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首先,“基本原理”是指什么? 1.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有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应用发展和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等等。 2.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基本”是指哪个层面?按道理说,这里应该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尝试都远未达到这个层次。 3.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能集中于那么哲学的基础理论,着眼于那些作为基本立场、出发点、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观点和方法,选择最具马克思主义最具普遍性的一般结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二.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呢?必须要联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分析和实认识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用马克思理论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3)、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在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们经过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

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既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5)、运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们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的过程。一方面,要使经济总量翻两番,经济制度更完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用马克思理论分析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观因素

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并要对外因作具体分析,做到趋利避害。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并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中包含的许多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运用矛盾特殊性的观点,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必须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全国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全国各地条件和基础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会有先有后。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东部及沿海地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同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5)、运用实践主体的观点,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6)、运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同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7)、运用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精神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全体人民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

第10课时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4-25页,练习五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份数和每份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5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 教学内容:P29 例3,P30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情景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推荐教案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中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自主探究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 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17页的第9题的纸船。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一共圈了几个圈?每个圈里有几只纸船?(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纸船,每3只纸船一份,分成了5份。)算式是什么?(15÷3=5)

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每3只一份。)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5份。)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出示练习五2题,并口述题目:14个拖把,每一个班分2把,分成了几份?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2把拖把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每圈里有几把拖把?(2把。)圈了几个圈?(7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7份。)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4把拖把,每2把一份,分成了7份。) 14里面有几个2?(因为分成7份,所以14块里面有7个2。) 14里面有几个7呢?(2个7。)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4÷2=7)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4里有7个2。) 教师小结:把一个数按照几个平均分或者一个数里有几个几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略 四、小结(略) 几天学了什么?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中习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中习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如图,小红同学用仪器测量一棵大树AB的高度,在C处测得∠ADG 30,在E处测得∠AFG 60,CE8米,仪器高度CD 1.5米,求这棵树AB 的高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1.732). 2. 如图,在△ABC中,∠A=30°,∠B=45°,AC=3 2,求AB 的长, 习得:解直角三角形,常用的辅助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水渠边有一棵大木瓜树,树干DO(不计粗细)上有两个木瓜A、B(不计大小),树干垂直于地面,量得AB=2米,在水渠的对面与O处于同一水平面的C处测得木瓜A的仰角为45°、木瓜B的仰角为30°.求C处到树干DO的距离CO.(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41 .1 2 , 73 .1 3≈ ≈) 第16题图D B A O C A G F E C D 3060 45° 30° C B A 第19题图

(第22题图) A P C B 36.9° 67.5° 4. (2013山东东营,22)如图某天上午9时,向阳号轮船位于A 处,观测到某港口城市P 位于轮船的北偏西67.5°,轮船以21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下午2时该船到达B 处,这时观测到城市P 位于该船的南偏西36.9°方向,求此 时轮船所处位置B 与城市P 的距离?(参考数据:sin36.9°≈35,tan36.9°≈3 4 , sin67.5°≈1213,tan67.5°≈12 5 ) 5. 中考几何题目的三角函数 (2011四川南充市,19)如图,点E 是矩形ABCD 中CD 边上一点,⊿BCE 沿BE 折叠为⊿BFE,点F 落在AD 上. (1)求证:⊿ABE ∽⊿DFE;(2)若sin ∠DFE= 31 ,求tan ∠EBC 的值. F E D C B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正文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 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 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 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 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 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在 辩证唯物主义着作中,“直观” 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 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 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8、扬弃哲学名词。德语aufheben的意译。音译为“奥伏赫变”。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9、否定1.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2.逻辑学名词。表示否认的;反面的。与“肯定”相对。 10、决定1.对事情做出主张;2.判断;断定;3.坚定;4.确定;5.必然;一定;6.某 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7.决定的事项。 11、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系 统理论自身的逻辑无法证明。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 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 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为原集合的定理。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等。真理 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1]。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12、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 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 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 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