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分析

摘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专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公民实施应当被刑事处罚、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育或者强制戒毒的违法行为。所谓未成年人违法,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但其危害程度轻微,虽构成违法,却未构成刑事处罚的行为。所谓未成年人犯,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监狱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是指已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已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即少年犯。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虽然实施了综合治理,其快速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从整体上看,违法犯罪人数仍然逐年增多,并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的调查研究,把握新时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规律,关心未成年人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预防

I

Abstract

Minor illegal crime, it is already full 14 points less than 18 citizens should be punishing criminal punishment, education, sheltered,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or compulsory rehabilitation of illegal behavior. Alleged illegal minors, refers to the age of 18 years, act endangering citizen society and others, but its harm degree, although slightly, but not constitute unlawful act constitutes criminal punishment. So-called minor prisoners,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riminal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 JianYuFa means has over the age of 14, with 18, has constituted a crime, namely the minors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Minor illegal crime is facing the world with universal,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and drug gang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alled the "three world is one of pollu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juvenile crime in China, although problems,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apid momentum gained effectively, but overall, illegal crime number still increase annually, and presents TuanHuoHua juvenile in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of minors status and causes of the crime investig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crime, law, care minors growth, preventing and reducing juvenile crim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inor illegal crime, Causes,Prevent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 前言 (1)

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2)

2.1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的 (2)

2.2 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犯罪为主 (2)

2.3犯罪形式以团伙犯罪为主 (2)

2.4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突出 (3)

2.5犯罪反复性强,再犯的比例高 (3)

2.6犯罪手段简单、方法直接,暴力化、成人化倾向明显 (3)

2.7女性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 (4)

2.8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4)

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4)

3.1自身原因 (4)

3.2家庭原因 (5)

3.3学校原因 (5)

3.4社会原因 (6)

4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 (6)

4.1抓家庭 (6)

4.2抓学校 (7)

4.3抓社会 (8)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III

1 前言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但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却是逐年上升趋势,并向团体化、暴力化转变。因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1991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时代的违法犯罪都带有该时代的内容和特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少数由于具有突发性外,大多数都具有较明显的蜕变过程。典型的过程就是从兴趣爱好发生不良变化到思想意识上出现一些不健康或错误的东西,进一步发展到形成不良品德,从而表现出一些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最后触犯刑律,走上犯罪道路,从轻微犯罪发展到严重犯罪。未成年人从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开始,内化为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的错误,进一步外化为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一个逐步升级、逐步蜕变的过程。当未成年人由于主观、客观因素而逐步形成犯罪习惯后,如果没有有力的早期预防和社会控制手段,其将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观点,可以认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当犯罪习惯形成以后,便具有诱导功能和催化剂作用,每当遇到适当的情景,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便会自动地或有意识地去犯罪。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呼唤着人们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活动严重的影响了全国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由此,对于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2.1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通过对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在有些不良少年中还流传着14岁以下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要抓紧时间干点事的说法,小偷小摸成性,有些14岁以下的少年还被别人利用成为作案工具。根据有关数字显示,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2.2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为主

由于未成年人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加之受灯红酒绿及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影响,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高享受,金钱物质占有是其主要的犯罪动机。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偏低,心理不成熟,当没有金钱来满足欲望时,就通过违法犯罪的途径来谋取钱财。在近几年破获的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当问询其作案动机时,绝大部分是由于缺钱花,没钱进网吧等。

2.3犯罪形式以团伙犯罪为主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在对学校及检察院的走访中就了解到,在检院办理的案件中就有不良少年结拜帮派等抢劫学生财物的案件。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2.4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突出

5

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辍学流失生违法犯罪问题突出。社会闲散未成年人既无学业、事业的羁绊,又不受集体生活的约束,一旦交友不慎,受犯罪分子教唆或指使,就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其中,主要以辍学流失生、无业青年以及在校中小学生为主,且男性占绝大多数,特别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向社会后,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不管真空状态,浪迹街头或在网吧、录像室、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打发日子,因此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机会增多,加之自身防范控制能力差,客观上为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在校中小学生犯罪规律分析,不难看出,他们中绝大部分因为成绩不好,经历着从学校“后进生”流失沦落到社会上的毒瘤的蜕变规律。

2.5犯罪反复性强,再犯的比例高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中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增多,并且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6犯罪手段简单、方法直接,暴力化、成人化倾向明显

往往针对被害人身体直接采取打击或者持刀威胁、砍伤的犯罪方法,手段较成年人残暴且不计后果。许多未成年人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在走访中了解到,未成年人犯罪有许多为激情犯罪,一时兴起,不记后果。为了一句话或因为别人看他一眼不舒服就将人活活打死打伤。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可见,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逐步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2.7女性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

女性化是指在当前未成年人罪犯中,女性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查找资料显示、70年

6

代以前,我国罪犯男女比例为100∶1 ,但目前已接近10∶1 。随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上升,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是当它出现在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特定领域的时候,这明显已是不正常了。女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往往是因为在特殊时代里女性心理结构的不稳定造成的,其特点是犯罪类型往往集中在财产型和性犯罪等方面。而且,在集团型犯罪中女性未成年人罪犯往往因其生理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出远远大于男性未成年人的危害性。

2.8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群体性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多元化现象,不少未成年人的耻辱标准明显错位,他们对犯罪的耻辱感越来越淡化,“笑贫不笑娼”,认为老实本分等于无能、不守法的富人比守法的穷人更受人尊重。一旦犯罪被捉,只认为自己运气差,并不认为是什么耻辱。在民警办理案件中发现,有的未成年人竟然能供出一大批比自己更“坏”、更恶劣、继续逍遥法外的人,并表现出一副尊重、崇拜的表情。

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品行道德、法律意识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个体生理、心理因素问题,他涉及家庭、学校甚至于整个社会。一方面,未成年人生理处于发展变化期,心理不成熟,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及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不健康家庭环境、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以及加剧变革的成人社会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的重要原因。

3.1自身原因

从心理角度讲,未成年人自我认知能力差、是非辨别能力弱、抵制不良诱惑能力不强,容易沾染不良嗜好,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从了解得知,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再次,从受教育和掌握知识角度看,未成年人法律知识欠缺,在抓获后,“不知道犯罪”、“认为不犯罪”是未成年犯常用词语。

7

这些未成年人,要么接受健康教育少,极度自私,只图自己兴趣所至,不管他人利益;要么感情冷漠,不懂亲情,不服管教。

3.2家庭原因

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重要尤如土地之于苗木——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基本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收、生活目标的确定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育不健全,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通过查阅未成年人犯罪案卷,发现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父母离异: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生活在单亲或重组过的家庭中,一旦这些家庭忽视对子女的关心和引导,就很容易带来孩子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是家长无力照管:如大人都在做生意,孩子长期处于“放养状态”,易沾染不良嗜好,易误交“匪类”上“贼船”。有的是家庭教育严重失当:对子女一味娇纵溺爱或一味粗暴生硬,欠缺沟通交流,使得子女难于管教。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都会使未成年人产生人格缺陷,成为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3.3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课堂,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力。但是,居高不下的在校学生犯罪率却折射出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注重于高分数、高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恨不得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而不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培养和谐社会建设人才的高度出发。表现一:教育内容只围绕教材大纲,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教育;表现二:丢“包袱”,消极对待双差生,甚至暗示、放任、动员其辍学,把他们过早地抛向社会;表现三:与司法、公安等机关联系少,法制教育开展不力,出现问题沟通不及时,未做到及时常握、有效处置;表现四: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听任学生自己在外租房,形成监管真空。

3.4社会原因

8

人是社会的产物,现实社会必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就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失衡,诱发犯罪。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大众媒体的普及,“上网”对如今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低估。通过调查发现,光顾市内网吧的往往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在网上的活动主要有如下三种:一是打网络游戏,在网上,以《传奇》、《CS》《星际争霸》、《仙剑奇缘》、《魔兽》等网络游戏深受未成年人的捧爱,这些游戏,玩家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冲关、打装备、完成任务,很多未成年人就为这些虚拟的东西废寝忘食,学业荒废,甚至于严重依赖网络,引发一系列心理、生理的障碍。二是聊天,用QQ等聊天专用工具或进网络“聊天室”,进行网上交友、会友,据了解,未成年人“网恋”大多就是先从网络聊天开始的。三是浏览其它网上信息,如看网上新闻、网络电影,甚至点击黄色网站、迷信网站,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受到了大量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

4.1 抓家庭

要通过宣传,唤起广大家长对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重视,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父母是教育子女的主导,家长不但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孩子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矫治,还要结合书本、看电视的有利条件,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给孩子讲解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道理,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要及时与学校沟通,经常掌握孩子的言行状态。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每个家庭都必须以对子女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高度出发,维护家庭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好表率,注重沟通,正确教育,引导子女形成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守法的意识,筑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4.2 抓学校

4.2.1教育体制的改革

9

应强化提高义务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将九年制改为十二年制,普及高中以上学历,先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区域首先改革,这既顺应了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又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就业能力。其次是孩子们在18岁以前都有书可读,避免减少因考不上高中而无事可做,浪迹社会,学坏变坏的现象发生。

4.2.2学校要加大法制教育力度

未成年人犯罪以盗、抢案居多,犯罪手段从语言威胁发展到暴力殴打甚至持刀伤人。冲动,不计后果,在众多犯罪中居突出地位。这暴露了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我们的教育内容还迫切需要改革。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法制教育。

要推行从政法机关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做法,协助学校加强法制教育。要结合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让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让其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巩固提高法制课的教学质量,在学生中开展学法、用法的实践活动,经常邀请司法机关现身说法,讲法制课和开展图片展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要在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宣传透明度,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模拟法庭等活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要开展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综合治理,制定能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责任到人,狠抓落实,使学生在法制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流失社会的辍学生、双差生,要在了解和掌握辍学原因的基础上,主动配合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做好规劝工作,动员和帮助他们重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对后进学生,学校要建立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在思想上进行诱导,情绪上进行疏导,学习上进行辅导,行为上进行督导,有力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4.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其根本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对青少年在心理上施加良性影响,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青少年获得能以高尚的需要去抵制或代替庸俗的需要,以正义的良知去抵制或代替邪恶意念的能力。在学校、在社区开展有益的业余文化活动,开展远离“网吧”、远离毒品,清理整顿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书”等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4.2.4建立法制教育基地

10

要努力把条件较好的学校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对失足少年要强调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预防为主,打击为辅的原则,让失足少年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看到希望。

4.3 抓社会

4.3.1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政领导,应提高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要性、迫切性的战略性认识。要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作为检验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常抓不懈,层层落实。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加强指导,协调好公安、司法,检察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并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3.2用政府行为加强法制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大失足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力度

加大中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强化法制教育。要加强对中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要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和世界的新知识教育接轨,以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较为空缺的行业和职业需求为主,多培植一些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就业压力。同时,因初中考不上高中,高中考不上大学这一批学生有事可做,有书可读,这对国家、社会、家庭、孩子都大有好处。这样孩子们完成学业,基本都达到20岁左右年龄了,也基本成熟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大大减少了。

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个基本法律。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改变家长的育子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社会各部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职责,以及不履行这些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对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依托社会力量,人人尽责。动员全社会,掀起新高潮,宣扬八荣八耻,挽救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特别注重刑满释放人员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教唆、毒害以及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对触犯刑律的未成年人要集中帮教,对教唆犯要给予严厉打击。以革命的理论和爱国主义、启迪其觉悟,以父母之心,医生之责,教师之情,拨动其心弦,鼓励他们从今天做起,向昨天告别,促使一些罪犯消除对立情绪,悔恨自己的过去。

11

4.3.3要加大对网吧、音响制品查处力度,有效净化社会环境

开展“未成年人安全放心网吧”活动,依托学校电化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制、道德普及和培训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宣扬暴力、色情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东西;用丰富多彩和好学上进的内容充实孩子们的生活。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形势、政策、法制和前途教育,让他们的幼小心灵受到文明文化的培养。

4.3.4要加强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法院建立少年法庭。少年法庭对未成年人犯审判罚教结合,寓教于审,延伸帮教,在辅以特邀陪审员制度的设立,聘请一些热心此项工作的有识之士,作为少年法庭的特邀陪审员,在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少年法庭的组成人员,同审批人员有同等的权力;有案时参加陪审工作,无案时结合本职工作,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少年犯要建立必要的回访和考察制度,协助有关单位落实帮教措施。检察机关要通过行使检察权,全方位地贯彻执行拘役感化和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准则。注意区别未成年人与青年的界限,注意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注意掌握刑法规定的“从轻”和“减轻”的界限,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一些特别有效的办法。如我区检察院设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小组这一组织形式和开展工作的情况,效果都不错。认真抓好帮教责任制。建立和落实帮教责任制是依靠社会力量的教育、感化、挽救违法未成年人的最有效办法。学校帮助失足的在校学生,社区居委会帮教失足的未成年人(流落在社会上部分),家长帮教失足的子女,把这一切都落到实处,我们的帮教工作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普陀办事处开展的献爱心活动和宅吉办事处开展的“五老”帮教活动,都收到很好效果。

4.3.5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岗位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第二产业,以增加就业岗位,减轻青年人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乃至以后相当一个时期,就业问题仍是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的教育格局,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的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一代,让他们都远离社会糟粕文化的影响,远离犯罪。

12

参考文献

1.蒋小燕:《试分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载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月刊。

2.曾燕波:《城市青少年犯罪特征分析》,载于《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6月刊。

3.周克庸:《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的原因》,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月刊。

13

4.郭翔:《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惩教与康复》,载于《优秀论文选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5.https://www.doczj.com/doc/542800801.html,/ 青天法律新闻网。

6.曾燕波:《城市青少年犯罪特征分析》,载于《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6月刊,第34页-第36页。

7.邵道生:《转型社会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第二卷》,339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8. https://www.doczj.com/doc/542800801.html,/ 中华心理教育网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4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案件一 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想到要挨打,就不敢回家,只好在大街上游荡,肚子饿了就去食品店里偷。这样,渐渐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跟着他们到公共汽车上扒窃、去居民区里撬门拧锁、在学校门口拦路抢劫。以至多次被警察抓进派出所里进行教育,每次父亲从派出所将他领回家后,对他又踢又打。父亲打得越厉害,刘某越不敢回家,作案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最后一次是父亲用铁链子把他锁住,下班回就打他。一次,父亲用细铁条狠狠地打他时,不论他怎么求饶,父亲都不肯放手,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方凳,就提起来朝父亲砸去,正好砸在父亲的额头上,加之用力过猛,致使父亲昏倒在地,经检查,为严重脑外伤,至今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案发后,刘某说:当初父亲如果能好好地教育我,不要动不动就打就骂,更不要把我往死里打,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案件二 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

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案件三 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不良家庭教育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看了以上这些沉重的案件,我想,类似这样的案件数不胜数。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国,人们历来十分关心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对预防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犯罪也是十分关注,而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少年,关系到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上。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我国人民当今尤为关注的话题。而现有的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她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 一个人原因 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加上模仿能力极强,容易受同伴、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极易被引上邪路。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容易沾染不良嗜好。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对孩子明知有缺点也不纠正,就会培养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庭则采取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脱离家庭的监管,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有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走向堕落。我区少管所调查统计该所全部在押犯家庭教育情况,其中管教不严型占46.45%,粗暴打 骂型占12..43%,溺爱娇惯型占 6.8%,不教不管型占17.7%。以上四种类型占总数的83.385%。 3.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

法制讲座一 ------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讲课之前,我要向大家先介绍以下三个概念,即“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称你为未成年人、少年或青少年时都不算错。但是在适用法律时,我们的提法都是用“未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在,我们有的同学会说了,温叔叔,别在这里骗我们小孩子了,我知道: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那么,请问:未成年人“干点坏事”真得“没事”吗?有这样一个故事:郑某,男,15岁,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外东游西逛,偶然结识了周某(男,19岁,无业青年)俩人成了铁哥们,俩人干过小偷不摸的事儿,甚至进行盗窃,刚开始,郑某很害怕,但周某说:“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郑某抱着这种想法,胆子愈来愈大,逐渐萌发了没钱就去偷、就去抢的念头。2001年3月18日,郑某因偷盗被拘留,后因涉嫌抢劫而被逮捕并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怎么会被判刑呢?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慢慢说明的。 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2004年的七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感觉好玩,将自已买来末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装入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今年4月发生的案件,命案:两个14岁少年预谋后,持马刀和绳索杀害一名13岁学生,动机仅是为今后闯社会“练胆”。他们杀害小健的原因仅是给今后闯社会“练胆”。从刚才两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很清楚地说明了那几位同学对违法和犯罪认识的不清。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已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1、2010年4月25日,赖某、吴某、王某三人在某中学门口强行将读初中的李某带进一废弃的房屋内,并打电话给李某的父母要求他们将20000元打进其指定的账户,否则便“撕票”。由于李某在屋内表现“不老实”,赖某等3人殴打了李某,并造成李某轻伤损害。后在李某父母的配合下,赖某等3人被警察抓获。经查,赖某出生于1994年8月6日,吴某出生于1994年12月8日,王某出生于1995年3月9日 对赖某等3人如何定罪存在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赖某等3人应定绑架罪:赖某等3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客观上绑架了李某,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虽然在绑架过程中造成李某轻伤损害,但该伤害行为能被绑架行为所吸收,不应单独定罪。所以赖某等3人应以绑架罪定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赖某等3人不构成犯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本案中,赖某等3人在犯罪时均未满16周岁。从客观上看,赖某等3人的所为构成绑架行为,但是依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不构成犯罪。可能有人会认为,“尽管赖某等3人的绑架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其殴打李某的行为应该分出来单独定性。”当然,如一个“犯罪”下存在两个违法行为,但该“犯罪”整体行为不构成一个单独的犯罪(以主行为触犯的罪名)的,则应考察该“犯罪”下的其他违法行为是否构成

犯罪,如果该违法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则整体行为以该违法行为触犯的罪名定罪。本案中,赖某等3人对李某的殴打行为就是上述所说的该“犯罪”下的其他违法行为。 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赖某等3人对李某的殴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该行为客观上是一个故意伤害行为,但赖某等3人在犯罪时均未满16周岁,《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对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即主体要件不符,所以赖某等3人对李某的殴打行为不构成犯罪。综合以上分析,赖某等3人不构成犯罪。 2、案情:1996年2月5日出生的中学生吴某某因涉嫌抢劫罪,于2011年12月31日被逮捕。经审理查明:2011年11月27日22时许,吴某某伙同戴某在常州市开发区一浴室旁的巷子里,拦住下晚自习的中学生刘某,采用言语威胁、殴打等手段,劫得30元及电动自行车一辆(价值1140元)。后两人将电动自行车典当,得款300元。2012年3月15日,某区法院一审对吴某某作出判决,认定吴某某犯抢劫罪,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鉴于被告人吴某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减轻处罚,在三年以下判处徒刑。 分歧意见:法院进行判决时,对于可否对被告人吴某某在减轻处罚时单处罚金存在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单独适用罚金刑。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频发,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从而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对策、家庭教育。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年人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承载着一个民族兴盛的未来和希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现象。近年来国家为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由于诸多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有效完善的措施,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引导我国未成年犯罪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就我国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有如下几项进行分析: 案例:一、性犯罪 马某、景某和张某均系某中学学生,由于受淫秽色情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加之又处于青春萌动期,产生邪念。三人经过预谋,于2010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将景某在网上认识的女孩陈某约至某小区的平房内,采用打扑克牌输的人喝酒的方式,由张某负责发牌,故意让陈某

输,使其喝下掺有白酒的啤酒,致使陈某处于醉酒状态,后又采用玩扑克输的两个人发生性关系的方法,故意让陈某和马某输,后马某在女孩陈某明确表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法院以强奸罪判处三人一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 案例:二、侵财犯罪 [盗窃罪]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90后”王某成为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管教,王某初中未毕业即“逃离”家庭来到京打工。来到大都市后,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有时为买游戏装备一夜要花近百元,这也让时长间断打工的王某有些承受不住。2010年6月的一天下午,从网吧出来的王某几乎身无分文,这也让他起了邪念,在某胡同一院门前时,王某趁被害人杨某进院的功夫将杨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偷走,后被人赃并获。法院以盗窃罪对王某免予刑事处罚。 案例:三、扰乱社会秩序犯罪 [聚众斗殴罪] 陈某(犯罪时17周岁)曾因滋事被劳教。2009年1月11日晚,陈某在石某家玩时,听到了石某在某职技学校读书的女友曹某打来的请求增援的电话。原来曹某因琐事与同校女生李某发生口角后,李某扬言要找人与贾“约架”。在石某提出帮忙为曹某“出气”的请求后,陈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准备了一把砍刀。次日下午,陈某等一行四人与李某叫来的曹某、韩某等一行八人在某职技学校门口相遇,双方话不投机即大打出手。陈某持刀将曹某、韩某均砍成轻伤。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 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国,人们历来十分关心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对预防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犯罪也是十分关注,而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少年,关系到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上。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我国人民当今尤为关注的话题。而现有的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她们的人生 观、 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 一个人原因 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

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加上模仿能力极强,容易受同伴、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极易被引上邪路。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容易沾染不良嗜好。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对孩子明知有缺点也不纠正,就会培养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庭则采取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脱离家庭的监管,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有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走向堕落。我区少管所调查统计该所全部在押犯家庭教育情况,其中管教不严型占46.45%,粗暴打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认真的调查。最近,笔者对XX年**区人民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希望能为**区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政策提供基础资料。 一、犯罪概况和特点 XX年,**区人民法院共计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8件,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30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院审结案件数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四大类10个罪名。抢劫案件32件,盗窃案件23件,敲诈勒索案件6件,诈骗案件1件,故意伤害案件15件,强奸案件2件,寻衅滋事案件13件,聚众斗殴案件2件,交通肇事案件1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1件。 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 未成年人共同作案的犯罪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中多数是偶合性的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人之间往往是邻居、同学、朋友的关系,相互感染,在人多势众的心理影响下,相互纠合在一起实行犯罪;少数是

结伙共同犯罪,不少未成年人,在他人的纠集下,结成团伙,连续作案,流窜作案,犯罪目的明确,暴力倾向明显。 从犯罪手段看,成人化特征明显 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现象较多,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时手段老练,作案后毁灭证据,伪造现场。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电子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犯罪手段现代化。 从身份性别看,男性居多,在校生数量较大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女性仅6人,在校生31人。男性犯罪人中,闲散人员较多。在校生多为职业中学和民办学校的学生。 从犯罪年龄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14至16周岁的占到18人,且有数个犯罪人刚满14周岁。 从犯罪结果看,社会危害严重 15件故意伤害案件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为3件。抢劫犯罪案件中,将被害人殴打致伤的案件较多,且不少人实施了多次抢劫行为。 二、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人本身的原因 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接班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两到三岁。从我院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来看,自现行刑法颁布实施时的1997年起至1999年,每年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在8-9起之间,年龄最小的16岁,主要涉及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而到了2000年,审结的未成年人案件翻了近一倍,为15件。近两年,即2001年和2002年,每年所审结的此类案件已近30件,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出现了多起刚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而且涉案类型更广,涉毒案件出现并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奸淫幼女、投毒等严重的刑事犯罪。而数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被告人均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不少人只是小学文化,而高中以上文化的非但极少,即便有也以在校高中生为主。从涉案的罪名来看,盗窃是城乡未成年人共同涉足的高发案件,涉毒、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是城镇待业未成年人的多发案件,而奸淫幼女、投毒则基本发生于农村未成年人。而从涉案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看,无论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家庭管教条件有限,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都是贫困家庭。从这一组数字不难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待业青年多,甚至还有不少的在校学生;二是十六、七岁的多;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多;四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这一现象与全国的普遍现象相一致,其飙升数字的背后正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上升的严重性。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探讨未成年人时期的年龄特点及其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未成年人,按心理学划分年龄段是指少年时期至青春期,即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由此,我们不难分析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许多正处于“心理上断乳期”,又称“情感上的暴风骤雨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要么是由于刚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学习到的全部都是书本知识,对于很多的社会现象又不知道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被法律所保护的还是违法的,这样,就很难分辨是非,一旦失去控制很容易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甚至很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要么就是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已经基本上发育成熟,独立意识大为增强,力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设计,都有自己的主张,而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走上报复社会、与社会对抗的违法犯罪道路。被告人林某曾经是东北一所中专校的学生,后因犯错误被学校除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严重偏斜,返乡后便四处漂泊,1999年开始盗窃,但作案后又有深重的负罪感,便在南京找心理医生治疗,后在心理医生的劝说及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被判了2年有期徒刑。2001年1月被减刑提前释放后,他有了重新做人的打算,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含泪从拒绝收留他的亲戚处回来后,他那仅仅是想在这个当包工头老板的亲戚处谋一份简单工作的愿望破灭时,他又受到了深深的刺痛,绝望一下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不久,他又伸出了罪恶的手,在短短1年内,疯狂流窜作案52起,盗窃物品价值计人民币123000余元,基本被其挥霍。法庭上,他显得异常的冷静,但对自己的剖析却是深刻的:“对社会、对家庭我都是有罪的,当我每次盗窃后都会有深重的负罪感,但又不能自拨,于是我就用偷来的钱酗酒,天天吃在饭店,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只要能陪我喝酒,我都请客,以此来麻醉自己。”庭审后,合议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在深感其罪不可赦的同时,都在议论同样的话题,如果他的那个亲戚能拉他一把,如果我们的社会能给他多一点的机会,如果他自己再坚强一点,他是完全有可能摆脱过去,重走人生之路的。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一)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 杨川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2]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3]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4]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1、婷婷与其双胞胎的弟弟都刚刚小学毕业,其父母生意繁忙,于是不让婷婷继续上学而让她留在家中帮父母做家务,让其弟弟继续上学。她父母实施了哪些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要点】未成年人保护法10条中,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骸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由残未成年人。 13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小刚为某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14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要不要小刚继续在校读书”问题在全班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给小带刚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小刚在当服务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到了商场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并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回答问题: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3)小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分析要点】 (1)小刚和他的父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家庭保护”中“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规定;商场负责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社会保护”中“38条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小刚的班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2010-07-06 09:58:36| 分类:新闻数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认真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我院近3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县2003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件17人,2004年为19件22人,2005年截止到8月1日19件40人,分别占历年判处各类刑 事案件的4.5%、9.4%、12%。 (二)犯罪“低龄化”日趋明显。通过对2003年至2005年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调查发现,2003年14—16周岁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犯罪的20%,2004年占30%,2005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50%。 (三)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作案手段残忍,造成的后果严重。如2003年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中, 有2起故意伤害致死,一起重伤。 (四)作案“团伙化”。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犯罪中,共同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犯罪的低龄化,使一个人显得身单力薄,要想完成“犯意”,他们必须集结更多的同伙,才能达到犯罪的目的。团伙表现的比较松散、 随意,没有明显的分工,大多为临时起意。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较为固定。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暴力犯罪。涉及的具体罪名有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交通肇事罪。财产型犯罪每年都在50%以上,而财产型犯罪90%为抢劫犯罪,抢劫对象一般也较为特定,即抢劫的对象多为未成年人,且绝大部分为学生,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带或者直接进入学校院内、宿舍内抢劫。 (六)未成年犯家庭背景普遍较为复杂。单亲家庭、再组合家庭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几年审理的我县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7层以上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祖父母、外祖 父母照顾生活的较多。 (七)未成年犯的文化程度普通偏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几年审理未成年犯90%以上是小学文化或初中辍学,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八)未成年犯有上网经历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0%以上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上网经历,而且还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九)未成年犯大多缺乏管教,有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的经历。 (十)未成年犯绝大部分为男性。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有一名是女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思想认识模糊,敏感好奇,富于幻想,喜欢模仿等特点,而他们的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他们浅显而单纯的阅历基础上,他们辩别是非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较差,同时

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题汇总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1、婷婷与其双胞胎的弟弟都刚刚小学毕业,其父母生意繁忙,于是不让婷婷继续上学而让她留在 家中帮父母做家务,让其弟弟继续上学。她父母实施了哪些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要点】 歧视女性未成年人;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小刚为某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14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要不要 小刚继续在校读书”问题在全班进行 无记名投票表决,给小带刚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
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小刚在当服务 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 到了商场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 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并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回答问题:b5E2RGbCAP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3)小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分析要点】 (1)小刚和他的父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家庭保护”中“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接 受义务教育”的规定;商场负责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社会保护”中“任何组织和个 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小刚的班主任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学校 保护”中“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规定。p1EanqFDPw (2)公安人员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中“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 尊严”的规定。 (3)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有错误不 改,任其发展下去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中学生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 的能力,谨慎交友。DXDiTa9E3d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为什么如此之多,如此之猖獗?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这一因素集中表现为四个缺陷:一就是家庭结构的缺陷。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因打工、入狱服刑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缺损,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形成单亲家庭,教育管理不能到位,思想寂寞却无法正常交流。如苏某、高某等团伙抢劫案。14岁的苏某其母早年服毒自杀,其父现去向不明;15岁的高某父母双亡,与年近古稀的婆婆相伴为生,家庭结构严重缺损。二就是家庭状况的缺陷。如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非婚同居等家庭成员状况以及生活条件的差异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三就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缺陷。如因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不与睦家庭、情感淡漠家庭,使未成年人的情感受到孤立,对家庭无期望,无感情,不愿回家,不愿受到不与的冲击。四就是家庭教养的缺陷。在家庭教养方面,有的溺爱,有的歧视,有的护短,有的专横,有的纵容,有的虐待。或管教不严,或管教过严,或期望不当。有的父母甚至不知如何管教子女,随其自然,任其发展。如犯罪嫌疑人张某,作案时年仅14岁,重庆市云阳县人,2岁随父母到沙市。1996年-2001年在沙市读小学,2001年9月在沙市某中学读了一周后自动下学,一直在家玩。父母因忙于生

计,对其子不管不问。家庭管教的失控,使得张某无拘无束,如同脱缰的野马。2003年2月,她离家出走,在荆沙城区以小旅馆与网吧为家,以偷自行车为生,从不回沙市的家。2004年8月,张某因奸淫幼女被依法逮捕。当问及她父母的住所时,她的回答就是:“我没回过家,听说她们搬家了,不知她们现在住在哪里。” 2、学校因素。学校方面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问题:一就是教育内容问题。如有的片面强调教书应考,从而淡化与忽略了教书育人;有的重智育,轻德育;有的重文化知识教育,轻法律知识教育。以致于有的学生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却还漠然不知。如:2004年10月14日,某乡镇中学15岁的初二学生蔡某因其同学之间的矛盾被同学李某打了几耳光后,蔡持水果刀将李连捅6刀,伤及胰尾与左肾,形成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当被抓获到派出所讯问审查时,距离派出所不远的学校放学铃声响了。蔡某说:“学校都放学了,我要回家。”全然不知这6刀要使她从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向高墙电网的监狱。二就是教育方法问题。即重视重点班,忽略普通班;强化实验班,弱化平行班;善待优等生,歧视“差等生”。平衡工作跟不上,转化工作不得力,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形成了自卑感与对立情绪。有的甚至置社会规范与价值准则而不顾,破罐子破摔,违法犯罪。如荆州城区某高中近年来曾发生过数起晚自习时在校学生偷偷溜出校外拦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未成年犯 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接班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两到三岁。从我院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来看,自现行刑法颁布实施时的1997年起至1999年,每年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在8-9起之间,年龄最小的16岁,主要涉及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而到了2000年,审结的未成年人案件翻了近一倍,为15件。近两年,即2001年和2002年,每年所审结的此类案件已近30件,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出现了多起刚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而且涉案类型更广,涉毒案件出现并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奸淫幼女、投毒等严重的刑事犯罪。而数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被告人均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不少人只是小学文化,而高中以上文化的非但极少,即便有也以在校高中生为主。从涉案的罪名来看,盗窃是城乡未成年人共同涉足的高发案件,涉毒、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是城镇待业未成年人的多发案件,而奸淫幼女、投毒则基本发生于农村未成年人。而从涉案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看,无论是城镇的还是

农村的,家庭管教条件有限,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都是贫困家庭。从这一组数字不难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待业青年多,甚至还有不少的在校学生; 二是十六、七岁的多; 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多; 四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这一现象与全国的普遍现象相一致,其飙升数字的背后正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上升的严重性。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探讨未成年人时期的年龄特点及其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未成年人,按心理学划分年龄段是指少年时期至青春期,即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由此,我们不难分析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许多正处于“心理上断乳期”,又称“情感上的暴风骤雨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要么是由于刚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学习到的全部都是书本知识,对于很多的社会现象又不知道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被法律所保护的还是违法的,这样,就很难分辨是非,一旦失去控制很容易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甚至很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要么就是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已经基本上发育成熟,独立意识大为增强,力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设计,都有自己的主张,而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故意伤害案 张某、王某、朱某均为未成年人,李某为大竹县某修理厂漆工,由于业务不佳,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认为是相邻的某汽修厂漆工周某、罗某抢了自己的生意,由此心怀不满,就授意其徒弟张某找人教训周某、罗某。2006年7月11日下午,张某邀约王某、朱某等人共谋后,伺机作案。当晚8时许,周某、罗某骑摩托车回家,途径英雄模范加油站时,由事先埋伏在这里的张某指认后,王某、朱某等人手持钢管对周某、罗某殴打,致使周某右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顶骨线形骨折;罗某头皮裂伤,多处软组织伤,经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周某损伤程度为重伤(九级伤残),罗某损伤程度为轻伤。 法院在审理该案时认为,李某因行业竞争而心怀不满与张某、王某、朱某等人共谋后持械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九级伤残)、轻伤的行为,均已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在实施犯罪行为中,李某起主要作用,是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和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予以处罚,且教唆张某、王某、朱某等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予依法从重处罚。张某、王某、朱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在故意伤害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从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后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4年6个月,张某、王某、朱某有期徒刑2年6个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了解三点:一是刑事责任年龄;二是共同犯罪;三是教唆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①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称完全刑事责任年龄);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称不完全刑事责任年龄);③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④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些相关规定,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出发,也就是《未成人保护法》中的司法保护。我国《刑法》第28条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要知道,什么事能为,什么事不能为。希望大家明辨是非,切莫以恶小而为之。 投毒案 未成年人黄某因偷拿别人的东西,被他的二叔文某打骂,遂产生杀死二叔的念头。2006年12月8日中午,黄某趁二叔家中无人之机,从后门进入二叔的家中,将农药“稻瘟灵”倒入水缸、茶杯里,欲毒死二叔。当晚其二叔在家煮面条吃时发现有异味,随后发现水缸、茶杯里都有农药味。文某一是立即向派出所报警,二是及时到村卫生站就诊治疗。 法院在审理该案时认为:黄某为泄愤报复而将农药“稻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文档2篇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文档2篇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编订:JinTai College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 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 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文档 2、篇章2: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文档 篇章1: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文档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 前了两到三岁。从我院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来看,自现行

刑法颁布实施时的1997年起至1999年,每年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在8-9起之间,年龄最小的16岁,主要涉及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而到了XX年,审结的未成年 人案件翻了近一倍,为15件。近两年,即XX年和XX年,每 年所审结的此类案件已近30件,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出现了多起刚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而且涉案类 型更广,涉毒案件出现并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奸淫幼女、投毒等严重的刑事犯罪。而数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被告人均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不少人只是小学文化,而高中以上文化的非但极少,即便有也以在校高中生为主。从涉案的罪名来看,盗窃是城乡未成年人共同涉足的高发案件,涉毒、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是城镇待业未成年人的多发案件,而奸淫幼女、投毒则基本发生于农村未成年人。而从涉案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看,无论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家庭管教条件有限,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都是贫困家庭。从这一组数字不难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待业青年多,甚至还有不少的在校学生;二是十六、七岁的多;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多;四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这一现象与全国的普遍现象相一致,其飙升数字的背后正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上升的严重性。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探讨未成年人时期的年龄特点及其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