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Q3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Q3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Q3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Q3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三年第三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3 年 11 月 5 日

内容摘要

2013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消费价格涨幅和就业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8.7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坚

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

银根,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根据

流动性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通过逆回购、常

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有效应对了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资金波动,并把冻

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两种操作结合起来,对部分到期的3 年期

央票开展了续做。将国务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落到实处,适

当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

调配合,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推动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 7 月20 日起全面放

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又相继推动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

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

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在跨

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从金融运行情况看,货币信贷较快增长,贷款结构有所改善。2013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同比增长。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比年初增加7.28 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 亿元。9 月

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比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

分别高2.2 个和3.4 个百分点;“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4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 13.96 万亿元,同比多 2.24 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平稳,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480 元,比6月末升值。

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正在取得进展,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调控经验更为丰富,都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国内储蓄率较高、金融体系资本和拨备等较为充足,总体看也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待形成,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也明显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消费价格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很稳固,物价对总需求变化比较敏感,要继续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贯彻宏观稳住、微观放活和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保持定力,精准发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综合运用数量、价格

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把政策落到实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引导和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走势。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目录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1)

一、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 (1)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 (1)

三、金融机构贷款平稳较快增长 (2)

四、社会融资规模接近14 万亿元 (5)

五、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平稳 (6)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8)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9)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9)

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衡 (10)

三、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10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10)

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2)

六、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4)

七、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发展 (15)

八、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16)

九、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7)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18)

一、金融市场运行 (18)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26)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27)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7)

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36)

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 (48)

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48)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51)

专栏

专栏 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与货币创造 (4)

专栏 2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13)

专栏 3 部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 (30)

专栏 4 经济增长与就业 (42)

表 1 2013 年前三个季度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3)

表 2 社会融资规模 (6)

表 3 2013 年1-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7)

表 4 2013 年1-9 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 (8)

表 5 2013 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 (15)

表 6 2013 年前三个季度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 .19 表 7 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20)

表 8 2013 年前三个季度各类债券发行情况 (22)

表 9 2013 年9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 (24)

表 10 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金融指标 (29)

图 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情况 (16)

图 2 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21)

图 3 进出口增速与贸易差额 (37)

图 4 分产业就业人员 (44)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13 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稳中向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信用总量总体增长较快,贷款结构有所改善。

一、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

2013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107.7 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6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2 个和0.4 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为31.2 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6

月末略低 0.1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 2.4 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 M0 余额为5.6 万亿元,同比增长。前三季度现金净投放1833 亿元,

同比少投放 850 亿元。

9 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6.3 万亿元,同比增长,比年初

增加 1.08 万亿元。货币乘数为 4.09,与 6 月末持平。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其中,农村信用社为。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5.8 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6月末和上年末均

高 0.2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11.4 万亿元,同比多增 1.5 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3.1 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6月末

和上年末分别高 0.3 个和 1.2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11.3 万亿元,

同比多增2.2 万亿元。外币存款余额为44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比年初增加 385 亿美元,同比少增 1003 亿美元,主要是上年同期基

数较高,也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有关。

从人民币存款部门分布看,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均同比多增。

9 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4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比 6 月末略高 0.1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5.0 万亿元,同比多增 947

亿元。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5.0 万亿元,同比增长,

增速比上年末高 3.7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2.4 万亿元,同比多增9829 亿元。9 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 3.9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 1.5 万

亿元,同比多增 8311 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平稳较快增长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 75.0 万亿元,同比增

长,增速比6月末低0.5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7 万亿元,

同比多增 4117 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长平稳较快。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70.3 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6月末高0.1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7.28 万亿元,同比多增 5570 亿元。6 月份以来信贷扩张动力较强,贷

款集中于月初投放的情况较为突出。在外贸顺差较大、外汇大幅流入、

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宽松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

中长期贷款增速逐步提升。人民币住户贷款增长较快,9 月末同比增长,比年初增加3.1 万亿元,同比多增1.1 万亿元。其中,

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 1.2 万亿元,同比多增 6605 亿元,2013 年以

来月度增量持续超过千亿元水平。在房贷总量较大、增速较快的情

况下,部分房贷需求仍难以得到满足,其原因主要为:一是部分地区

房地产市场较为火爆,房贷需求超过了银行在合理审慎情况下的贷款投放能力;二是随着经济回升,部分银行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将更多贷款投向收益更好、也符合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和消费等领域,相应收缩了房贷增速。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相对平稳,同比增长

11.1,比年初增加4.2 万亿元,同比少增5733 亿元。从期限看,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 3.9 万亿元,同比多增 1.5 万亿元,增量占比达53.3,比2012 年平均水平高18.3 个百分点;9 月末增速为,已连续 9 个月攀升。包含票据融资在内的短期贷款平稳增长,比年初增加 3.2 万亿元,2013 年以来在全部贷款中的增量占比基本稳定在

45左右。分机构看,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多增较多。

表 1 2013 年前三个季度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②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③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不跨省经营的银行。④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外币贷款增速高位逐步放缓。9 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7657 亿美元,同比增长,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回落11.9 个

和 1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823 亿美元,同比略少增 22 亿美元。从投向看,进出口贸易融资增加 237 亿美元,在全部贷款中增量占比为;境外贷款与境内中长期贷款增加 396 亿美元,同比多增 81 亿

美元。

专栏 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与货币创造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行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同业借款等。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对货币供给也产生了直接影响。从中国广义货币 M2 的来源看,以往贷款和外汇占款是两个主要渠道。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或购买外汇时,其资产方在增加“贷款”或“外汇占款”的同时,负债方会相应增加(记录)“人民币存款”。由于存款计入M2,就会直接增加货币供给。这意味着,只要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多、购买外汇多,M2 自然也会比较多,因此以往运用贷款和外汇占款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货币总量变化。但近两年受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影响,货币创造渠道发生了一定变化,其背后掩藏的问题也较为复杂。

我们可以把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创造货币的渠道称为“同业渠道”,依照交易对手方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非银行同业渠道和银行同业渠道。非银行同业渠道指商业银行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融出资金,交易对手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和保险公司等,此时在资产方会记录为这些机构欠银行的债权(与贷款类似),同时在负债方则会记录(派生)为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这样也就增加了全社会货币供给。值得注意的是,同业存款之前不计入 M2 统计,2011 年

9 月调整统计口径后开始计入M2。银行同业渠道指商业银行实际上向非金融企业提供了类似于贷款的融资,但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操作,将这些业务在资产方记录为同业资金运用科目(不计入贷款),在负债方记录(派生)为非金融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从而实现了货币创造。可能的操作方式包括“买入返售银行承兑

汇票”、“同业代付”以及“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等。

由于同业业务发展较快,近两年同业渠道在货币创造中的占比上升。2013

年以来,通过同业渠道创造的 M2 一度仅低于人民币贷款,高于外汇占款和证券投资。由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易受季节性因素、流动性水平以及监管政策等影响,波动较大,导致 M2 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目前看,同业渠道与外汇占款往往有共向波动

特征,外汇流入多会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同业业务多数时候增长也快,外汇流

入下降会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同业业务也可能相应下降。2013 年前几个月 M2 增长较快,就与外汇流入相对较多以及同业业务增长快有关。而 6 月份

M2 增速较 5 月下降了 1.8 个百分点,同业业务大幅收缩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管理资产负债、创新产品和拓展

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但部分机构在开展同业业务中也存在操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期限错配较严重和规避监管等问题,部分商业银行还利用同业业务开展类贷款融资或虚增存款规模,加大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果。

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同业业务管理制度,将标准化、透明度作为规范和加强同业业务管理的抓手,健全相关考核和监管机制,引导其在规范基础上稳健发展。完善金融统计和会计制度,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和经营行为。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会更趋复杂,有必要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框架,强化流动性管理和价格型调控机制。同时,也要继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可考虑把更多信用创造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止金融部门出现过度加杠杆和顺周期波动。

四、社会融资规模接近 14 万亿元

初步统计,2013 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 13.9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2.24 万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 3.81 万亿

元,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少 1800 亿元和 1388 亿元。

从结构看,前三季度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人民币贷款增长平稳,投放额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占比有所下降。前三个季度新增人

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比低 5.2 个百分点。第二,外

币贷款前多后少,总体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当。分阶段看,1-5 月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累计增加 5658 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3932 亿元;

6-9 月累计净下降 493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4110 亿元。第三,企业债券融资额前多后少,股票融资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分阶段看,1-5 月企业债券累计净融资 1.18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5551 亿元;6-9

月累计净融资为 3442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5883 亿元。前三个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 552 亿元。第四,委托贷款和信托贷

款同比多增较多,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

表 2 社会融资规模

单位:亿元

注:①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②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③表中的人民币贷款为历史公布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

五、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平稳

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比

8 月份下降 0.04 个百分点,比 6 月份上升 0.14 个百分点。其中,一

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比6月份上升0.06 个百分点;票据

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比6 月份上升0.73 个百分点,票据利率小幅上升主要受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压缩票据业务影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略有走高,9 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比6月

份上升 0.09 个百分点。

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有所下降,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有所上升。9 月份,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和,比6 月份分别下降1.85

个和1.21 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比6月份

上升 3.06 个百分点。利率出现的变化反映出经济活动升温及对资金需求较为旺盛。

表 3 2013 年 1-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外币存贷款利率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境内外币资金供求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低位小幅波动,总体较 6 月份有所上升。9 月

份,活期、3 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和

1.58,比 6 月份分别上升 0.07 个和0.51 个百分点;3 个月以内、3 (含)-6 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和,比6月

份分别上升 0.05 个和 0.46 个百分点。

表 4 2013 年 1-9 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第三季度,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480 元,比6 月末升值307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 2013 年 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第三季度,人民币

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005 年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 2013 年 9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

30.92,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2013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因素的分析监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功能,视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有效熨平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对部分到期的 3 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开展了续做操作,把适度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相结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第三季度,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 4700 亿元,开展央行票据到期续做操作 4008 亿元。截

至 9 月末,逆回购余额为 800 亿元。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市场环境和市场利率走势的分析监测,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和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截至 9 月末,7 天期和 14 天期逆回购操作

利率分别为和。

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共开展了五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累计 2500 亿元,其中

3 个月期 2000 亿元,6 个月期 500 亿元。

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衡

第三季度,为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中国人民银行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常备借贷便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续发行三年期央票冻结长期流动性,同时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提供必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两种操作相结合,既有利于在未来国际收支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流动性适中,也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的稳定。三季度以来,鉴于国际收支形势变化、外汇流入量增加,常备借贷便利适度有序减量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

9 月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 3860 亿元,比 6 月末下降 300 亿元。

三、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第三季度,适当加大了对有关政策参数的调整力度,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会议的有关精神,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

转型升级,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

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区域集优、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大力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 领域的信贷支

持力度,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就业、助学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扎实推进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发挥其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作用。严格控制对“两高

一剩”行业的贷款,支持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促进

产能过剩矛盾化解。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继续支持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

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一是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保持了较强力度。9 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

增长,比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2 个和3.4 个百

分点;“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4个百

分点。二是民营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大于国有企业。2013 年前三季度,累计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三是服务业贷款支持力

度加大。前三季度,累计发放服务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37.6,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提高 1.8 个和2.2 个百分点。四是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严控。自 2011 年7月以

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9 月末,产

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04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改革。一是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3 年7 月20 日,中国人

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以外的贷款利率下限,

放开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二

是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13 年9月24 日,市场利率定

价自律机制成立会议召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

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

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

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2013 年 10 月 25 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

机制在试运行一个月后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

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在

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

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

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推出首日,建设银行即签署了两笔以该行贷款

基础利率报价为基准的一年期贷款协议,加点利差为 90 个基点,总

额共计 5.5 亿元。同时,工商银行与四家客户签订了基于贷款基础利

率的协议,金额共计 9820 万元。此后,其他银行也陆续发放了基于

贷款基础利率定价的贷款。10 月 30 日,中信银行与花旗银行成交首笔以贷款基础利率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期限 2 年,名义本金 1 亿元,贷款基础利率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

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激励金融机构强化财务约束,实现科学合理定价;二是通过建立信贷市场基础利率,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市场化定价提供参考;三是强化定价自律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专栏 2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

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它是金融机构对其资金成本、信用风险成本、管理费用、最

低资本回报等因素进行综合衡量后,确定的贷款利率水平,可以真实地反映信贷市场的资金价格。

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建立了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例如,美国

的贷款基础利率(Prime Rate)由《华尔街日报》根据 10 家大型银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对外发布。目前,美国的贷款基础利率主要应用于零售客户的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业务定价中;加拿大的贷款基础利率由 5 家最大商业银行参与

报价,在剔除最高与最低报价后,对剩余 3 家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生成贷款基础利率,并通过加拿大央行网站对外发布;日本的贷款基础利率由6 家主要银行参与报价,日本央行在其网站上同时公布短期贷款基础利率报价的平均值以及最高、

最低值。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贷款利率定价自律管理的作用,对于中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借鉴国际经验,2013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Loan Prime Rate,简称LPR)正式运行。从报价行看,贷款基础利率首批报价行共 9 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从报价期限看,运行初期向社会公布

1 年期贷款基础利率。从贷款基础利率的生成和发布机制看,每个工作日在各报价行

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报价行的报价情况,剔除最高、最低各 1 家报价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

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

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于每个工作日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公布。从报价的监督管理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

按年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监督评估,促进提升贷款基础利率的基准性和公信力。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作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机制在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有利于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促进定价基准由中央银行确定向市场决定的平稳过渡;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增强自主定价能力;有利于减少非理性定价行为,维护信贷市场公平有序的定价秩序;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六、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

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 6.1475 元,最低为6.1817 元,64 个

交易日中 34 个交易日升值、30 个交易日贬值。第三季度最大单日升值

幅度为 0.14 (86 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11 (68点)。

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双向波动。9 月末,

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 1 欧元兑 8.2983 元人民币、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Times Finance 71 2011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36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2,2011 (CumulativetyNO.436) 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资工具,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购协议;公开市场类操作,即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出售政府或中央银行证券,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一次性非冲销操作、外汇互换以及储备要求。 (1)再融资工具。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2)公开市场操作及公开市场类操作。公开市场买入(一次性买断交易或回购)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一次性卖出交易或逆回购)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票据正的净发行(即新发行的票据的价值高于到期票据价值)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3)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4)外汇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2)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3)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 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央行昨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政策的表述是“合理运用……”,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更换为“灵活运用……”。这一变化说明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较去年第四季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央行强调,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央行指出,要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鼓励创新,丰富债券市场产品和层次。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发展迅速,与传统金融互相补充和融合,有利于促进竞争、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居民收入、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简单分析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简单分析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至2011各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得出的各季度末的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数据图表如下: 单位:万亿元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1年,M1、M2的余额是一直往上增长的。 这说明2009-2011年每个季度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增长的。只是每个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就像图上所显现的,增长的趋势线并不是一条直线。但是用EXCEL添加了趋势线后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比较稳定的。 2009年前三季度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快速增长的,第四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前三季度减慢了,但仍然增长较快。2009年M1余额从17.7万亿元增长到了22万亿元,M2余额从53.1万亿元增长到了60.6万亿元。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在前两个季度是有所回落和逐步放缓的,但在后两个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升和增长趋稳。2010年M1从22.9万亿元增长至26.7万亿元,M2从65万亿元增长至72.6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回落,M1从26.6万亿元增长至26.7万亿元,M2从75.8万亿元增长至78.7万亿元,很明显,2011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是小于2009和2010年各季度的增幅的。 通过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打折线图分析,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基础货币从2009-2011年的前三季度是一直增长的,而货币乘数却与基础货币的趋势相反,是不断下降的。

下面来看一下2009-2011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在2009年,四个季度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与优化信贷结构、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合作、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小部分资本会外流、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就要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另外还要保持物价稳定,保证农业丰收,粮食自给自足。与此同时,中国应该抓紧解决自身的问题,特别是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 所以,我们的2009年全年的货币政策都围绕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 针对不同时期的流动性形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频率,央行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4.2万亿元;科学设计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上半年以3个月内短期操作为主,7月恢复了一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适当延长了流动性冻结时间,同时灵活调整3个月以内的短期正回购操作期限结构,与中央银行票据在期限上形成互补,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度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上半年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平稳,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的进一步确立,及时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操作利率由小步上行到逐步企稳,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合理回升;及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总体上来说,2009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三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 2010年央行的货币执行政策有灵活、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再贴现和支农再贷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信贷政策引导、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发挥利率杠杆调控作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10年,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常

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市场化受控推进,货币...

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市 场化受控推进,货币... 事项: 央行发布《201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 对经济和物价形势的判断:结构性亮点突出,对形势把控更有信心 报告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非悲非喜,认为全球经济在“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确立.央行认为相对积极的因素包括:1)总量增长平稳,消费贡献度上升; 2)不少经济领域的内生活力逐步增强,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快,民间投资占比较高. 对于中长期,央行继续寄望新型城镇化、服务业,认为地域差异带来的回旋余地仍然充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新引擎. 我们在对比央行本期报告与前期报告的相关表述时,感受到央行对中长期形势的掌控变得更有信心,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判断更加清晰:1)明确承认中国经济正在“向潜在产出水平收敛”,可能表明央行心目中的潜在增长水平是低于现值的;2)认为我国的问题是“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3)物价运行两极分化,呈现更加复杂的结构化特征,但与此前的“密切关注”不同,本次报告明确提出在应对上“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多措并举、统筹兼顾”. 货币政策老调新弹:继续配合稳增长,但注意不阻碍出清 我们在2015q2报告点评中提出的“猪周期无碍货币宽松”得到印证,q3报告央行货币政策提法延续了“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的说法,经济下行期大基调偏松仍未改变.在政策工具的选取

上,首先央行新增了“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的表述,这与q3先后完成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脉相承;其次央行表明将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框架”,这与商业部门风险偏好较低、政策金融补位的特征一致. 央行长时间以来一直保持“松紧适度”的提法,q3报告则进一步阐明不宜“过松”的逻辑: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q3报告中央行仍然将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分化总结为“弹性较强、市场出清和结构调整较快的区域和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我们认为这是对“出清”问题的正面回答,即央行认为工业部门有必要“有效出清”,货币政策宽松不能干扰工业部门有效出清.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同于以往,货币政策定调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为三个方面:即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此前,央行的表述一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表述的变化,说明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有所改变。改变的前提在于经济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报告认为: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结合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基调将是: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宽松。 具体原因如下:当前和未来将是改善的通胀目标管理制,因为货币存量较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等中期通胀压力仍在,这就导致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很难完全松懈,这就决定了未来政策放松的余地有限,总量维稳可能是常态。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和定向宽松主要是要维护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速,在外需相对疲弱、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也会逐步趋缓,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微调具体体现在信贷政策上,即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其次,关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重点是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提法较二季度报告有两大显著不同:一是表述更为突出,明确其重要性;二是删掉了跨境资本有效监控,而提示了民间融资问题。由于前两年中国总需求回升较快,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逐步趋缓额背景下,更需要注意方法系统性风险问题。 2、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 对于市场关注的M2 问题,此次报告有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2011 年以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同时对于M2 低估和实际货币增速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2.8 万亿;公积金存款,规模6992 亿;表外理财,3.3 万亿;境外机构境内存款;其他创新性金融机构、金融

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一年第四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2年2月15日

内容摘要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注意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步趋稳,国际收支继续改善,就业形势较好,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入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

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稳步上行,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009元,比上年末升值 5.11%。 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协同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5日发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我们对此报告的解读。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央行对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二是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具体来看: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外部需求看,虽然存在欧洲部分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但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从国内情况看,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2010年以来宏观政策在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并采取了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对及早防范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着力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新疆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地加快发展热情依然较高,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央行也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二是内需发展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央行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谨慎乐观。在分析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的脆弱和不稳定以及国内内需回升基础的不平衡仍是两大主要问题。这与上期报告中的看法趋于一致。 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央行指出,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的因素,但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国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二是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都有可能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本期报告中央行还以专栏的形式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由于中长期内我国将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容忽视。 物价上行压力难消 通胀预期管理难松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研究员: 崔红霞 执业证书编号: 电话: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一○年第三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年11月2日

内容摘要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3.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9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 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日期】2006.08.09 【实施日期】2006.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6年8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附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一周年 至2006年7月20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平稳实施一周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贯彻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一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促进外汇市场发展,优化外汇管理政策环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良好,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建设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建设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包括改革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根据“三性”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分步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2005年7月21日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原有即期外汇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的浮动幅度,改进银行柜台外币牌价的管理方式,扩大银行柜台人民币兑美元牌价的价差区间,取消对人民币兑非美货币柜台挂牌汇价的价差管理,使微观经济主体首先适应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保证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平稳过渡。 完善人民币即期汇率形成机制。2006年1月4日,在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平稳运行近半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改革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询价交易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外汇避险和投资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并通过做市商的连续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提高交易效率,为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即期汇率形成机制提供制度支持。 在询价和撮合交易方式并存的新市场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通行的基准利率、汇率确定方式,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授权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计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全部做市商的报价作为样本加权平均计算得出,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对美元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分析报告

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注意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 ○接着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淌性,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合理操纵贷款增长,加强贷款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接着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配套措施,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预备金率,进一步完善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强和改进外汇治理,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差不多平衡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增加趋缓,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差不多适应,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专栏1:流淌性与中央银行的流淌性治理 在经济学或商业活动中,我们经常在一系列相关但不尽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流淌性”一词。例如,流淌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不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因此被认为是流淌性最强的资产。由此推而广之,能够产生市场流淌性和宏观流淌性的概念。某个具体市场的流淌性能够理解为在几乎不阻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成交易的能力,这往往与市场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时刻等因素有关。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淌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号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号 在强监管去杠杆的进程中,稳定预期显然格外重要。 近日,央行发布了《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报告在强调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发出了几个明确的预期引导信号:要正确理解所谓央行缩表、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以及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 信号一:要全面客观正确理解所谓央行缩表问题。近期,市场各方注意到,3 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 月末分别下降了1.1 万亿元。在部分经济体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也开始考虑缩表问题的背景下,各方对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非常敏感,各种探讨之声不断,其中当然不乏一些因误读而带来的担忧情绪。对此,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央行表示,这一次所谓的缩表,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具体而言,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 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而财政支出加快是3 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 在对短期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作出具体解读的同时,央行还明确指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更值得市场各方注意的是,央行在作出全面客观的解释之后,还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4 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可以说,央行在加强与市场充分沟通的同时,还给出了明确的前瞻性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各方预期。

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四年第四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5年2月10日

内容摘要 2014年,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情况,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不断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用调结构的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在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增强主动提供基础货币的能力,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引导金融机构向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非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和信贷引导功能,新增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构建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各

项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2倍,简并基准利率期限档次;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取消商业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限制;《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一定程度缓解。201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2.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6.77%,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基本退出常态化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190元,比上年末贬值0.36%。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从增速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等角度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也更趋明显。总体看,中国经济体量较大,韧性好、回旋空间大,市场广阔,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强,近年来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的新双引擎结构将对经济运行形成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过程中各板块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显著分化,溢出效应增大,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内生

二精选四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精选四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二○○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 2004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开局良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经济恢复和增长行列。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金融机构"短存长贷"现象隐含的系统性风险也应给予关注。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3万亿元,增长19.6%。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5.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788亿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为4.28%,比上年同期低0.84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398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36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2004年一季度,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同时抓紧金融调控制度性建设: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放出的流动性。二是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四是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将各档次再贷款利率上浮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七是积极推动货币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