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美德建设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美德建设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美德建设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美德建设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美德建设

梁雪爱

(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作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它担负着多种功能,家庭是否和谐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家庭美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家庭美德;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09)S1-0007-02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婚姻家庭关系是人类最普遍、最亲密、最美好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以和谐的社会关系为基点的。而和谐的家庭关系,恰恰是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美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家庭伦理道德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以个体为本位的情感因素,成为婚姻家庭的重要成份。原有的封闭观念被打破,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进入家庭,女性的自觉意识与自立意识增强,爱情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带动了家庭伦理道德文化向文明的方向发展。以上种种具有“自由、平等、协调和互尊”原则的家庭关系,彰显出我国家庭伦理道德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从总体上说,家庭伦理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婚姻家庭观有了更新,有爱情的自由婚姻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由于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评价等趋向“多样化”,婚姻家庭现阶段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新问题:离婚率有增无减、家庭暴力日益严重、婚外恋风潮盛行、婚前性行为的道德宽容等等现象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因此,在肯定婚姻家庭领域内取得的可喜变化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正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困境。如何在家庭领域内,化解不良因素对现代家庭道德的冲击,消除家庭伦理道德的模糊性和伦理行为的矛盾性,是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家庭美德建设的价值考量

家庭美德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基础和灵魂。家庭美德的价值,决定了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家庭伦理道德的当今现状,则昭示了家庭美德建设的紧迫性。

11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具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推动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决定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幸福就构成了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家庭作为一个“安乐窝”、“心灵的栖息地”,是家庭满足家庭成员情感需要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带,在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中,有了良好的家庭道德这一精神氛围,就能使人们在家庭中得到放松和调整,有效地缓解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们的身心疲惫感降到最低度,使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也最大限度的减少。

21家庭美德建设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时期。经济关系的变动,各种利益的分化和重新组合,既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改革的深化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家庭的转型,在家庭的转型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利益变动,也可能影响婚姻的基础,影响社会的稳定。有许多实践都证明,搞好家庭美德建设,不仅能处理和协调好家庭人际关系,建设一个团结、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且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所以,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发展对家庭的必然要求,也是家庭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关系,如果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搞好了,特别是千百个家庭的伦理道德建设搞好了,就能使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的道德环境。

31家庭美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中积淀起来的种种消极落后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全局考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

7

?

第31卷2009年12月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Vol131

Dec12009

①收稿日期:2009-11-20

作者简介:梁雪爱(1982-)女,广东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一个渐进式的积累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首先搞好家庭美德这一基础性建设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庞大系统工程才能有序良好地进行。同时,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深刻体会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将家庭美德的具体内容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才能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首先抓好和谐家庭建设。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家庭美德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1使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践履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家庭中的主轴是夫妻,夫妻之间的婚姻质量已日益上升为家庭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稳定是建立在夫妻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美满婚姻关系的关键在于夫妻在家庭生活中首先做到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当然,家庭关系中不仅有夫妻关系,而且有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于是,尊老、赡老将成为家庭关系中的永恒话语。在实践中,不仅给老人家提供必需的,宽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尊老敬老的过程中,要从精神上关心他们,尊重、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注意老人的情感需要,对老人始终如一地和颜悦色,使他们生活得愉快和幸福。爱幼就是父母要教育好子女,重视子女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坚强意志的磨炼。在顺境中不自喜,在逆境中不自卑。培养子女积极的上进心,强烈的求知欲,善良勤劳的品德以及养成自立、自强、自爱的优良品质。为了满足家庭的基本需要,为了提高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家庭成员应勤俭持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一优秀美德应该得到继承。

21强化宣传教育,塑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众所周知,家庭美德建设,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现代文明社会,应加大道德宣传教育的力度,倡导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树立良好的家风,从而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宣传、文化、新闻等有关部门要一如继往地广泛宣传先进的家庭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引导道德建设的潮流。同时,对于抛弃家庭、未婚同居、不尽抚养义务、家庭暴力、弃老虐老等不道德行为,给予强烈的舆论谴责。社区应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居民提供健康、文明、科学的娱乐环境和人际交往途径,进一步净化文化环境,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

社区舆论氛围,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公德,家家争五好,户户树新风的良好道德风尚。

31加强家庭领域里的法制建设

家庭领域里的法制建设是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家庭美德建设中,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正确认识道德手段与法律手段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基本的前提。针对婚姻家庭领域里出现的新问题,单靠道德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还必须借助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支撑。家庭婚姻关系需要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共同起作用。2001年的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使家庭领域里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趋向进一步相统一,使家庭道德建设中的自律与他律进一步紧密结合,为家庭美德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法制环境。但新《婚姻法》在制度上仍存着不少缺陷,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婚姻家庭的法制建设,弘扬家庭美德,以便更有效地规范人们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1贯彻婚姻家庭的诚信原则,强化婚姻关系中的义务

与责任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间,家庭婚姻道德出现滑坡现象时有所闻。在新的形势下,一些人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只讲个人的权利,忽视个人应尽的义务并不鲜见。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夫妻之间缺乏道德意识和家庭责任感所致。夫妻婚姻中的义务是指“夫妻之间相互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表明对方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道德要求。”婚姻中人只有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来对待婚姻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家庭婚姻中的责任与义务,在家庭婚姻生活中处理好理与欲、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才能使人们走出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误区。重付出,轻索取,重感情轻利益,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建和谐的婚姻关系。总之,家庭美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抓住各个环节,对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家庭美德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使家庭和美和睦,社会健康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 ]1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倪素香1婚姻道德的基础与裂变1中国应用伦理学

[M ]1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1

[3]潘永康1对建设平等和谐家庭的理性思考[J ]1妇女

研究论丛,2007,(3)1

[4]金一虹1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与新的整合

[J ]1江海学刊,19971

?

8?2009年 宜春学院学报 第31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选题

转变政府职能要做到() A、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B、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C、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D、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标准答案:A,B,C,D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A、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B、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C、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D、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E、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标准答案:A,B,C,D,E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要按照的“三贴近”的要求是() A、贴近发展 B、贴近生活 C、贴近实际 D、贴近群众 标准答案:B,C,D, 要发展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 A、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D、更新教育观念 E、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等等。 标准答案:A,B,C,D,E 基层党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A、基层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 B、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C、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 D、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E、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标准答案:A,B,C,E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 A、以人为本来决定服务导向 B、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C、以社会力量来改善服务供给 D、以维护社会公正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E、以法治化建设来强化服务保障 标准答案:A,B,C,D,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 A、积极推进城乡统筹 B、发展现代农业 C、深化农村改革 D、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 E、增加农民收入 标准答案:A,B,C,D,E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财政 E、改革 标准答案:A,B,C,E 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 目标是() A、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 平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C、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D、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 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E、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 标准答案:B,C,D,E 以下各项属于传统安全威胁 的是() A、军备竞赛 B、军事威慑 C、经济安全 D、恐怖主义 E、战争乃至核大战的危险 标准答案:A,B,E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 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包括()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E、尊重创新 标准答案:A,B,C,D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 A、国家集中力量对落后地区 的扶持 B、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C、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E、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标准答案:B,C,D,E 政府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 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具 体的措施有() A、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 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 的经济增长方式 B、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C、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D、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 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E、加强失业调控及完善境外 就业管理体制 标准答案:A,B,C,D,E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 ()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 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 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四权”的意义体现在 () A、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 需要 B、是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 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体 制机制的需要 C、使宪法上的公民民主政治 权利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 D、表明国家充分意识到这些 公民权利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 制,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E、是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一 次重要充实,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 一次重大转折。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B、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C、积极向上,融洽和谐 D、敬业奉献 标准答案:A,B,D 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在于() A、合法性 B、自主性 C、自律性 D、服务性 E、多样性 标准答案:A,B,C 在我国,之所以要发挥民间组 织的作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 求 B、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C、适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要求 D、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 要求 E、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 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标准答案:B,C,E 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必须() A、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治 建设 B、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C、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 社会功能 D、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 服务和管理网络 E、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答案:A,E 按照比较常见的做法,突发事 件可以氛围四种类型()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E、涉外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A,B,C,D 从全局出发全面落实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B、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 化农村改革 C、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 业和农村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D、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E、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 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 题。 标准答案:A,B,C,D,E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的途径有 () A、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 B、完善司法民主程序,加强 司法民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摘要】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完整版)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第一篇: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加强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与党同心、与民贴心,建和谐社区,是我们街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更是基层工作永远的主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处在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是体现群众利益最直接、联系群众最密切、反映群众呼声最集中的工作领域。 要实现加强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就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认为,要加强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区,应着力做好 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阵地建设,大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功能、统一标识”,大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用房应设置为“六室、三站、二中心、一学校”,即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社区警务室、科普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再就业服务站、医疗计生服务站;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社区救助中心;市民学校。实现“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工作有平台”的目标。 二、抓好社区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一)以“便民”为中心,完善服务网络。 1.建立社区服务体系。街道办事处要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项目不少于10个。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经费、制度要落实,管理要规范。 2.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建立医疗、家政、副食、托老托幼、绿化保洁、中介咨询、保安联防等方面的社区服务项目10个以上。设立求助电话,及时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3.多渠道发展社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以便民利民为主的、保本微利的社区服务项目。 引导社区服务项目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以“乐业”为重点,推动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供求信息网络,街道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社区建立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点,使社区下岗、待业、失业人员都能得到职业培训、指导、介绍等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就业安置率。 (三)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完善社区医疗卫生网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预防、医疗、康复、保

构筑群团工作合力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筑群团工作合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在新的阶段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指出:“改革和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越要加强党的群众工作,越要发挥好工青妇组织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表明,群团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加强群团组织工作,对于聚合各方力量,建设繁荣安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在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群团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联系、联络作用,在服务大局,服务广大职工、青年和妇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创新了工作载体,拓展了工作领域,延伸了工作手臂,不断提高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成效。群团组织在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群团组织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群团组织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主导下,群团组织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使得基层群团组织的工作出现“边缘化”:没有专职群团干部,或有的身兼数职(本职工作无法保证);有的在其位,但不谋或少谋其职,群团活动经常受到大量其他事务的冲击,无法正常开展;群团组织建设常常被忽视。 2、工作对象复杂多样化。由于市场法则不断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人们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趋势愈发明显,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使得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空间扩大,群团组织原有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相关群体。如有的单位中的团员对团的认识淡薄,为了逃避义务,甚至不愿意亮出团员身份;有的工人不但不懂得依法参加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还认为入会要交费,不划算。大部分企业中的职工和团员青年、妇女,他们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工作受市场影响大,变动频繁,造成管理难度增大,使开展群团建设工作缺乏连续性。 3、自身建设薄弱。一些群团组织工作上、组织上与党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有的群团工作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缺乏热情,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未能充分体现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出现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 4、相互联系力度不够。群团组织因为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近,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相互交叉,在某些领域存在各自为战、争夺资源、重复劳动的现象,造成势单力薄、整体工作效果较差。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 吴邦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题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考试单选题参考答案(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考试 二、单选题共20 题 题号: 31 本题分数:2 分 关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 (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b5E2RGbCAP A、两者是没有内在统一的 B、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C、没有社会和谐就没有科学发展 D、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统一中共同发展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2 题号: 32 本题分数:2 分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走的新型发展道路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p1EanqFDPw A、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C、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促进 D、信息化和工业化共同发展 标准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 33 本题分数:2 分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切入点是 (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DXDiTa9E3d A、科技进步 B、改革开放 C、经济结构调整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标准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 34 本题分数:2 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的出发点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RTCrpUDGiT A、民主执政 B、执政为民

C、依法执政 D、执政为党 标准答案:A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5PCzVD7HxA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标准答案: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 C、以人为本 D、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标准答案:B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发展现代农业 B、增加农民收入 C、繁荣农村经济 D、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标准答案:A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 A、学校 B、政府 C、教师 D、教育领导 标准答案:C 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它放在首位的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jLBHrnAILg A、经济效益 B、生态效益 C、社会效益 D、获取最大利润 标准答案:C 公共服务的提供的特点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最新为和谐社会建设尽力: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为和谐社会建设尽力: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主要观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自身经营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物质保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并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高认识,增强能力,扎实工作,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尽心尽力、添砖加瓦,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使命和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多年来,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始终坚持“三色公司”的企业使命,即致力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

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当前,国有电力企业不仅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且要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国有企业神圣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国有骨干电力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充足、环保、价格合理的电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头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每个社会成员和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国有骨干电力企业尤其应当努力承担起这份责任。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机遇与和谐的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国有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做强做大,在持续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应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和全局,通过做好各项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对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来说,就是要立足于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实际,着力抓好安全生产,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着力加强节约环保工作,着力协调利益关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稳定发供电。安全生产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与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密切相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企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和谐社会试题

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朕即国家”、“君命即法”等语言表达的是一种(C) A.法治思想B.德治思想C.人治思想D.无法判断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D) A.1927年 B. 1931年C.1949年D.1954年 3.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的关系是(D) A.各自为政B.互不相容C.时间先后关系D.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是(B) A.法治统一B.公平正义C.以人为本D.执法为民5.2000年,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A) A.《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 B.《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 C.《浙江省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D.《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 6.法治政府的核心是(A) A.规范和控制公共行政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建设责任政府 D.打造适度有为政府 7.什么既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条件,又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C)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民主政治D.执政为民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C) A.和谐社会建设B.法治建设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9.最高层次的监督是(D) A.人民群众的监督B.社会舆论的监督C.检察院的监督D.人大的监督 10.司法的基本属性和最终目标是(B) A.独立B.公正C.中立D.公平 11.司法公正是指( C ) A.程序公正B.实体公正C.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D.实质正义12、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 B )、贵在落实。 A贯彻B实践C宣传D学习 13、建设资源节约型、( D )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A环境优美B环境保护C环境和谐D环境友好 14、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 ( C )制度。 A就业指导 B公共服务 C就业援助 D企业引导 15、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 A ) A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社会内部之间的关系 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C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正确处理国际关系 1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B ) A实现社会和谐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反过来说,只有坚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作为处在生产力和社会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如何发展时强调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

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

(完整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考试单选题参考答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考试 二、单选题共20 题 题号: 31 本题分数:2 分 关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 (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两者是没有内在统一的 B、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C、没有社会和谐就没有科学发展 D、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统一中共同发展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2 题号: 32 本题分数:2 分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走的新型发展道路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C、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促进 D、信息化和工业化共同发展 标准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 33 本题分数:2 分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切入点是 (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科技进步 B、改革开放 C、经济结构调整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标准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 34 本题分数:2 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的出发点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民主执政 B、执政为民 C、依法执政 D、执政为党 标准答案:A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标准答案: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 C、以人为本 D、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标准答案:B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发展现代农业 B、增加农民收入 C、繁荣农村经济 D、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标准答案:A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 A、学校 B、政府 C、教师 D、教育领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 建设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民族的繁荣,文化的落后制约民族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兴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民族走向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则会削弱民族发展的动力。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

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作为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辉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性,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统一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

最新学习宣传宪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学习宣传宪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点工作。因此,“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成为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首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决定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恰恰契合了宪法对国家未来奋斗目标的表述,更有利于我们在“五五”普法中对宪法精神的领悟和把握。我们要大力宣传依宪法治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和谐社会,从小处着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体对应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着内部的和谐统一。从大处观察,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我们要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要努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面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努力宣传、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坚持宣传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关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要向社会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大力宣传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种种措施。作为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平等保护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治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忠实执行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要宣传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完善司法保护人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是宪法本身的要求,也是普法宣传的目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五五”普法将与“十一五”规划同步实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在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五五”普法规划的过程中,再接再厉,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法制环境尤为必要。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关键词:社会分层,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国社会分层现状 1.现今“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金字塔”形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型,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所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级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对于“橄榄”形或是“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2.我国中间阶层现状及特点 “橄榄”形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阶层是形成“橄榄”形结构的核心。现如今,我国“中间阶层”初见端倪,一些模糊的“中间阶层”已出现在我们身边,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间阶层”不论是从人数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如。不难看出,中间阶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参照西方发展经验,中间阶层能够缓和社会利益调整中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它具有“贫富分化及社会利益冲突的缓冲功能”、“社会地位公正获得的示范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性社会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功能”等社会功能。二、扩大中间阶层,形成合理、和谐的社会分层结构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扩大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形分层结构。那么,应该如何扩大中间阶层呢?针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但是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显示的社会冲突。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缓解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之一。 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在国外,白领的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中间阶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所以,要想扩大中间阶层,绝不能忽略教育和科技的力量。一方面,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扩大新中间阶层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走科、教、研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