大国,其次是大国,再下面是中等国家和小国。在这样一种国际秩序中,受权力因素的影响,超级大国与大国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中小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则不得不服从于大国所确立的制度安排。对于这样一种以大国关系为框架的的权力结构,人们往往称之为世界格局。基本类型: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一般特征是:世界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世界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格局在演进、变化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现过渡性特征。

极: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这些能称为极的大国应有以下特点:a、高水平的军事能力使他们在战略上比较自足,并有能力使他们的权力突出地表现于国界之外。b、它们的广义的安全的概念包括对于地区和全球权力平衡的密切关注。c、在界定和捍卫其利益时他们比弱小国家更加武断。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单极、两极和多极,单极是指权力集中到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

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在这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是因为权力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而且由于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权力大体均衡时,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由于国家权力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传统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和集团取得优势。多极一般带来的是权力均衡模式,同时,权力均衡不代表各方力量均衡后就保持不变,他更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

霸权和平:指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某个国家控制下的和平。这种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他有超群的实力(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定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古代有罗马治下的和平、近代由英国治下的和平、现代则是美国治下的和平。

霸权稳定论:有一些学者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利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其代表是罗伯特吉尔平。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使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利,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点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

国家利益:满足国家生存、发展需要的东西就是一种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绝大多是居民的共同生存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有四层含义: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范围内;国家利益是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是有物质内容的;国家利益反映的是一种共同利益,不是各种利益的简单相加。推动国家利益产生的因素包括(1)近代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民族国家的形成。(2)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3)20世纪帝国主义战争。国家利益首先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不能够把他和具体的实物和产品等同起来,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和主权国家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出国家利益。另外,国家利益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关系,他之所以成为利益,就是因为人们的需要和需要对象之间产生一种矛盾关系时候,才能够转化为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可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根据时效性可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根据使用程度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常见的是将国家利益分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根本利益:根据摩根索关于利益的划分,根本利益是指抵抗外来侵略、保护国家生存与统一的利益。根本利益涉及到国家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任何国家对此都不能做出让步,都会不惜任何代价对此加以保护和维护。但是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国家对于其利益的追求的侧重点不同,当一国遭受外来侵略时,确保国家安全就成为一国的首要的根本利益;在和平时期,国家则会侧重于经济发展。

次要利益:根据摩根索关于利益的划分,次要利益是指有助于增进根本利益的其他利益。1992年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指出次要利益是指那些受到危害是不会影响美国根本利益的利益。但是根本利益和次要利益都是相对的,战争时,在国家安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安全利益成为国家最高的、最根本的利益,发展则成为次要的东西;在和平时期国家的基本利益时安全利益,而最高利益则是经济利益。

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即一国的安全利益。这种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个国家的安全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保障,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能不把本国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心利益。

战略:战略一词原是军事术语,即指挥艺术,具体说就是指挥、领导军队,制定和实施作战计划的学问。战略具有高层次、全局性统筹性的特点。目前,战略已由对战争全局的谋划的单一特殊概念变成对事物全局的谋划的多元一般概念。

国家战略:《美国军事辞典》:在和平或战争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同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一样的发展和使用国家政治、经济和心理威力的艺术和科学。国家战略依据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国内国际环境,以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为基本目标,对国家各方面、各部门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以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战略研究可以包括:当前和今后的国际格局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对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判定;国家目标的设定;实现战略的途径与手段。

国际战略:国际战略,也称国家对外战略或全球战略,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军事政策等的总的认识和谋划。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不同,对外政策是一国根据其国际战略对处理具体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方针、政策、立场和原则;而战略主要是形势判断和目标规定,是总体思维与谋划。

大战略:由利德尔.哈特提出,在《历史上的决定性战略》和《战略论》中,他提出大战略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最有效地发挥国家全部力量的艺术。它包括采取外交措施、施加经济压力、与盟国缔结有力的条约、动员全国工业和分配现有的人力以及使用陆海空军协调作战。二战后,美国人引进大战略的概念,并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国家战略,并成为官方语言。约翰克林斯在《大战略》中认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与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付敌方,以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和目标。

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其结构是:政策目标、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达到外交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具体手段。按照时间角度,外交政策目标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从作用的对象可分为对俄政策目标、对美政策目标等;按涉及的问题可分为对外安全、经济、援助目标等等。制约外交政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外交决策:是一种对各种外交政策备选方案进行抉择的行为,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包括若干环节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外交决策对一国来说相当重要,特点是专业性、程序性和计划性。从层次来讲,可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从性质来讲,可分非危机决策和危机决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森在《决策实质》中创造提出了外交决策三种模式:理性决策模式、组织机构决策模式和政府(官僚政治)模式。

国际危机:一般讲,国际危机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冲突不断激化,导致现有关系发生质变的恶性状态。一般指从严重对抗到国际战争的临界状态。美学者把国际危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某国蓄意挑起的为战争寻找理由的危机;第二类是作为冲突升级结果的继起性危机,其结果可能导致战争;第三类是战争边缘政策引起的危机,其结果的伸缩性很大。

危机决策:这里所讲的危机,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外部环境出现了突变,特别是指与别国的关系出现了可能向不利方向发展的转折点。所谓危机决策,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这种决策关系重大,但并不常见。危机决策的特点是:a、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b、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c、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做出决定。

国家目标:国家目标是根据国家利益所确定的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计划、愿望和要求。国家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重心内容,因为一个国家必须首先知道他所要求的是什么。国家目标有多种多样,可以有长期目标,也可以有短期目标。有根本的大目标,也有比较具体比较小的目标。

外交:通常,人们认为外交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工具或手段。外交是在国际体系运作中居中心地位的沟通过程,是国际行为体通过谈判与对话解决冲突,并且是沟通过程的制度化与职业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行为体要实现对外政策目标,总要有一定的手段,而外交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人们对外交的界定实际发展成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界定指的是“纯外交”,即外交是不使用暴力的过程。广义的界定则认为在外交过程中以一种非常有限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也是一种外交。

双边外交:两个国家之间对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磋商、协调、谈判以促使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一致。双方外交的实现形式包括两国外交代表谈判、两国首脑互访、两国就相关问题召开两国两国之间的会议,以及两国之间签订条约、发表声明等。其优点是:双方交流更加直接、便利;由于是当事国之间的交涉,更易于取得成果;最重要的是双边外交仍然是当代外交的主要方式,其他各型新型外交都无法取代双边外交。

多边外交:这种外交是指三个或更多国家共同参与的外交谈判,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正式的国际组织或论坛之内,如联合国、世贸组织、阿盟等。同时,也存在各种非国际组织的多边外交,如六方会谈等。在多边外交中,第三方参与是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代,多边外交之所以成为一种常见的和普遍的现象,有三个因素:a、现在的世界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b、各种国际组织在日益增多。c、世界上的各类国家都日益重视多边外交的作用。作用: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有特殊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

大棒加胡萝卜:在外交谈判的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一方为了实现自己尽可能高的要求,可能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策略包括:威胁、惩罚、许诺和奖赏。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大棒”,后两者则被称为“胡萝卜”。属于大棒的两种策略中,威胁是一种假定的行为,惩罚才是一种真实的行为;属于胡萝卜的两种策略中,许诺是假定的行为,奖赏才是真实的行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哪一种策略更好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一般来说,使用任何手段,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而定,它取决于行为者的目标选择、利益考虑和自身的实力。当一方选择威胁或许诺时,要使这种假定行为起作用,就要使对方感到:第一,它是可信与可靠的;第二,它是可能的,这两点缺一不可。同时,行为体的信誉也是相当重要的。

利益集团:一般是指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或主张为目的,而寻找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集团。包括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生原因:各阶层,各阶级利益冲突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利益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形成;人们为追求实现各种社会政治目标和理想;资产阶级为完善统治而提供的保障和支持。分类:经济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军事、工业科学团体形成的利益集团、院外游说集团。

理性决策模式:同非理性决策模式相对应,其特点是把主权国家设想为一个单一体,国家政府在对国家最高利益方面的决策严格按照合理性原则决策作为出发点,是一个理性、理智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选择目标,确定价值。b、考虑或制定达到目标和价值的各种可能的方案。c、评估每个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d、选择最佳方案。理性决策是一种理想的、近于完美的决策,但理性决策在事实上很难建立起来。制约理性决策的因素有:a、决策中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利益,而不是一个一致的行为体。b、实际决策过程中很难体现国家整体利益,一般体现的是某地区、某部门、某阶层的利益。c、实际决策过程中时间不充分、信息不完备。

组织过程模式:也涉及到理性决策模式的四步骤,不同点是更加强调政府特定部门对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决策的主体不是抽象的国家,而是国家领导人或者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并不是以无限理性为标准,而是以有限理性为标准的,以达到较好的结果为目的的决策。组织过程决策更加切合外交决策制定的实际过程。

官僚政治模式: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僚共同制定决策的模式,更加强调了个人因素,他同时还强调各种利益集团和舆论的影响。官僚政治模式更加重视谁是决策者的问题,影响决策的是决策者个人地位以及所代表机构的地位等等,以及他人与最高决策者的关系问题。官僚政治决策把决策当作一局“游戏”,决策者的态度立场与游戏本身很有关系,行为渠道,游戏规则也很重要。

冲突:总体来讲,冲突就是指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冲突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对抗;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也包括较高烈度的对抗。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

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出于对一定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而产生的矛盾、对抗、摩擦甚至战争。其分类有:a、根据冲突双方的决心,可分为打到底的冲突和共存的冲突。b、根据矛盾的性质可分为根本性冲突和偶然性冲突。c、根据冲突控制的可能性分为可驾驭的冲突和不可驾驭的冲突。d、根据冲突的程度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

国际战争:广义的国际战争具备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传统的军事暴力,又称直接暴力;另一方面是结构性暴力,又称间接暴力。在狭义上讲,国际战争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有主观战争意图的武装冲突,是使用暴力的冲突,是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特点:本身是一种国家行为;是一种暴力形式;有明确的战争意图;规模

和程度上有限制(死亡1000人以上)。

局部战争:亦称有限战争,指在一国或一国区域内,使用有限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在战斗中投入的各种军力和各类性武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核武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这种战争对一些大国来说,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战争,而对于中小国家来说是全力以赴的战争。如果处理不当有限战争会发展成大规模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战争。

有限战争:亦称局部战争,指在一国或一国区域内,使用有限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在战斗中投入的各种军力和各类性武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核武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这种战争对一些大国来说,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战争,而对于中小国家来说是全力以赴的战争。如果处理不当有限战争会发展成大规模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战争。

国际合作:指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的各个国际关系行为一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协调与联合。根据合作规模可分成全球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双边行合作;根据合作的程度可分为带有结盟或战略协调性质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协调的合作、一般性合作;按领域可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基本特点: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国际合作内容的广泛性、国际合作的稳定性、国际合作的超意识形态性、国际合作的主动性。

和平:指无战争状态或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或者可以说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冲突、竞争、合作状态。按照权力角度可以划分为:均势的和平(各方力量均衡下的和平)、霸权的和平(指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某个国家控制下的和平)、帝国的和平(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征服建立帝国内部的和平)、恐怖的和平(均势与非均势的双方拥有把对方置于死地的力量下的和平)、满足的和平(战胜国通过分赃而获得所需要的力量而维持的和平)、一致的和平(以人类普遍信任为基础的和平)。当代学者主张追求一种积极的和平包括派出结构暴力的和平,追求公正的和平、理性的和平、民主的和平。

和平主义:和平主义指争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持久和平乃至永久和平的一切努力和主张。这里所指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产生最有实际政治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一切战争。思想渊源: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人道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影响。历史条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和平运动: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的,具有超阶级、超民族、超国界等特点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潮,具有超阶级性和全人类性。发展见论述题。

积极的和平:相对于消极和平而言,即不仅反对一般的战争,而且反对作为战争根源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及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盖尔.腾格提出:a、排除结构暴力,以争取积极的和平。他认为直接暴力是主体特定明确,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间接暴力是由于社会结构体系不平等阻碍了人的自我实现,造成人类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伤害乃至死亡,造成与直接暴力相同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暴力。和平研究不应当局限与直接暴力,应将其扩展为间接暴力,使传统的无战争状态即和平的观念有所突破。b、

寻求公正的和平,真正的和平不应该是建立在少数强国均势和利益分配的基础上,不应该是一种对抗与恐惧的和平,而应实现一种公正平等前提下的和平。c、理性的和平,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前提下,核武器的出现,都使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成为各国自觉地选择。

民主和平论:在评价一个国家好坏的观点与标准上,西方国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迟民主和评论观点的人认为,非民主的国家比民主的国家更有可能进行战争,因为后者的决策是基于民众的同意,而民众将构成对战争的制约力量。但有的学者指出,没人能够提供完全确定的证据,证明民主国家更爱好和平。事实上,公众舆论也可能有助于推动民主政府进行战争。同时,民主国家可能进行的是更具破坏力的战争,因为他们倾向于进行十字军似的道德征伐。

安全:安全是一种价值,在客观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的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总的来说,安全就是一种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状态。

安全战略:所谓安全战略,就是安全主体实现其目标的方法与策略。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尽管有多种行为体,但主权国家无论如何都是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为体。因此,探讨安全战略,主要是探讨国家安全战略,其中,国家安全的判断、国家安全的维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等都是重要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是由非政治、军事因素所引发的,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本国或别国乃至地区与全球发展、稳定和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和新的安全研究领域。与传统安全的区别:传统安全强调国家视为一主体,非传统安全强调国家并非为一主体;传统安全强调的是一种对抗,而非传统安全强调的是一种合作;传统安全中政治、军事史主要内容,非传统安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前者关注国家,后者关注人。

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指一国有效应对内外各种损害性、破坏性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的状态和能力。是一国对关乎其利益的各种威胁的感知,以及为消除这种感知所作的努力。

国际安全:国际安全是一种状态,指国际关系个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能其中包含各种小规模的冲突,但不包含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如果把国际安全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安全可以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安全。

新安全观:到了8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有所缓和,国际关系中出现了经济和环境的议程,人们从过去仅仅关注政治、军事安全问题。发展到同时关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并形成了所谓的新安全观念,其中包括合作安全(区别于以往对抗为特点的安全战略)、共同安全(一国的安全是以全部国家的安全为条件)以及综合安全(强调安全的多层面,以区别于以往单纯强调政治、军事安全的研究)等概念。

共同安全: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战争的

双方只能同归于尽,因此,对抗的双方必须谋求共同的生存。共同安全作为一种安全战略,是以国际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前提。按照这种战略,单独一方实现的安全,不可能是长久稳定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安全,都必须以所有的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条件,只有所有相关的国家都有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才是有保证的。

综合安全: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政府首先提出,在90年代被广泛地接受。是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国内和地区范围内各领域的可持续的安全,包括个体安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军事安全及环境安全等。

安全利益:“利益”就是有好处,“安全利益”就是对安全有好处。国家维护安全,无论就哪个层面而言,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维护安全利益,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由于主权国家的利益通常是相互矛盾,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因此不同的国家往往有不同的安全利益。

跨国安全:一般是指影响若干国家或地区和全球安全的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也就是一个安全问题涉及到不同的国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才能解决。

人类安全: 最早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4年在人类发展年度报告中提出,涉及的是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生命、权利和发展不受威胁和侵害的状态。包括七个方面:经济、粮食、健康、环境、人身、共同体、政治安全。特征:它是在广义上分析安全概念;阐明了安全的相互依存性;人的安全根本上是主动的。

全球治理: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章解决全球性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和传染病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包括五个要素: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题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全球治理的结果。

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威胁,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捍卫国家的经济利益、保障本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繁荣,使国家免受重大经济损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受经济危机打击

能源安全: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的相继爆发使能源问题凸显,能源安全的概念被提出。到了80年代,人们对能源安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其原则是: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统一。

环境安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会议—人类环发大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应与生态环境相适应。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安全概括而言就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所导致的环境恶化、退化对人类安全构成了威胁。涉及领域包括:温室效应问题、人类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土壤沙漠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有毒废物的跨国转移等等。

民族分裂主义:指某些民族的极端势力在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多民族国家内部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他们主要通过政治诉求、暴力活动甚至武力对抗的手段来达到其政治目的。为了达到其政治目标和扩大社会影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常常会采取非理性手段去和政府对抗,民族分裂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民族分裂主义往往同泛民族主义思潮相联系,以泛民族主义作为分裂活动的旗帜或思想武器。

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极端主义,特点:排斥理性,煽动宗教狂热,用偏执、片面、极端、绝对化的观点来诠释宗教信仰。分类:宗教内部的极端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宗教名义下打着宗教的旗号的极端主义(以宗教名义进行极端主义活动)。

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非战斗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国际恐怖主义则是基于恐怖主义概念之上而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非国家主体性、跨国性、具有普遍危害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发展趋势: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及杀伤性不受限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恐怖主义组织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没有权利的中心,而只是不同的节点,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而出现,各国因信息化的程度不同,对信息安全的界定也不同,对其的普遍认识是:信息安全共包含两大部分,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一是网上信息内容的安全。

干涉新主义:即人道主义干涉,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干涉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方廷的说法,主权者合理而公正地行事有一定的限度,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了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这种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干涉要被看作是人到坠的,必须是对实际否认或违反基本人权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必须保证纠正这种情况;必须是以国际共同体名义采取行动。联合国把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发展成了比较规范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活动,诸如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和维和行动。同时,由于联合国的这些过冬事实上干涉了相关国间的主权,因此这类活动也始终伴随着争议。

民族:要比较全面的界定民族,显然应该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起来。阿姆斯特茨认为,民族是社会的和文化的人类群体。当人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经济制度和历史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展出共同的亲和关系、价值、看法和行为方式。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民族的基础。尽管政治权利可以影响民族的演化,但政府不能造就民族。民族的生成是出自于共同的利益、价值和习惯。最重要的事,民族的发展与形成,是植根于一个有共同祖先的神话。这个神话是否历史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神话被认为是真实的,并因此提供了一种有关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想象。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于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要么实现民族自治。

民族自决:即通过公民投票的形式来实现民族独立,列宁指出所谓的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应当承认各民族都有成立民族国家的平等的权利,把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视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增进普遍和平的基础。表面上看,民族自决是一种民主的形式,是根据社会多数人意识做出的决定。但从实际情况看,除非一地区只有一个民族,否则,自决只能是大民族的自决,在多民族的范围内实行民主式的表决,就使少数民族处在一种绝对少数的地位,他们永远无法自决,除非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诉诸武力。

民族国家: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同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和资本之一制度的确立相联系的。资产阶级为了使商品生产获得发展,就必须夺得国内市场,把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所居住的地域用国家的形式统一起来,以建立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用国家形式来保证资本主义最自由、广泛、迅速发展的最主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民族自由地按各阶级组合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助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民族独立:指被殖民、被压迫的民族为摆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进而来实现本民族的独立,自主地管理国内事务,自觉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独立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他也可以指受强大民族压迫的在一国境内处于少数地位的民族,为了摆脱主体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也可以被看成是民族独立的一种形式。

环境政治: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以环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环境政治。这种政治斗争大体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斗争,如绿色和平组织进行的斗争;还有一类是政府组织所进行的斗争,其中包括外交斗争和干涉主义行为。

环境外交: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机构的官方行为,运用谈判、交涉等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方式、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环境纠纷和冲突等。环境外交的另一层含义是利用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点:第一,人类要继续发展;第二,人类的发展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要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其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换言之,就是要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所谓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生态、经济与社会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军控: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更指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

裁军:通常与军控同时使用,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更指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而裁军指消除军备,汉语中裁军通常指裁减军备,而英语中减少军备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英语中也有裁军的说法,似乎又表明裁军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就具体

条约而言,完全禁止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止化学武器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却是算作军控。总之,两概念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两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

核威慑:在对核武器功用的考量中,人们多认为,鉴于核武器的极大毁灭性,核大国之间不可能爆发核战争、有核国家也不可能向无核国家使用原子弹。因此核武器的最大公用就是进行核威慑,所谓核威慑,就是指威胁使用核武器而使对方感到恐惧。然而,这种核威慑在国际政治中往往都徒劳无用,例如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核威慑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1.政治(04名)(06名)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②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力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从而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③政治的本质是政治关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统。

2.政治学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政治关系(03名)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伟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表现为人类政治的发展变化。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关系三个方面。

4.利益

利益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它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包括个人与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基本矛盾既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6.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其特点包括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

7.利益矛盾(06名)

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主要包括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横向利益矛盾和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纵向利益矛盾。

8.政治权力(08名)

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特征: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张延展性,多重职能性。

9.社会公共权力(03名)

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权力,是以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在国家产生后,表现为国家权力。特点: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10.政治权利(07名)

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特点: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法定规范性、权力主体的自主性、权利义务的统一性、自由价值性。

11.政治行为(03、04、05、07名)

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而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包含四个要素: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

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和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综合。主要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行为。

12.政治统治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特点: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伟出发点;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为价值取向。基础:政治权力基础,社会基础,公共职能基础,心理基础。方式:强治方式,法治方式,绩治方式,理治方式,德治方式,心治方式。

13.政治管理

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特点: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职能: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14.政治规划

政治规划是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政治规划是政治管理行为的首要行为。政治规划的特点是:预见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

15.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本质上讲,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

16.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政治组织行为的特点是: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政治组织本质上是把政治权力结构化规则化的过程。

17.政治指挥

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的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也是政治管理转化为现实社会后果的过程。政治指挥的基本特点是: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18.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政治监督行为的特点是: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19.政治参与(05名)(08名)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政治关系的内容。特征:①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②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③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④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心理、政治机制、政治机会。

20.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21.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在各种政治参与行为中,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最有效手段。

22.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参与组织本身就构成了政治参与活动。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

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政治结社相应的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

23.政治表达。(03 09名)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24.政治接触。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

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同政府接触。

25.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个方面:其一,经过长期政治浩劫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其二,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其三,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其四,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故有些公民认为参与政治与否无所谓,故不参加政治。政治冷漠也会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容易产生专断的决策,故应当注意他的负效应。

26.政治体系(07名)

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政治体系构成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是人们有效的聚合政治利益要求,形成和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社会政治体系是在社会成员政治行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其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是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

27.政治制度,(08名)他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社团运行规则

28.国家(03名、04论)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历史类型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特点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起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

29.国家机构(08名)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国家机构具有的特性: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30.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他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31.政党(04名)

是指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特征: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目标。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⑤政党和政权紧密相关。作用:①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②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③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④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⑤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32.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特点:①政党制度死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国际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因素:社会利益结构、不同的国家政体、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选举制度

33.政党政治(07名)

即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包括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

34.两党制

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可以这样理解:①资本主义的两大仅仅是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②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常常以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统治人民的“两手方法”。③是资产阶级统治、欺骗人民的手段。新变化:①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中产阶级的成为共同的阶级基础。②两党政策和立法的趋同。

35.多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务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不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不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评价:多党制归根到底是由大资产阶级操纵的,本质上只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控制劳动人民的工具。

36.政治社团(04名)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特征:①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②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③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④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37.压力集团(03简、05、07名)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特点: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生活中相互排斥。④有特定的法律地位。作用:积极作用,催化作用、压力作用、缓冲作用。消极作用,破坏作用、腐蚀作用。评价;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38.政治文化(06名)(09名)

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知和道德习俗的复杂综合。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特征:①深刻的阶级性②鲜明的民族性③历史的延续性④相对独立性和

能动性⑤相对稳定性⑥特殊的社会结构性功能:①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②维系政治体系③维系、变革政治制度④影响政治发展⑤影响政治过程⑥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39.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主要包括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特点:①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②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③反映直观政治现象。④具有潜在积淀性。构成要素: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40.政治认知。(08名)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的形成,必须要有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三个要件。按心理发展的不同过程,政治认知过程又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过程。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基础意义。

41.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政治情感由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两个心理层次构成。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一种自发的过程,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

42.政治动机。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他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的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和直接原因。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政治动机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动机决定了人们政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3.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政治态度的特点包括:其一,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其二他是综合性心理要素。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毕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

44.个体政治心理(06名)

社会成员在个体状态下具有的政治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它是个人对其所处的政治关系和所有的社会政治经验的心理反映,也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主要包括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

45.群体政治心理(04名)

个体在个体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它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具有去个性、自发性、感染性等特点。其中,阶级政治心理、名族政治心理、集团政治心理最为典型。

46.政治思想(05名)(09名)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特点:①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②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③反映着深层次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④具有相对独立性。

47.政治哲学

对政治现象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的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与逻辑,其方法只要是哲学思辨式的,它的研究主题包括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理性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特点: ①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②是一种规范理论。③也从事于“手段问题”的研究。④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48.政治社会化(04、05、07名)

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特点:①它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②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③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④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⑤手段性特点。媒介: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实践。影响因素:①利益因素。②政治权力因素。③政治权利因素。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⑤社会文化因素。⑥政治事件。⑦政治社会化媒介作用的方式

49.政治发展

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实质是在利益、利益关系变化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诸方面的变革和调整。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引起的,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代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取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这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50.政治革命(09名)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序言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 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 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包容性? 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 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 一、填空题 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权力 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2.安全困境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3.集体安全 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三、简答题 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

政治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讲: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分析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那句名言:“雅典人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生存。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霍布斯: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黑格尔认为: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国家拥有“个体的整体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国家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而且超越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马克思韦伯认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的实体是容小的弱小的而非强大的。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相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其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意图和结果的道德,绝对道德与责任道德的关系。道德信念无法同行为后果相分离,行为后果反过来要追究责任道德的、并赋予道德责任以具体含义。责任道德的含义是:具体政治行为必须用具体标准来判断,不能用抽象、普遍的标准来判断。所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不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政治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为确保国家生存,政治领导人必须有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可以采取文明社会中能接受的政策。 二、权力与国际行为 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体系中包括权力分配,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权力一般定义为:“一个行为体能迫使另一个行为体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能力。” 权力是可以测量的,沃尔兹认为国家实力由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组成,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国家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有效使用力量”才能形成权力。 三、汉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7、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9、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3、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6、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部分 031、政治关系 2、国家 3、社会公共权力4、政治行为5、政治沟通6、政治表达041、政治 2、政治行为3、政党 4、政治社团 5、政治社会化6、群体政治心理051、压力集团 2、政治行为 3、政治斗争4、政治参与5、政治社会化6、政治思想061、政治文化 2、利益矛盾 3、政治斗争4、个体政治心理5、政治改革6、政治领导071、政治体系 2、压力集团3、政治权利4、政治社会化5、政党政治6、政治行为081、政治权力 2、国家机构3、利益矛盾4、政治参与5、政治认知6、政治制度 091、政治2、政治革命 3、政治思想4、政治表达5、政治文化6、政治民主 1、政治(04名)(06名)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政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②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的权力与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从而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关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统。 2、政治学 政治就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任务;政治学就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政治关系(03名)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与政治权利分配伟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她政治现象则就是政治现象则就是政治关系的外化与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表现为人类政治的发展变化。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关系三个方面。 4、利益 利益就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与特性的需要,它的形成就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就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指的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包括个人与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基本矛盾既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与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6、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就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就是经济关系与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就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其特点包括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 7、利益矛盾(06名)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电大期复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问答)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4.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

2002.10-2016.10月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题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和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P57 2.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P258 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P163 4.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P152 5.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P54 6.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7.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P147 8.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P261 9.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P380 10.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P286 1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P6 12.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P50 13.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P142 14.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P339 15.两党制: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P252 16.君主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P149 1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P202 18.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P369 19.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P332 20.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P179 21.单一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P164 22.马基雅维里: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权术政治论的代表人物。著有《君主论》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1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 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 ①含义 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 ②内容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通常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基于特定的利益,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权力现象,即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国家权力】是指由国家机器掌握和行使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制约作用的政治力量。 【主权】是指在一定地域之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 【社会公共权力】是以社会共同体或其代表的名义行使的权力。指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即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成员为获得或保持某种利益,在群体生活中拥有的可以作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与义务构成统一关系。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政治生活的特定资格。 【合法性权利】是指权力主体的权力产生的合法性以及权力客体的自愿服从。合法性权力的获得将大大减少统治成本。

自考政治学概论论述题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依据有三: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③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42.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答:①它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②它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③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④它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43.结合实际,说明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 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 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 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对 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 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 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 弊,是非和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 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国家安全; 42.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 系?答:①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 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 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②政 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 所采用的方式;它表征的是阶级 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③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 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 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 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 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④ 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 和多样性的特征; 43.分析我国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住 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 内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 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 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 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 利弊,是非得失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 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主 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 立,第一次消除了自阶级社会以 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 状况,实现了两者的直接结合。这 也消除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经 济根源,为国家向社会回归和融 合创造了条件。②多种经济成分 的并存,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 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多项方 针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4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维护国家 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意义。 答: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 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 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 系的最重要利益关系。一方面, 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 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 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 的根本走向、走势。另一方面, 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 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 性质和内容中,并制约着其他利 益关系的发展。 42.论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 治中的地位。答:①民族冲突导致 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 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 和社会生活;②民族冲突又使国 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 大变化;③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 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 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④霸权主 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 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 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3.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如何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 ①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 下,完善人代会运行机制,不断发 展扩大和完善民主制度,集中人 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当家作 主的积极性;②完善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立法工作 和法律监督;③进一步密切各级 人大与群众的联系;④加强人大 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逐步 实现委员会的专职化;⑤完善全 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 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加强制 度建设;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 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 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 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 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 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 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思想; 43.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 则。答: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②时 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时代特征; ③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 原则;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相配套;④有 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 则;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 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 政治、社会生活相适应;⑤兼政并 蓄、批判借鉴原则;弘扬民族传统 政治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 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 并蓄,为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 服务;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 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名词解释政治学原理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 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主义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求,一般认为人们的需求构成了利益的心理基础。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 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 权利。 6、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 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法治原则: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核心内容是 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 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 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由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10、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1、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和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时机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者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4、政治社团组织:政治社团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合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18、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19、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脚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0、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1、政治共识:是指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2、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主义观念来判断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22、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一方面是政治秩序的根本变革,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新的政治合法性的确立。 2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5、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6、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27、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9、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 政治: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氏族:所谓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 3.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国家观点的全面的 4.政体: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5.民族:所谓民族就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体制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6.政党:所谓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7.革命:所谓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8.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9.政治学: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10.君主制:所谓君主制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11. 11.共和制:所谓共和制是无论象征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还是实际行使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12.单一制:所谓单一制是将国土案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形式。 13.分离权:所谓分离权是指分离的自由,分离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必须分离,这就不是分离权利而是分离义务了。 14.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知政党。15. 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16.一党制:所谓一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准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

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道德说: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 政治法律说: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政治权力说: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政治管理事务说: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政府决策说: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君主论》:由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提出,观点: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主张为了实现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这一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阶级分析: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经济分析:即从政治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其最大缺陷,就是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 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 性。因而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 实质。 第二 章国家 与阶级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 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 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 织。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 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各单位, 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各个氏族 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 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 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以 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主 要特点: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 内;二是父权。 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 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 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 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 服从于阶级的机器。 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这种 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 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 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服从君 主,就是服从神意。它是古代奴 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典型的政治 思想理论,其实质是维护专制权 力。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 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 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 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以此 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 系的合理性。 暴力论: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 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 暴力的结果。暴力论认为,首先 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 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 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其次, 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 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 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 会的一种力量;最后,暴力论歪 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 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 家创立了阶级。 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力、公共 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 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 共事物的权力。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 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 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 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 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 最高;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 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 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 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 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 组织,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 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抹 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 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 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 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 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 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 整体功能。 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 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 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 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 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 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 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 会管理职能。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如军 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 狱和强制机关的设立,即暴力机 关。 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 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 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 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专政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 质是阶级统治,专政必须有强制 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 替 君主国:指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 人手中的国家; 贵族国:是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少 数人手中的国家; 民主国:是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多 数人,即民众手中的国家。 正常国:是指以谋求人类幸福为 目的的国家,包括君主国、贵族 国和民主国。 变态国:是指以谋求私利为目的 的国家,分为专制国家、寡头国 家、暴民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的本 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 各式各样的国家具体形态的共 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 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 过局部的、个别的某种现状的改 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 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 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实质 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 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 性的让步。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 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 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是建立 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 层建筑。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 以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 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 上层建筑。 地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是我国 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 有制形式。土地制经济允许土地 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 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 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 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 余劳动。 领土占有制:是西方封建社会大 部分时期中占支配地位封建土 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国王封赐 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 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 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领主管领 的领地可以世袭,但不可自由买 卖。主要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 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使用自己的 工具耕种份地来维持自己和家 庭的生活,同时无偿地为领主耕 种保有地,并承担本领地的贡 赋、徭役等。 自耕农占有制:就是农民自己占 有所耕种的土地,即所谓“一夫 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 国家占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就 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 的,规定宗族内部了尊卑、贵贱 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 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类大宗、小 宗和嫡长子继承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