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alting and Brewing

Malting and Brewing

Malting and Brewing
Malting and Brewing

Malting and Brewing

The county of Oxford has been time out of mind celebrated for its brewing, and to-day the fame of Oxford ales is still widespread. The industry has been carried on in most of the towns, but in particular in Oxford, Witney, Henley, Banbury, and Deddington. In the city of Oxford itself the trade of brewing has been long established, but it was conducted under somewhat unusual circumstances. The brewers of the city were forced to compete with the private college breweries, and were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strict surveillance of the university authorities. Although most of the colleges had at one time or another their brewhouses, yet the breweries of New College and of Brasenose College will ever remain the most famous. The latter ceased to brew in 1889 when the new buildings necessitated the removal of the brewhouse, but the remembrance of former days has been perpetuated by the collection of verses which were annually presented on Shrove Tuesday by the butler of the college. (fn. 440)

牛津郡的历史:卷2

麦芽和啤酒

牛津郡很久以前就庆祝其酿造出来的啤酒,直至今天牛津麦芽啤酒的名声仍然广泛存在。啤酒产业已经进驻了大多数城镇,特别是在旅游城市惠特尼,牛津,亨利,班伯里,德丁顿。牛津本身是一个在啤酒酿的贸易已建立已久的城市,但这种贸易并不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在大学当局的严密监督的同时,城市的啤酒制造商被迫与民办高校啤酒厂竞争。尽管大多数的学院有一个或多个啤酒厂,但新学院和布雷齐诺斯学院的啤酒厂将永远是最有名的。布雷齐诺斯学院的啤酒厂在1889因建设新的建筑物而拆除啤酒停止生产,但昔日的记忆已被当作节日在每年的忏悔星期二由学院的管家收集延续。

Meantime the university continued to exercise its authority over the brewers of Oxford. In 1615 the price was once again altered by the then vice-chancellor, Dr. Goodwin, and he ordered that a barrel of double beer was to cost 10s., while a quarter of ale was priced at 5s. 4d. (fn. 505) The university seems to have struggled almost in vain for the production of good and wholesome ale, and although Dr. Plot says that the 'malting trade of Oxford' was considerable, yet the brewing industry does not seem to have been carried on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consumers. This is particularly clearly shown by the notice issued by Vice-Chancellor Bathurst on 22 June, 1676:—

Whereas it hath been observed yet the Common Brewers of this place consulting more y r own private gain than the health and benefit of others, have not of late years made ye beer and ale of equal goodness with that in former times: And whereas several complaints have been made to me of the unwholesomeness both of beer and ale, occasioned chiefly by the rawness of such worts as were never boyled (the ale brewer (as I am informed) not boyling his first and the Beer-Brewer his 2d wort) Whereby a mixture of crude and sweet with bitter wort, both become less wholesome for man's body. For remedy whereof these are straitly to require and command all the public Brewers of this place upon forfeiture of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 That after the 24th day of this instant month of June, they and every of them well and sufficiently boyle or cause to have so boyled, all their several worts for the making of double Beer, middle Beer and Ale: and that they also take particular care, yet the said sorts of Beer and Ale in all other respects be made good and wholesome and agreeable to

the assize which from time to time be printed and presented them.' (fn. 506)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ice how the university kept to the same price for beer. In 1615 the price had been, as shown, 10s. a barrel. In November, 1701, Roger Mander, the vice-chancellor, issued an order—that no public Ale Brewers nor Beer Brewers within the precincts of this University, presume to sell their double Beer or Ale for more than ten shillings the Barrel (besides the duty of Excise) and so proportionately for any other vessel. (fn. 507)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enley is as famous as ever for its malt industry, (fn. 508) and Bufford had now a large malting business, and it was here that malt mills of stone were first made by Valentine Strange. (fn. 509) One name left on record as a brewer at Henle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s that of John Blackman, who is mentioned in the minutes of the corporation for 1721. (fn. 510) The next year Henry Stevens, a brewer, died in Oxford, but little or nothing is known of him. (fn. 511) But by this time a wellknown brewery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Oxford itself, known as the Swan's Nest Brewery. From the original deeds still in the possession of Hall's Brewery t his old firm was in existence in 1718. (fn. 512) Its name was probably due to its situation, for close to the castle where the brewery afterwards stood there was a place called the Swan's Nest, which is mentioned for the years 1571 and 1576.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ity kept a flock of swans at this point, and bred them for the table. (fn. 513) The brewery continued to flourish, and malt-making was also carried on to a very considerable extent, the malt being conveyed by barges to London. (fn. 514) Some time previous to 1780 the Swan's Nest Brewery passed into the hands of Sir John Treacher, (fn. 515) who was both an alderman and mayor of Oxford, and came of a well-known Oxford family. (fn. 516) In 1795 Mr. William Hall purchased the brewery from Sir John Treacher, and many of the old public-houses that had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old brewery, and some, indeed, that had been licensed as far back as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ow became connected with Mr. William Hall's firm. In the first year of Queen Victoria's reign the brewery passed to Henry Hall, and in 1860 it came into the hands of the father of the present manager. On 15 December, 1896, the Swan Brewery, that had so long retained at least part of its ancient title, was converted into a company, under the name of Hall's Oxford Brewery, Limited, with its head offices at the Swan Brewery. During the year, the firm purchased Wootten's Brewery in St. Clements, and on 25 January, 1897, they also completed the purchase of Weeving's Eagle Brewery. By 1898 they had added Hilliard's Brewery of Wallingford and Shillingford's brewing business at Bicester. On 2 February of that year they purchased the City Brewery. (fn. 517) This had been found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y David Hanley of Oxford.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his two sons Charles and Edmund Hanley a new brewery was built. It was turned into a limited company about 1890, (fn. 518) and then became the property of Hall's Oxford Brewery, Limited. This firm, made up of so many amalgamations, has a share capital of £300,000; the debenture stock is £250,000. The chairman of the company is Mr. A. W. Hall, and the managing director Mr. A. N. Hall. (fn. 519)

18世纪初,亨利一直以麦芽酒产业闻名,而布福德已拥有大规模的麦芽种植业,在这里Valentine Strange首次建立了麦芽磨坊。记录中提到了18世纪亨利的酿酒师约翰-布莱克曼这个名字,公司1721的会议记录提到了他。1722年,酿酒师亨利-史蒂文斯卒于牛津,但是对他的了解近乎为零。但那时,一座著名的酿酒厂——天鹅巢酿酒厂已经在牛津当地建立。通过仍被Hall酿酒厂占有的契据可以得知这座酒厂在1718年就存在了。它应该得名于所处的位置,因为这所酿酒厂建立在一座城堡附近,那地方曾经名为天鹅巢(在1571年和

1576年被提及),这大概是因为过去这座城市经常在这一带饲养天鹅并繁育它们作为食物吧。这所酿酒厂持续地繁荣,其影响也扩展到相当大的范围,生产的麦芽酒甚至通过驳船被运往伦敦。1780年前的某个时间,天鹅巢酿酒厂传给了John Treacher爵士,此人出身于牛津的名门,是当时牛津市议员和市长。1795年,William Hall先生从John Treacher手中买下了这所酿酒厂,之后许多古老的酒店与这座古旧的酿酒厂连为一体,一些早在17世纪就开始营业的酒厂也被纳入William Hall的公司中。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第一年,酒厂传给了Henry Hall,而在1860年,它由现任经理的父亲继承。1896年12月15日,天鹅酿酒厂,这座保留了相当长时间旧名(至少是一部分旧名)的酒厂,转变为以它为总部的Hall牛津酿造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在这一年,这所公司收购了圣克莱芒的伍登酿酒厂,1897年1月25日,它又完成了对Weeving's Eagle酿酒厂的并购。到1898年,Wallingford 的Hilliard酿酒厂和Bicester的Shillingford酿酒厂的业务也被并入。1898年2月2日,他们收购了由David Hanley于19世纪初在牛津建立的城市酿酒厂。在他两个儿子Charles 和Edmund Hanley的经营下,一座新厂建立起来。这座酒厂在约1890年转为有限公司,后来成为了Hall牛津酿造有限公司的财产。现在,这所由如此之多兼并来的酒厂组成的公司占有300,000英镑的资产份额,拥有250,000英镑的债券股票。公司主席为A.W.Hall先生,总裁为A.N.Hall先生。

Previous to the purchase of the Old Swan's Nest Brewery by Mr. William Hall, there were several brewers in Oxford of some repute. One of these was Henry Drought, while Benjamin Tubb, whose relatives we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xford, had a malt house in Grandpont. (fn. 520) At this time the price of beer went up, and Mr. J. R. Green records the fact that in 1793 there was a meeting of the bursars of the different colleges fo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dvance of 2s. per barrel laid on beer by the Oxford brewers. (fn. 521) Amongst these brewers would be the already-mentioned Sir John Treacher, and John Archer, Edward Tawney, Thomas Sutton Hood, and Anne Turner. (fn. 522) It would appear that at this time there were few maltsters in Oxford, for in the Directory for 1791–8 there only occur the two names of William Burrows and Thomas Ward. (fn. 523) Soon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rewery now known as Morrell's (Trustees) Lion Brewery, in High Street, St. Thomas's parish, came into existence. It then belonged to Mr. James Morrell, and he, together with Mark Morrell, are recorded as partners in 1823. (fn. 524) It has always been in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 is said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single-handed breweries in England. (fn. 525) In 1807 a brewery is recorded to have been under the control of a Mr. Davis, and both Hall's and Archer's breweries were flourishing concerns, the former in St. Thomas's, the latter in St. Aldates. (fn. 526) In 1823 two new names appear amongst the brewers of Oxford, namely, Edward Micklem in Brewhouse Lane, and James Wicken in Corn Market. (fn. 527) Malting again seems to have revived, (fn. 528) and several maltsters are recorded, such as Thomas Baylis, William Burrows, William Rowland, William Sheldon, and Henry Ward. (fn. 529) The last of the Oxford breweries to be mentioned is that of W. G. Phillips & Sons, Limited, who have carried on for some years the industry at the Tower Brewery.

在收购William Hall老天鹅巢酿酒厂前,牛津拥有几位有些名气的酿酒师。其中一位是Henrt Dought,而亲戚的与牛津有密切联系的Benjamin Tub则在Grandpont拥有麦芽库房。那时麦芽酒价格上涨了,J.R.Green先生记录下了这样的史实:1793年,来自不同大学的财务主管召开的一次会议将由酿酒师们推动的每桶啤酒2先令的涨价纳入了考虑。在这些酿酒师中间应该有已经提到的John Treacher爵士、John Archer、Edwar Tawney、Thomas Sutton Hood和Anne Turner。1791-1798年的麦芽生产者名录中,只出现了William Burrows和

Thomas Ward,这可能表明当时牛津几乎没有麦芽生产者。进入十九世纪初不久,位于圣托马斯教区High Street的Morrell’s Lion酿酒厂建立了。当时它属于James Morrel。根据1823年的记录,他和Mark Morrell是合伙人。它被称为英格兰最大的个体经营的酿酒厂之一,运营情况一直都如当今。1807年Davis先生的一座酒厂被记录下来,Hall和Archer 的酿酒厂也都欣欣向荣,其中,Hall的酒厂在圣托马斯,而Archer的位于St.Aldates。1823年,两座新厂——位于Brewhouse Lane的Edward Micklem和位于Corn Market的James Wicken。麦芽种植再一次显现出复兴势头,一些麦芽生产者也被记录,比如Thomas Baylis, William Burrow, William Rowland,William Sheldon和Henry Ward。最后一个被提及的酿酒厂是W.G.Phillips&Sons有限公司,他们已经经营几年了Tower酿酒厂的产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 90) 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 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 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 )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3、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 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当夹角大于30 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05 倍,且不应小于12m 。 (二)居住建筑与北侧非居住建筑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居住建筑高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参考Word)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围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①住宅建筑类的密度特指住宅建筑净密度。 ②居住区(3000人以上)综合建筑密度纯高层应控制在27%以;多层应控制在32%以;多高层结合的居住区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0%以;

【城市规划】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1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3.2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不得超过附表2的规定。 3.3建筑基地面积不大于2公顷的成片开发区,应先确定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容量控制的前提下,区内各地块的建筑容量可参照本规定附表2的规定调整。 3.4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公顷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中已确定的,应按已批准的规划执行(规划包括控规、详规、城市设计及总平面设计等)。尚无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的,其建筑容量控制安附表2执行。 3.5附表2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的划分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3.6对未列入附表2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2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3.7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的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4.1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防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4.2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筑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及低层条式居住建筑(长度)24米)的间距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两建筑物之间的夹角<30度)时的间距:其间距在旧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新区不小于1.15倍。 不平行的建筑以最窄处为准(下同)。 二、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60度<两建筑物夹角<90度)的间距:不小于东南侧建筑高度的0.4---0.5倍,且最小值为9米。 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5米,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非平行也非垂直(指30度<两建筑夹角<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旧区0.7倍,最小值8米,新区0.8倍,最小值10米。 4.3多层或低层点式建筑(长度<24米)遮挡居住建筑时,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长高比小于等于1的其间距不小于0.9H。 二、当长高比在1.0---2.0之间的其间距不小于1.0H。 三、当长高比大于2.0的按条式建筑间距规定执行。 4.4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25页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25页)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大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版

关于下发《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的通知 陕建发[2006]143号 各设区市规划局、建设局(建委)、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已经厅务会研究通过,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二日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用地 性质建筑 类别一类 居住 用地 二类 居住 用地 三类 居住 用地 四类 居住 用地 行政 办公 用地 商业 金融 业用 地 文化 娱乐 用地 体育 用地 医疗 卫生 用地 教育 科技 设计 用地 文物 古迹 用地 工业 用地 仓储 用地 对外 交通 用地 道路 广场 用地 市政 公用 设施 用地 绿地R1R2R3R4C1 C2 C3 C4 C5 C6 C7 M W T S U G 普通住宅●●●●○○○╳○○╳╳╳╳╳╳╳公寓●●●●○○○○○○╳╳╳╳╳╳╳别墅●●●●╳╳╳╳╳○╳╳╳╳╳╳○商住楼●●●●○○○╳○○╳╳╳╳╳╳╳单身宿舍●●●●○○○○○○╳○○○╳○╳中小学●●●●○╳╳╳╳●╳╳╳╳╳╳╳托幼●●●●○╳╳╳○○╳╳╳╳╳╳╳ 小型配套 服务设施 ●●●●○●○○○○○●●●○●○大型金融 商贸服务 设施 ○○○○○●○╳╳╳╳╳╳╳╳╳╳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大型文化 娱乐设施 ╳○○○○●●○╳╳╳╳╳╳╳╳○大型综合 市场 ╳○○○╳●○╳╳╳╳╳○○╳╳╳医疗卫生○●●●○○○○●○╳╳╳╳╳╳╳市政公用 设施 ○○○○○●○○○○╳●●●●●○社会停车 场 ○○○○○●○○○○○○○●●○○科研教学╳○○○○○○○○●╳○╳╳╳○╳体育设施○○○○○○○●╳●╳○○╳○╳○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杭州城市管理技术规定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https://www.doczj.com/doc/575847293.html, 2005-09-0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杭州市域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技术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确定的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等特定区域,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条各项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本规定执行。 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农民建房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后报市政府。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所附表(2—2)—《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出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时,建设用地面积大于(含)3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应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在用地性质符合分区规划及附表(2—2)—《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基础上,按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1、表中规定的指标为上限,单个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应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当建设项目包含两个(含)以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时,宜分别确定建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住建部智慧城市管理办法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是完成当地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申报、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条件等工作。 二、申报 第五条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六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第七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 —1—

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 2.可行性分析。包括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创建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合理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建设期限和工作计划。 4.技术方案。支撑创建目标的实现和服务功能的技术路线、措施和平台建设方案。 5.组织保障条件。包括组织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和资金筹措方式等。 6.相关附件。 三、评审 第八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成国家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市政、公共服务、园林绿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 专家委员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并负责智慧城市创建的技术指导和验收评定。 第九条评审程序包括材料审查、实地考查、综合评审等环节。评审专家组从专家委员会中抽取专家组成。 (一)材料审查。专家组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二)实地考查。专家组对通过材料审查的城市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内容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保障体系和建设基础等,并形成书面意见。 (三)综合评审。专家组通过查看申报材料、听取工作和试点实施方案汇报、听取实地考查意见和综合评议等程序,对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审,并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2—

xx市城市管理规范标准

xx市城市管理规范标准 一、引言 (一)为加强城市管理,营造清洁、优美、有序、文明的工作、生活环境,实现xx市建设世界精品城市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山东省<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二)本标准适用于中心城市,各市可参照执行。 (三)城市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户外灯饰、户外广告、城市水域、公共场所、居住小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有关城市容貌,均适用本标准。 二、建筑景观 (一)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根据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技术规定进行设计、建造;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内,应进行城市设计,讲究建筑艺术,注重美观,体现文化景观和城市特点,充分体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xx特色,建筑造型、装饰、色调应与所在区域周边建筑及空间景观的环境协调。沿城市主要干道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外墙应采用高档饰面材料(如干挂火烧板等)或高档涂料,提高建筑景观质量。 (二)具有代表性风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应保持原有风貌特色,设置专门标志,不得随意拆除、改动。 (三)各类建(构)筑物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容貌要求,保持外

形完好、外观清洁,无违章搭建,无残旧破损,无乱贴乱画、乱拉乱挂等现象,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定期进行整修。 (四)各类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建(构)筑物,包括违章搭建的建(构)筑物,堵塞占用防火间距、消防通道、盲道的棚亭,超过审批期限的工棚、板房、商亭、帐棚及废弃房屋、烟囱、水塔等应及时拆除。残墙断壁、陈旧房屋、危房等有碍观瞻的建(构)筑物应及时整修或拆除。 (五)现有建(构)筑物应保持外形完好。墙面、屋顶、窗户、平台、阳台、外走廊上不得擅自搭建安装挂台、雨蓬、鸽棚、遮阳棚等。主要道路两侧和景观区域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外不得吊挂、晾晒和堆放有碍市容的物品,阳台内堆放物品整洁有序,并不得超过护栏高度。 (六)建筑物不得擅自开门开窗。确需破墙改造的,需提供相关设计部门出具的结构安全证明,经城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设计要求改造。改造后的门窗,不得破坏房屋整体外形结构,通道不得占用绿地,门面装修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七)建筑物不得擅自封闭阳台。确需封闭的,经城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要求进行,同一幢建筑物应保持整齐划一,并与建筑物本体相协调。 (八)建筑物外墙的空调外机、排气扇、烟囱、信报箱、奶箱、柜员机等附属设施应统一按规划设计指定位置进行安装,保持整洁完好、整齐划一,不得随意变更位置和破坏建筑物外墙立面。空调外机支架应采用耐锈性材料,安装设置应牢固安全且不得占用人行道;空调外机安装高度不低于2.4米,并按容貌管理要求统一设置挡板或统一安装空调外罩予以遮挡;空调冷凝水应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参考Word)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为加强与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维护公共利益与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与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就是与《城市规划法》与《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与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

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与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与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与行政管理及其她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3、1的规定。 表2、3、1 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2、3、2、1 邻接土地己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她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 作者:转贴自:点击数:6648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

为城市建设用地。 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2.3的规定。 表2.3.1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建设项目类型 低层多层高层低层多层高层建筑基地面积(平方500 1000 2000 —1000 3000

益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益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与建筑离界 第五章城市景观和环境 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示意图 附录四规划控制类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规划控制类区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附表三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最小垂直净距 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为3类: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物退让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https://www.doczj.com/doc/575847293.html,/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1494/node1 2654/node12656/userobject26ai972.html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三十二条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轨道交通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环保、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下表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 (二)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本条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 (三)界外是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按照本条第(二)项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且建筑高度应同时符合第六章的有关规定。 (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间距,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离界间距退让边界,或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要求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相应的施工技术论证部门评审,并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后,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其最小值应不小于3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相邻新建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地下室按规划应设置连接通道的,通道宽度不小于4米,净高度不小于2.8米,并由相关建设单位负责实施各自基地的通道部分。

注:1、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离界距离按主要朝向离界距离控制。2、低层独立式住宅主要朝向离界距离按照0.7倍控制。 第三十四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下表所列值。 注:h--建筑高度;D--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三十五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第三十六条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 第三十七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8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第三十八条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40页)_New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40 页)

益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第一章总贝!1 第一章第=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与建筑离界 第五章城市景观和环境 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示意图 附录四规划控制类区范围亦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规划控制类区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

附疋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附表四附表五地下管线交叉最小垂直净距 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o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住宅与工业等有混合交叉,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