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经济学考研热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变

2018经济学考研热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变

2018经济学考研热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变

——跨考教育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老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上述重大判断。

在此之前,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提出,至今已沿用36年。

36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已上升为对一个更加民主、公平、正义,法治更加健全,环境更加宜人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恰逢其时。

而从经济领域来看,我们应如何理解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考研出题点1:毫无疑问,十九大是今年考研的出题热点,出题的角度可以非常丰富,比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含义,进而涉及到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如何造成了现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以及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解决这个问题。

背景知识补充: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比较典型地反映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差距拉大,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长期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一是世界工厂型的外需拉动方式仍未充分扭转。中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所形成的,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采取透支型生产,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创新,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二是二元化发展方式仍未充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政府扶持部门与市场部门、城市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等二元结构,这些二元结构在不同程度导致了市场的分割,资源、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存在壁垒,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垄断现象尚未根本改善,二元结构导致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形成结构性矛盾的演变和不断积累。

(2)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充分推进

一是市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准入开放度有待提高,部分领域仍存在准入的隐性壁垒,部分准入要求已不适应发展新趋势;现代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各类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区域合作及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亟需提高,社会诚信环境亟待完善。

二是财税制度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地方政府身负保增长的重任,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增长;宏观税负总体较重,间接税占比偏高、直接税占比过低,消费税、营业税、农业税等重点领域税制设计还需要加快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收入等。

三是金融体制机制有待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融资机制问题突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绝大部分长期资金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导致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也推动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集中;证券业业务结构雷同且业务种类单一,资本扩张和市场融资能力有限,仍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3)调控有度的政策体系有待充分完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政策调控的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实现需求侧政策与供给侧政策的有效配合至关重要。如前期基于需求的刺激政策虽然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显著效应,但也相应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产业政策的过度使用,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且产能过剩矛盾从传统产业蔓延到一些新兴产业,从产能相对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区域扶持政策的过度使用。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政府催化下,大量资本流向了落后产能、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低生产率的部门,反而抑制了长期经济增长能力。

十九大之后在经济领域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着力提升资源要素效率,主要措施包括(1)促进人口红利释放和供给质量提升。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要依靠人力资本红利,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重点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错配现象,使经济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在质量上相互适应;(2)着力提高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纠正资本要素价格的扭曲。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探索优化国内基准利率确定方式,让基准利率能够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当前经济状况及市场利率价格水平;(3)加快科技创新及其效益释放。要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鼓励更多企业主体和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优化国家科技政策,改进科研环境。提高企业通过市场手段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能力,使市场机制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4)改善土地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建议后续探索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退出机制,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考研出题点2:毫无疑问,十九大是今年考研的出题热点,出题的角度可以非常丰富,比如,对比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可以发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

创新不再是十九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三个层面。

背景知识补充:

在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发生变化之时,与十八大时相比,中国的金融体制的目标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措辞是这样的: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把金融做大、使得金融体制更加现代化、更富有创新活力,是十八大所强调的重点。

从2012年以来到现在,中国的金融体制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金融业竞争力也大大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例如影子银行、股市异动、互联网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有代价的。回顾过去的五年,金融创新的成果不少,但是教训也很多。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如下: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以上表述当中,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与十八大报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十九大报告也有和过去有所区别的地方。

十九大报告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第一,强调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习近平曾提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十八大之后的历次会议以及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反复强调金融不能脱离实体、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就明确了谁是本谁是末、谁服务谁的问题。

第二,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支柱”的表述首次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当中出现。中国的宏观审慎框架实际上是中国广泛吸收了国际经验、并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提到非常高的程度,这就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内源式的高质量增长,而不仅仅是外延式的规模式增长。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业务的时候,不能脱离资本的约束,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脱离对风险的关注。

第三,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底线思维被反复提出,这也体现出,如果守不住风险底线,发展和创新的意义就不大了。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讲,如果发展和创新会酿成比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这种发展和创新可能暂时就是不合时宜的。

对“双支柱”的说明:所谓“双支柱”,指的是“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其中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包括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目标、评估、工具、传导机制与治理架构等一系列组合的总称,与货币政策是并列的,不同于“宏观审慎监管”,后者只是这一框架中涉及到具体执行的一个环节。因此,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要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监管。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包括两类工具:针对时间轴问题,主要通过对资本水平、杠杆率等提出动态的逆周期要求,以实现“以丰补歉”,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针对空间轴问题,主要通过识别和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流动性和资本要求、适当限制机构规模和业务范围、降低杠杆率和风险敞口等,防范风险在不同机构和市场之间的传染。

比较而言,货币政策主要以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节总需求,而宏观审慎政

策则更多针对加杠杆行为;货币政策以利率等作为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首付比(LTV)等;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信贷、汇率等进行传导,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更多影响资产价格,通过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

作者: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

来源:微信公众号【经济学考研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