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之学,张载开创的关学,二程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孙緮、石介、胡瑗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改: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改: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名词解释:

2、北宋五子。周敦颐:宋代理学宗祖,湖南道县人。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河北涿州人。

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陕西厝县人。程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

叔。河南洛阳人。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3、《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全文249字。该文认

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

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

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所谓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在他们看来,天地之性是性之本,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性即理;而气质之性是人爱生之后形成的,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气在生成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故而又称性即气。

5、一物两体。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张载的思想学术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人师从他学习,颇有声势,形成了介于理学与新学之间的关学学派。关学作为理学思潮中涌现出的思想学派,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派的特点。关学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试图为现实服务,反对佛教和道家的虚玄思想,反对空谈。

9、剥落。疲劳磨损时从摩擦表面以鳞片形式分离出磨屑的现象。物体表面的覆盖物成片地脱落

10、简易功夫。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毋须在读书穷理

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是同时代人,私交很好,但在学术见解和治学方法上,又存在着分歧,二人曾进

行了长期的辩论。比较集中的有两次,其中一次是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

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辩论,主要围绕治学方法展开争论。朱熹主张“即物而穷其理”,从博览群

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先博览后归于简约;陆九渊主张“先发明本心”,因为“心即理”,

不必做读书穷理工夫。朱熹指出陆九渊教人太简,陆九渊指出朱熹教人太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

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可见,他们的争论表面上是治学方法问

题,实际上涉及理学与心学不同的致思路向,说明他们对孔孟儒学他不同的理解。这次辩论并没有

消除他们之间的分歧。

第七章明代及其明清之际的思想与思潮

一、填空题:

1、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五人):方孝儒、曹端、胡居仁、薛瑄、吴与弼等。。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王学派中影响较大的,是以王畿(龙溪)、钱德洪(绪山)的浙中和王艮的泰州学派。

3、黄宗羲在中国思想史上贡献甚巨,他编写了《明儒学案》,并进行了《宋元学案》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4、方以智在《东西均》中提出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二、改错题:

1、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是指《六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改: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的编撰和推行。三部《大全》是指《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2、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

改: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陈献章。

3、吕留良的《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

改:

三、名词解释:

1、三部《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与八股科举制度相结合,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思

想界以至全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静中养出端倪。陈献章的思想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陈献章。他是我国十五世纪即

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他试图把儒学思想体系内部的理学和心学两种思潮结合起来,同时又从道

家、佛教那里汲取了营养,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认为宇宙只是一理的表现,而这理便是心。他

的修养论强调静坐,提出“静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与程朱的主敬有不同。

3、江门之学。在陈献章之后,其弟子湛若水,将陈献章“静中养出端倪”发挥成“随处体认天理”,强调在保持心境

空虚的状态下体认“天理”。陈献章的及门弟子很多,哲学史上称这一派为“江门之学”。

4、王学派。明代中期,受王守仁思想、人格和学风影响还形成了许多以王学为旗帜的学术派别,他们大都是

王阳明的弟子,对王阳明思想的宣扬和发展也各有侧重,这样就在明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浙中、江右、

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支派。他们遍及大半个中国,使王学风靡一时。其中影响较大

的,是以王畿(龙溪)、钱德洪(绪山)的浙中和王艮的泰州学派。

5、泰州学派。泰州学派受王阳明思想影响而在晚明形成的具有强烈“异端”倾向的思想流派,创始人是王艮,代

表人物有王栋、王襞、林春、徐樾、颜均、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这一学派在明代后期流传很广,

但其内部又有明显的分化。其中有的人基本遵循王阳明的学说,并进一步与禅学接近;另外一些则成

为异端,他们的思想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其言论行动经常超出封建名教的规范,因而备受道学家

以至泰州学派前一类人物的攻击。

6、东林党人。明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创立东林书院,煮书讲学,被称为东林学派

7、童心说。李贽的“异端”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正统儒学,特别是对理学的批判上。他批判了被宋明理学神化了的

儒家思想,提出了“是非无定论”;他用“童心说”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他还揭露了理学家“存

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性。李贽有建树的思想观点就是他的平等观和个性说。

8、《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极为博学。他写《明夷待访录》,所论范围涉及

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而其核心思想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在学术上,他批评

了理学脱离政治、空洞虚浮的学风,强调人们研究学术必须着眼于现实社会,表现了强烈的求实倾向。

在经学和史学的研究上,特别是史学方面对于学术哲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方面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贡献甚

巨。

9、清初早期启蒙思潮。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的重要的历史课题,在晚明已经有学者开始

了这项工作,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对理学(包括王学)进行了更为深刻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同时

还建立了与理学针锋相对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宋代以来反理学思想的总结。代表人物有方以智、

王夫之、黄宗羲、唐甑、顾炎武、陈确,他们都提倡实学,重视对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及西学

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宣传无神论。不过,从总体上看,他们的思想还未能完全突破

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没有创造出适应近代社会的全新的思想体

10、合二而一。方以智在《东西均》中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题,而与邵雍到朱熹的“一分为二”思想相补充,

各从“分二”与“合一”两个方面发展了宋明时期的辨证思维,把中国辩证法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讲的“合二而一”并不是只强调统一而否定对立,也不是毫无原则的调合一切矛盾而为一,他讲的是

对立面的统一,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1、质测即藏通几。方以智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

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所谓“质测”即实测,以实际事物的通理为对象,概指

自然科学。所谓“通几”,以隐藏在天地万物中的发展契机和内在本质为对象,亦即哲学。所谓“质

测即藏通几”是说“质测”是“通几”的前提、基础,离开“质测”而言“通几”,将流于空谈;“通几”又反

过来指导“质测”,“质测”离开“通几”就无法把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运动规律。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哲学不能离开科学,科学应以哲学为指导。

12、《无何集》

《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有些地方是借用前人材料以推行《论衡》的观点,有些地方则发挥他自己的无神论思想。《无何集》对无神论思想的介绍和阐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勾划出一个轮廓。

第一,他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从儒家立场对宗教迷信进行批判的。

第二,他赞扬了历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第三,《无何集》的批评锋芒所及颇为广泛,包括佛教、道教、术数、象数等几个方面,尤其着重于批判当代流行的迷信传说。这不但有助于读者对《论衡》的理解,而且使得批判有了现实意义。

第四,在批判中,他继承了古代无神论的传统,有时从常识出发,有时则揭露神学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四、简答题:

1、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明初,在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之学的同时,也有诸多的学者尊信朱学,著书讲学,蔚然成风。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宋濂、刘基、方孝儒、曹端、胡居仁、薛瑄、吴与弼等。

宋濂与刘基,在学术师承关系上,都可以上溯到程朱学派。他们虽宗程朱,但不是徒守记诵,而是有所“体认”和发挥。

方孝儒在元明初为以身殉国,对明代读书人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可以说关系到理学思想家认为重大的名节问题,明末大儒刘宗周对方孝儒有很高的评价。在方孝儒之后,曹端、薛瑄、吴与弼都是如此,都十分强调躬行实践。

明初思想家从注重道德践履与修养出发,还对心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方孝儒就十分强调治心悟道,曹端“一以事心为入道之路”,薛瑄就十分注重默识心性的直觉,吴与弼认为心“主宰一身而根底万事”。这些都为理学向心学的转变做着铺垫。

2、东林党人的思想与气节

明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创立东林书院,煮书讲学,被称为东林学派。东林学派是明中期以后直接在政治上反对专制政治的群体英雄,也是在思想上力纠空谈心性的虚浮学风的重要学派。

3、李贽的思想

李贽明后期著名的异端思想家、文学家。他对当时的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封建礼教有尖锐的批判,因而遭到统治者的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在思想上,他受王学和禅学的影响,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主张重视功利。李贽的“异端”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正统儒学,特别是对理学的批判上。他批判了被宋明理学神化了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是非无定论”;他用“童心说”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他还揭露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性。李贽有建树的思想观点就是他的平等观和个性说。

4、吕坤的反理学思想

吕坤在政治上曾上疏陈天下安危,抨击明政府的专制政策,表现了“以理抗势”和“法高于势”的精神,因此遭受打击,不得已称病辞职。吕坤的思想基本上是学宗程朱,但他对理学又有许多尖锐、深刻的批评,首先他公开宣布他的思想不属于道学(即理学),也不属于佛、道二氏,而是“我只是我”。对当时那些空谈天道性命的道学先生他以“伪”、“腐”二字加以痛斥。他批评宋儒之学的极端烦琐,揭露宋明道学实际受了禅宗的深刻影响,特别是专著两部书来批判朱熹。对明代盛行的王学,他也十分不满,认为王学最大的弊端是空疏,而对王学的思想核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批评最尖锐、深刻。他还批判泰州学派的王艮和李贽等。他自己的思想比较复杂,有价值的如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德主法辅”的治国主张,以“均平”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思想以及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思想等。

5、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的特征

1)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强烈抗争。明清之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沿袭了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弊端已暴露无遗,由于清初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思想家们已经把批判的焦点从一家一姓之兴亡转向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深层反思。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封建君主”的揭露和批判;一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2)明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吕坤等人已经对理学和心学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继续对理学和心学的流弊进行反思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学术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对理学的空谈心性而言,主张经世致用,其主旨是学问须有益于国事;对理学的束书不观而言,主张回归儒家原典,其主旨是寻求儒家的传统精神。

(3)明清经世实学思潮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对天文、地理、河漕、山岳、风俗、兵革、田赋、典礼、制度等,皆在探究问学之列。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塨、朱之瑜、方以智、陈确等人,是这一经世实学思潮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6、西教、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先驱的西方天主教传入中国,开启了西教、西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沟通、交流冲突的历史。

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顺利地传教,传教士们采取了一些策略,通过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和艺术等知识,来吸引中国官员和士人,这样就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方近代思想学术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传教士所传入的西学以不超出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所允许的范围为限。

天主教的进入,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必然发生冲突。天主教对儒、道、佛采取了分别对待的方式,对儒学他们采取的是以天主教神学附会儒学,而对佛、道就进行公然的指责,引起了佛、道的反击,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至于儒学方面,中国士大夫中有一部分人把天主教视为“异端邪说”,排斥天主教,甚至发动教案。还有一部分士大夫认为天主教的理论可以“补儒易佛”,补益王化。明清之际欢迎西教、西学的人士中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7、陈确、唐甄的思想倾向

陈确主要著作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中华书局出版有《陈确集》。他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把怀疑矛头指向《大学》,作《大学辨》,阐明其非圣经贤传,实际上是批到了理学的头上,使理学存在的根基被动摇。他还借以批判理学的许多观点:(1)批判理学的直觉主义认识论。(2)批判理学在认识上的僵化观点。(3)反对宋儒关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或“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说教。

唐甄积三十年之久才写成《潜书》九十七篇,分上下编,上编谈学术,下编谈政治。他反对理学的空谈性命,不讲事功,认为“事功”出于“心性”修养,“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二者是互相结合的。

他大胆而猛烈地抨击了秦以后二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富民。在军事上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8、清初其他启蒙思想家

(一)朱之瑜的“经世致用”观点朱之瑜为学注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反对“专在理学穷究”。

(二)傅山的诸子研究傅山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现存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傅山思想的特点在于强调独立思考,打破宋、明理学死水一潭的局面。不仅批判理学,他还对整个儒学传统有所指责,提出应以经、子同等研究,不分轩轾,更不应有正宗和异端的区分。由于他能够抛弃轻视诸子的儒门偏见,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开阔了学术史的眼界,对明末清初诸子学的复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吕留良的思想吕留良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对清廷御用的程朱学派表示激烈的反对。

他的思想主要见于其《四书讲义》,对世界专制主义作了隐晦的批判。在哲学上,他对王守仁派进行批判。

(四)熊伯龙的无神论思想熊伯龙是著名的文学家,又精通天文历算和佛经,著有《谷贻堂全集》、《无何集》。

《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有些地方是借用前人材料以推行《论衡》的观点,有些地方则发挥他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陈献章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思想观点有那些?

陈献章的思想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陈献章。他是我国十五世纪即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他试图把儒学思想体系内部的理学和心学两种思潮结合起来,同时又从道家、佛教那里汲取了营养,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认为宇宙只是一理的表现,而这理便是心。他的修养论强调静坐,提出“静中养

出端倪”的心学方法,与程朱的主敬有不同。他强调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有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意味,是明代封建士大夫个体意识萌芽的一个开端。

在陈献章之后,其弟子湛若水,将陈献章“静中养出端倪”发挥成“随处体认天理”,强调在保持心境空虚的状态下体认“天理”。陈献章的及门弟子很多,哲学史上称这一派为“江门之学”。这一派的流传时间,从湛若水起,与王守仁(阳明)的“姚江之学”大体同时,但两派的学术命运却不尽相同。陈献章的弟子学旨多变,缺乏一贯的理论,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而“姚江之学”在王守仁及其弟子的推动下,发展为明代中后期哲学史的主流。

2、罗钦顺、王廷相是如何批评理学的?有那些内容?

罗钦顺对理学的理气关系说进行了批评和修正,从理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在关于人的精神(人心)与形体的关系方面他还批评了心学及禅学无限夸大精神作用的一些观点。一般认为罗钦顺的唯物主义思想,构成了从张载到王夫之的中间环节。他的主要著作是《困知记》。

王廷相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屡遭罢斥,仍无所顾忌。王廷相一生有多方面的建树,在天文、地理、生物、音律、文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思想上,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针对当时的学风,提出尖锐的批评,既针对程朱,也针对陆王。他批评朱熹“理于气先”的说法,为学主“思”、“见闻”和“接习”

(实行)并重,反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一般认为王廷相作为明代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与罗钦顺一样,也是张载到王夫之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环节之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王廷相在文学上也负有盛名,与著名的文学家李梦阳等并称“七才子”(前七子)。王廷相的著作编为《王氏家藏集》和《内台集》,今天有侯外庐等编著的《王廷相哲学选集》。

3、为什么说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思想体系有那些内容?

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比较复杂,主要与他的政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就有慷慨经略四方之志。入仕以后,他一方面为维护明王朝的稳定不惜以武力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诸王叛乱及少数民族的反叛,另一方面又看到官僚队伍中道德伦理的颓败,社会风气的沉沦,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特别是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感受到功利对人心的毒害,便激发了从思想学术上救治世道人心的责任心。这样,他就给自己确立了“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两大任务。

在思想上,王守仁继承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以及禅宗的“以心法起灭天地”等等,批判程朱理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心学体系,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

(一)“心即理”王守仁直接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肯定心对物的本体性,并以此作为他的“立言宗旨”。

(二)“知行合一”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说,认为不能“外心以求理”,必须“求理于吾心”,这就叫做“知行合一”。

(三)致良知王守仁与朱熹不同,把“格物致知”解释为“致良知”,并强调“致良知”要有明确的道德目的。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在立志的条目之下,他提出“勤学”。

他的所谓“学”,也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下面的两

个条目“改过”与“责善”。

第二,独见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守仁强调学贵自得。这里包含了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指出了独立思考所能得到的三种认识境界:有见,有得,有疑。

第三,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王守仁强调教育“随人分限所及”,就是指因材施教。因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踖等。”(《传习录》下)所谓“踖等”就是指超越了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

第四,事上磨练与身体力行。他自己在年轻时就曾亲自去做格竹子的实验,后来他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这使得他不把为学仅仅看成是书本上的事,而是强调事上磨练与身体力行。

4、黄宗羲是如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他的经世思想和求实精神表现在什么方面?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极为博学。他写《明夷待访录》,所论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而其核心思想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在学术上,他批评了理学脱离政治、空洞虚浮的学风,强调人们研究学术必须着眼于现实社会,表现了强烈的求实倾向。在经学和史学的研究上,特别是史学方面对于学术哲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方面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贡献甚巨。他编写了《明儒学案》,并进行了《宋元学案》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在“学案体”学术哲学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黄宗羲生前整理自己的著作,编成《南雷文案》。中华书局出版了《黄梨洲文集》和《明夷待访录》单行本。

黄宗羲要十年时间写成其著名著作《明夷待访录》,在当时和后来,对中国思想界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被誉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黄宗羲对封建君权作了解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这个命题不同于古代儒家所谓“天下为公”与“民贵君轻”的说法。

黄宗羲还批评了君权的另一个方面,即“君为臣纲”的伦理纲常,对君臣关系和君臣的职责有新的认识。

黄宗羲揭露了明朝选拔人才的诸种弊端,他提出关于“学校”的主张,认为学校不仅为了“养士”,而且应当成为独立的舆论机关。

5、顾炎武在学术作风和治学方法上也有那些有价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是乾嘉汉学的鼻祖?

顾炎武在学术作风和治学方法上也有许多值得提及的地方。他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提出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主张,以作为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他看来,“行己有耻”就是在消极方面对于不合理的事有所不为,耻于做八股,耻于讲空玄的天道性命;在积极方面应以天下国家大事为己任,亦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博学于文”的“文”不是一般的文章之“文”,而是指经世致用的有益学问,“文”应该“明道”、“纪政事”、“察民隐”,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的治学态度严肃认真。他的著作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才公之于世,他的《日知录》一书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积累、推敲,逐步完成的。《音学五书》也写了三十多年,修改五次,誊录三次。

顾炎武的治学方法,在注重实地调查和善于运用归纳法。他曾把学术研究比作铸铜钱:是采铜于山,还是用旧钱回炉?他赞成采铜于山的办法,也就是通过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做法。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善于采取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所谓归纳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归类排列,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顾炎武把这样的方法运用于对古代重要典籍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对后人很有启发,后来清代的一些学者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学术研究。

顾炎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来了清代考据学之风。他主张读书、治经应从小学入手,正音读、通文字、明训诂、考制度、释名物。经过他的倡导,到了乾嘉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顾炎武遂成为其开山祖。

6、方以智与宋明正宗学者有什么明显区别?他的思想内容有那些?

方以智在政治思想上他向往一种开明专制。在学术上,他著述丰富,都博采众家,不以一说为限,贯穿着“坐集千古之智”的精神,这是方以智与宋明正宗学者有明显区别的一点。方以智的主要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从“坐集千古之智”出发,他主张打破儒、佛、道的界限,但与明代流行的三教合一论表面相似,实际却有区别。

他批评禅宗的虚妄说。方以智在《东西均》中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题,而与邵雍到朱熹的“一分为二”思想相补充,各从“分二”与“合一”两个方面发展了宋明时期的辨证思维,把中国辩证法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讲的“合二而一”并不是只强调统一而否定对立,也不是毫无原则的调合一切矛盾而为一,他讲的是对立面的统一,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方以智提出“一切法皆偶”的“一而二”的思想,明确肯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组成的,世界上没有脱离对立面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方以智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

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所谓“质测”即实测,以实际事物的通理为对象,概指自然科学。所谓“通几”,以隐藏在天地万物中的发展契机和内在本质为对象,亦即哲学。

第八章清代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王夫之在大量以经学笺注为形式的作品中阐发自己的新观点,自称:。他一生最推崇的思想家是,其思想的继承和发挥集中在一书中。

2、颜李学派指颜元、李塨合创的学派,是清初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颜元的《四存编》包括、《存治编》、《存性编》、《存学编》、《存人编》)。、,颜元还有一个弟子叫。

3、在颜元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习、行”,表现了颜李学派的经世致用的特色。

4、颜元在应聘主持漳南书院时,将课程分为、、、四科。

5、自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批判理学,提倡实学以后,在学术上就出现了“汉学”与“宋学”之争,,理学逐渐衰微,

汉学日渐抬头,到了乾嘉时代已经成为学术主流,这就是所谓“专门汉学”。

6、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大体可分为吴派和皖派:吴派以江苏人惠栋为代表,皖派以安徽休宁人戴震为代表。

7、戴震一生著述很多,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孟子字义疏证》。。

8、在对汉学思潮的总结方面,阮元的功绩之一是在汇刻编纂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文化遗产,试举二例:《经籍纂诂》106卷,重刻《十三经注疏》并附校勘记,《皇清经解》

二、改错题:

1、戴震的另一名弟子王源,他认为程朱“迂阔实不足有为”,王守仁“学入于禅”,皆不足取。

2、汪中属于浙东学派,与章学诚是好友,同样精于史学。

改:汪中虽然不属于浙东学派,但与章学诚是好友,同样精于史学

三、名词解释:

1、六经责我开生面。

2、颜李学派。颜李学派是指颜元、李恭合创的学派,是清初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他们热衷于经世之学,注

重实学,反对死读书,强调“习行”、“习动”,主张在实事实物中求道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

3、专门汉学(乾嘉汉学、清代考据学)。在乾嘉时期,考据学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自明末清初顾炎武等

批判理学,提倡实学以后,在学术上就出现了“汉学”与“宋学”之争,理学逐渐衰微,汉学*渐抬头,

到了乾嘉时已经成为学术的主流,这就是所谓“专门汉学”,又称“朴学”、“乾嘉学术”、“考据学”等4、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是指清初活跃在浙东的学术派别,主要成就在史学方面。继黄宗羲之后,浙江东部的学

者,如万斯大、万斯同(皆为黄宗羲的弟子)和全祖望、章学诚等人,形成了所谓“浙东之学”。他们

一般主张治学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黄宗羲),并提出“六经皆史”等命题(章学诚),倡导一种注重

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的风气,其主要特点是学术研究要切于“人事”,反对在“人事”之外别求什么“义

理”。

四、简答题:

1、颜李学派教育思想有什么特点?

颜李学派指颜元、李塨合创的学派,是清初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颜元年轻时就不喜科举而热衷于经世之学,喜读《七家兵书》并研究军事、技击之术,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封建、学校,建立乡举里选举和兵农合一的军事政治制度。

颜元对理学心学都进行过研究,开始一心一意地尊奉朱学,后来走上了批判程朱陆王的道路,认为无论理学心学都是“心头玩弄”的概念游戏,教人死读书,使人耗尽身心,无利于国家人民,都是杀人之学。

针对当时流行的这一套“虚学”,他提出“实学”。他所谓的“实学”,是指救世济民的农工兵政之学,认为这才是周孔的“六艺”,提倡恢复这样的“周孔正学”。他把理学家空谈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予以根本扭转,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并把自己的治学之道归结为实学、实习、实行。

颜元强调经世致用,但与当时其他思想家(如顾炎武)不同,反对于经典中求道,更反对把经典本身当作道。这种从实事实物中求道的主张,是颜李学派的特色。颜元的著作主要有《四存编》(包括《存治编》、《存性编》、《存学编》、《存人编》)、《习斋记余》、《四书正误》及后人所辑的《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等。

李塨少从学于颜元,宣传颜元的思想学术观点,发挥颜氏学说,与颜元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反对死读书,强调“习行”、“习动”,主张在实事实物中求道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

李塨在经世思想上,一度比颜元还要激进一些。颜元还托周孔之名来表达他的思想,而李塨则提出“不必袭古之迹”。李塨晚年受阎若璩、毛奇龄的影响,逐渐背离其师颜元的求学济世精神和他早年的激进思想,走上了考据之路。其主要著作有《大学辨业》、《四书传注》、《拟太平策》、《恕谷后集》等,收入《颜李丛书》。

颜元的另一名弟子王源,他认为程朱“迂阔实不足有为”,王守仁“学入于禅”,皆不足取。经李塨介绍师事颜元,从学时间虽然不长,但思想上继承了颜元经世与求实精神。王源曾著有《易传》、《兵法要略》、《平书》等,多已亡佚,世传有《居业堂文集》。

2、戴震的学术思想。

戴震作为我国十八世纪中叶的著名学术宗师和思想巨擘,在对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建构了其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他一生著述很多,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术思想,以他对宋学态度的变化,大体可以四十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虽力倡汉学,但不排斥宋学;后期独标经书新义以力攻宋学。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后一位思想大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重要桥梁,启导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曙光。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所阐述的自然哲学,以“气”作为世界的本源,以“道”作为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并对“道”与“理”的范畴进行了区分,把“道”作为万物的基本规律,而把“理”视为“物之质”。

在此基础上,戴震对理学的社会作用也进行了批判。他提出,“理”自宋代以来,已经成为尊者、长者、贵者压迫卑者、幼者、贱者的工具。

他批评了一些理学家的“理欲之辨”,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观点。在人性论与认识论方面,他指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原善》上),所谓“血气”,指人的活的身体,是人的认识的基础。所谓“心知”,是指人们认识事物之“理”的能力。戴震还谈到认识深化的必要性。论述了“必然”与“自然”的关系。

3、汪中的学术思想。

汪中虽然不属于浙东学派,但与章学诚是好友,同样精于史学。他的学术也受汉学的影响。汪中的社会思想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同情,特别是对于妇女的同情,提出了一些乌托邦式的幻想,这些都带有市民意识的特点。汪中揭露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写了《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等,主张寡妇可以再嫁,男女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有社交的自由等。

汪中对传统思想的批评突出的是对《大学》的怀疑,这与清初思想家陈确非常相似。他还对明代以空谈心性为主要内容的“讲学”风气提出批评。

汪中思想的特色与傅山相似,集中表现在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上。在为荀子研究方面,他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尤有功于诸经。”(《述学·补遗》《荀卿子通议》)这样的说法与传统上孔孟并齐,贬低荀子的观点不同,而是大胆地把荀子说成是孔子学说的真传者,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说。

在墨子研究方面,汪中认为墨子是春秋战国诸子中的一派,特别对孟子指责墨子的观点加以辩驳,为墨子翻案。在其他诸子的研究中,他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墨守前人旧说。

五、论述题:

1、王夫之是如何通过对理学及佛、老思想的改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2、专门汉学形成的原因有那些?有什么历史作用?如何评价?

在乾嘉时期,考据学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自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批判理学,提倡实学以后,在学术上就出现了“汉学”与“宋学”之争,理学逐渐衰微,汉学*渐抬头,到了乾嘉时代已经成为学术主流,这就是所谓“专门汉学”。之所以称为“汉学”,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多数思想家和学者都尊行汉代的学术(主要是经学);又因为他们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学风,有人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朴学”。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重训诂考据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又被称为“乾嘉学术”、“考据学”等。

专门汉学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乾嘉时期,学者们从校定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大体可分为吴派和皖派,吴派以江苏人惠栋为代表,代表人物有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其治学方法是“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以保守汉人学说为特点,目的在于重新发掘汉学来对抗宋学;皖派以安徽休宁人戴震为代表,代表人物有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主张以文字为基点,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方面阐明经典大义和哲理。其治学方法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不但信汉,且也疑汉,其学贵在心得。他们以考据详博见长,但有时流于琐细。

3、焦循思想学术

焦循于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诸学无所不精,此外还精通诗词、戏剧、医学等。著作很多,汇编为《焦氏遗书》,其中《易学三书》、《论语通释》、《孟子正义》为人所熟知。

焦循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数理研究、易学研究以及人性学说。焦循的数学研究中反映的哲学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书,即“名起于立法之后,理存于立法之先。”(《加减乘除》卷一)所谓“立法”,是指数学法则、规律,由“立法”而产生定义和概念,就是“名”。而法则和规律早已在天地之间存在着。

焦循用数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人生,并以这种方式理解其它一切事物。焦循研究易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力图找出事物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这个关系作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他提出了《易》中卦爻变化的三条根本原则,即:(1)旁通;(2)相错;(3)时行。

焦循易学研究中贯穿了“变通”的哲学思想,上面所讲的旁通、相错、时行,实质上都是讲“变”的。

焦循的人性学说,也贯穿着“变”的思想。焦循认为人性变化有共同的趋向性,反对宋儒把人性与情、欲绝然对立的观点,认为性、情、欲三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从中已经透露出近代人性觉醒的朦胧曙光。

第九章近代社会思潮

一、填空题:

1、龚自珍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也是中国近代最初一位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史上最早发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呼声。

2、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等文章中,把农民阶级的朴素平等观与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观糅合在一起,构造了特殊的平等观。

3、洪仁轩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位具有近代知识和眼光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人物。他在天京执政期间写的《资政新篇》提出了一整套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4、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三人):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以及后起的张之洞等人,它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袖,郭嵩焘则被李鸿章称为“洋务理论家”。

6、康有为继承和改造了儒家的公羊春秋学,以“我注六经”的思路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等书,在传统的经学形式中,注进了新学的思想内容,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

7、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以比较激进的姿态参与变法斗争。《仁学》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借用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以释“仁”。

8、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首先最有系统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积极宣传西学,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并成为他批判旧学的思想武器和主张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严复在全面分析国民素质的基础上,提出“开明自营”和注重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变法主张。

9、1905,同盟会成立以后,在日本东京出版了《民报》,,广泛宣传资产阶民主主义思想,并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所宣传的改良主义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战。

1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对他的三民主义进行了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迁至北京,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阵地。

12、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和保护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思想上,他强调“世界观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美育。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

13、在近代思想史上,鲁迅以文学形式表达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提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促使农民的觉醒。

二、改错题:

1、陈独秀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展开了争论,表明了他的改良主义的立场。

改; 胡适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展开了争论,表明了他的改良主义的立场

三、名词解释:

1、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发出

的向西方学习的呼声。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

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所说的西方国家的“长技”是什么?他明

确地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器械,

如千里镜、火轮机等,都值得学习制造。与此同时,魏源还建议设立译馆,翻译西书,以加强对资

本主义国家的了解。

2、《资政新篇》。

洪仁轩的主要著作,是他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晶,其显著特点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带有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的新趋势。

3、洋务派。洋务派是清王朝统治阶层分化出来的一个由复杂成分组成的政治文化派别,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带

有买办倾向的封建官僚。在中央,主要代表人物有奕忻、文祥、桂良等人,在地方,主要代表人物有曾

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主张“时务”、“洋务”或“西学”,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政治思想体系。

4、变法维新思潮。变法维新思潮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它是在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下

出现的。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声,并通过“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创办报刊等推动变法运

动。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翼教丛编》。

《翼教丛编》是维新思潮正如火如荼之时,湖南清末士大夫王先谦的得意门生苏舆,把当时湖南士人中反对维新的文章、言论,包括当时朝臣和官绅有关这方面的“呈文”、“学约”、“论说”、“奏读”等汇集成册,题名《翼教丛编》,予以刊布。“翼教”取翼圣(孔)教、复名教、正人心之意,实际上是专以反对新学,宣扬旧学,维护纲常名教为宗旨。《丛编》直接点名攻击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可以说是旧学对新学的一次力量集中的反攻。

6、三民主义。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他的三民主义在1924年以前是旧三民主义,以后是新三民主义。所

谓“旧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1)以反满为中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2)以

挽救民族危亡为中心,使中国避免被帝国主义“瓜分”或“共管”,建立民族国家。(3)建立五族共和的

国家政权,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具体表现在:

强调民权革命必须和民族革命结合起来,用暴力的革命手段达到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国的目的;

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三个时期,和五权宪法的学说。

7、五权宪法。早在1906年,孙中山就提出了五权宪法的基本思想。这就是除了了西方资产阶级所提出的立

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外,再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他之所以要以五权宪法代替三权分立的原则,

主要是为了避免三权分立的弊端。他认为,无论是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还是美国的成文宪法,都有不

少流弊:英国的“三权分立”实际上变成了“一权政治”;美国的成文宪法,常常成为“议员专制”。为

此,他提出国家机构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检察院。这就丰

富了他的“民权主义”的内容。

8、孔教思潮。

新文化运动以比较激进的姿态对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以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吴虞、吴稚晖为代表的,组成了自由主义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统一战线,他们破天荒地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很快为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知识界所接受,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文化革命性质的社会运动,冲击最厉害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并与所谓反封建、反专制纠缠在一起。他们对儒学的批判是使儒学的声誉一落千丈,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在中国形成了持久的反传统思潮,儒学后来的长期沉沦主要是这次运动冲击所造成的。尤其使人感到痛心的是,历来受士人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经过激进人士的无情攻击之后,从道德圣哲变成了守旧人物,使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震动,中华民族暂时失去了一面思想文化的旗帜,而又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替代,其消极后果直到后来才显示出来。

9、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博学著称的学者、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鼓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特别是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和保护新文化运动。

在教育思想上,他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认为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必须宣传“公民道德”。强调“世界观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美育。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

10、离于众庶,则无英雄。

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在这个时期具有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写了大量批判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反击复古逆流的文章,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具有“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的“唯民主义”思想。

四、简答题:

1、龚自珍、魏源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酝酿着社会思潮的转向,明显地表现为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包世臣等。

龚自珍是一个著名的早期启蒙学者,成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也是中国近代最初一位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

龚自珍思想的中心是他的社会批判论,并预感到一场巨大的变乱即将爆发。

他还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危机和官僚腐败的经济根源在于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并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思路,即主张按照血缘关系,划分出“大宗”、“小宗”、“群宗”、“闲民”四个等级,并按照等级分别授田,使闲人为之耕种。

在哲学上,龚自珍对天人感应论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没有得出无神论的结论。龚自珍反对先验的人性论,认为善恶的观念都是后起的。特别是其变易和进化的历史观,成为他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2、康梁变法思想。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和最大的思想代表,变法的思想理论首先是由他提出来的。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他用他那犀利的笔锋,透辟地阐发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在当时颇有盛名。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七次上书和《戊戌奏折》里。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康有为反复讲

明的为何变法维新的道理。在如何变法上,康有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后来甚至提出“全变”的思想。

所谓“全变”,就是“统筹全局,商定政体”,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这一点被他视为变法的根

本。

为了给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他还继承和改造了儒家的公羊春秋学,以“我注六经”的思路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等书。在《新学伪经考》里,他把古文经学说成是伪经,认为

它湮没了孔子所传的真义;只有西汉的今文经学,才是真经。在《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中,康

有为运用公羊家的义法把孔子改造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使孔子成为一位假托古先王的名义来说服当

代君主接受其政治主张的先行者,借“孔子改制”之名来替自己的变法维新作护法。他还指出,孔子托古

改制的微言大义在于《春秋》公羊三世说,以“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为历史演进的三个阶段,

它们分别代表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三种政治制度。他试图借用三世说暗示中国必须变法维

新,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道路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也是以救亡图存为急务,列强的侵略,时局的危机,在他的一系列宣传变法的文章里

是一个主要的主题。至于如何变法,他与康有为有一样的地方,这就是都主张从“根本”入手。但是,康、梁对于“根本”的理解却有不同。康有为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政体;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在“育人

才,开民智”。为了“育人才,开民智”,就必须废科举、兴学校,培养人才。梁启超这一变法思想的理

论根据也是《春秋》公羊三世说。他认为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胜,太平世以智胜。“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这与康有为把“民主”

作为“太平世”区别于“升平世”的主要特征显然是不同的。

梁启超还直接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概念表述自己的思想,如他把“三世”分为:“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和“民为政之世”。又把“一君为政之世”细分为“君主之世”和“君民共主之世”;“民为政之

世”细分为“有总统之世”和“无总统之世”;总称为“三世六别”。在他看来,“三世六别”只能按照各个阶段

和层次顺序演进,不能逾越。如中国只能由“君主之世”进入“君民共主之世”,不能越级进入“民为政之

世”。就是说,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行民主共和。

3、康有为的社会思想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是指他在《大同书》中所系统论述的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大同书》成书很晚,但写作和这一思想的提出则在戊戌变法之前。在该书中,他利用今文经的公羊学说和《礼记·礼运》大同思想,糅合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阐明如何通过“去九界”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书》进而把废君权,兴民权,行立宪,作为行“大同”的前提,显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点。认为“大同之世”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的“极乐世界”,它根本区别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他还通过注《周易》阐述了他的变易进化观以及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人性论上,康有为反对理学家的人性观点,强调“人性平等”。

4、鲁迅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在近代思想史上,鲁迅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相信进化论,认为只有科学和近代文明才能挽救贫穷落后的中国。后来,他认为救治国民精神上的“病痛”比救治其身体上的疾病重要的多,因此就毅然弃医从文,决心以文艺为武器,从事思想启蒙工作。

第二,对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当时“国粹论”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

第三,提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促使农民的觉醒。

第四,鲁迅倡导个性解放的同时提出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

5、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个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要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十月革命以后,陈独秀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宣传者。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宣传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五、论述题:

1、洪秀全思想体系有什么特点?试进行具体说明。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农民阶级平等平均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基督教学说、反对清朝满族贵族统治的民族思想等交错杂糅在一起,有的相互协调、补充,形成新的思想主张;

有些则相互冲突,不可调和,造成其思想体系的自相矛盾性。

洪秀全受基督教的启示,创立了拜上帝会。他编写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等通俗易懂的文章,宣传教义,鼓动人心,发动起义。

洪秀全把农民阶级的朴素平等观与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观糅合在一起,构造了既不同于西方基督教、也不同于农民阶级的具有特殊内容的平等观。

对于儒学,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前期采取了非常激烈的排斥与否定态度,建立政权以后,对儒家学说仍然感兴趣,并适时加以利用,如“三纲五常”、“尊卑贵贱”、“忠孝仁义”那一套思想主张为他的“洪氏王朝”服务。

在宗教思想上,太平天国对封建神权迷信思想也有一定的冲击力,但他在冲击封建神权,抨击中国传统多神教的同时,又制造了对洋上帝的迷信。

在道德观念上,太平天国建立以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又复活了。

2、洋务派有那些重要思想家?其思想观点分别是什么?

洋务派重要的思想家有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他们的思想观点分述如下: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其思想也如此。在他的思想中,有程朱理学也有强烈的回归原儒的倾向,在学术上强调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立足于经世致用。

他把“礼”看作治国理民的法宝,继承并实践儒家的礼治思想。他的所谓“礼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礼治人,二是以礼自治。他十分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即“内省”功夫。他重视教育家人和子弟,对他们要求严格,做了一系列规定:戒除骄奢习气,注意勤俭持家。

在洋务思想方面,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了龚自珍、魏源以来一些先进人物的思想,还以政治权力吸引同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的于其周围。著名的洋务派人物郭嵩焘是其挚友;而李鸿章、薛福成等则是在他直接培育下脱颖而出的。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袖,郭嵩焘则被李鸿章称为“洋务理论家”。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都在中国之上,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自强图存,就必须变通旧法,师夷长技,以工商立国。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以“变”为中心,认为面对“数千年大变局”,要“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就“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是他洋务思想的主旨,也是洋务运动的总纲。之所以“外须和戎”,是因为中外实力相差悬殊,和是中外都可以接受的,其基础则在于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以抗衡之。对内则关键在于“变法”、“自强”。李鸿章提出具体措施:一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洋务人才;二是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近代自然科学;三是改变社会风气,转变思想观念,应付时代的需要。

郭嵩焘在对待西学的问题上,与曾国藩、李鸿章有所不同,主张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特别是通过中西比较,不仅看到中国在军事装备、科学技术方面不如西方国家,而且认为中国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方面也有不及西方的地方,中国人必须抛弃“夷夏之防”的陈腐论调,虚心向西方学习。他的一些过分开放的言论,遭到了来自守旧势力的攻击辱骂。

3、章太炎早期的政治观点有那些?他的学术思想有什么特点?

(1)他从外国列强的侵略活动及其本国的政治中制度中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虚

伪性,并对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和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的“共和”政体不在于施行代议制,而在于实施直接民权。

(2)他针对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要求“均配土田,使耕者不

为佃奴”。这种“均田”思想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具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章太炎错误地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均田”合于“社会主义”而为欧美所不及。他把“均田”和三代“井田”,魏晋至唐的“均田”以至“社会主义”混同在一起,充分反映出这种用“国粹”装点起来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小农式的平均主义幻想。

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那些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他的三民主义在1924年以前是旧三民主义,以后是新三民主义。所谓“旧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1)以反满为中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2)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中心,使中国避免被帝国主义“瓜分”或“共管”,建立民族国家。(3)建立五族共和的国家政权,解决国内民族问题。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具体表现在:强调民权革命必须和民族革命结合起来,用暴力的革命手段达到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国的目的;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三个时期,和五权宪法的学说。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1)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2)实现资本的国有化和进行工业建设。在旧三民主义的指引下,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帝制的巨大胜利,缔造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很快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

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对他的三民主义进行了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新

三民主义”中,孙中山把民族主义的首要目标规定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并主张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民权主义谴责了西方资本主义民权制度的不公正,提出了建立为一般平民所有的国家制度;民生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主张。

5、你是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的?可以举例说明。

新文化运动以比较激进的姿态对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以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吴虞、吴稚晖为代表的,组成了自由主义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统一战线,他们破天荒地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很快为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知识界所接受,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文化革命性质的社会运动,冲击最厉害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并与所谓反封建、反专制纠缠在一起。他们对儒学的批判是使儒学的声誉一落千丈,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在中国形成了持久的反传统思潮,儒学后来的长期沉沦主要是这次运动冲击所造成的。尤其使人感到痛心的是,历来受士人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经过激进人士的无情攻击之后,从道德圣哲变成了守旧人物,使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震动,中华民族暂时失去了一面思想文化的旗帜,而又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替代,其消极后果直到后来才显示出来。

由于是针对当时尊孔读经和孔教会的“复古逆流”,以及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使得人们不可能以谨严的学术研究形式而是以激烈的论战形式出现。尽管当时也有一些比较客观理性的反思,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这样的理性反思被激进的社会潮流所淹没,历史以“矫枉过正”方式向极端方向不断发展。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秋季划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台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 B.政治化 C.世俗化和普及化 D.哲学化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6.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的再现了客观历史 B.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论文题目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题目 1.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形成影响的研究 2. 原初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文化形成影响的研究 3.“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4.星占历算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5.祭祀仪轨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6.医药方技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7.殷商西周青铜器皿铭文之思想演进的研究 8.汉字象形与中国思维具体感性的研究 9.汉字分类与中国思维分类原则的研究 10.汉字句法与中国思维逻辑特征的研究 11.宇宙观念在殷周仪式中的体现的研究 12.数字:世界秩序神秘化的研究 13.“阴阳”、“五行”与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 14、“士”的崛起与中国古代思想变异的研究 15.儒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6.墨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7.道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8.战国时代方术及其思想意味的研究 19.“宇宙时空”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0.“社会秩序”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1.“个人存在”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2.“名辩之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研究 23.“百家争鸣”与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形成的研究 24.作为秦汉思想普遍知识背景的马王堆帛书帛画的研究 25.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思想和信仰的研究 26.《吕氏春秋》与秦汉思想哲理综合的研究 27.《淮南子》与秦汉思想发展哲理综合的研究 28.《春秋繁露》与秦汉思想国家意识的研究 29.《白虎通》与秦汉思想国家意识的研究 30.“经学与纬学”与秦汉思想发展阶段结果的研究 31.固有思想和学术的改变与魏晋思想发展的研究 32.魏晋玄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转折的研究 33.道教宗教化过程与魏晋思想发展的研究 34.佛教东传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意义的研究 35.佛教的渗透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6.大唐盛世的平庸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7.佛教转型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8.禅宗思想确立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9.九世纪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研究 40.会昌灭佛、道教复兴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1.文化与政治重心分离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2.理学及其延续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3.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确立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研究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一、填空 1.五典 2.以德治国 3. 墨、劓、膑、宫、大辟 4.仁礼 5.魏源《海国图志》 6.舍生取义 7.金、木、水、火、土 8.慧能 9.朱熹陆九渊 10.黄宗羲11.韩非 12.民为贵民本 13.墨子 14.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 15.王安石 16.乾震坎巽离 17.“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18.王通 19.“克己复礼”《礼记·大学》 二、名词解释 1.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大体说来,孟子的“性”,相当于“人的自觉心”;荀子的“性”,相当于“人的本能”。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他认为:“其善者伪也。”所谓“伪”就是“人为”,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 2.“大宗师”是庄子提出的概念。关于“大宗师”的含义,郭象解释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崔撰解释说:“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无心”和“遗形忘生”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就是道。大宗师的基本内容:一是“自本自根”的道。二是“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3.“参验说”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思想主张。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荀子重“行”的思想,对《老子》做了新的解释,提出注重“参验”的思想。韩非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参”是参照比较,“验”是检查验证。“参验”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作为与所在官职的职责相符,就给予奖赏,否则就给予处罚,这叫“循名而责实”。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这里包含着要求名实一致和以实验名而定是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开创的关学, 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 ,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 “天下号曰新义” , 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三、名词解释 :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 3、《太极图说》。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7、荆公新学。 8、耦。 9、剥落。 10、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四、简答题: 1、《皇极经世书》的主要思想。 2、拭勾勒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 3、王安石思想的基本内容。 4、元代思想状况。 五、论述题: 1、周敦颐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有那些重要内容? 2、张载的理学思想反映在那几个理论环节中?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4、与理学思想比较起来,陆九渊心学思想有那些特点? 5、陈亮、叶适如何通过针对性地批评程朱理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

第七章明代及其明清之际的思想与思潮 一、填空题: 1、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五人 :、、、、等。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王学派中影响较大的, 是以王畿 (龙溪、钱德洪 (绪山的和王艮的。 3、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 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4、在《东西均》中提出的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二、改错题: 1、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是指《六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2、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 3、吕留良的《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 三、名词解释 : 1、三部《大全》。 2、静中养出端倪。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一、名词解释(5个) 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 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 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 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 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 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 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二、简单题(4道) 1、整合经学与子学 (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 (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 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

中国思想史期中论文

风采、风骨、风度 ——浅论儒学的精华与当代青年的修养 《中国思想史》期中论文 授课教师:XXX

摘要 儒学作为一种秩序的和谐论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其间的大宇宙,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生生不息的矛盾统一体,时刻遵循“和而不同”的基本法则。同时儒家又具备“忧患意识”,它忧国、忧民、忧“道”,忧虑国家的治乱安稳和前途命运;关心民众的生活和幸福状况;寻求人们的生命的崇高精神境界。其天人观和儒家伦理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更是有不可切断的联系,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实践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因此,儒家以天人观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的道德自觉论,对于我们今天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儒家的群体主义对于建立生态和谐观念、强化生态整体主义意识都具有重要价值。 当代青年肩负了未来国家社会发展前行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道理应深入每个人心。在艰苦道路是前行势必需要强大精神内涵支持,为此当代青年都应该汲取儒学中的精华部分化为己用,追求其风采、风骨、风度。 关键词:儒学精华、青年

一、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由此可见儒学传承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倡的是心怀天下的胸襟。这份传世之道和伟大胸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其作用更是绵延千年泽及数国。 纵观儒学创立至今,它与道、墨、法、农各家都不同。儒学维护国家,却不支持纯粹的地域国家的主张;儒学倡导仁义道德,却发展出为专制君权服务的功能,却也正是这种与中国社会逐步合拍的政治理念让他成为一尊,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历史上也就再也不存在哪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能与其争锋,也没有哪一种宗教能将其替代。即使东汉后的佛道盛行,也都是在乱世中给予人们精神解脱,国家社会依旧离不开儒学。“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仍未过时。到了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其余学说归于式微之时,儒家学说已经起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更令人欣喜的是,儒家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儒学的发展史是一个思想体系逐步完善的历史。从荀子开始便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信条。汉代儒家与阴阳五行 1《大学》第二章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丹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中国思想史作业章玉先

杭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位课程试题及答卷 二级学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专门史 研究生姓名 章玉先 学 号 2015111006035 考试课程名称 中国思想史 授课时间 2015——2016学年 度 第1 学期 周学时数 学分数 评 语 考核论题* 简述性善论 成绩 平时成绩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考试成绩 总评成绩 注:1、本封面由任课教师填写,并与考试试题、答卷一起装订,写完评语后二周(以论文 形式考试的一个月)内交二级学院研究生秘书。由研究生秘书做好成绩登记,在学期结束前,将单科成绩登记表交校研究生处。 2、*栏,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综合考试可不填。

3、学位课程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计分。 4、考试答题一律使用研究生处统一印刷的“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简述性善论 章玉先 2015111006035 摘要:关于人性本质的讨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一提到性善论或者是性恶论,我们一定会想到孟子和荀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他主张人性是善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赵国人。他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使人向善。其中主要通过对孟子的性善论予以分析。首先要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哪些主要观点,然后去分析孟子的性善论. 关键词:性善论;孟子;人性 Abstract: discussion about human natu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has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When it comes to sexual theory of good or evil, we will think of mencius and xun zi, mencius (about 372 BC - 372 BC), the name Ke, words and, the warring states zou. He argued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Xun zi (about 313 BC - 238 BC), the name, people i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 evil of man, he thinks the life nature is evil, to emphasize with reed to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the acquired education can be good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make the person to be good. Main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 First of all to understand what are the main points of 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 then go to analysis of 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 Key words: theory of goodness; Mencius; The human nature 一、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1.在我国,孟子最先主张“性善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也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生而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孟子》一书中是这样说道,孟子的性善论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这个观点与孟子同一时期的告子的观点相反。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是一种道德萌芽,必须经过自我的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 [1]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以至宋代《三字经》中开篇便云:“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思想史重点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全书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作者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他痕恨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主张改革;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对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识地把评史与论政治结合起来。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争”,才能“为治之资”。因此王夫之的史论著作不仅贯穿着他的史学思想理论,也渗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 4、《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

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范畴史:中国思想史方法的探索 南开大学张荣明 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段从创建到成长的历程,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由于中国思想史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其中之一便是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致使“思想史”与“思想史论”时常混淆。所谓“思想史”,就是历史进程中真实存在过的、人们曾经的思想面貌及其发展变化;“思想史论”,借用王中江研究员的界说,就是研究者借思想史立论,以阐述自己的主张。无论是以“史”为特色的历史重构,还是以“论”为特色的文化建设,各有其功能和存在的理由。但中国思想史学科要健康发展,就应该走向规范的轨道。 要使中国思想史研究规范化,首要的是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之既能客观反映中国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风貌,又能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程序。方法之一便是范畴史研究。 从根本上说,思想的要素是概念或范畴,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就是特定时期思想范畴的状况,思想的变迁或思想史就是不同历史时期思想范畴变迁的历史。抽去了概念或范畴的思想是没有内涵的思想,删掉概念或范畴的思想史资料是一堆没有意义的语法性词汇。因此,概念或范畴在思想中的地位使对概念或范畴的研究成为可能,也使范畴史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本色化。学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即从事人文科学研究要以理论为指导。这导致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人文科学(包括史学)研究跟着时髦理论跑,昨天是结构主义,今天是解构主义,明天是诠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等等。更为可怕的是,研究者竟冠冕堂皇地将这种理论方法的摇摆不定看做是人文科学的特点。其实,这是学科不成熟的表现,社会学、行为科学的科学化可为鉴照。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已经很少见到那种把在某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称之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了。中国思想史的本色,就是中国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本来面貌,它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或范畴表现出来,如“道”、“德”、“天”、“理”、“仁”、“义”、“鬼”、“神”等。思想范畴史,就是这些概念或范畴的历史。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二,是有操作性。思想范畴史研究采用归纳的方法,对既定的对象资料作全面的研读和逻辑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对象文献可以是一部文献,或一部文献中的一篇,或若干部文献,视研究目标而定。比如,对《晋书》中“私”这一概念的研究,通过全面搜集《晋书》中的“私”,共得424条资料,然后逐条研读,依据其不同内容作出分类,如“肯定性的私”,“否定性的私”等;在“肯定性的私观念”中,又可分为“私产”、“私奴”、“私亲”、“私谥”等。全部分类完成后,首先对各小类的内容作总结,然后由下而上,考察各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思想范畴史研究的特点之三,是结论的可验证性。范畴史研究的结论是从既定文献中归纳、分析得出的,因而具有可验证性。当然,对象资料是由认识的主体解读的,由于认识主体知识的有限性,解读的深度自然有所不同。但这不应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学术交流,会使研究不断深入。从原理上说,对文献的解读、归类、逻辑分析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实验过程,结论是实验的最终成果。举例说,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私权”观念,官方大力宣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完整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第二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具有简单类比和混沌性思维特征的原始信仰形式是()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生殖崇拜 2、“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与“天惟时求”(《尚书?多方》)的对立反映了() A、天命观的动摇 B、对天命意志的绝对崇拜 C、天命转移论 D、人文意识的觉醒 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思想动摇的是() 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6、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 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 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8、五行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是在()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产生于() A、炎黄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 A、史伯 B、伯阳父 C、子产 D、叔兴 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B.由阴阳二气的对立斗争产生出八卦,由八卦演生出天地万物 C.阴阳二气的斗争和对立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规律 D.阴阳二气分别体现了天的刑罚和恩德 12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理论有:() A、太极阴阳论 B、原子论 C、佛教缘起论 D、五行论 二、名词解释题 1、阴阳 三、简答题 1、简述周公“制礼”的哲学意义。 2、简述《易经》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认识论价值。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一、什么是中国思想史 顾名思义,所谓“思想史”应该包括一切属于思想范畴的历史,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技术的、民俗的、民族的等等思想,都应该包括在内。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发展脉络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发展至大势》,大体上可定为中国第一部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但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思想史学科是五四以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思想史主要包含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山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但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思想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著作,如: 石峻、任继愈、朱伯昆《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 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胡滨《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 赵靖、易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年、1966年)。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习惯于以阶级或派别划线,将思想家区分为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思想家自身思想的来源、内容和价值等重视不够。 “文革”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史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的状况相反,此期海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则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成果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和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兰州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 历史(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先生说:“欲观周之所以任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之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制度的典型特征是 A.功臣分封制 B.婚娶联姻制 C.礼乐丧葬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度的创立 4.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的部分官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③②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②④③① 5.曹魏时期,曹 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 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 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 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6.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① 同平章事 三司使 提点刑狱司 ② 刺史 司隶校尉 常侍 大司马 ③ 郡守 奉常 监御史 廷尉 ④ 知府 海军提督 管带 巡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