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反思

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反思

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反思
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反思

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逐步适应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在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由于建筑市场供需失衡,建筑施工企业结构不适、包袱沉重、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困扰和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巫待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不断进行企业创新,才能抓住机遇,摆脱困难,迎接挑战,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 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建筑业施工能力总量过大,生产能力过剩,施工队伍庞大与施工任务不足矛盾非常严重。

2000年,全社会施工项目个数巧6352个,比上年减少5435个;而建筑业企业则由1995年的41364个增加到20(刃年的49722个旌续5年出现了增长的势头。

2. 建筑市场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

由于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建筑市场过度无序竞争。

如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业主规避招标,假招标;承包商转包、违法分包、挂靠、越权承接工程等,仍然屡

禁不止。

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的问题仍相当严重。

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滥用职权干预工程发包、承包的问血铁道工程企业管理题仍然存在。腐败现象和经济犯罪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关系,又使大

批建筑施工企业资金极度紧张,再生产难以为继。而名目繁多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更使企业经营步履艰难。

3. 建筑施工企业历史包袱沉重

一是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严重不足,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5%。二是企业富余人员多,约占企业总人数的1/3至1/40三是企业办社会负担重。企业办社会支出约占企业销售收人的 4 一5%。另外企业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有的企业一名在岗职工要养活 1 一3个离退休人员,还不包括家属和子女。

4. 建筑施工企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组织结构上,大的不强,不足以成为国内建筑业的龙头和骨干,更无法与国外承包商抗衡;小的不专,没有发挥应有的专业承包优势。在资本结构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职工特别是经营者所占资本比重很小,更没有社会资本的注人,没有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 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

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和素质不高,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在某一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面对建筑市场竞争剧烈的局面,同时又面临人世”的挑战,凭企业现有的实力和条件不但不能开拓国外市场,恐怕连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可能拱手让于外人。

二、政策引导,规范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

1. 调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局面。

建筑业结构调整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建筑市场存在问题,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设部重新颁发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将建筑业资质企业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序列。施工总承包序列增加特级资质,提高了三级资质标准,取消了四级资质。这就把建筑业企业从资质定位上划分了层次,压减了数量,控制了规模,促使大企业做优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同时,严格实行资质管理,促使不同序列的施工企业在相应的平台上有序竞争和流动,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建筑市场供需关系,进而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 健全法规,严格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改善建筑业市场秩序混乱局面。

一是加快配套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法律体系。<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的出台与实施,在提高工程质量,强化市场机制,促进公平竞争,纠正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现行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

,提高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意识,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自觉性,尽快实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行政

管理”到依法监督” 观念上和调控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要对现行招投标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加快《招

标投标法》的配套法规建设,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发展要求的招投标法律体系。二是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解决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问题。

有形建筑市场是解决规避招标和招投标弄虚作假的一种有效途径。

健全有形建筑市场,加强其管理,规范其运作,有助于解决有形建筑市场政企不分问题,将交易中心的服务功

能与政府的管理职能分开;有助于纠正政府监管机构和人员的不良行为,维护投标方合法权益;有助于打破地区

封锁和行业壁垒,推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的形成,增强工程建设和招投标活动的透明度,同时也便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避免招投标活动中出现暗箱操作”、明招暗定”等违法现象和行为。三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人和清出制度,解决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问题。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查,从源头”上把住市场准入关,同时建立市场清出制度,对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对存在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无证承包或越级承接工程业务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要给予通报批评、予以公开曝光,不但要给予该单位直接负责人以严肃处理,还要对该单位实施重新核定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直至清出建筑市场的严厉处罚。

四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维护招标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施工许可制,竣工验收备案等一系列制度。

特别是在招投标活动中要建立以工程担保和保险为核心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使建筑市场各方行为

主体形成相互协作的健康运行体系。这不仅是建筑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与市场经济接轨,加人WTO,融入全

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严肃查处五无”无规划、无报建、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办理监督)工程项目;杜绝资金不到位工程项目进入市场;消除因压级压价而以最低价中标,导致偷工减料,最终形成豆腐渣”工程的现象;严禁因投资方行为不规范造成的拖欠工程款及合同费用,而产生大量的三角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调整结构,不断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推进企业结构调整,是建筑施工企业摆脱困境,重现生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是根据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定位,改变企业功能雷同、结

构单一的形式,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突出重点,把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拓宽施工领域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二是果断退出非优势产业,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2.

调整优化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是改变建筑施工企业产权单一、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

加大经营管理者和职工个人人股比例,并提倡引进社会法人股或自然人股。二是对现有的国有独资公司进行改

组,对与主业不相关的经营企业进行联合、兼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以实现国有、职工、社会股构

成的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3?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精干高效化。

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要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即通过对局处实施规范化公司制改革,建立起一种层次清晰、权责明确、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吻合的组织结构。

二要与企业资质管理就位有机结合。通过资质重新就位,可将企业内部的中小企业归并,形成相对独立

的,适应不同工程需要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实体。三要与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有机结合。一方面将负担

的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幼儿园、公安等纳人当地社会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对这些社会

服务机构进行分离或分立,逐步将其移交给地方政府。

四要与分流消化企业富余人员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用好用活国家有关政策,实施再就业;另一方面可让企业

富余人员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发给一次性补贴,与企业解除合同关系,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实施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1.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造和构造合理的企业集团内部运行机制,实行制度创新。一是从集团各层次企业功能定位出发,确定制度创新的具体形式。二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有效制衡、责任明确、协调运转的制约机制。三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和考核,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机制创新。企业机制创新要以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人员公开招聘、择优竞聘力度。

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二要以职设岗,以岗定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建立优胜劣汰的用工机制。三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人员定期考核力度,逐步推行和完善管理人员末位淘汰制”。

四要进一步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取消干部的行政级别,将干部的职务级别管理改为岗位层次管理。主要在分配方式上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持有股份权和股票期权制,逐步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瞄准高、大、难、新”工程项目和高层、高速以及地下工程项目的仁马和实施,努力把握其发展脉搏,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从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上,未雨绸缪。一要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投人,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二要集聚以施工企业

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辅助的技术创新人才群体;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面向市场、立足项目、整体优化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格局。

4?管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改变,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进创建和架构新的企业组织、理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创新过

程中要注重六个’转变:一是注重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二是注重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三是注重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四是注重企业自我评价向用户满意转变;五是注重单一竞争向竞争合作转变;六是注重企业整合向全面创新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