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放射性现象

放射性现象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岩石里、食物内、空气中,到处都存在放射性。放射性现象就是不稳定的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产生自发裂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其外围绕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使原子呈中性。通常用A Z X表示核素,X为元素的化学符号;A为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Z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例如氢有三个核素:氢、氖、氖,分别记作11H,21H,31H,它们是同位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

从构成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来看,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核素,其中280多种核素是稳定的。在不稳定的核素中有60多种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在Z>83的元素里,而余下的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会放出α、β、γ射线,人工放射性核素还可以辐射出质子或中子等。

天然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衰变,一般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并且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某时刻t时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为N(t),则其与初始N0时具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之间有下面的关系:

N(t)= N0e-λt(1-1)

λ称为衰变常数,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λ,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它反映的是衰变的速度,λ愈大,则衰变率

来表示衰变的速度或元素的寿命。半衰期就是放射愈大,衰变速度愈快。通常用半衰期T

1/2

性元素原有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例如238U的半衰期T

= 4.51*109a,从若原有

1/2

1000万个原子,则经过4.51*109a后将剩下一半,约 500万个,再经过4.51*109a又剩下一半.约为 250万个;而不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另一半就衰变完了。实际上,历时10个半衰期,原有的原子还剩下于分之一左右。半衰期和衰变常数有下面的简单关系:

T1/2=ln2/λ(1-2)

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差别很大,例如氡的三个放射性同位素:222Rn(氡)、220Rn(钍射气)、219Rn(锕射气)虽然同为惰性气体,但半衰期差别很大,分别为 3.8 2 5 d,5 5.6 s和 3.9 6s,利用半衰期的差别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虽然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或衰变常数为一确定数值,基本上不随化学或物理状态而改变。但是在放射性测量时我们将会发现,测量条件虽未变化,而所得结果并不完全一样,即放射源每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是不相同的,时多时少,有起有伏。例如第一次读数为每分钟100次衰变,条件完全相同,第二次读数可能为每分钟97次衰变,第三次读数却为每分钟108次衰变,……,前后读数相差不少,这是其他许多测量(长度测量、重量测量等)中未见到过的,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的统计涨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是自动发生的,哪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是带有偶然性的,谁先衰变,谁后衰变无法确定。因此,对一具有大量原子的放射源,在某一时刻会有较多的原子核衰变,而另一时刻则有较少的原子核衰变,这样便使观测结果有了起伏涨落。

实验及理论均已证明,放射性测量的数据虽有涨落,但比较集中地在某一个范围内波

动。例如进行了1000次观测,平均值N=400,数据出现在 N士√N范围内的数占 68.3%,即有 683次数据出现在 4 0 0 士20范围内(380~4 2 0之间),而超过N士√N 这个范围的数据占31.7%,即约有317次的结果不在380~420这个范围内。出现在N士2√N范围内的概率是95.5%;出现在N士3√N范围内的概率是 99.7%。

人工放射性探测与天然放射性测量一样,都具有放射性统计涨落现象,并符合上述规律。

第二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α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为了便于掌握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下面按照不同类型的射线介绍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

α射线是由α粒子组成的。α粒子就是快速运动的氦核,它是一个稳定的原子核,α粒子是在不稳定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放射出来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射出的α粒子的动能约在4~10MeV之间。α粒子质量较大,所以它的速度比光速低很多,能量为10 MeV 的α粒子,其运动速度约为光速的1/10。

由一定的放射性核素辐射出来的α粒子能量是一定的,如:214Po(RaC’)辐射出的α粒子能量为7.68 MeV,212Po(ThC’’) 放出的粒α子能量为10.54 MeV。在同时还辐射出γ射线时,一般辐射出不止一种能量的粒α子,226Ra衰变时伴有γ辐射,它的α粒子有两种能量,一种是4.78 MeV(占94.3%),另一种是4.59 MeV。不同核素放出的α粒子在能量(或称能谱)方面的这种差异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放射性核素。

α粒子通过物质时主要是与介质中原子的轨道(束缚)电子相互作用。带电的α粒子与束缚电子作弹性碰撞,两者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使束缚电子得到加速而离开轨道变成自由电子,引起电离。如果束缚电子获得的能量还不够大,未能变成自由电子,而只是激发到更高能级上去,便是激发作用。α粒子通过物质时,能量主要消耗在使物质电离和激发上。我们正是根据粒α子电离或激发介质的原子产生的效应来探测α粒子有关特性的。

因为α粒子能量很大,而在每一次碰撞中损失的能量相对是很小的,所以原子对α粒子的散射作用很小,a粒子在空气中的轨迹近似直线,仅在其末端,因α粒子速度变小,运动轨迹才稍有弯曲。

α粒子能量不断消耗于电离和激发上,最终耗尽动能,粒子就停下来,在捕获了两个电子后,变成通常的氮原子。α粒子在物质中穿透的距离称为射程,它随α粒子能量及介质不同而异。α粒子能量在4~7MeV范围内时,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R。可用下式求出:

R空=0.309E3/2(1-3)

式中R空为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单位:cm;E为α粒于的能量,单位:MeV。

α粒子的射程很短,而且与α粒子的能量有关,在空气中一般约为几厘米。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出的能量最大的α粒子(E。= 10.54 MeV)在空气中的射程也不过是11 .5cm α粒子通过其他介质时射程就更短了,用一张纸就足以挡住α粒子。在塑料中α粒子的射程约为l mm。

§2.2β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β射线是由β粒子束组成的。β粒子为带一个负电荷(或正电荷)的高速运动(可以

接近光速)的电子。带正电的β寿命很短,其他性质均与带负电荷的p粒子相同,仅所带电荷符号相反而已。

放射性核素衰β变时放出的粒β子能量一般低于15 MeV,并且β粒子的能量都是连续的,可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这是和α粒子很不相同的一点。

β粒子质量轻,体积小,所以它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与α粒子有所不同。β粒子通过物质时除有电离、激发作用外,还有弹性散射和韧致辐射等现象。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因受原子核库仑电场的相互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的现象称为散射。β粒子很轻,散射作用很明显,而且会发生多次散射,β粒子散射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发生与原来前进方向相反的称为反散射的运动。因此β粒子的实际路径比它能穿透的射程一般要大1~4倍。

当β粒子被物质所阻止突然降低速度时,有一部分动能将转变为能量连续的电磁辐射,称为轫致辐射。这种轫致辐射损耗随电子能量增加而增加。例如动能为10 MeV的β粒子,在铅(Z为82)中,电离损耗与轫致辐射损耗基本相等。能量越大,轫致辐射的损耗也越大。

因为β粒子的质量与电子质量相等,β粒子在电离碰撞过程中每次传递给轨道电子的能量涨落很大,再加上轫致辐射损耗,所以即使粒β子的能量是单一的,它在同一物质中的路径差别也很大,又因散射现象,β粒子的路径就更不会相等,射程的涨落一般达到10%~15%。就214Bi(RaC)放出的β射线而言,它的β粒子最大能量为3.17MeV,在空气中的最大射程约为12m,在铝中的射程约为0.6cm。和α粒子相比β粒子的穿透能力还是强得多,因此,探测β射线和探测α射线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应予注意。

§2.3γ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γ射线和X射线都是一种电磁波,是一种光子,它们的差别仅在于产生的方式不同。γ射线通常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一起产生的,是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至基态时放出的电磁辐射。X射线是原子内层轨道电子退激过程或高能电子的韧致辐射所发出的电磁辐射。因为它们是电磁波,所以和光有相同的传播速度,不过γ射线和X射线波长较短,频率较高。就光子而言,它没有静止质量。光子的能量E=hV,全部是动能,h是普朗克常数,V为频率,γ光子的能量较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得多,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γ衰变时辐射出的γ射线的能量约在几十keV到几MeV之间。

一定的核素放出的γ射线能量是一定的。如137Cs放出的γ射线能量为0.6 61 MeV,60Co放出的γ射线能量为1.17MeV和1.3 3MeV。以后要讨论的γ能谱测量正是根据γ

射线能量的差异来区分不同放射性核素的。

γ射线是不带电的辐射,它通过介质时能量的损失方式不同于前述α粒子或β粒子。后二者主要是通过与原子的轨道电子的库仑场作用,使原子电离或激发,逐渐损耗其能量的。y射线是与原子或电子作用,产生出电子来,并将能量交给这些电子,称为次级电子,再由次级电子引起物质的电离或激发,这样γ射线可以通过间接的关系加以探测。

γ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有三种相互作用。

(一)光电效应

光子与原子相碰撞时,把全部能量交给一个轨道电子,使它脱离原子运动,光子本身整个被吸收,这种作用放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一效应称为光电效应。图1.1(a)示意地表示了光电效应的过程。γ射线本身虽不能引起介质的电离或激发,但产生的光电子将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借此可对γ射线加以探测。

图1.1 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三种效应示意图

(a)光电效应;(b)康普顿效应;(c)形成电子对效应。

能量为hν( Eb>hν>mC2,Eb为轨道电子的结合能,mC2=0.51MeV)的γ光子通过介质发生光电效应的概率τ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表示:

τ∝NZ5(hν)-3.5 (1-4)

式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Z为原子序数。从式(1-41)中可以看出光电效应和原子序数有密切的关系,原子序数愈大愈明显,探测γ射线用的闪烁计数器等选用原子序数大的材料做闪烁体,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从式(1-4)还可以看出,当能量增加时,光电效应将明显降低。例如,能量为0.5MeV的γ射线通过铅时,光电效应十分明显,而当能量增至2MeV时,光电效应就不十分明显。

产生光电效应后的原子会处于激发态,多余的能量可使外层电子从原子中逃出,发射出的这个电子称为俄歇电子;也可以使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充填电子空缺,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释出。由于每种元素辐射出的X射线能量是一定的,故名特征X射线,也叫X荧光。

(二)康普顿效应

当γ光子能量增加后,光电效应逐渐减弱,康普顿散射成为γ光子能量损失的主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光子和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碰撞之后光子将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电子从原子空间中以一定的方向射出,称为康普顿电子;光子能量减少,并以一定的方向散射出去。若碰撞前光子能量为hν,碰撞后光子能量为hν‘,则hν≥hν‘。图l.1(B)示意地绘出了这一过程。康普顿电子又称反冲电子,它将引起物质电离或激发,为我们所探测。

γ射线通过介质发生康普顿散射的概率σ也与光子能量hν及介质原子序数Z有关,当hν>mC2,则

σ∝(NZ/hν)[ln(2hν/mC2+1/2)] (1-5)

可见γ光子能量减弱时,康普顿散射效应上升;介质原子序数及密度大时,康普顿效应增加。

(三)形成电子对效应

当γ光子能量大于1.02 MeV时,它和物质作用有另一新的现象。光子在原子核库仑场作用下转化成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即形成一个正负电子对,而原来的γ光子整个不见了。图1.3(C)示意地表示这一过程的情形。

γ光子通过介质发生形成电子对效应的概率χ有下面的关系:

χ∝NZ2(hν-2mC2) (1-6)

可见,发生形成电子对效应的概率也与人射射线的能量及介质原子序数有关。hν大,Z 大则产生形成电子对效应的概率增加。

正电子和β粒子性质相似,会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因其带有正电荷,当其损失能量之后将和电子结合转化成光子,发生电子对的“湮没”,称为光化辐射,它的特征能量是0.51MeV。图1.3(C)的下方是电子对湮没的示意图。因此当能量大于1.0 2 2 MeV的γ射线穿过原子序数高的介质时,可以容易地测到这个能量的次级射线。

γ射线也能与原子核作用发生核反应,称光核反应,例如(γ,n)反应,能产生中子。

综上所述γ射线通过物质时,将发生三种不同的效应,这些效应除与射线能量有关外,还与介质的原子序数Z有关,其中:

σ(光电效应)∝Z5

τ(康普顿效应))∝Z

χ(形成电子对效应)∝Z 2

为了更好地让γ光子被介质吸收掉,使其转化为我们能方便探测到的带电粒子,用作探测γ射线的探测器常常选用原子序数高的材料做成。

γ射线穿过物质的本领比σβ射线要大得多,它在空气中可以穿透数百米的距离,在岩石中也有1m左右的射程。

许多放射性核素虽都能辐射出γ射线,但其能量是不相同的,测定其能谱可以区分它们。

值得指出的是γ射线通过物质时会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过程,使得实测的γ能谱曲线与原始情况有较大差异,如图1.4所示,并在无放射性核素存在的100 keV附近出现峰值,但能量低于50 keV的γ射线比例很小。这些特点在调整仪器时常可加以利用。

图1.4 岩石上实测的一条γ射线能谱曲线

§2.3中子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不带电荷,质量数为1。用带电粒子α粒子或γ光子轰击原子核,当其发生核反应时,可以产生中子。自由中子的半衰期约为12 min。衰变后形成质子、电子和中微子,即n →p+e--+ν

根据中子的能量不同,可以粗略地分成热中子、慢中子、快中子等等。快中子能量最大,一般大于100keV;慢中子的能量一般小于1keV。热中子能量很小,通常与介质的分子或原子热运动的动能为同一个数量级,在15C时,热中子的平均能量约为0.025eV。

中子不带电,通过物质时不受电场的作用,所以即使在热中子那样低的能量时仍可与原子核发生作用,与其发生核反应,这便决定了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许多特殊之处。

中子通过物质时主要发生散射和俘获反应。

中子的散射可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当发生弹性散射时,中子的一部分能量交给原子核,形成所谓反冲核,根据动量守恒原理,原子核的质量愈接近中子质量,中子交出的能量愈多,反冲核的动量将愈大。这个具有一定动量并带有电荷的反冲核,在性质上与α粒子颇相似,能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激发和电离,从而可以间接地显示中子的一些情况。当发生非弹性碰撞时,中子将损失很大一部分能量(例如快中子通常可因此损耗全部能量的90%左右).使原子核处于激发状态,它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复到基态,并放出中子和γ光子。散射现象是快中子与原子核作用的最主要形式,快中子通过散射作用,能量逐渐减弱,中子速度减低,逐渐慢化而成为慢中子。

中子发生被俘获的现象,是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形式。原子核俘获中子后可形成受激复合核,受激复合核可以通过辐射粒子、光子或发生裂变而回到基态。这些不同的核反应便是通常称做的(n,p)(n,α)(n,γ)或(n,f)反应。俘获是慢中子与介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快中子被原子核俘获的概率是较小的。

中子虽然不能直接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但借助上述各种反应产生的一些带电产物的次级作用,中子通过物质时仍能间接地引起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易于被探测。

中子通过物质后,它的减弱规律可用下述关系式表示:

N=N0 e-nσd(1-6)式中N为透过吸收介质后的中子数目,N0为入射中子的数目,n为吸收介质单位体积内原子核的数目,d为介质的厚度,σ为介质的有效截面。

有效截面σ表示中子被介质散射和俘获的概率。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以原子核为中心的圆形靶子,其面积为σ,因此每当中子进入靶区时,就会发生给定的相互作用,靶愈大,则发生反应的概率就愈大。有效截面σ曾用单位是“靶恩”,符号为b,

B=10-24CM2

它并不表示面积,而是反映一种过程的概率。

第三节放射性测量中的一些常用单位

放射性测量工作中应用的单位很多,由于多种原因,单位的定义变化较大。以下仅就放射性测量工作中常用的单位做一简要介绍。

一、法定计量单位

①贝可(勒尔)它是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放射性核素每秒钟衰变一次为1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是Bq。

②库仑每千克:它是γ射线或X射线的照射量单位。照射量X定义是

X=dQ/dm

式中dQ为当光子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释放出来的全部电子被完全阻止于空气中时,

在空气中所形成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符号为C/kg。

③戈(瑞)它是吸收剂量的单位。吸收剂量D是对介质在辐射场中吸收辐射能量的度量,即

D=dE/dm

式中dE为辐射授予物质的平均能量,dm 为物质的质量。戈瑞简称戈,符号为Gy。显然,若平均能量为1焦耳,入该物质质量为1干克(kg),则

1G y= 1J /kg

式中J为焦耳。

④希(沃特)它是剂量当量的单位。剂量当量H是辐射防护上采取的物理量,用以衡量辐射对人体产生效应的情况,

H=DQN

式中:D是吸收剂量力是品质因数,N是修正因子。剂量当量的单位称为希,符号为Sv

1Sv=1J/kg

核辐射防护相关知识

核辐射防护相关知识 一、辐射的概念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人类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1毫希沃特,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20毫希沃特。希沃特是辐射剂量的一种单位,记作Sv。它代表了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个人的剂量当量,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希沃特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还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 二、各种剂量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一次小于100毫希沃特的辐射,临床上观测不到任何变化,视为对人体无影响。 2、一次1000-2000毫希沃特,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3、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0.03毫希沃特辐射。 4、一天抽一包烟,一年下来受到的剂量在0.5—1毫希沃特。

5、规定职业人员的年剂量最高限值为20毫希沃特,公众的年剂量最高限值为1毫希沃特。 6、一次性遭受4000毫希沃特可能会致死。 三、核应急响应 核应急是针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核事故,进行控制、缓解、减轻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紧急行动,所有核电国家都设有核应急机构。中国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同时也是“核应急国际公约”及“核安全公约”的缔约国,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 目前,我国为了应付万一发生的核事故,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事故的危害,保护公众,保护环境,在中央、省市区、核电厂建立了应急组织,制定核应急计划,并做好应急准备。核电站建成后,在核原料进站之前,至少要进行两次应急演习。一旦核危机来袭,各级核应急中心都会有指令,政府会迅速通过媒体,进行应对部署。 四、核电站事故后防辐射措施 1、远离放射源。远离放射源是最好的防护办法。公众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关闭门窗,并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序撤离。核事故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 2、放射性的粉尘和水蒸气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传播,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尤其是进入平流层。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放射性云层传播到了瑞典,最远达到了2000公里。粉尘和水蒸气剂量不会致命,但是会诱发癌症,基因变异,生殖畸形等问题。 3、放射性粉尘和水蒸气落到地面,通常是夹在雨水之中。所以,在下雨天,绝对不要淋雨,尽量避免直接沾染雨水。并且要密切注意新闻,包括核污染方面的新闻及天气预报。 4、尽量避免裸露的身体表面直接接触放射性粉尘和水蒸气,尤其是口腔和嘴巴。在放射性尘土和水蒸气污染期间,多穿衣服出门,戴口罩、帽子、手套,尽量减少裸露身体表面。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的方法减少放射性污染。 5、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服用稳定性碘片,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沉积。但是,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恐惧而擅自服用。此外,食物与水,要确定无污染才能摄入。 6、出现核辐射事故时,要注意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公众必须尽可能获取可信的突发事件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信息沟通,切不可轻信谣言与小道消息。 7、污染期结束后,可以做一个放射性检查。

经济法基础学习知识重要资料归纳(精)

1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法律行为法的形式判决书: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法的分类 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普通法法的内容:实体法、程序法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国内法法的运用目的:公法、私法 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 仲裁原则: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原则 仲裁委员会:主任 1人, 副主任 2-4人、委员 7-11人, 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 2/3 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协议无效 仲裁庭:1名仲裁员或 3名仲裁员组成, 3名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仲裁开庭进行,一般不公开进行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范围: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 ;经济法、劳动法(破产、劳动合同纠纷 ;选民资格、宣告失踪死亡;债务;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 (证人不需回避、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庭成员:3人以上的单数 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外,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上一级法院进行第二审

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保险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事故发生地或到达地、最先降落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不动产纠纷: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继承遗产纠纷: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害时 (超过 20年的不予保护诉讼时效:普通 (知道或应知道 :2年 特别(知道或应知道 :1年(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最长(实际发生日 :20年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最后 6个月,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 时效中断: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候,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 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收入; 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 搜查被执行人财产; 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件制定的财物或票证; 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 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行为; 要求有关单位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迟延履行金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范围: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

第一章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个重要分支,Microsoft Access作为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中小型数据库使用系统的理想开发环境 1.1.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它能把大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储起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集中管理下,实现数据共享那么,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呢? 1.1.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和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其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二、计算机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1.人工管理: (1)数据不保存 (2)使用程序管理数据 (3)数据不共享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使用程序1 数据集1 使用程序2 数据集2 使用程序n 数据集n 2.文件系统 (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 (3)数据的冗余度大

3. 数据库系统: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更为庞大,使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计算机管理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多种使用、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采越强烈。为解决多用户、多使用共享数据的需求,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和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共享性。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减小数据的冗余,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提供数据和使用程序的独立性,从而减少使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代价。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已经成为多个用户或使用程序共享的资源,从使用程序中完全独立出来,由DBMS 统一管理。数据库系统数据和使用程序的关系如图。 4. 分布式数据库统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是一个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把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局部数据序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把全局数据模式按数据来源和用途合理分布在系统的多个节点上,使大部分数据可以就地或就近存取。 5. 面向对象数据厍系统 数据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结合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之间的限制和联系等。 1.1.2. 数据库系统 DBMS 使用程序1 使用程序2 数据库 … 使用程序1 文件1 使用程序2 文件2 使用程序n 文件n 存取方法 ...… ...…

矿图绘制的基本知识

前言 随着这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地质行业新一轮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地质产业迅速增多。这些都推动了地质相关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这一现象就必须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地质学实践教程》是在《地质学理论教程》的基础上,是根据高等职业专科和本科专业,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向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地质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教材的编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内容要新,适当反应本学科领域内的新发展;二是教材内容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三是教材必须针对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四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取材恰当,实用性较强;五是基础理论适度,以培养能力为主,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不仅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适合学生自学。教材在结构上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第一至第三章是基础部分,为各专业学生必学内容;第四至第十一章为专业应用部分,供不同专业学生根据需要选学。 本教材适用于地质工程、采矿工程、通风安全、测量与勘探等专业大类或方向使用,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参加编写的人员有七台河职业学院教授李景霞(第三篇和第二篇的第十二、十三章),七台河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张立新(第一篇第一、二、三、四、五、六章),七台河职业学院讲师周明杰第二篇(第七、八、九、十、十一章) 在本教材的编写工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引用了同类书刊中的部分资料,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价值时间紧迫,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2018初级会计考试《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 1.仲裁管辖权 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2.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公平合理原则) 3.回避制度(公平合理原则)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4.仲裁应开庭但不公开(自愿原则)

煤矿矿图的基本知识

矿图的基本知识 16.1 概述 16.1.1 矿图的概念与特点 矿图是反映矿井地质条件和井下采掘工程活动情况的煤矿生产建设图的总称。矿图是煤矿企业中最重要的技术资料,是管理采矿企业和指导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它对于正确地进行采矿设计、编制采掘计划、指导巷道的掘进和合理安排回采工作及各种工程需要都具有重要作用。 与其它图纸相比较,矿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矿图的内容要随着采矿工程的进展逐渐增加、补充、修改; (2)矿图的测绘区域随矿层分布和掘进巷道部署情况而定,常常是分水平测绘; (3)矿图所反映的是井下巷道复杂的空间关系,以及矿体和围岩产状与各种地质破坏,测绘内容多,读图较困难; (4)采用实测与编绘的方法,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再辅以地质、水文、采掘等方面的技术资料绘制而成。 16.1.2 矿图的分类 生产矿井必备的基本矿图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矿井测量图,它是根据地面和井下实际情况测绘而成的;另一类是矿井地质图,它是根据矿井地质勘探资料和采掘过程中揭露的地质信息而绘制的。两类矿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矿井测量图是绘制矿井地质图的基础;而矿井测量图上的地质信息则是来源于可靠的矿井地质图。本章主要介绍矿井测量图。 根据投影方法和投影面的不同,可以将矿图分为平面投影图、竖直面投影图、断面图和立体图。根据成图方法分为原图和复制图两类。原图是根据实测、调整或收集的资料直接绘在聚酯薄膜或在原图纸上的矿图,一般情况下原图不应直接用来晒图或使用。原图的副本称之为二底图。根据原图或二底图复制或编制而成的矿图称为复制图。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图纸,称为基本矿图。《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的煤矿基本矿图见表16-1。 表16-1 矿井必须具备的基本矿图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核前三类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本章主要涉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内容,部分考点比较抽象,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本章考点导读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与法律责任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08年单选题;2009年多选题;2014年多选题;2015年判断题)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且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经济”决定“政治”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的特征

【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2·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2014年) A.国家强制性 B.国家意志性 C.利导性 D.规范性 【答案】ABCD 【例题3·判断题】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2015年)【答案】√ 二、法的形式与分类(2007年单选题;2008年单选题;2011年单选题;2012年单选题;2013年判断题;2014年单选题、多选题;2015年单选题;2016年判断题)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数据库基础 1.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以适合于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数据是形成信息的源泉,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的内涵。 信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S的核心):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可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相关硬件、软件和各类人员组成。 2.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没有直接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管理软件 2.文件系统阶段:把计算机众多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 3.数据库系统阶段:一定的格式、统一管理、冗余度小 4.分布式数据库阶段:物理上分离、逻辑上统一 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 3. 数据模型: (1)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语义表达功能。 实体: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 联系(1:1,1:n,m:n):实体集之间的关系,反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也是主体,也可具有属性

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模型。本质是一张表。 关系、关系模式:1:1关系名(属性1,属性2,……) 1:n 将1的主键放入n中学生(班级编号,……) n:m 将实体的主键放入关系的属性中 (2)E-R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构建E-R模型、画出E-R图 实体集:矩形框 属性:椭圆 联系:菱形 (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的性质 数据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 关系运算:选择(减少个体保留所有属性)、投影(所有个体的部分属性)、联结 (4)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实体、参照、自定义) 实体:主键不能为空 参照:外键为空或在其担任主键的实体集中存在 自定义:用户自己定义的语义要求 第二章A ccess数据库与表的操作 1. Access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2. 基本概念:Access数据库、表、记录、字段 3.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 (1)字段名命名规则 不能空格开头、不能用.!()[]、最长64个字符 (2)字段类型:文本、数字、日期/时间、是/否、查阅向导(备选项中选择) (3)字段属性:字段大小、输入掩码(控制数据的输入)、有效性规则(规范、核查)、有效性文本(提示信息)、默认值、索引(搜索或排序的根据,加快查询速度)、必填字段 (4)设置主键 4.建立表间关系:关联字段、实施参照完整性

煤矿矿图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16章矿图的基本知识 16.1 概述 16.1.1 矿图的概念与特点 矿图是反映矿井地质条件和井下采掘工程活动情况的煤矿生产建设图的总称。矿图是煤矿企业中最重要的技术资料,是管理采矿企业和指导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它对于正确地进行采矿设计、编制采掘计划、指导巷道的掘进和合理安排回采工作及各种工程需要都具有重要作用。 与其它图纸相比较,矿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矿图的内容要随着采矿工程的进展逐渐增加、补充、修改; (2)矿图的测绘区域随矿层分布和掘进巷道部署情况而定,常常是分水平测绘; (3)矿图所反映的是井下巷道复杂的空间关系,以及矿体和围岩产状与各种地质破坏,测绘内容多,读图较困难; (4)采用实测与编绘的方法,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再辅以地质、水文、采掘等方面的技术资料绘制而成。 16.1.2 矿图的分类 生产矿井必备的基本矿图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矿井测量图,它是根据地面和井下实际情况测绘而成的;另一类是矿井地质图,它是根据矿井地质勘探资料和采掘过程中揭露的地质信息而绘制的。两类矿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矿井测量图是绘制矿井地质图的基础;而矿井测量图上的地质信息则是来源于可靠的矿井地质图。本章主要介绍矿井测量图。 根据投影方法和投影面的不同,可以将矿图分为平面投影图、竖直面投影图、断面图和立体图。根据成图方法分为原图和复制图两类。原图是根据实测、调整或收集的资料直接绘在聚酯薄膜或在原图纸上的矿图,一般情况下原图不应直接用来晒图或使用。原图的副本称之为二底图。根据原图或二底图复制或编制而成的矿图称为复制图。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图纸,称为基本矿图。《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的煤矿基本矿图见表16-1。 表16-1 矿井必须具备的基本矿图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知识点

1.【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法是调解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能为一般人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

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简称利导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法的可预测性)。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2.【知识点】: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的内容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三大类。 (1)物 ①自然物:土地、森林 ②人造物:机器、建筑 ③货币和有价证券 【解释】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2)非物质财富 ①知识产品:著作、发现、发明、设计 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 【解释1】著作是著作权关系的客体。 【解释2】荣誉称号、嘉奖表彰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3)行为(行为结果)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者不作为(消极行为),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如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如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承包人应按期完成办公楼的建设)。 3. 【知识点】:法律事实 1.法律事件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或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解释】自然灾害可引起保险赔偿关系的发生;人的死亡可引起婚姻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的消灭,继承关系的发生。 2.法律行为 (1)无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二者均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2)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如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3)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甲订立遗嘱);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甲乙订立买卖合同、赠与合同)。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及相关信息的仓库,是事务处理、信息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将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应用系统可以方便地、及时地、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本章主要内容: ●数据处理的相关概念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 ●关系型数据库的相关概念 1.1 数据管理 1.1.1 数据与信息 1.信息 一般意义上,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是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概括地讲,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反映。例如,在超市挑选某种奶粉时,首先要了解该奶粉的价格、质量及包装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购买;再如,选修一门课程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师、课程性质及它的作用来决定是否选修等。 2.数据 数据是指表达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中,数据是指能被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物理符号序列。数据反映信息,而信息则依靠数据表达。 表达信息的符号不仅可以是数字、字母、文字和其他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的数据,还可以是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 在计算机中,主要使用磁盘、光盘等外部存储器来存储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程序来管理与处理数据。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与信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义解释;数据是物理性的,是被加工的对象,而信息是对数据

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管理制度参考范本 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S a I时'间H 卜/ / 1 / 7

、矿井爆破(一)爆破器材1. 炸药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 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产物,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矿用炸药分为煤矿许用炸药和非煤矿许用炸药。 煤矿井下的所有爆破作业工作面,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 2. 雷管雷管是一种装有起爆药的小管,用来起爆炸药的专用材料。雷管按起爆方式分为火雷管和电雷管两种,电雷管由电能来起爆。电雷管又分为瞬发雷管、秒延期雷管和毫秒延期雷管。煤矿井下广泛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3.发爆器发爆器是用来供给电爆网路的电雷管起爆电能的仪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爆破必须使用发爆器。 二)爆破技术1、掘进工作面爆破(1)炮眼分类及布置掘进工 作面的炮眼,按其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①掏槽眼(又名掏 ③周边眼(2)主要爆破参数巷道掘进的爆破参数主要包括炮眼直 径、炮眼深度、炮眼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的具体规定。巷道掘进爆破作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爆破参数执行。 2、回采工作面爆破(1)炮眼种类及布置炮眼布置方式(见图 3-12)单排眼:用于薄煤层、煤质较软及节理发育的煤层。双排眼:包括对眼、三花眼。一般用于采高较小的中厚煤层及煤质中硬的工作面。三排眼:即五花眼。用于煤层坚硬和采高较大的中厚煤层工作面。 2)主要爆破参数炮采工作面的爆破参数主要包括炮眼布置、 间距、炮眼深度、炮眼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的具体规定。炮采工作面爆破作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爆破参数执行。

二、巷道施工巷道施工方法包括钻眼爆破法和机械化掘进法。 其主要工序有破岩、装岩、运岩和支护等。(一)破岩1.钻眼爆破 法钻爆破岩法是指利用电钻或风钻进行打眼、装药爆破的方法。为了提高打眼的速度可以使用专门的钻眼机械打眼。钻爆破岩法推广光面爆破。光面爆破(简称光爆)是指在钻眼爆破过程中,通过米取一一定措施,使爆破后的巷道断面形状、尺寸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并尽量 使巷道轮廓以外的围岩不受破坏的一种破岩方法。 2.机械化破岩法机械化破岩是指利用综掘机对煤岩体进行切割和破碎的方法(二)装岩与运岩装运岩煤有人工装运和机械装运2种方法。常用的装岩机有耙斗式、铲斗式、蟹爪式装岩机等设备。运输普遍采用矿车,用人或 电机车调车。掘进煤巷时可以直接用刮板输送机或带式输送机运煤, 综掘设备本身连接有装煤运煤设施。(三)巷道支护巷道支护材 料有水泥、石料、混凝土、木材和金属材料(如轻便钢轨、矿用工字钢、特殊工字钢、矿用特殊型钢等)。支护的形式有架棚支护(金属拱形支护、木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砌碹支护等。其中,锚 喷支护和砌碹支护属于巷道永久支护,其服务年限较长。b 架棚支护2.砌碹支护砌碹支护的主要形式是直墙拱顶式,是一种被动支护形式,如图3-14所示。该支护具有坚固、耐久、防火、通风阻力小等优点。缺点是施工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和进度慢等。 直墙拱顶支护由拱、墙和基础3部分组成。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与喷浆支护锚喷支护。锚杆支护就是将锚杆预设在围岩中,使岩体得以加固,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护结构,是一种主动支护形式,支护原理如图3-15所示。锚杆的种类有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金属锚杆、木锚杆、树脂锚杆等。喷射混凝土与喷浆支护:喷射混凝土是将一定配合

经济法基本知识题目解析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3.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BD 5. ABC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分析:(1)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张某应支付其余房租的时间为2008年3月1日,因此薛某应在2008年3月2日始2009年3月1日止的时间内主张自己的权利,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由于薛某主张权利,张某答应于2009年7月31日之前还款,因此已经过去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断,从2009年8月1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所以薛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2009年8月1

日起到2010年7月31日止。 (3)薛某向张某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2008年3月2日始2009年3月1日止,但在诉讼时效届满的最后6个月内(2008年9月2日始2009年3月1日止),,2009年1月10日薛某突然患病去世,无法确定继承人,也就无法继续行使其权利,所以其诉讼时效期间在1月10日中止,到5月10日恢复继续计算,则薛某的继承人应在7月1日之前主张支付房租的权利。 案例2分析:在本案中,在王某死后其鱼塘无人照管的情况下,李某为了王某的利益,主动为其管理,应认定为无因管理。李某提出支付2000元费用的要求应予支持,平分2.8万元余款的要求不予支持。《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可见,2000元费用属于无因管理必要费用,应得到偿付;而李某要求平分2.8万元余款的要求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第二章公司法 一、名词解释 1.公司章程:是记载公司组织、活动基本准则的公开性法律文件。 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单项选择题

核辐射防护知识大全

核辐射防护小贴士 这次日本受灾,除了地震加海啸,核反应堆事故引发的辐射问题也亟需应对方案。如何防止辐射,如何降低长期避难导致对健康的影响,核辐射防护要点归纳整理如下: 如果核设施有放射性物质泄露,该如何尽量降低被辐射的程度呢。 首先得知道,要保护身体少遭辐射,做到以下3点很重要: (1)遮蔽放射线(2)远离放射线源(3)减少遭辐射的时间 若被要求躲入室内,为免含放射性物质的外部空气进入室内,要关紧门窗,并关掉空调及换气扇。 需要外出避难时,要注意预防“体内辐射”——即放射性物质会从鼻子、嘴巴、皮肤伤口之类地方渗入体内。要用湿毛巾盖住鼻子和嘴巴,并最好穿严实的衣裤,不要暴露皮肤。 另外,也请留意风向。注意尽可能别处在下风处。 从外面进入室内之际也要注意。衣服上可能沾有放射性物质。不要把被污染的衣服带入室内,在门口脱下,迅速装入塑料袋,并扎紧口子。 碘是放射性物质的一种,进入体内易积聚在甲状腺,尤其易导致儿童罹患甲状腺癌。防止碘渗入甲状腺的药物(稳定碘剂)也有副作用,服用要遵从灾害对策本部的指导。 若确认已遭一定程度的辐射,一般要脱下衣服,用湿布擦拭身体,以防止放射物质向周围扩散。 还有,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译者后记:万一情况严重,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话,请记住两大抗辐射的法宝—海带和绿茶,多吃点喝点,有利无害! 【核泄露应急措施】 一旦核反应堆的安全壳出现破损,就要尽量把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厂区内,同时控制地下水水源和土壤。避免放射物质和灰尘碰在一起,否则将会随着流动的空气扩散。 核电站平时也会给周围居民发放应急物品,如碘制剂,一旦发生核泄漏就服用。 尽量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密闭空间。如果一定要出门,就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和空气接触。 如果核电站发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应该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 【核辐射防护问答】 辐射有什么危害? 答: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

露天矿山开采基本知识

露天矿开采基本知识讲座 第一节石灰岩知识 一、石灰岩简介: 石灰岩(Limestone),简称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属于沉积岩,是水成岩的一种。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属于生物性沉积形成,其主要形成是海洋生物的尸体的沉降累积,加上来自陆地的动植物腐物残渣与泥沙一起在河床或海床上沉积压实后经地质变化形成。 二、石灰石的组成结构: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伴有白云石、菱镁矿和其他碳酸盐矿物,还混有其他一些矿物,比如菱镁矿,石英,石髓,蛋白石,硅酸铝,硫铁矿,黄铁矿,水针铁矿,海绿石等等。此外,个别类型的石灰岩中还有煤、地沥青等有机质和石膏、硬石膏等硫酸盐,以及磷和钙的化合物,碱金属化合物以及锶、钡、锰、钛、氟等化合物,但含量很低。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 石灰岩的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其中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晶粒结构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 三、石灰岩的分类: 按其沉积地区,石灰岩右分为海相沉积岩和陆相沉积岩,以海相沉积岩为多。 按其形成类型,石灰岩可分为生物沉积、化学沉积和次生三种类型。 按矿石中所含成分不同,石灰岩可分为硅质石灰岩、粘土质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三种。 按结构构造,石灰石可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 四、石灰岩的特性: 1.石灰岩分布相当广泛,岩性均一,易于开采加工,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建筑石料。 2.石灰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不透气性、隔音性和很好的胶结性能、可深加工应用,是优异的建筑装饰材料。 3.石灰岩产地广泛,色泽纹理颇丰,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有良好的装饰性。 4.石灰岩的质地细密,加工适应性高,硬度不高,有良好的雕刻性能,易制作小型架上雕刻,较适宜初学雕刻者选用,但由于石灰岩易溶蚀,不适于户外的雕刻。 5. 石灰石用途很广,是冶金、建材、化工、轻工、建筑、农业及其它特殊工业部门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第二节露天开采的基本概念及述语 露天开采是在一定范围内敞露 的空间里,将掩盖在矿体上部的表土 及周围部分的岩石剥除掉,而把矿石 开采出来。因此为了采出矿石,还必 须开采矿石。 1.台阶(bank):(图1-1)开采 时,自上而下把矿岩划分成具有一定 厚度的水平分层,用独立的采掘、运 输设备进行开采,各分层保持一定的 超前关系,从而形成阶梯状。 台阶由以下要素构成:上部平 盘、下部平盘、坡面、坡顶线、坡底 线、高度、坡面角。 台阶分:

2020最新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精选考试题及竞赛题文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知识就是力量@_@

2020最新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2×5=10分)

1.半衰期:放射性母核数目衰变掉一半所需时间,或放射性 活度减弱一半所需时间。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称为 同位素。 3.松散污染:指该污染用擦拭、清洗等方法可以转移或去除 的污染。 4.感生放射性:稳定的核素吸收一个中子后转变成放射性核 素也就是活化产物,活化产物衰变时产生的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 5.半厚度:r射线经过n个半厚度的屏蔽层后,其强度将减 弱到原来强度的1/2 n。

二、选择题(1×17=17分) 1.在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 量约为 B 。 A)20mSv B)2.4mSv C)5mSv 2.在人工辐射源中,对人类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是 B 。 A)核电厂 B)医疗照射 C)氡子体 3.在核电厂放射性热点设备上布置铅皮,目的是为了屏蔽 B 。

A)β射线 B)γ射线 C)n射线 4.在内照射情况下,α、β、γ放射性物质的危害程度依次为: A 。 A)α>β>γ B)γ>β>α C)γ>α>β 5.固定的表面污染对人具有 A 风险。 A)外照射 B)内照射 C) A+B

6.工作人员控制区,个人剂量计应佩戴在工作人员的B 部位。 A)右胸 B)左胸 C)头部 7.控制区内产生的湿废物应作为 B 进行收集和处理色收集袋。 A)可压缩 B)不可压缩 C)待去污物品 8.人体皮肤的β放射性表面污染限值为 B 。 A)4Bq/cm2 B)0.4Bq/cm2 C)40Bq/cm2

经济法基础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D.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2.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装修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被装修的房屋 B.甲乙双方应当收付的款项 C.乙方承揽的装修劳务行为 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3.下列各项客观事实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A.某服装厂与供货商订立了一份合同 B.某沙漠三天没下雨 C.战争爆发 D.海底火山爆发 4.根据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可以将法分为()。 A.国际法和国内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合同无效,仲裁协议也无效 C.仲裁庭无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D.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只能请求法院作出决定 7.下列各项中,符合《仲裁法》规定的有()。 A.仲裁实行自愿原则 B.仲裁一律公开进行 C.仲裁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D.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8.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仲裁委员会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仲裁委员会是行政机关

B.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C.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

D.仲裁委员会与行政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9.下列不属于民事诉讼审判制度的是()。 A.合议制度 B.公开审判制度 10.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票据纠纷引起的诉讼,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是()。 A.原告住所地 B.背书人所在地 C.票据收款人所在地 D.票据支付所在地 1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有权管辖的人民法院是()。 A.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 B.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 C.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 12.对下列哪些情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A.对行政机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决定不服的 B.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关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决定不服的 D.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适用于特别诉讼时 B.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而未声明的 C.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D.寄存财物被丢失的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复议参加人的是()。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第三人 D.复议机关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有()。 B.拘役 C.罚款 D.没收财产 16.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判决的,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 诉,该法定期限是指()。 A.判决书作出之日起10 日 内

辐射知识

辐射知识 辐射定义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标志 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辐射单位 常用辐射单位: 核电站 物理量老单位新单位换算关系活度居里(Ci)贝克[勒尔](Bq)1Ci=3.7×1010Bq照射量伦琴(R)库仑/千克(C/kg)1R=2.58×10-

4C/kg吸收剂量拉德(rad)戈[瑞](Gy)1Gy=100rad剂量当量雷姆(rem)希[沃特](Sv)1Sv=100rem 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宇宙射线0.382.0宇生放射性核素0.010.01 天然辐射 陆地辐射:外照射0.464.3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0.230.6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吸入222Rn1.210吸入220Rn0.070.1食入222Rn0.0050.1总计2.4 人工辐射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如x光,核磁共振等、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 核爆炸 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辐射源剂量(毫希/年)放射诊断0.22放射治疗0.03医用同位素0.002放射性废物0.002核爆炸落下尘0.01职业照射0.009其他辐射源0.012核电站周围0.001~0.02 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